高考专题复习词语的使用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通过复习,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辨别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举例。

4. 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5.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讲解: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

3. 互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实词、虚词的用法,组织讨论,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1. 请举例说明下列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a. 动词b. 形容词c. 副词d. 介词e. 连词f. 助词2. 请辨别下列句子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a. 他很努力学习。

b. 我和她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c.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d. 他们两个人很相似。

3. 请用所学实词、虚词造句,要求句子意思完整、通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实词、虚词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后练习、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实词、虚词的概念记忆、用法辨析、句子构造。

4. 评价时间:课后、课堂。

七、教学拓展1. 实词、虚词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2. 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

专题复习词语运用教案

专题复习词语运用教案

专题复习词语运用教案教案标题:专题复习词语运用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词语,巩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词语运用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1. 复习不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常见词语,包括基础词汇、高级词汇和专业词汇。

2. 练习运用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教学步骤:Step 1: 复习已学词语1.1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逐个复习已学过的常见词语。

可以根据年级和学科进行分类复习。

1.2 通过词义解释、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Step 2: 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语言表达2.1 提供一些话题或情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词语进行口头表达。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

2.2 鼓励学生使用多样化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Step 3: 练习写作3.1 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词语进行写作。

可以是一篇短文、一封信件或一篇作文等。

3.2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正确运用和句子结构的合理搭配。

3.3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Step 4: 总结与反思4.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复习的词语和运用方式。

4.2 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反思和建议。

教学资源:1. 教材课本和练习册。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呈现词语解释、例句等辅助材料。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口头表达和写作中的词语运用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包括词语的正确使用、句子结构的合理搭配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词语积累和运用的活动,如词语卡片游戏、词语接龙等。

2. 提供更多的词汇资源和练习材料,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词语运用训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词语、引导语言表达和练习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复习和运用。

高考专题复习词语的使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词语的使用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三教学课时5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1)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①并列式:披坚执锐防微杜渐②承接式:先斩后奏见异思迁③目的式:削足适履越祖代扈④因果式:水滴石穿水落石出⑤主谓式:杞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不见经传拒人千里⑦动补式: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画蛇添足刻舟求剑⑨兼语式:请君人瓮引狼人室⑩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2)成语的感情色彩①褒义:风起云涌殚精竭虑②贬义:处心积虑满城风雨③中性:今非昔比风雨交加(3)成语的出处①古代寓言故事:望洋兴叹与虎谋皮②历史故事:煮豆燃萁闻鸡起舞洛阳纸贵③古代典籍作品:祸起萧墙举一反三昭然若揭二.、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高考题第4题D项)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1998年高考题第5题C项)[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

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

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高三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 教案2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 教案2精品版
(四)、错误类型四:不合语境
1、(辽宁)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语义矛盾
2、(全国)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谦敬误用
四、方法:
错误类型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方法
(一)、还有就是要注意不当修饰的错误
(二)、辨析成语的谦敬
(三)、辨析成语的性别
(四)、辨析成语的时态
(五)、辨析成语的行业色彩
了解成语特点
做笔记
标注
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在老师的点拨
下明确答案
学生思考讨论
在老师的点拨
下明确答案
做笔记
学生思考讨论
在老师的点拨
下明确答案
学生思考讨论
在老师的点拨
下明确答案
褒贬不当品读语句情感,判断成语褒贬
对象误用紧扣表述中心,辨析成语搭配
望文生义填写语句空隙,推敲成语语义
不合语境统观语句情境,多与成语印证
填空法:
1、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2、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高三成语专题复习
错误类型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方法
褒贬不当品读语句情感,判断成语褒贬
对象误用紧扣表述中心,辨析成语搭配
望文生义填写语句空隙,推敲成语语义
不合语境统观语句情境,多与成语印证
课堂实施教学过程
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情况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2. 词语的搭配: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名词、副词与动词等。

3. 词语的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并讲解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词语使用的心得体会。

3. 练习法: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确使用词语。

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词语的含义、用法和搭配,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确使用词语的方法。

3.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记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词语使用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提高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及其用法。

2. 积累并整理常见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提高词汇量。

3. 选做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观察日常生活中他人的语言表达,注意正确使用词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辨别和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七、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成语的结构、成语的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搭配:成语与成语的搭配、成语与词语的搭配。

3. 成语的辨析:成语的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八、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并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成语使用的心得体会。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正确运用各种词语(包括熟语)。

3.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

2. 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分析。

3. 典型例题分析:辨别并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4.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5.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熟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

4. 示例: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练习答案,分析其错误类型,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包括熟语)积累活动,如制作词语卡片、进行词语接龙等。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词类活用教案

必备知识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规律特点,并借助考生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全面了解“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②与郑人盟.(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用法①既东封.郑(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地,指郑国)②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4.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二)准确判断、理解活用词语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

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属于活用现象了。

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了解一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1.主干结构:主语+谓语+宾语(1)主语:动作的发出者,一般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三教学课时5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1)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①并列式:披坚执锐防微杜渐②承接式:先斩后奏见异思迁③目的式:削足适履越祖代扈④因果式:水滴石穿水落石出⑤主谓式:杞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不见经传拒人千里⑦动补式: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画蛇添足刻舟求剑⑨兼语式:请君人瓮引狼人室⑩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2)成语的感情色彩①褒义:风起云涌殚精竭虑②贬义:处心积虑满城风雨③中性:今非昔比风雨交加(3)成语的出处①古代寓言故事:望洋兴叹与虎谋皮②历史故事:煮豆燃萁闻鸡起舞洛阳纸贵③古代典籍作品:祸起萧墙举一反三昭然若揭二.、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高考题第4题D项)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1998年高考题第5题C项)[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

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

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

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例3: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1999年高考题第4题B项)例4: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2000年高考题第4题A项)[此处命题者从成语使用的对象上命题,重在考查成语词义适用的范围和对象。

例3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

“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例5: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1998年高考题第5题B项)例6: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2000年全国高考题C项)[例5、例6两句,命题者从感情色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

“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6,洗心革面,是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

比喻彻底悔改。

]象95年的“无所不为、半斤八两、各有千秋”,97年的“趋之若鹜”,再如“面目全非”、“始作俑者”都是有贬义色彩的词,不能用在好的方面;而“危言危行”又只能用在褒义方面。

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

例7 ①.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②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辨析]鼎力相助:敬辞,用在别人身上。

改为“全力相助”。

敬谢不敏: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谦辞)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例8: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9: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

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

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例10: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1997年高考题第4题A项)例11: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此处两题,命题者从成语与语境的矛盾处设误,以考查考生的逻辑能力。

“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它的前面却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导致逻辑错误。

例10中“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

前面不能再用“还”。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

如:例12: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13: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98年全国卷)[例12中“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

后面不能带宾语。

而例13中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问句中,常与否定词搭配,不符合其使用习惯。

]7、夸大其辞,不知轻重有些成语词义较重,也有些成语词义较轻,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例14: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例15: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特指人的死亡。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如:例16:①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1992年高考题)②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句①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

因而使用是正确的。

句②中“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这里正好适合使用本义。

当然是正确的了。

]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

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

例如:例17: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2000年高考题)②蹇叔老谋深算,弦高勇敢机智,先轸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画的栩栩如生。

[“淋漓尽致”只理解为“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因而认为不适合句中的语境。

其实,“淋漓尽致”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用来形容“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对伪科学的揭露恰到好处。

“老谋深算”形容计划周密,办事干练,富有经验,是中性词。

它常用来形容反面人物,使用于正面人物,也算恰当]另外,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

“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

这些词还有“按图索骥”“如虎添翼”“高视阔步”“旁若无人”“指手画脚”“秀色可餐”“粗枝大叶”“不绝如缕”“不见经传”“暗送秋波”应接不暇、先天不足、豁然开朗、粉墨登场、回光返照、行云流水等。

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考生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

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而在高考来临之际,抓住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成语加强训练,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注意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及典故,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三、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具体地说,就是:1、事理简单.更要深思。

例如:(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

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99•全国)简析:“局势”是说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决不可能“一劳永逸”.(2)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简析:“肘”可“见”了,正说明衣服破烂了.而这与前面“很不合身”相矛盾.因而该成语不当。

(3)人们走回头路的劲头没有来的时候足,有些人走累了,就成群结队地坐在柏油马路边的树阴底下聊天。

简析:人们走累了.坐在树阴底下聊天.可能“结队”吗?显然违背事理。

(4)心目中先有了跃然纸上的人物,才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来。

简析:“心目中”的人物怎么跃然于“纸上”了?可改为”呼之欲出”。

2.本义出现,要敢于相信。

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决于能认为它用错了。

例如:(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92•全国)简析:“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

故成语使用正确。

(2)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简析:“肝脑涂地’”的引用义是竭尽忠诚.甘愿牺牲.它的本义是形容惨死。

该成语的前后文正好为它提供了“原生状态”.故使用正确。

(3)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车了.你只粗枝大叶地告诉我就行了。

简析:“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它的本义是简略概括。

这里正是使用了它的本义.故正确。

(4)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