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盘点历史上那些全才全能型人物?中国有几个?

历史趣谈:盘点历史上那些全才全能型人物?中国有几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盘点历史上那些全才全能型人物?中国有几个?导语:1、孔丘(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 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1、孔丘(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2、亚里士多德 (哲学、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艺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生活常识分享。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关兴丽言语行为理论是二十世纪50年代西方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创立,60、70年代塞尔、格赖斯等人修改和发展的关于语言的理论。

奥斯汀揭示了语言的多功能性,纠正了以往哲学家以描述为语言的首要乃至唯一功能的简单化的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言语行为理论,即认为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都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大量心血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如孔子、墨子及荀子同样是十分关注语言问题并产生了关于语言的各种思想和理论。

与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相类似,中国古代墨家也有丰富的言语行为思想,并且强调的是“以言取效行为”思想。

这种以“以言取效行为”思想为特点的言语行为思想体现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而语形学思想呈现的较少,这就使中国古代逻辑学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区别开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古代逻辑学。

一、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一)“言”(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以言表意行为按照奥斯汀的观点,以言表意行为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

在以言表意的行为中,奥斯汀还进一步区别开三种行为,即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

说话要发出声音,这就是发音行为,发出的声音名为语素。

说话时说出的词要属于某种语言,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应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这些词被说出时还有一定语调。

这样的发出这些词的声音的行为就是出语行为。

此外,说出的词还要有一定的意义,指称一定对象,这就是说,说话时要把语素、意义和指称结合到一起,这种行为就是表意行为。

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这三种行为合到一起,就构成以言表意的行为,或者说,一个人同时完成了这三种行为,他也就完成了以言表意行为。

用奥斯汀自己的话来说,以言表意行为就是“说出某些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词,而这些词又都具有某种‘意义’。

”(转引之涂纪亮,第94页)在奥斯汀看来,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者只想用以言表意行为表达某种思想,并没有意图通过这种行为使听者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产生任何效果。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哲学家,最后一位大部分人也许不知道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哲学家,最后一位大部分人也许不知道

中国历史上的五⼤哲学家,最后⼀位⼤部分⼈也许不知道⼀、伏羲华夏民族⼈⽂先始、三皇之⼀,是⽬前中国最早的有⽂献记载的创世神。

⼋卦的创⽴者,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化之源。

伏羲⼋卦中所蕴含的“天⼈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化的原点。

发明了最原始的渔猎,驯养野兽,提⾼了⼈类的⽣产能⼒。

同时是⼈类婚姻、⽂字、乐器的发明者。

⼆、周⽂王《史记》载:“⽂王拘⽽演周易”。

历史上普遍认为《周易》为周⽂王的著作,这是对中国古代⽂明的巨⼤贡献。

《周易》奠定了中国传统⽂化的基础。

三、⽼⼦⽼⼦是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和主要代表⼈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道家崇尚⾃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为,反对⽃争;提倡道法⾃然,⽆所不容,⾃然⽆为,与⾃然和谐相处。

四、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儒学集⼤成者,世尊称为朱⼦。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成为三朝的官⽅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后的⼜⼀⼈。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了庞⼤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其本⾝则与孔⼦圣⼈并提,称为“朱⼦“。

五、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的哲学思想。

在知与⾏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知中有⾏,⾏中有知,所谓“知⾏合⼀”,⼆者互为表⾥,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不⾏则不能算真知。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先秦作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见“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见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从集体唱歌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乐观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受忧愁。

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但在体系上汲取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

2.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仍能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和神的关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

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义者误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神不灭论。

3.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分离,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

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作用。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时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但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4.王守仁(1472—1528)明朝哲学家、教育家,余姚(今属浙江)人。

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中国古代数学十大名人

中国古代数学十大名人

中国古代数学十大名人
中国古代数学名人众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数学家:
1.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2.刘徽:魏晋期间的伟大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创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朱世杰: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有“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誉。

他毕生从事数学教育,所著的《四元玉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4.李冶:金元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有《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

5.赵爽: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注释了《周髀算经》,并给出了“勾股圆方图”的证明。

6.秦九韶:南宋时期的数学家,他的代表作《数书九章》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7.杨辉:南宋时期的数学家,他的代表作《详解九章算法》和《杨辉算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珍贵文献。

8.王文素:明代数学家,他系统地整理和补充了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十多个计算问题。

9.王孝通:唐代数学家,他写成了《缉古算经》,解决了当时最难的三次方程问题。

10.郭守敬: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编订了《授时历》,
制作了简仪等天文仪器。

以上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部分名人,他们为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公孙龙

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公孙龙

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他的学说在后世千余年中屡遭非议,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无用之谈,现在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术语学家及辩论家的多重头衔。

说到公孙龙其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马非马”这个词语。

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政治课本上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的,它作为一个“割裂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反例出现,意图证明古代时期人们思想的局限性。

然而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究竟是什么意思,反倒很少有人问津了。

公孙龙子的自我炒作——“白马非马”“白马非马”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有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打算出城,但是这天恰好赶上官府下达禁令,只许人出城,不许马出城,因此公孙龙刚一走到城门口,就被一个守城士兵拦下了。

士兵说“今天所有的马都不允许出城!”公孙龙微微一笑,不慌不忙说道:“我现在骑的是白马,白马和马不是一种东西啊!你看,白马拥有“白”的颜色和“马”的外形,而马只拥有“马”的外形而不具有“白”的颜色。

拥有两种特性的白马怎么会和只拥有一种特性的马相等呢?所以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自然可以出城了!”士兵听了无法反驳,只得放骑着白马的公孙龙出城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感叹,如果公孙龙活在现在这个社会,赵本山小品里的“大忽悠”也要对他甘拜下风。

公孙龙的这段话,每一句分开看都是对的,让人无法反驳,但是由这些正确的话推导出的结论却违背了人们的一般认知,在不能承认却也无力辩驳之后,人们就给公孙龙安上了一个“诡辩”的头衔。

那么公孙龙的提出“白马非马”的理论是为什么呢?真的就是为了把人说晕吗?事实却不尽然。

想了解公孙龙的思想,首先就要了解公孙龙生活的时代。

当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我们知道,“礼”讲求的是有序,有序就是所有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礼。

而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人们就没了这种名副其实的概念,现实中“名”与“实”严重脱离。

比如士大夫在宴请宾客时使用和天子同样的规格,妻子背叛丈夫与他人私通,孩子不守孝道虐待父母等等。

第二讲 逻辑学家

第二讲 逻辑学家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 结论。 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 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普遍的一般性原理) 苏格拉底是人。(个别性的特殊陈述) 苏格拉底是必死的。[把特殊(小)代换入一般(大)]
大前提:旗下财富超过1000亿的富豪,每年都能赚钱50亿以上 小前提:王健林旗下财富约2000亿 结 论:王健林要赚1个亿是一个小目标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生于英 国伦敦的一个官宦世家,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 母亲也是贵族出身,当时颇有名气的一位才女,精通希腊文和 拉丁文。
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但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 统治,不重视自然科学,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去证 明宗教教条的正确性。培根对此非常反感,呆了3年便离开了, 未得到任何学位。
柏拉图去世后不久,亚氏应雅典学园的同学赫米亚斯(Hermias) 的邀请,到其所统辖的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建立了一个学园,在他 周围聚集了一些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 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菲力普之邀,担任时年14岁的亚历 山大(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为时7年。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由于得到来自亚历山大大 帝及其他行政官员的丰厚资助,占有了阿波罗吕克昂(Lyceum) 神庙附近的广大地区及其园林,创办了一所学校——吕克昂学园。 由于采取师生同桌吃饭、在花园里边散步边教学的方式,他的学 园被称为“逍遥学派”(源于希腊语“peripatio”,意为“漫 步”)。开展范围广泛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使吕克昂学园成为 一个创造性学术活动的中心,园里修建了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 园。

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
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 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任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

金岳霖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
如何鉴赏细节?
• 例: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
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 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 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先生花甲之后了。以黄昏老迈之 龄,召故友而宴宾客,既不为庆功,亦不为贺喜,只为心头那 个永远美丽的伊人 • “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的金老头
斗蛐蛐 ……游戏涉及高度的技术,艺术,科学。要把蛐蛐养好,
斗好,都需要有相当的科学。 ……在北京,头一次养蛐蛐就得
到一只红芽黑蛐蛐。(这是不应该的,应该完全分量平等。) 它不算大,只有九厘八。可是在试斗的头一天,它一口就打败 了一个一分重的翅子。不是乱斗的话,这个蛐蛐是有相当好的 前途的。次年又看见了一只很美的蛐蛐,是一个知识分子样子
的青年拿了一只油光四射的黑蛐蛐,问我买不买,他要十五块
钱。我没有买,我疑心那是一条人工孵出来的蛐蛐。

的金老头
• 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时候,金岳霖是主持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的时候,金岳霖也是主持人。 他没有西装,只好问陆小曼的父亲去借。
一 代 才 女 林 徽 因
林徽因 ,1904年生,福建人。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920年4-9
• 金岳霖题梁林结婚对联:
•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

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

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他是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他的学说在后世千余年中屡遭非议,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无用之谈,现在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术语学家及辩论家的多重头衔。

说到公孙龙其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马非马这个词语。

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政治课本上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的,它作为一个割裂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反例出现,意图证明古代时期人们思想的局限性。

然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究竟是什么意思,反倒很少有人问津了。

自我炒作白马非马白马非马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有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打算出城,但是这天恰好赶上官府下达禁令,只许人出城,不许马出城,因此公孙龙刚一走到城门口,就被一个守城士兵拦下了。

士兵说今天所有的马都不允许出城!公孙龙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现在骑的是白马,白马和马不是一种东西啊!你看,白马拥有‘白’的颜色和‘马’的外形,而马只拥有‘马’的外形而不具有‘白’的颜色。

拥有两种特性的白马怎么会和只拥有一种特性的马相等呢?所以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自然可以出城了!士兵听了无法反驳,只得放骑着白马的公孙龙出城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感叹,如果公孙龙活在现代社会,赵本山小品里的大忽悠也要对他甘拜下风。

公孙龙的这段话,每一句分开看都是对的,让人无法反驳,但是由这些正确的话推导出的结论却违背了人们的一般认知,在不能承认却也无力辩驳之后,人们就给公孙龙安上了一个诡辩的头衔。

那么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理论是为什么呢?真的就是为了把人说晕吗?事实却不尽然。

想了解公孙龙的思想,首先就要了解公孙龙生活的时代。

当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我们知道,礼讲求的是有序,有序就是所有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礼。

而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人们就没了这种名副其实的概念,现实中名与实严重脱离。

古代人物公孙龙

古代人物公孙龙

古代人物:公孙龙公孙龙字号:字子秉生卒:约前320~前250朝代:战国末期国籍:赵国简评:名家“离坚白”派代表人物、中国逻辑学真正奠基人生平简介公孙龙(约前320~前250),字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

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

公孙龙早年曾游魏国,与中山公子魏牟论学。

《列子·仲尼篇》载:公子牟“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

有乐正子舆之徒讥笑公孙龙“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而公子牟不以为尤,对公孙龙赞赏有加。

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封公子赵胜为平原君。

平原君喜好名家论辨之言,公孙龙遂为平原君的门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云,“平原君厚待公孙龙”。

赵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燕昭王欲攻齐国,公孙龙带领弟子,从赵国赶到燕国,力图劝其“偃兵”。

燕王满口答应,公孙龙却表示不可相信,说道: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后来终于破齐。

而今“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

他用这种“循实则名”的方法猜透了燕王的真实用心,使燕王无言以对。

(事见《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应言》)十六年(前283年),秦国与赵国盟会缔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

”答应相互援助。

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

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

赵王将此事告知平原君。

公孙龙向平原君建议说:赵也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赵国想援救魏国,秦国却攻打魏国,是秦国首先违背了盟约。

(事见《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淫词》)十九年(前280年),公孙龙又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之事。

逻辑学85903复习过程

逻辑学85903复习过程

逻辑学85903复习过程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逻辑是数学的少年时代,数学是逻辑的成年时代,这里逻辑的含义分别为(A)A 、二者都指逻辑科学B、前者指逻辑科学,后者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C、前者指逻辑科学,后者指主观思维的规律性D、前者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后者指主观思维的规律性2、逻辑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之为“逻辑之父”的是(C)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莱布尼茨3、第一次把“LOGIC”译为逻辑的中国人是(B)A、孙中山B、严复C、金岳霖D、魏源4、以下属于中国古代逻辑名作的是(A )A、《墨经》B、《形而上学》C、《逻辑哲学论》D、《逻辑体系》5、如果一个演绎推理的形式有效,那么(A )A、前提真时,结论一定真,前提假时,结论可能真B、前提真时,结论不一定真C、前提假时,结论一定假D、前提假时,结论一定真第二章传统词项逻辑一、选择题1、“书”不可不读中的“书”是(B)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属性概念D复合概念2、概念、命题和推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全异关系B真包含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于关系3、“中国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这一概念是(D)A否定概念B简单概念C单独概念D普遍概念4、若A的部分外延与B的全部外延相同,则A概念是B概念的(A)A属概念B种概念C矛盾概念D交叉概念5、以下哪一项对人的定义符合逻辑的基本要求(D)A、人是万物之灵长B、人是无毛两足动物C、人就是人D、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有理性的动物6、以下哪一项属于“商品”这一概念的内涵(A)A、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B、水果C、劳动产品D、玩具7、下列选项中,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的有(B)A、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B、有的学生是外地的C、有的学生不是外地的D、任何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8、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D)A、高等学校有全日制高校、成人高校、夜大学和军事院校B、文件有内部文件、机密文件和军事文件C、危险物品包括易燃性物品、易爆性物品和有毒性物品D、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可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9、所有生物都是动物,所有星球都是生物,所以,所有星球都是动物。

历史学家人物简介

历史学家人物简介
翁独健(1906—1986)原名翁贤华,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三日(1906年11月28日)出生在福清三山镇坑边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
张灏,男,1937年出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哈佛 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教授,现为台北“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述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98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意义与秩序的追求,1895-1911》、《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1988)、《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1989)、《张灏自选集》(2002)、《时代的探索》(2004),他还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白寿彝(1909年-2000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以及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质的重大贡献。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唐君毅,出生地:四川省宜宾县柏树溪。 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在逻辑思维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提倡了辩论和对话,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

他建立了逻辑思维的基础,提倡以“中庸”为原则,注重修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孔子在逻辑领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他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这些贡献使孔子成为中国古代逻辑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影响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中国古代逻辑,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对话,辩论,中庸,修养,思辨能力,重要地位,启示1. 引言1.1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古代逻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思维方式上提供了启示,而且在建立逻辑思维的基础、强调对话和辩论的重要性、提倡以“中庸”为原则以及注重修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主张“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至之者”,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这种注重实践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推理论证。

孔子提倡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对话交流来求同存异。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促进思想碰撞和思维交流,推动逻辑思维的发展。

孔子还提倡以“中庸”为原则,主张在思维和行为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这一原则有助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走向极端和偏颇,从而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孔子注重修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倡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2. 正文2.1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可以从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来进行探究。

孔子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才能得出真理。

他主张人们要谨慎思考问题,不要轻信一切,要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盘点古代先贤大儒

盘点古代先贤大儒

盘点古代先贤大儒金笔匠人 2016-11-03 14:37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现河南、安徽人有争议)。

著有《道德经》一书,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人。

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代表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真经》)以及其内名篇《逍遥游》。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后被加封为“亚圣公”。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今河北邯郸)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此外还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代表人物。

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邺城人(今河北省邯郸)人。

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中国哲学家的逻辑故事。

中国哲学家的逻辑故事。

中国哲学家的逻辑故事。

下面是一个中国哲学家的逻辑故事:
有一位中国哲学家,名叫郑玄,他以博学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而闻名。

他的学生们常常听他讲述有关哲学和逻辑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关于“有”和“无”的。

有一天,郑玄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今天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你们必须用逻辑来证明‘有’和‘无’的关系。

”学生们听了,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下手。

郑玄笑着说:“不要担心,我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论证的步骤。

”他拿出一张白纸,对学生们说:“这张纸代表着‘有’,因为没有它,你们就无法看到它。

但是,如果这张纸一开始就存在,那么它本身就是‘有’。

所以,这张纸既代表‘有’,又代表‘无’。


学生们听后,感到非常困惑。

他们试图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但无法找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最后,他们只能承认郑玄的逻辑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国哲学家如何运用逻辑来探讨哲学问题,以及如何在这种探讨中找出看似矛盾的结论的合理性。

《中国哲学简史》(6)名家:中国古代的逻辑家和辩论家

《中国哲学简史》(6)名家:中国古代的逻辑家和辩论家

《中国哲学简史》(6)名家:中国古代的逻辑家和辩论家名家哲学思想名家在英文中是“诡辩家”,也成为“逻辑家”或者“辩证家”的意思,中国名家注重的“名”与“实”的关系辩解问题。

跟西方哲学中的“主观”和“客观”有点类似。

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

名家的领袖是包括公孙龙、惠施、桓团等。

《吕氏春秋》还有个故事,说是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

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又回答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见《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再到现代社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

由此可见,辩者本来是讼师,邓析显然是最早的讼师之一。

不过他仅只是开始对于名进行分析的人,对于哲学本身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贡献。

所以真正创建名家的人是晚一些的惠施、公孙龙。

名家的思想精神是注重“名”而不是“实”。

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用性,而另外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比如“这是桌子”,其中的“这”指的具体的实物,它是可变的,有生有灭。

可是“桌子”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是“名称”,它是不变的。

永远都是那个名称。

“名”是绝对的,“实”是相对的。

就像“美”是这个词是绝对的,而“美好的事物”只能是相对的一样。

惠施的相对论惠施是公元前350年左右的宋国人,他曾任魏惠王的相,是当时有大学问的人。

他的著作不幸失传了,《庄子·天下》保存有惠施的“十事”,我们所知道的惠施的思想,仅只是从此“十事”推演出来的。

第一事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这两句话都是现在所谓的“分析命题”。

它们对于实,都无所肯定,因为它们对于实际世界中什么东西最大,什么东西最小,都无所肯定。

它们只涉及抽象概念,就是名:“至大”、“至小”。

中国古代著名的10大数学家:其中有几位,您一定认识!

中国古代著名的10大数学家:其中有几位,您一定认识!

中国古代著名的10大数学家:其中有几位,您一定认识!我国是一个文化灿烂的国度,在古代,除了有诗词、文章等出名,数学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领先世界的,现在我们就来聊聊我国著名的:10大数学家。

1、秦九韶秦九韶(1208年-1261年),字道古,汉族。

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剑、营造之学,1247年完成著作《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方程组问题的解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中国剩余定理)、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数值求法)是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表述了一种求解一元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解的算法——正负开方术。

源于他对数学的杰出贡献,历史上称秦九韶为“伟大的数学家”。

秦九韶2、祖冲之、祖暅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们在《九章算术》刘徽注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重视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典范。

他们同时在天文学上也有突出的贡献。

其著作《缀术》已失传,根据史料记载,他们在数学上主要有三项成就:(1)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祖冲之3、梅文鼎梅文鼎:清朝精通中外数学的数学家,他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对古代名著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使之在中国扎根,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的高潮是有积极影响的。

梅文鼎4、张爽,刘徽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

刘徽注释《九章算术》,不仅对原书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且在论述过程中多有创新,更撰写《海岛算经》,应用重差术解决有关测量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逻辑学大师
他是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他的学说在后世千余年中屡遭非议,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无用之谈,现在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术语学家及辩论家的多重头衔。

说到公孙龙其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马非马这个词语。

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政治课本上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的,它作为一个割裂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反例出现,意图证明古代时期人们思想的局限性。

然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究竟是什么意思,反倒很少有人问津了。

自我炒作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有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打算出城,但是这天恰好赶上官府下达禁令,只许人出城,不许马出城,因此公孙龙刚一走到城门口,就被一个守城士兵拦下了。

士兵说今天所有的马都不允许出城!公孙龙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现在骑的是白马,白马和马不是一种东西啊!你看,白马拥有&lsquo;白&rsquo;的颜色和&lsquo;马&rsquo;的外形,而马只拥有&lsquo;马&rsquo;的外形而不具有&lsquo;白&rsquo;的颜色。

拥有两种特性的白马怎么会和只拥有一种特性的马相等呢?所以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自然可以出城了!士兵听了无法反驳,只得放骑着白马的公孙龙出城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感叹,如果公孙龙活在现代社会,赵本山小品里的大忽悠也要对他甘拜下风。

公孙龙的这段话,每一句分开看都是对的,让人无法反驳,但是由这些正确的话推导出的结论却违背了人们的一般认知,在不能承认却也无力辩驳之后,人们就给公孙龙安上了一个诡辩的头衔。

那么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理论是为什么呢?真的就是为了把人说晕吗?事实却不尽然。

想了解公孙龙的思想,首先就要了解公孙龙生活的时代。

当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我们知道,礼讲求的是有序,有序就是所有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礼。

而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人们就没了这种名副其实的概念,现实中名与实严重脱离。

比如士大夫在宴请宾客时使用和天子同样的规格,妻子背叛丈夫与他人私通,孩子不守孝道虐待父母等等。

这样的社会现状令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最有名的思想家,首先提出了名这一术语,并提倡正名运动。

此后,诸子百家都开始加入到名辩的浪潮之中,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发表自己有关名实的看法,不过他们大多是以政治的观点来看待名实关系。

直至惠施、公孙龙,才开始真正将名实关系作为一个专门的逻辑问题加以研究,形成了名家学派,可以说公孙龙正是中
国古代逻辑学的创始人。

公孙龙创立学说的目的也与其他学者一样是为了正名实和化天下,只不过公孙龙走的是一条另类的道路,那就是用类似今天炒作的手段让自己的学说闻名四方。

他别出心裁地用白马非马这一明显有违常人认知的例子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果然其学说刚刚兴起就引来各家的高手来与自己质辩。

一来二去,公孙龙也就随着白马非马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近乎完整的逻辑体系
其实,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理论只是他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辩论之术的一个例子。

他真正的希望是通过这种辩论,训练自己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

而他的逻辑基础和在此之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则在《公孙龙子》一书中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并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

在这本书《名实论》的篇章中,公孙龙开篇便提出并解释了物、实、位、正、名这几个蕴含逻辑哲学的术语,奠定了整篇论述的逻辑基础。

公孙龙认为,物就是世间万物的总称,实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本质属性,位是公孙龙独创的概念,是指名与实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正是指名是否符实的标准,而名则是对事物的称谓。

接下来的论证过程则与现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相当吻合。

首先是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其公式为:a是a。

在《名实论》中表现为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

意思是,彼名专指彼实,此名专指此实,这是可以的。

这说明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一致。

举例来说就是猫是猫、狗是狗等等。

其次是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其公式为:或者是a,或者是非a。

在《名实论》中表现为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意思是彼此不同的名称不能称呼同一个事物,举例来说就是狗是狗,猫不是狗。

再接下来是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公式为:a不是非a。

在《名实论》中表现为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说明对同一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比如,我们不能既说这是狗,又说这不是狗。

《名实论》是《公孙龙子》一书的纲领性篇章,其后的论证均是以此为基础的。

整本《公孙龙子》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逻辑体系,只不过这个逻辑体系在表述上过于晦涩,没有像西方逻辑学那样不断发展下去。

这是为什么呢?
被汉字所阻碍的古代逻辑学
如果将中国古代逻辑学没能形成类似于西方逻辑学的完整体系,归因于哲学家与思想家的能力问题,那是不客观的。

对比于希腊古代的哲
学家们,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在思辨上毫不逊色,留下的富有逻辑的辩论故事也是比比皆是,只是这些逻辑辩论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上,未能上升到抽象的领域,这和我国独特的汉字系统是分不开的。

从上面《名实篇》与形式逻辑公式的对比不难看出,明明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在西方逻辑学中,人们可以用一个字母或符号来表示,比如a=a,清晰易懂,一目了然,而在《公孙龙子》的著作中,则要用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这样绕来绕去的文字表示相同的意思;汉字还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彼彼止于彼,一句话中出现了三个彼字,每个彼字所代表的意思都不同,这种繁复的汉字系统也阻碍了抽象思维。

相反,西方的文字在这方面就没有这个问题。

虽然说book组合后会具有书本的意思,但是一个b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它也就可以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存在。

要知道,亚里士多德作为形式逻辑的奠基人,最富于革命性的贡献就是把符号、字母引入逻辑语言中。

用字母表述逻辑中的问题,能够有效地避免内容的干扰,比如白马非马换成符号语言就是ab&ne;b,这样变换之后,白马非马问题还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声吗?
由于缺乏一套与之相配合的符号系统而无法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公孙龙的逻辑思想长期以来在中国被认为是诡辩,一直处于被批驳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逻辑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流传下来,从而使中国人在理性思考与逻辑思维方面一直处于弱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