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506)一、培养目标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一)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三)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全日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进行中期筛选。

结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

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3分。

1.必修课(1)学位公共课 3门 8学分(2)学位基础课 4门 8学分(3)学位专业课 2门 4学分(4)前沿讲座 2学分(5)社会实践 1学分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2.选修课(1)公共选修课2门,共4学分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应用(文科类)课程2学分。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新闻传播和文化消费的增多,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领域的学生可以在未来获得不错的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人,主要可以参加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教育和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的招聘。

政府部门包括历史文化局、历史资源办公室、文物保护部门等,可以招聘专业领域的专家,从事政策制定、数据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工作。

另外,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招聘专业领域的人才,如历史文化保护研究机构、历史文化博物馆、社会研究机构等,这些机构可以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从事政策建议和教育宣传等工作。

另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人也可以加入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研究方面的工作,如担任教授、助理教授等。

而企业也可以招聘这方面的人才,从事历史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旅游的开发等工作。

总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人在职业前景上是不错的,可以广泛参与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教育和科研单位以及企业招聘,并能从中获得有利的收入。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民族危机、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文化冲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事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线索。

3.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代中国思想家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国家民族等方面的新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外国侵略与民族意识觉醒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外国列强的侵略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政治经济发展,还要关注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自强。

5. 总结与启示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二、马克思中国化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接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进步思想传入中国,开始影响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演变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4.齐鹏飞.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 学与研究,2009,( 2) .
• 5.仝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相关课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7) .
• 6.宋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8).
•• 以以渐渐进进中中的的急急进进为策为略策;略;
•• 以以和和平平为为方方式式;;


所有制变革、社会变革与人的
所改造有相制结变合革。、社会变革与
人的改造相结合。
二 研究内容
(一)中国革命道路
• 3.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
• 崇尚公有; • 计划配置; • 关注效率; • 追求公平; • 自力更生。
• 二、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
•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 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为进一步 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 伍建设,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
• 7.徐涛.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 科版),2011(S4).
• 8.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 7) .
• 9.宋进.关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9 (2).

_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_学科研究报告_李松林

_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_学科研究报告_李松林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报告李松林1 韦 磊2(1.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2.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 近年来,学界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展开了探讨,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基本理论问题、学科建设问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建设等问题。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纲要”课程建设研究较为充分,而学科建设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同时学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也亟待深化研究。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回顾;思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4-0039-012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2008年“通知”),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此后,学界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与探讨。

本文试图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的总结。

一、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相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学术界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首先集中于该学科设立的必要性,本学科的学科属性与功能,本学科的研究内容、重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1.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关于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是正面论述了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二是在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比较中,论述了其他相关学科无法涵盖本学科研究内容。

第一,关于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

学界主要是围绕2008年“通知”中相关论述论证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

但是,不同学者对于2008年“通知”中相关论述解读的重点有所不同。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一、专业介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下设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

二、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胜任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

(2)至少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4)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党政工作等方面的工作。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2、研究方向01中国近现代史民主问题研究02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03中国现代化史研究04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51政治学原理④83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三、全国研招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四、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校和科研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和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研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研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研大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研大纲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及意义。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四、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封建帝制的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一)“三座大山”的重压(二)两个中国之命运六、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七、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就业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已成为现今中国学者、企业家、媒体等所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也已成为高校、企业及科技产业的核心研究课题。

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可以不仅深入探讨它的规律,而且能够发展出更成熟的理论从而丰富研究内容,这将对中国教育、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将有助于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宏伟目标。

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它的就业前景尤为广阔。

一方面,一些学校会招聘专业人士来从事教学研究,以确保这一领域的系统性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和公司也会开展针对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同时也会招聘大量的高素质研究人员。

此外,中国近现代史咨询机构也正在招聘专业人士,以支持研究人员进行高质量的研究。

最后,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发展,这就为探讨中国近现代史话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总之,前景广阔,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就业机会也很多。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探讨相关问题的就业机会也将越来越多。

而与此同时,获得高校和企业对此领域的认可将成为今后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一、学科概况南京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作为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该专业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历史文献、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 具备独立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能力;3. 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主修课程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等。

四、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五、师资力量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和学者。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拥有卓越的学术成果,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六、学术成果本专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教师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本专业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七、实践教学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本专业还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科的不断完善,对于这一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进行再思考,探讨该学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学科现状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随着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研究,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学科建设方面,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得到了学术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政府也对该学科的研究和成果进行了资助和支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在学科建设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导致了学科研究的不够全面和深入。

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改进。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依赖于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虽然这是研究的基础,但在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应该运用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未来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学科研究应该加强对历史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和深入研究。

广泛搜集历史文献,加强历史事件和问题的研究,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科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学科研究应该运用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学科水平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推动学科建设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还需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二、注重学科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培养近现代史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研究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学科建设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应对时代变革和学术挑战的能力。

三、注重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科建设需要站在历史研究前沿,关注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关注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意识的转变和社会制度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五、注重对经典著作的传承和发扬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这些经典著作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学科建设中,应注重对经典著作的传承和发扬,推动学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六、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建设近年来,学术诚信和学术伦理问题愈发引人关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也不例外。

学科建设需要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建设,加强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宣传,依法治学,强化学术自律,推动学科建设健康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注重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培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研究,传承和发扬经典著作,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建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是一门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对
中国近现代史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力。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轨迹展开,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
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如洪秀全、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人物和思想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矛盾和规律。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将学习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学理论的运用、历史研究的逻辑推理和论证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问题和热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可以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如高校的历史系、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博物馆的馆员等。

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从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工作,如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历史教育的推广和普及等。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深厚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和研究能力,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毕业证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毕业证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毕业证摘要:一、前言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背景与意义三、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四、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前景五、结论正文:【前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一门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对于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背景与意义、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背景与意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满足国家对近现代史研究的需要而设立的一门学科。

这门学科旨在培养具备较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近现代史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干部。

通过对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生需要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专业课程,掌握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还设有实践课程、学术研讨以及实习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前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

毕业生可在这些单位从事近现代史的研究、教育、培训、管理等工作。

随着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近现代史知识的关注,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结论】总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一门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考研学硕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考研学硕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研学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导言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从晚清到20世纪初的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乃至国共内战和建国初期的改革开放,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室的老师,同时兼 任中共党史研究室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室的 研究人员,或参加中共党史的“中国共产党与中 国现代化研究”,或参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并且 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奠定了 我们继续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规律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 意识形态研究
有关中国近现代意识形态及其管理的研 究,将是阐述近现代中国何以会有“三个 选择”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 性的关键性问题。
目前重点进行“当代中国高校政治特色研究”。 我们现有以下有利条件: 1.已经做了“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发展” 的资料搜集和历史线索梳理的大量工作。 2.本研究的老师已发表了数篇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的论文,还有相应的研究课题。 3.本研究室的研究生做过高校思政课和高校学生党建 工作的研究。
预期目标
1.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形成南开研究特色
学科发展保障
(一)师资队伍内部的有效交流及对 本学科发展规划的认同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为学科发 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谢谢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张静: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 其对策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状况、问题 与创新思考》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张健:天津市教委调研项目“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的现 状 及对策》研究课题
围绕科研工作重点,拟采取如下措施推动: (1)开展“学术沙龙”,通过这一平台,推 动教师间、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学术交流, 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内部环境; (2)协同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室开展系列丛书的研究写作工作。 (3)在系列丛书的研究写作工作开展过程中, 进行论文写作; (4)在具备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申请 课题资助,如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6)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
(一)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
(三)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
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进行中期筛选。

结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

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3分。

1.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 3门 8学分
(2)学位基础课 4门 8学分
(3)学位专业课 2门 4学分
(4)前沿讲座 2学分
(5)社会实践 1学分
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2.选修课
(1)公共选修课2门,共4学分
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应用(文科类)课程2学分。

(2)专业选修课(选修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需补修本科课程1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参见本专业教学计划表。

六、实践环节
主要采取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两种方式。

教学实践,一般安排本科生基础课的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专题讲座等。

社会调研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社会实践或科研实习,包括到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调研,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参加学术会议、访问有关专家和搜集材料等。

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各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有关组织者判定成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于一周内交院里。

七、培养方式
采取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绩考核采取课堂开、闭卷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察研究生对
基本知识的掌握,又注意考察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课程考试以70分为合格。

选修课程考试以60分为合格。

课程不合格允许重修。

重修课程应交纳一定费用。

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为一年半。

选题、开题在第四学期进行。

论文题目由硕士生与导师共同商定。

开题报告要求硕士生向有关专家报告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写作计划等。

由指导教师对其报告集体讨论,提出意见,最终认可后确定论文题目。

要求学位论文观点正确,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语言通畅,逻辑结构合理,有所创见,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字数一般在2—5万字左右。

硕士研究生要求至少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全面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项目,提交毕业论文,经导师推荐,可申请硕士学位。

经学位委员会审批同意后,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至少要有1名校外专家。

论文答辩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是否通过学位论文和建议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并写出学术评语。

附件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附件二阅读文献和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列宁选集(1—4卷)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
毛泽东选集(1—4卷)
毛泽东文集(1—8卷)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
邓小平文选(1—3卷)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政治报告《哲学通论》,孙正聿着
《认识的反思》,田心铭着
《反映论新论》,孙中立等着
《“危机”中的重建》,杨耕着
《意识形态论》,俞吾金着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宋惠昌着
《复兴中国》,赵剑英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王霁主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钟家栋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李文成等着
《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俞可平主编
《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许征帆着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张允熠着
《科学社会主义》,赵明义主编
《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园——毛泽东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周向军着《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周向军等着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周向军等着
《制度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刘陆鹏着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樊瑞平等着
《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徐艳玲着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徐艳玲等着
《毛泽东邓小平经济理论比较研究》,费利群着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主编
《中国史学》,金毓黻着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张岂之主编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主编
《中国史学批评纵横》,瞿林东着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着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和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中国通史》,白寿彝着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着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着
《中华民国史》,李新着
《辛亥革命史》,章开沅、林增平着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研究》,茅海建着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着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着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着
《中国现代化史》,许纪霖着
《中国抗日战争史稿》
《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着
《世界史·古代部分》,吴于廑、齐世荣着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着《近代世界重大问题理论探讨》,杨云、刘书林着
《世界近代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黄镇等着
《社会主义流派史》,徐觉哉着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石元康着
《理性精神的呼唤》,吴增基等着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英)着
《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余建华着《西方文化概论》,启良着
附件三本专业重要期刊目录
(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江汉论坛
(8)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人文杂志
(12)社会科学
(13)社会科学战线
(14)思想战线
(1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文史哲
(17)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8)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新华文摘
(22)学术月刊
(23)学习与探索
(2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5)中国社会科学
(26)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7)理论前沿
(28)社会主义研究
(29)马克思主义研究
(30)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
(31)哲学研究
(32)哲学动态
(33)自然辩证法研究
(34)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3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3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37)求是
(38)党的文献
(3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40)理论导刊
(41)政治学研究
(42)经济研究
(43)经济学动态
(44)经济评论
(45)发展研究
(46)教学与研究
(47)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相关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