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水logging、热岛效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因此,制定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2025年基本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全省城市基本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45%以上;城市地表径流控制率达到70%以上;城市水体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二、海绵城市建设重点。
1. 雨水资源化利用。
加大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力度,推广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城市规划中加入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考量,鼓励居民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雨水收集利用。
2. 提高绿地率。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更多的绿地和森林公园,提高城市绿地率,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鼓励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3. 控制地表径流。
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修建雨水花园、设置透水铺装等方式,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同时,加强城市河道治理,提高城市水体的排水能力。
4. 改善水体水质。
加大对城市水体的治理力度,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加强城市水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体污染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保障。
1.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各地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
2. 技术支持。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和推广,鼓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
3. 资金支持。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多元化。
四、海绵城市建设监督。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内容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一、海绵城市基本原则。
1. 自然保护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综合治理原则,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管理、制度等手段,实现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治理。
3. 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绿地建设,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
2. 道路渗透建设,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路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排水情况。
3. 雨水收集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补给等用途,减少城市雨水排放量。
4. 湿地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湿地,利用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减少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 河道修复,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修复和改造,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少城市水体污染。
6. 城市规划优化,在城市规划中,优化城市布局,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提高城市土地的透水性,减少城市洪涝风险。
7. 智能排水系统,建设智能排水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智能管理,提高城市排水效率。
8. 生态景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海绵城市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时能够快速排水和储存雨水,达到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需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手段,增加建筑物表面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的数量。
透水铺装可以在道路、广场等场所使用,通过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积水。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顶部种植适合生长在屋顶的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水蒸发和根系吸收雨水的特性,减少屋顶的雨水排放。
雨水花园则是在建筑物周边设置花坛、绿化带等,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吸水能力,达到雨水收集和净化的效果。
其次,在建筑实施方案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在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冲洗、甚至生活用水。
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包括雨水桶、雨水管道、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减少对城市自来水资源的依赖,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此外,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排水系统。
在城市建筑中,排水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内涝的解决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在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采用合理的排水设计,包括设置雨水管道、调蓄设施、雨水花园等,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快速排放到指定的地方,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最后,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施工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实现城市的雨水资源再利用和减少城市内涝的目的。
海绵城市 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利用和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半自然和人工设施,将城市内的雨水有效收集、渗透、储存和利用,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的目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一、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
1.1 绿地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绿地系统的布局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内的公园、绿化带、湿地等绿地空间,以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1.2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合理设计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将雨水引导到绿地和雨水花园中进行渗透和收集,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1.3 建筑物设计。
在建筑物设计中,应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手段,将雨水纳入建筑物内部进行利用或渗透,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提高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率。
二、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
2.1 技术设施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设施来实现雨水的收集、渗透和利用。
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雨水收集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率。
2.2 法律政策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来支持和推动。
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社会宣传教育。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促进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
唐山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唐山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一、背景唐山市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山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自然、生态、循环、共生”。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1. 减少城市内涝: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2.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绿地和水体,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雨水径流,保护地下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1. 建设雨水花园:在城市规划中增加雨水花园的建设,将雨水收集利用,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2. 改善排水系统:对城市的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3. 增加绿地覆盖率: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化带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 发展雨水资源利用:利用雨水资源进行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2.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
3.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
4. 加强合作交流:与国内外相关城市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推动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
六、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1. 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区位条件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昌市距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
全市地势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
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图1-1 区位分析图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游。
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
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
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
冬半年受极地大陆的气候特点。
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急剧增温,夜晚晴空辐射大量散失,气温下降快,致使昼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无冬夏,一日之间有四季”之说。
西昌平均温度为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区位条件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昌市距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
全市地势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
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图1-1 区位分析图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游。
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
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
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
冬半年受极地大陆的气候特点。
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急剧增温,夜晚晴空辐射大量散失,气温下降快,致使昼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无冬夏,一日之间有四季”之说。
西昌平均温度为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惠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雨水排放不畅、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惠州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规划。
1.1 绿地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要大力发展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通过合理规划,将城市绿地、公园、湿地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打造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1.2 道路规划。
在道路规划中,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雨水管网,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要尽量减少硬质路面的铺设,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
1.3 建筑规划。
在建筑规划中,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大力发展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等措施,提高建筑的雨水利用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同时,要加强建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设置,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海绵城市建设。
2.1 道路建设。
在道路建设中,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
同时,要设置雨水花园、雨水花池等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雨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2.2 绿地建设。
在绿地建设中,要注重湿地保护和恢复,增加城市的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同时,要加强植被的种植,提高植被的吸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2.3 建筑建设。
在建筑建设中,要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加强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等措施的应用,提高建筑的雨水利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建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设置,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海绵城市管理。
3.1 雨水管理。
加强城市雨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雨水设施的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绿地管理。
加强对城市绿地的管理和维护,保护和恢复湿地,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植被的管理,保持植被的健康状态,提高植被的吸水能力。
郑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郑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水logging、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雨洪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郑州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使城市具备更强的抗洪排涝能力,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
1. 水logging治理,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排放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民生活的正常运转。
2. 绿地建设,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3. 雨水资源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景观、农业灌溉等,减少城市雨洪对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4. 河道治理,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提高河道的输水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5. 建立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建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实际效果。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
1. 加强城市规划,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局城市绿地、雨水收集设施等,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海绵性。
2. 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推广雨水花园、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共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以点带面,带动一定区域内其他城市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本大纲。
一、基本情况(一)城市基础特征。
简述本市地形地貌、山水格局、土壤地质、气候水文等特征。
(二)城市建设有关情况。
简述本市经济社会、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等情况。
二、已开展的工作和成效总结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经验和体会等,并从以下方面简述已经开展的工作:(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机构或协调机制建立情况。
(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相关地方标准制定情况。
(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件制定和实施情况,包括规划建设管控制度、设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验收管理、运行维护、投融资等方面。
(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情况。
(五)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融资情况。
包括: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引入、建立收费制度等。
(六)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机制建立情况、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关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十四五”期间工作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治理城市内涝、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加强雨水利用等方面,制定“十四五”期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拟达成的工作目标。
四、建设目标和工作思路(一)工作目标。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聚焦城市内涝治理成效,统筹实施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等角度,提出到示范期末的工作目标。
(二)指标体系。
坚持结果导向,因地制宜将工作目标分解形成内涝防治、雨水收集和利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海绵城市建设满意度等方面的量化指标,以及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定性指标。
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考附1的指标项确定。
(三)技术路线。
提出系统化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的技术路线。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一种像海绵一样吸水透水的城市。
它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治理城市水灾,同时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功能,将建筑和生活区域设计成可以自然调节气温、调节雨水、减轻水污染的生态社区。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的排水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排水负荷,往往出现严重的内涝问题。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裸露地面和高密度的建筑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构建海绵城市的基本框架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友好型城市,它是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和管理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城市管理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 全面升级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关键步骤。
一方面,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排水管网改造,采用新型排水系统和处理设施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排水需求;另一方面,应采用多元化水保利用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利用、蓄水、渗透、生物降解等)进行雨水的收集、储存、调蓄和利用。
2. 建立城市建筑绿色生态标准建筑绿色生态标准是促进城市建筑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与传统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别。
建设时要尽可能地将生态环境要素融入建设过程,从而达到建成后具有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目的。
3. 优化城市绿化系统通过优化城市绿化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降低城市气温,提高城市环境的生态价值。
为此,应该选择适合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城市绿化系统。
4. 大力推广水生态技术水生态技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它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生物滞留池、生态溪等工程手段将城市赤裸裸的水泥地面变成覆盖着植被的绿色河滩,从而贡献城市环境境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洛阳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洛阳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洛阳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管理、城市防洪、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洛阳市决定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以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抗灾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减少城市硬质覆盖面积,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质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
洛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许多老旧小区、道路狭窄、排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因此,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 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
加大绿地建设力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2. 完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
对城市雨水管网进行改造和提升,增加雨水收集和储存设施,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质污染。
3. 促进城市水体修复和保护。
加强对城市水体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环境。
4. 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生态化。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城市硬质覆盖面积,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
5. 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
加大对城市防洪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1. 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引领。
政府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向海绵城市转变。
2. 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引导。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和社会参与,引导市民关注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3. 加大投入和资金保障。
增加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筹措资金,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logging、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一些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体目标。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将自然水循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雨水资源利用等措施,实现城市水logging、内涝等问题的有效治理,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
二、试点范围。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将首先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地区进行试点,包括但不限于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试点范围将覆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三、主要措施。
1.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地率和水体比例,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自然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推广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将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影响。
3.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改善城市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4. 推动建筑绿色化,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等技术,减少城市硬化面积,提高城市的透水性。
5.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健全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责任。
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 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渗漏和蓄滞水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构建一个自然、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一、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它需要从整体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水系、绿地、建筑布局等,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雨水利用、雨水收集、雨水渗透等方面,通过合理规划,使城市的雨水能够尽可能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二、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雨水收集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用途,减少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绿地建设。
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通过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地表渗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道路渗水处理。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道路的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4. 河道修复。
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河道的水质和水量,增加城市的水资源供给。
5. 建立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包括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过程管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它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渗漏和蓄滞水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嘉兴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嘉兴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嘉兴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嘉兴市决定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一、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2025年前,建成一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以海绵理念为引领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实现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景观和品质得到提升。
二、海绵城市建设重点任务。
1. 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通过加强城市水体治理,改善城市河道、湖泊水质。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
推动雨水资源化利用,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净化利用。
2. 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排水管网的覆盖率和排水能力。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蓄滞洪区等设施,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和蓄滞能力。
修复湿地,增加城市的自然蓄水空间。
3. 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建设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推动建筑绿化,提高建筑物的绿化率。
注重打造生态景观,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4. 推动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将海绵城市的要求融入城市各项规划中。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推动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三、海绵城市建设保障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
通过政府引导基金、PPP模式等多种途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2.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
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3.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海绵城市工作推进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工作推进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市决定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制定并实施海绵城市工作推进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控制,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抗灾能力。
2. 原则: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突出实效。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1. 规划设计: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海绵城市设施,确保城市各项功能得到有效整合。
2. 建设工程: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加快建设进度,重点推进雨水花园、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地表径流的自然渗透和蓄滞能力。
3. 管理运营: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加强设施维护和管理,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
4.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2. 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 技术支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工程和管理运营的技术水平。
五、预期效果1.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 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
3. 城市抗灾能力得到增强,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得到降低。
4. 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六、总结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全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全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工作部署,统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推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以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基本途径,立足于特有山水资源本底,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注重全域谋划,为打造康养宜居的公园城市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引领生态发展,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通过综合措施,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推动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韧性和宜居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美丽江阴建设,建设有现代山水文化名城特色的海绵城市,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主要任务(一)统筹谋划,完善规划管控体系1.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评估现有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对已不适用的规划进行修编,优化各排水分区和各地块控制指标,明确列出能够支撑完成近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项目和远期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合理布局公共海绵并确定其规模,实现规划管控作用。
2.加强规划目标指标衔接。
对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总体目标和绩效目标,科学制定考核达标的技术路径,海绵城市规划内容经同级规划主管部门统筹平衡,并与空间规划〃一张图"核对,批准后纳入同级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指标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排水防涝规划、城市防洪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节水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时,做好与相应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充分衔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及公共海绵设施控制要求。
宁波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宁波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宁波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近年来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扩大、雨洪排放增加等诸多城市化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宁波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宁波市将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内部温度的升高,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其次,宁波市将推动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的建设。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保护城市水体生态系统。
另外,宁波市将加强城市雨水排放管网的改造和建设。
通过改善城市雨水排放管网,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改善城市雨水排放水质,保护城市水体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雨水排放管网的管理和维护,保障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的正常运行。
此外,宁波市还将加强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
通过对城市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体水质,保护城市水体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城市水体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城市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
总的来说,宁波市的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将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推动雨水资源化利用、改造雨水排放管网、加强水体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城市雨水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宁波市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海绵城市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创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一、规划设计。
1.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将雨水资源利用、雨水渗透、雨水收集等纳入规划设计范畴,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水系等,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自然渗透。
二、建设工程。
1. 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景观设计中,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2. 在建设排水管网时,要采用透水铺装、透水砖等材料,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雨水渗透面积,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三、管理维护。
1.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2. 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共同维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四、政策支持。
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城市开发建设单位和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2.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技术创新。
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对雨水资源利用、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2.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精准利用和智能调控。
六、国际合作。
1. 加强与国际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2. 积极参与国际海绵城市建设的合作项目,加强国际间的经验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七、风险防控。
1.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判和防控,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安全可控。
2.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的监测和治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建设任务海绵城市的建设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沿岸生态缓坡等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且都具有一定的工程规模。
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均涉及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各个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旨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依据原则如下:(1)保护性开发: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选择进行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需在方案中明确,便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与衔接。
5.1主要工程5.1.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海绵城市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来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
本试点城市年均降雨总量达1500mm,而一年中,降雨次数繁多,且多数为低于0.5年一遇或1年一遇的降雨。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的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具体方法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国不同城市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应单独推求。
表F2-1给出了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依据1983-2012年降雨资料计算),其他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可根据以上方法获得,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当地长期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参照与其长期降雨规律相近的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
以下表5-1为摘录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表F2-1。
表5-1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一览表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城市60%70%75%80%85%酒泉 4.1 5.4 6.37.48.9拉萨 6.28.19.210.612.3西宁 6.18.09.210.712.7乌鲁木齐 5.87.89.110.813.0银川7.510.312.114.417.7呼和浩特9.513.015.218.222.0哈尔滨9.112.715.118.222.2太原9.713.516.119.423.6长春10.614.917.821.426.6昆明11.515.718.522.026.8汉中11.716.018.822.327.0石家庄12.317.120.324.128.9沈阳12.817.520.825.030.3杭州13.117.821.024.930.3合肥13.118.021.325.631.3长沙13.718.521.826.031.6重庆12.217.420.925.531.9贵阳13.218.421.926.332.0上海13.418.722.226.733.0北京14.019.422.827.333.6郑州14.019.523.127.834.3福州14.820.424.128.935.7南京14.720.524.629.736.6宜宾12.919.023.429.136.7天津14.920.925.030.437.8南昌16.722.826.832.038.9南宁17.023.527.933.440.4济南16.723.227.733.541.3武汉17.624.529.235.243.3广州18.425.229.735.543.4海口23.533.140.049.563.4咸宁市温泉区参照武汉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则对应设计降雨量为35.2mm。
本试点范围总面积为24km2。
则需要通过“渗”、“滞”、“蓄”等措施达到单次控制84.48万m3雨量的能力。
现状有约8万m3的调蓄能力,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比例为9.46%。
还需增加76.48万m3的调蓄能力,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渗:包含绿色屋顶和渗透性铺装,其中渗透性铺装包括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
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
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住宅小区以简单式绿色屋顶为主。
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
绿色屋顶结构通常分为:植物、基质层、过滤层(防止培养机制流失)和排水层,同时根据需要增加屋顶防水层和保护层。
其示意图如下:图5-1绿色屋顶构造示意图绿色屋顶植被一般选取本地土生土长的植物,另搭配常用绿化植物。
培养基质应选取具有良好吸水性、透气性并且清洁无污染的屋顶绿化专用土。
对于不同的植物和介质层,绿色屋顶在夏天可以滞留70%-90%的降雨,冬季可以滞留25%-40%的降雨,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
图5-2绿色屋顶实景图根据咸宁市海绵城市试点范围的建筑密度及建筑构造,将满足上述要求、条件适宜的屋顶均改建成绿色屋顶,总面积约200ha。
可调蓄水深定为150mm,则绿色屋顶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150/1000)×200=30(万m3),所占比例约为35.51%。
2)渗透性铺装:渗透性铺装是采用渗透性材料铺设地面。
渗透性铺装具有很强的透水能力、透气性、保水性、容重小、轻度高、强度高等特点。
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渗透性铺装示意不渗透铺装示意图5-3渗透性铺装与不渗透铺装对比示意图a.可渗透路面目前使用较多的渗透性路面铺设材料有水泥孔砖或网格砖、塑料网格砖、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等。
孔砖和网格砖通常在空隙部位种植草皮,或用砾石和沙土等进行填充,增强渗透能力和美观性。
渗透性路面有利于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区域地下水含水量。
校区内道路、干管铺路、人行道等非重型机动车道应优先采用渗透铺装。
图5-4透水面砖及透水砖铺设的路面将咸宁市温泉区试点范围内现状不透水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均改造为透水性路面,新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也为透水性路面,总面积约80ha。
可渗透路面的下渗雨量可达80mm,则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80=6.4(万m3),所占比例约为7.58%。
b.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停车场改变传统的水泥路面停车场地,采用间隔较大、透水性好的植草砖铺设,植草砖上有突出颗粒或突出结构,可减缓行车速度,并可预留轮胎与草皮间的空间,使草皮顺利生长,以此增加停车场地透水性。
图5-5透水性停车场将试点范围内现有地上式水泥路面停车场均改造为透水性停车场,总面积约4.5ha。
透水性停车场的下渗雨量按80mm计,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4.5=0.36(万m3),所占比例约为0.43%。
c.透水性广场对于广场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部改造或建设为透水性广场。
透水性广场有两种,一种是现浇透水性面层,另一种是透水性地砖面层。
除面层差异外,两种透水性广场构造相同。
以现浇透水性广场为例,其构造示意图与实景图分别见图5-6和图5-7。
现浇透水性面层透水性垫层过滤层原有土壤基层图5-6现浇透水性铺装构造示意图图5-7现浇透水性广场实景图本试点范围内有现状娱乐广场、运动场、球场等共约21ha的广场,将其中不透水性水泥面广场均改造为现浇透水性广场,总面积约18ha。
透水性广场的下渗雨量约80mm,则其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为:(80/1000)×18=1.44万m3),所占比例约为 1.70%。
根据上述结果,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停车场、透水性广场等渗透铺装总面积为102.5ha,达到了不低于硬化路面40%的目标。
(2)滞:包含了下凹式绿地、下凹式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1)下凹绿地根据绿地地面与周围地面的高程关系,绿地的形式可分为凸、平、凹三种。
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控制调整好路面高程、绿地高程和雨水口高程的关系,使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这样就可以形成下凹式绿地。
以上的设置可以使道路、建筑物等铺张区的雨水径流首先流入绿地,绿地蓄满水后流入雨水口。
根据北京市科学研究所和园林所研究结果表明:城区土质入渗能力一般较好时,遇到降雨强度超过150mm的暴雨时,基本上不积水或积水时间很短。
故道路铺装区域及周边绿地应优先考虑采用下凹设计,选种耐淹的草种,用绿地涵养水源,减少绿化灌溉。
绿地铺装时一般低于周围地面5~10cm,并适当建设增渗设施。
①小区下凹式绿地通常小区绿地较道路、广场和停车场地面高,区域硬化地面(包括渗透地面)的雨水径流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建筑屋面雨水由水落管直接排入雨水管道,也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
小区雨水的径流量大、初期雨水污染严重,对区域防洪和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区设计和建造时,调整合理的路面高程、绿地高程、雨水口坎高程的关系,使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而且雨水口坎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这样就形成了下凹式绿地,降雨后的雨水径流都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后,多余的雨水径流才从雨水口流走。
调整前后小区绿地结构及雨水径流排向变化见图5-8和图5-9。
图5-8调整前小区雨水排放示意图图5-9调整后小区雨水排放示意图②道路下凹式绿地通常道路绿化隔离带布置在道路与小区之间,且高于人行道和路面,起到对小区居民分隔道路噪音的作用。
道路硬化地面(包括渗透地面)的雨水径流无法排入绿地调蓄入渗,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对区域防洪和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调整道路绿地结构和雨水口布置,可充分利用绿地的雨水调蓄入渗能力,达到下凹式绿地的雨水利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