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赠汪伦》

合集下载

二年级《赠汪伦》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赠汪伦》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赠汪伦》知识点整理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诗,它描写了作者与好友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并对友谊的珍贵和遭遇困境时的友人支持表示感激。

以下是二年级学生可以了解的《赠汪伦》的知识点整理:
1. 诗歌背景:该诗是古代文人对友谊及其价值的颂扬之作,表达了作者与汪伦之间深
厚的友情和互助精神。

2. 人物介绍:杨炯是唐代著名诗人,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

汪伦则是杨炯
的好友,表示在逆境中给予他支持和帮助。

3. 诗歌结构:《赠汪伦》是一首五言绝句,每一句都由七个字组成,共有四句。

4. 内容概述: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写了春天万物更新的景象,暗示了作者的
失意和困境;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描绘了汪伦的来访,给予作者帮助和鼓励;
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最后一句“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示了汪伦对作者的支持将和他一起度过艰难的时光。

5. 诗歌意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好友汪伦的感激之情,也传递了人
们在困境中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力量。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二年级学生可以理解《赠汪伦》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表达,同时也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重要性。

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泾县西南。

译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赏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古诗《赠汪伦》原文附赏析

古诗《赠汪伦》原文附赏析

古诗《赠汪伦》原文附赏析古诗《赠汪伦》原文附赏析诗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简介《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翻译/译文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鉴赏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言】《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翻译】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赠汪伦》赏析及注释

《赠汪伦》赏析及注释

《赠汪伦》赏析及注释《赠汪伦》是里边的一首有名的赠别诗,是送给汪伦的。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赠汪伦》赏析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赠汪伦》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该诗描绘了诗人与好友汪伦别离时的友情之情。

学习该诗的知识点包括:
1. 该诗是一首七绝诗,绝句是一种四行诗,每行五言或七言。

2. 诗的标题《赠汪伦》表明了诗人要将这首诗献给他的好友汪伦。

3. 诗中的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来表达离别的悲伤之情。

杨花落尽,意味着春天的繁花已经凋谢;而子规的啼叫,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

4. 诗中的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是指龙标人,他们是唐代政府的官员,负责巡视地方水利工程,这句话意味着汪伦已经离开了诗人的家乡。

5. 诗中的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表达自己心情的方式之一。

明月是诗人离乡时的伴随者,也象征着友情和思乡之情。

6. 诗中的最后一句“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诗人表达对汪伦的离别之惜,意味着他的思念之情会随风传递到远方。

通过学习《赠汪伦》,可以了解到七绝诗的特点和结构,了解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以及了解到友情的尊重和珍视。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篇一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篇二电视上正播放着一个外国影片:上课铃响了,孩子们相继安静下来,老师走进教室布置了一个研究任务……放学了,几个孩子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讨论着如何分工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小课题……看到这样的片段,我忽然想起我这份还未构思好的教案。

于是便有了把“探究”活动提前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的想法。

赠汪伦(教案设计)设计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

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3、会背诵、默写古诗,并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写一首送别诗。

4、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重点、难点:以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体会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前的前瞻性自我探究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古诗的写作背景,深刻地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诗人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主要的成就等。

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

二、课内的小组合作探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教师注意指导读准音。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多少有关他的知识?4、学生展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赠汪伦》是唐代文学家杨炯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讲述了杨炯与好友汪伦互赠诗礼的情景。

根据这首诗,可以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诗歌体裁:《赠汪伦》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每句为七个字,且符合律诗的押韵与平仄规则。

2. 作者:杨炯,是唐代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流畅、情感真挚而著称。

3. 内容:诗中描写了杨炯与好友汪伦互相赠诗的情景。

杨炯的诗中表达了对汪伦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友谊之美和对汪伦的思念之情。

4. 修辞手法:在《赠汪伦》中,杨炯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比如:“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离愁”一词,把离别的忧愁形容成浩荡无边的样子。

5. 语言表达:杨炯在《赠汪伦》中运用了唐代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他对友谊和对好友汪伦的深情厚意。

6. 主题:《赠汪伦》的主题是友谊。

诗中通过描绘杨炯与汪伦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友谊之美和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7. 文化背景:杨炯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以上是《赠汪伦》涵盖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可以作为学习这首诗的参考。

《赠汪伦》原文注释及简析

《赠汪伦》原文注释及简析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能够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送”一作“赠”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4、学生交流资料。

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1、看老师写课题。

强调:赠板书:赠汪伦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1、课件(3):出示古诗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能够同座位交流交流,也能够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

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赠汪伦》古诗解析

《赠汪伦》古诗解析

《赠汪伦》古诗解析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诗句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解析:李白将要乘船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解析:“乘舟”表明诗人即将远行,“忽闻”表现出踏歌声的突然出现,给诗人带来了惊喜。

诗句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析:即使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

解析: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比喻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

通过诗人与汪伦之间的离别场景,表现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诗中的“踏歌声”“桃花潭水”等元素,也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在安徽泾县游历期间,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

离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感动之余,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后来成为了表达友谊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赠汪伦体裁:诗题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当时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是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别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不同于中国传统诗中的含蓄蕴藉。

而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赏析四:语言赏析“李白乘舟将欲行”表示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此处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二字表明了汪伦的到来,实属不期而至。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幼儿唐诗《赠汪伦》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赠汪伦》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赠汪伦》原文|译文|鉴赏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白要走的那天,刚登上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这就是《赠汪伦》的由来,下面一起欣赏该诗!幼儿唐诗《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赠汪伦体裁:诗题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当时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是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别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不同于中国传统诗中的含蓄蕴藉。

而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赏析四:语言赏析“李白乘舟将欲行”表示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此处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二字表明了汪伦的到来,实属不期而至。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原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知识点】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赠汪伦》小学古诗拼音版

《赠汪伦》小学古诗拼音版

《赠汪伦》小学古诗拼音版《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作。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赠汪伦》小学古诗拼音版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李白乘舟将欲行,hū wém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忽闻岸上踏歌声。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桃花潭水深千尺,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背景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

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

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

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

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

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

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赠汪伦》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

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县西南的桃花潭畔。

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

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

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

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

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

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

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