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纲(仅供参考)
哺乳纲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9e66efe29e31433239689329.png)
大食蚁兽
草
兔
松
鼠
8、鲸目:鲸类、白鳍豚、海豚等
9、食肉目:狼、赤狐、貉、豺、
黑熊、大熊猫、紫貂、黄鼬、獾、 水獭、猫、虎、豹等 10、鳍脚目:斑海豹 11、长鼻目:亚洲象(云南南部) (一级)
鲸
白鳍豚
海
豚
狼
棕
熊
大熊猫
紫
貂
黄
鼬
猫
虎
斑海豹
亚洲象
非洲象
鸟类与哺乳类羊膜卵的比较
有袋类的
胎盘不是真 正的胎盘 (假胎生): 即为卵黄囊 胎盘,是由 卵黄囊膜和 母体子宫内 壁共同形成。
哺乳类皮肤皮肤及其衍生物:
(1)表皮及其衍生物
被毛:表皮角质化产物,保温的和触觉器官, 在春秋季有季节性换毛现象。 皮肤腺发达:表皮衍生物,皮脂腺、汗腺、乳 腺、味腺(如各种香腺、麝香腺、臭腺);
8、排泄
哺乳动物排泄系统由肾脏(属于后肾,泌尿功 能)、输尿管(导尿)、膀胱(贮尿)和尿道 (排尿途径)所组成。此外,皮肤也是哺乳类 特有的排泄器官。排泄器官也参与体温调节: 水随汗蒸发,可使体温降低。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尿素), 参与水平衡、盐平衡调节和酸碱平衡调节,以 维持有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
(一)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 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 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才从母体 产出,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2. 胎生的意义: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 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 常进行的有利因素,提高幼体成活率。 3. 胎盘的结构: — 受精卵为羊膜卵。 — 绒毛膜(胎儿胚胎组织)和尿囊与蜕膜(膜母体子 宫内膜组织)结合形成胎盘。
第二十一章 哺乳纲(Mammalia)
![第二十一章 哺乳纲(Mammalia)](https://img.taocdn.com/s3/m/903c5def4693daef5ef73db7.png)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一、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p454
1、神经系统和感官高度发达,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
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高而恒定的体温——对环境的依赖大大降低; 4、肢骨的连接方式巧妙,获得了快速运动的能力; 肘关节后转,膝关节前转,运动迅速而灵活;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2、头骨:
(1)脑体积增大,形成脑杓,枕骨大孔移至腹面,具
两枚枕骨髁(可与环椎一起可在枢椎上转动); (2)鼻腔增大,出现复杂的鼻甲骨; (3)形成次生腭(硬腭):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 突起构成,分隔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在咀嚼 时不影响呼吸。 (4)有鼓泡(听泡),中耳内有3块听小骨(锤骨、
砧骨、镫骨)联系内耳与鼓膜;
(5)下颌由单一齿骨所组成,为标志性特征。
3、带骨及附肢
肩带及前肢:肩胛骨发达,乌喙骨退化成乌喙突,锁 骨发达程度因种而异(发达——攀援类、掘土类及飞 翔种类;陆地快速运动的种类趋退化)肘关节向后转。 腰带及后肢:额、坐、耻骨构成闭锁式骨盘;膝关节
向前转。
★生活方式不同,足型不同: 蹠行式:如灵长类 蹄行式:如牛、羊、马 趾行式:如狐
第21章 哺乳纲(Mammalia)
哺乳类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哺 乳的脊椎动物。由爬行类演化的兽齿类是哺乳类的祖 先。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 个动物类群。
广泛适应辐射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 多种生态类群。体形多样化,陆生的多为兽形,四肢 发达,有尾,适合奔跑;水生的躯体流线型,四肢退 化,呈浆状;适应飞翔生活的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
(五)消化系统:
第二十章哺乳纲
![第二十章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eaa44c7884868762cbaed5cb.png)
• 终末细支气管
四级支气管
• 头部和颈部肌肉
• 头部:咀嚼肌强大,包括闭口肌:主要 为颞肌,起于颞窝止于下颌冠状
• 突。咬肌:起于颧弓止于下颌骨外侧面。 开口肌,二腹肌等。
• 转动头部的胸乳突肌、臂头肌。拉动舌 骨的胸舌骨肌,颌舌骨肌。
• 膈肌
• 哺乳动物特有。圆形,肌纤维位于边缘, 肌腱位于中央。肌纤维起自胸廓
• 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膈肌将体腔分 为胸腔和腹腔,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产生 运动,改变胸腔容积,完成呼吸运动。
• 毛色主要决定于黑色素的数量与分布肌 毛髓质部细胞所含气泡的多少。哺乳类 和鸟类一样,色素细胞内的色素颗粒不 能聚散,象变色龙一样变色,只能有形 态上的变色,即光照影响到色素颗粒形 成时才会变色,毛色的改变常与环境背 景相协调。
• 换毛
哺乳动物的毛在一定季节脱落更换叫换毛。 终生不换的毛很少如马尾、马宗。换毛 是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大多数动物 一年换2次毛,春、秋各一次。换毛时, 旧毛的毛乳头萎缩,血液停止供给,毛 乳头顶部无新细胞生成而开始角质化。 其下面发育的新生乳头和新毛球不断形 成新毛,旧毛连同角质化毛球一同脱落。
• (一)口腔及咽部 • 1、唇(肌肉质):哺乳动物特有,适应吸
吮乳汁和精确摄食、辅助咀嚼,草食类 的唇发达以协助掠草。兔上唇有正中裂 “三瓣嘴”。
• 颊部:口腔两侧为颊,阻挡食物脱落。 • 2、硬腭(次生腭)、软腭 • 3、肌肉质舌 • 4、齿 槽生齿 异型齿
• 齿型:门齿(切齿):切割食物
•
个枕髁
• 3、鼻腔扩大 • 4、次生腭或硬腭发达 • 5、由鼓骨构成中耳腔
• 软骨鱼 • 腭方软骨 • 麦氏软骨 • 舌颌软骨
硬骨鱼 方骨 关节骨 舌颌骨
哺乳纲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90adfe9e314332396893ef.png)
1.四肢转到躯体下方: 这样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弹跳力,有利 于步行和奔跑。 2.尾短、退化:不再是动物的辅助器官。 3.被毛:“具有毛” 因生活类型、体型变化: 水栖:鱼形,附肢桨状(鲸) 陆生兽形,躯体均衡,四肢发达,适于奔跑 飞行:前肢特化为翼膜。 穴居:躯体粗短,前肢铲状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哺乳类的皮肤结构致密,有良好的抗 透水性,很多种类的皮是制革工业的原料。 (猪皮、牛皮……) A、表皮:角质层:多层,死物质 生发层:单层 B、真皮:致密纤维;结缔组织 C、皮下层:蜂窝组织,脂肪组织
解 剖:皮质;髓质 肾单位:肾小管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人:300万个基本单位。原尿/终尿 皮 肤:出汗形式,盐、水。 (肾泌尿→输尿管(1对,导尿)→膀胱(贮 尿)→尿道:排尿)
(九)神
经:
哺乳类的N系统的发达,包括三部分: 中枢系:(脑、脊髓) 外周N系: 联系中枢N和周围器官系统的N 植物性N系: 不受意志支配(自主N)(支配内脏)
哺乳类的皮肤特点:
1. 表皮和真皮均加厚:(厚皮动物、毛皮动物) 表皮:角质层发达 真皮:致密的结缔组织。有丰富的血管、N
黑色细胞(表皮、真皮) →黑色素颗粒 →使肤色多种多样:黄,暗红,褐,黑色
2. 被 毛: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为皮肤 衍生物之一。 针毛:保护作用。坚韧,有毛向。刺猬 (终年不换) 绒毛:保温作用。羊(一年换一次) 触毛:感觉作用。 猫、鼠吻端的触毛,为特化的针毛。 (唇、鼻、生殖孔) 结构 :毛根:末端膨大称毛球 毛囊:毛根外的组织) 毛干: 竖毛肌,收缩,可使毛直立
2.N:(外周N系)
脑→脑N 12对 脊髓→脊N腰N丛 臂N丛 (兔37对)
3.植物性N: 是指颁在内脏、平滑肌、心脏、腺体的 运动N。 包括:交感N 副交感N 对立
20哺乳纲
![20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48275de89b89680203d825c8.png)
肢。 四肢转向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
3、皮肤及其衍生物
人的皮肤
皮肤: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衍生物: 毛 爪 角 皮肤腺
皮脂腺
毛的类型
针毛 绒毛 触毛
皮脂腺
皮肤腺:
皮脂腺 汗腺 乳腺
味腺
皮肤衍生物:
多叶状胎盘:大多数反刍动物 散布状胎盘:鲸目、狐猴、某些有蹄类(猪)
蜕膜胎盘
环状胎盘:少数食肉目 盘状胎盘:翼手目、啮齿目、灵长目和多数食肉目
7周的人胚胎
哺乳:母体分泌乳汁哺育幼仔的行为。
胎生和哺乳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幼仔的成活率,
使哺乳类能在多样的环境条件下繁育后代。
2、外形
第十九章 哺乳纲 Mammalia
一、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1、胎生、哺乳
胎生(vivipary) :胎儿借助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
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 形成幼仔时产出。
胎盘(placenta):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
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
胎盘类型
无蜕膜胎盘
Light passes through the transparent cornea. The lens focus the light on the rear surface of the eye, the retina, at the fovea centralis. The retina is rich in rods and cones
4. 灵长目:具眼眶骨,双眼 前视,拇指能与其它四指 相对,多数具指甲。
懒猴科、卷尾猴科、猴科、长 臂猿科、猩猩科、人科
第二十章 哺乳纲
![第二十章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1994fff9f90f76c661371a4e.png)
第二十章哺乳纲(Mammalia)[知识点]形态、分类、起源。
[重难点]如何将哺乳动物的形态与人类形态有机结合,为将要学习的人体解剖打下基础。
哺乳动物:是一类体表被毛、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
有些次生现象:(鲸:口边有少许刚毛;海牛:体表仅有稀少刚毛)。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结构最复杂、机能最完善、演化地位最高等的类群,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中,分布几遍全球。
如:空中飞翔的:蝙蝠;树间滑翔的:鼯鼠;树上栖息的:猴子、松鼠;陆上奔跑的:野兔、野牛、黄羊;洞穴中穿行的:穿山甲、鼢鼠、鼹鼠;水中畅游的:鲸、海豹等。
以上这些动物所在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形态各异,但它们都具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它们都是哺乳动物。
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具特有的汗腺和乳腺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真皮)均厚且发达,尤以高等种类的真皮最厚,常用以制革。
体表被毛,是哺乳类在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可以说凡被毛的脊椎动物均是哺乳动物。
毛为皮肤衍生物,由表皮角质化形成。
绒毛短而密,覆于皮肤造成一不流动的空气层、空气是良好的热绝缘体,所以具保温作用。
北极熊的毛为一根极细的光导管,几乎能吸收照在身上的全部太阳紫外线。
刺猬和豪猪体被许多硬刺,都是毛的变形。
穿山甲体被角质鳞片,但鳞间和腹部仍具毛,并在胸部具一对乳头,幼兽吃奶长大,故穿山甲是哺乳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
皮肤腺:哺乳类的皮肤腺非常发达,不仅具有发达的皮脂腺和性臭腺(如臭腺、香腺、蹄腺)而且还具有为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汗腺和乳腺。
皮肤腺均来源于表皮的生长层,陷入真皮内,为多细胞腺。
皮肤腺:皮脂腺、汗腺、臭腺、乳腺1.皮脂腺:包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内;分泌油脂,涂润毛和皮肤,防止干燥和浸湿。
2.汗腺:管状腺,陷于真皮中,以一长管开口于皮肤表面。
调节体温,排汗散热,排泄部分代谢废物。
尿素、盐、水等,性质与尿相似。
A.汗腺不发达的种类:①狗:散热主要靠口腔、舌、鼻表面蒸发;②兔:仅唇部、鼠鼷部有少量汗腺;③牛:鼻部汗腺发达,热天若牛鼻未见汗珠,说明闭汗,是有病的象征;④啮齿类:如大鼠,仅在趾垫部有汗腺。
第20章哺乳纲
![第20章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d47ef109b90d6c85ec3ac6ad.png)
2.头骨:骨快减少和愈合,是明显标志。 头骨骨块愈合使头骨变得坚固和轻便。
下颌骨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的一个标志性特 征。颧弓的特点常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3.具“次生腭” (硬 腭),作为分隔口腔内 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 解决了当咀嚼食物时 “消化”与“呼吸”的 矛盾。
次生腭与初生腭的比较
3.恒温
恒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
(1)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和保持了体内各 种酶的代谢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和 能量的爆发程度;
(2)能量的积聚爆发,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 的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
(3)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分布 和生活范围。
第二节 哺乳类的躯体结构和解剖生理
(牛、羊、鹿等)是复胃。 小肠:食物主要在此进行化学消化和吸收。小肠高
度分化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直肠后是肛
门。草食性动物的盲肠能帮助消化纤维素。
(1)口腔及咽部结构的作用
① 肉质唇:是吸乳、摄食及辅助咀嚼的重要 器官。在人类,唇是发音吐字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胎盘上绒毛的分布状况区分
胎盘又可分为4种:散布状胎盘、叶状胎盘、 环状胎盘、盘状胎盘。
散布状胎盘: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上的胎盘。 叶状胎盘:绒毛汇集成一块块小叶丛,散布在绒毛膜上的胎盘。
鲸、马、猪的胎盘为散布 状胎盘。
叶 状 反刍动物牛、羊、鹿的胎
盘属于叶状胎盘。
胎 盘 散布状胎盘、叶状胎盘是
哺乳行为通过乳腺活动而实现,乳腺是 哺乳动物特有的组织器官。
乳腺的特点: 乳腺由汗腺演变而成,为管状腺和泡状腺的复 合腺体,有乳头开口于体表。 乳头数目因种类而不同,一般乳头对数与动物 的所产仔数相当。 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的乳腺都具有乳头,低等 哺乳类的乳腺不具乳头。 乳腺的乳头开口部位有鼠蹊部,腹部和胸部。
哺乳纲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49ca29290722192e4536f6e9.png)
有袋目:
母兽有育儿袋;生殖 方式为胎生,但无胎 盘。
三、真兽亚纲 (Eutheria) (一)特征
1、有真正的胎盘 2、无泄殖腔
3、乳腺充分发育,有乳头
4、大脑有胼胝体
5、有良好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一般 稳定在37℃
6、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 7、异型齿
1、翼手目(Chiroptera)
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现 生种共有19科185属962种
雌性: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功能: ① 输送生殖细胞;② 为胚胎发育提供条件。
胎生、哺乳: 1、全部哺乳,大多胎生。 除单孔类为卵生外,均胎生、哺乳。 胎生使胚胎发育和早期胚后发育条件优越, 成活率高。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 前景。 哺乳动物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 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形成幼儿 时从母体产出。
12、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1)特征
第三趾负重,趾端具蹄,其余各趾退化
(2)代表:
藏野驴
10、长鼻目 (Proboscidea)
1)现存最大的陆栖动物; 2)具长鼻,为延长的鼻和上唇组成;
3)体毛退化,五指(趾),脚底有厚的弹性组织垫;
4)上门牙特别长、突出唇外;
现存种:非洲象、亚洲象
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
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 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 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有 一种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白鳍豚
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鳍豚是 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 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第十九章 哺乳纲
![第十九章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2af2114431b90d6c85c734.png)
第十九章哺乳纲(M a m m a l i a)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高等脊椎动物第一节主要特征●1.全身被毛●2.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高度发达,能够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进一步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利用效率●4.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5.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6.胎生,哺乳,陆生繁殖方式更加完善,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第二节形态结构概述一、外部形态●身体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前肢肘关节向后,后趾膝关节向前。
●水栖种类鱼形,四肢特化成浆状;飞翔种类前肢特化,具翼膜;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
二、皮肤系统(一)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表皮:加厚,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致密结缔组织,坚韧而有弹性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梢黑素细胞决定皮肤的颜色●皮下脂肪层:蜂窝状的脂肪组织●功能:保护、感觉、分泌、排泄、体温调节、储存能量(二)皮肤衍生物●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结构功能最为完善●毛:表皮角质化产物毛干:髓质部:位于中央,通常充气皮质部:位于外周,具色素毛根:包于毛囊内●毛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毛有季节性脱落更换现象●皮肤腺●皮脂腺:泡状腺●汗腺:单管腺,分泌汗液,起调节体温和排泄的作用。
●臭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
在不同种类有不同的分布部位。
●乳腺:管状腺和泡状腺的复合腺体。
●爪、指甲、蹄—表皮衍生物●角洞角:表皮角质鞘+额骨角突组成,不分叉,不脱换。
牛、羊实角:真皮骨化的实心角,外包皮肤,分叉,每年脱换一次。
鹿科动物毛角(表皮角):表皮角质层特化,实心,不脱落。
犀牛三、骨骼系统中轴骨骼:头骨、脊柱头骨:脑颅腔扩大,鼻腔扩大,具鼻甲骨,具颧弓脊柱:具双平椎体,椎体间具软骨质的椎间盘,颈锥7枚附肢骨骼:●肩带:肩胛骨,乌喙骨,锁骨●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四肢骨:发生扭转,前肢肘关节向前,后肢膝关节向后,支撑身体和运动能力大大增强。
哺乳纲(mammalia)
![哺乳纲(mammalia)](https://img.taocdn.com/s3/m/2e8b6f7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5.png)
哺乳纲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
它们是脊椎动物中最为进化的类群。
哺乳类约有4600多种,从北极冰盖的边缘,经过温带、沙漠地区和热带地区,直到南极洲边缘都有分布。
哺乳类是由合颞窝类的一支古代爬行类即兽齿类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进化而来,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
它们在体型大小、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分化和辐射适应。
因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身体结构复杂,有完善的生理功能,体温恒定,高代谢率,具有对后代的哺育和保护,而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几乎生活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由哺乳类中的灵长类进化出直立行走、大脑高度发达的人类。
哺乳类不仅在人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的过量捕杀已使多种野生种类、尤其是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种类处于濒危状态。
推荐-哺乳纲1 精品
![推荐-哺乳纲1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2d0f737a98271fe900ef93f.png)
神经系统
神经 大脑发达 新脑皮 层构成,古皮层称犁状 叶。原皮层萎缩,为海 马。
小脑发达 新小脑 延脑发达,内脏活动中
枢,活命中Hale Waihona Puke 。 胼胝体 间脑 丘脑下部,体温调
节中枢,交感神经中枢
感官
嗅觉发达 鼻甲骨
听觉 耳蜗管,中耳 三块听骨,发达的外 耳道与耳壳。回声定 位(蝙蝠、海豚)
消化系统
咽部 会厌软骨 消化管 胃 反刍 瘤胃、网胃、
瓣胃和皱胃。 小肠高度分化,绒毛,
乳糜管
消化腺 肝脏、胰脏和 唾液腺。
呼吸系统
呼吸 鼻孔、鼻腔、喉、气管、 肺 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鼻内有发达的鼻甲
骨,
喉部既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除环状软骨 和杓状软骨外,还具甲状软骨和会厌软骨。喉腔 内有声带。 肺海绵状,肺泡气体交换
胚胎的结构
无蜕膜 散布状胎盘 胎盘
叶状胎盘
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上。鲸、狐猴、某些有蹄类
绒毛汇集成一块块小叶丛,散布在绒毛膜上,大多数反刍 动物。
环状胎盘 蜕膜胎 盘状胎盘 盘
绒毛呈环带状分布,食肉目、象、海豹等 绒毛呈盘状分布。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和多数灵长目
外形
体外被毛 体分头、颈、躯干和
循环系统
循环 完全双循环,左体动脉弓 上下腔静脉,肾门静脉完全退化 淋巴系统发达, 红血细胞成长后无核。
排泄系统
后肾排泄 肾脏、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组成,皮肤也 是。
肾小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 重吸收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血管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第二十章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Mammalia)
腰带 关闭式骨盘
肌肉
第20章 哺乳纲
![第20章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9a85c927af45b307e87197f1.png)
消化系统
哺乳类的牙齿有乳齿与恒齿的区别。乳齿脱落以后即 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出齿。 与低等种类的多出齿不同,后者牙齿易脱落,一生中多次 替换,随掉随生。哺乳类的前臼齿(premolar)和门牙、犬 牙有乳齿。臼齿无乳齿。
消化系统
1)口腔(与消化有关的部分) 肉质唇:嘴唇,食草类尤发达,具吮乳、摄食及辅助咀嚼等功能 舌:肌肉质,上有腺体、味蕾、神经末梢等,具帮助摄食、搅拌、吞 咽、味觉等功能 门齿 异型齿 犬齿 臼齿 齿冠:表面坚硬物质为釉质 槽生齿 齿根:表面为齿骨质,中央为髓腔,腔内具髓组织、血管、神经,腔外厚壁为齿质 乳齿和恒齿
鼻骨 上颌骨 颧骨 犁骨 颧骨 基蝶骨 基枕骨 枕髁
前颌骨
上颌骨颧突 腭骨 前蝶骨 鳞骨颧突 鼓骨 外枕骨
额骨
鳞 骨 顶骨 鼓骨 顶间骨 上枕骨
椎体
2、脊柱 分颈、胸、腰、荐、 尾椎5个部分
锥体两端平坦——双平行锥体——提高负重能力;具椎间盘—— 缓冲震动,减少摩擦。 颈椎7枚,第1、2椎分别为寰椎和枢椎——加强头部灵活。 胸椎12-15枚,与肋骨相连。 荐椎3-5枚,有愈合现象。 尾椎数目不定,多退化。
内颈静脉 外颈静脉 锁骨下静脉
左颈动脉
左前大静脉 肺动脉 左心室 右心室
肝静脉
后大静脉
背大动脉
右肾动脉 肾静脉
生殖腺静脉
生殖腺动脉
外髂动脉
尾动脉
股动脉
淋巴循环系统
哺乳纲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d5f269134431b90d6c85c7ee.png)
皮肤及其衍生物
毛 皮肤腺 角 爪 蹄 指甲
衍生物
支持和运动系统
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 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 锤骨,哺乳类特有) 锤骨,哺乳类特有) 四肢经历扭转: 四肢经历扭转: 后肢的膝关节角顶朝前, 后肢的膝关节角顶朝前 , 前肢的肘关 节角顶朝后, 节角顶朝后 , 由位于体侧转而位于躯体 下方,躯体抬离地面。 下方,躯体抬离地面。
哺乳纲三亚纲的比较
特 征 原兽亚纲 卵生 无 无 无 后兽亚纲 胎生 无真正胎盘 有 有 真兽亚纲 胎生 有真正胎盘 无 有 生殖方式 胎 盘
育 儿 袋 乳 头
原兽亚纲—鸭嘴兽 原兽亚纲 鸭嘴兽
原兽亚纲—针鼹 原兽亚纲 针鼹
后兽亚纲— 后兽亚纲— 袋鼠
后兽亚纲— 后兽亚纲—考拉
真兽亚纲—食虫目 真兽亚纲 食虫目
反 刍
食草的反刍类: 多室胃 多室胃) 食草的反刍类:(多室胃 瘤胃: 瘤胃:同盲肠作用 网胃: 网胃:微生物消化 瓣胃: 瓣胃:微生物消化 皱胃: 皱胃:分泌胃液 食物在瘤胃和网胃→微生物消化→ 食物在瘤胃和网胃→微生物消化→返回 口腔咀嚼→ 口腔咀嚼→进入瓣胃和皱胃
呼吸系统
鸟类(管道) 鸟类(管道)
真兽亚纲—奇蹄 真兽亚纲 奇蹄 目
真兽亚纲—兔形目 真兽亚纲 兔形目
主要内容及重点
胎生 皮肤 消化 循环 神经 生殖 哺乳 运动 呼吸 排泄 感官 恒温
最高等
主要特征
哺乳类
主要类群
进步性? 进步性?
爬行类
鸟类
胎盘
是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 合起来形成的结构。 合起来形成的结构。
哺 乳
定义: 定义:以乳汁哺育幼兽 水、无机盐 蛋白质、 蛋白质、脂肪 乳汁成分 糖、酶 多种维生素 哺乳的意义 提供幼儿发育充足的营养条件与免疫因子。 提供幼儿发育充足的营养条件与免疫因子。
哺乳纲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a2a4a03186bceb19e8bbd8.png)
卷鼻猴亚目 Strepsirrhini 直鼻猴亚目 Haplorhines
amphibia
左右体动脉基部有潘氏孔相通, 右体动脉富氧血
单循环 ( 体内循环一周,经过心脏 1 次 )
EC : external carotid I C : internal carotid SC: subclavian 锁骨下动脉
简述脊椎动物各类群心脏的特点
静脉趋于简化,肾门静脉退化
四肢位于身体腹侧;槽生的异型 齿,双枕髁,下颌齿骨特别发达
三锥齿类( Triconodont ) 下颌为单一齿骨构成 臼齿有 3 个齿尖,排成直行
盘龙类
犬齿兽
兽孔类
兽孔类
棘 鱼 : 硬 骨 鱼盘祖龙先
槽齿类
盾皮鱼:软骨鱼祖先
蜥龙类 鸟龙类 翼龙类
鱼龙类
蛇颈龙类
阿喀琉斯基猴 Archicebus achilles 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 距今 5500 万年
1. 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腺 sweat gland; mammary gland; scent gland; 割下,捡净皮毛 等杂质,阴干,然后将毛剪短,即为整香,挖取 内中香仁称散香。
黄鼬肛门两侧具有臭腺,在奔逃的同时,能从 臭腺中迸射出分泌物。会引起其他动物中毒, 轻者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倒 地昏迷不醒。
颌骨、颞骨的颧突 + 颧骨
硬腭 Hard palate
脑颅腔扩大 出现颧弓 下颌为单一齿骨 次生腭完整 具鼻甲骨
鼻甲骨 turbinate
脑颅腔扩大 出现颧弓 下颌为单一齿骨 次生腭完整 具鼻甲骨
颞骨:鳞骨 + 鼓骨 + 岩乳 骨
枕骨:愈合成一块
下颌骨 - 齿骨 隅 骨 - 鼓骨
哺乳纲
![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47815d5733687e21af45a9da.png)
排泄系统1
排 泄 系 统 2
排 泄 系 统 3
排泄系统4
排 泄 系 统 5
(一)神经 1. 中枢神经系统 (1)脑 ①大脑 哺乳类大脑发达,不仅体积增大,而且皮 层加厚且出现皱褶,即沟(凹入)和回(隆 起),大大增加了皮层的表面积。 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新脑皮,到了哺乳类 得到高度发展,成为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 纹状体的地位则退为次要。 联系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组织称胼胝体, 为哺乳类所特有。
兔的带骨
(二)肌肉
皮肤肌、咀嚼肌和四肢肌均较其他脊椎 动物发达,此外还具有哺乳类所特有的膈肌。 人化道 整个消化道除口腔前端是外胚层外,其余部分均属内 胚层。 从横切来看,消化管的组织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粘膜、 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 从纵向来看,消化道又分: 1. 口腔 (1)唇:肌肉质。唇用于吸吮乳汁、摄食和辅助咀嚼。 (2)颊:肌肉质。哺乳类的口裂较其他脊椎动物大为 缩小,在左右牙齿的外侧出现了颊部,用于防止被咀嚼 中的食物掉落出口外。 (3)腭:哺乳类不仅具有骨质的硬腭(次生腭),而 且硬腭向后延伸成的肌肉质软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咽部, 口腔与鼻腔完全分开,彻底解决了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 的矛盾。
4. 小肠 (1)横切 ①粘膜:形成绒毛,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其上皮细胞 又微绒毛。 ②粘膜下层: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③肌层:靠肠腔一面为环肌,靠体腔一面为纵肌,二者 交替收缩使管道蠕动。 ④浆膜:即脏壁中胚层。 (2)纵向 ①十二指肠:通常形成“U”形弯曲。 ②空肠 ③回肠 5. 大肠和盲肠:大肠和盲肠就是单胃草食性动物消化纤维素 的唯一场所。盲肠1条。 6. 直肠和肛门:直肠末端以肛门直接通体外(与泄殖孔分 开)。
(4)舌:富含肌肉,其表面有味蕾。 舌的功能:摄食、搅拌、辅助吞咽和味觉。 (5)齿 槽生齿。异型齿,不同位置上的齿的形状和功能 出现分化,分为切割功能的门齿;刺穿和撕裂功能 的犬齿;咬、压、研磨功能的前臼齿和臼齿。异型 齿的出现,使口腔具有了咀嚼功能。 齿与盾鳞同源。由外到内依次为釉质、齿质和髓 腔,髓腔中有血管和神经。釉质来自表皮,其余部 分来自真皮。 (6)口腔的功能:摄食、咀嚼、湿润、初步化学消 化和味觉等。
21--哺乳纲
![21--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4effb7d428ea81c758f57879.png)
总 结
哺乳类恒温,高代谢率,具胎盘、乳腺(雄性 退化),支持活跃敏捷运动的骨骼系统的变化,脑 发达和机能皮层化。全身被毛,具有汗腺,神经系 统有较强的感觉整和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有灵 活快速的运动能力,有冬眠、半冬眠以及迁徙的习 性,有极强的行为可塑能力,这些结构和习性使哺 乳类具有适应各种地理环境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胎盘,胎儿在母体子宫 内发育,直接产出幼仔。
思考题
1.根据哪些进步特征说明哺乳类是最高等的脊 椎动物? 2.哺乳类的支持结构、表皮及衍生物、消化、
生殖方式等有哪些和特点?意义?
3.哺乳类脑的进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试述哺乳类各亚纲和各目的分类特征及代表
动物?
– 皮肤腺
(1)毛
哺乳类特有,表皮角质化形成,与角质鳞片 及羽毛同源: 毛根:真皮毛囊内,末端膨大成毛球,内有真 皮的毛乳头伸入,含丰富毛细血管;毛囊内有皮 脂腺开口,分泌油脂润泽毛发和皮肤;毛囊基部 有竖毛肌附着,收缩时使毛直立,可调节体温; 毛干:为髓质、皮质和鳞片层 髓 质:多孔,保温; 皮 质:坚韧,细胞含色素; 鳞片层:角质细胞,保护; 作用: 保温和调温。
第三节 哺乳纲分类
现存哺乳纲动物有4,600多种。分为3个亚纲,
原兽亚纲 – 后兽亚纲 – 真兽亚纲
–
原兽亚纲 (又称为单孔类) 卵生。起源于1.3亿多年前,5000万年 澳洲在中生代末期与大陆脱离。 具单一的泄殖腔孔产卵、排遗和排泄。 口缘无肉质唇。大脑半球不发达,无胼胝 体。体温在26-35C之间波动。体表被毛, 有乳腺而无乳头,腹部有乳腺区。所有种 类后腿上有距,用于雄性间的争斗。代表 动物:针鼹,鸭嘴兽。
后兽亚纲(有袋类) 腹部有育儿袋,胎 生而无真正的胎盘, 胎儿须在育儿袋中继 续发育。大脑半球仍 不发达,无胼胝体, 体温在33-35C之间波 动。 约270多种,主要分布于澳洲及附近岛屿。因 适应不同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而在外形上与大陆 上有相同环境和习性的真兽类相似。
动物的类群--哺乳纲
![动物的类群--哺乳纲](https://img.taocdn.com/s3/m/6af16f1010a6f524ccbf8526.png)
牙齿与食性的关系
食虫目
兔形目
食肉目
奇蹄目
几种哺乳类的齿型
胃 单胃 复胃(反刍胃)
瘤胃、网胃(蜂巢胃)
瓣胃、皱胃
瘤胃
食管 网胃
瓣胃
皱胃
小肠
哺乳类的反刍胃
反刍过程是: 当混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食物 (如干草)进人瘤胃以后,在微生物(细菌、纤毛虫和 真菌)作用下发酵分解(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存于瘤 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 沟,引起逆呕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 行咀嚼。咀嚼后的细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 与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这种反刍过程可反 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纹状体退化 原脑皮萎缩 出现胼胝体
(左右大脑半球
原脑皮
大脑皮层 (新脑皮) 海马(原脑皮)
纹状体
古脑皮
胼胝体
通过许多神经纤
维互相联络,神 经纤维所构成的
古脑皮
爬行类和哺乳类大脑半球 横断面比较模式图
通路)
大脑半球
四叠体 小脑
嗅球 视神经 嗅球 大脑半球 视神经 交叉 脑垂体 大脑脚 脑桥 延脑
嗅球
毛
乳头
腺管
哺乳类的乳腺、腺管和乳头
爪板
爪 甲表 蹄皮
角 质 化 的 产 物
爪
爪下片 指甲
哺 乳 类 的 指甲 爪、 甲 和 蹄
蹄
上甲
下甲
角
头部表皮和真皮特化的产物
洞角:不分叉;骨质+角质鞘 (牛、羊角)
实角:分叉;骨质,幼角外包有血管的皮肤(鹿角)
犀牛角:角质
角质鞘
骨质心
表皮层
骨
脱落的茸
哺乳类的角
高 山 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纲
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度),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胎儿借助特殊的结构——胎盘,与母体相互联系并取得营养,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幼儿时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体的乳汁哺育。
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形成的。
意义:
1.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能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
2.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成长,以及哺乳类对幼儿具有各种保护行为,成活率高。
胎盘类型
1)无胎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易于脱离,子宫壁没有大出血。
散布状胎盘(如鲸、狐猴以及某些有蹄类猪、马等),叶状胎盘(大多数反刍动物)。
2)蜕膜胎盘: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胎儿产出时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流血。
一般包括环状胎盘(如猫、狗等食肉目、象、海豹),盘状胎盘(如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多数灵长目)。
外形
1、体外被毛。
2、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于快速运动。
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有利于步行和奔跑。
3、体分头、颈、躯干和尾,尾为运动的平衡器官。
皮肤及其衍生物
1、表皮和真皮加厚
2、皮肤衍生物
1) 被毛:表皮角质化的产物,是保温和触觉器官。
毛由毛干和毛根组成。
分针毛、
绒毛(没有毛向)、触毛。
2) 皮肤腺特别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为多细胞腺,功能各异,主要有四种:
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臭腺)。
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堆积成层的脂肪细胞。
3)爪:指(趾)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的爪同源。
骨骼系统
哺乳类骨骼的鉴别特征:颈椎7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颅接型)、头骨具2个枕骨髁,牙齿异型。
哺乳动物骨骼演化趋势:①骨化完全,为肌肉的附着提供充分的支持;②愈合和简化,增大了坚固性并保证轻便;③提高了中轴骨的韧性;④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不同于爬行动物的终生生长),提高了骨的坚固性并有利于骨骼肌的完善。
1、脊柱、肋骨及胸骨
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存椎和尾椎五部分。
颈椎大多为7枚,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寰椎和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
双平型椎体(椎间盘)。
胸椎12-15枚,两侧与肋骨相连,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脑廓;荐椎3—5枚。
2、头骨
头骨:由于脑、感官的发达和咀嚼的产生变化显著
1)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是哺乳类的一个明显特征,如枕骨、蝶骨、颞骨和筛骨等由多块骨愈合而成。
2)嗅觉(鼻囊)发达:鼻囊容积扩大,鼻腔内出现复杂的鼻甲骨(上覆嗅粘膜),使嗅觉表面积增大,使嗅觉灵敏。
陆栖动物所特有的犁鼻器,在哺乳类的单孔目、有袋目和食虫目中较发达,其它类群大多退化。
3)听觉(耳囊)发达,表现在中耳腔被硬骨(鼓室泡)保护,腔内有3 块关节的听骨(锤骨、砧骨和镫骨)把鼓膜与内耳联结。
、
4)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的一个标志性特征,齿骨与头骨的颞骨鳞状部(鳞骨关节窝)直接关节,加强了咀嚼能力。
颧弓(由颌骨、颞骨突起和颧骨本体构成)
分类依据。
5)次生硬腭: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形成的骨板,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使咀嚼时能正常呼吸,解决了咀嚼食物时,消化与呼吸的矛盾。
3、带骨及肢骨
哺乳类四肢:前后运动、肢骨长而强健、与地面垂直、指(趾)朝前。
1)肩带薄片状:由肩胛骨、乌喙骨及锁骨构成。
肩胛骨发达,乌喙骨退化成一个突起(称乌喙突),锁骨退化(仅在攀缘、掘土、飞翔的类群发达)。
前肢骨:肘关节向后转(提高了支撑和运动能力)
2)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构成,髂骨与荐骨相连、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股中线缝合,构成关闭式骨盆。
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后肢骨:膝关节向前转,提高了支撑和运动的能力
3)肢骨相似于一般陆生脊椎动物。
陆栖哺乳动物因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足型可分跖行、趾行和蹄行性,以蹄行性与地表接触最小,适于快速奔跑。
肌肉系统
1、四肢肌肉强大以适应快速奔跑。
2、具特殊的膈肌,起于胸廓后端的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膈,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皮肤肌发达。
(例:表情肌,由皮肤分化而来)
4、咀嚼肌(颞肌和嚼肌)强大,分别起自颅侧和颧弓,止于下颌骨(齿骨)。
与捕食、防御及口腔咀嚼有关。
消化系统
1、口腔与咽
1)开始出现肉质的唇,为吸乳、摄食及辅助咀嚼的重要器官,为人类发音吐字器官的组成部分
2)出现颊部,防止咀嚼的食物碎屑掉落(有些种类出现颊囊)
3)口腔顶壁由硬腭和软腭构成,把鼻腔和口腔分开
4)肌肉质的舌发达,与摄食、搅拌及吞咽有关,其表面具味蕾,是人发音的辅助器官
5)异型齿
牙齿是真皮与表皮的衍生物:由齿质、釉质、齿骨质构成(同源器官)。
齿式:
唾
液腺:
耳下
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兔具眶下腺;能分泌大量粘液及唾液淀粉酶,利于口腔消化;同时,可蒸发失水,利于口腔调温。
咽部:耳咽管(可调节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的开口,其周围有扁桃体。
喉门外有会厌软骨,可解决呼吸与吞咽的矛盾。
吞咽过程:先由舌将食物后推至咽,食物刺激软腭引起一系列的反射: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封闭咽与鼻道的通路;舌骨后推、
喉头上升、使会厌软骨紧盖喉,封闭咽与喉的通道。
总数臼前臼犬门臼前臼犬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