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 o c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前言一、组织行为学的作用1、科学管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管理的三个特点: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2、科学管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制度与感情调动,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就是发挥这个方面的作用.3、组织行为学的三重目的:对于个人,调动积极性;对于群体,鼓舞士气;对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理论;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特别是人类文化学;三、组织行为学的学习1、所有管理科学的特点: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经验进行归纳的科学,所以,大多数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组织行为学知识;2、学习,课堂、课程的作用主要是系统化,3、交流、观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交流: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所以要求不应当攻击,而应当宽容;观察:有心的观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总结:主要是对自己的管理,对他人的管理进行思考、理论的总结;四、组织行为的教学1、基本的理论讲解;2、案例的讨论;3、尽可能的实验;4、学生的讲演、交流.五、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组织行为学的作用是让大家通过学习树立起一种观念科学的分类:一种是技术性的,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见影;另一种则是改变观念的,树立新观念的,大多数的人文学科都属于这样的学科,因此发挥作用是比较缓慢的,是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而且还要求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让大家形成一种观念,技能性的有,但是比较少;2、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则,但是不能希望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成为一个管理的专家.成为一个管理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三种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知识;性格;经验.可以进一步讲一讲经验的作用,过去我们是忽略的,但是就本人的管理时间来看,则是相当重要,因为任何管理都是特定的,而不是一般的.3、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别主要是重点: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的架构、运行来展开的;组织行为学则主要是组织中的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群体;可以说为人事管理以及调动成员的积极性,维持组织的士气,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方面的作用更大.使管理更具人性,人情,柔性的管理与制度的管理相辅相成.4、具体来看,组织行为学解决管理中三个问题:能力——岗位匹配人格——工作匹配;性格——团队匹配.第一章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二、管理学界对文化的四维度分类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风险态度;3、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4、男性——女性度的分布.第二节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中国培养与日本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对个人行为、价值观认知等的影响.二、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对个人基本的价值观的影响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2、对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3、沟通方式与效率如正式的沟通与非正式的沟通;三、个人的成长、转变与价值观的转变1、实例:改革的前沿与内地群体观念的差异;2、文化的差异与个人差异.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中的跨文化管理一、跨文化管理的含义二、跨国公司的职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文化冲突.三、跨文化管理培训:熟悉文化背景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习俗,价值观念,潜意识等第四章中、日、美三国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比较有特色的东方文化;三、美国文化的特点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代表第五章企业道德与员工道德一、道德与利润的冲突二、西方企业对员工道德的要求;三、道德的长期作用.讨论:1、如何感受文化冲突,遇到文化冲突之后怎样处理;2、怎样处理文化冲突,以及看待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第三章知觉、个性、能力与个人行为第一节知觉一、知觉的含义:个体通过感受外界环境并对认知的对象予以定义和理论解释的过程.知觉的特点:1、选择性2、组合性3、恒常性二、影响人们知觉的因素1、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知识;成长的阅历;2、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背景,知觉对象的动态特征,知觉对象与知觉者的关系;三、常见的错觉1、偏见,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种人或者是某种事物特有的看法的影响;2、先入为主,主要是新鲜事物影响;3、晕轮效应也称之为光环效应,倾向影响;四、对人的知觉作为管理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的能力1、对自己的自觉自知之明2、对他人的知觉,第二节个性一、个性的含义与性格、气质的关系,教材中的人格概念个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二、个性的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倾向性4、可变性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自然:遗传方面的因素;社会文化的因素;组织环境、群体的因素;重大的偶然性因素;四、个性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现在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个性与绩效直接相关;从事与自己的个性项关的工作,绩效可以提高,反之,就可能下降;教材P78面的5维度模型,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个性进行了划分,从个性的特点与相关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见P78.第三节能力一、能力的概念与特点1、能力指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的大小2、特点:隐蔽信息,相关信息学历、资力、外表二、能力的分类:智力心理能力与体力能力教材P72——74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三、能力的测定,几种间接的测定方法1、知识测定;2、实验测定;3、资力测定;4、成果推断;四、学习与能力的提高.讨论:如何鉴定个人的能力大小如何认识个性与决策风格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按照教材上的定义,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这是一个含义特别广泛,中西方的理解,不同学科的理解差异也比较大的一个概念.我们的理解,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已经相当稳定,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支配作用的信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等看法在内.但是管理学领域的价值观则指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如对工作的看法、对团队的看法、对同事的看法等等.更多地趋于实用的价值.二、价值观的分类教材上介绍的P139——P141的内容,总的来说是根据人们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看法进行的分类.三、当前企业和社会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1、企业的忠诚心可以进行讨论:员工是否应当忠于企业2、诚信或者说叫诚实守信当前中国在诚信问题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3、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这两个方面应当怎样做讨论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假定自己是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第二节态度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在对待具体的人或者事上表现出来的看法以及行为倾向.一般的表现是喜欢不喜欢,赞成不赞成,支持还是反对.与价值观相比,态度是具体的,不别稳定的,经常的灌输某一种看法,人们就很容易改变对这个事物的态度.二、影响个人态度转变的因素1、个人的价值观2、个人的知识;3、个人的阅历;4、个人的年龄;5、与相关事物的厉害关系.三、态度的转变1、态度转变的一般规律,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内化,顺从,支持;2、态度转变,强度上的转变;方向上的转变3、转变态度工作的艺术:因人因事而变四、个体与群体态度转变工作的差异群体的态度转变工作: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学习;个体的态度转变,可能有强制、参与、缓解矛盾等第三节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报酬的公平性;2、人际关系的和谐性;3、工作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4、工作的性质与个人的能力、性格的关联性三、西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论证最满意的员工并不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员工;员工应当有一定的不满足感,这样才可能具有努力的压力;四、企业员工表达不满的四种方式教材P1561、退出,积极性加上破坏性的2、建议:积极加上建设性的;3、忽略,消极加上破坏性的;4、忠诚:消极加上建设性的对忠诚的一个辨证的看法;五、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等级评分法,了解总体的状况;标准比较法,对每一种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偏差进行评分;调查与测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要注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覆盖面,更多的是效度与信度达到合理的水平.第四章激励个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第一节有关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西方有关的激励理论;第三节激励的艺术一、时效问题;二、强度问题;三、方式问题或者说模式问题定期还是不定期;第四节企业的福利激励一、福利的概念二、福利的作用特别的作用,主要在于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公平性调整、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三、当今的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己的福利制度第五章群体与群体行为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一、群体的定义1、定义;共同目标,两人以上,相互作用,组合;2、特点,相互作用,角色划分;形成集体力量二、类别1、按照连接关系:利益型,友谊型;2、按照构成,同质或者异质型;3、按照规模人数:大型与小型;4、按照组织化程度:正式与非正式;三、群体形成1、相互接触阶段;2、冲突,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执行任务,相互作用,相互支持阶段;5、终止阶段第二节群体的作用一、群体的压力群体压力指成员在一个群体中感受到的心理约束的强弱;影响压力的因素;1、规模的大小2、规范化的程度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对群体的依赖程度;群体压力的结果是成员的顺从.二、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观众效应与抑制效应;力量的放大效应;长期预期效应;归属与满足效应;三、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的与表现讨论凝聚力的作用;影响凝聚力形成的因素1、成员间交往的频率;2、规模的大小3、外部的环境;4、对成员行为的支持的力度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的含义二、群体决策的应用领域比较简单的选择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等,三、群体决策应当注意的问题小规模的群体决策,应当先进行必要的沟通,而大规模的群体决策,就应当先进行必要的宣传,总之,舆论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第六章群体内的冲突与沟通第一节群体冲突一、冲突的概念二、冲突产生的原因1、人类天生的竞争性因素2、资源的有限原因;3、组织内的沟通效率;4、权力交叉;5、价值观的差异三、冲突的作用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四、冲突的类型1、按照冲突主体的单元分,个体之间的冲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2、按照冲突可能导致的结局,分为,有益的冲突与有害的冲突;3、按照冲突的程度,可以划分为激烈的冲突与较为缓和的冲突.第二节冲突的处理一、处理的模型1、冲突的定性2、冲突的缓和3、冲突的调整与调解二、冲突的处理方法1、强制;压制,控制可能的升级;2、组织结构调整,设置超级标;3、拖延,以期能够自然消退;4、回避,从矛盾的人事安排上解决第三节冲突的激发一、激发冲突的必要性;二、激发冲突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讨论三、要注意的有关问题1、能够控制;2、有益的冲突;3、冲突的有限要求,第四节组织中的沟通一、沟通的作用二、沟通的要求三、沟通的艺术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与第一次大交道的人沟通;2、如何提高与上级沟通的效率;3、一般沟通中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第七章组织与组织设计第一节组织问题的重要性一、对组织内资源配置与资源运用的影响;二、对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举例:部门名称的重要性三、对组织集体力的影响;第二节组织设计的重点一、组织的基本结构二、组织各个部分的连接方式;三、组织内部权力的分解;四、组织内部的控制方式第三节现代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一、弹性化、柔性化的趋势二、无边界、虚拟化的趋势;三、团队化、学习型的趋势第四节组织变革一、引致组织变革的原因1、战略的调整市场的变化,工作重点的变化等2、组织性质的变化;3、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流程工艺等的变化;二、变革的形式1、自上而下;2、自下而上;三、变革的模型或者说是模式四、变革中的阻力1、阻力的来源利益、习惯、风险、认识,离岗创业的案例2、阻力的类型;3、阻力的表现;五、变革阻力的克服1、教育;2、宣传;3、沟通;4、补偿利益;5、重点人物的工作;第八章工作压力与工作生活质量第一节工作压力的概念与特点一、压力的定义:遇到难于对付的工作或者是任务时产生的异常反应;二、压力产生之后的表现与后果主要是生理上的表现员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效率容易降低,也给职工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三、压力感受差异的原因知觉,经历;生理特征身体状况第二节工作压力来源一、工作标准;二、内部的竞争;三、人际关系紧张;四、负担过重;五、挫折第三节压力控制一、压力调查;二、社会支持1、人际关系和谐;2、丰富业余生活;3、重视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三、工作轻松技术1、工间休息;2、体能锻炼;3、合理的工作设计,工作条件;4、安全保障第四节工作生活质量对于我国今天来说,似乎有些奢侈一、概念二、作用三、方法1、工作设计2、指导思想;3、理论方法第九章组织文化建设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一种反映组织特色,支配员工行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二、组织文化的特性1、普遍性.2、客观性3、实践性4、可塑性.三、组织文化的作用1、凝聚员工的作用.2、激励员工的作用.3、规范行为的作用.4、树立良好形象的作用.5、优秀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得于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四、组织文化的类别每一个组织的文化都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将所有的文化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介绍几种分类理论.美国着名企业文化学者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的分类:1硬汉文化.2努力工作,尽情享受的文化.3长期赌注文化.4过程文化.这是一种低风险,慢反馈的文化.2、我国学者的分类:1网络型组织文化.2利益型组织组织文化.3个人型组织文化.4俱乐部型组织文化.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与建设一、组织文化的结构1、物质层文化.2、制度层次的文化3、精神层文化.组织文化的这三个层次,可以用图9——1予以表示图9——1 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二、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基本原则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建设组织文化,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如下几条原则1、思想认识领先的原则.2、目标明确原则.3、全员努力原则4、领导者身体力行原则5、持之以恒,长期努力原则.三、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1、深入研究,提出精练的文化核心.2、实施恰当的文化仪式3、树立英雄4、恰当的物化,树立形象第三节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非正式组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而形成:一共同的利益指向二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三具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一种准组织现象.由于它是无形的,因而,要认识非正式组织,就只能从其行为特征上来把握.非正式组织一般来说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1.非正式组织的联系纽带主要是个人之间的感情.2.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是非制度化的.制度化是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3.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是真正靠个人影响力发挥作用的.二、非正式组织类型及其作用一非正式组织的类型1.情感型,即以深厚感情和友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2.爱好型,即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3.利益型,即以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4.亲缘型,即以亲戚、血统等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1.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强组织内职工间的凝聚力.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加信息沟通,使人们更快地取得一致.3.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激励,也可能会减少激励.、三、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组织的管理者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规律,进行组织文化建设.1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们的非制度性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使人们在这样的合作中成分认识全面合作的益处.2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非正式的交往,强化感情交流,增强社会满足,提高组织的内聚力和向心力.3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迅速的特点,•可及时了解职工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领导做到心中有数,知彼知已.4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强,能较好地满足成员的社交等心理需求的特点,可以有意识的把有些组织无力顾及的群众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这对于解决群众的特殊疑难问题,促进组织内部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5利用非正式组织内群体压力大,成员的从众心理强,•标准化倾向强的特点,在制订定额、确定任务、目标,分配任务时,只要有可能的话,标准就可适当提高,难度也可以适当加大,以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工作难关.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将组织文化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加快组织文化的建设.6利用非正式组织中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具有说话灵、威信高、•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特点,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其领袖人物可以适当信任、依靠,并授予他相应的权力,从而把整个非正式组织纳入企业正式组织目标的轨道.第四节现代团队理论与团队建设一、团队的概念团队又叫工作团队,是近年来在西方企业中普遍运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所谓团队,指的是由为数不多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其主要的特征是团队的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且互相承担责任.二、团队兴起的原因团队这种组织兴起原因:一创造团结精神二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思考三提高决策的速度四促进员工队伍多元化五提高绩效.实践也已经证明,团队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激励员工.2.提高生产效率.3.提高职工的满意度.4.增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5.促使员工多元化发展,拥有多种技能.6.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正是由于团队组织具有如此多的积极作用,也才使得这种组织形式迅速普及发展.三、团队发挥作用的前提1.清晰的目标.2.相关的技能.3.相互的信任.4.一致的承诺.5.良好的沟通.6.谈判技能.7.恰当的领导.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四、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团队组织会起作用,其理论基础是说明这是近年来团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发现,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一合作竞争理论二建设性冲突理论三员工卷入理论五、团队建设的步骤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阶段:一达成共识和共同追求二协同工作三授权激励四实践探索五不断总结和提高团队要能够及时评定他们现实的功能状态,评估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认清团队的动力来源、制约条件,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使团队不断提高.。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最新学术成果的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熟悉组织行为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1.1了解组织行为学相关概念1.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目标2: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奠定基础2.1了解个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2了解群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3了解组织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教学目标:(1)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案例。
5.教学评价:思考组织行为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理论和行为;(2)了解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2.教学重难点:(1)个体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个体行为的理解对管理者的启示3.教学内容:(1)个性理论和行为;(2)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举例分析。
5.教学评价:利用“大五”模型测试一下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章工作态度和行为1.教学目标:(1)掌握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了解典型的工作态度;(3)了解典型工作行为2.教学重难点:(1)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典型工作态度和行为。
行政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BehaViOr)课程编号:00405029学分数: 3 (其中讲授学分:3 实践学分:0)学时:48 (其中讲授学时:48 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先修课程: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二、课程说明本课程是的一门基础课,主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L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以下4个层次的知识: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窕;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
(对应毕业要求:5、6)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能分析人类在工作中的行为;能评价个体的差异、激励和授权、管理组织中的群体;能考察工作设计、目标设定及工作压力。
(对应毕业要求:7、8、9、10、11)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媒介一、组织行动学的感化1、科学治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治理的三个特点:轨制化、法度榜样化、数量化;2、科学治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轨制与情感调动,组织行动学等学科确实是发挥那个方面的感化。
3、组织行动学的三重目标:关于小我,调动积极性;关于群体,鼓舞士气;关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
二、组织行动学的特点1、组织行动学成长的汗青:从治理心理学到组织行动学2、组织行动学的学科差不多组织理论;心理学,专门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专门是人类文化学;三、组织行动学的进修1、所有治理科学的特点: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体会进行归纳的科学,因此,大年夜多半人不经由体系的进修,也具有必定的组织行动学常识;2、进修,教室、课程的感化主假如体系化,3、交换、不雅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交换:教师与同窗、同窗之间进行交换;因此要求不应当进击,而应当宽容;不雅察:有心的不雅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进修中,成功与掉败的案例;总结:主假如对本身的治理,对他人的治理进行思虑、理论的总结;四、组织行动的教授教化1、全然的理论讲解;2、案例的评论辩论;3、尽可能的实验;4、学生的讲演、交换。
五、进修组织行动学要留意的几个问题1、组织行动学的感化是让大年夜家经由过程进修建立起一种不雅念(科学的分类:一种是技巧性的,主假如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见影;另一种则是改变不雅念的,建立新不雅念的,大年夜多半的人文学科都属于如许的学科,是以发挥感化是比较迟缓的,是潜移默化的发挥感化,同时还要求将常识改变为才能的过程),组织行动学更多的是让大年夜家形成一种不雅念,技能性的有,然则比较少;2、组织行动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则,然则不克不及欲望经由过程组织行动学的进修就成为一个治理的专家。
成为一个治理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优良的治理者三种身分差不多上必弗成少的;这确实是:常识;性格;体会。
(能够进一步讲一讲体会的感化,往常我们是忽视的,然则就本人的治理时刻来看,则是相当重要,因为任何治理差不多上特定的,而不是一样的)。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1.1 课程背景
1.2 课程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2.1 教学方法
2.2 评价方式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3.1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3.1.1 学习目标
3.1.2 基本概念介绍
3.1.3 重要理论模型
3.1.4 案例分析与讨论
3.2 第二章:个体行为
3.2.1 学习目标
3.2.2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3.2.3 个人特征与个体行为
3.2.4 个体行为的应用
3.3 第三章:团队行为
3.3.1 学习目标
3.3.2 团队形成与发展
3.3.3 团队决策与有效沟通 3.3.4 团队效能评价与激励 3.4 第四章:领导与权力
3.4.1 学习目标
3.4.2 领导力风格与行为
3.4.3 权力与影响力
3.4.4 领导与组织变革
3.5 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3.5.1 学习目标
3.5.2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3.5.3 组织设计与重组
3.5.4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四、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
4.1 教学资源
4.2 参考书目
五、教学考核要求
5.1 平时成绩占比
5.2 期末考试形式与内容
5.3 课堂互动与参与度评价
六、课程补充说明
6.1 重要通知事项
6.2 学术诚信要求
6.3 其他补充说明
注:本教学大纲仅为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提前通知学生。
组织行为学学习教学大纲纲要.docx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的专业理论课。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研究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基本要求(一)学习方式:通过系统地阐述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基本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和增强人际交流、协调、处理能力,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研究能力开发为目的的团队学习型教学模式,即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
(三)考核方式:平时作业( %)+方案设计( %)+笔试( %)课程主要内容第 1 章组织行为学概论1.1 组织行为学定义与特征; 1.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1.3 组织行为学的跨学科性; 1.4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与系统本章分析了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定义,阐述了组织行为学产生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古典管理理论、人群关系学派、管理科学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跨学科性,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目标,讨论了组织行为管理系统,指出组织行为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描述和分析了本书研究和讨论的结构。
第 2 章组织行为学的当代问题2.1 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2.2 知识经济中的组织智力资本;2.3 智力资本的产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逼近,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组织行为方式都处于变化和变革之中,且这种变化和变革的影响深远而强烈,对组织行为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旧.docx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课程编码:学分:2总学时:32课堂教学学时:32适用专业:市场营销先修课程:《管理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的性质:专业选修课《组织行为学》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组织行为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対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它侧重对个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激励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决策、沟通、领导、冲突与谈判)、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进行研究。
它来自于管理实践,同时又对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通过対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更好地了解、预测员工的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就,以控制员工的行为,激发员丄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教学进程安排课外学习时数原则上按课堂教学时数1:1安排。
序号章节名称课内教学安排课外学习安排总学时课外学习时数检查评价方式课堂教学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4044 2第二章个体行为4044 3第三章激励4044 4笫四章群体行为6064 5第五章领导行为4044 6第八章组织行为60667第七章组织变革与发展4044注:纯理论教学,实验(上机)学时标注为0。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教学冃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主要理论来源。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木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主要理论来源。
难点:组织行为学的基木研究方法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纟R织行为学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前言一、组织行为学的作用1、科学管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管理的三个特点: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2、科学管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制度与感情调动,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就是发挥这个方面的作用。
3、组织行为学的三重目的:对于个人,调动积极性;对于群体,鼓舞士气;对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理论;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特别是人类文化学;三、组织行为学的学习1、所有管理科学的特点: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经验进行归纳的科学,所以,大多数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组织行为学知识;2、学习,课堂、课程的作用主要是系统化,3、交流、观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交流: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所以要求不应当攻击,而应当宽容;观察:有心的观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总结:主要是对自己的管理,对他人的管理进行思考、理论的总结;四、组织行为的教学1、基本的理论讲解;2、案例的讨论;3、尽可能的实验;4、学生的讲演、交流。
五、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组织行为学的作用是让大家通过学习树立起一种观念(科学的分类:一种是技术性的,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见影;另一种则是改变观念的,树立新观念的,大多数的人文学科都属于这样的学科,因此发挥作用是比较缓慢的,是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而且还要求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让大家形成一种观念,技能性的有,但是比较少;2、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则,但是不能希望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成为一个管理的专家。
成为一个管理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三种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知识;性格;经验。
(可以进一步讲一讲经验的作用,过去我们是忽略的,但是就本人的管理时间来看,则是相当重要,因为任何管理都是特定的,而不是一般的)。
3、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别主要是重点: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的架构、运行来展开的;组织行为学则主要是组织中的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群体;可以说为人事管理以及调动成员的积极性,维持组织的士气,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方面的作用更大。
使管理更具人性,人情,柔性的管理与制度的管理相辅相成。
4、具体来看,组织行为学解决管理中三个问题:能力——岗位匹配人格——工作匹配;性格——团队匹配。
第一章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二、管理学界对文化的四维度分类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风险态度);3、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4、男性——女性度的分布。
第二节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
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中国培养与日本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对个人行为、价值观认知等的影响。
)二、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对个人基本的价值观的影响(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2、对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3、沟通方式与效率(如正式的沟通与非正式的沟通);三、个人的成长、转变与价值观的转变1、实例:改革的前沿与内地群体观念的差异;2、文化的差异与个人差异。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中的跨文化管理一、跨文化管理的含义二、跨国公司的职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文化冲突。
三、跨文化管理培训:熟悉文化背景(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习俗,价值观念,潜意识等)第四章中、日、美三国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比较有特色的东方文化);三、美国文化的特点(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代表)第五章企业道德与员工道德一、道德与利润的冲突二、西方企业对员工道德的要求;三、道德的长期作用。
讨论:1、如何感受文化冲突,遇到文化冲突之后怎样处理;2、怎样处理文化冲突,以及看待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第三章知觉、个性、能力与个人行为第一节知觉一、知觉的含义:个体通过感受外界环境并对认知的对象予以定义和理论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特点:1、选择性2、组合性3、恒常性二、影响人们知觉的因素1、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知识;成长的阅历;2、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背景,知觉对象的动态特征,知觉对象与知觉者的关系;三、常见的错觉1、偏见,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种人或者是某种事物特有的看法的影响;2、先入为主,主要是新鲜事物影响;3、晕轮效应(也称之为光环效应),倾向影响;四、对人的知觉(作为管理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的能力)1、对自己的自觉(自知之明)2、对他人的知觉,第二节个性一、个性的含义(与性格、气质的关系,教材中的人格概念)个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
二、个性的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倾向性4、可变性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自然:遗传方面的因素;社会文化的因素;组织环境、群体的因素;重大的偶然性因素;四、个性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现在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个性与绩效直接相关;从事与自己的个性项关的工作,绩效可以提高,反之,就可能下降;教材P78面的5维度模型,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个性进行了划分,从个性的特点与相关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见P78)。
第三节能力一、能力的概念与特点1、能力指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的大小2、特点:隐蔽信息,相关信息(学历、资力、外表)二、能力的分类:智力(心理)能力与体力能力(教材P72——74)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三、能力的测定,几种间接的测定方法1、知识测定;2、实验测定;3、资力测定;4、成果推断;四、学习与能力的提高。
讨论:如何鉴定个人的能力大小?如何认识个性与决策风格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按照教材上的定义,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
这是一个含义特别广泛,中西方的理解,不同学科的理解差异也比较大的一个概念。
我们的理解,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已经相当稳定,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支配作用的信念。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等看法在内。
但是管理学领域的价值观则指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如对工作的看法、对团队的看法、对同事的看法等等。
更多地趋于实用的价值。
二、价值观的分类教材上介绍的P139——P141的内容,总的来说是根据人们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看法进行的分类。
三、当前企业和社会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1、企业的忠诚心(可以进行讨论:员工是否应当忠于企业?)2、诚信(或者说叫诚实守信)当前中国在诚信问题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
3、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这两个方面应当怎样做?(讨论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假定自己是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第二节态度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在对待具体的人或者事上表现出来的看法以及行为倾向。
一般的表现是喜欢不喜欢,赞成不赞成,支持还是反对。
与价值观相比,态度是具体的,不别稳定的,经常的灌输某一种看法,人们就很容易改变对这个事物的态度。
二、影响个人态度转变的因素1、个人的价值观2、个人的知识;3、个人的阅历;4、个人的年龄;5、与相关事物的厉害关系。
三、态度的转变1、态度转变的一般规律,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内化,顺从,支持;2、态度转变,强度上的转变;方向上的转变3、转变态度工作的艺术:因人因事而变四、个体与群体态度转变工作的差异群体的态度转变工作: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学习;个体的态度转变,可能有强制、参与、缓解矛盾等第三节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报酬的公平性;2、人际关系的和谐性;3、工作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4、工作的性质与个人的能力、性格的关联性三、西方关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论证最满意的员工并不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员工;员工应当有一定的不满足感,这样才可能具有努力的压力;四、企业员工表达不满的四种方式(教材P156)1、退出,积极性加上破坏性的2、建议:积极加上建设性的;3、忽略,消极加上破坏性的;4、忠诚:消极加上建设性的(对忠诚的一个辨证的看法);五、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等级评分法,了解总体的状况;标准比较法,对每一种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偏差进行评分;调查与测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要注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覆盖面,更多的是效度与信度达到合理的水平。
第四章激励个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第一节有关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西方有关的激励理论;第三节激励的艺术一、时效问题;二、强度问题;三、方式问题(或者说模式问题)定期还是不定期;第四节企业的福利激励一、福利的概念二、福利的作用(特别的作用,主要在于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公平性调整、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三、当今的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己的福利制度?第五章群体与群体行为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一、群体的定义1、定义;共同目标,两人以上,相互作用,组合;2、特点,相互作用,角色划分;形成集体力量二、类别1、按照连接关系:利益型,友谊型;2、按照构成,同质或者异质型;3、按照规模人数:大型与小型;4、按照组织化程度:正式与非正式;三、群体形成1、相互接触阶段;2、冲突,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执行任务,相互作用,相互支持阶段;5、终止阶段第二节群体的作用一、群体的压力群体压力指成员在一个群体中感受到的心理约束的强弱; 影响压力的因素;1、规模的大小2、规范化的程度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对群体的依赖程度;群体压力的结果是成员的顺从。
二、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观众效应与抑制效应;力量的放大效应;长期预期效应;归属与满足效应;三、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的与表现(讨论)凝聚力的作用;影响凝聚力形成的因素1、成员间交往的频率;2、规模的大小3、外部的环境;4、对成员行为的支持的力度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的含义二、群体决策的应用领域(比较简单的选择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等), 三、群体决策应当注意的问题(小规模的群体决策,应当先进行必要的沟通,而大规模的群体决策,就应当先进行必要的宣传,总之,舆论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第六章群体内的冲突与沟通第一节群体冲突一、冲突的概念二、冲突产生的原因1、人类天生的竞争性因素2、资源的有限原因;3、组织内的沟通效率;4、权力交叉;5、价值观的差异三、冲突的作用(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四、冲突的类型1、按照冲突主体的单元分,个体之间的冲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2、按照冲突可能导致的结局,分为,有益的冲突与有害的冲突;3、按照冲突的程度,可以划分为激烈的冲突与较为缓和的冲突。
第二节冲突的处理一、处理的模型1、冲突的定性2、冲突的缓和3、冲突的调整与调解二、冲突的处理方法1、强制;压制,控制可能的升级;2、组织结构调整,设置超级标;3、拖延,以期能够自然消退;4、回避,从矛盾的人事安排上解决第三节冲突的激发一、激发冲突的必要性;二、激发冲突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讨论)三、要注意的有关问题1、能够控制;2、有益的冲突;3、冲突的有限要求,第四节组织中的沟通一、沟通的作用二、沟通的要求三、沟通的艺术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与第一次大交道的人沟通;2、如何提高与上级沟通的效率;3、一般沟通中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第七章组织与组织设计第一节组织问题的重要性一、对组织内资源配置与资源运用的影响;二、对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举例:部门名称的重要性)三、对组织集体力的影响;第二节组织设计的重点一、组织的基本结构二、组织各个部分的连接方式;三、组织内部权力的分解;四、组织内部的控制方式第三节现代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一、弹性化、柔性化的趋势二、无边界、虚拟化的趋势;三、团队化、学习型的趋势第四节组织变革一、引致组织变革的原因1、战略的调整(市场的变化,工作重点的变化等)2、组织性质的变化;3、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流程工艺等的变化);二、变革的形式1、自上而下;2、自下而上;三、变革的模型(或者说是模式)四、变革中的阻力1、阻力的来源(利益、习惯、风险、认识,离岗创业的案例)2、阻力的类型;3、阻力的表现;五、变革阻力的克服1、教育;2、宣传;3、沟通;4、补偿利益;5、重点人物的工作;第八章工作压力与工作生活质量第一节工作压力的概念与特点一、压力的定义:遇到难于对付的工作或者是任务时产生的异常反应;二、压力产生之后的表现与后果主要是生理上的表现员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效率容易降低,也给职工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三、压力感受差异的原因知觉,经历;生理特征(身体状况)第二节工作压力来源一、工作标准;二、内部的竞争;三、人际关系紧张;四、负担过重;五、挫折第三节压力控制一、压力调查;二、社会支持1、人际关系和谐;2、丰富业余生活;3、重视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三、工作轻松技术1、工间休息;2、体能锻炼;3、合理的工作设计,工作条件;4、安全保障第四节工作生活质量(对于我国今天来说,似乎有些奢侈)一、概念二、作用三、方法1、工作设计2、指导思想;3、理论方法第九章组织文化建设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一种反映组织特色,支配员工行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