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想到不如做到_第七章 真的猛士,敢于走出自己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时候,“求人”不一定就是让别人帮自己做事,而是习惯了依赖别人,无法摆脱。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依赖心理,它比求人帮忙更加厉害,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在“求人”。只有通过创新,通过独辟蹊径,才能够将这种依赖心理摆脱。要知道,一个人能否走出自己的路,对于这个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味地模仿,一味地跟风,最终只能淹没在前人强大的阴影中。并且,你所模仿的对象有可能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被时代所抛弃,这样最终失败的结局就早已注定了,何必如此不明智呢?
1.自立门户——自己做自己的主
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一种完全的独立是很困难的,必须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如果你整天躲在别人的屋檐下而叫嚣自立,简直是痴人说梦,最终贻笑大方。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就是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是自立门户自做老板的意思,其实这也是一种不甘受制于人的强烈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体现着一种不肯甘居人后的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个人敢于冒险开拓的超人魄力的具体体现。这种自主意识,也正是一个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商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红顶商人胡雪岩幼年即入钱庄,从倒便壶提马桶干起,仗着脑袋灵光,没几年就爬到“档手”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办事员。少年得志、风流倜傥,日子过起来也好不逍遥自在。
然而,青年胡雪岩对于钱财看得开、看得准,逻辑异于常人,胸襟开阔,胆识过人,后来始能发光发热,成就清代第一富商。要是胡雪岩也和其他钱庄档手一般小家子气,恐怕下半辈子也不过继续在钱庄里,每日围孔方兄打转转。
要求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正是胡雪岩立足商界,不断地打开市场,最终成为一流大商贾的内在动力。
胡雪岩父死家贫,自小就到钱庄当学徒,由于他勤快聪明,熬到满师,便成了信和的一名伙计,专理跑街收账。当时不过二十来岁的胡雪岩实在是有些胆大妄为,竟然自作主张,挪用钱庄的银子资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龄进京捐官,不仅使自己在信和的饭碗丢掉了,而且因此一举,还使自己在同行中“坏”了名声,再没有钱庄敢雇佣他,终至落魄到为人打零工糊口的地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王有龄得到胡雪岩资助进京捐官,一切顺利,回到杭州,很快便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王有龄知恩图报,一回到杭州就四下里寻访胡雪岩的下落,即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尽力帮他。
重逢王有龄之后,胡雪岩起码有两个在一般人看来相当不错的选择:一是留在王有龄身边帮王有龄的忙,而且此时的王有龄确实需要帮手,也特别希望胡雪岩能够留在衙门里帮帮自己。依王有龄自己的想法,适当的时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个功名,以他的能力,肯定会飞黄腾达的。胡雪岩的另一个选择是,回他做过伙计的信和钱庄,以他此时的条件,回信和必将被重用。实际上,信和“大伙”张胖子收到王有龄听从胡雪岩的安排还回的五百两银子之后,已经做好了拉回胡雪岩,让出自己位子的打算。他找到胡雪岩的家里,恳请胡雪岩重回信和,甚至将胡雪岩离开信和期间的薪水都给他带去了。
但是,这两条路胡雪岩都没有走。混迹官场本来就不是胡雪岩的兴趣所在,他当然不会走前一条路,帮王有龄他自然不会推辞,但最终还是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回到信和,也就是胡雪岩说的“回汤豆腐”,他自然更不会去做。这里其实也不仅仅是“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问题,关键在于,这“回汤豆腐”做得再好也不过做到“大伙”为止,终归不过是个“二老板”,并不能事事由自己做主。
“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算得了什么好汉?”胡雪岩要的就是自己做主,所以他一上手就要开办自己的钱庄。其实,这时的胡雪岩连一两银子的本钱都还没有,他不过是料定王有龄还会外放州县,以他自己的打算,现在有个几千两银子把钱庄的架子撑起来,到时可以代理官库银钱往来,凭他的本事,定能发达。事情的发展正如胡雪岩预想的那样,凭借着王有龄的力量,他终于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上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这种强烈的自主意识,还是胡雪岩能够不断开拓自己事业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想过自立门户,这个人只能永远原地踏步,或者说,跟着别人沾点小便宜。
2.别人不走的路也能赚大钱
“走别人不走的路”,换句话说就是“走冷门、烧冷灶”。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冷门需要勇气,更需要独立自主的精神,因为别人不走的路必然更多坎坷,也必然会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时候你能有自己的主见,坚持下去,就能赚大钱。
在泰国有个养鳄大王叫杨海泉,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华侨家庭。父亲杨水青早年前往泰国谋生,为人帮工,母亲做挑担小贩,育有9子3女,杨海泉排行第四。由于家境困难,杨海泉只断断续续上过一年小学,他从10岁起就做童工,先后做过照相馆佣工、客栈的店小二、金铺的伙计,还做过小生意。他小小的年纪就饱受了生活的煎熬……
15岁那年,杨海泉在别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主要收购当地的土特产转卖给商人,但是没过多久,杂货店就关门了,这是他生意场上的第一次失利。经过反复思索,他总结出一条经营之道: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独辟蹊径,大胆开创冷门生意,这样才能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冷门在哪里呢?
一天,杨海泉遇到了一个以猎杀鳄鱼为生的朋友,两人在一起谈起鳄鱼,谈出了兴趣。那人介绍道:鳄鱼的全身都是宝,捕杀鳄鱼的人都发了大财,但是现在鳄鱼已越来越难捕了,甚至连小鳄鱼也在捕杀之列。
杨海泉灵机一动,立即想到:如果这样滥猎滥捕,即使是一座金山也会被挖空的,但如果把鳄鱼的幼仔饲养起来,就像养羊养猪那样,长大了再杀,不就可以“无穷无尽”了吗?
然而畜养鳄鱼自古未闻,家人和亲友对此都不屑一顾,对他冷嘲热讽。可是杨海泉毫不动摇,说干就干。他一面扮作猎鳄者,到鳄鱼产区去廉价收购幼鳄;一面很快就在自家的地里修筑了一个养鳄鱼的池子。小鳄鱼不值钱,杨海泉又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得到了那些猎鳄人的好感,很多人就白白地把小鳄鱼送给了他。
小鳄鱼不断多起来,但是杨海泉很穷,连很少的鳄鱼饲养费都拿不出来。亲戚朋友们看到杨海泉的这种“反常”的举动,都纷纷前来劝阻。他的母亲更是反对,以“养虎伤人,养鳄积恶”责怪他,说他是异想天开,想钱想疯了……
但是,杨海泉就是有一股独立自主的精神,一点儿也不为别人的反对而动摇。他认为,别人嫌弃的,不愿意干的,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走起来才会更加宽广……
人工饲养鳄鱼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没有规律可循,没有老师可拜,因此杨海泉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事实证明,敢为人先的人就必须有胆量接受各种磨炼。
喂养鳄鱼比喂养一个初生婴儿还要困难。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饲养经验,有些小鳄鱼因此丧命。这些小鳄鱼的生命却非常脆弱,对气候反应很敏感,对小小的惊恐也会发生痉挛而生病,严重的还会残废或丧命。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吓住杨海泉,他经过日夜认真观察,这个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成功地闯过第一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问题在等待着杨海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鳄鱼喜欢吃鱼类或水中的小动物,有时还要吃肉,杨海泉很难拿出这么多钱去买饲料;二是随着鳄鱼的不断长大,原来的鳄鱼池已经不能容纳了,杨海泉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扩建。
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杨海泉喘不过气来。
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杨海泉只好含泪操刀宰杀部分基本上达到出售规格的鳄鱼,卖掉去换取资金。他就这样一面饲养一面宰杀出售,经过三年的时间,才基本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慢慢的有了一定盈余。
为了提高鳄鱼的价值,杨海泉购买了自己的屠宰设备,钻研独有的宰杀技术。当时,泰国的鳄鱼产品都是由捕杀鳄鱼的人在捕捉的时候宰杀的,设备很简单,加工也很粗糙,鳄鱼皮的质量不高。杨海泉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杨海泉很快就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鳄鱼皮产品。“海泉鳄鱼皮”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售价比一般的野生鳄鱼皮产品还高出许多。
凭借着“海泉鳄鱼皮”的名牌优势,杨海泉很快就占领了先机,他很快就成立了一家“友商贸易行”,包揽了鳄鱼皮的生产出口业务,生意做到国外。杨海泉善于经营,讲求信用,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生意当然就更加红火了,实力也更加雄厚了。
在成功者的字典中是找不到“满足”这两个字的,杨海泉也不例外。他认为,养鳄鱼这件事是没有尽头的,他完全可以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他想,如果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养鳄鱼,那就太可悲了。于是,他下了决心,不仅要用这种动物来赚钱,还要挽救这种野生动物,不要使之灭绝。考虑过去,思索过来,只有进行人工繁殖,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