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代表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它不仅是一个宏伟的工程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建设背景、历史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I. 地理位置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缘,东临成都平原,背靠青藏高原。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不仅为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还成为了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交通要道。
II.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由蜀国的著名政治家、水利工程师李冰主持修建。
当时,成都平原常年遭受水患困扰,灌溉条件十分恶劣,李冰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修建都江堰的方案。
III. 历史价值1. 抗洪灌溉的成功范例:都江堰的建设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为后世的灌溉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它的成功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2. 科技文化的瑰宝:在都江堰的建设过程中,李冰和他的儿子李贺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如分洪制度、倒虹吸原理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中国古代工程建设的杰出代表。
3.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都江堰不仅为农田提供了均衡的灌溉水源,也为周边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修建都江堰后,通过水利工程的控制和调节,成功维持了成都平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IV. 现代意义1. 世界文化遗产:1999年,都江堰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不仅是对都江堰历史价值的肯定,也为都江堰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国际层面的支持。
2.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江堰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景区的开发利用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水利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3. 可持续发展范例:都江堰的灌溉系统经过千年的运行和改进,为现代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面对当今世界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时,都江堰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年级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一座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著名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文明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时的严重水问题,而且对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历史课上,作为一名七年级的学生,你需要了解一些都江堰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一、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设在公元前256年,是由蜀汉刘备时期的都尉李冰主持修建的。
当时,四川许多地方由于水灾而饱受困扰,饥荒和流浪成为一种常态。
由于水库的决口和溃坝,城市和土地的毁损更加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李冰提出修建都江堰的建议,以解决四川的水患,促进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二、都江堰的建设都江堰建设了近三千英里的水渠和设施,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整个都江堰由两座分水口、一堰、一渠、三桥和一工部组成。
分水口由玉垒山和青城山两座山峰,一座在左,一座在右。
建了口井,水从口井中流入堤坝,然后流入水渠。
挖了一道长约220米,宽约3-5米的小渠,与蚕桑渠相连。
三桥分别为万年桥、滟池桥和涟池桥。
这三座石拱桥横跨河流,使水流得以分流。
都江堰的建设采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
三、都江堰的重要作用都江堰提高了灌溉的效率,使沃野千里,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提高,也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消除饥荒。
都江堰的建设,解决了四川的水灾问题,保证了灌溉的水源,改变了整个四川的面貌,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同时,都江堰还被视为中国传统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都江堰是一项古代的伟大工程,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水利工程的成就和发展,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中的一颗明珠,不仅为巴蜀平原带来了灌溉水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旱涝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下面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和原因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由蜀国丞相李冰主持建造。
当时,蜀地缺乏水利设施,灌溉水源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冰率领工程师们经过数年努力修建了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平原,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2. 工程规模和特点都江堰是一项由人工开挖渠道和自然山体结合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全长约65千米。
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工和灌溉系统。
分水工位于飞沙口,通过人工开凿的转弯渠将岷江水引入主渠,然后分为两条河道,一条流入成都平原,另一条流入龙池。
灌溉系统则包括主渠、支渠、农田水网等,将水从山区引入到平原,供给农田灌溉。
3. 历史影响和意义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巴蜀平原的水利条件,提高了灌溉效果,增加了农田的产量,从而促进了巴蜀地区的发展。
它的出现使成都成为中国古代的粮仓之一。
同时,都江堰还有防洪和水土保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地区内的旱涝和水土流失问题。
此外,它还使岷江成为一条可通航的水道,对交通运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 文化价值和旅游景点都江堰不仅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被誉为“水利文化的丰碑”。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游客可以漫步在古老的水利工程旁,欣赏古建筑和风景名胜,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历史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的典范,对于我们的工程技术和农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启示。
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世界上古代修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和“东方水利工程的祖师”。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成都平原地区经常遭受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蜀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带领一支工程队伍开始了都江堰的修建。
2. 整体结构都江堰以篦水分洪的方式,将岷江水引入堰闸,通过分洪堰和堆江堰进行控制水流,并通过一系列渠道和运河将水分派到农田和城市中。
整个工程由堰堤、分洪堰、三叠堰、九折渠、犁井闸、茶堂脚、涵江堰等组成。
3. 篦洪分水篦洪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地方,是将来自岷江的水进行分流的地方。
篦洪堰有著名的“飞沙”和“镂月”两个洞口,水流从洞口经过篦渡,形成水帘和水柱。
水帘将大部分流速较快、含有沉积物的洪水漩涡分离出去,而水柱则将悬浮于水中的沙子上升,水中沉积物减少,进入渠道的水变得相对清澈。
4. 工程特点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在古代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现出了古蜀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勇气。
它的主要特点有:工程规模宏大,全长约65公里;运河纵横交错,水道相连,通过合理利用水力分布,实现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修建历时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造和维修,成为一项经得起考验的工程。
5. 影响和价值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古代四川平原地区频繁洪灾的问题,保护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种植。
它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地,并对全球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时期的政治家、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所设计和领导修建的。
都江堰通过修建大规模的水渠和堤坝,将岷江的水引入灌溉用地,解决了这一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岷江的洪水。
一、历史背景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都江堰建造的时期是战国时期末期,那个时候蜀国正处于兴盛期,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该地区的灌溉条件很差,常年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李冰开始筹划修建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说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作。
它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一条是以岷江为水源的主渠,另一条是引自配水渠。
这两条渠道相互平行,相互贯通。
主渠的长度超过了40多公里,辅助渠道则达到了120多公里。
整个工程还包括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水道。
通过这一系统,水源得以有效地引入农田并保存下来,保证了灌溉和供水的需求。
三、工程意义都江堰的修建对于古代蜀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用于发展其他产业。
因此,都江堰被认为是古代蜀国在农业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四、保护现状都江堰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泥沙淤积和工程损坏的考验,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如今,都江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广大游客所熟知和赞赏。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定期进行维修和整治工作。
同时,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都江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旅游景点由于都江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除了欣赏都江堰本身的壮丽景色外,游客还可以参观附近的李冰墓、李冰父子雕像和水利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境内,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蜀水工程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公元前256年,四川地区处于酷暑干旱之中,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当时执掌政权的晋国君主蜀昭王刘备决定修建都江堰,解决民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都江堰的修建为后来蜀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全长约65公里,分成两条主渠道:东岷江干渠和西岷江干渠。
它们通过水坝、闸门、输水道、洪排道等构成。
都江堰以其深谋远虑的规划和高水准的设计,使得水源从蜀江引向平原区域,实现了它的多功能,包括供水、灌溉、防洪等。
三、水利特点1. 水源利用:都江堰以蜀江为水源,利用山区的丰富降雨量来进行蓄水灌溉。
2. 大坝设计:都江堰利用迎水面为坡,背水面为坎的原理,设计建造了大坝,使水能从高处流出,产生巨大的灌溉能力。
3. 渠道设计:都江堰主渠道修建了大量的支渠和灌溉渠道,使水能智能分配到农田中。
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江堰的修建使得蜀地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粮食的供给。
水利灌溉的实施,使得农民能够进行全年优质的农田种植,不再受制于季节的限制。
这对于蜀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江堰的存在既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和饮水问题,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作用。
它的工程设计减少了洪水对河道和沿岸地区的侵袭,减轻了洪涝灾害的破坏力度。
同时,蓄水和旱季的自动排水也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世界遗产地都江堰作为一项千年的水利工程,于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杰出成就,也为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经验。
七、旅游景点都江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水利工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工程壮观的建筑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景观。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灌溉系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属于西汉时期。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区缺水,灌溉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人李冰等人提出了修建渠道引水灌溉的方案,并开始了都江堰的建设。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65千米,总高差达到303米,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绕山脚蜿蜒而上,最高处的风口坝高约20米,横跨约7千米。
分渠则由主渠引出,经过精确测量,分别引灌各个屯田点,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3. 土木工程技术都江堰采用了多种土木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自然地形,充分利用水流的重力,通过控制水位、减少水流速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堂口、鸿翔门和望郊堰等建筑。
4. 灌溉效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5. 古代水利文化都江堰的建设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形象。
都江堰所代表的水利工程精神,成为后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以上就是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背景、规模、工程技术、灌溉效果、古代水利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和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独特魅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都江堰市境内。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是蜀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李冰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成都平原一直饱受洪水灾害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主动请缨修建都江堰。
二、都江堰的建设意义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使得这片土地可持续利用。
它的主要作用有:1. 水利灌溉:通过引水分配和水轮灌溉,都江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2. 防洪排涝:都江堰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灌溉用水,减少了洪水的发生和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 水运交通:都江堰成为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方便了湖广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推动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土木勘探:李冰率领团队对当地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勘探,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和河道,确定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2. 修建堤坝:首先修建两座堰坝,分别位于都江堰和摆沙,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开凿渠道:在摆沙附近修建引流渠道,经过细心计算,使得水能平缓地逐级引入各条支流,供给农田灌溉。
4. 设计水闸:李冰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分水闸,通过开启或关闭闸门来调节水流,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灌溉水,同时平息洪水。
5. 完善配套设施:修建了水轮灌溉设备、河道疏浚工具等,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都江堰的影响和传承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它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也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都江堰已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起源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政治家、农学家李冰主持建造的。
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期,秦国统一了中国六国,为了解决灾害性洪水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保证农田灌溉和军事用水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修建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建设规模极为宏大,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的建造年限长达十年之久,工程师李冰带领着100万民工修筑了一座长约65千米的主渠道,横跨大渡河与蓝田江,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的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分级引水和渡水式灌溉,利用地质地形将水引分为高、中、低三级渠道,通过堆石坝、分水堰等建筑物,实现了水流的分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灌溉系统。
三、聚集效应都江堰的建设除了灌溉农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居民迁徙到这里。
随着人口的增加,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都江堰也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防洪功效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能够防止洪水灾害。
通过疏导水流,调节水源,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保护了周边的人民安全和财产。
这种防洪功效不仅在古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依然被广泛应用。
五、文化遗产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都江堰的建设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新里程碑,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水利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的借鉴。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天府之源”。
它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下面就是有关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一、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大将李冰主持修建。
当时,四川地区森林茂密、水草丰饶,然而水灾频发,给农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派遣李冰领导修建都江堰,这一工程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调水防洪,解决了当时水灾问题,也对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水利工程的设计都江堰是一项集输水、溢洪、灌溉和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它利用岷江和都江的地势差,通过建设堰坝和堤防,把岷江的水引入四川平原,并利用水势进行分流、调洪、灌溉等工作。
在修建过程中,李冰采用了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如水利测量、挖井、输水渠道等。
工程的设计巧妙,使得水流可以顺利流向农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生产。
三、水利工程特点都江堰采用了大量的人工开凿渠道,使得水流稳定,并且利用山地地形,实现了水势自流。
通过设置分水口和泄洪口,使得水能够平均分配到每片田地,并且在有大水的时候可以及时排放,避免了洪灾的发生。
此外,都江堰还修建了一系列的堤防和栈道,以方便人们巡查和维修工程。
这些特点使得都江堰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被后世称为“天府之源”。
四、对当地的影响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灾问题,还为四川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的实施使得四川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农田灌溉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区的农产品得以供应给其他地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它的建设解决了四川地区的水灾问题,有效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
它的工程设计巧妙,水利特点明显,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与都江堰市之间。
它不仅是古代农田灌溉系统的典范,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历史都江堰的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其对当地农业、经济以及环境的影响。
一、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蜀国丞相李冰主持。
当时,巴蜀地区的灌溉条件十分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李冰决定修建一个引水系统,以将岷江的水引入平原地区。
二、建设过程1. 渠道规划:李冰首先进行了详细的勘测与规划工作。
他利用自然的地势差,筹划开凿引水渠道,并确定了堰坝的具体位置。
2. 堰坝建设:为了防止水流泄漏,李冰决定在庙堂山和青城山之间修筑一座堰坝,以便控制水流的流向和水位。
修建堰坝时采用了大量的竹竿、树枝和麻包等材料进行固结。
3. 引水渠道:根据规划,筹建了数条引水渠道,包括岷江引水渠、南渠、北渠等。
这些渠道贯穿了平原地区,将水引入农田以供农业灌溉。
4. 动工兴工:公元前256年,修建工程开始动工。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历史都江堰终于在公元前250年竣工。
三、对农业的影响历史都江堰的修建为巴蜀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灌溉系统的使用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提高了灌溉效率,确保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四、对经济的影响历史都江堰的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状况,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农民们得以增加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地方经济的繁荣贡献了力量。
同时,灌溉系统的建设还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动和商品交易。
五、对环境的影响历史都江堰的修建不仅改善了农田的水源状况,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水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降低了洪涝灾害的风险,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同时,由于修建工程采用了生态友好型的材料和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也得到了最小化的控制。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宏伟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改进,一直延续至今。
1. 工程背景都江堰的建造是为了解决蜀地干旱少雨的问题,为农田提供水源,促进农业生产。
蜀地地势险要,河流湍急,水资源十分匮乏,人们很难进行农业生产。
因此,秦国时期的蜀地统治者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以克服这个问题。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为66.6千米,分为两大主要部分:西堰和东堰。
西堰是主要渠道,总长约41.8千米,由岷江取水,贯通到成都平原。
东堰是分水渠道,总长约24.8千米,负责分水供给农田。
整个工程还包括堵门坎、分水坎等重要构筑物。
3. 工程特点都江堰采用了创新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技术,运用了水力学原理和土木工程知识。
其中最著名的特点是利用水量分配和灌溉的方法。
都江堰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通过分水坎将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注入农田,另一部分则经过引水渠道和分水渠道供给各个农田,实现了合理的水量分配和利用。
4. 社会影响都江堰的建成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成都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通过灌溉,农民可以进行两季或三季作物种植,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
同时,由于农田产出的增加,商业活动也得以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面对自然环境的巧妙解决方案。
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和成功运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结:历史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造目的是为了解决蜀地干旱少雨的问题,为农业提供水源。
都江堰的规模庞大、工程特点独特,通过合理的水量分配和灌溉方法,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施工(3篇)
第1篇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之畔,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古老工程,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水利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施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一、施工背景都江堰的修建,源于古代成都平原水旱灾害频发的现实。
岷江出山口处,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朗,坡度减缓,水流输送砂石的能力降低,产生大量淤积。
加之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成都平原东旱西涝。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施工过程1. 鱼嘴分水堤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之一,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
它位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
西边为外江,俗称金马河,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为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2. 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溢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是都江堰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飞沙堰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3. 宝瓶口进水口宝瓶口进水口是都江堰的第三大工程,它连接内江和外江,起到调节水流的作用。
宝瓶口的设计,使得岷江的水流能够科学地分配到内江和外江,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避免了洪水灾害。
三、施工特点1. 科学设计都江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理、水文、地形等因素,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功能。
这种科学的设计,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 高质量施工都江堰的施工,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确保了工程的质量。
同时,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了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规律,使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总之,都江堰水利工程施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成熟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它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省会成都的西北约48公里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建造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0年间的战国时期,由蜀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和他的儿子李贺共同主持建造。
当时的蜀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处山区,水资源匮乏,因此面临着严重的旱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冰提出了修建水利工程来调节水源和灌溉农田的方案,于是开始了都江堰的建造。
二、建造目的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蜀地旱涝不调的问题,并提供灌溉农田的水源。
通过修建堰坝、引水渠道和沟渠等工程,将岷江水引入蜀地,保证蜀地农田的灌溉和粮食的供给。
三、工程规模都江堰总长约65千米,由两部分组成:主堰和分水堰。
主堰全长约57千米,位于岷江和都江汇合处,堰坝高约4米,通过水力压力将岷江水引入引水渠道。
分水堰全长约8千米,位于主堰下游的成都平原,通过分水堰将水分配给各灌溉区域。
四、工程特点1. 适应自然地理条件:都江堰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岷江和都江的自然水势,将水引入灌溉区域,减少电力消耗,降低工程成本。
2. 灌溉效果显著:都江堰的修建使得蜀地的农田不再受到旱涝的困扰,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 安全可靠:都江堰采用巧妙的分水制度,能够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卸水,保证工程安全。
即使在漫长的修建过程中,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事故。
五、对地区发展的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为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首先,解决了旱涝不调的问题,保证了农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修建水利工程带动了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此外,都江堰也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总结: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造解决了蜀地旱涝不调的问题,保证了农田的灌溉和粮食的供给。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一、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总长约65公里,横跨都江河和康定河两条河道,是一项宏大而壮观的工程。
二、历史背景1.建造背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常年遭受水灾,急需一项能够调节水流、防洪灌溉的大型工程。
2.建造时期:都江堰的建设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时代,历经多个王朝的持续建设与维护。
三、工程构成1.主要渠道:都江堰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分别是成灌渠和崇灌渠。
成灌渠起自都江堰的发源地,将水引入崇灌渠,再输送到农田和城市。
2.堤坝系统:都江堰由多个堤坝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水岭和泄洪堤。
分水岭用于分流水源,而泄洪堤则起到抵挡洪水的作用。
3.控制水位:都江堰通过设置闸门和过水孔来控制水位,确保水流平稳,并满足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的需要。
四、工程意义1.防洪措施:都江堰的建设有效地防止了洪灾,保护了成都地区免受灾害的侵袭。
2.灌溉系统:都江堰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3.城市水源:都江堰为成都市提供了可靠的饮水和生活用水来源,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五、文化遗产价值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需要加强保护的文物,并受到国家保护的重要遗址、古迹、古建筑等。
2.世界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具有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如建筑物、城市规划、考古遗址等。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点享有国际认可和保护。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和改造,至今仍在使用。
都江堰不仅为四川平原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起到了抵御洪水、防灾减灾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都江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1. 都江堰的建造和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战国时期,由蜀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水利工程师李冰主持。
当时,成都平原气候干旱,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当地的灌溉和水资源问题,李冰带领大批民工修筑了都江堰。
都江堰利用岷江和大渡河水源,通过修建水渠、堤坝和闸门,将水分配到成都平原各个地区,实现了农田的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
2. 都江堰的工程特点和设计原理都江堰的工程设计十分巧妙,融合了水利工程和景观设计的元素。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西部的灌溉系统和东部的防洪系统。
灌溉系统主要负责将水引入农田,供给灌溉使用,而防洪系统则能在洪水来临时调节水流,防止灾害发生。
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可以总结为“分、进、调、和”,即将水源分配到各个灌区,进一步调节水流,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都江堰的影响和意义都江堰不仅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灌溉条件,也对当地的经济和人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平原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农田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其次,成都平原因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使得当地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
最后,都江堰的成功建造和运行成为了古代水利工程史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水利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
4. 都江堰的保护和世界遗产认定为了保护都江堰这一宝贵的水利工程遗产,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994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处世界遗产项目。
此后,都江堰得到了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保护和管理,包括维护工程、宣传教育和游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这一古老工程的传承和永久性保存。
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
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希望你喜欢。
都江堰修建背景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
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
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
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
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希望你喜欢。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
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
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
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
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
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修建简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
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
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
至足,盛不没肩(《华阳国志;蜀志》)。
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
从石人足和肩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
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华阳国志;蜀志》),二在渊中是指留在内江中。
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
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
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都江堰修建过程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
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
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
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
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
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
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
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
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