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中医护理方案(内容清晰)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骨后;及非典型部位
整理ppt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
颌、胃脘部等
3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整理ppt
4
胸痹是如何 形成的
整理ppt
5
二、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内侵、饮食失敷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特色技术
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泡洗
艾灸
整理ppt
20
六、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 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 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整理ppt
21
病位
心,肝脾肾相关
病性
虚实两端,常相兼为病
病邪
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气虚、阴亏、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整理ppt
6
二、病因病机
病机
不通则痛-实,不荣则痛-虚;病机转化
转归预后
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
发病缓急:有缓作与急发之分
预后:治疗及时得当病情缓解;
反复发作→病情较为顽固; 失治或失于调理→真心痛/心悸/心衰/脱证
(二)心悸、气短
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 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 溜等穴位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 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ppt课件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ppt课件

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 分钟内分次频饮
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
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ppt课件
16
五、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1
2
3
内服中药 注射给药 特色技术
ppt课件
17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 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 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 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 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胸骨后;及非典型部位
ppt课件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
颌、胃脘部等
3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ppt课件
4
胸痹是如何 形成的
ppt课件
5
二、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 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 脉弦滑或滑数
ppt课件
10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常见症状 有哪些?
ppt课件
11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胸闷、胸痛 心悸、气短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特色技术
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泡洗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艾灸
六、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 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 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 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 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 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 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 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 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 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三)特色技术
➢胸:病位在于心胸,通常是膻中周围、胸骨 后;及非典型部位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颌 、胃脘部等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是如何 形成的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为了更好地护理这类患者,本文将介绍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2.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痛。

4.坚持心身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避免过饱、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心痛发作时,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热牛奶,以缓解疼痛。

四、情志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2.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如紧张、焦虑、恐惧等,以免加重病情。

五、中药护理1.煎药前先将中药洗净,浸泡30分钟至1小时,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

2.煎好的中药汤剂应趁热过滤,以免药渣堵塞煎壶。

3.服药时应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胃肠道。

4.中药疗效较慢,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六、针灸护理1.针灸治疗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排空小便、松解衣服等。

2.治疗时应取舒适体位,避免紧张和疲劳。

3.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晕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4.针灸治疗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七、按摩护理1.按摩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按摩方法和力度。

2.常用于胸痹心痛病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推法、摩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ppt课件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ppt课件
胸痹
ppt课件
1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因机制 三.常见证候要点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五.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六.健康指导 七.护理难点 八.护理效果评价
ppt课件
2
一、胸痹定义
部位+病机命名
痹:通“闭”,闭阻不通之意,病机实 质即各种病因所致心脉闭阻,而表现 “不通则痛”
胸:病位在于心胸,通常是膻中周围、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 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
脉弦滑
ppt课件
9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 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 苔白,脉弦
ppt课件
7
三、症候要点
1.心痛发作期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 腻,脉滑涩 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 暗、苔白,脉弦滑
ppt课件
8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 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 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胸骨后;及非典型部位
ppt课件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
颌、胃脘部等
3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ppt课件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参加人员: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心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

4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心胸证。

二、护理要点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③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4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5、临证(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6并发症护理潜在并发症:心阳暴脱①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尿量,意识状况等,以评估组织灌流量。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_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_方案

2023
PART 02
中医护理原则
REPORTING
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是指从整体出发,全面评估 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于胸痹心痛病 患者,整体护理包括关注患者的病情 状况、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心理状 态等方面。
VS
具体而言,整体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病 情状况、疼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 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 习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病情的影响 。
中药膏方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药膏方, 注意用药剂量和方式。
中药注射剂
关注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 敏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中西药合用
指导患者正确中西药合用,避 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
发生。
2023
PART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REPORTING
穴位按摩
总结词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缓解胸痹心痛症 状。
2023
PART 03
中医护理措施
REPORTING
生活起居护理
01
02
03
04
起居规律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 夜和过度劳累。
环境适宜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和湿 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适量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太 极拳、散步等,以增强体质。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
详细描述
根据中医理论,选取心俞、内关等穴 位进行按摩,可以调和气血、舒缓疼 痛。按摩时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舒 适为宜。
拔罐疗法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第1篇胸痹中医护理方案一、背景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为提高胸痹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护理理念,制定本护理方案。

二、护理目标1. 缓解患者胸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3. 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3)合理膳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限酒,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2)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如倾听音乐、参加兴趣小组等,保持心情愉悦。

3. 中医特色护理(1)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2)中药护理:遵医嘱给予中药煎剂,观察用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3)针灸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注意观察针感及局部反应。

(4)推拿按摩:对胸痹患者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以缓解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传授胸痹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识。

(2)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掌握疾病加重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3)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护理评价1. 患者胸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2. 患者对疾病认识加深,自我保健意识增强。

3. 护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2.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中胸痹病案综合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中胸痹病案综合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中胸痹病案综合护理方案胸痹病是一种中医诊断名,它起因于心气不血行,导致心脉堵塞不通畅,从而引发胸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胸痹病多与情志不舒、饮食过度或不当、气血不足、痰湿内滞等因素相关。

针对该病,中医护理综合方案可以起到辅助调理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种针对胸痹病的中医护理综合方案。

一、调整饮食习惯胸痹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因此需要调整饮食习惯。

首先要遵循“清淡少盐、适量荤素”的原则,控制食盐摄入,减少对心血管的负担。

同时,应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适量的饮食量。

此外,可适当增加一些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帮助改善心血管功能。

二、调节情绪状态情志不舒是导致胸痹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节情绪状态对病情的缓解十分重要。

可通过参与一些愉快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社交等,排解压力,稳定情绪。

此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三、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胸痹病通常是以中药为主。

根据病情,医生会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

常见的中药有:山楂、丹参、当归、青皮等。

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改善心脉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胸痛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照合理剂量及用法用量服用。

四、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护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胸痹病患者来说,胸部的推拿按摩有助于疏通胸脉、舒缓胸部不适。

按摩时可以用温热的草药油或推拿膏,由上往下,由中往两侧,以顺势做圆圈状按摩胸部,力度适中,以患者舒适为度。

每日可进行数次,每次5-10分钟。

五、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和缓解胸痹病。

建议选择适合自身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时应注重呼吸调节,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快的运动节奏。

同时,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如上下楼梯、做家务等,以增加心脏负荷,促进血液循环。

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胸痹病的预防和调理起到重要作用。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PPT优秀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PPT优秀版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 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
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 取穴足三里、内关((详见二附)录2心)悸。 、气短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宁心安神类1药.睡观前察半小心时率服用、,心如枣律仁、宁心血胶压囊、、琥脉珀粉搏等、。 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 遵医嘱穴位蒙按摩等:伴选取随神症门、状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
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
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 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参、 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 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艾灸(详见附录2)。
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心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4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心胸证。

二、护理要点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③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4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5、临证(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6并发症护理潜在并发症:心阳暴脱①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尿量,意识状况等, 以评估组织灌流量。

②记录24小时出入量.③遵医嘱尽早给予药物治疗,维持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并观察药效。

胸痹护理方案

胸痹护理方案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物质对心脏的损害。
就医指导与建议
01
就医时机
当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时,应及 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遵医嘱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随 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03
02
就医准备
提前整理好病史、症状及用药情况 ,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视心理护理
胸痹护理方案强调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关注患者的心理状 态和情绪变化,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 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监测病情变化
胸痹护理方案要求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 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展望未来胸痹护理方案的发展方向
深入研究病理生理机制
家庭急救
在胸痹发作时,可采取立即休息、吸氧、舌下含 服硝酸甘油等家庭急救措施。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胸痹护理方案的核心容
综合护理
胸痹护理方案应注重综合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护理 、饮食调理、运动康复等多个方面,以全面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预后。
强调生活调理
胸痹护理方案注重生活调理,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等,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和预防病情恶化。
以预防血栓形成。
调脂稳定斑块
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水平 ,稳定斑块,防止心血管事件 。
控制心室率
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的患者, 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减 轻症状。
抗心绞痛治疗
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拮抗 剂等减轻心绞痛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中医护理原则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疏通 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页眉页脚可删除F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 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 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 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 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 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 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 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参考资料页眉页脚可删除F
7.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 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 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 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 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 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 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 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 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醪、次醪等穴位;
4. 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 (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 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 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

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 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参考资料页眉页脚可删除F
3. 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 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 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 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
液。

(三)特色技术
1. 穴位贴敷
2.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3. 中药泡洗
4. 穴位按摩
5. 中药离子导入
6. 艾灸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 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 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 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 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

食疗方:薤白粥等。

2. 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

食疗方:陈皮桃仁
粥等。

3. 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
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

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4.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

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5. 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

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6. 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

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 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 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 定期门诊复查。

3. 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