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和事例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
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但是,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发生了一件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事……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
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
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
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
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
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
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
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可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风气。
再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警句: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处:先秦·孟子《孟子·告子下》
解释: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2、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出处:北宋·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解释:大功告成,便穷奢极侈,岂不知逸乐从来都是与灾祸相伴随的。
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出处:《易经》
解释: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出处: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处: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解释:虽然处在源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要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6、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
解释:身处安全之地不忘记危险,在强盛时必定考虑到衰败之后的事。
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出处:北宋·张载《西铭》
解释: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1. 张三是一个勤奋的年轻人,努力工作,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然而,一天他突然决定辞掉工作,放弃追逐更高的职位和薪水。
他选择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投身于慈善事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发现这样做让他感到更加快乐和有意义。
然而,张三的家人和朋友不理解他的选择,认为他放弃了美好的人生和舒适的生活。
他们劝他改变主意,回归安逸的生活。
然而,张三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愿意忍受艰苦和困苦,为了帮助他人而活着。
最终,张三在慈善事业中找到了真正的意义和满足感,即使他的生活并不富裕和安逸。
2. 李明是一位医生,他毕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和治疗患者。
他经常加班工作,忙碌于手术室和病房之间,疲于奔命。
他担心自己过劳和工作压力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但他的热情和责任感驱使他继续拼命工作。
然而,李明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他的诊所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和信任的医疗机构。
李明因为他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然而,多年的紧张工作最终使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尽管他尽力保持健康,但他最终不幸地因为努力过度而去世。
无论生活如何困难和艰辛,这些人都选择了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奋斗,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安逸和享乐。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并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素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素材一、是“舜发于畎亩之中”:上古时期,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是黄帝九世孙。
父亲瞽叟,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更是一个盲人。
舜自小母过世,父亲续娶后母,又给他生了个弟弟名叫象,父亲顽固、母亲鄙视、弟弟倨傲(“父顽,母囂,弟傲”),舜从小历尽磨难,但他仍然很孝敬家人,与其他族人也相处和睦。
舜长大后,在历山耕田,人们都愿意靠近他,“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他还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什器,在负夏做过小贩等。
当时的尧帝听说了舜的德行后,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并安排了9个男子在舜的身边考核他,最终,舜通过考核,接受了尧帝的禅让,成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舜在位期间施行仁政,他虚怀纳谏,惩罚奸佞,任贤使能,百业兴旺,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舜在位共39年,死后将帝位传给禹,彰显出华夏民族禅让之美德风范。
二、是“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殷商武丁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此之前,他只是在傅岩(今西平陆东)筑墙的一个奴隶而已。
传说傅说本来是个很有贤能的人,隐居在傅岩一带,但是受生活所迫,不得已穿着粗麻衣服、带着锁链和奴隶们一起修城筑路,混口饭吃。
武丁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贤人自称傅说,说能找到他,就会助其成大业。
武丁醒来派人照着梦中的画像寻找,果然找到傅说。
经过一番交谈后,武丁发现傅说果然是个人才,便拜其为相,治理国家。
很快,商朝在傅说的辅助治理下,政通人和,富国强兵,开疆扩土,四方归服,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就连孔子都评价傅说是“见德之有报”的一代名相。
三、是“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商朝纣王时期人物,原为纣王大夫,纣王亲小人、远贤臣,胶鬲便隐退而去,贩卖鱼盐。
一次,西伯侯的姬昌发现了胶鬲,要让其辅助自己发展西周,胶鬲认为自己还是留在纣王身边更能发挥作用,就又回到纣王身边准备伺机策反。
有了胶鬲做内应,西周在时机成熟后,就准备会盟诸侯讨伐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拆分文本
一、生于忧患
1.小李:小李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烦恼:他的父亲运营着一家小作坊,经常还款,剩下的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家里人口众多,家计难以养活,让小李的父母时常担心他的,有时晚上她甚至哭泣,抱怨他们的处境太艰难。
2.王大妈:王大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因为没有子女,家里比较贫穷,她每天苦苦等着家里老年失能的丈夫,老人家常忧虑不知道自己怎么度过后半生,时刻思考应对突发情况该如何准备,就这样担心得日日夜夜,不停的烦恼。
二、死于安乐
1.张老师:张老师曾是一位家人都津津乐道的优秀教师,她常常全身心的工作,希望孩子们的前程顺利。
但最近某次旅行后,张老师突然感到疲劳,体弱多病,生活也不复当初的活跃。
某日,她对家人说:“我不想苦终,相信我会安心去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
”接着,她就静静的去世了,一种安乐的苏醒。
2.小红:小红是一位住在外地攻读博士的朋友,一位充满活力、乐观、积极进取的青年人。
有一次,他突然在一次惊涛骇浪,意外危及生命,而小红也一路挣扎,生不见老,消失在大海的深处,没有痛苦和挣扎,他再次雕刻了一个恬淡的安乐终生。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的事例素材摘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天论》一篇。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容易变得懈怠和颓废,而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却会更加积极进取,因此这种境遇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
以下是一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道理。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忧患意识让他们更加自律,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生活的安逸却导致了他们的懈怠和颓废,甚至错失了很多机会。
1. 人们在生活中的忧患意识在某些人生阶段或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或者未来感到忧虑和不安,这种忧患意识会促使他们更加自律和努力,以期望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比如在职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许多人可能会因为担心失业或无法晋升而加倍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力。
这种忧患意识的渗透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获取更好的成绩。
2. 快乐与安逸让人变得懈怠相反,一些人在安逸和快乐的环境中会变得懈怠,他们不再有所追求和斗志,因为他们觉得一切都很好,没有必要去改变现状。
在生活安逸、经济富裕的家庭中,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过于被宠爱而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错失了自我提升和成长的机会。
在职场中,一些人也可能因为过于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停止了自我提升,最终导致了职业发展的停滞。
3. 忧患意识与安乐对人行为的影响忧患意识和安逸对人的行为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更加坚韧和勇敢,他们会不断寻求机会和突破,展现出更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
而在完全没有忧患意识的安逸环境中,人们可能变得缺乏动力,甚至出现消极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状态往往导致了对成长和进步的阻碍。
4. 如何跳出安乐的泥淖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跳出安乐的泥淖,保持对忧患的警惕,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个人生活中,人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进取和奋斗。
而在家庭教育和工作环境中,教育者和领导者应该时刻引导家庭成员和员工们明白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任:责任,使命。苦:使……受苦。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这 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 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 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 (过去)做不到的能力。
1句 证明人才都是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 (摆事实 例证法)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2句
证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讲道理)
具体地说:
第1自然段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 作者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第二 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 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 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 明了磨练的益处: 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 下的能力。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作者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你知道历史上 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
商 纣: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
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筷 子的发明者,曾平定东夷,使中 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 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材 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 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 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 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 鹿台。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 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 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 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 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 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 果呢?——青蛙熟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经典的论点,它表达了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只有通过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努力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在安逸和享乐中则容易沉迷和衰落。
以下是一些支持这个论点的论据:个人成长与经历:人们往往在经历磨难和挫折时,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当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他必须努力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相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安逸和舒适的环境中,他可能会失去挑战和进步的动力,最终停滞不前。
历史与现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领袖和民族都是在困难和挑战中成长和崛起的。
例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互争霸,战争连绵不断,但这却激发了各国人民的斗志,促进了社会进步。
又如,美国的历史也充满了克服种种困难的奋斗,如西部拓荒时期的艰辛和生活困苦等,但这些困难却塑造了美国人民坚毅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心理与精神:困难和挑战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激情,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努力和成果。
当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他会更加专注于解决问题和克服障碍,从而获得更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
相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安逸和舒适的环境中,他可能会感到无聊和乏味,失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与文化: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社会,可以激发人们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当一个社会面临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人们会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并克服这些困难。
这种团结和协作精神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安逸和稳定,人们可能会变得自私和冷漠,导致社会出现分裂和不和谐。
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具有深刻道理的论点。
无论是个人成长与经历、历史与现实、心理与精神还是社会与文化等方面都证明了困难与挑战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外事例
晋文勾践死里逃生艰辛倍尝终成霸主;殷纣周幽沉湎酒色,国破家亡成了遗羞千古的著名昏君。
从刘汉、李唐到元、明、清,哪一个开国君主不是生于忧患?哪一个亡国之君不是毁于安乐?事迹凿凿,示意昭昭。
所以有识之士无不把孟老夫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作为至理名言,不时提醒自己。
一安乐之所以能令人致死,用一句俗话讲,因为它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它能让人在没有痛苦没有畏惧,而且是在心荡神逸的舒舒服服的心态中,“自觉自愿”地奔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安逸享乐离不开酒色财气。
财是基础,气是权势,酒是饮欲,色是情欲。
其中尤以色欲为甚,它常常是抓权捞财的潜在动因。
“食、色,性也!”“男女乃人生之大欲。
”不要说一般凡夫俗子,即使佛门弟子因淫心缠绕激情难耐“欲自断根”,决然“以刀自割其势”以求“塞源除根”者,《法句譬如经》等经书里就多有记载,《太平广记》也记有“释空如均求不破色而自宫”之类的极端行为。
不独中国和尚,国外如《新约全书》中不也有“有人为登天而自宫”之说吗(见钱钟书《管锥编》)?可见,所谓“佛曰断根不如断心”的教导,确为有据而发,而且带有国际性。
能自“断心”自然好,但谈何容易!好色既是天性,且是“大欲”,想断就能断得了吗?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有的人就是宁肯断头也是不肯断这心的。
不是说欲火难填、“色胆包天”吗?为了色欲,天都不要了,还要命?《春秋》二百多年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
其中许多都与淫乱私通有关。
我们共产党对干部教育不能说少,要求断绝此心以“克己复礼”的意思不能说讲的不明确不透彻,然而,依然有那么多人贪污腐化包二奶养情妇!可见,教育是必要的,但仅凭这类教育是绝对塞不了源断不了“根”的!在安乐日久而又没有有效制约、与“食色本性”的本能驱动下,一朝权势在手,日日盛宴夜夜歌,看不够的秀色,饮不完的美酒,听不尽的阿谀逢迎,收不完的礼——在这种高温腐蚀缸里日复一日地泡着,泡久了,多硬的骨头也泡酥了,多坚强的意志也泡成汤了!安乐是如此的厉害,所以用“安乐”为手段致敌于死者,不绝于书。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经典的谚语,它表达了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警惕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而过于安逸和舒适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的退化和失败。
以下是一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李嘉诚:香港富商李嘉诚是长江实业集团的创始人,也是亚洲首富之一。
他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包括家庭的贫困、战争的破坏以及商业的失败。
然而,这些挫折使他更加坚韧和有决心,最终他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托马斯·爱迪生:爱迪生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他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等许多重要的发明。
然而,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经因为失败而破产,但他并没有放弃。
相反,他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朱元璋: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曾经当过和尚和乞丐。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所击败。
相反,他在困难中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纳尔逊·曼德拉:曼德拉是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领袖,也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参与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并且为此被囚禁了27年。
然而,他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他继续领导南非人民实现公正和自由。
最终,他成为了南非的英雄和领袖。
埃隆·马斯克:埃隆·马斯克是一位企业家和发明家,他是特斯拉汽车公司、SpaceX 航天公司等许多公司的创始人。
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些事例都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和忧患意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而过于安逸和舒适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的退化和失败。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努力向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例
1. 一个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但他不畏艰难,勇敢地迎接挑战,最终使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享受到了安乐的生活。
2. 一位医生选择放弃自己在城市的稳定工作,毅然决然地到偏远农村去开设诊所,为贫困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虽然面临着困难和艰辛,但他的无私奉献最终为他赢得了农民的尊敬和感激,使他在安乐中度过晚年。
3. 一位年轻人勇敢地投身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业,经历了无数的辛苦和困难。
他在偏远的山区建立了一个保护区,致力于拯救濒危动物,尽管工作并不容易,但他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最终以一个幸福而满足的心态离世。
4. 一个家庭经历了一场重大的疾病危机,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都非常巨大。
然而,他们坚强地面对困难,积极寻求治疗和支持,最终战胜了疾病,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享受到了幸福和平静的生活。
5. 一个老师在革命时期为了让教育继续进行,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为学生们授课。
尽管面临着不安和危险,但他坚守岗位,最终见证了学生们在艰苦环境下奋发向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教育事业的安乐中,他卸下了劳累与担忧,安然离世。
关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故事
关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故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儒家经典著作《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安逸的生活是不会有进步的,只有危机才能让我们生存、向上。
以下是两个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故事:
故事一:越王勾践对吴国屈服求和,却牢记大仇,睡于薪草,尝其苦胆,受尽了屈辱与磨难,终于转弱为强,起兵伐吴国而胜,成为一代霸主。
就是忧患改变他性格的成果。
故事二:在秦朝末年,农民陈胜以满腔热血,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
富贵后的他没有之前的努力、坚强,还忘记了年轻时的承诺,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的人,最终兵败被杀。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进步,而安乐则可能导致失败。
只有在忧患中成长,在困难中坚持,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有质的飞跃,成就一番大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鲶鱼效应、温水煮青蛙等等。
1.越王勾践
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
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2.温水煮青蛙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
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
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3.鲶鱼效应
活着的沙丁鱼价格比死去的高很多,但问题是沙丁鱼不爱动,被捕上来在运输过程中会因为缺氧而死。
于是挪威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缺氧问题迎刃而解,沙丁鱼被成功的活着运输到目的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⒋
/ /
/ /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 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 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 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 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恒:常常 过:犯错误 困:忧困 衡:通“横”梗塞,不顺 喻: 明白、了解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显露 色:脸色 入:在国内 外患:外敌入侵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亡:灭亡(逃亡、丢失 / 无) 然后:这样以后
《孟子· 告子》
字词音译
畎( quǎn )亩 : 傅说( yuè )
田地 。
曾( zēnɡ )益:
胶鬲( ɡé )
曾,通“增”,增加。
拂( bì )士:
拂( fú )乱:
拂,通“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违反,阻挠。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1、舜 /发 于 /畎 亩 之 傅 说 /举 于 / 版 筑 胶 鬲 /举 于 / 鱼 盐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例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有一句谚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是人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努力奋斗,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嬉闹欢乐上。
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被周围频繁变动的事态,不断刺激的环境所包围,这就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着斗争与挣扎,当我们在忧患中生活时,我们就有了一颗希望的心,它促使我们把自己的境遇改善,发现新的东西,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受到只有欢乐和安乐的环境所抚育,人们会失去精神上的斗志,因为毫无困难或乐趣可以被分享,我们会感到毫无意义。
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只会做些无趣的事,渐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慢慢地,他们就开始失去自己的灵魂,最终死于安乐。
2忧患莫大于无志“忧患莫大于无志”,这句话风靡了很多年。
它意指了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志向,没有事业心,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只有拥有这些勇气和动力才能实现生命的最终意义。
有了志向,你还需要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得深深烙在心中,重复着,不断努力,你才能真正实现它。
只有朝着志向而努力,不断追求,创新思维,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那一份天赋中的承诺,而不是无所事事地度日却又想回到从前自己满怀梦想的年代。
3忍耐解魔难生活并不是每一天都充满了快乐,更不是整个人生也没有历练,挫折遇会频繁,我们要像每一棵树都会经受风吹雨打一样面对困难。
但有些时候,在磨难面前犹豫的人们将忘记他们的目标和梦想,会因遭遇到的困境而畏缩。
这时,你要明白,任何困难,只有忍耐解魔,才能得到重生,任何艰辛,只有“拿着昔日忧患,拥抱新的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
无论是蒙受欠款或受欺凌,请记住:比起无目标没有梦想,你要服从你选择的生活,继续前进,不管路有多险恶,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作为一个个体,你必须在满有困难的忧患中日渐成长,最终死于安乐,这才是伟大的人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事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事例
1 安乐死的人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安乐死已经被认为是一种人们选择终止自身
痛苦生活的方式。
讽刺的是,有些人被迫安乐死,以此逃避无可奈何
可以选择的凄惨环境把他们拖入死亡。
当输液结束时,在某些条件下,一些人产生了去世的愿望,这种
愿望早已为治疗或忧患而产生。
比如有谣言说,某医院已经有几人因
抑郁而选择了安乐死。
另一个例子是,当某个医疗机构确诊了某名患者患有绝症时,该
患者的家庭成员要求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患者的生命。
类似的情况还
发生在有着极大痛苦和不可治愈的疾病的患者身上,他们认为自己活
在自身的痛苦中没有必要,而希望通过安乐死而结束这场痛苦的经历。
2 争议和争论
安乐死一直是一个引起争议和争论的话题。
一方面,安乐死被认
为是节省公共费用,也是一种人性化的对待自杀行为;另一方面,安乐
死也被认为是抹杀有生命价值的生命,而且会违反社会的道德准则。
因此,安乐死的必要性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有关安乐死的争议
不断激起社会讨论,具体而言,安乐死是一种仁慈和理性的处理方式,还是一种伤害生命并将短缺人命的行为?
因此,安乐死仍然是一个令人争议的话题,社会各界需要充分讨论安乐死并让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够让患者得到公正和正确的照顾。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
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但是,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发生了一件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事……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
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
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
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
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
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
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
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可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和事例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言警句1.置之死地而后生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
2.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和名言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内名言警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外名言警句: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
4.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警句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不怨天,不尤人。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命为志存。
相信有坏命运,觉得奋斗也无用会在虚无悲观中毁灭自己。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内名言警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外名言警句: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
其中的名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全文如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该文大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
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
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
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
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
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
“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
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写的是生于忧患。
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
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
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
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
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
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
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
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子忧患的含义。
“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
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