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时间:2009-12-17地点:图书馆报告厅主持⼈:李龙泉教授参加⼈:赵彦春教授,李龙泉教授,易曾权⽼师,学院其他中青年教师及研部各年级各⽅向学⽣主题: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主讲⼈:梁正⼀、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徐光启与《⼏何原本》三、传教⼠对当时翻译思想的影响四、问题与讨论⼀、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2、李之藻的 “创译” 思想3、魏象乾的 “正” 译标准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徐光启,字⼦先,号⽞扈。

上海吴淞⼈。

出⽣于商⼈与⼩地主家庭。

少时家道中落,祖母遂把求取功名、光耀门庭之希望寄予他⾝。

曾七次应考,20岁中秀才,36岁中举⼈,42岁中进⼠,随即考取为翰林原庶吉⼠。

通天⽂、历算,习⽕⽓。

⼊天主教,与意⼤利⼈利玛窦研讨学问。

40年,充历书篆修官,与传教⼠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像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47年,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

1612年复职,后⼜遭讦,反复“出世⼊世”。

崇祯六年,病卒,赐少宝,谥⽂定。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特点:⼀是求知 ,求真理 , “裨益当世” ;⼆是抓重点 ,抓 “急需”,并能从哲学⽅法论⾓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 ,并提出了⾃⼰的翻译思想: “⾂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

”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 “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 “会通” 才能 “超胜” (超越与争胜) 。

他阐述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的思想 ,与科技翻译中 “理与数” 和 “⾔与笔” 相互结合的思想 ,都是极有价值的。

著有《徐⽒疱⾔》、《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何原本》、《泰西⽔法》等。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读书报告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读书报告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读书报告《跨学科的翻译研究》这本书是王东风就跨学科的翻译进行的分析和讨论。

全书共分为四编,分别为“连贯的张力: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形式的魅力:翻译的诗学研究”,“操纵的魔力:翻译的文化研究”和“文本的引力:翻译的综合研究”。

分别从语言学、诗学和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展开多角度的研究,探索跨学科的翻译研究的可能性。

在语言学方面的切入点是“连贯”;诗学方面的切入点是“形式”;文化方面的切入点是“操纵”;第四部分则是通过对具体译本的分析综合阐述跨学科翻译,从跨学科的角度对译本进行翻译批评。

本篇读书报告主要阐述阅读第一编之后的收获与感受。

第一编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连贯的理解,共分为四章: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和文体连贯。

第一章为语法连贯,首先从奈达对“翻译就是译意”的理解引出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观点,提出了“意义是各种关系的总体网络”,也就是翻译应该译的是关系。

从关系角度分析,词、句、段、篇和语境之间由节点构成重重关系;从概念范畴分析,同一个范畴内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范畴关系,形成多维关系网络。

各种不同的角度能够找出不同的关系组合,生成各自独特的意义。

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分析语篇时就可以从这样的关系网络中得出各层次的意义。

语篇是有横组合与纵聚合“编织”而成,而连贯就是在语篇中连接贯通各级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系概念,包括语篇内连贯和语篇外连贯。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尽量以最优化的方式重构原文连贯关系网络。

从语法连贯的角度看翻译,语法作为语篇内的网络系统,有自己的关系原则,即合语法性,其中包含无标记和有标记之分,二者通过使用频率来区分。

此处提到了功能语法,在某些文本的翻译中,符合语法的翻译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翻译,有时一些局部的表层断裂正是对总体艺术效果的支持,只有将这样故意设计的断层同样反映在译文中,才能得到整体的连贯,也就是有标记连贯。

功能语法中的词汇衔接也是语法连贯的一种方式,通过词汇和结构的重复来加强语篇内部的连贯。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芳2009年10月,由谢天振等人合著的《中西翻译简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中西翻译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按时间顺序、从历史、宗教、语言、文化、价值、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状况对比陈述,使本书的整体内容清晰而又全面。

本文从主要内容,整体优点和不足三个方面对《中西翻译简史》一书进行陈述。

一、主要内容在《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中,作者采用对比研究的形式,以时间为横轴,从多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历史展开陈述,同时,又对比研究了两者存在的异同。

全书共十五章,涉及的内容系统全面,不仅对中西翻译史的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阶段进行客观陈述,又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出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视角、翻译产生的原因、中西翻译发展与宗教典籍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关系以及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进行时间划分。

其中西方翻译史的文学阶段又被分为早期文学翻译、启蒙时期文学翻译、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和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二部分着重叙述了中西方翻译史在宗教文献翻译阶段的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对中国各阶段所涉及的翻译家、使用的翻译方式和译经的特点和西方的译家译论进行详细的叙述。

并且作者对《圣经》的中译发展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对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文献翻译作了论述。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和中世纪阿拉伯文献翻译。

然后作者同样介绍了我国的科技文献翻译,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四部分侧重阐述中西翻译活动对中西各民族语言形成的作用。

作者介绍了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的形成对中国文化造成的影响。

比如:翻译对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近代英语时期的影响;古代的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学语言方面所奠定的基础;明末清初的翻译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翻译专业读书报告

翻译专业读书报告

翻译专业读书报告1. 引言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核心需求。

许多人选择进入翻译专业,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胜任这一职业。

本文将通过对《翻译思维:认知基础与情景实践》一书的阅读,对翻译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经验。

2. 书籍概述《翻译思维:认知基础与情景实践》由刘颖主编,是一本系统性介绍翻译活动的著作。

该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同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了解翻译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3. 翻译思维的认知基础翻译思维的认知基础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对于翻译者而言,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习惯表达方式以及专业领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书中提到,翻译者应该注重积累各种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并且要具备灵活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翻译者在处理信息时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翻译工作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条文,翻译者要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并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合适表达方式。

4. 翻译情景的实践经验翻译情景是指翻译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

不同的翻译情景会对翻译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面对不同情景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书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情景,如同传、同声、远程等。

在这些情景下,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书中强调了在特定情景下的一些注意事项,如同传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表达,远程翻译时要注意使用翻译软件等。

5. 翻译实践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翻译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如语义难题、文化差异等。

书中提到,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是正常的,翻译者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解决。

在面对语义难题时,翻译者可以通过参考词典、咨询专家、进行查证等方式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对于文化差异的问题,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尽量选择与目标语文化相符的表达方式。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翻译实践中常见的错误和误区,并提供了相关的纠正方法和建议。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 译理论的基本特征。
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 译理论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恰与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
对传统翻译美学的概述:
(一)无论从西方抑或从中国的翻译传统理论来看,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二)传统翻译美学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的原则主张即翻译思想问题,在西方翻译史 上是“直译”与“意译”,在中国历史上则是“质直” 与“文饰”之争。从美学上说,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 问题。2,高境界的意译问题,即美学上的意境与传 神问题。3,文学翻译的风格论。 (三)传统翻译美学在理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 学的方法,重直觉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 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
翻译的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树 立辨证观、整体观。具体说来是: 1,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 2,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 3,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社会性。 4,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
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的依据是原文的审 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所谓 原文的审美构成,指构成原文特色的种 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原文美学要 素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第一,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就是原文 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的美,在美学 上成为物质上的形态美。
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的模糊性集合具有 以下特征:
1,就用词倾向而言,模糊词语多是模糊性审 美构成的基本要素。 2,用词的联立关系(即词的集约、搭配式) 是开放型、非规范(或次规范型subnormal)。 3,在叙事论理中,“模糊集合”在逻辑上的 缺环(missing links)很多。 4,由于以上三点使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呈现出 一种定界模糊的总的“意会形态”,即一种 使人很难捉摸的非定式、非定型、非定量、 非定向状态。

学习笔记 《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学习笔记 《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学习笔记(非文学翻译)读书汇报(非文学翻译)一书是由李长栓所著。

李长栓为北外高翻学院教授,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兼做口笔译实践,擅长法律翻译。

其著作有(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译公司,2022〕、(非文学翻译)〔外研社,2022〕、(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2022本书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为三编,共十二章,系统地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根本理论与职业开展、非文学翻译理念及工具、译员专业素养的培养等,对于翻译学习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书中的许多章节、许多观点都深有感触,尤其是和一般翻译实践息息相关的几点,比方译者的能动性、翻译与写作、平行文本以及以宏观视角解决微观问题。

1. 译者的能动性译者的能动性是指译者依据交际的情境对原文进行调整的灵敏性,包含省略、简化、增补、完善等。

这种能动性对于完成翻译目的至关重要,然而,这一点也是学习翻译的学生经常无视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翻译是需要依据不同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对原文进行调整的,完全的遵照原文来翻译有时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而且还可能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阅读负担,或者引起读者的困惑,甚至将原文中错误的信息不假思索地翻译出来。

这样被动的翻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达,同时也会显示出一个译者的翻译经验与水平。

就像工厂里挂的宣传标语“糊弄客户等于慢性自杀〞,翻译时我们就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标语真的应该翻译出来吗?译出来真的能到达预期的宣传效果吗?再如,首都机场边境治理处的中文提示是:请出示登机牌、护照、出境登记表,而英文提示只有Please Show Your Boarding Pass and Passport,而没有“出境登记表〞,因为外国人不需要填这个表。

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读者对象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做翻译时要时刻关注不同的翻译目的,充分考虑读者对象、交际情境、文化差异等,发挥好译者能动性,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到达翻译目的。

翻译硕士读书报告

翻译硕士读书报告

翻译硕士读书报告引言本文是对我在翻译硕士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报告。

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技巧的训练以及实践中的实际翻译工作,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综合能力。

以下是我在读书期间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总结。

研究背景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翻译专业的培养和研究对于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和方法在翻译硕士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 翻译理论的学习在翻译理论方面,我学习了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了翻译的过程和技巧。

我学习了不同类型的翻译理论,包括目标语导向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翻译的核心原则和方法。

2. 翻译技巧的训练在翻译技巧方面,我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水平。

我学习了各种翻译技巧,如词汇选择、语法转换、语境理解等,以及各种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加译等。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并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和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3. 实际翻译工作在读书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实际的翻译项目,这对于我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际翻译工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翻译的实际操作和挑战,学会了如何在时间限制和质量要求下完成一篇翻译作品。

实际翻译工作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学习成果和收获通过翻译硕士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一些学习成果和收获:1. 提高了翻译水平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技巧的训练,我的翻译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我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我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2. 增强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翻译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理解和转换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翻译书籍读书报告

翻译书籍读书报告

四、读书体会
1. 本书的优点在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并且 对实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对这些实例分析,使得读者不 仅仅到了解相关的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也使得读者直观的感 受到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对翻译的重要影响。并且这本书中许多 实例十分具有趣味性,在阅读相关理论的同时,加之这些实例, 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相对的不足之处在于英译汉的例 子较少,汉译英的例子较多。 2.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本人认为,相较于了解相关的英汉两 种语言思维差异和中英两种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文化翻译的策 略和方法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碰撞 的过程,一定要有足够的文化积淀,背景知识的积累,才能够 做好翻译。因此,在课外一定要多读书,加深对英汉两种不同 文化的理解。 3. 做翻译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谨慎对待。本书中列举的 许多实例,作者都将出处,时间,地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说 明作者在得出该翻译结果前,是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的,因此, 我们在做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有严谨的态度。
二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文化与文化学第二节语言文化与翻译第三节文化翻译的倾向第二章中西文化的渊源及其影响下的文化差异第三章英汉语言的文化承载第四章文化翻译的误区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文化翻译的误区第二节文化缺位第三节文化错位第五章翻译中的文化等值与文化欠额第六章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第七章翻译的目的第八章文化翻译中的宏观论与微观论第一节宏观文化对微观文化的影响第二节文化翻译中的原味与异味之辩第三节文化翻译中的二度性过滤与创造性叛逆第九章结语参考文献三内容简介1
例12: 赵爷今年五十九,两个儿子,四个孙子,老两个夫妻齐眉, 只却是个布衣。 (《儒林外史》第17章) 译文: Dr. Zhao is fifty-nine this year and has two sons and four grandsons while his wife has grown old with him, he is still an ordinary citizen. (杨宪益 戴乃迭译本:197) 例13:“烽火连三月” ( 杜甫:《春望》)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读书报告——彭仙一简介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其中翻译质量评估(即翻译评价)是高度客观化的翻译批评形式,对其的研究,对翻译学的发展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总观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西方翻译史,并没有出现完整而系统的质量评估理论,只是零碎的出现在一些翻译家译作的序言,或是附带在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的阐释中70年代之后,翻译质量评估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是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

朱莉安•豪斯研究广泛,著述颇丰,迄今为止出版了17部专著,130多篇论文, 涵盖的领域包括对比语用学、翻译理论、话语分析等等。

此外,她还是The Translator、Applied等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成员和德国翻译研究会的创办会员。

从其著述来看,她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巨大。

二豪斯模式的核心概念翻译质量评估的关键在于翻译标准的确立,在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

而这里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

因此,判断译文质量就要看译文与原文在这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上对等的程度。

豪斯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即:“意义”、“对等”和“功能”。

1意义豪斯认为意义包含语义、语用和语篇三个方面。

语义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与它们在现实世界或人们想象的世界中所指的关系;语用意义是连接语言单位和特定环境下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篇意义组成文本的构成方式。

不过,由于语言的语篇意义是一种对于语言内部的、对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基本的组织意义, (Halliday,1994; 33-36)其作用是辅助前两类意义的实现,可以说是一种言内意义,又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种元功能,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与元功能中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相对应,所以House认为译文质量优劣评判取决于目标文本、语篇的概念、人际意义与原文的概念、人际意义是否对等。

中国文学翻译之争读书报告

中国文学翻译之争读书报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读书报告作者:王向远、陈言版次:200年5月第1版第1次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简介:政治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键尖锐、社会深刻变革的一百年。

在风风雨雨中,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涌现了许多学术观点、学术流派。

由19世纪晚期诞生的翻译文学不断引起学者的关注。

本书序章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翻译文学的艰辛历程,包括肇始、繁荣、成熟、困难、最后到全面繁荣。

从第一章开始讲述了随着时代不同、社会背景、政治情况的不同,学者对翻译展开的争论,其中包括早期的“信达雅”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异化”与“归化”之争、复译转译之争等。

不论哪种争论,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译者思想的进步,翻译理论不断完善,更加倾向于在译文中结合两种翻译。

主要内容:序章:19世纪晚期,开始了翻译文学。

由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因长期闭关锁国而被迫打开国门后,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翻译也应运而生。

由于处于初期阶段,翻译文学总体上呈现出探索的、未成熟的特点。

译者普遍地改造原作的体式,而读者在欣赏翻译文学的时候,也不问译文是否重视原文,此时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鲁迅、梁启超等;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开始繁荣。

革命者企图通过引进外国资产阶级文化来对抗中国的封建文化,因此翻译活动大量开展,翻译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出现了许多文学团体和纯文艺期刊,文学翻译变得有系统、有组织了。

“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成员最多的著名新文学社团。

此时著名的翻译家有郑振铎、陈独秀等;国民革命时期,翻译文学走向成熟。

这十年中国文学的显著特点是文学的左翼化倾向,大量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我们翻译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登载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译文》。

同时,展开了关于翻译标准问题的讨论;抗日战争时期,翻译文学艰难推进。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我们翻译文学进步不大,对战后德国和日本文学的译介均有减少;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翻译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将文学翻译及其出版进行了严格的统筹管理,将其纳入社会注意计划经济体制。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民族语,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可见本书把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既强调中西发展史的共同点,也展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独特性。

在编写原则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和理论。

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从第二条主线入手的,即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我想着重从翻译大家的身上总结一下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算合格甚至是优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

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家如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翻译大量的希腊文化典籍到翻译圣经。

中国的翻译思想出现的时间虽然晚得多,但是也是从宗教典籍---佛经开始的。

无论中西方翻译大家翻译宗教典籍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统治,还是为了劳苦大众的信仰服务,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他们的翻译工作正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其次,再来看翻译大家各自的出身情况。

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在他任教皇达马苏一世的秘书时完成的。

而我国著名僧人中诸如彦琮,玄奘虽所处朝代不同,但都是奉召主持翻译佛经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学习,主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而恰恰在1931年回国后,他便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法国文学工作,且译作丰硕,共30余种,且风格独特,备受好评。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翻译成就,和他几年的赴法经历不无联系最后,个人因素。

看了著名翻译家的详细介绍之后,还有两点共性不难被发现。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作者:庞中燕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1期文/庞中燕【摘要】《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是在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子南。

这部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了第三次的修订版本。

由此可见,这本书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学习翻译专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部书对我们在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部书对我的教育生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英汉;翻译;理论;实践【作者简介】庞中燕,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叶子南,浙江绍兴人。

毕业于浙江大学外语系,后在浙江大学教授英语和英汉翻译课,近十多年来任教于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

早年从事科技翻译,近来的研究方向是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理论。

除本书外,还著有《英汉翻译对话录》(北大版),Introduction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纽约版、台北书林版、外研社版,合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版)和《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北大版)。

此外作者长期为《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专栏撰稿,并一直为中国外文局翻译培训班和中国译协全国高校翻译老师培训班讲课。

多年来,这部书流传甚广,成了英语翻译研究的入门教材以及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本书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第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西评论;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附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本书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英汉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以此引出讨论的话题。

这些问题大致有:1.直译还是音译?2.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3.重原文的形式还是重原文的内容?4.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5.以原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6.原作者写作的目的还是译者翻译的目的?然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这些根本性问题加以讨论,既涉及翻译中治本的问题,如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文化与翻译等内容,也涉及翻译中治标的题目,如翻译技巧、翻译单位等,既有中国译论的概述,也有西方译论的介绍,既有浅显的涉笔,也有深入的讨论。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作者:张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6期2009年10月,由谢天振等人合著的《中西翻译简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中西翻译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按时间顺序、从历史、宗教、语言、文化、价值、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状况对比陈述,使本书的整体内容清晰而又全面。

本文从主要内容,整体优点和不足三个方面对《中西翻译简史》一书进行陈述。

一、主要内容在《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中,作者采用对比研究的形式,以时间为横轴,从多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历史展开陈述,同时,又对比研究了两者存在的异同。

全书共十五章,涉及的内容系统全面,不仅对中西翻译史的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阶段进行客观陈述,又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出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视角、翻译产生的原因、中西翻译发展与宗教典籍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关系以及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进行时间划分。

其中西方翻译史的文学阶段又被分为早期文学翻译、启蒙时期文学翻译、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和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二部分着重叙述了中西方翻译史在宗教文献翻译阶段的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对中国各阶段所涉及的翻译家、使用的翻译方式和译经的特点和西方的译家译论进行详细的叙述。

并且作者对《圣经》的中译发展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对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文献翻译作了论述。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和中世纪阿拉伯文献翻译。

然后作者同样介绍了我国的科技文献翻译,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四部分侧重阐述中西翻译活动对中西各民族语言形成的作用。

作者介绍了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的形成对中国文化造成的影响。

比如:翻译对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近代英语时期的影响;古代的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学语言方面所奠定的基础;明末清初的翻译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对比研究》读书报告一、课堂篇1.做读书人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

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翻译变体研究 读书报告

翻译变体研究 读书报告

翻译变体在应用翻译中的体现杨毕纯翻译变体是翻译学理论中的一种非传统的翻译策略,用途非常广泛。

黄忠廉的《翻译变体研究》将翻译变体策略按照对原文解构的程度由小到大分为了总共11种方法,供读者参考,其意义是巨大的。

而这些方法适用的文体,既包括文学色彩浓厚的小说和散文,也包括实用性极强的科普读物。

许多文体不单单适合一种翻译策略,而是许多不同的翻译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应用翻译的定义,贾文波认为,“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字欣赏的文学翻译。

”因此,除去小说、散文等强调艺术美学的文体外,其他文体都是应用翻译学所要针对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来大致总结一下几类重要的应用文本,看看翻译变体理论是如何在它们之中体现的。

一、商务文本商务文本,一般是两方就某个项目拟定的策划方案、来往信函、合同、协议等,作用是告知对方自己的观点或期望,并通过协商,达成双方的互利共赢。

商务文本的特点是,行文格式相似,用词生涩,许多语句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形式性非常强。

对于这类文体,如果全译,不仅耗时,而且意义较小;再者,商务文本的读者一般是双方的责任负责人,他们事务繁杂也没有太多时间去认真阅读方案或信函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

因此,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译者可采取摘译的策略,将文件中的重要信息(如甲方的期望、同意与否等)保留,删除其他的冗余信息(背景信息等)。

清除之后,再视具体文本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这样,对方的观点一目了然,更利于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二、科技文体科技文本的作用,是为读者提供新思想新技术,起到传播的科技报道、专利文件等。

因此在许多科技报道中,作者会详细地介绍该项专利或创新是在何种条件下于何时发明的,同时由于背景资料较多,很有可能陷入逻辑不明显的状况。

但对于专业科技人员而言,他们关心的只是这项新方法的原理或用途等实用性信息,因此在做这方面的翻译实践时,可采取摘译及编译的策略,删去该项专利的背景等次要信息,仅保留与专利有关的主要信息,然后根据叙述逻辑(时间、空间等)重新编排文章结构,加工处理后得到最有逻辑性和信息性的成品。

读书报告之翻译研究

读书报告之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读书报告《翻译研究》这本书是英国著名学者、翻译家苏珊.巴斯内特1980年在英国出版的一部书。

这部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了第三次的修订版本,从此可见,这本书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学习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部书对我们在翻译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这部书对我的翻译学习生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苏珊.巴斯内特是英国沃里克大学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原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教育,掌握多种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

巴斯内特教授兴趣爱好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她的研究范围更是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化、戏剧作品等等。

《翻译研究》是她的成名作。

多年来,这部书流传甚广,成了英语国家和地区翻译研究的入门教材,被列为各国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我读的第三版《翻译研究》的正文仍然是三个章内容,正文前有作者自己撰写的“第三版序”和“引言”,正文后有结语。

在序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成因、现状和前景。

而在引言里,主要说明了本书的纲要和主旨。

作者在序里开明宗义地说,“目前翻译研究正在探索新的领域,正在综合这门学科与文体学、文学史、语言学、符号学以及美学之间的隔阂,但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忘记:翻译研究是一门牢牢植根于实际运用的学科。

对翻译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直接产生于实际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翻译研究这个领域中,将实践经验融入理论探讨与将不断获得的理论认知用于文体翻译同样重要。

如果像有些学科那样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让学者和译者对立,那将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悲剧。

”对这段话,我有极其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在现在的学习中,我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有时我们的学习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翻译的实际训练。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读书报告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大学中还没有翻译研讨班或研究中心,也没有翻译研究中心,没有文学翻译工作者的组织,也没有翻译或翻译研究的专门刊物。

埃德温·根茨勒在《当代翻译理论》中提到,60年代起,文学翻译在美国才开始受到公众和学术界的重视。

保罗恩格尔于1964年在衣阿华大学开设了第一个翻译研讨班。

第二年,福特基金会拨款给在奥斯丁德克萨斯大学成立全国翻译中心。

1965年出版了第一本《现代诗翻译》的杂志。

1968年,全国翻译中心出版了第一期翻译研究杂志《得洛斯》。

从此,文学翻译在美国文化中取得了小小的一席之地。

70年代之后,美国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继续得到发展。

好几所大学开始设翻译课和翻译研讨班。

由于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发展,美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协会(American literary translatorsassociation)于70年代末成立,并出版了《翻译》(tanslation)作为该组织的机关刊物。

1977年美国政府开始从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中拨出专款资助文学翻译。

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三个有影响的翻译研究中心,即加利福尼亚的蒙特利国际学院、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城大学和宾厄姆顿的纽约州立大学。

所有这些,为美国翻译和翻译理论在80-90年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托尔曼和他的《翻译艺术》赫伯特库辛托尔曼的《翻译艺术》(Art of translation)发表于1901年,是美国翻译理论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属于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国的翻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

在书中,托尔曼谈到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标准和译作的风格等问题。

2、翻译理论史研究美国人也相当重视翻译理论研究史的研究。

对他们来说,最直接、最方便的就是首先研究英国的翻译理论史。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两部。

C·H·库利的《英国早期经典著作翻译家》(Thefirst english translators of the classics,1927)主要研究的是1485年和1603年之间英国有影响的翻译家和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翻译批评导论》有感——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近几年来,翻译出版物迭出,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者。

在我最近所阅读的书中,除了《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之外,还有一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就是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晓荣的《翻译批评导论》。

或许,是因为我平时的阅读面不是很广阔,之前我并不知道“翻译批评”这一词。

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翻译批评”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主要有七个章节——翻译批评基本概念、翻译批评基本原则、翻译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参照系、翻译批评的层次和方法、翻译批评的依据——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探索、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全面梳理翻译批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集中探讨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问题;从技术层面和学科层面阐述翻译批评方法论,充分体现翻译研究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质。

不过,下面我重点谈谈翻译批评的目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一些见解。

根据此书,我了解到,作为翻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翻译批评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

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杨晓荣教授将其定义为“翻译批评主要针对具体的译作或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发的评论。

因此,翻译批评可以使鉴赏,也可以是指出错误式的批评,还可以是理论性的研究,借评论某种现象说明某个问题。

常规意义上比较完整的翻译批评应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取某种论证的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作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对于这个定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不过,在我看来,这个定义虽然将翻译批评这一概念简单化了,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比较具体清晰地指出翻译批评到底是在干什么,使我们这些初次接触翻译批评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它。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翻译批评的目的。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进行翻译批评呢?其实,翻译批评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质量可以有多种形式的体现,从细节的取舍、语言风格的控制到审美价值的重塑。

通过对译作质量进行分析,评论其得失,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起到或批评或褒扬的作用:批评者,意在指出谬误,纠正偏差,以利译者改进,并使其它译者得以引为鉴戒;褒扬者,意在推介佳译,树立榜样,分析其高明之处,给其他译者以指导和启发。

翻译批评的第二个目的就是理论探讨。

在评价译作优劣的同时,可以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以增强说服力,同时获得研究方面的成果。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翻译批评并不以评价译作质量的高低为最终目标,这种类型的批评,其主要目的就是借评论译作来说明或探讨一些理论问题。

比如通过分析译文探讨翻译标准,或对某部译作中标题的译法予以描写性研究以探寻相应的规律、翻译原则及其原理等等。

综合起来看,翻译批评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虽然常常有人会把翻译批评看成没有个性的、依附于翻译活动的奴仆,使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看来,其实不然。

根据翻译批评的定义和目的,就可以推测出翻译批评在整个翻译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支撑翻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翻译批评置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和中介,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 视其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翻译实践的理论升华和理论构建需要翻译批评这个中介;另一方面,翻译理论又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翻译实践活动来修正、补充和丰富翻译理论,并反过来引导和推动翻译实践的发展。

无疑,翻译批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构成了一个严整的自循环系统,通过良性的互动关系,不断促进了系统内各系统元素的整合,而且还推动翻译学整个学科不断往前发展。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批评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第一,翻译批评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一个译者的翻译水平;第二,翻译批评可以拓展译者的知识面并加深对母语和外语的理解;第三,当译者面对众多的译本选择时,翻译批评能够帮助他们理顺对文本的理解;第四,经过不断的翻译批评,译者可以归纳自己的观点,从而加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所以,不论是从翻译学的发展来看,还是从译者翻译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来看,翻译批评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不过,很遗憾的是,很多老师或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都忽略了翻译批评。

记得,我以前常常会将几个翻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不过,我并不知道这就是一种翻译批评,因为我并未了解翻译批评。

但是,读了杨晓荣的《翻译批评导论》,我明白以前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和研究都包括在翻译批评范畴之中。

总之,读完本书后,我不仅深深地感受到翻译批评的重要性,也看到自己学习和研究的不足以及翻译批评在教学中的缺失。

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该积极地将翻译批评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一领域。

对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我们更应该去学习有关翻译批评的知识,并且尽可能地对一些译作进行翻译批评的探究。

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翻译批评,才能真正明白翻译质量的高低和翻译标准,才能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译作。

此外,翻译批评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翻译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因此,作为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位翻译批评者。

不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批评者,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语言文学修养、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

我们还需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努力。

篇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封面(学硕) 《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完成日期:2013年12月6日篇三:《翻译多元论》读书报告读《翻译多元论》有感——拓展知识面,构建多元翻译理论框架最近,我看了一系列有关翻译的书,有几本书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其中,一本就是安徽大学周方珠教授的《翻译多元论》。

从这本书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翻译原则,也意识到自己作为翻译学习者的不足。

下面我将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谈一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众所周知,翻译理论研究继文艺学、语言学之后,又有了美学、语篇分析、社会符号学、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等从多角度研究翻译的方法和理论工具,从而使翻译学成为一门以翻译为研究对象的、开放的、跨学科的人文科学。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跨时空的信息转化活动,它的理论也必然建构在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的多元理论框架之上。

完备系统的现代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中外传统翻译理论的藩篱,将文化学、语义学、语境学、句法学、文体学、语用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已成定论的相关学科的理论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基础,从而构成对翻译实践实际而又具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和令人信服的解释力。

我想,这也是《翻译多元论》这本书的宗旨。

此书总共有六大章节,分别从文化翻译论、语义翻译论、句法翻译论、风格翻译论、语用翻译论和文学翻译论这六个角度阐释了译者在做翻译时应该考虑的要素。

在文化翻译论这一章节中,作者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的角度说明,翻译应被置于东西文化的大语境中,剖析文化差异体现在语际交际中的一系列问题。

如“词汇空缺”与“语义空缺”的对策,“文化内涵”的表达,“民族色彩”的存、留、取、舍,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超载和信息流失问题。

在语义翻译论中,就语义表达的准确性而言,他强调翻译中的词义选择和语义变迁及词语的历时语义和共时语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只有将语义学、语境学和词典学的系统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选词。

在句法翻译论中,他不仅清楚地阐明了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而且还从基于句法学理论的“翻译单位的多元转换机制”的角度阐释了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形式对应”和“翻译等值”的命题。

在风格翻译论中,就文体和风格的翻译而言,作者认为,文本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与作家的风格密切相关。

译者虽然可以为其译作贴上自己的“标签”,但原作的风格必须依稀可见。

在语用翻译论中,作者认为,语用学的理论,尤其是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对话语意义在译文中的确切表达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语用学理论是翻译理论的重要一环。

最后,在文学翻译理论中,作者提出,译者应将原文留给读者的想象与审美空间毫无保留地留给译文读者。

为此,他不仅对如何保真文学信息提出了一些建议,还对文学模糊和文学语言的多样性进行了诠释,以便能更好地指导翻译。

从整本书来看,虽然周方珠教授只是从其中的六个角度来阐释翻译多元论,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随着有关翻译的知识和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译者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学习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结合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措词,进行比较准备的翻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其实,这也是很多译者、翻译研究者以及翻译学习者(包括我自己)所缺乏的能力和素质。

根据我个人的翻译实践,在翻译过程中,我常常只是专注于逐字逐句地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

显然,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是很糟糕的,经常枯燥无味、漏洞百出。

不过,读过周方珠教授的《翻译多元论》,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就是知识面太狭窄,并且未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我猜想,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不足之处吧。

此外,《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也折射出很多大学在培养培养翻译专业学生方面的错误和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只是给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有关翻译实践的课程,比如商务翻译、外事翻译、文学翻译等。

这些课程一般更侧重于翻译练习和实践,而忽略了翻译理论这一方面。

虽说也有翻译理论课,但涉及的理论知识也不是很多,也不是最前沿的理论,那更不用说将多元翻译理论了。

因此,无论是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还是学校,在翻译学习或翻译教学上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总之,翻译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不同的发展时期。

翻译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使人目不暇接。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译学界呈现出了理论多元,百花齐放的局面。

所以,作为翻译方面的学习者或研究者,我们应该紧跟世界的潮流,熔文化学、语义学、语境学、句法学、文体学、语用学、模糊语言学、接受美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于一炉,厘定翻译理论的跨学科内涵,建构译学理论的多元框架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才具有意义,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翻译水平。

篇四:《翻译学》读书报告一、书名:《翻译学》二、著者:谭载喜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四、页数:357页五、內容概要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

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

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

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