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一、概述隐喻,作为人类语言和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隐喻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即通过对词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分析来揭示隐喻的意义和功能。
随着认知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等新兴学科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突破了单一的语言层面,开始向多模态方向拓展。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研究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分析和理解隐喻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这种视角下,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符号层面,而是广泛存在于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中。
这种拓展不仅丰富了隐喻的表达方式,也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Charles Forceville作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局限,将隐喻研究深入到多模态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
在他的理论中,多模态隐喻被明确划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两种类型,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类依据。
本文将以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为研究对象,兼评CharlesForceville的隐喻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多模态隐喻的概念、特征、分类等方面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多模态隐喻在理解和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同时评估Charles Forceville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为语言学、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简要介绍隐喻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通过对比和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
它并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创造深入人心词语的技巧,其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但在日常交流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隐喻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隐喻具有双重意义,它能为一个词语和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使得听众对隐喻式表达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总结心得
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总结心得在当今社会,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多模态隐喻理论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概念,强调在不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图像、声音等)中,隐喻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意义的。
中国军人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过程中的多模态隐喻运用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多模态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体现1.语言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的构造中,语言隐喻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将军人比喻为“钢铁长城”,既表现了军人的坚强意志,又突显了他们在保家卫国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人民军队”、“子弟兵”等称谓,也体现了军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军人形象的可亲可敬性。
2.图像隐喻图像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如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海报等,通过塑造英勇善战、忠诚奉献的军人形象,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军队标志、军装、勋章等视觉符号,也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军人的荣誉与使命。
3.声音隐喻声音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也不容忽视。
如军歌、口号、军号等,它们以激昂、奋进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军人的豪情壮志和英勇顽强。
同时,军队仪式中的鼓掌、步伐等声音元素,也成为了军人形象的一部分,传递出军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心得体会1.多模态隐喻的协同作用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多模态隐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丰富、立体的军人形象。
通过不同模态的隐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军人的品质、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从而加深对军人形象的认识。
2.隐喻的动态性在军人形象构造过程中,隐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军事题材作品的不断创新,军人形象也呈现出更多元、更贴近现实的特点。
3.关注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多模态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不仅传递了直观的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4、技术发展与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 语研究应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多模态话语进行自 动化分析、理解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升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效率和实用性。
五、结论
本次演示对我国近20年来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可以看到, 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方法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与 交流、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推动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更 大的贡献。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内容
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是研究多模态话语 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多模态话语中各种符号模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如 何共同构成意义。
2、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 理解和处理多模态话语。它的是多模态话语对人们的认知负荷、注意力和记忆等 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影响人们对多模态话语的理解。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
02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内容
03
三、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方法
04 四、发展趋势
05 参考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计算机 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多模态话语是指通过多种符号模态(如文字、 图像、声音、视频等)来表达意义的话语。在当今社会,多模态话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浅谈电影的多模态隐喻
浅谈电影的多模态隐喻隐喻并不仅仅是人们交流上语言层次的概念,它还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有关。
多模态隐喻原本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关乎人们的识解机制,对采用多种符号进行审美创造的电影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成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无法脱离人们的解读而存在。
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向来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著称,在给予观众一个精彩故事之外,李安还总是隐晦地将自己的某种强烈的情感或对某件事物、某一时代现象的评价价值融入叙事之中。
已经有批评者注意到李安电影中存在大量隐喻,但还无人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对李安电影进行深度解读。
李安的电影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表征空间,对李安电影的多模态隐喻建构过程,以及多模态隐喻对李安电影中情感效果和审美评价的影像,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一、多模态隐喻与电影艺术在讨论李安电影的多模态隐喻之前,有必要对多模态隐喻的概念进行梳理。
隐喻代表了一种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对隐喻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
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之后,隐喻学开始进入语义学研究的领域,随后多模态隐喻( multimodal metaphor) 理论出现。
如果说在修辞学与早期语义学中的隐喻,实际上还停留在语言层面这一单一的交流范式的隐喻的话,那么多模态隐喻理论则对隐喻的交流模态有所扩展。
多模态隐喻认为,既然隐喻体现的是人类在接触外部世界时的一种基本思维,那么它必然不会仅仅存在于语言之中,因为人类对外界的认识,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多样化的,除语言之外,还有图像、声音和身体姿势等。
也就是说,多模态隐喻理论与传统隐喻理论在对人类业已形成的概念隐喻体系的认同上并没有区别,二者的区别仅仅是在于对隐喻表现方式的研究范围上。
多模态隐喻中的隐喻同样指的是一种认知机制。
多模态隐喻同样认为,在隐喻中,人们面对始源域( source 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也就是英国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I. A. 理查兹所提出的本体与喻体,这一对概念也近似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
《河南形象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研究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l34 No1 F
诸葛湘君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多模态转喻与多模态隐喻联系密切。转喻基于 事物的相近性,是不同事物在同一域内的映射,而
12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4卷
隐喻基于事物的相似性,是不同事物在不同域中的 跨域映射。人们通常是借助转喻来识解隐喻,只是 转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太过于经常使用, 而为人们所忽视。实际上,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转 喻激活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2]。在文本中使用多 模态隐喻和转喻,可以借助具体的事物认知抽象的 事物,有效传递信息,更好地传达内在含义,发挥 最佳交际作用。
《形象篇》 是由声音、文字、图像和音乐等四
种主要模态共同构成的多模态视频。该视频运用图 像的排列组合技巧、镜头手法再加上大气的配乐, 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者以强烈的冲击,触发观者的 心理联想,进而推理视频中画外义。
三、《形 象 篇 》中 的 多 模 态 隐 喻 和 转喻分析
《形象篇》 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主要体现在 文字和图像方面。该视频主要借助人的听觉和视觉 感官,在展示宣传图像时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背景音 乐,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这种冲击比单一 的、静止的图片模态更能激发观者的心理联想,使 观者在脑海中进行相关的图像和文字的概念整合, 最终理解视频所传递的隐含信息,理解抽象的、复 杂的河南形象概念。
当今信息社会,宣传方为让更多的读者及时了 解到最新的发展动态,往往借助于多种媒介进行宣 传,其中,尤以视频对人的冲击力最为直接[1]。视 频同时运用图像、声音和文字多模态符号,在短时 间内把大量所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而多模态 隐喻和转喻对构建文本和传递文本信息起着重要的 作用。使用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一方面,能将所要 认识的抽象事物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所谈论 事物的特征;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 好的交际效果[2]。笔者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为理论 指导,结 合 《河 南 形 象 篇》 (以 下 简 称 《形 象 篇》 ) 语料,分析语篇中的语言理论对语篇内容、 主题和结构的推动作用。鉴于国内外研究多针对静 态画面分析,如广告和漫画,少有关于城市形象建 构宣传片视频研究[3],故笔者选用城市形象宣传片 为分析语篇,进而探讨视频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对 城市形象宣传的作用。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多模态隐喻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多模态隐喻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表达的隐喻。
绘本作为一种集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儿童文学形式,其多模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视觉语法的视角出发,探讨绘本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
本文将首先介绍视觉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为后续分析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本文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绘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绘本中的图像、文字等符号元素,揭示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表达形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分析读者如何通过解读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来理解绘本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在多模态隐喻领域的研究视野。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绘本创作和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绘本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二、文献综述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不仅存在于纯文本中,也广泛存在于图像、色彩、形状等多种模态中。
绘本作为包含文字与图像两种模态的文本,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的语篇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得到了新的解读。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分析绘本中的图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他们认为,图像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构建意义,与文字模态一样具有语法结构。
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进一步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将隐喻的研究范围从纯文本扩展到了多模态领域。
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既涉及文字模态,也涉及图像模态。
文字模态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句式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
《多模态理论文献综述1600字》
多模态理论文献综述多模态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本文将从多模态的定义、多模态学习问题和其他领域对多模态理论进行综述。
一、关于多模态的定义顾曰国(2007)认为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
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
无论是单媒体、双媒体还是多媒体,如果其内容是关于多模态互动的,我们称其为多模态内容。
黄立鹤(2016)将“模态”定义为人类通过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
感知模态和产出模态同时作用才能顺利实现完整的言语交际。
黄立鹤和张德禄(2019)认为多模态概念可归结为三个反面,即将其视为感官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将其视为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将其定义为人机交互中的信息呈现方式。
二、关于多模态学习问题张德禄(2012)探讨了多模态学习问题,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所称的“多元读写能力”。
关于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将课堂讲授、实景实践、批评性框定和转化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
黄立鹤(2014)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技进步为教与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构建虚拟教育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可能。
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英语教育带来的便利,设计出符合学习规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调用学习者的多种模态,增强其学习效果。
张德禄和陈一希(2015)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生多元能力结构进行了探索,认为当前国际国内的综合因素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外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重新构建外语本科生的能力结构。
外语本科生的能力结构一方面要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突出我国外语专业的特色。
黄立鹤(2021)认为外语教学作为鲜活的社会活动,可从主体、活动、系统三个建模视角出发,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互动分析、多模态语料库研究、多模态认知研究、多模态教学技术研发等具体路径与方法,进行教学创新与科学研究。
国内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2011—2018)
( 一) 时政漫画 针对时政漫画的研究学者主要关注其中: 第 一,概念隐喻的多模态表征。俞燕明( 2013) 分析 了 21 幅时政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类型、分布 以及理据,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多模态隐喻 的特征跟多 模 态 文 本 的 类 型 有 密 切 的 关 系[3]1-9 。 第二,关注概念隐喻的类型和多模态表征,以及隐 喻背后的文化认知理据。潘艳艳( 2011) 和赵秀 凤( 2017) 分别选取 2 幅和 77 幅西方涉华政治漫 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时政漫画中概念隐喻 的类 别、多 模 态 表 征,并 给 出 了 相 应 社 会 文 化 理 据。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分析了 2 幅漫画,而后 者分析 了 77 幅 漫 画[4]11-15[5]26-39 。第 三,概 念 隐 喻和概念转喻的互动问题。王佳 ( 2013) 选取 5 幅政治漫画,探究了两者的互动方式以及两者在 政治漫画中传递信息时 发 挥 不 同 的 作 用[6]20-26 。 张辛未、赵秀凤( 2016) 收集 135 幅反腐漫画构建 多模态文本语料库,归纳出表现概念源域常用的 一些模态类型,着重研究了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 转喻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7]36-44 。第 四,多 模 态 隐 喻 和多模态转喻的类型和语用功能。陈俊( 2015) 解读了 1 则“亚投行”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 和多模态转喻,分析了两种机制及其互动如何传 递漫 画 家 的 交 际 意 图 和 情 感 信 息[8]25-27 。 赵 秀 凤、冯德正( 2017) 以 96 幅《经济学人》中的涉华 漫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特殊隐喻类型—隐转喻 的多模态表征以及模态分布,解释了多模态隐转 喻构建中国形象、传递意识形态的过程[9]8-13 。 ( 二) 平面商品广告 对平面商品广告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类别: 第 一,对比分析中美平面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类 别和多模态表征。杨友文、桑伟 ( 2016) 和王扬、 向恩白( 2016) 收集中美汽车平面广告构建多模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2192020年10期总第502期ENGLISH ON CAMPUS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文/张雅昕【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近十年(2011-2019)多模态隐喻核心研究期刊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明确国内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展望其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研究发现,多模态隐喻从国内兴起发展至今,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逐渐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增强。
分析认为:多模态隐喻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动态语料分析以及语料实证化将会是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国内期刊;研究分析【作者简介】张雅昕(1997-),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三、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分析1.研究方向与内容多样化。
概念隐喻是多模态话语研究领域的经典主题。
多模态隐喻理论提出以后,在国内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关注多模态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动态构建与表征类型,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多限于语言层面的单模态隐喻, 而较少涉及非语言资源与语言元素的多模态隐喻。
(冯德正,邢春燕2011;蓝纯,蔡颖2013;刘熠,刘平2019;)其中有关政治漫画分析与国家形象构建等相关研究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
(赵秀凤,冯德正2017;刘煜,张红军2018) 第二个方向下,学者们注意到了多模态隐喻在实际教学领域的应用(王林海,刘秀云2013;张维,刘晓斌,周榕,李曼娜2014)。
如李毅,石磊(2010)强调了进行多模态研究教学的发展前景;更有学者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梁晓晖2013;张长颉2015;吴菁菁 2017) 第三个方向为多维视阈下多模态认知隐喻的研究增多,打破了一直以来仅从认知理论角度对多模态隐喻意义解构的局面。
2.研究视角多元化。
多维视角丰富了多模态隐喻的研究途径,在国内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趋势:1.认知诗学多模态隐喻研究。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史旭摘要:多模态隐喻是多模态语篇的认知范畴,其意义和目的是隐喻理论。
当今世界正日益朝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多模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分析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首先主要从定义和分类两方面对国内外多模态隐喻进行总结;接着是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该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引进、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视角等方面;最后探索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单纯的语言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存在许多不足。
一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语音、图像、文字、手势等。
通过这种方式,隐喻现象在非语言领域得到了逐步的普及和扩展,弥补了纯语言隐喻的不足,也促使学术界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研究。
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理论中的双域映射理论。
其次是以理论的实际应用、海报、广告、电影、政治漫画等语言类别作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国内外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考察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隐喻的相关研究(一)隐喻的定义隐喻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定义如下。
根据Aristotle的理论(1967),隐喻是通过描述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Aristotle相信这个比喻是一种礼物和智慧的象征。
(1)根据Burke(1945),隐喻被定义为修辞手段,用来以其他事物的形式来看待事物。
(2)根据Derosia,E.D (2010)的研究,隐喻是一种工具,通过它,词语可以获得新的或更广泛的意义。
(3)Crystal(1990)将隐喻定义为暗示了两个不同概念的实践,表示了不同时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是语言创造的核心部分。
(4)据Matthews(1997)的研究,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模式,其中一个语域可以被系统地用于另一种方式谈论或表达词语。
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以隐喻“情感是力”为例
学科综合XUEKE ZONGHE教师·TEACHER0962021年2月Feb.2021一、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
[1][2]隐喻映射不仅是语言问题,还存在于我们大脑的更深层次,能够以多模态的形式表征出来。
[3]关于情感概念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代表人物是Lakoff 和K Övecses。
[4]情感抽象、模糊或难以表达,但多模态隐喻可综合多种模态,隐喻性地将情感外化为人们可感知的活生生的现象,帮助人们理解情感。
纵观国内外关于情感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如Forceville [5],Eerden [6],李兴忠[7][8]对“愤怒”隐喻非语言表征的相关研究;Shinohara & Matsunaka,赵金霞[9]对不同语料中多种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分析;Lantolf & Bobrova [10],周花平[11]对不同国家啤酒广告中共有的情感隐喻“快乐是喝啤酒”的多模态表征方式的考察;杨诚[12]对多模态“悲伤”情感的隐喻类型及其力动态图式的总结等,我们发现这类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从情感种类来看,目前涉及“愤怒”情感的研究偏多,对其他情感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不足;二是从源域分类来看,现有研究对听觉模态(如音乐模态)缺乏足够关注。
K Övecses 对英语、匈牙利语、汉语和日语中的几种基本情感进行了考察,并得出了一个基本隐喻:“情感是力”[13][14]。
Shinohara & Matsunaka 将表征情感的隐喻力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存在于作为情感容器的身体之内,从内部影响容器;外力存在于作为情感容器的身体之外,从外部影响容器。
我们基于情感的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拟将对贯穿于动画影片《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中结构隐喻“情感是力”的多模态表征进行考察,并探讨以下问题:①在动画影片《梁祝》中,多模态隐喻“情感是力”指的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征?②在动画影片《梁祝》中,多模态隐喻“情感是力”具体涉及哪些认知理据?二、多模态隐喻的定义 Forceville 将模态与人类的五种感官联系起来,定义为“一种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而具有阐释性的符号系统”,并将其大致分为图画或视觉模态、听觉或音波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
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信息的处理及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多模态信息是指连接多个感官的信息,比如语言、图像、声音、手势等。
随着多模态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和图像信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计算和决策。
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研究也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
隐喻是指通过一种概念映射的方式来表达另一个概念的说法。
例如,我们常说“他是个大熊猫”,这就是一种隐喻的表达方式,将一个人和一只动物进行了比较。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隐喻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
因为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个隐喻表达的含义产生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实现对隐喻的准确理解,研究者引入了多模态信息的概念,将语言和图像等多个感官信息进行联结。
通过对多模态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并解释隐喻的含义。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句话的语义和图像的特点来理解隐喻的含义。
例如,对于“他像一只老虎一样”,我们可以将老虎的特点与该人的形象进行比较。
如果该人很强壮和勇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隐喻就是在赞扬这个人的勇气和气质。
如果该人体型臃肿,我们则可以认为这个隐喻是在讽刺这个人懒惰和自负。
因此,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读语言信息。
在文学、广告、翻译等领域应用广泛。
比如,在翻译领域中,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差异非常大。
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则可以更加准确地将这些表达方式进行转化和翻译,提高翻译的精准度和效率。
不过,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不同感官信息之间的连接和比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持。
其次,多模态信息的处理和分析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的差异,这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总之,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是一个需要探索和研究的新领域。
尽管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基于多模态信息的隐喻理解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1.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概述随着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涉及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分类与特征;多模态隐喻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应用;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认知过程等。
国内学者还关注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如跨文化交际、社会认知、心理语言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纷纷设立了专门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课程和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对多模态隐喻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资助项目、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拓展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范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和语境的需求;如何揭示多模态隐喻生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将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合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将继续努力,以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1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与特点多模态隐喻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通过将一个概念或对象与另一个具有不同模态(如视觉、听觉等)的概念或对象进行类比,从而产生新的语义关系和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
多样性:多模态隐喻可以涵盖多种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多种类型,如物体隐喻、行为隐喻等。
这使得多模态隐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动态性:多模态隐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多模态隐喻初探
多模态隐喻初探隐喻的发展经历了由修辞隐喻向认知隐喻的发展。
然而当前对隐喻的研究多囿于语言模态而很少涉及其他模态。
随着多模态手段在各领域的普及,掀起了多模态研究的热潮,而多模态隐喻作为多模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认知隐喻的新发展,对隐喻的多模态研究还很少,在国内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至今尚未开展(李毅,石磊2010)。
因此,本文通过介绍多模态隐喻的起源、定义、研究现状,多模态隐喻教学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困难,旨在引起人们对多模态隐喻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关注与思考,以期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标签:多模态隐喻;隐喻;教学一.多模态隐喻的缘起西方隐喻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分别从认知心理、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等角度对隐喻开始了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束定芳,2000)。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模态研究的快速发展趋势,多模态研究获得了技术支持,对隐喻的多模态研究开始为人所重视。
(谢竞贤,2011)作为认知隐喻的新发展,人的认知基础的多模态性决定了传递信息方式的多模态性。
而在认知基础上的隐喻也拥有多种多样的模态,而非囿于其一。
有学者提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认知规律,自然也呈现出多模态样式。
(谢竞贤2010)Charles Forceville 在1996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从分析单一语言层面的隐喻上升到分析视觉层面的隐喻,并对视觉隐喻的定义和理解做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出版论文集《多模态隐喻》,对多模态隐喻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
为隐喻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弥补了单模态隐喻的局限性。
二.单模态隐喻与多模态隐喻一般认为模态与感官相联系,对模态的界定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来进行的,因此模态大致上可以分为图画或视觉模态,听觉或者音波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触觉模态(Forceville 1996),也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启示
第 3 3卷 第 2期 2 0 1 7年 6月
焦作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一
约 翰逊 ( Ma r k J o h n s o n )提 出 的双域 映射 框架 对 多 。再 后 相 关 学 者 提 出双 域
模 态语 篇 进 行 分 析
、
多模 态 隐 喻
映射 框架 虽 具一 定 说 服 力 , 但 多 模 态 隐 喻 研 究 需 要 具有 普遍 意 义 的理论 模 型 以阐释 多模 态 语篇 中更 为
丰 富的 隐喻 现象 。因 此 , 赵 秀 风 将 认 知 语 言 学 体 系 下 的空 间整 合理 论 纳 入 多 模 态 隐 喻 分 析 之 中 , 提出
了多 模态 隐 喻 和 解 读 的整 合 模 型 ; 此后, 赵 秀 风
大类 。多模 态 隐喻 , 就 是 由两 种 或 两 种 以上 的模
的发展隐喻 ; 跨 学 科 发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3 4 6 5 ( 2 0 1 7 J 0 2一 O 0 l 4— 0 3
乔治 ・ 莱 考夫 ( G e o r g e L a k o f ) 与马克 ・ 约翰 逊 ( Ma r k J o h n s o n ) 合 著 的里 程 碑 式 著作 《 我 们 赖 以生
・
2 0 1 0年兴 起 并发 展至 今 , 虽时间较短 , 但成果颇丰。 对 国 内近 几 年 ( 2 0 1 0 —2 0 1 6 ) 多 模 态 隐 喻 研 究 的 成 果进 行纵 观分 析 , 有 利 于 理 清 我 国 当前 多模 态 隐 喻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多模态隐喻将囿于语言层面的隐喻研究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多语类范畴并融入了更为宏博的文化蕴涵,已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
对国内多模态隐喻的缘起﹑现状和进路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有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维参考与路径指引,进而将多模态隐喻研究引向纵深。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综述;趋势展望一﹑引言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将隐喻研究推向了多种语类领域[1]。
他认为既然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和思维的,那么隐喻就必然渗透于人类思维所涉的各个学科领域,并维系与推动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联系,进而其研究范围也就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中,而是应该在更为广泛的语类范畴中展开。
二﹑研究现状曾立(2004)是国内最早的图文隐喻研究者,他对平面广告图文隐喻的主要类型进行了概括性地类属划分。
他认为隐喻研究的对象不能过于单一,必须从语言文字范畴拓展至其他更为广泛的多种语域之中,才能对隐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把握,也才有可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在对隐喻进行分析过程中,虽然他并未对图文隐喻、图像隐喻和文字隐喻做出准确的界定与区分,也未明确提出多模态隐喻的概念,但其主要的思想观点和之后Forceville(2009)对于多模态隐喻的论述极为相似。
根据我们在前文的论述,图文隐喻实际上就是多模态隐喻的一个常见种类,因此可以说,我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多模态隐喻的初步研究,只是当时未能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相关研究成果也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近十几年来,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进展的一般介绍与综述(赵秀凤,2011;陈风华,2017),多模态隐喻的哲学源起与脉络梳理研究(王凤,2013;崔鉴,2015),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与理论构建研究(冯德正,2011;张德禄和郭恩华),多模态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周花平,2014;王扬和向恩白,2016),多模态隐喻与手势语言关系研究(江桂英和王容花,2013;李恒,2013),多模态隐喻与身份构建研究(潘艳艳,2011)以及多模态隐喻与文化认知研究(才亚楠,2014)。
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2021年27期总第571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是以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及相关著为基础进行的,但有不少学者对于Forceville提出的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否定,因此学术界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内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热门话题主要是以公益广告、政治漫画及口语、手势语和电影等方面的语类进行研究,涉及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体现出了跨学科不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综述;发展方向【作者简介】刘超(1987.10-),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付正亚,胡梦月,钱震,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由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2013989064Y)。
一、 引言要了解什么是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模态和隐喻。
模态一般认为是和人的感官相联系的,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
根据人的感官的不同,将模态分为五种形式,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
隐喻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组词形象的表示一个物体的本质,从而表明所用词与物体之间具有相似之处。
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隐喻是一种社会认知发展手段,是人们用来理解抽象物体的一种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其中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是我们常说的喻体,而目标域是本体。
对于多模态隐喻,多数的学者认为,其是由多种模态共同作用,使得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全面,容易理解。
从严谨的角度来讲,多模态隐喻是指某物的源域和目标域同时由多种模态表示的隐喻。
Forceville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分析隐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可以通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表征的隐喻。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性语言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
作为隐喻性语言最突出的代表,隐喻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得到了关注,并一直被作为修辞来进行研究。
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
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有论文发现隐喻能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影响隐喻能力主要有5个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水平、创造力、认知风格和性别,并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成就与不足,以期为隐喻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方向。
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研究的语言对象角度来看,目前缺乏针对二语的隐喻能力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以一语为对象的研究,且大都是集中在隐喻理解方面。
由于不同研究在其所使用理论框架、实验方法、实验语料、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导致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而从二语(例如英语二语或汉语二语)角度研究隐喻生成能力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分歧。
其次,从变量的角度来看,工作记忆、认知风格/流体智力与二语水平交叠因素的影响在隐喻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
一般认为隐喻能力是识别,理解甚至自主产出隐喻的能力。
古往今来,关于隐喻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大部分都着眼于隐喻理解和识别,较少地涉足到隐喻生成,尤其是生成新奇隐喻。
心理学中大多数关于创造力和智力争议最后结论为创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能力,具有小范围的重叠。
但研究这些执行能力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争议的。
分析高层次能力,如流体智力(Gf)能产生比分析低层次能力和完成个人任务更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刘超付正亚胡梦月钱震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1年第07期
【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是以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及相关著为基础进行的,但有不少学者对于Forceville提出的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否定,因此学术界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内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热门话题主要是以公益广告、政治漫画及口语、手势语和电影等方面的语类进行研究,涉及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体现出了跨学科不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综述;发展方向
一、引言
要了解什么是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模态和隐喻。
模态一般认为是和人的感官相联系的,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
根据人的感官的不同,将模态分为五种形式,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
隐喻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组词形象的表示一个物体的本质,从而表明所用词与物体之间具有相似之处。
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隐喻是一种社会认知发展手段,是人们用来理解抽象物体的一种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其中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是我们常说的喻体,而目标域是本体。
对于多模态隐喻,多数的学者认为,其是由多种模态共同作用,使得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全面,容易理解。
从严谨的角度来讲,多模态隐喻是指某物的源域和目标域同时由多种模态表示的隐喻。
Forceville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分析隐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可以通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表征的隐喻。
二、研究现状
2006年,Forceville正式对多模态隐喻理论进行研究,他认为隐喻可以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
将单模态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仅使用一种模态表示隐喻。
多模态是指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多种模态表达隐喻。
语言学家对多模态隐喻已逐渐达成共识:多模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思维方式。
随着研究时间的推长,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大,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
例如,隐喻涉及的两域之间存在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类主观感觉,其之间的相似性也是由人的主观强加上去的。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能够相互转换,其中代表学者有Hausman;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可转换的,两者之间不存在一种可逆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那么说明不属于多模态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其中代表学者有Lakoff 和 Turner。
而笔者认同Forceville的观点,他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相同文化等因素下,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可以相互换转换的,也就是说在东方的文化背景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可能是具有相似性,因此两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西方文化背景下,两者可能就会毫无关联,甚至于在西方看来这是一种错误,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及相关著作为基础进行的理论综述研究,后来的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不同语类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但是受限于理论研究发展的时间不够长,因此大部分学者所研究的重点都是相似的,主要是有关多模态隐喻的识别和解读、隐喻和转喻等,对于多模态隐喻跨学科的研究并不多。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缺乏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且基本上没有借助语料库,目前的学者都是举幾个例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多模态隐喻研究有关社会认知发展构建、语类特征、隐喻和转喻等之间的关系。
多模态隐喻研究提出已经很多年,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语类的研究。
比如说,当前国内外受关注最早、最多的语类是广告,在广告领域中,代表的人物有Forceville、Caballero,他们的研究发现隐喻跨文化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广告面向的大众不同,而且还在于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等不同,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构建多模态文本语料库是极其必然的。
其次备受关注的语类是政治漫画,由于当今世界有关政治的话题接连不断,因此有关政治漫画的研究也就孕育而生,其中代表学者有ElRefaie,他指出对政治漫画的不同理解与读者的教育、经历以及漫画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海报(代表学者有张辛未、赵秀凤)、宣传片(代表学者有潘艳艳、张辉)等多种语类的研究,笔者在此就不再进行过多的解释。
三、发展方向
未来多模态隐喻研究需要跨学科,目前的研究仅限于语言学,这只是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一小部分,要更加透彻的研究,则需要跨学科,只有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研究、论证,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才能更加完善。
语类研究的范围也要扩大,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广告、漫画,但是还有很多语类领域没有涉及或者说涉及很少,例如口语、手语、游戏等一些需要专业知识语类的研究。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需要依据语料库,对现有语料库进行完善,其次,当用到语料库的时候,可以借助计算机分析、提取更多、更精确的内容,开展关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使得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更
加具有权威性。
同时,多模态研究内容需要更加深入。
将会有更多学者研究在不同国家、地域、文化等因素下多模态隐喻的使用,并据此建立起一个完备并且适用的理论标准。
随着更多学者投入到隐喻的研究中来,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使得多模态研究的方法不断多样,研究语类范围逐渐扩大,跨学科性的特征不断体现,在之后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全面、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为接下来探寻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根据国内外对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成果,可以了解到虽然人们对多模态隐喻有了很大的认知,但是多模态隐喻研究还是不够成熟,理论研究缺少有利的证据。
理论研究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没有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
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转换、两域之间存在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类主观感觉,没有一个客观衡量的标准。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全球化不断普及以及时代发展,多模态隐喻理论将会进一步完善,研究所涉及的语类范畴也将不断扩大。
对于多模态的研究需要更多学者的参与,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对于该研究的道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趙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112.
[2]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8-24,30.
[3]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8.
[4]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49-52.
[5]冯德正,张德禄,Kay O'Halloran.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当代语言学,2014(1):88-99,126.
[7]冯德正,Francis Low.多模态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第七届国际多模态会议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4):106-111.
[8]史旭.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北方文学(下旬刊),2020(1):102-105.
[9]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 2017(5):695-704.
[10]王华军.多模态隐喻研究纵观[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4-108.
[11]陈风华,胡冬梅.多模态隐喻研究20年(1998-2017)——理论,实践与进展[J].外国语文,2018(5):111-117.
[12]王丹.多模态隐喻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4):238-239.
[13]张雷,姚磊.国内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2011-2018)[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3-69.
[14]陈彦瑞.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新动态[J].许昌学院学报,2013 (6):54-57.
[15]杨佳佳.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概述[J].海外英语,2015(16):231-233.
[16]郭鋆.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启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14-16.
[17]王丹莉.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18]郑雅凤.隐喻理论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7(3):52-54.
[19]于欢欢.多模态隐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59-60.
[20]张全生.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