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常见的异常结构

合集下载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

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

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1. 红细胞大小异常(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10mu;m,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gt;15mu;m,超巨红细胞(extra megalocyte)直径gt;20mu;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大小相差悬殊(常在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性红细胞(spherocyte):直径缩小(常<6mu;m),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大于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targetcell):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及肝病等。

(3)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长径增大,短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多于25%),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sicklecell):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线状形成(erythrocyerouleauxformation):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6)碎裂红细胞(schizocyte):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血管病性溶血、癌转移、心脏瓣膜病、尿毒症、重症缺铁性贫血等。

(7)棘性红细胞(acanthocyte):见于先天性无beta;-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融血状态、肾功能衰竭、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某些病例使用肝素后。

(8)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酒精中毒等。

(9)咬痕红细胞(bitecell,degmacyte):见于Heinz体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10)泪滴形红细胞(teardropcell,dacryocyte):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红细胞各阶段异常形态

红细胞各阶段异常形态

红细胞各阶段异常形态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形态和结构。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可能会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形态通常会影响红细胞的功能和健康状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红细胞异常形态。

1. 巨幼红细胞(Macrocytes)巨幼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的大小异常增大,超过了正常范围。

巨幼红细胞通常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时效率较低,可能导致贫血等相关问题。

2. 萝卜型红细胞(Target Cells)萝卜型红细胞是指红细胞中央出现一个明显的圆形凹陷,使其呈现出像萝卜一样的形状。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有关,可能是由于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的。

3. 尖头红细胞(Acanthocytes)尖头红细胞是指红细胞表面出现多个尖角或突起,使其形状不规则。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红细胞病有关,如肝病、酒精中毒等。

尖头红细胞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贫血和出血等问题。

4. 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s)球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的形状变得更加圆滑,失去了正常的双凹形态。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有关,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导致的。

球形红细胞的存在会影响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从而影响其在血管中的通过能力。

5. 铁粒红细胞(Pappenheimer Bodies)铁粒红细胞是指红细胞内出现黑褐色的铁粒,通常在特殊染色下才能观察到。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铁负荷过多或红细胞生成异常有关。

铁粒红细胞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红细胞的柔软性和变形能力,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6. 箭头红细胞(Dacrocytes)箭头红细胞是指红细胞出现细长而弯曲的形态,类似于箭头的形状。

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通常与骨髓纤维化、恶性贫血等疾病有关。

箭头红细胞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红细胞在血管中的通过能力和氧气的运输。

红细胞变形指数tk

红细胞变形指数tk

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变形指数(RBC deformability index,简称TK)是评估红细胞形态变化能力的指标之一。

红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细胞之一,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和柔软的结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红细胞变形指数来进行。

简单来说,红细胞变形指数就是描述红细胞形态变化能力的一个数值。

通常,红细胞在血流中需要通过各种血管的狭窄和弯曲,因此其变形能力直接关系到红细胞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血管。

如果红细胞变形能力差,就容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细胞内骨架、细胞膜的组成和黏度等。

细胞内骨架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起到维持细胞形态和稳定性的作用。

细胞膜则由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等组成,对红细胞的弹性和变形能力有重要影响。

此外,红细胞的黏度也是影响变形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黏度高的血液会增加红细胞通过狭窄血管的难度,从而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变形指数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有激光散射法、显微镜观察法和流变仪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变化来评估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一般来说,变形指数越高,说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越好,血液流动性越好。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异常常见于多种疾病中,如贫血、心血管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

例如,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或红细胞形态异常,导致其变形能力降低,从而引发血液循环障碍。

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也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血液流动。

炎症性疾病患者则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细胞因子释放,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因此,对于评估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红细胞变形指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血液循环障碍的程度,指导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另外,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还可以作为监测疾病进展和疗效的指标,有助于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红细胞异常形态及常见病因

红细胞异常形态及常见病因

红细胞异常形态及常见病因如下:
1.红细胞形态改变:
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靶形红细胞:主要见于地中海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也可见到。

口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乙醇中毒。

镰状红细胞:主要见于镰状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各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DIC时均可出现。

2.红细胞内部结构的改变:
低色素性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嗜多色性红细胞:表示红细胞尚未完全成熟,如末梢血中大量出现,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急性大出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末梢血涂片中出现此种细胞是一种病理现象。

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检验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检验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检验意义摘要】目的讨论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验意义。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常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反映出来。

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应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关键词】红细胞形态异常检验意义各种贫血时,不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且红细胞形态和着色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这种形态改变可反应贫血的性质和骨髓造血功能,对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大小异常正常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直径为6~9μm,各种贫血时,红细胞的大小可以发生改变,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

红细胞直径为10~15μm者叫大红细胞;大于15μm者叫巨红细胞;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

(一)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

在贫血严重时,因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球形细胞的直径也小于6 μ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良好,中央淡染区消失。

(二)大红细胞红细胞的直径为10~15μm。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巨红细胞红细胞的直径大于l5μm。

常见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

(四)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

在增生性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程度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二、形态异常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常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反映出来。

第十章 红细胞膜缺陷症

第十章 红细胞膜缺陷症
11
三、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tomatocytosis,HST)
HS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慢性溶血性疾病。 本病的特征是血涂片中出现较多的口形红细胞,有溶血阳性 家族史。HST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发病机制、红细胞形态 和临床表现都不同的一组综合征。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红 细胞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一、概 述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al hemolobinuia,PNH)是一种获得性造
血干细胞克隆缺陷性疾病,引起慢性血管内 溶血性改变。睡眠可诱发血红蛋白尿的发作, 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反复血栓形成。在我 国北方较多见,男性患者约为女性的3倍。
18
临床特点
1.起病缓慢,以贫血为主。有出血倾向。 2.大多在病程不同时期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外观为 酱油或红葡萄酒样,常与睡眠有关。早晨较重,发作往往
4、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测定红细胞
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水溶液内,所能承受的吸水膨胀能力。 5、其他检查: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此试验敏感性较高,但并 非特异性,目前开展较少。血清胆红素;血浆HP;抗人球蛋白试 验阴性;膜蛋白电泳;膜蛋白含量及基因测定。
9
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多次挤过比自身直径小得多的血管和孔隙,在
心脏内还得经受心内涡流约50万次的冲击,可 见红细胞必须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变形能力。
2
一、红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
人类红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糖脂和无机离子等 组成。其中蛋白质约占50%,脂质约占40%,糖类约占8 %。结构由蛋白质大分子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并呈 不连续分布(“液态镶嵌模型” )。
成间歇性。

简述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简述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简述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摘要:一、红细胞1.形态结构2.功能3.异常情况二、白细胞1.形态结构2.功能3.异常情况三、血小板1.形态结构2.功能3.异常情况四、总结1.血细胞之间的关系2.健康监测的重要性正文: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生命之河,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红细胞1.形态结构: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血液的45%。

它们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直径约为7.5微米,无细胞核。

红细胞的表面覆盖有许多微小的凹槽,称为细胞褶皱,这些褶皱有助于红细胞在血管内的流动。

2.功能: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在肺部吸入氧气后,红细胞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同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

3.异常情况:贫血是红细胞功能异常的常见表现,原因包括营养不良、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等。

此外,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也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二、白细胞1.形态结构:白细胞有多种类型,它们都具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直径约为10-30微米。

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2.功能: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

它们能穿过血管壁,聚集在感染或损伤部位,通过吞噬、消化和产生抗体等途径,清除病原体和维护人体健康。

3.异常情况:白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慢性疲劳综合症、白血病等疾病也与白细胞密切相关。

三、血小板1.形态结构: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为2-4微米。

它们表面覆盖有糖蛋白,与其他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2.功能: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释放凝血因子,形成血栓,堵住伤口。

3.异常情况:血小板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紫癜、血友病等。

红细胞形态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红细胞形态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五)淋巴细胞
• 按其个体可有大小之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 • • •
小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6μm ~10μm 。胞核圆形。偶见 凹陷,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 均匀,无空隙。常有隐约成块现象,核周常有 染色质浓集,核膜明显,有时可见潜在核仁。 • 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 • 蓝色,有的甚至完全不见。胞质中一般无颗粒 • 存在,偶见几颗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复习题
• 简述正常红细胞形态。 • 简述异常红细胞形态。
• 课后复习
(1) 小红细胞:直径<6µm。常见于缺铁性 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 >10µm 。常见于巨幼 细胞性贫血,也见于溶血性贫血。
(3) 巨红细胞:直径 >15µm 。常见于巨幼 细胞性贫血及红血病。
(4) 超巨红细胞:直径 >20µm 。常见于红 血病、红白血病。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形
核细长,呈马蹄形、S形、U形、V形或W形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嗜酸粒细胞
圆形,直径13μm~ 15μm,略大于中性粒 细胞。胞核常分两叶, 似眼镜形。也可见3 叶~4叶者。核染色质 粗。染紫红色。胞质中 充满粗大、均匀、整齐、 紧密排列的橘红色嗜酸 性颗粒。偶见少许淡蓝 或无色胞质。嗜酸粒细 胞较易碎,破碎后颗粒 多散在胞核附近。
• 过去由于对这类淋巴细胞的本质了解不够,曾 有很多命名。
• 异常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吐克氏细胞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
经瑞特染色后外周血中常见各种成熟 白细胞形态如下:
细胞大小、形态 细胞核形态、染色质结构 细胞浆、特异性颗粒

红细胞形态检查

红细胞形态检查

5、镰刀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如镰刀状,红细胞内存在异常 Hb(HbS),缺氧时HbS溶解度降低,形成长 形或尖性结晶体导致细胞变性。主要见于 镰形红细胞贫血。
6、棘形红细胞
细胞表面存在大小、间距不一的突起。 常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后、 尿毒症等。
7、裂片红细胞
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红细胞通过 因阻塞而管腔狭窄的微血管所致。常见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等。
3、卡波环
红细胞内的紫红色线圈样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 为核膜或范纺垂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卡波环 与染色质小体常同时存在,常见于恶性贫血和铅中 毒患者。
4、有核红细胞
含细胞核的幼稚细胞。在成人外周血中 出现有核红细胞属于病理现象,常见于 各种溶血性贫血。
5、缗钱状红细胞
红细胞呈串珠状排列,如缗钱状。常见 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8、泪滴形红细胞
细胞呈泪滴样,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染色异常
1、低色素性
血红蛋白的含量增高,中心浅染色区扩 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 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2、高色素性
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中央淡染区消失, 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常见于巨幼细 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
红细胞未成熟,尚存嗜碱性物质。红细 胞成灰蓝色,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溶 血性贫血多见。
红细胞形态检查
正常红细胞形态
立体结构: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均一, 直径约7.2微米,边缘厚约2微米,中心 厚约1微米。
平面结构:瑞氏染色血涂片上,红 细胞为淡红色圆盘状,有过度平滑 的向心性淡染,中央部位为生理性 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1、小红细胞
直径<6μm。 ①小球形红细胞,细胞形态发生球形化改变,中央生理淡 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小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主 要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名词解释

红细胞名词解释

红细胞名词解释红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一种细胞,也是血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与红细胞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是红细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是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运输回肺部排出体外。

血红蛋白的含量和质量对红细胞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或质量不好,就会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效率,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人的红细胞计数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为4.5-5.5亿个。

红细胞计数的异常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

3.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正常人的红细胞压积在40%-50%之间。

红细胞压积的异常也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

4. 红细胞形态学红细胞形态学是指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无明显的异常变形。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异常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定期检查红细胞形态学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

5. 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生成是指人体内红细胞的产生和更新过程。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和脾脏等器官中,需要一系列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的参与。

红细胞生成的异常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机制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6. 红细胞寿命红细胞寿命是指红细胞在人体内存在的时间。

正常人的红细胞寿命约为100-120天。

红细胞寿命的缩短或延长都可能导致贫血等疾病的发生,因此了解红细胞寿命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7. 红细胞破坏红细胞破坏是指红细胞在人体内被破坏和分解的过程。

红细胞的组成结构

红细胞的组成结构

红细胞的组成结构
摘要:
1.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2.红细胞的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4.红细胞的异常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正文: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成分,它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红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生成过程以及异常形态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

其主要由细胞膜、血红蛋白和细胞质组成。

细胞膜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细胞质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二、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红色蛋白质,它可以与氧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可逆的结合反应,从而实现气体的运输。

三、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中。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通过分化形成原始红细胞,原始红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发育过程,最终形成成熟的红细胞。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7 天左右。

四、红细胞的异常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饼状,但如果出现异常形态,如球形、椭圆形、靶形等,可能暗示着一些疾病。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此外,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也是评估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总的来说,红细胞虽然微小,但其在人体中的作用却至关重要。

红细胞内可见的异常结构

红细胞内可见的异常结构

红细胞内可见的异常结构1 红细胞的异常结构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代表性的细胞,有着特殊的形态结构,是血液代谢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负责运输气体和递送营养。

正常的红细胞的结构是圆形,边缘光滑。

它们中间有小孔,可以容纳氧气,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柔性,以及湿润的环境将氧气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红细胞在血液检查中可以发现异常结构,从而可以高度怀疑患者患有某种疾病。

2 由红细胞异常结构可知的疾病1、小红细胞性贫血:急性或慢性贫血可使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使得红细胞变小,脆性增加,并呈微囊性血细胞或囊性细胞;2、溶血性贫血:又称细胞性贫血,是由胃肠道或肝脏等某些病毒感染,或人体本身的血细胞过度分解/代谢,容易导致红细胞出现异常结构;3、缺氧性贫血:指血流速缓,氧供失调,形成贫血红细胞,如驼峰状细胞等;4、虚血性贫血:指虚血所致的慢性血液供应不足,也可以使红细胞呈现异常结构;5、慢病毒性贫血:呼吸道和胃肠道慢病毒的感染,特别是好发的急性病毒性贫血,可以使红细胞变得小而柔软,并呈现出异常的结构;6、维生素B12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顴磷酸酶活性缺陷性贫血及某些有毒物质可引起的红细胞损伤,也可以使红细胞呈现异常结构。

3 病理血液检查病理血液检查是检查血液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结构特性的定性检查,是医学上最权威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红细胞的大小、形状、重量等,从而排除病症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引发新的诊断疑点。

不同类型的红细胞异常结构可以指示出不同的疾病,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之,红细胞的异常结构是可以被血液检查发现的,不同的结构可以对照着不同的疾病,为医学界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诊断依据。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演变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演变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演变红细胞,也称为红血球或者血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之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帮助维持酸碱平衡。

红细胞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幼稚红细胞到成熟的红细胞。

整个过程称为红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1.幼稚红细胞阶段:幼稚红细胞通常是指在骨髓中分化、还未完全成熟的细胞。

这些细胞比成熟的红细胞更大,形态不规则,也没有明显的中央凹陷。

幼稚红细胞有更多的细胞器,包括核和线粒体。

2.高色素含量红细胞阶段:高色素含量红细胞是红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在这个阶段,红细胞内的细胞器减少,而细胞内的色素含量增加。

红细胞的中央凹陷开始出现,细胞体积变小。

3.成熟红细胞阶段:成熟红细胞是正常血液中存在的红细胞,也是最常见的红细胞形态。

在这个阶段,红细胞的细胞器几乎完全消失,只剩下一个中央凹陷。

成熟红细胞具有更好的柔软性和变形能力,有利于其在血管中的运输。

红细胞的结构在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1.细胞膜: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其中富含磷脂和胆固醇。

这种特殊的构成使红细胞具有足够的柔软性和变形能力。

红细胞的细胞膜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并帮助维持细胞的稳定性。

2.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组分是血红蛋白(Hb),它是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关键分子。

血红蛋白是一个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每个亚单位带有一个铁离子,能够结合氧气。

成熟红细胞内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们呈现出红色。

3.中央凹陷:中央凹陷是成熟红细胞的典型结构,能够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提高氧气的扩散速率。

中央凹陷的形成是由于红细胞内骨架蛋白在细胞膜下面的局部缩紧,对细胞产生收缩作用。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遗传、环境和生理因素。

这些变化对红细胞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异常可能表明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因此对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试题--问答题

医学检验试题--问答题

医学检验试题--问答题(共8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医学检验试题(三)问答题1.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何在答:(1)延长:①第Ⅷ、Ⅸ、Ⅺ因子缺乏;②凝血酶、纤维蛋白原、Ⅴ、Ⅹ因子减少;③抗凝物质增多。

(2)缩短:①DIC的高凝期;②血液高凝(血栓前状态);③技术操作错误。

2.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何在答:延长表示止血初期缺陷:(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2)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3)血管性假血友病;(4)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3.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形成途径答:(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

4.简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试验原理。

答:(1)血浆因素: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多使红细胞Zeta电位降低;(2)红细胞因素:影响血浆逆阻力。

5.根据细胞分布和动力学特点。

粒细胞可分为几个部分答:(1)分裂池:从原粒细胞→晚幼粒细胞;(2)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3)贮存池:包括分叶核和部分杆状核细胞;(4)循环池:包括半数成熟细胞循环入血;(5〕边缘池:附着血管壁可与循环池互换。

6.简述粒细胞的成熟过程。

答:粒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

7.血沉测定(魏氏法)注意事项有哪些答:(1)采血后在室温下必须2小时内测定;(2)室温保持18~25℃,否则需注明校正。

(3)血沉管必须清洁干燥;(4)血沉管必须垂直放置,避免阳光直射。

(5)混合需均匀,吸血量准确。

8.点彩红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可见于铅、汞、苯、苯胺中毒及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病人。

9.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1)具有吞噬活性及复杂的杀茵系统;(2)参与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的清除。

10.根据细胞形态和染色特征贫血可分为几种类型?答:(1)正常性贫血;(2)大细胞性贫血;(3)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4)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常见的异常结构
红细胞的常见异常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1. 萝卜型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分黯沉,形成
一个浅凹陷,使红细胞呈现出像靶子一样的形状。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 锤状红细胞(Sickle Cell):红细胞呈弯曲或钩状的形状,
类似镰刀。

是由于镰状细胞病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该病主要见于非洲人。

3. 异形红细胞(Poikilocyte):形状不规则,如尖头、圆球、
菱形、星形等。

常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肾脏病等多种病变。

4. 怪异红细胞(Elliptocyte):呈椭圆形的红细胞,尺寸较大
且不规则。

常见于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等。

5. 小圆形红细胞(Microspherocyte):红细胞变得很小和圆球状,失去了中心轻区。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异常结构只是红细胞的常见变异,具体的异常结构还需根据具体的病理情况进行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