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低碳发展——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发展——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通过减少人类碳足迹,以最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社会产出的低碳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低碳概念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
一、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1、气候变暖的状况。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最新研究发现,在1906~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并呈加快趋势;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
2、气候变暖的危害。一是减少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每增加1℃,就会使陆地物种的忍受极限向极地推移125km,或在山地垂直高度上上升150m,若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
1.5~
2.5℃,约20~30%的物种将可能灭绝。二是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更加突出,部分地区旱者愈旱、涝者愈涝。在高纬度和一些热带地区,降水量可能会增加10~40%,而在
一些中纬度和副热带、热带干燥地区,则可能减少10~30%。三是导致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岛国、三角洲面临消失的威胁,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咸潮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大。四是导致热带常见流行病发生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展,鸟类迁徙路径和动物生活习性发生变化引起人禽、人畜共患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威胁人类健康。五是导致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自然风险加大,大范围严重饥荒出现概率增大。
3、气候变暖的原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猛增和碳基燃料大量使用、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六种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CO2,其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在大气中存留期最长,可达200 年。
4、减排刻不容缓。研究表明,2℃(相对1860年)是人类社会可容忍的最高升温,否则全球遭遇沿海洪涝、饥饿、疟疾、水短缺的人数将大大增加。根据这一目标,2020年温度只能比1961~1990年平均值升高约0.8℃,温室气体浓度应稳定在450ppm以下,而2005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达
379ppm,并于每年2ppm的速度递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
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1、关注研究阶段。1962年,美国的女学者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第一次对工业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揭露。6年后,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罗马(后被称为“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了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对高生产、高消耗、高消费、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认真系统的反思,为后来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形成共识阶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影响全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同时必定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代价”,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3、付诸实施阶段。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日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已不仅仅是全人类的一种共识,而是已经从观念认识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
4、推进解决阶段。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的综合治理制定可行的办法,缔约方通过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来落实解决气候变化的细节问题。1997年12 月,149 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求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标志着环境与能源问题进入从制度和法制层面加以推进解
决阶段。《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法案,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京都议定书》还建立了国际排放贸易(JET)、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 D M )三个合作机制。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在2000年11份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并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
合作蒙上了阴影。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后京都”全球变暖谈判确定了明确的议题和时间表,即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2009 年12 月,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届时各国将签署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把全球气温的上升限制在不超过工业化时期前2℃的水平,实现205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 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50%。
三、低碳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低碳经济。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标志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
2、低碳社会。日本于2007 年2 月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 年CO2 排放在1990 年水平上降低70 %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