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在上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3)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人类生活在对km。
高纬:8~9 km 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的直接热源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3 000 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3.1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导引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2)两个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作用和对地面起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影响白天气温的高低和光照的强弱)3.太阳辐射分布不均(1)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地区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的大,一方面太阳辐射强度大,另一方面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能量来源: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 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 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
三、影响1. 白天近地面的气温,提高夜间气温,气温日较差。
2.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助学助记太阳辐射强度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示意图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核心归纳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方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应用体验1.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2.如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就波长来说,图中A为辐射,J为辐射。
(2)图中F表示潜热输送,I表示湍流输送,H表示。
(3)图中字母表示的能量传递过程中,属于大气热量收入项的有,支出项的有,收支数值大致,故大气温度。
(4)图中B只有A的百分之四十七,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学案21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__理清大气的受热过程__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
2.能量来源(1)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A(填字母)。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B(填字母)。
3.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同时大气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指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左右,并不是在晚上。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A.晴朗天气,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缓慢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解析:选B读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晴朗天气,云量少,大气吸收a很少,A错;湖泊湿地比热容大,吸热和放热过程长,能缓慢加热大气,B对;CO2增多,c大量补偿地面失热,C错;冰雪地面反射率高,地面吸热少,放热也少,a→b的转化率减少,D错。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复习本章根底知识,了解本节根本内容,将自己掌握不好的记下来,留在上课解决。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第二章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二章的章末复习。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三、推进新课师:现在我们先练习一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大屏幕上的13道题目,大家用10分钟完成,看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好又快!开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师:同学们,时间到!完成的同学举手,没完成的先暂时停下来,因为我们是定时训练。
现在我们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拟多的,老师讲解。
板书: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要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3年新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解析版)
第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
(2020·山东·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
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
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A.18千米B.33千米C.48千米D.57千米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A.高层大气B.平流层C.电离层D.对流层3.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在和A、B层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A.防辐射衣B.御寒服C.氧气瓶D.雨衣【答案】1.D 2.B 3.A【解析】1.中纬度对流层高度约为10~12km(取11km),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m的同时前进约3m,运动员从中纬度30km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9km,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约57km,故选D。
2.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B正确,ACD错,故选B。
3.与A、B两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强,需要准备防辐射衣,A正确;注意关键词“和A、B两层相比”,A层中上部以及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低,也需要准备御寒服和氧气瓶,BC错;降雨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C层无需准备雨衣,D错。
故选A。
(2022·贵州·仁怀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卷云是对流层中最高的云,平均高度超过6000米,云层比较薄而透光良好,在全球能量平衡、辐射收支和天气等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发布时间:2021-10-18T07:07:38.71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1期作者:母情柔[导读] 1.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以人教版新教材中《地球上的大气》中“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通过对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等,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地理核心素养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
2.课标解读: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可知教学中要重视图表的应用,并注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
行为动词是“说明”这要求学生达到理解的水平,所以,可以通过:教师析图——讲解地理过程;学生绘图——梳理地理过程;变式练习——应用地理原理,以达到课标要求。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的第二课时,其中“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内容,同时又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介绍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
在学习“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内容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
热力环流是新的概念,专业性、原理性、逻辑性较强,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是难点。
对于抽象的风的形成以及海、陆风等相关迁移内容的学习,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①结合图示能够分析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产生。
②依据大气热量、气压状况推导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③能够分析风的形成。
2.区域认知①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及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②对比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分析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 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图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会比较风力大小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 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第1讲 地球上的大气 新人教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前预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__________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B____________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___________。
特别注意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过程:考纲展示考情预测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以生产、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为背景考查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结合发生的气象灾害如台风(飓风)、沙尘暴、龙卷风等,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以热点地区、热点事件等为背景,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以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为切入点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策。
①填图: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地面冷热不均②画图:用箭头在图中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受力示意图 描述高空风向________于等压线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_其中F 为_______________力,P 为____________力,f 为_______力,v 为风向。
平行重点突破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实践应用1.大气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受热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Ⅰ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Ⅲ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判断】(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知识链接1】太阳能的优点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知识拓展】(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理由: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理由: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理由: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了________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成分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判断】(1)水汽和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 )(2)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易错辨析1】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夜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
其次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讲解】展现ppt动画,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着重强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同学互动】同学依据已学内容,复述大气受热过程,并完成学案。
〔老师关注同学的语言规律与精确性〕
【同学互动】填空
【同学互动】答复课前提问
1、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霜冻多消失在晴朗的夜晚,填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故剧烈降温,简单消失霜冻。
②原理:浓烟能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削减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地表温度,预防霜冻。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通过地球和月球的比照,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通过实例,引导同学利用大气的减弱和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总结分析得出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有:
1、地形地势
2、纬度
3、天气/气候
4、下垫面
5、大气成分〔工业化是的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加速了温室效应〕
汲取。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
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3。
掌握风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风向.【重点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
热力环流中水平面气压差和等压面的凹凸变化。
3。
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及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辐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
太阳辐射是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辐射。
三者按波长由长到短依是、和,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区。
2。
(1)能量来源:__________。
(2)大气受热过程:(填出①~⑨代表的含义)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层射到地面,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________,________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以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又以、的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3)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提醒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
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点拨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提醒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提醒高压和低压“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提醒热力环流的规律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此规律。
技法巧用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1)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2)伸出左(右)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斜交。
如下图:大气受热原理及应用【命题情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依据下图要求做实验: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沙土、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1)将一些沙子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内,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一个盘中;(2)在矿泉水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图甲),另一支温度计放在另一盘中(图乙);(3)将两个盘子放在阳光(或其他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观察并记录温度。
【问题探究】探究1 甲、乙实验过程对比分析,体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__;若将甲、乙移至室内,温度下降较慢的是__________。
[地理实践力]探究2 根据甲、乙实验现象,农业生产中常建________设施,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________条件。
[地理实践力]探究 3 若将甲换成丙,分别在阳光下和室内观察,则其温差较小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实践力]探究4 三个实验中,白天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夜晚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思维][提示] 1.温室效应甲2.(温室)大棚热量3.丙海陆热力性质(比热容)差异4.甲乙丙甲丙乙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4.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度大;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3)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因此夏季气温低;②纬度低,冬季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较长,因此冬季气温较高。
(4)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2020·高考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C 2.A 3.C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接受的热量主要来自( )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2.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降得很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a是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是大气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
“高处不胜寒”是指在高海拔地区,气温低,天气寒冷,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c辐射,故选C。
第2题,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故选D。
答案:1.C 2.D(2021·沈阳领先教育适应性训练)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B.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4.山东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3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
故选A。
第4题,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C对。
故选C。
答案:3.A 4.C热力环流【命题情景】材料一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的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
材料二左图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问题探究】探究1 民居屋前铺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综合思维]探究2 冬季,白天人们紧闭屋后窗户,开启前门。
请分析白天紧闭屋后窗户的目的。
[综合思维]探究3 若在山坡上建一座前后通透的房子,试分析白天和夜间穿堂风的流动方向。
[地理实践力][提示] 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2.(冬季)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同时切断穿堂风。
3.白天自下而上吹谷风,夜间自上而下吹山风。
1.热力环流的判读思路(1)确定近地面两点白天和夜晚的冷热状况(2)根据冷热状况判断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3)判断两地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状况①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②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