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
足 迹 的 一 半 ,在 出 口贸 易 中约 占 总 出 口
生态足迹的三分之二 。
对 于选 定 的货 物 ,2 O4 年 中 0 国 在 国 际 贸 易 中 进 口 生 物 承 载 力 1 . X 1 。 h 出 1 物 承 载 力 1 1 g a, 6 0 3生 9 O g a,代 表 了 进 出 中 国 的 非 54x1 h
3 0×1 。 h 。 因此 ,净 进 E生 物 承 载 5 Og a l 力 1 0X1 h 几 乎 匹敌 于 德 国全 国 的 3 0g a 生 物承 载 力 。 一 定 程 度 上 ,净 进 口资 源 保 障了中国在生态赤字下运 转。 一 直 接 消 费 : 进 口的 产 品不 经 任 何 加 工 ,直 接 用 于 满 足 中 国人 口生 活 消 费 ,
载力空 间。 表71与图72描述 了2 0 年 中 . 04
表 7 I 中 国s 主要 贸 易饮伴 闻 大宗 货物 贸 易携 带流 转 的生 物承 载 力 . (0 4 , 1 a 未 包含 碳足 迹 。 20年 0g ) h
6 3
睡
W OR D NV R L E I ONME N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闯大宗货物贸易携带流转的生物承载力按选定国家所属的大渊从洲际看中国的生物承载力主要输出至亚洲和大洋洲而输入自北美洲s美洲在欧洲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本图仅统计中国s其主要贸易伙伴闻的大宗货物交易且未包含碳足图75
《 权威报告 A toite o e 《 uh rai i tv V c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通用5篇)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通用5篇)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通用5篇)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篇1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
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存在问题:(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
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
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
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
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生态足迹特点及应用
中国生态足迹特点及应用中国生态足迹是指中国国民对自然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生态压力的度量。
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指标,能够反映出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国生态足迹的特点和应用如下:特点:1. 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的生态足迹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增大。
2. 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使生态足迹增加。
3. 资源依赖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费国之一,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很大。
这些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导致生态足迹增加。
4. 城市化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扩大,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与生态足迹增加。
5. 生态环境状况迥异:中国地域广阔,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原始性较好,生态足迹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生态足迹相对较高。
应用:1. 可持续发展评估:生态足迹可以作为评估国家、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 自然资源管理:生态足迹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资源利用的程度和方式,为制定资源管理策略和推动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型提供参考。
3. 环境政策制定:生态足迹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4.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足迹还可以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估算出不同地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确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5. 公众教育:生态足迹可以用于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绿色发展
其 自身承 载能力 的 2倍 , 就 是说 , 也 中国 的 自然 资源 禀 赋 和环境 要素 已经无 法再 继续 承 载 和 负荷 当前 的经 济 增长 方式 , 中国需要 转变 经 济发 展 方式 , 展 绿色 经 济 。当今 发 经济形 势的变化 及地 缘政治格 局 的改变 , 不为 中 国在世 无
中国所 面临 的现 实决 定 了 中 国不 能重 复 发达 国家 的 高增 长高 资 源消耗 的老路 。从全 球看 , 2 纪 7 年代中 0世 0 期 , 生态足 迹 已经超 过 了生物 承 载力 , 破 了可 持续 全球 突 发展 的界 限 。资 源环 境对 发 展 的约 束 已经 是 一个 普 遍性 问题 , 要全球 共 同应 对 。从 中 国 自身 看 , 需 由于处 于 工业 化 、 化 和现代化 进 程迅 速 发展 的阶 段 , 且 经济 和 产 城镇 而 业结 构不 合理 , 经济 增 长方 式 粗放 , 中国 为此 付 出 了 巨大 的资源环 境代价 。当前 中 国 的资 源反 映 的不仅仅 是 中国所面 临的环境 问题 , 也是 现实 的
资源问题。由于生态系统是 自然资源供给的基础 , 对资源
的过度 需求 与消耗 带来 环境退化 , 而环境退 化 会进 一步 影 响 资源 的可持续供 给 。如不及 时关 注并采 取行 动 , 错过 了
最佳 时机 , 一些 环境 问题 和生态 系统服务 的退 化将 是不 可
逆转 的 。
界舞台上开拓与引领一个新 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着重要
的机 遇 , 与此 同时 , 国也 为全 球 走 向可 持续 发 展 的 道路 中 提供 了探索 的机会 。 21 年 6 02 月将 在 巴西 召开 的联合 国可持续 发展 大会 ,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需要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工作结束后,通常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1一、调查方法:观察记录,抽样调查。
二、调查对象:生活的周边环境。
三、存在的环境问题:(1)家在农村,在这里,人们都为了省钱,烧饭用草和麦秸杆,烧这些时,向天空望去,全是黑烟,灰蒙蒙的,有时,烧的塑料还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
(2)有的人上街买菜,不带篮子或包,用完的塑料袋乱丢乱扔,堆的向山一样。
(3)周边的小河原本十分干净的,但由于工业的发展许多工厂建在这里。
它们这有害气体和污水乱放乱排入河中,使水体严重污染。
河中的鱼虾也全部死掉,使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阻碍,周边的庄稼也病秧秧的,一点也不旺盛。
(4)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这很好,使交通也发展起来,同时,那些汽车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制造出很大分贝的噪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5)有些人还很不闻名在墙上乱涂乱画,影响我市市容。
四、问题的原因(1)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只知发展不知环保,提倡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
(2)环保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完善。
(3)司机没有认识到噪音污染的污害性。
五、建立(1)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素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
(2)向工厂的有关人员反映将污水先净化再排放或净化再循环利用。
(3)向环保部门反映对车辆的喇叭的分贝进行限制规定,制定有关法律。
六、反思,结论只有先保持环境,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是发展工业的前提,保护好环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2调查目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
同时它也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兴与衰。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优秀5篇)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优秀5篇)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篇一院系:xxxxxsx学院年级:20xx级班级:xx学师范x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时间:20xx年2月5日―2月7日(1)调查地点及情况介绍:本次生态调查地点,我选取了我的家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关李村委会李子厂村的几条河流作为我的调查对象,由于我的家乡所在地是一个小山村,没有城市化,也污染有工厂,所以我选取得调查对象所能受到的染主要是来自居民的生活垃圾。
(2)状况简介:在本次调查之前,根据经验,我猜想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生活所生产的垃圾得不合理排放,导致一部分生活垃圾排入河流中游,导致河流中有污染。
于是我分别到几条河流的上、中、下游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将调查的对象分作甲,乙、丙河,在几条河上游调查时,甲、乙、丙三条河的河水都很清澈,其中生长的各种水草也正常,经对村民进行询问调查得知,三条河上游的河水都可以作为饮用水。
由此得知,三条河上游河水仍处于不污染状态;到中游时,三条河的河水虽然没有出现浑浊现象,但都有很多生活垃圾存在河流底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事甲、乙两条河在接近中游居民区时汇成了一条河,这几条河的中游有了一定的污染,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村民进行了采访得知,村民们为了方便,大多数时候都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流中,这表明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是很高,到中游进行调查时,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情况,在河流中游有大片的田地,村民们在施肥后便进行灌溉,由于河流的分流及地理情况的原因,导致田中的水有一部分会回的河中,所以河流中断出现了一定的水体富营养化,出现了水草疯长等情况。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许多牲畜仍以河流中游的水作为饮用水,经对村民们调查得知,本地的牲畜一直以河水作为饮用水,但却没出现大批牲畜死亡或获病现象,牲畜的生长状态处于正常情况,这一情况表明中游河水虽然有污染,但情况并不严重;三条河在下游汇为一条河,在下游调查时,发现河中河水清澈,河中并无生活垃圾,在下游的村民仍以河水作为饮用水,对下游村民调查得知,村民们以下游河水作为饮用水已经有很多年,村民们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我尝试着喝了一下下游的河水,发现下游的河水并无异味,饮用后也没有出现腹泻等异常情况,这表明河流中游的污染属于轻度污染,并没有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
生态足迹理论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3、水足迹
Carbon Footprint, CF
水足迹作为生态足迹的补充,衡量 了商品生产和服务中消耗的水量。
水足迹是衡量水资源消费利用量的概念,用以估算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整个 过程所消耗水量(含虚拟水)的总和,还可以在不同层次(如某种农产品、某种工业产品、流 域、社区和居民)测量研究对象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生态足迹理论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的面积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 地球科学进展,Dec. , 2000 ,15(6): 630~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Chen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J] .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0 ,15(6): 630-636.]
生态足迹分析法也是其中一例。 1992年,加拿大经济学家 ,William Rees :提出概念 1996年,其博士生Mathis Wackernagel 等: 提出计算模型并应用推广
-
-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1、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所 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 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 生资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和吸 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 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Galli et
--WWF
人均
-
-
三、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目录* 概念* 背景* 构成* 现状* 研究意义* 中国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 William E .Rees)提出。
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 生态足迹账户广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其所消耗的食物、纤维和木材,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和提供空间进行基本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总面积。
一个国家需要消耗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它的足迹就是这些面积的总和,不论足迹落在地球的何处。
生态足迹构成示意图生态足迹现状* 20 世纪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影响也在增强。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的供应能力。
2007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即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可再生能力的50%。
全球生态足迹与地球生物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打破,全球人口的平均消费在总体上持续超过全球人均生物承载力水平。
生态足迹现状* 不同国家的人口对地球生态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WWF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2.2全球公顷,较全球平均水平低0.5全球公顷,在核算的153个国家中居第74位。
生态足迹现状* 而在环境条件与土地利用实践的区域差异方面,生物承载力在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从国家尺度来看,中国提供了全球9.5%的生物承载力,人均生物承载力为1.0全球公顷。
但是中国消耗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15%。
中国生态足迹现状* 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也是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
生态足迹评估报告的写作流程
生态足迹评估报告的写作流程一、引言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足迹评估报告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具,用于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态足迹评估报告的写作流程,包括数据收集与分析、指标选取、报告撰写和结果推导等环节。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生态足迹评估报告的第一步是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首先,需要获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GDP、能源消耗等。
其次,收集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的数据,如农田面积、森林面积、水资源消耗等。
最后,还需要调查和统计碳排放、废物产生等环境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生态足迹的初步认识。
三、指标选取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估生态足迹。
其中,鲍德氏分析是常用的工具之一,可用于计算不同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
此外,还可以考虑计算碳足迹、水足迹等指标,以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
根据评估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恰当的指标组合来进行评估。
四、报告撰写在报告撰写阶段,需要对收集的数据和选择的指标进行分析和整理。
首先,明确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列出章节和小节,确保逻辑性和完整性。
然后,根据所选指标和数据,编写相应的分析和解释。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对生态足迹的定义、评估方法、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估结束后的建议等。
五、结果推导在报告的结果推导部分,可以利用所选指标进行生态足迹的计算和排名。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发现其资源利用状况的差异,并为进一步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同时,可以分析生态足迹与其他经济、社会指标的关系,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六、讨论和总结在讨论和总结部分,可以对报告中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对生态足迹评估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进行探讨。
同时,总结评估报告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通过这一流程,可以得出准确可靠的生态足迹评估报告,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生态足迹评估报告的写作流程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数据收集、指标选择、报告撰写和结果推导等多个环节的合理组织。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由三个因素 决定: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和该消 费量的资源密集度.测量每个因素的 发展趋势并理解其含义,将有助于中 国 探 索 实 现 其 发 展 目 标 的 创 新 方 式, 确保子孙后代仍能拥有繁荣发展所需 的自然资源. 本报告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 人均生态足迹是 1.6"全球公顷" ,也 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 1.6 公顷具有 生物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 式的需要.这个数字低于 2.2"全球公 顷"的全球平均生态足迹水平,但仍 然反映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事实 上中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了其自 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图 2.3:生态足迹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2003 年)
美国 20% 其他国家 31%
5 4 3
3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IGSNRR)
4
5
环 球 足 迹 网 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曹淑艳 /Cao Shuyan4
前言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新世纪全人类 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环境的不断恶 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 展.如何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经济 社会的更好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全 球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足迹已被广 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人 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过去四十年里 持续增加,现在已经超过了地球所能 持续供给的能力,而且还在不断地超 量消耗.了解人类和中国的生态足迹, 并努力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已成 为全面统筹做好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 前提和重要指南.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 的需求严格控制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 能力范围之内,这就是生物承载力的 概念.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详细阐述了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关系, 以及为改善二者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建议,这些方法与建议为我们在衡量 与改善中国环境现状,实现可持续发 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二十年将是中国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实现可持续发 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重 要指标就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及 其对资源可再生能力提高的平衡.为 此,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 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合作,邀请中外专 家就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希望研 究报告能发挥其应有的参考作用.
生态足迹
三、互动
新西兰作家Robert和Brenda Vale的新书《是时候吃掉狗狗了:环保生存奥义指 南》深入分析了猫猫狗狗这些常见宠物对环境的影响。两位作者从“生态足迹” 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宠物们的碳排放量,包括饲育所需的食物和土地空间。其研 究结果看上去并不乐观:牧羊犬几乎可以与越野车相提并论了。 有些数据值得关注:按照推荐份额,中型犬每日消耗300克压缩狗粮,其中 包含90克肉类和156克谷物。他们由此计算出“Fido”每年要将164千克肉类和95 千克谷类囫囵入腹。而养殖一公斤鸡肉每年将需要43.3平方米的土地,如果是牛 肉和羊肉则还将远高于此。生产一公斤谷物需要13.4平方米土地。因而总共需要 占用0.84公顷。对于德国牧羊犬这样的大型犬,这个数字将是1.1公顷。 一辆年里程6000英里的丰田陆地巡洋舰越野车将消耗55.1千焦能量,这个数 字既包含了车辆制造也包括行驶燃料。而1公顷土地每年大致可产出135千焦的能 量,所以陆地巡洋舰的生态足迹是0.41公顷——这比一条中型犬占用的半数还少 。 德国牧羊犬:1.1公顷,相比之下大型越野车的耗费是0.41公顷, 猫咪:0.15公顷 (比一辆大众高尔夫型车略低), 我的生态足迹 哈姆太郎仓鼠:0.014公顷 (两只能抵得上一台中等尺寸的等离子电视机), 金鱼:0.00034公顷 (相当于两支手机)。
散布型的产业空间布局 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主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银行、电 讯、保险) 公共事业服务业(公共管理、教育) 棋盘式道路系统 贸易(零售、批发)
武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杨威介绍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借鉴了英国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 518平方公里的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之 后中国的又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杨威说她用了三个理念来规划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理念是建设 与山水共生的气候适宜的示范区。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通过建 设生态廊道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张,全面提高土地使用率。第二个理念是建设适合 产业高效发展的示范区。第三个理念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健康示范区。杨威说,城 市是为人设计的,对人的关怀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2029年将达峰值——WWF发布城镇化与生态足迹报告
知 的转型 ,即需 要认识到环境 的刚性约束 。只
有 这 样 ,我 们 的 新 型 城 镇 化 才 叫 ‘ 新型 ” ’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 城 市 发 展 与 环 境 研 究 所 所 长 潘 家
华 强调 了 “ 绿色 ”在 新型城镇 化中的作用 ,他
说 新 型 城 镇 化 、 新 型 工 业 化 、农 业 现 代 化 、信 息 化 ,都 需 要 “ 绿 色化” ,绿 色 化 不 是 与 其 他
并列的 ,“ 绿色化是标准” 。一
编辑 l 赵丽芳 l i f a n g z h a o @ wt o g u i d e n e t
7 6 2 0 1 5 年 第 o 9 期总 第 1 4 4 期
C S R f 动 C S 态 R N e w s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2 0 2 9 年将达峰值
Ch i n e s e p er c a pi t a e c o l o g i c al f o o t p r i n t wi l l p e ak i n 2029
来 消费增长和消 费模 式改变带来 的环 境压 力将
持续加大 。 模 型 通 过 对 农 业 、 林 业 、建 筑 、 水 泥 、交 通 、可 再 生 能 源 和 核 电等 主 要 绿 色 产 业 和 行 业 从 绿 色 生 产 、 绿 色 消 费 和 绿 色 投 资 的 角度 进 行
生态保护调查报告5篇
生态保护调查报告5篇生态保护调查报告篇1一、前言近些年来环境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字眼:20__年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
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2月2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浮尘,空气颜色由灰白转为土黄,进而北京全境出现沙尘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据此,我们小组针对“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做了调查。
本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设计15道选择题,内容涉及环保知识、公民个人日常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环保意识等方面。
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有50人参与此次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25日至5月2日。
二、主体(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本调查的参与对象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公民,共50人。
2.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涉及到公民对生态低碳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对此的关注实践行为等方面。
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当前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生态环保知识方面通过《关于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调查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公民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对环境的基本价值换是正确的。
对生态环保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对第4题世界环保日是几月几号的调查中74%的人不清楚具体的日期,只有10%回答正确是6月5日。
说明大家只是平时有意无意地听到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サ却没有引起重视。
而在第7题对于不可回收垃圾的调查中有46%选出了正确答案—塑料,另外54%的人对此不能判断。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绿色发展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绿色发展作者:李琳陈波平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05期摘要从2008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联合,通过与国内外智库的合作引入“生态足迹”理念,从自然资源消耗与“生物承载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研究表明,2007年人类在消耗着1.5个地球。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2007年已经是1961年的4倍,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已经突破了1个地球的均衡水平。
与全球平均类似,中国生态足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占54%。
解决中国的生态足迹超支问题,关键是降低碳足迹。
目前,中国的能源供给仍然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超过一半的能源供给来自于煤炭,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将面临化石能源枯竭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能耗大国,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提前应对自身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
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高增长高资源消耗的老路,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为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探索的机会。
关键词生物承载力;生态足迹;中国;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63-03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0年,尽管人均排名仍在世界九十以后,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崛起中的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身的急速发展所产生的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而中国走向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会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一个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绝佳机会。
从2008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联合,通过与国内外智库的合作引入“生态足迹”理念,从自然资源消耗与“生物承载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本报告与以下机构合作完成:2010地球生命力报告生物多样性,生态承载力与发展地球的状态地球生命力报告运用一系列的指标监测了生物多样性、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
地球生命力指数通过追踪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种群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生态足迹通过核算用以提所需要供人类所需的可再生资源,以及吸收人类活动排放的CO2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体面积,评估了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变化。
生产的水足迹核算了不同国家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生态系统服务地图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位置和利用情况的信息,通过该地图我们可以找出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值区域,以及哪里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对人类的影响最大。
图片说明:3月底,帝王蝶(Danaua plexippus) 开始了从墨西哥中部的帝王蝶生态保护区到美国和加拿大的迁徙之旅。
WWF 和墨西哥自然保护基金会合作,一方面保护和恢复帝王蝶冬天迁徙的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当地社区树木养护和提供收入来源。
人均生态足迹0-1.5 全球公顷1.5-3.0 全球公顷3.0-4.5 全球公顷4.5-6.0 全球公顷6.0-7.5 全球公顷7.5-9.0 全球公顷9.0-10.5 全球公顷>10.5 全球公顷无数据生态足迹: 国家尺度人均生态足迹表明不同国家的国民对生态系统的需求量差别非常大(地图和图8)。
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按美国或者阿联酋国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生活,那么需要多于4.5个地球提供的生态承载力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和消纳CO 2的排放。
相反,如果每个人按照印度国民的生活水平生活,不足半个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即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007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分布图颜色越深,人均生态足迹越大。
(全球足迹网络,2010)碳:最大的生态足迹组分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最大组成部分。
自1998年地球生命力报告首次发布以来,碳足迹增长了35%,目前碳足迹占全球生态足迹的一半以上(图7)。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上)
●2 0 年 ( 获 得 数 据 的 最 近 一 现 在 来 自其 他 国 家 如 加 拿 大 、 印 度 尼 西 0 3 可
年 ),全 球 需 求 的 生 物 承 载 力 超 出 了 地 亚 和 美 国 的 原 材 料 ,通 常 的 生 物 承 载 力 活。 出 口表 现 为 出 口 加 工 制 品到 别 的 家 。 球 可 供 给 能 力 的2 %全 球 生 态 超 载 必 然 5
然 而 ,今 天 ,有 了 全 球 化 的 经 济 03 程 度 , 以及 如 何 在 资 源 日 益 约 束 的 世 界 生 态 系 统 的 供 给 能 力 。 2 0 年 , 中 国 需 要 两 个 中 国 大 小 才 能 供 应 其 消 费 和 吸 和 近 乎 无 限 的运 输 能 力 ,人 类 对 资 源 的 进行 战略规划 。 本 报 告 的 重 点 是 全 球 和 区 域 背 景 纳 其 制 造 的废 物 。 大 部 分 生 态 赤 字 主 要 需 求 已 经 超 出 了地 球 的 供 应 能 力 。 人 类 排 5 下 的 中 国 生 态 足 迹 。 报 告 对 中 国学 者 生 来 源 于 CO,的 排 放 。 C0, 放 是 由 于 正 在 消 耗 至 少 超 出地 球 可 更 新 资源 2 % 的 资 源 (图 2 1)。 这 一 全 球 生 态 超 载 . 态 足 迹 研 究 的 最 新 进 展 进 行 了评 述 ,详 化 石 燃 料 的 燃 烧 而 没 有 固 定 。 细 阐 述 了 中 国 生 态 足 迹 ,其 中讨 论 了 满
中国生态足迹的全球影响
合性指标,能为讨论和研究水资源的源自持续利用和 公平分配提供工具支持,同时为评价当地的经济、 社会和环境影响打下基础。
图 1.22 水足迹组成 水足迹包括三个组分: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
水足迹。 绿水足迹主要指存在于土壤中并被农作物蒸腾消
耗的自然降水量。 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和地下
水资源总量。 灰水足迹指容纳并稀释水污染物使之达到指定的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2012
中国生态足迹的全球影响
本期报告继续基于生物质生态足迹角度,分析 中国生态足迹的全球影响。消费者的生物质生态足 迹仅仅包括消费者所消耗的生物质产品所占用的林 地、耕地、草地和渔业用地,而没有考虑隐含在贸 易中的碳足迹。实际上是由生产者跨区域提供给消 费国、未考虑吸纳生物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二 氧化碳排放所需林地的生物承载力。在本期报告中, 通过与中科院自然资源与地理研究所的技术合作, 参 与 计 算 的 贸 易 产 品 类 型 由《 中 国 生 态 足 迹 报 告 2010》覆盖的 132 项增加为 455 项。
中国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大型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自然条 件造成的农业不发达地区(西藏、青海等)的生产 水足迹水平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生产水足迹 高(图 1.24)。
图 1.23 中国生产水足迹及其组成(2009)
生态足迹
计算一个区域承载人口所必须的“自然服务面 积”以及维系人类生存系统的最小自然资本存 量。
生态足迹用以估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 以“土地面积”作为单位。每一单位相对若干公顷为 人提供食物和木材、基础设施或用作吸收来自燃 烧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的肥沃土地,所以可真正 反映出人类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总和。
全世界的生态足迹,包含了人口总和、人均资源 消费量、以及所用科技的资源耗用量。
其基本的概念为“需要多大的土地以支持一项活 动,包含活动中所需要使用的能源、水及其他 资源”,因此生态足迹的概念基于“地之于人”的 思想,为支持某人进行某一项活动需要多大的 土地。
为支持美国一位 中年男性晚餐所 需的生态足迹
进行这样的比较:前者小于后者时,砍伐 木材在砍伐前价值的增长率 (贴现率) 木材砍伐后把出售木材的收入用于投资的 增长率
3
表9-2 一次砍伐与 净现值最大
化
净现值NVP (元/公顷) =(价格- 成本)×体 积/(1+i)AGE 价格=200元/ 立方米 成本=60元/ 立方米 i=4%
树龄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木材体积 (立方米/
公顷) =105(1-70/AGE)
AGE为树龄 (年)
MAI平均年 木材产量 (立方米/ 公顷/年) =木材体积 /AGE
树龄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mes P. Leape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2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报告概要
生态足迹用来度量满足一定人口 需求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 的面积.通过与生物承载力——某地 区或国家的可用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 土地和水域——相比较,生态足迹账 户可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全世 界是否按生态方式生活.政府,行业 和个人已经在利用足迹账户,他们想 通过生态足迹账户更好的了解他们对 生物资本的依赖程度,以及如何在资 源日益约束的世界进行战略规划. 本报告的重点是全球和区域背景 下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对中国学者 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 详细阐述了中国生态足迹,其中讨论 了满足中国资源和能源需求所必需的 不同类型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对所选 贸易物品的专题研究表明生产物品的 生产性面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 易" .本报告提出了管理中国生态足迹 和生物承载力的战略. 就个人而言,中国 2003 年的生态足 迹是人均 1.6 全球公顷,位居世界 第 69 位,低于全球人均的生态足迹 2.2 全球公顷. 报告得出结论如下: 2003 年(可获得数据的最近一年) , 全球需求的生物承载力超出了地球 可供给能力的 25%.全球生态超载 必然导致全球生物资本的退化. 美国,欧盟和中国占世界全部生态 足迹的 50%,占有 30% 的全球可用 生物承载力.各政府和社会所做出 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世界 是否能满足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挑 战. 亚太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还多, 占有近 40% 的全球可用生物承载力. 生态足迹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首次 提出后不久,中国的生态足迹的计 算就开始了.中国研究人员评估了 中 国 不同 省 份 的生 态 赤 字,此 外, 用生态足迹来评价特定行业和家庭 活动的生态影响. 尽管人均消费较低,然而,中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就出现生态赤 字,每年需要的生物承载力大于其 自身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2003 年, 中国需要两个中国大小才能供应其 消费和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大部分 生态赤字主要来源于 CO2 的排放. CO2 排放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而 没有固定. 中国部分生态赤字是通过以自然资 源的形式进口生物承载力来弥补. 2003 年, 中国进口了 13 亿全球公顷, 几乎等于德国全国的生物承载力. 中国的生态足迹通过贸易关系同世 界其他国家发生联系,既有中国的 近邻也有遥远的异国.对所选贸易 产品分析表明,中国的生物承载力 进口主要体现在来自其他国家如加 拿大,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的原材料, 通常的生物承载力出口表现为出口 加工制品到别的国家, 如韩国, 日本, 美国和澳大利亚. 人口,人均消费和消费资源强度等 3 个因子支配中国的生态足迹.提出 缩减中国生态赤字的两条补充性措 施: (1)容易实现的目标,比如节 能灯泡的应用; (2)加大那些将来 会对资源利用有长期影响的基础设 施投资. 有助于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 具体策略是 CIRCLE 方法:城市紧 缩化, 个人行动, 减少隐藏的废物流, 碳减排,土地管理和效率提升.
人类生态足迹与世界生物承载力的比率
1.2 1 0.8 0.6 0.4 0.2 0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比率
1970
1980
1990
200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4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作为这一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中国的决策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国家, 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居 世界第二位.尽管由于生产性土地面 积的增加和新技术的引入,中国的生 物承载力持续增加,然而这是以自然 生态系统的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为代 价的.尽管生物承载力不断增加,中 国的需求仍是其自身生态系统可持续 供应能力的 2 倍还多(图 2.2) . 美国人均需要近 10 公顷的生产性 土地,若中国也是如此,那么中国将 需要全球的可用生物承载力.这对于 中国是不可能的,对于其他国家也是 如此.相反,如果中国走健康发展的 道路——资源高效利用,将会引领南 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成为一体.这种发 展可以通过建立在强大的科学理论和 知识基础上的智能化的规划和管理来 实现.
5 4 3
3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IGSNRR)
4
5
环 球 足 迹 网 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曹淑艳 /Cao Shuyan4
前言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新世纪全人类 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环境的不断恶 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 展.如何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经济 社会的更好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全 球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足迹已被广 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人 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过去四十年里 持续增加,现在已经超过了地球所能 持续供给的能力,而且还在不断地超 量消耗.了解人类和中国的生态足迹, 并努力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已成 为全面统筹做好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 前提和重要指南.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 的需求严格控制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 能力范围之内,这就是生物承载力的 概念.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详细阐述了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关系, 以及为改善二者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建议,这些方法与建议为我们在衡量 与改善中国环境现状,实现可持续发 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二十年将是中国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实现可持续发 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重 要指标就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及 其对资源可再生能力提高的平衡.为 此,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 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合作,邀请中外专 家就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希望研 究报告能发挥其应有的参考作用.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3
2 引言
20 世纪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与此 同时,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影响也在 增强.在上个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 3 倍,能量消耗增加 10 倍多.从实用角 度而言,地球是无限的,唯一的局限 在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和对资源长 距离运输的能力. 然而,今天,有了全球化的经济 和近乎无限的运输能力,人类对资源的 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的供应能力.人 类正在消耗至少超出地球可更新资源 25% 的资源(图 2.1) .这一全球生态 超载意味着人类正在耗竭人类经济所 依赖的生物资本,并造成其退化,同 时也使我们的周围充满垃圾. 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已经开始影响 到每一个人.全世界的渔业都在面临资 源匮缺的压力, 木材的供应地越来越远, 许多分析人士把其归咎于现有的化石燃 料和淡水资源国际竞争冲突. 21 世纪将与以往不同:全球生态超 载将越来越多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1 世纪发展将受限制,成功的政 府政策策略应该是怎样的呢?全球趋 势将如何左右决策制定者和规划者的 选择?每个国家的生态赤字在全球尺 度上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竞争力?国际 和国内商业如何维持?个人如何确保 自身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以上问题是全球性的,但是问题 得由区域,国家,省,市和个人局部 解决. 在 21 世纪的生态背景下,亚太区 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亚太区拥有超 过 50% 的世界人口,需要接近 40% 的 全球生物承载力,这一地区的决定将会 影响到世界.亚太区能否避免局部的和 大规模的崩溃,而不受其他地区崩溃的 波及?亚太区能否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 展,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
本报告运用生态足迹表述中国对 生物承载力的需求现状,把中国定格 在日益膨胀的世界环境中.作为一种 使生物承载力需求可视化,可以衡量, 可以操作的资源核算工具,生态足迹 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决策者鉴别决策是 否适合可持续发展. 图 2.1:人类的生态足迹与可得生物承 载力的比率 人类的消耗在过去的四十 年里持续增加,2003 年,全球对生物 承载力的需求超出地球可供应能力的 25%. 图 2.2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可得生物 承载力的比率 当今中国消耗了多于其 自身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两倍多的资源. 图 2.3:生态足迹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 作为一个国家,中国的生态足迹和欧 盟 27 国的生态足迹相当,是第二大生 态足迹国,次于美国. 图 2.4:生物承载力总量排名居前的 国家 中国占据了全球 9% 的生物承载 力.
图 2.1:人类的生态足迹与可用生物承载力的比率(1961-2003 年)
2.2 2 1.8 1.6 1.4
需要中国的个数
图 2.2:中国的生态足迹与可用生物承载力的比率(1961-2003 年)
2.2 2 1.8 1.6 1.4
需要地球的个数
1.2 1 0.8 0.6 0.4 0.2 0 1960
图 2.3:生态足迹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2003 年)
美国 20% 其他国家 31%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由三个因素 决定: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和该消 费量的资源密集度.测量每个因素的 发展趋势并理解其含义,将有助于中 国 探 索 实 现 其 发 展 目 标 的 创 新 方 式, 确保子孙后代仍能拥有繁荣发展所需 的自然资源. 本报告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 人均生态足迹是 1.6"全球公顷" ,也 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 1.6 公顷具有 生物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 式的需要.这个数字低于 2.2"全球公 顷"的全球平均生态足迹水平,但仍 然反映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事实 上中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了其自 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2
前任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和中国环 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
欧达梦 /Dermot O'Gorman3 李 琳 /Li Lin 作者 成升魁 /Cheng Shengkui4 谢高地 /Xie Gaodi Justin Kitzes5 Susannah Buchan5 Steven Goldfinger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 国 生 态 足 迹 报 告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35
顾问 沈国舫 /Sheng Guofang 1 Arthur Hanson1 Claude Martin2 Chris H委员会 (CCI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