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作者:戴丽雯张士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从三环外交到历经曲折加入欧共体,战后英国对欧洲的外加政策有了重大调整。
但英国一直被称为是欧洲"三心二意"的伙伴,这期间的政策调整、外交博弈都是英国的传统与现实主义思想的体现。
尤其是对英美特殊关系的维系,是英国制定对欧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欧洲;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36-0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
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
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年。
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
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73亿英镑。
战时军费支出250亿英镑,国债由1939年的72.5亿英镑增加到214.7亿英镑,战债达27.23亿英镑。
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42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①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
这一切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
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后,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
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年8月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
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_1945_1951_
2008年第3期第33卷(总第156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J I A NG NOR MAL UN I V ERSI TY(Social Sciences)No.3,2008General No.156Vol.33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1945-1951)3褚怡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饱受战争之苦。
战后,要求欧洲统一、共同复兴的设想日益盛行。
鉴于英国的总体实力在弱者中尚属强者,它最有可能成为欧洲统一的领导者;然而,最终法国却取而代之,英国错过了欧洲统一的“班车”。
当时的英国是无心参与,还是另有考虑?本文试从1945-1951年英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来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英国;欧洲一体化;主权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035(2008)0320095204长期以来,英国是欧盟中一个尴尬的伙伴,这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与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近年来,关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问题的研究开始兴起,但从历史角度研究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的似不多见。
本文拟分析英国从众望所归的领导者成为冷眼旁观的局外人的关键因素。
一、众望所归英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损失惨重。
战争中近30万英军战死,6万多平民丧生,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全国财富的1/4;出口贸易损失2/3,商船总运输能力减少28%;国家经济紊乱,1945年在军队里服役、从事民防和军工生产的人数仍高达900万,为战前的4.5倍;4年的战争开支超过国民收入的50%,通货膨胀严重,英镑贬值;战时向印度、埃及等国购买供应品累计负债30亿英镑,战争结束时外债达35亿美元,黄金、美元储备及海外投资消耗殆尽,生活水平大大下降。
英国的表现显示了帝国的脆弱,自治领和殖民地开始重新考虑与英帝国的关系。
战后英帝国解体,各殖民地纷纷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1948年,缅甸和锡兰独立,英国放弃在巴勒斯坦的托管权。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
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
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
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
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
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
“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的政策探析
国对法国崩溃后所产生的 “ 合法” 政府的政策反映了英国外交怎样的风格和 特 点, 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本文试图在考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所采取的政策 的基础上, 透视英国在“ 非常时期” 保证大英帝国的国 家利益不受侵犯的 外交原
则和宗旨, 认识英国外交灵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特点。 文章从回顾诺曼征服以来英法两国的关系入手,说明英法两国历史上的恩 怨交织, 这是长期以 来英法两国互不信任的 “ 前科” , 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对法
政策的传统思想和理念。 指出 英国自 威廉三世以 来奉行的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
仍然是一战后英国对欧洲大陆政策的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两国所结 成的同盟关系也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系统有效的计划,同盟内部的分歧和矛
权的反对,继之以 承认戴高乐来表示对维希政权的否定。但是远征达喀尔的失
败使英国 认识到维希政权的实力尚 存, 因此此后开始了与维希政权的频频接触。
由 于维希政权本身的软弱、双方立场的分歧等诸多原因,双方没有达成实质性
协议, 但是从 1 9 4 0 年9 月到 1 9 1 年双方的 4 接触无疑缓和了 彼此的 关系。 英国
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二战时期 英国 法国 维希政权
Ab s ra t c t
F rA o ng l o 一 F r e n c h 邝 l io t a n s d 州n g ec h t o se r u o f e幻 h t 刀 o or w l d s , r a w es h t e c o d n
尽管维希政权寿终正寝的日 子可以 延续到 1 9 4 年8 月法国的解放, 但是英 国 对法国维希政权的政策主要体现在 1 9 0年6 4 月贝当 组阁到1 9 2 年 1 月盟军 4
浅谈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谈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CANGSANG史善残谈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王艳萍摘要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的对策,而始作俑者是英国.英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的缺失,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潮及政府政策的缺乏远见,面对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采取绥靖政策.关键词英国绥靖政策"绥靖"一词,来源于《i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其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绥靖"作为一种政策,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绥靖政策专指国际关系中对侵略者采取的姑息纵容,让步妥协,以牺牲他国的利益去满足侵略者欲望,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上升到二战爆发前的绥靖政策,则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英国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可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传统方面的因素,也有一战后现实方面的诸多因素.一,根本原因:自身实力的制约实力是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础和保证.英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损失惨重: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逾100亿英镑,同民财富损失1/3,商船损失70%,m口贸易减少了一半;战后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沉重的战争负担耗光了英国的老本,不仅被迫卖掉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还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美国47亿美元,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而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使尚未恢复的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经济实力的衰退,导致了军费的严重不足.1933~1938 年,英国军费开支为12亿英镑,同期德国为28.6亿英镑,苏联为28.08亿英镑,日本为12.6亿英镑.1934~1938年间,英国军费开支增长率为25%,同期德国的增长率为47%,前苏联为37%,日本为45%.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I1 任何一种外交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经济实力的衰退使英国依靠军事力量保住既得利益已经不可能.国力的虚弱,战备的松弛使英国在外交活动中无力采取强硬的态度, 只有对法西斯国家妥协,才能保证自己的国土安全和维护既得利益.因此,实力的衰退是英罔推出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二,思想基础: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21,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表现出十分反感和厌倦,并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2011?1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英国人恐惧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状态必然有力地影响着政府,到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署时,和平主义的呼声达到最高潮.和平主义运动的兴起就为绥靖政策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和社会环境,英国上下急切盼望能保住英联邦的既得利益,从而在全球内奉行一条维持现状, 避战求和的外交路线.而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使政府在外交事务中不愿为总体上维护和平而承担风险,却宁愿在不惜代价避免战争上大作文章,以致默认"凡尔赛体系"遭破坏.直到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英国人民才幡然醒悟,和平主义是不能真正地达到和平目的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和平主义为绥靖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成了英国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成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对抗:祸水东引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地都掀起的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直接冲击西方列强的统治体系和殖民地后方.因此,西方列强都非常仇视新生的苏联,对共产主义威胁惶恐不安,千方百计地削弱苏联和限制共产主义的影响.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德国成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尤其是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前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同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四,传统外交: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绥靖政策是与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英国传统外交政策延续的结果.英国外交的重心一向在欧洲,运用均势政策使各大国始终处于力量均衡或近于均衡的状态.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定位在充当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的角色.丘吉尔也毫不避讳地说过,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个,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有支配力量的暴君.一战后,欧洲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德国战败,它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解除;《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萎笛暑c嘲时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法国现在成1.镡藿∥一8l一CANGSANG庸,获取j男件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大量的女性文学作品,_垒l1 《第二悱》《女性的秘密》及拜厄特的小说《占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并且,这~时期的女权运动还将《平等权利修正案》作为运动纲领的最重要部分,虽然这一法案最终没能通过,但存女权运动和对其他民权运动的支持中,美剧女性地位仃了很大的提高.她们纷纷走家门,实践女性同男性平等的想.3.闰家问——借鉴越战,反战运动隆起,平等意识增喊..随着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旧逐渐成为殖民主义帝口;f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通过贩卖军火,美国经济付fl~-0假火发展.逐渐成为}什界金融中心,这助长了关同政府插手世界事务的野心二战后,美同政府忽视了半等精神,无视罔与国问的等地位和平等关系,发动了越南战争和其他一些局部战争,将美国拉人持久战的泥潭之中.然而美圈人民却深刻意识到半等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越南人民的生命同他们自己的一样重要,而他们发动了一系列反战运动.从非理性的校园反叛到较为婵性的街头抗议和非暴力反抗运动,美罔人民反战运动此起彼伏,迫使政府在"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敞开"等口号的呼喊下,签}丁了停战协议,而平等精神也更加深入美国民众的思想与观念中.三,美国平等精神的现状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平等精神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在当今美国}十会,越来越多不同肤色人种的人才在闰家建设上发挥比以前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现任总统奥巴马就是黑人;美国现任劳一部长是一位华裔女性;勇敢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反战母亲辛迪?希恩更是一位普通民众.这c兑明平等精神不单单是口号上或法律f:的慨念,它已经深入美同人的思想深处,并使人们自觉地实践着.但是美国的_平等精神并不能完全改变美旧政府的一舆政萼考辚策.关罔仍是一个推行强权政治的国家,美罔割裂人权概念,奉行双重标准,以人权为借口f涉别国内政.在处理阈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仍然不能平等看待新兴经济体家,更不能平等看待亚非拉经济落后的同家.同时,美目的平等精神也并不能彻底根除美同一些人的根深蒂冈的种族偏见.如西班牙裔美国人民权组织的主席劳尔?伊扎古尔认为,美曰在废除种族歧}见的法律框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没做,还要做的事情是把种族主义从美国男男女女的心中根除".美国一个种族和宗教自由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兰德说:"你瞧,问题在于,出了办公室,出了教室,绝大多数白人没有黑人朋友,而绝大多数黑人也没有白人朋友."这说明重塑平等精神仍然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中美的一项重要任务,剔除其不适应日际社会需求的部分,增加其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内容.参考文献:[I】Samovar,LarryA,Porter,RichardE.andStefani,LisaA.Co nlnlunicationBetweenCultures(thethirdedition):~E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f2]z波.AGuidetoAmericanHistoricalDocuments(FromCol onialtimestoThe19thCentury):.~k.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I3】朱永涛,王立.TheSocietyandCultureofMajorEnglish—spe akingCountriesAnIntroductio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f41纵观美国社会现状在科学借鉴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9—10—9.郭雯海南师范大学(责编一溪)(上接第1页)丁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因此,此时英闵军事政策的特征表现为"扶德抑法".所以,英国的根本利益是防止德圈崩溃.只要德国能保持一个整体,欧洲就能够或多或少保持均势.一旦德国分崩离析,这种均势必然消失; 而法则可依赖它的军队和它的军事同盟,继续保持住它的军事和政治优势.并且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前苏联的崛起更使英国感到,要保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平衡并相互制约,就必须采取一种"扶弱抑强"的新的欧陆均势政策.于是,英同选择了彻底战败的德国作为扶助的对象,在战后一系列关于德围问题的处理上, 英旧总是倾向于德闻.五,政策失误:政府首脑的缺乏远见张伯伦于1937~1940年任英罔首相,他的名字成为二战前夕对德绥靖的同义涮.他于拿一张有希特勒,墨索里尼,达拉第签字的白纸,挥舞着走下飞机,向欢迎他的英国人展示慕尼黑之行的"和平"成果的历史性镜头,是全人类难以忘怀的幼稚,可悲的一幕.绥靖政策为德国战后的迅速恢复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环境.希特勒利用英国的亲德思潮,大肆玩弄"英国牌",成功地做到丁既"保护铸造神剑的f:作",又挣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往以后的扩张活动中,德l五l越发不将英国放在眼里法西斯德旧的迅速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以张们伦等为首的英罔政ff亍腑缺乏政治远见,为'谗丢'2011'1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最终陷入失败.英阁对国际关系格局转换的错误判断使其推行的绥靖政策在助长欧洲法西斯势力的问时,也削弱和遏制了欧洲大陆上可防御和阻挡法西斯扩张的力量.正如齐世荣先生所说:"英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张fFf伦之流的愚蠢政策则加深了衰落的过程."练上所述,英国绥靖政策的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自然是与英圈的传统外交,和平主义思潮的涌动及政府的诸多考虑有关, 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经济实力的制约,因此面对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但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第二次t廿界大战的爆发参考文献:【1J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I2】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fM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J陈晓律,陈祖渊.当代英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王艳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责编畅思)一85—。
从_光荣孤立_到_绥靖政策_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从 “光荣孤立” 到 “绥靖政策”
——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任
(陕西师范大学
霞
710062)
陕西・西安
英国对欧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经历了从 “光荣孤立” “ - 均势外交” “ - 绥靖政策” 的转变过程, 摘 要 20 世纪前后, 正是这种转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而促使这一系列巨大转变的深层原因, 应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探析的问题。 关键词 两次世界大战 英国 欧洲 对外政策
200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实则是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铺平了道路。 三、 从 “均势外交” 到 “绥靖政策” 希特勒法西斯势力的登台, 使欧洲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国对此并非没有意识到。 1934 年 2 月英国国防需求委员 会报告曾明确指出, 德国是英国 “最大的潜在敌人” ,但就是 这样,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仍然执行 “扶德抑法” 的 老政策。如果说, 在此之前, “英国的扶弱抑强……只是追求 均势的一种本能”的话, 那么, 德国现在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 它的 “扶植” 了。 英国之所以还坚持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 它想推迟战争的爆发。 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国联” 宣布对意大利 1935 年, 实行经济制裁, 英国坚决反对, 因为它害怕这会动怒墨索里尼 对它发动战争。1936 年, 德意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弗朗哥发动 叛乱, 英国政府宣布 “中立” 。但暗地里却允许叛军从英国私 人商行获取石油和飞机及战略装备。 从英国政府的上述做法 中不难看出, 它不仅在继续执行均势政策, 而且已经在这个政 策中增添了不少绥靖主义色彩, 实为一种 “不干涉” 的 “干涉” , 一种对德意法西斯姑息、 妥协、 退让、 投降的方针。 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后, 英国外交才完全 1937 年 5 月, 转变为绥靖政策。他上台后, 极力想搞好同希特勒和墨索里 尼的关系, 他认为: “摆脱日益恶化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形势的 方法只能是绥靖。 ”正是在这种错误心理的指导下, 英国在绥 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张伯伦错误的认为, “德奥 1938 年 3 月德军占领奥地利, 合并” 将 “打击罗马-柏林轴心, 在我们未来的大陆和欧洲政策 中, 我们可以希望得到意大利大量的援助” 。所以, 他对德奥 合并一事予以默认。1938 年 9 月的慕尼黑会议是张伯伦绥 靖政策的顶点。随后, 他又与希特勒签署了 《英德声明》 , 认为 有了这张声明, “从今以后, 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 “我 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我建议我们安然睡觉去吧” 。 1939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部分。至此, 捷克斯洛伐克在英国的绥靖政策下, 全部被纳粹德国吞并。 三十年代后期, 英国面对希特勒日益扩张的侵略行为采 取绥靖政策以求苟安, 不仅出卖了欧洲弱小国家的主权, 而且 迫使自己在失去战略优势的情况下最终投入反德战争, 使国 家蒙受了重大损失。 四、 英国对欧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 尤其是英国社 会背景, 英国走向绥靖并非偶然, 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一) 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决定政治, 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 历史动因之一。 一战后, 英国直接损失达 120 亿英镑, 失业人 数直线上升,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使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严重 滑坡,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全面畏缩, 金融霸主地位岌岌 可危。显而易见, 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 日薄西山!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 英国政府认为经济问题是国家面 临的最严重, 最急迫的危险, 其它必须让位, 必须等待。 因而, 政府致力于经济的恢复, 却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他们 认为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 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战争。因 此, 军事上一直满足于 1918 年的技术, 军费开支降低到无法 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 英国 采取的重经济、 轻军事的变相调配, 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 “节约” 中得到改变, 反而引发了汹涌澎湃的罢工浪潮, 政府内 阁的频繁交替。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 续和坚定的政策。同时, 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 问题又对以后的绥靖埋下了祸根。 (二) 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 不妨说是对 “反战求和” 的热切渴望。 英国在一战中的巨大损失对英国人 传统的心安理得、 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 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 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 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和平主义组织, 和 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1936 年, 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 意测验, 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 而和平 90%的人拒绝参战, 主义者在呼吁太平的同时, 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 性, 这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而且使人们混淆了 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 反战的社会情绪, 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 制 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 “社会太平” 的反战求和思潮, 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 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可以 说, “反战求和” 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 的温床, 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三) 特定的政治安排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 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 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 用心。 首先, 扶德抑法, 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 政策是英国 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 通过欧洲大陆德、 法、 俄的互相牵制, 达 到 “实力均衡” 。一战既然改变了这种均势, 那么英国现在的 任务就是回归这种均势。 其次: 以德反苏, 实现 “祸水东引” 。苏联的崛起, 引起了 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度恐惧, 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 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 反苏反共也是英国当 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英国把德国作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 再次: 不战而和, 维护霸主权益。如果说 “反战求和” 是一 种和平的社会思潮, 那么, “不战而和” 则是上层建筑一种侥幸 的政治追求。 一战给英国带来的损失, 使英国统治阶级担心战 争会动摇他的霸主地位, 不敢同侵略政策做针锋相对的斗争。 综上所述, 正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 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 英国推行 “绥靖政策” 成为历 史的必然。当然, 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 “外部因素” 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 咄逼人的态势, 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 不得不妥协避让。然 而, 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 历史才走向了 “绥靖” 的起点。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
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
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亿英镑。
27.23亿并地位。
"美国和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
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Design)。
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
"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
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助形式,它采取了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在该计划正式实施前,美国人的援欧目标是加速恢复生产,随后将是稳定金融,减少金融壁垒以及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
欧洲国家为建立经济自立的基础将通过制定和达到生产指标将减少对外援的需求,从而为长期的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它需要某个欧洲连续性欧洲组织的"具体行动",这个组织拥有审查国民计划、调整这些计划以符合欧洲的需要及"以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式指导生产、贸易和人力"之权力④。
这一目标的要点是它不仅希望欧洲能够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而且倡议成立具有超国家性质的西欧经济组织。
这充分说明美国人乐见欧洲一体化这一趋势,它符合美国的冷战战略需要和长远的国家利益。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
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
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
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
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
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
“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矛盾日益凸显。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径,以及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后,各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政策选择更加复杂。
二、各国的外交政策1. 德国:纳粹政权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侵略和外交威胁的策略,试图通过迅速占领邻国,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连续战败,德国转向更为保守和孤立的外交政策,试图争取外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2. 英国:英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帝国的利益和保护本国的安全。
在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德国的侵略行为,但随着战局的恶化,英国最终转向与苏联和美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
3. 美国:美国在二战爆发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德国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美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进“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向盟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最终参战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4. 苏联:苏联在战前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军事同盟,但未能获得回应,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迫使苏联转向同盟国,与英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军事同盟。
三、影响1. 各国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苏联的转向,使德国不得不同时与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作战,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
3. 战时外交政策对于各国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二战中英美绥靖政策之必然
浅析二战中英国绥靖政策之必然摘要:每一段历史的发生,都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形成的,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英国当年的绥靖政策,包含着众多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萧条的帝国经济,忽略掉的军事,长期奉行的均势原则,一战遗留的反战求和的思想等,这些必然因素的出现,再加上英国为了继续维护自身在欧洲的霸权,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就不得不走上绥靖政策这条道路,却为给人类带来无限灾难的二战的爆发,加上一条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历史必然绥靖政策经济政治思想一、经济的必然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战后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虽取得胜利,但经济却一片萧条,昔日的大国实力也日益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把绥靖政策作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巨大损失,战争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还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直接影响到英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而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直线上升;1929年,又爆发世界经济危机,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其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迅速,尤其是生铁和钢的产量,还严重影响了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使经济恢复极其缓慢。
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从内政出发,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并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主要障碍,采取忽略对军备力量的巩固。
因为统治当局坚持认为“财政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待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它必须让位,必须等待”。
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
他们甚至觉得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战争。
因此,军事上一直满足于1918年的技术,军费开支降到“严重的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二战后的英美特殊关系
摘要建立予二战期间的英美特殊关系,由于英美各自利益的需簧从战后一盥延续至今,茹继续影响着当今世界局势釉一些霪大战枣。
英美特殊关系簸然隧蒋莺际形势的交化帮澈方实力的消长以及两国历届政府内外政策的谰整而几经周折和演变,但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帮基零蟊标。
国蠹肖些学赣认兔荚美特殊关系溅予20毽纪了O年代终止,而回姻到国岛国之间的一般关系了。
本人认为这不符仓实际。
实际是英荑特殊关系至今不仅来戆终也,并继续影嚷着冷战震单极和多极并存的世界格局。
美国仗着它唯一超鞲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金躅建立肇裰篷爨。
荚溜刘紧逡其磊凳虎佟张。
在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中,英夔特殊关系被赋予了新时期的新特征。
当今几次地区战争已经涯甓了美荚企窝数薄鏊武力褪结合建立懂秀霸权的野惑将极大地破坏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
因此,深刻认识英荧特殊关系魄建立及其原鞠,羯承它演变的历稷及其在毅形势下豹凝特缝及其实质,对于揭瓣它企图设计和控制的所谓世界新秩序的阴谋,具有燕要的壤论翻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麓战后;荚国;美国;英美姆殊关系ABSTRACTAnglo--AmericanSpecialRelationshipbuiltduringtheⅥ^DrldW打IIhasbeengoingonafterthewarfortheneedoftheirrespectivebenefitandareinfluencingtheintemationalsituationandsomemaiora腑irsaswell.Anglo--AmericanSpecialRelationshiphadrepeatedsethackandevolution,butithasn’tchangedtheoriginalnatureandthebasictarget.SomeChinesescholarsthinkthatAnglo——AmericanandregressedtonormalSpecialRelationshiphadendedin1970srelationshipbetweencountries.Inthisregard,lbelieve,itiSnottrue.ThetruthisAnglo---AmericanSpecialRelationshipnotonlyhasn’tended。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战后英国对欧洲建设的构想及其努力与受挫(1949-1959)
第 4卷 第 3期 20 0 2年 9月
沈 阳教育 学院学报
J u n l fS e y n olg fE u a o o r a h n a g C l eo d c t n o பைடு நூலகம் i
V0 . 4 No. 3 1
一
、
二 战 后英 国对 欧洲 建设 的构 想
系 的仰 仗 。 在 战后很 长 一段 时 间 内 , 国的 确 捧 怀 着 昔 日“ 界 大 英 世 国” 辉煌 的梦想 。对英 帝 国 、 联邦 , 是英 国“ 英 那 世界 利 益 ” 的 基石 ; 美 国 , 是英 国继续 谋 求 “ 国地 位 ” 对 那 大 的依 靠 。然 而 ,
S p. 2 0 e 02
战 后 英 国对 欧 洲 建 设 的 构 想 及 其 努 力 与 受 挫 ( 9—15 ) 14 9 9 9
李 格 琴
( 中师范 大学 历史 文 化学 院 ,湖 北 武 汉 华 4 07 ) 3 0 9
摘 要 :二 战 后 , 西 欧 欣 起 了 “ 合 运 动 ” 的 高 潮 。 各 国政 府 纷 纷 根 据 自 己 的 国 家 利 益 与 所 处 的 国 际 环 境 表 联
只 从 这 个 方 面 去 解 释 英 国 对 欧 洲 的 “ 心 二 意 ” 恐 怕 难 以 全 三 ,
第二 次世 界 大 战 , 曾 经 盛 极 一 时 的 欧洲 以 沉 重 的 打 给 击, 也给他 们 带来 一 系 列 国 际 问 题 的 反 思 。早 在 二 战 之 中 , 英 国首相 丘吉 尔 就在 一 份 备忘 录 中 写道 : 我 指 望 将 来 出 现 “
米 伦 等 。他 们 对 “ 洲 联 合 ” 观 上 说 是 比 较 积 极 的 。 二 战 欧 客
二战后英国私有化政策研究综述
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在私有化的概念范畴的界定上, 的经营自主权. 综合现在学者的观点, 国有化的弊端
二战后的英国到 7 0 年代末曾有过两次国有 化 的产生 .
何在? 原先形成的共识政治为什么被打破? 这个问题 样,其实质是把国家的控制资本权转移给个人或企 尤其值得我们去探索 .目前学术界有以下观点: 王俊 业, 增强其活力 . 当然, 这不是说国有企业必然没有 豪认为英国从国有化到私有化的政策转移的原因, 活力, 竞争力就低, 原因是国家控制产生了很多的弊 可以追溯到 7 0 年代中期所发生的高失业率和高 通 端, 如政企不分, 生产的灵活性降低等问题, 因此改 货膨胀率这两大并发症,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凯恩 革改的就是这些地方,是对市场和国家关系的新调 斯主义实行宏观调控, 能达到供需总量平衡的信念 . 整 .减少了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国家不再直接管理企 在7 0 年代末,英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变化, 业, 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的自发的调节作用.毛锐在其 而政府为增强供给效能的战略思路是使经济适应市 �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 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作 场规律, 这就要求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强化竞争机 制 . 毛锐在其 �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 一书中 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他把国有化的内容总结如下: 在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的私有化经历了三个阶
要, 是工党与保守党斗争的产物 . 侯
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文中还强调了缺乏有效的 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政企不分, 企业缺乏足够 是导致私有化的根本原因,经济缓慢和通货膨胀必 然要求改革,当然还有由此产生的劳资双方的关系 紧张, 政府财政困难问题, 新右派的兴起也刺激了它 二, 私有化的内容 英国私有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形式灵活多种多
定地方当局必须将建筑物和高速公路的修建和维护 以竞争 性投标方式承包给私 营企业 ; 198 3 年政府又 将强制性竞争投标适用的范围扩展到医院和伙食供 应和清洁工作 ; 19 8 5 年 " 运输方案 " 规定 地方的公共 汽车运输必须通过投标实现商业运行 ; 198 8 年 " 地方 政府法 " 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将学校膳食, 垃圾 收集 , 街道清扫等七项服务项目举行投标.针对这些 批评以及私 有化扩展 到自然 垄断领域 所产生的 问 题,英国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进行 重大改革, 这成为英国私有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撒 切尔夫人执政之后,先对英国基础设施产业的政府 管制进行初步改革, 采取一些自由化政策.在撒切尔 夫人担任首相的近 12 年里,政府先后于 198 4 年 , 198 6 年和 198 9 年颁布了 �电信法� �煤气法� �自来水 大基础设施产业进行私有化之外,还初步规定了政 府对基础设施产业实行政府管制的总体框架 . 由于 英国电信公司在基础设施部门是最早私有化的, 在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所进行的政府管制改革也比较
英国对欧洲联盟的政策及其影响
学术专论英国对欧洲联盟的政策及其影响王妙琴 朱立群内容提要:二战后,英国虽失去了帝国的地位,但仍抱着大英帝国!的幻觉不放。
英国政府不准备通过授予主权或是接受多数表决制等形式,将其决策权让渡给一个欧洲机构。
但政治的和经济的现实使英国逐渐认识到,英国的经济振兴和发展离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难以实现;欧共体已成为世界政治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失去欧洲舞台会进一步削弱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英国对欧共体的政策从不介入到参与,又从参与发展到积极影响,既体现了其战后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也充分反映了英国按自己的构想影响和安排欧洲事务的既定方针。
在欧盟的发展方向问题上,英国将会继续强调泛欧洲的合作,而不是超国家性质的合作。
欧盟联系的是各方面千差万别的主权国家,这使得它难以建成高度的超国家性质的机构。
这无疑会强化英国观点的影响,使欧盟在实际发展中很可能偏离其合众国的理想,而朝着各政府间合作的方向发展下去。
王妙琴:北京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朱立群:北京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通讯地址:北京外交学院英语系(100037)欧洲联盟是一个通过法律形式、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的超国家性质的国际机构,目前,有15个成员国,是一个在经济、货币、政治、外交、安全防务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合作的联盟。
英国自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所持立场经常与大多数成员国相悖,力争使欧洲联盟朝着政府间合作的方向发展,反对建立欧洲合众国。
这一主张对欧洲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探讨英国的欧洲联盟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置身门外到挤入门内英国作为西欧的重要国家,却不是欧洲共同体的创始国,它从一开始就反对酝酿成立这样一个组织。
50年代初欧洲防务共同体和西欧联盟失败的经历,使英国确信用共同体的方法促进欧洲合作的设想是错误的,注定要失败!∀。
因此,1995年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成立欧共体的正式谈判时,英国便对其他六国的努力持怀疑态度。
论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源与教训
论英国绥靖政策的根源与教训【内容摘要】“九一八”事变后,英国的对华政策是绥靖政策的滥觞。
而欧洲绥靖政策不过是对日绥靖政策的延续。
一战后,英国海军力量的不足抽掉了其在远东实行强硬政策的基础。
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转向帝国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是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
英美外交合作的失败,致使国联在制止日本侵略上无能为力。
英国对日绥靖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野心,导致不得不采取欧洲绥靖政策。
二战后,美国采取的“战争边沿政策”就是对英国“绥靖政策”的矫枉过正,但长期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全球霸权。
【关键词】对日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欧洲绥靖政策妥协战争边沿政策长期以来,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欧洲外交政策被西方学者称为“绥靖政策”。
前苏联学者认为,“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英美法等西方列强为了“祸水东引”,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以达到毁灭社会主义前苏联的罪恶目的,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多数中国学者囿于这种观点,而内维尔·张伯伦首相被视为绥靖政策的代名词。
实际上,“九一八事变”后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对华政策才是绥靖政策的滥觞。
英国企图牺牲在华局部利益和中国的主权来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核心权益的同时,希冀日本不再扩大侵略利益。
而欧洲绥靖政策不过是对日绥靖政策的延续。
英国人所称的“满洲事变”爆发后,任期非常短暂的外交大臣茹福斯·D·伊萨克召见日本大使时以谅解的口吻说,“英国始终没有忘记保持日本的尊严”;“英国可能在某个时刻也会碰到日本现在面临的问题”。
接任的约翰·西蒙经常用“邪恶的”和“愚蠢的”词汇描绘中国。
指责中国否认日在满洲利益刺激了日本入侵,表示“英国政府不愿采取任何制裁日本的行动”。
西蒙不喜欢“以战止战”的观点。
时任国联副主席洛德·格雷说:“我不喜欢诉诸战争来防止战争的观点┅┅这与为了防止小火而点燃大火太相似。
”麦克唐纳身体状况不佳,长时间不能视事,伊萨克在危机期间卸任,而新任外交大臣约翰·西蒙爵士又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常务次长罗伯特·汪斯塔特是制定远东政策的最重要成员之一,被西蒙所倚重。
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_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
学术专论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王 鹤内容提要: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是相当独特的,由战后初期的保持距离甚至对立转变为迫于形势而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
英国加入后始终是欧共体一个难以合作的伙伴国。
80年代末期以来在欧盟中处于一种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目前,英国政府的对欧政策是既不全盘接受欧盟又不愿从欧盟中退出。
作者认为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始终保持在如何具有超国家集权和政府间合作双重性质的欧洲联盟框架内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主权。
王鹤:1948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通讯地址: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100732)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是十分独特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被提上议事日程,法国、德国等国家组成具有超国家集权性质、以政治一体化为最终目标的欧洲共同体,而英国与北欧等国家组成主要是政府的合作性质,仅限于经济一体化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表现出对一体化目标与方式的差异。
70年代以来,尽管英国加入欧共体,但对一体化的态度与法、德等成员国并不完全一致,而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谈判和签署过程中,英国没有采取完全赞同的态度,在若干重要领域获得了选择例外权。
目前,评审马约的欧盟政府间会议正在进行,其结果将决定欧盟今后的发展方向,而英国的态度对政府的会议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就英国自身而言,一直为欧洲问题所困扰,政府、议会、政党之间及各自内部为此矛盾层出,纷争不断。
本文意在探究英国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及形成这种态度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本质性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今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发展趋势。
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由战后初期的保持距离甚至对立转变为由于形势变化而申请加入;70年代加入后始终是欧共体内一个难于合作的伙伴国;80年代末期以来在欧盟中处于一种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
简言之,目前英国政府的对欧政策是既不全盘接受欧盟又不从欧盟中退出。
从英国自身而言,采取这种对欧政策有其内在的原因。
再评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欧政策(1945~1951)
传统上,英国对欧洲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和均势原则相结
合的政策 。这就是 说 ,英国尽可能地避 免卷入欧洲所有严重
15 年 5 , 国外长舒曼提 出建立欧洲煤钢共 同体的 的、 90 月 法 纠缠不清的事 务 , 但是会阻止 欧洲任何 一个强 国获得优 势 建议 , 即舒曼计划 。此计 划首要条件是取消某些 国家权利 , 地位。 由 这种孤立 主义传统 与英 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 系。 英伦
始终游离 其外 , 一直未 能在新 欧洲的缔造 过程 中打上 自己的 论和工党 的“ 社会 主义 ” 政策 , 其主要 内容是加 强国家干预 , 实
建立以养老, 医疗和失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 烙印。关于战后初期英国政府的对欧政策, 长期以来 , 受到人 行大规模国有化,
们 的批评 。他们指责工党政府在 战后初期 欧洲联合 的过程 中 保障制度; 在外交上, 工党把建立和维护英美特殊关系作为战 无论在 内政还 是外交上 , 态度 消极 , 这导致英 国从一开始就失去 了领导欧洲 的机会 , 后初期对外政策的主要 内容 。因此 , 而 且, 这种态度最终影 响到后来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 。 他们 工党的重点都不在欧洲一体化上。工党关注的是如何维护它
显著特征 , 作为战后初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欧洲强国, 英国 英国不反对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但不可能参加拟议中的欧
本来可 以在这~进程 中发挥与其地位相称 的作用。但是 , 在从 洲军。
15 年 到 6 年代初西欧一体化发展的最初十多年里 , 国却 90 O 英
艾德礼工党政府 内政的重点是实行凯 恩斯主义 的经 济理
二战后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特点
二战后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特点首先,二战后的英国外交政策明显地立足于欧洲大陆。
二战后,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欧洲大国,意识到必须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因此,英国将欧洲大陆视为它外交政策的重点区域,旨在维护和促进欧洲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例如,英国在1951年加入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发展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盟),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此外,英国还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的决策制定和协调,扮演着一个重要的中介角色。
其次,英国的三环外交政策也表现出走向美国的倾向。
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超级大国,英国意识到与美国保持紧密的关系对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至关重要。
因此,英国采取一系列外交举措来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关系。
首先,英国与美国签署了二战后的互惠贸易协议,推动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其次,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为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的一员。
此外,英国还积极参与与美国合作的军事行动,例如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
通过与美国建立良好的关系,英国能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并从中获得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利益。
最后,二战后的英国外交政策还呈现出向全球拓展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国意识到仅仅局限于欧洲和美国的合作关系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
因此,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首先,英国积极发展与英联邦国家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其成员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其次,英国致力于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发展和,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此外,英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活动,例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通过参与全球事务来保护和推进自身的利益。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是立足于欧洲、走向美国和向全球拓展。
英国通过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繁荣;通过与美国保持紧密的关系,增强自身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拓展自身的利益和影响力。
二战后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
二战后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
二战后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
一、提倡自由贸易
1、赞同自由贸易并主张多边贸易准则,反对保护主义;
2、支持加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规范;
3、积极推进自由贸易框架的国际经济合作;
4、支持遵循贸易技术议定书的国际技术贸易;
二、引领全球化
1、支持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坚定支持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2、支持加强服务贸易的国际合作,促进新技术的转让;
3、支持减少国际贸易争端以及控制外部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4、推动多边贸易关系有序发展,成立多边区域经济统合体;
三、倡导经济合作
1、支持促进国际商业合作,扩大国际的贸易量;
2、积极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减少国际间的贫富差距;
3、深化全球经济合作,积极参与G20和G7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4、强化各国投资伙伴关系,促进各国投资间的领域合作;
四、参与国际调节
1、积极推动多边调节,同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多边联合行动;
2、积极推动经济文化贸易维权,发挥团结一致的国际声势;
3、积极参与危机处理,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机构起到有效的协调作用;
4、努力提升外部政策的灵活性,采取有助于维护和平和稳定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2016-10-30世界史论文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
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
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 年。
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
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 73 亿英镑。
战时军费支出 250亿英镑,国债由 1939 年的 72.5 亿英镑增加到 214.7 亿英镑,战债达 27.23 亿英镑。
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 42 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
这一切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
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 1945 年英国工党上台后 ,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
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 年 8 月 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
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 Design)。
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
“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
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难离开美国的支持,”过多独立于美国将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让欧洲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导火索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对付苏联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这使得两国关系急剧升温。
构建”第三种力量”的背景已经消失,英国逐渐将欧洲政策转移到西欧联盟计划。
(二)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1945~1949 年英国的欧洲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5~1947 年,英国试图与西欧联盟建立“第三种力量”,以图与美、苏两国平起平坐;第二阶段是 1947 年以后,西欧联盟计划渐渐成为冷战的工具,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两个阶段政策的区别在于前一阶段英国依然试图维持世界强国的独立地位,后一阶段英国想要依靠美国的力量对抗苏联。
然而在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兴致缺缺。
提供有限的贷款和救济救助是它复兴欧洲政策的重点。
这显然治标不治本,直到 1947 年,美国为援助欧洲已提供了 90 亿多美元,但收效甚微,欧洲工业和农业产量依然达不到战前水平。
1948 年 4 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
与以往不同,此次的欧洲复兴计划不再单单是以贷款的援助形式,它采取了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在该计划正式实施前,美国人的援欧目标是加速恢复生产,随后将是稳定金融,减少金融壁垒以及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
欧洲国家为建立经济自立的基础将通过制定和达到生产指标将减少对外援的需求,从而为长期的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它需要某个欧洲连续性欧洲组织的”具体行动”,这个组织拥有审查国民计划、调整这些计划以符合欧洲的需要及”以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式指导生产、贸易和人力”之权力④。
这一目标的要点是它不仅希望欧洲能够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而且倡议成立具有超国家性质的西欧经济组织。
这充分说明美国人乐见欧洲一体化这一趋势,它符合美国的冷战战略需要和长远的国家利益。
然而这招致了英国人的反对。
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德国西占区和西欧经济复兴,而英国人拒绝将双占区的要求重新讨论,马歇尔抱怨说:英国想”从欧洲计划中充分获益……而同时又维护其不完全是一个欧洲国家的地位”.(三)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二战后众多西欧国家对英国领导欧洲统一抱有很大希望。
比利时、荷兰等国吸取战前的教训,对战后欧洲由法国领导并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和英国实行紧密合作。
同时,法国也认为英国参与欧洲联合计划,将是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兴和抵抗苏联的重要保障。
从综合国力、政治威望以及思想准备上进行比较,英国都是最有资格担当欧洲联合运动的领导者。
1947 年 1 月,欧洲统一委员会在伦敦成立,丘吉尔担任主席一职。
成立这一委员会最大的目标就是要推动欧洲的统一。
英国更是积极宣布要在这一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但是参加欧洲统一运动的各国组织和个人的观点都不尽一致。
他们主要分为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
联邦主义者设想的国际组织具有超国家性质,所有缔约国有义务共同执行该组织的决定,这些决定可能在一定程度是不能完全符合一个缔约国的意愿,这需要让渡主权。
邦联主义的核心则是主张政府间合作,各国合作的国际法基础乃是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
尽管还存在职能主义,职能主义者认为应逐步实现各国间职能(如贸易、运输、货币、农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科学等)部门”一体化”,然后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欧洲国家政治一体化。
职能主义的概念是以国家职能部门的主权让渡为基础最终的目标仍然是要建立欧洲联1的依然殊途同归。
在欧洲统一运动中,原则上赞成联邦主义但又具有现实主义眼光的职能主义者越来越占上风。
1950 年 5 月,法国外交部长的罗贝尔·舒曼发表了一份声明:法德之间宿怨的解决是打开欧洲统一大门的钥匙。
法国政府建议成立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能参加的组织,可以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这个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下。
“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生产联营将会把法德之间的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从源头上消灭”. 舒曼宣布法国政府准备与接受上述计划的国家进行谈判。
⑥这份声明表明了法国希望建立一种管理煤钢联营的机构,其中不乏有主权让渡的思想。
最终舒曼计划以 1951 年法国与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为期五十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而宣告完成。
英国在期间一直持观望摇摆的态度,而这个计划中的主权让渡思想更是令它不安。
二、冷战时期英国对欧洲政策(一)三环外交既使丘吉尔出任了欧洲统一委员会的主席,但是在英国人的骨子里还是认为英国之于欧洲是特殊的存在。
丘吉尔在 1948 年 10 月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在英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欧洲的事务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英国一向对欧洲推行的是均势政策。
在三环外交中,第一环是英国仍未丢弃的”殖民主义”思想中,英国与其旧有的殖民体系之间的联系。
第二环强调的是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
英国深知欧洲的复兴离不开美国的援助,欧洲的联合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英国与美国的关系越紧密,它的大国地位也会越加稳固。
至于第三环,英国更多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它不希望看到一个使自己失去影响力的联合的欧洲,但它又需要构建一个安全的防务体系。
丘吉尔曾表达:”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欧洲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⑧丘吉尔并不反对欧洲的联合,但英国应该独善其身。
由于保守党在议会强大的影响力,丘吉尔对工党制定欧洲政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51 年丘吉尔再次入主唐宁街首相府,他和他的继任者在对待欧洲问题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政策,竭力避免参与欧洲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错过了墨西拿之舟”,⑨最终没有加入欧洲的经济共同体。
英国在对欧洲的政策将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面向欧洲的转变在英国”错过墨西拿之舟”后,为了改变自己在欧洲被动的局面,英国开始积极筹划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
英国一开始企图利用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来取代建立共同市场,这显然难以成功。
西德为了德国能够最终统一,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情有独钟。
而美国更注重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政治影响以及对西德的影响,在这两个因素下,美国更偏袒关于共同市场的计划。
欧洲六国对英国”破坏”斯巴克委员会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对自由贸易区计划抱有审慎的态度。
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的计划只能是为了让自己不被共同市场孤立而与欧洲市场保有联系的一种策略,尽可能减少英国没有参加大陆关税同盟的不利影响。
但在自由贸易区计划中,英国为了维护英联邦的利益坚持自由贸易中不包括农产品和农业的贸易。
这体现了英国的传统外交原则:“维持英联邦联系一向是联合王国政策的重要原则 . “这必然会招致法国的强烈反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定困难重重。
最终,由于法国的反对、法德关系破冰、美国的长远考虑、各方利益权衡等,英国的计划没能实现。
50 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国力不断下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洲一体化使得法、德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快。
到 60 年代,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跌落至第五位。
英国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政治地位的提升开辟新道路,向欧洲靠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961 年8 月,长期徘徊于欧陆之外且另行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
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过程颇为曲折,前后经历了十多年的谈判,三次申请加入,直到 1973 年才得以正式成为其中一员。
不过法、德为实现欧洲一体化,二者早已和解,欧共体内部是以”法、德为轴心”领导的,英国在欧共体的作用被边缘化。
三、冷战后英国在欧洲的机遇(一)法、德的矛盾冷战时期西德为了德国的统一大计,坚决支持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
法国在战后为了恢复它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找回民族自信心,戴高乐将军也表示会支持履行《罗马条约》的义务。
法、德之间关系破冰,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
但随着冷战结束,法、德之间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二者开始争夺在欧盟的主导权,新一轮的矛盾出现。
在冷战时期,法、德两国原本就在国家利益、安全防务等实际性问题上的看法不同。
冷战结束后,东、西德统一,德国甩开了自己的政治包袱,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滋长了想要主导欧洲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