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英国

合集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的表现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的表现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的表现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一次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那么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的表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的表现二战英军的表现尚佳。

英国一开始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这导致德军前期的征服之路异常顺利。

德国入侵波兰,英国才宣布对德作战。

德国占领法国后,整个欧洲只剩下英国没有落入纳粹之手。

为了迫使英国屈服,德军向英国扔下了七万多吨炸弹。

英军损失严重,造成了八万余人的伤亡。

英军在这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粉碎了德军的阴谋。

希特勒希望英国能够不再负隅顽抗,投降德国。

为此,希特勒曾经派遣他的亲信到英国来劝降。

当英国广播员收到投降的话时,没有告知过政府就说了不,体现了英国人民不畏暴力的精神。

二战期间,英国武装参战,给德国致命打击。

英国海军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英国海军曾经沉重打击了德国的水面舰队,动摇了德军的水上优势。

在大西洋潜艇战中,德军约有八百艘潜艇沉没。

其中有五百搜被英国海军击沉。

英国空军对德国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

在美国陆军参战后,依旧是英国皇家空军负责对德国的空袭。

英国的陆军同样发挥了不小作用。

在北非战场,蒙哥马利率领英军打退隆美尔,歼灭了纳粹的非洲军团。

这次战役,让轴心国的势力完全消失于北非战场。

英国也是欧洲人士的避难所,欧洲的居民在二战期间逃到了英国避难。

英国援助了苏联经济和军事。

在帮助美国开辟第二战场时,罗斯福说过英国为美军的补给和后勤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战英军的表现非常出彩,如果没有英国,要想打败法西斯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进攻战术二战前期,德国凭借自己的战术和装备称霸整个欧洲,英法联军在德军的进攻中匆忙撤退,苏联人死在德军手中的也有几百万。

当时的德军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的状态。

那么二战德军战术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二战时,最出名的战术就是德军的闪电战。

这个战术的出台为人员不足的德国弥补了弱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英国政治动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英国政治动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英国政治动荡二战前夜的英国,政治动荡一直是重要的话题之一。

当时英国的政治环境被两个重要的政治党派所掌控,他们分别是保守党和工党。

两者之间的政治斗争,不仅为英国的政治发展带来了意见分歧,也为二战前夜的政治局势添乱。

保守党的兴起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的政治环境非常混乱。

先后出现过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大党派。

自由党主张政府应该拥有更多的权力,以此来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

保守党则认为政府过于集权化会影响个人自由,主张政府能够掌控民生事务,但不应该过度干涉个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1914年爆发的一战中,这两大党派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场战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使得英国一度失去了国际声誉。

此时,保守党开始兴起,他们想要通过恢复英国的国际地位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这个想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保守党的实力壮大后,他们开始着手采取一些政治改革的措施。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保守党在1918年举行的大选中掌握了绝对优势。

这意味着保守党可以轻松地通过政治条例和法律,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能力转化为实际政治力量。

英国保守党在二战前夜的政治动荡期,是保守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保守党在此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为英国的战争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党的兴起和保守党一样,工党也是由一些个人组成的政治力量。

工党成立于1900年,当时作为工会的代表组织,为了维护劳工利益。

不过,到了二战前夜的时候,工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工党逐渐从维护劳工利益的组织,转型为政治党派。

二战前夜的英国政治动荡时期,工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个人,特别是一些工会领袖的行动。

这些人对保守党的实用主义和自我利益有所不满,由此他们组织了工党,在这个时期,工党的影响日益壮大。

在英国政治动荡的二战前夜期间,工党和保守党之间有很多的政治分歧。

这些分歧主要体现在两大党派在对外政策方面的立场上。

工党反对英国参与战争,而保守党则支持英国加入战争。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的政策探析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的政策探析
策发生重大的改变。那么,英国对昔日 盟友采取了 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英国 抗战产生了 什么影响就值得关注了。同时,作为对历史问题的回顾和总结, 英
国对法国崩溃后所产生的 “ 合法” 政府的政策反映了英国外交怎样的风格和 特 点, 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本文试图在考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所采取的政策 的基础上, 透视英国在“ 非常时期” 保证大英帝国的国 家利益不受侵犯的 外交原
则和宗旨, 认识英国外交灵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特点。 文章从回顾诺曼征服以来英法两国的关系入手,说明英法两国历史上的恩 怨交织, 这是长期以 来英法两国互不信任的 “ 前科” , 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对法
政策的传统思想和理念。 指出 英国自 威廉三世以 来奉行的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
仍然是一战后英国对欧洲大陆政策的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两国所结 成的同盟关系也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系统有效的计划,同盟内部的分歧和矛
权的反对,继之以 承认戴高乐来表示对维希政权的否定。但是远征达喀尔的失
败使英国 认识到维希政权的实力尚 存, 因此此后开始了与维希政权的频频接触。
由 于维希政权本身的软弱、双方立场的分歧等诸多原因,双方没有达成实质性
协议, 但是从 1 9 4 0 年9 月到 1 9 1 年双方的 4 接触无疑缓和了 彼此的 关系。 英国
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二战时期 英国 法国 维希政权
Ab s ra t c t
F rA o ng l o 一 F r e n c h 邝 l io t a n s d 州n g ec h t o se r u o f e幻 h t 刀 o or w l d s , r a w es h t e c o d n
尽管维希政权寿终正寝的日 子可以 延续到 1 9 4 年8 月法国的解放, 但是英 国 对法国维希政权的政策主要体现在 1 9 0年6 4 月贝当 组阁到1 9 2 年 1 月盟军 4

二战期间英国科技创新的特点与表现

二战期间英国科技创新的特点与表现

二战期间英国科技创新的特点与表现在二战期间,英国成为了战争的中心,为反法西斯联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的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技术开发与创新,英国顺利地突破各种困境与限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本文将探讨英国在二战期间的科技创新特点与表现。

一、技术概念的创新在二战中,英国大力开展了新型武器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战斗能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飞机技术的创新。

英国首先发明并广泛应用了“垂直起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战斗机在狭窄的场地中起飞和降落,从而使他们可以在更灵活的空间中运作,对于防空系统更具有威胁性。

不仅如此,英国还发明了“超音速飞行器”,让战斗机可以通过高速飞行很快地移到战争的最前线,先发制人。

在技术概念方面,英国还创造了橡胶经验和高速钻头锋利技术。

橡胶经验可以使导弹绕过地面障碍,利用弹头击中敌人。

而高速钻头锋利技术则可以让英国石油公司在石油钻探中更好地提高效率、加速采油。

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让英国在战争期间在多个方面都获得了重大优势,大大提高了战争的胜算。

二、研究制造的创新英国在战争后期更是集中了一大批落后产业转型补强的政策,利用科技在军事方面与经济方面实现了劣势反转。

英国成功地开发了榴弹炮制造技术,让军火制造变得更加迅速和高效。

除此之外,还成功地开发了新型的设备组件,如计算机系统、雷达和卫星导航技术,这些新的技术设备为军事作战和作战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支持,也保证了英国在航空领域与海上军事领域的强大地位。

英国还在其他方面保持着技术领先,如其成功开发的人造原子和核裂变技术也为世界提供了重大的科学帮助,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创新性的技术也奠定了英国在科技领域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帮助英国在战时获得了实质性的胜利。

三、科研与军事合作的重要性英国在二战期间的科技创新,也凸显出科研与军事合作的重要性。

战争期间,英国的科技研究机构和企业与军队的合作密切,共同推进了实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威斯敏斯特法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

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

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

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

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

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世界的凛冬二战中的英雄与牺牲

世界的凛冬二战中的英雄与牺牲

世界的凛冬二战中的英雄与牺牲世界的凛冬,指的是二战期间的恶劣环境与战争的残酷。

在这场伟大战争中,英雄们毅然走上前线,用他们的勇气与牺牲,保卫了世界的和平与自由。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英雄与他们的牺牲展开讨论。

一、英国的英雄在二战中,英国人民坚定地拿起武器,与敌人浴血奋战。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是英国人民的领袖,他激励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斗志,并且领导着他们在困难时期坚持抵抗。

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也以勇敢和机智著称。

他们在空中与纳粹德国的空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捍卫着英国的领土。

二、苏联的英雄苏联是在二战中付出了最大代价的国家之一。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是苏联和德国之间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在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的战斗中,苏联士兵们坚持抵抗,面对着饥饿、寒冷和德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他们毅然选择了牺牲,换来了胜利。

这场战斗不仅改变了苏联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

三、美国的英雄美国是二战期间最后加入战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的英勇和决心丝毫不亚于其他国家的英雄。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最具标志性的战役之一。

成千上万的美国士兵冲上了诺曼底海滩,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枪林弹雨。

他们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粉碎了纳粹德国的防线,为最终的胜利打开了道路。

四、中国的英雄中国是二战中受苦最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持续了八年之久。

著名的百团大战是中国人民抗战中的一大胜利,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打破了日本人对中国的威胁。

中国的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五、其他国家的英雄除了上述国家的英雄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英勇战士也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的抵抗运动领导者和游击队成员,在德国占领时期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波兰的飞行员在英国皇家空军中表现出色,为盟军制空权的夺取做出了巨大贡献。

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家的勇士也参与了战斗,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六、英雄的牺牲所有的英雄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而进行奋斗,但多数英雄最终都不幸牺牲。

英国在二战中三大贡献 改变了二战的格局

英国在二战中三大贡献 改变了二战的格局

英国在二战中三大贡献改变了二战的格局很多人一谈到二战时的英国,就是一片贬义。

比如顿克尔克大撤退,比如被有“马来之虎”之称的山下奉文打得五千里大撤退。

唯一的亮点是蒙哥马利在北非的阿拉曼之役,但投降的轴心国军只有不到四万是德军,而其他的30万人都是跟着起哄的意大利人。

在抗战时的重庆有许多国人,一见到“RAF”(Royal Air Force-皇家空军)的标志,马上就改称Running Away First(最先逃跑着)。

对英军的看低是普遍性的,而对美军则是尊敬有加的。

人们有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其实很少。

其实,英国在二战中有三大贡献,而这些贡献改变了二战的格局。

英国第一个贡献就是雷达。

20世纪初,雷达的原理已广为人知。

红外线射出去,撞到物品再反射回来并显示在荧光屏上。

在茫茫的天空中和海洋里,人们可以发现敌人的一架飞机和军舰,多爽。

列强们如法、德、美、苏,都投入金钱和时间,但始终解决不了散光的问题。

红外线射出去,撞上几十米之外的物件而折返到荧光屏上,没有问题。

但如果物件(飞机)在几万公尺之外,反射的红外线就太散、太弱,而在荧光屏上就什么也看不到。

但英国却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英国人将红外线发光器摆在聚光灯(抛物线)的焦距处,而这时的光不是直接射出去,而是将红外线反射回灯底再反射出去,而射出去的直线聚光柱就不会散。

但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聚光柱只是一个点,如果你射向东,而敌人是从西来,你仍然看不到敌人。

英国人解决的方法是雷达是转的。

当红外线扫到敌人时,荧光屏上是一个跳点,当雷达转一圈又扫到敌人时,敌人在荧光屏上不同的地方再显示出一个新跳点,这表示敌人在移动。

如果雷达再上下加多几排红外线放射器,敌人在荧光屏上就无所遁形了。

雷达在英国的不列颠空战中作用极大。

面对非常强大的德国空军,英国飞行员可以得到休息时间,直到接到雷达部门的召唤,而不用24小时全天候的飞行来保卫英国的城市和机场。

当英机接近德机时,英国的飞行员也可以根据雷达部门的指引,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2,可是随着德国的崛起。强大的德国陆军 已经击败过法国,是名副其实的欧陆第一 强国。这已经严重威胁到英国的“大陆均衡” 政策。
英国为什么卷入了一战

3,德国对于海洋也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 德国的公海舰队规模迅速膨胀,一战前已 经是世界第二位。不仅对英国本土威胁巨 大,而且很有可能加入到对世界的瓜分, 从而打乱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英国为什么卷入了一战
英国必须要想尽办法打败德国,维护自己对 于世界的统治。
英国在一战中的角色
协约国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 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
最初的协约国是由法国和俄国组成的。英国 本来实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没有加入的意 思,但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 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加入了这个法 俄协约,形成了一战中协约国的雏形。
英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主要同盟国之一
二战对英国的影响
二战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影响:从日不落帝国流落到二流国家 原因:国力严重削弱,无力控制其遍布全 球的殖民地
二战对英国的经济影响



影响:经济实力开始降低,英国经济陷入 依附于美国的地位 原因:1,耗去250亿英镑巨额经费。为了支 付军火费用. 2,变卖了战前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 国债较战前增加了两倍,外债高达37亿英 镑
一战对英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影响:不再是全球霸主 原因: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倒退
名 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 间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导火线 :德国闪击波兰
英国为什么卷入了二战
英国为什么卷入了二战
原因: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 直接影响到英国的统治和地位

二战中英国的军事战略与实践

二战中英国的军事战略与实践

二战中英国的军事战略与实践二战是近代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战争之一。

英国作为盟国之一,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英国在二战中的军事战略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打开欧洲战场的深度打击战略在战争初期,英国采取了深度打击的战略,即通过航空力量对德国的军事工业、交通枢纽等关键目标进行攻击,最大限度地扰乱德军的作战布置和后勤运输,使其难以有序开展战斗。

这种战略的优点是攻击面广、打击力强,可以在战争中对德国造成致命打击。

然而,这种战略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对于英国自身的战略储备和物资保障带来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短暂的“飞行员大战”期间,英国航空力量遭受了巨大损失,空军公司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困难。

而对于这种困难,英国政府通过工业和经济的调整,在不断的优化和提升战斗力的同时,也进行了战略的调整和变革。

二、对极限防御的持久作战战略英国在抵御德军轰炸的同时,力主对德军进行像样、持久的防御。

做到“极限防御”是其关键所在。

英国调动了千手观音般的警察力量来保护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用设施,还进行民间组织,比如“家庭防空”组织,直接将军事工业和民用人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仅消灭了德军对英国的威胁,而且也动员了民间力量,增强了英国国民的意志和信心。

同时,这个策略也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三、实施反攻战略当英国军队迎来反攻时,其立足点非常简单:要抓住每一次机会攻击德军,使德军难以进行有序的反攻。

英国在战斗中运用了先进的坦克、机械化武器和人员配备等军事技术,展开了精锐的反攻战役。

尽管这些战役损失惨重、代价巨大,但也为英国在战争中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殊荣。

在战争中,英国作为盟军之一,不仅在欧洲战场上多次与德国进行战斗,还在其他战场上进行过巨大的贡献,例如在朝鲜、印度等地区展开的行动、对日本的攻击等。

通过这些行动,英国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技术力量和高超的战斗力,也证明了其在世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弹丸之地,在二战号称生产了几万架飞机,是真的还是有很大水分?

英国弹丸之地,在二战号称生产了几万架飞机,是真的还是有很大水分?

在二战期间,英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飞机制造国之一。

尤其是在1940年的“战斗机之夏”期间,英国的航空工业生产了大量的飞机,保卫了国家免受德国空袭的威胁。

英国弹丸之地在二战期间号称生产了几万架飞机,这个数字是否真实呢?
我们需要了解英国在二战期间的飞机生产情况。

根据历史记录,英国在二战期间生产了大约132,000架飞机,其中包括了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运输机等各种类型。

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考虑到英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

这个数字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飞机生产呢?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飞机都被计入了这个数字。

例如,一些小型的飞机制造商生产的飞机可能没有被计入官方的统计数据中。

还有一些飞机是在其他国家制造的,但被英国使用,这些飞机也没有被计入英国的飞机生产数量中。

英国在二战期间还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了大量的飞机。

这些飞机包括了著名的“蚊子”轰炸机和“斯皮特”战斗机等。

这些飞机虽然不是在英国制造的,但它们在英国的战争努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英国在二战期间的飞机生产质量。

尽管英国生产了大量的飞机,但它们的质量并不总是很高。

一些飞机的设计可能不太成熟,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一些飞机在实战中表现不佳或者很快就被摧毁了。

英国在二战期间生产了大量的飞机,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个数字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有一些飞机没有被计入官方的统计数据中。

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英国在飞机生产质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如此,英国的航空工业在二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保卫国家和打赢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战中的英国

二战中的英国
LOGO
LOGO
LOGO
LOGO
The 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联合国家宣言》) On January 1, 1942, the United States, su, Britain, moderate 26 countries in Washington to sign the declaration. Signatories agree with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Atlantic charter, the signing of the declaration marked the anti-fascist war a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final victory, namely the antifascist alliance with the united front.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该宣言。 签字国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 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即反法西斯联盟与统一战线的正 式形成。 宣言主要内容是:签字各国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各国 政府保证对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共附从者使用其军事或经济 的全部资源,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 停战协定或和约;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 献的其他国家均可加入宣言。
LOGO
The act of 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法案)
I,The Balfour declaration on December 11, 1931 passed by parliament, become the act of Westminster,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the UK and the dominion of the relationship. II,Westminster act of the commonwealth is a free, equal state of loose, affi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 dominion and the equality of suzerain legislative power, as legal basis of modern commonwealth, known as "the great charter of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 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 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 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 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二战纪实战争时期的真实记录

二战纪实战争时期的真实记录

二战纪实战争时期的真实记录二战(1939年-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范围,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改变了世界格局。

本文将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二战期间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件和战争背后的故事。

一、德军入侵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下令德军入侵波兰,引发了二战的爆发。

德军利用闪电战战术,迅速击败了波兰军队。

这场战争造成了波兰人口的巨大伤亡和国家的瓦解,也标志着德军势力的蔓延。

二、英国的“顽强抵抗”在德军入侵欧洲大陆之后,英国成为了最后的抵抗力量。

虽然英国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但英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1940年,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展开了剧烈的空战,后来被称为“空中激战”。

虽然英国损失惨重,但他们最终成功抵御了德国的空袭,保卫了国家。

三、慕尼黑协议的背后1938年,通过慕尼黑协议,英国和法国同意了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

然而,这个协议的签署只是暂时的安宁,实际上给了希特勒更多的信心和背书,使得他更加嚣张。

这个纪实事件展示了当时西方国家对纳粹威胁的错误判断和软弱态度。

四、珍珠港事件的引爆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这次袭击导致了美国对日本的正式宣战,将美国卷入了二战。

珍珠港事件是二战期间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之一,它不仅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军事实力,也激发了美国人民的愤怒和战斗意志。

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最具标志性的战役之一。

1942年,德军企图攻陷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斯大林格勒市,这个城市对德军的战略意义重大。

然而,苏联红军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最终成功抵挡了德军的攻势,这场战役也被认为是德军在东线战场的转折点。

六、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二战最具规模的军事行动之一,也是西方盟军在欧洲重新夺回控制权的重要一步。

1944年6月6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联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登陆行动。

经过激烈战斗,盟军最终成功登陆,并最终推进到了德国本土。

关于二战中英国的500字心得体会

关于二战中英国的500字心得体会

关于二战中英国的500字心得体会英国在二战前面对的局势就是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老二对老大的挑战。

英国有二种选择:一是坚决反击。

就像它在二战时期做的一样,结果也摆在世人面前。

它还有第二种选择:妥协。

让度一定的利益给德国,与德国共享世界的领导权。

我们探讨一下这种政策对英国的得与失,它是否好于第一种政策。

其实二战前,英国已经没有机会实行第二种策略了。

事实上二战前夕,英法对德国已经实施妥靖政策,默许德国一步步突破一战战败后对它的束缚,眼看着德国一步步侵略周边的国家而不干涉。

期望以这种利益的出让来换取和平。

却不知道这些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德国的胃口了。

因为这些些许的利益在一战前或一战后拿来和德国谈判,还是可以谈的拢的,现在却份量不够了。

一战是老二对老大的挑战,只有在一战前或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英国才有机会实施对德国的妥协,对德国适当的利益让度,来换取德国对英国老大地位的支持。

但是人总是缺乏远见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国家也是一样。

谁愿意把到嘴的肥肉再吐岀来呢?因此我们把时间拉到一战前,假如在那时英德达成协议,英国认可德国后起之秀的地位,允许德国参与瓜分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来换取德国对英国老大地位和特权的认可。

英德共同执掌世界局势,顺便带上小弟法国。

那么发展到今天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可能还是和鸦片战争时期差不多吧?欧洲老牌工业强国掌握着世界的发展,其它各国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原材料地、工厂。

美国永远也成为不了世界第一强国,因为美国没有高科技和历史底蕴,它只能作为英德法的小弟和跟班。

苏联也不会诞生,因为俄国还是沙皇统治。

这对英国来说已是上好的局面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德国甘做老二吗?。

不列颠之战-英国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

不列颠之战-英国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

德国人的攻击给伦敦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伦敦的防空力量很薄弱, 英国空军的主力部队远 在南部,保卫城市上空 的只有高射炮部队和悬 浮在空中的阻塞气球。 而对如此可怜的防守力 量,难怪德国飞机如入 无人之境、丧心病狂地 进行轰炸了。
连续一星期的昼夜轰炸 使伦敦陷入一片火海之 中,就连英国皇家的白 金汉宫也未能幸免。英 国女王夫妇走上街头, 视察遭到破坏的房屋建 筑。此举极大地鼓舞英 国人民的斗志 。
背景
•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一直对英国抱有幻想,认为英国在如此严峻的局 面下,一定会与德国媾和,而且他认为打败英国后,英国的殖民地将 落入美国、日本和苏联之手,对于德国毫无益处,因此他在1940年5 月至7月,始终没有敦促德军总参谋部制定进攻英国的作战计划,而 是致力于对英国的诱降,在6、7月间多次通过广播和报纸,一再提出 “和平建议”;并通过梵帝冈教皇和瑞典国王与英国接触,提出以瓜 分法国、荷兰的殖民地优越条件试探媾和的可能性,还派出密使与在 西班牙的前英国国王,因坚持与一位离过婚的美国女子结婚而逊位的 温莎公爵接洽,准备扶持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前国王重登王位,建 立一个亲德的政府,迅速达成停战协议,然后可以集中全力准备对苏 联的作战。 • 然而,英国的强硬态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5月10日接替以制造 慕尼黑阴谋而闻名的绥靖主义者张伯伦出任首相的丘吉尔,历来就是 坚定的主战派人士,他在就职仪式上发表的演讲中明确说:“我们的 政策就是用上帝赋予我们的所有力量,在陆地、海洋和天空,向人类 历史上从来没有的黑暗罪恶势力战斗!”广大英国人民也清醒认识了 纳粹德国的残暴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彻底抛弃了绥靖主义,全力支持 政府将对德国的战争进行到底! • 当德国所有的诱降企图全部破产后,希特勒才定下了进攻英国的 决心,于7月16日下达了代号“海狮行动”的对英作战第十六号指令。

二战未解之谜-战时内阁的奸细

二战未解之谜-战时内阁的奸细

二战未解之谜-战时内阁的奸细1940年8月初,英国为抵抗德国蓄谋已久的进攻正在积极备战。

在海峡对面的欧洲大陆,战争已经开始并逐步扩展。

在战争爆发后的十个月内,希特勒已经完全统治了西欧。

“如果德国佬来犯,我们只能用啤酒瓶敲他们的头,因为那是我们惟一的武器。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他的参谋不无诙谐地说。

然而,希特勒并未发动跨海侵略战争。

8月1号,他签署了第17号令,命令刚晋升的赫尔曼·戈林只用空中力量使英国屈服。

沿海峡排列的是由3358个东普鲁士人等多种族人员组成的空前强大的部队,而海峡的对面,整个英国南部,有几百个皇家空军飞行员正在为抵抗这一侵略进行飞行准备。

这些皇家飞行员是一群勇敢但又散漫的、与众不同的人物。

仅在几年前,他们许多人宣誓成为和平主义者,一些人还在牛津誓言书上签名,发誓说他们永远也不会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斗。

但现在,在关系到英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将参加战斗并在需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英国皇家空军司令赫兹·道林元帅从截获的电子情报中获知,戈林将要发动一场全线进攻。

获得这个消息后,58岁的道林元帅借助先进的雷达技术和无线电控制系统,在位于本特利的战斗司令部的一个地下室中,指挥了一场被丘吉尔称为“不列颠之战”的战役。

烈火、刺耳的警报弥漫在英国全境和英吉利海峡上空达4周之久。

通过超短波码,道林能够提前知道德军的目标和战术,这使得英国皇家空军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布置他们的中队,在适当的地点和高度集中力量进攻德军,从而避免了一味追击敌人的假目标或次要目标,从而造成对本已经十分薄弱的皇家空军力量的无谓消耗。

然而,在道林元帅对戈林的总部进行监听的时候,很明显,德国人也有一条直接从英国战争内阁获得信息的渠道。

尽管戈林和他的指挥官们并不知道英军的具体战术,也不知道道林截获了他们的情报,但是,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军官却能在英国政府作出极其秘密的决定之后数小时内即获知其内容。

当时,英国正处在自1588年西班牙舰队侵入英吉利海峡以来最危急的关头。

二战英国与德国的战争配给制[指点]

二战英国与德国的战争配给制[指点]

二战英国与德国的战争配给制二战英国与德国的战争配给制-----资料转贴战争总是带来死亡和无处不在的匮乏!旷日持久的二战,不仅给人类造成千万生命的死亡,更使各国民众充分体会到战争经济带来的食品和生活物质的匮乏与短缺。

饥饿在折磨交战国的人民!在战争期间的英国由于受到德国潜艇对航运的严密封锁,不得不对基本民生物资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肉、蛋、糖和水果的消费量分别下跌了27%、56%、35%和56%,糖果、黄油、茶叶和咖啡的配给量几乎是零。

1940年到1945年出生的整整一代英国孩子在1946年之前没有见到过香蕉。

从1939年到1943年,由于供应不足和急剧的通货膨胀,英国的生活费用上涨了83%。

配给制度1940年1月8日,英国实行食物配给制,尽管汽油在五个月前战争爆发时就已经定量供应了。

普通百姓都到政府那里登记,以获得定量配给。

他们也得去本地的店主那里登记,直到战争结束,店主们都会得到专门的供应。

第一批配给的食物有咸肉和黄油,每人每周4盎司。

糖是另一种首批配给的食物。

具有讽刺性的是,配给制让英国普通人比战前战后都吃到了更多的健康的食物,民众的食物由政府精心控制得极有成效。

1940年6月1日,政府又开始配给布料,每人一年得到66张定量的息票。

一条长裤要花掉8张息票,一件衬衫要花掉7张息票,一双袜子要3张息票,一条内裤要4张息票。

在配给制最为严重的1942年,人民每周每人只能允许吃很少的肉。

这一匮乏使得很多人养起猪或家禽来,鸡可以产蛋,而且不在配给之列,这样,很多人不再依赖配给而自己解决食物不足的问题。

有些食物在战时则从来没有限制过,包括面包,鱼,番茄,蔬菜,以及并不是很缺乏的牲畜的下水等。

在配给制度中没有对圣诞节的抱怨伦敦1940年12月25日,英国人充分享受了他们传统的火鸡和李子布丁的圣诞节晚餐。

本来在盘子里会更少,但多数家庭储藏了足够量的奢侈品,比如糖果和糖以确保一个正常的可以松开腰带的盛宴。

如果配给制开始,圣诞节会成为一个更斯巴达式的事。

二战期间英国成功原因

二战期间英国成功原因

二战期间英国成功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作为协约国的重要成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英国曾一度遭受德国的空袭以及面临海上封锁等严峻挑战,但英国最终成功地挺过来,并为最终的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探讨并分析二战期间英国成功的原因。

一、坚定的领导力在二战期间,英国拥有伟大的领导人,如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他具备了坚定的领导力和优秀的决策能力,为英国提供了希望和鼓舞。

丘吉尔始终坚持坚决抵抗纳粹德国,并在最困难的时刻激励国民继续抗战。

他的坚定和果断的领导无疑是英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良好的军事准备和实力英国在战争爆发前,已经意识到战争的来临,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准备措施。

英国的皇家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保障了英国海上运输以及对抗德国海军的能力。

此外,英国还采取了有效的空袭防御措施,包括建立了广泛的防空网等,保护了英国本土不受过多损害。

英国的军事准备和实力为其在二战中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战时外交和国际合作在战争期间,英国积极推动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协约国进行紧密合作。

英国与美国和苏联等盟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和经济联系,共同抵抗德国的侵略。

此外,英国还与其他协约国进行了秘密行动和情报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反纳粹德国的力量。

英国的战时外交和国际合作为其在二战中的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网罗人才和创新技术为了战胜敌人,英国拥有了一支出色的军事和科技人才队伍。

例如,英国的雷达系统在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英国及时发现并应对德国的空袭。

此外,英国还催生了许多其他科技创新,如飞机发动机的改进和发展,使英国在空中战斗中获得了优势。

英国的人才和创新技术为其在二战期间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坚定的国内士气和民众支持英国的国内士气在二战期间一直保持高涨。

面对长期的空袭和困境,英国民众表现出了坚定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时刻,但依然通过自愿参军和战时生产等方式支持战争努力。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二战爆发后,英国面临本土和远东的双重作战风险。

经济实力的衰弱、西方和平主义思潮等因素致使英国在远东战场推行了一系列的对日绥靖政策。

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滇缅公路在远东战场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名词,滇缅公路标志着抗战时期的整个历史坐标。

由于其终点位于当时英属殖民地缅甸腊戍,英国的政策与这条公路密不可分,因此滇缅公路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英国在远东战场对日绥靖的演变情况。

标签:二战;英国;日本;绥靖政策;滇缅公路中日战争爆发初期,英国曾一度采取所谓“不干涉”政策,强调保持“中立”。

随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展开。

为避免战争局势的扩大,“英国先是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要求双方‘克制’,继而消极调停,并指望得到与美国的合作”。

然而,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步步深入,英国的在华利益受到多方面的损害,于是它一方面依旧采取牺牲中国利益以保全自身的对日妥协态度,并妄图把战火引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另一方面,它则开始向中国提供军需物资及贷款,企图借中国的抗战运动来削弱日本的力量,以增强英国的在华地位。

这样,作为向中国输送战略物资、提供军事武器的滇缅公路,在英国的远东政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国在滇缅公路运输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可以说是比较积极的,因为保持滇缅公路的畅通,与英国传统的对华政策相符,也与英国在远东的利益相符。

然而,在滇缅公路的不同运输阶段中,英国又表现出了十分“摇摆不定”的矛盾态度。

一、英国对日本绥靖初现端倪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为断绝中国全部外援物资以尽早实现其“大陆政策”,不断加强封锁中国各沿海港口,并对滇越铁路等对外交通要道进行全面封闭。

随着战争局势的不断扩大,尤其在武汉会战之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使战争变成了一场物资消耗战。

就中国方面来说,此时的物资供应显得异常严峻起来,新辟对外通道成为当务之急。

二战期间的英军火炮

二战期间的英军火炮

二战期间的英军火炮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8年第1期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英帝国开始衰落。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直到二战期间,大英帝国依然控制着像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一些地域辽阔的国家。

二战过后,尽管英联邦依然存在,但仅仅是一个“虚壳”而已,举行个“英联邦运动会”什么的,印、加、澳等国都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二战爆发之前,英国已经拥有强大的军队,尤其是英国的海军,更是相当强大。

而英国的陆军,实力也相当可观,编成了独立的兵种,拥有较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二战初期,尽管英法联军有屈辱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是,英军因而保存了陆军的几乎全部实力。

在后来的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军都有不俗的表现。

二战中的英国陆军,兵种的武器装备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如步兵分队中仅装备有口径为2英寸(51毫米)和3英寸(76.2毫米)的迫击炮和小口径的反坦克炮,不装备野战炮;而炮兵分队装备大口径的野战炮,作为支援火力使用。

要知道,英国的火炮技术还是相当先进的。

熟悉坦克武器的读者朋友会知道,二战后第二代坦克上装的坦克炮,主流便是英国的L7型105毫米坦克炮,至今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仍在使用,可谓是“宝刀不老”。

而L 7型坦克炮的技术底蕴,便是二战时期英国火炮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本文重点介绍二战中英军的几种著名火炮。

需要事先说明的有两点:一是二战中英军的火炮是以“磅”来区分,而不是以口径来区分的,如2磅火炮、6磅火炮、25磅火炮等。

“磅”是炮弹重量的单位。

在火炮发明之初,为无膛线的臼炮,炮弹多为球形弹和前装药,重量比较固定,而臼炮口径的公差比较大,那个时候用炮弹重量来划分火炮,有一定道理。

但是,自从枪炮有了膛线之后,便有了来复枪(线膛枪)和线膛炮。

这时的步枪和火炮的口径加工要求相当精确,枪膛和炮膛的压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枪炮的初速、射程和威力才能随之大幅度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时的英国●威斯敏斯特法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

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

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

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

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

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

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

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慕尼黑阴谋1938年3月,纳粹德国兵不血刃地并吞了奥地利后,开始注意下一个侵略目标捷克。

由于靠近两国边境的捷克的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指使纳粹党徒和部分民众要求“民族自治”、“脱离捷克”;又声称不能容忍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要替他们“伸张正义”,准备用“军事行动扫荡捷克”,为其陈兵边界创造舆论条件。

而捷克政府自然也不愿任人宰割,也开始局部动员,加强了边界的作战兵力。

战争一触即发。

张伯伦与法国人一起向捷克政府施压,要他们割让苏台德区。

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党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捷克政府开始表示拒绝,但英法表示,如果捷克政府不同意,那么英法就没有义务协防捷克。

最终,捷克政府妥协,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

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

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

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曾声称,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

而希特勒最终没有实践他的诺言,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第二年3月就悍然侵占了全部捷克。

●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

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

在此期间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

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

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丘吉尔临危受命1939年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

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

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将矛头指向张伯伦。

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

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是无法得到丘吉尔的支持。

张伯伦十分清楚,一旦丘吉尔离开内阁就要垮台。

此外工党也向张伯伦施压,十分明确地向他表明,工党将不会再支持由张伯伦或其亲信所领导的内阁。

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

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热血、辛劳和汗水》。

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我要向下院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

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苦难的岁月。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这就是我们的政策。

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

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

当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

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信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

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

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征服北欧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计划,进攻北欧地区。

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

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

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

但由于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北欧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采用采用曼斯坦因计划,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

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英法联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

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

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四十个师约38万余人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

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东面、北面、南面的德军装甲铁骑对其形成合围。

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抵达距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16公里处,但却在这时接到被证明是致命失误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给了英法联军以喘息之机。

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主持下,5 月26 日英军统帅部迅速拟定并实施“发电机计划”,英国海军抽调了1000 余艘舰船冲过德国空军的封锁。

与此同时,还从英国、比利时、荷兰本土各沿岸港口、码头驶出了近8500 余艘各型各类的民间船只,分几路奔赴敦刻尔克地区,接应撤退的部队。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

同时英法联军也加强了敦刻尔克的防御阵地。

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

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10天。

此次撤军共有约33.8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联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此外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担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国军队4万余人被俘。

整个撤退过程中还有2.8万余人死伤,士气亦一度低落。

但短短10天时间,“发电机计划”的胜利实施让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8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英法联军和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批的有生力量。

英国人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民心士气,特别是民间船只的快速行动能力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丘吉尔首相对此有着高度评价:“敦刻尔克海滩的战斗经过,将彪炳在我们所有的史册中。

但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

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但这次伟大的撤退中却孕藏着胜利。

”法国沦陷“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之下也将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是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的一切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