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儒道佛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影响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影响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思想体系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的表达。
虽然它们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但它们所表达的共性却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中国思想史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仁德为核心的价值观,认为仁者必有智,而仁智则与君子的素质紧密相连。
同时,儒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个体得到更好的修养,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即一切都应该有过度的考虑,做任何事都应该保持中庸的心态,不要过分偏执,更不要让任何一种情感或欲望影响自己的行为。
道家思想则更加着重于自我完善和自然的统一。
道家强调人应该完全与自然相融合,找到其中的内在规律,融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在道家的观念中,“道”是生命之本质,一切都应按照道的规则去行动,才能真正符合宇宙之道。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超越人造社会的一切限制,寻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佛家思想则更加注重的是解脱和精神上的富裕。
佛家强调的是禅修与智慧,并认为禅修是达到真正自我实现的唯一方式。
它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在世界,强调人应该通过修行实现对自己和世界的超越。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佛家思想更多地关注人自身的革命和发展。
佛家认为,只有当人成功跳出欲望的陷阱,摆脱烦恼和贪欲,才能真正地活得快乐和自由。
三种思想布道的方式与理念也不尽相同。
儒家重视礼仪和“仁”,强调对他人的善待和尊重。
而道家更加注重的是个人的境界,突破现实社会的束缚,达到与“道”的完美统一。
佛家则更加强调对人生的超越和精神内在的升华。
三种思想各有形式,但它们的核心都是为了找寻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尽管三种思想存在一些异同,但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迥然不同的。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即便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道家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对于自我完善和自然的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
由孔子创立。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们的楷模。
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
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其意义: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第二、道是自然而无为。
第三、道是无形而实存。
第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存。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自然)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
(大地)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
如何理解中国三大传统思想精髓: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如何理解中国三大传统思想精髓: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处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丰富,各学派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本文将对这三家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提倡“仁爱”和“孝道”,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自勉和相互尊重,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佛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外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慈悲、舍己和解脱。
佛家的核心理念是“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解脱。
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修行佛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第三大学派,强调回归自然和追求道观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万物自有其道,只有顺应天道和人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追求道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双重影响。
综上所述,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解脱和慈悲为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
这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断滋养和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
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流派,它们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教(释家)。
虽然它们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内涵,但却都以人的生活、幸福和修养为出发点。
下面将分别对儒家、道家和佛教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的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在于修养自己,取得道德的高尚品质,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对家庭和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社会的奉献。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修养来建立和维系社会秩序,并通过君子的品德来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倡导“道”的哲学观念。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们认为人应该以自然为师,融入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遵从道的规律,达到个人的内心平和和自由自在。
他们认为追求个体的自由自在是人类最高的境界,但也不排斥外部社会的存在。
道家思想注重追求个人的真实自我,反对一切形式的僵化和约束,倡导放松自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最后是佛教思想。
佛教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主张“苦、集、灭、道”的四大真理。
佛教认为人类生活中的苦难是由于欲望和无明所导致的,解决苦难的途径是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觉悟和解脱。
佛教倡导解脱众生的理念,强调舍弃私欲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佛教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通过冥想和禅修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
同时,佛教也强调菩萨的精神,即利他利己的精神,提倡慈悲和无私的行为。
佛教思想对于个体的追求和社会的和谐都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和方法。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家思想都关注人类的生活和修养,强调个人的内在成长和外在表现。
儒家注重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的建立,道家强调个人的自由自在和融入自然,而佛教则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三教共融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三教共融一、儒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视。
儒学对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社会价值观:儒学倡导“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关注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家族伦理:儒学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尊卑有序、孝道至上,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3.教育体系:儒学推崇读书求知,强调教育与修身养性相结合。
儒家经典成为古代中国士子必读的重要内容。
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道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为而治的思想。
它对中国文化、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1.自然观念:道教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关系,追求真善美,并倡导个体应顺应天理、守住本心。
2.禅修修行:道家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禅修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3.医药理论:道家在医学方面有很大贡献,形成了“阴阳五行”等理论,这些理论也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医药学。
三、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传入后经过本土化发展,在中国文化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佛教在社会、艺术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心灵解脱:佛教强调超越世俗的束缚,通过悟性来寻求解脱和内心平静,对于个体心灵上的满足提供了解决方案。
2.艺术表现:佛教对于中国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刻画了不同佛陀的形象,传递了佛教教义。
3.社会福利:佛教强调慈悲和利他,通过建立寺庙、修建桥梁等社会公益事业来提供帮助。
四、儒、道、佛三教共融的意义儒、道、佛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渗透并共融,在中国人民心中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
三教共融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互补共存:儒家重视人伦道德,道家注重自然天命,佛家关注个体解脱。
三者通过相互借鉴和互相补充,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多样性。
儒道佛三教的核心价值比较
儒道佛三教的核心价值比较引言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各自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及生活各个层面。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三教的核心价值观,并比较它们的异同,以展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儒家核心价值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强调仁爱、礼仪、和中、孝道等价值观。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儒家还强调“君子自强不息”,倡导持续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道家核心价值道家哲学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与变化的根本原理,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主张减少人为干预,以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在个人修养上,道家提倡“无为”,即不违背自然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家哲学中还有“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形态,反映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社会理念。
佛教核心价值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
佛教的核心价值是“因果报应”和“解脱涅槃”。
它教导众生忍受现实苦难,通过修行来积累善因,以求得来世的善果。
佛教强调内心的觉悟,认为只有通过内观和修行,才能超越苦海,达到涅槃的境界。
此外,佛教也倡导慈悲为怀,利益众生。
比较分析仁爱与顺应自然儒家与道家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尽管它们关注的焦点不同,但都强调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我修养与内心觉悟儒家和佛教都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
儒家强调通过礼仪和教化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而佛教则通过禅修和内观来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觉悟。
社会和政治理想儒家提倡的是积极入世的政治理念,强调君子担当和礼治社会。
道家则倾向于隐世哲学,主张“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
佛教则更多关注于个人心灵的社会,强调慈悲与和平。
结论儒、道、佛三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它们的核心价值各有侧重,但也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
儒家道家佛家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想流派。
它们各有千秋,但又互相交流影响,共同贡献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智慧。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儒家思想中,“学”二字被视为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儒家思想讲求道德修养,推崇“人伦主义”,提倡“以礼入仁”。
通过学习礼、乐、射、书、春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文化修养。
儒家的教育智慧强调“知行合一”,即通过知识学习,达到言行一致的效果。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规律。
道家的教育智慧是“无为而治”,即把教育当作自然的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天性发展成人。
道家观点中,人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所以强调身心健康、自尊自信。
道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
佛教强调“八正道”,让学生通过瞑想和禅修来培养内心的平静。
佛家的教育智慧强调“菩萨心肠”,即要关爱他人,热心做好事,柔道立仁。
通过培养爱心和慈悲,来达到修身自修的目的。
佛家思想通过智慧和放下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成为培养学生自我觉察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现代教育中,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例如,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的观点,引导着我们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协调和团队合作;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中的“自然法则”的思想,引导我们创造有机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学生个性;佛家“八正道”中的看清事物本质、真正领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而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总之,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教育智慧,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智慧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验证和实践,不仅具有颇具价值的历史意义,更有实际可行性和现代性。
通过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我们可以为现代教育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思考的方向和方法。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开显人的本然德性,进而达臻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
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语录》中)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构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则是“气”。
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
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无为。
释迦牟尼佛的法门的特点叫作“戒、定、慧”。
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和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
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
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而深远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思想流派。
这三家思想分别是儒家、佛教和道家,它们对于中国社会、道德伦理和个体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它始于孔子,强调了社会关系、家庭伦理、教育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儒家主张仁爱、孝道、忠诚和礼仪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框架。
儒家认为,个体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秩序和家族伦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支柱。
佛教思想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并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
佛教主张克己奉公、慈悲为怀和放下执着。
佛教对于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追求解脱提供了一种方法。
佛教强调世俗生活的忧虑和苦难都源自个体的无明和执着,只有通过放下执着、悟透人生的真谛,个体才能达到涅槃的境地。
因此,佛教对于人生追求和个体心灵的平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个体的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强调无为而治和无欲而成功。
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能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道”,个体应当遵循“道”的运行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十分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对内在道的感悟。
他们主张通过静心、闭关或冥想等修炼方式,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追求真理。
因此,道家思想对于个体的修养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完整框架。
这三家思想都强调个体修养和道德伦理,从不同角度探索并回答了人生和社会存在的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体责任,佛教思想关注个体内心的修行和追求,而道家思想则注重与宇宙自然的和谐。
这三家思想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佛、道儒、佛、道分别以不同的人生哲学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需要,或不同的人在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的不同需要,这在历史上曾对中国人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
而儒、佛、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国家和社会对它们的需求,而它们又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儒家之长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表现得最为突出。
“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儒家的一贯精神。
总体上看,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
儒家谈人,基本限于现世;儒家谈人的实现,强调的是主体道德上的自觉完善和圣人教化,如何从主体自身来强调为善去恶的必要性。
道家之长当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无法实现自我的时候,道家有独到的发挥。
老子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
道性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的理论框架虽然是“自然”,但其着眼点却并没有离开过“人”。
老子道家对人的地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只是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及在人的实现问题上,走的是与儒家不同的道路。
佛教之长佛教的出发点是“人生皆苦”,它通过“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教义学说来论证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又通过“自作自受”、“自种自收”的三世轮回“业报说”而将人们引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其中包含着某种人通过努力实现人生永恒幸福的向往。
佛教对“人生”内涵的扩大和对道德行为自作自受的强调,确保了佛教为善去恶道德说教的威慑性及其人生理想的恒久魅力,提供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儒、道人生哲学相融互补的契机。
儒、佛、道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古人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当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更多的是三者在历史的演变中往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
中国传统文化--道儒佛
道儒佛
道、儒、佛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道、儒、佛文化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交互渗透、对立互补,共同建构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
道家主“真”,追寻道,体悟真,返朴归真。
儒家主“善”,核心是仁、礼。
仁是一种善。
佛家主“美”,引渡心灵到极乐世界,追求理想美
儒家站在人生之内,是一种入世的精神。
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由此引发人与人和谐的观念。
就是把人教化成具有爱的情感,明人伦,守秩序,达到道德理性自觉之人。
儒家智慧使国人懂得人生庄严的义务和伦理责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入世精神:事情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道家站在人生边缘,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立足于自然主义,教人懂得超越自我的有限,用无限的观点理解万物存在的必要性。
道家智慧给国人的文化性格增加了委运任化,知足常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出世的精神:事情要甩开、要超越、要淡然)
佛家站在人生之外,用超人的眼界识别人世间的种种假象,揭示人生悲剧的根源,在批判现实世界的同时,建构了一个涅盘的境界、皈依的家园,把人的心灵引渡到一个超验纯洁的精神世界。
儒家的伦理精神,
道家的风格气度,
佛家的哲学智慧,
在如今生活中具有现实意义。
以儒养德,
以道养生,
以佛修心。
儒道佛三家文化思想总结
儒道佛三家文化思想总结儒、道、佛三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儒、道、佛三家文化思想的总结:一、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思想强调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行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追求道德完善。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主张以“孝”为中心,尊重父母、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和睦。
同时,儒家思想也提倡尊重、教育和关爱子女,为人父母负起责任。
儒家思想推崇社会秩序和政治规范,主张君主制度和官僚主义,追求“五常”:仁、义、礼、智、信。
这些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道家文化思想:道家文化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融合,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摒弃世俗的功利心态和追求,通过追求“无为而治”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修行。
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理观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尊重自然,不作为,不干预事物的发展。
道家追求内在的自然而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谦让、隐退,推崇群体自主和民主的原则。
三、佛家文化思想:佛家文化思想强调苦难和解脱,主张人们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放和觉悟。
佛家强调无常和苦,主张通过舍弃欲望和培养慈悲心,解脱生死轮回。
佛家思想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行和证悟,超越尘世的苦难,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佛家思想主张对一切生命的慈悲和善良,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合一。
佛家提倡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志、正念、正定,以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维护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佛家思想强调个人主义和超越世俗,主张通过内心的觉悟和修行,达到个体与宇宙的融合和解脱。
儒、道、佛三家文化概论
儒、道、佛三家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简释三家文化的区别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七、兼容学习,成就自己儒家文化——修齐治平道家文化——道法自然佛家文化——觉悟人生三家显学的相互关系: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教交融
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教交融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教交融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教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独立而又共通的思想体系,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强调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它追求和谐、中庸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教则强调个体的自我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佛教则主张通过精神解脱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地。
这三种传统文化在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国学。
儒家为人类行为提供了规范,尤其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道教和佛教也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越形而上的思想、理想和追求。
儒家思想与道教和佛教相互融合的一个重要例子是儒教与道教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儒家。
道教儒家不仅借助了儒家关于家庭、社会和政治的思想,还保留了道教关于修炼和长生的理念。
通过结合这两种思想,道教儒家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生活哲学,尤其是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另一个重要的融合是佛教与道教的结合。
这种结合发生在唐朝时期,被称为禅宗。
禅宗以达摩祖师开创为始,它将佛教的禅定和道教的内丹相结合,提出了内心的寂静和平和是个人解脱的关键。
禅宗对于个体精神修炼的重视与儒教的注重道德修养相互补充,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实践和体验这种哲学思想。
儒道佛三教的交融也可以在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找到。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就融合了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元素。
在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中,你可以看到儒教的庙堂建筑、道教的山门和佛教的塔和像。
每一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儒道佛三教交融的文化特征。
总之,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教交融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将儒教、道教和佛教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国学之道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体系探析
国学之道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体系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被认为是三大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特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理想人格追求。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价值观念。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觉悟,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道家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无为而治的道构成,人应该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规律。
他们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倡导人们摒弃欲望,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佛家思想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强调解脱苦难和实现内心平静的智慧。
佛家主张通过禅修和觉悟来摆脱轮回的苦难,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觉醒。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强调舍弃欲望和培养慈悲心,以达到超脱生死、解脱人类之苦的境界。
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三大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渗透并互为补充。
虽然它们在理念和目标上有所差异,但都对人的品格和修养有着共同的关注。
儒家思想着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道家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注重个人修行与和谐自然;佛家思想追求智慧与解脱,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与超越。
这三大思想体系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学说;道家思想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书画创作;佛家思想的传入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对于人们解脱困境和追求精神自由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仍然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极富代表性和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承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推广和普及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有“四梁八柱”为主要支撑。
“四梁”即儒道佛三家思想,“八柱”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孝、法”。
据传,这“四梁八柱”是汉武帝所制定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层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仁爱”,即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修炼和内心的平衡,主张以无为而治,强调守道为笼络之本。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道家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生的思想。
佛教思想原本并不是中国本土文化,但是它以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逐步走进了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和慈悲,提倡“有爱心,无恶意”,让人们能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他人的感受。
除了“四梁”外,“八柱”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基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递者,是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书法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礼仪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讲究习惯,强调风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
和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让古人们明白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
易经则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代码,引导人们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及其意义。
春秋是一部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史书,其对中国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无法估量。
孝则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神,其教导子女应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
法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体系,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
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
圣、佛、仙皆由人成。
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
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
所谓“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1、儒家创始人:孔子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人物:庄子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1、道教的成仙思想及渊源
2、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3、道教世界
4、道教的神仙
5、道教的修炼与法术
30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1、道教的成仙思想及渊源
一般宗教讲“彼岸世界”(天堂、天园、极乐世界) 道教讲长生不死、肉身成仙
渊源:原始巫术——巫医不分,巫有不死药 神仙方术——海外三仙山,有长生不死药 黄老思想——“道”生阴阳,再生天地万物
31
32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2、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东汉末灵帝时 理论完善——东晋时 改革发展——南北朝时 全盛——隋唐五代时期 内丹大行——金元之际 衰落——明清时期
分符箓、丹鼎两派
张陵五斗米道
北嵩山寇谦之 隋苏元朗倡内丹 王喆创全真
张角太平道
南庐山陆修静 唐宋大受尊崇 清信藏传佛教 南全真 北正一
化简伦理是治世所需 自古有之 尧时有“五教”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春秋时有六顺六逆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五伦 四维
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 君懿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董仲舒提出了 “三纲五常” 的伦理规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接近近代“民主、平等、博爱”的观点太超前 不能见容于当世
16
• 一、诸子百家学说
5、法家学说
起源于春秋 发展于战国 集大成于秦
管仲 子产 李悝 吴起 商鞅 慎到 申不害 韩非 李斯
以法、术、势的概念为核心思想 “法” 法者为治之本 法必明令必行 刑无等级 不因功减刑 “术” 君驭臣之权术 辨忠奸别功过 因任授官 循名责实 “势” 有足够的权势令人屈从 强调君主大权独揽
43
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1、佛教的产生与派别
创建 公元前六世纪 释迦摩尼 结集著经 佛祖去世百年后 弟子念诵 部派时期 分“上座”、“大众”两部 分大小乘 公元一世纪前后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修习三学,证罗汉果,达到个人的解脱 修习三学六度,渡己渡人,共同脱离轮回
44
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2、佛教教理的基本思想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
流 “天人感应”论后与谶纬迷信相结合 魏晋玄学和佛教禅宗对之发起冲击 宋明理学
北宋周敦颐始创 中经张载 到程颢、程颐兄弟分为两支 朱熹承袭程颐 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其理论称为“程朱理学” 陆九渊承袭程颢 再传至明代王阳明完成 称为“陆王心学”
气质之性
成为思想界的逆
34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4、道教的神仙
三清 四御 三官 五岳
元始天尊 玉皇大帝 天官赐福 群山领袖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勾陈上宫天皇上帝 后土皇地祗 中央紫微北极大帝 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
—— 各管一摊,属“条条”管理 —— 分管五方,属“块块”管理
以泰山(管鬼)为尊
(照搬民间神鬼系统) “三仙说” 天仙 地仙 尸解仙 “五仙说” 天仙 神仙 地仙 人仙
仅十七字,简明精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流传
26
• 三、“三纲五常”
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
孝亲思想起于原始社会,兴于夏商周。周行嫡长子继 承,突出父子关系,也就突出了孝的作用。 家族宗族稳定是宗法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倡导孝道 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统治者的意志,也符合儒家“修齐 治平”的处世哲学。 先秦社会家国同构,父兄为君,子弟为臣,忠即是孝, 孝即是忠,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秦废分封立郡县,官职由按血亲世袭改为由皇帝任命, 孝与忠分开了,所以要大倡忠君以利于皇权专制。 三纲 “以孝为基 以忠为首”
诸侯争霸 诸子著书 求富强之术 成百家之说
10
11
• 一、诸子百家学说
2、儒家学说
仁为学说核心 礼为伦理规范 中庸为思想方法 仁 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治国的方法 礼 遵守并维护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中庸 做事把握适当的尺度 孟子“性善说”
来 是仁义礼智四美德的萌芽 说明人性本善 君主应行爱民的“仁政”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生俱
做人 —— 柔弱 处下 处世 —— 无为 不争 为政 —— 绝仁去智 无为而治
辩证法思想:柔弱胜刚强
无为而无不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
15
• 一、诸子百家学说
4、墨家学说
以“兼爱”为理论核心 衍伸出“非攻” “尚贤” “尚同” 等主张 兼爱 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 可以解决天灾人祸和民众疾苦 非攻 反对战争 (荒废农耕 消耗财物 劳役人畜) 尚贤 主张不分门第出身任人唯贤 尚同 以天子为准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行为 墨学的命运 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 影响极大 秦汉以后后继无人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辞海》: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 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 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 态。 美国学者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27
• 三、“三纲五常”
3、夫权观念是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
“男尊女卑”观念:产生于父系社会,加强于男耕女织的生产分
工。
女子不能继承家产,不能参与社会工作,终身依附男人。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德 言 工 容 七出 不顺舅姑 无子 淫佚 口多言 嫉妒 恶疾 盗窃 三不去 为公婆守孝三年 夫家先贫后富 无家可归 贞 节 烈 婚前保守童身 婚后忠于丈夫 夫死主动殉葬 其它不幸 终生守寡 族内转房 典作人妻 拐卖为娼
8
• 一、诸子百家学说
1、诸子百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2、儒家学说 3、道家学说 4、墨家学说
5、法家学说
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
9
• 一、诸子百家学说
1、学术大繁荣的时代背景
殷商兴“天命说” 认为君权神授 人君成为人神中介 《周礼》把贵族分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维护君权 东周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荀子“性恶说”
认为“目好色,耳好声”是源于人的生理需求的“
12
13
• 一、诸子百家学说
3、道家学说
道为根本范畴 无为不争为处世原则 绝仁去智为社会历史观
“道”是生成世间万物之根
生万物
“无”生“有” “有”生阴阳 阴阳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法则
“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法则的应用:
28
• 三、“三纲五常”
4、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
孟子提“仁、义、礼、智”,董仲舒加“信”,构成五常 。 仁 仁爱 宽容 谦让 忠恕 义 正义 合宜 坚持原则 礼 合于周礼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 智 学识 才智 明断事理 把握分寸 信 诚实不欺 信守承诺 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今天仍有其合理成分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1
22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战国时的显学 多国因变法而强 是秦朝统治的政治理论
17
• 一、诸子百家学说
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
阴阳家 邹衍 以阴阳五行说解释和推演朝代更替 名家 公孙龙和惠施 专门研究“名”与“实”的关系 纵横家 苏秦和张仪 研究政治外交战略与谋略 农家 许行 鼓励耕桑 兴修水利 改进技术 提高粮产量 杂家 吕不韦 试图“兼儒墨、合名法” 融百家为一体 小说家 班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
四谛 苦、集、灭、道 —— 涅槃出苦海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 因果相随 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 法轮常转 善恶有报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拜祖先、 尊师重教、尊老崇古、注重廉耻、亲疏有序、重责轻权、 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重文轻武、 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重义务轻权利 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
融合型
7
中国传统文化 —— 儒学
一、诸子百家学说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三、“三纲五常”
董仲舒对孔孟学说进行加工改造
德教
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兼容各家思想于儒学 —— “深察名号” “三统说” 以刑罚辅助 用“天人感应”说解释儒学 将儒学化简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推向全社会
“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神学化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 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 23
鬼仙
35
36
37
38
39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5、道教的修炼与法术
炼金→炼丹
—— 外丹→内丹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 道(虚无)→ 一(混一的“有”)→ 二(即阴阳) → 三(天地人) 炼神返虚(有化无)←炼气化神(二合一)←炼精化气(三合二)
符箓:念咒书符,请神遣将,擒妖捉鬼,镇宅除病
“旁门左道” (九十六种左道,三千六百旁门)
孙武 吴起 孙膑 司马穰苴 研究战争规律和取胜的谋略 代表作《孙子兵法》以深邃的哲思和精妙的谋略为后世立法
18
19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1、儒学的独尊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