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儒道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
流 “天人感应”论后与谶纬迷信相结合 魏晋玄学和佛教禅宗对之发起冲击 宋明理学
北宋周敦颐始创 中经张载 到程颢、程颐兄弟分为两支 朱熹承袭程颐 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其理论称为“程朱理学” 陆九渊承袭程颢 再传至明代王阳明完成 称为“陆王心学”
气质之性
成为思想界的逆
孙武 吴起 孙膑 司马穰苴 研究战争规律和取胜的谋略 代表作《孙子兵法》以深邃的哲思和精妙的谋略为后世立法
18
19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1、儒学的独尊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
20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1、儒学的独尊
秦用法而强 实现天下一统 却又因严刑苛法短命而亡 汉去苛法而行无为 既有“文景之治” 也有七王之乱 汉武帝 需要一种非法非道刚柔兼济的治国理论 董仲舒 当代大儒 应时而出 公元前140年向汉武帝进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1
22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拜祖先、 尊师重教、尊老崇古、注重廉耻、亲疏有序、重责轻权、 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重文轻武、 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重义务轻权利 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
融合型
7
中国传统文化 —— 儒学
一、诸子百家学说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三、“三纲五常”
四谛 苦、集、灭、道 —— 涅槃出苦海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 因果相随 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 法轮常转 善恶有报
31
32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2、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东汉末灵帝时 理论完善——东晋时 改革发展——南北朝时 全盛——隋唐五代时期 内丹大行——金元之际 衰落——明清时期
分符箓、丹鼎两派
张陵五斗米道
北嵩山寇谦之 隋苏元朗倡内丹 王喆创全真
张角太平道
南庐山陆修静 唐宋大受尊崇 清信藏传佛教 南全真 北正一
服饵 胎息 辟谷 守庚申
服食草木、丹药的养生术 闭气,直至可以如胎儿在母腹中一样没有呼吸 不食五谷,可以灭掉体内靠谷气生存的三尸虫 庚申日坐守不睡,三尸尽灭、司命削死籍,长生成仙
40
41
42
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1、佛教的产生与派别 2、佛教教理的基本思想 3、佛教修持的“果位” 4、佛教世界及主要神佛 5、佛教在我国的流传 6、我国的佛教派别与禅宗
中古时期
“太素”、“混沌”均属上古时期。之后的“九宫”、“元皇”、“太 “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到“太连”,属
一说:天地之先已有盘古真人,自号元始天王,分天地阴阳,住玉京山 上。后生成太元圣母,元始君与其“通气结精”,“阴阳调和”,生天 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三皇即三清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辞海》: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 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 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 态。 美国学者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8
• 一、诸子百家学说
1、诸子百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2、儒家学说 3、道家学说 4、墨家学说
5、法家学说
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
9
• 一、诸子百家学说
1、学术大繁荣的时代背景
殷商兴“天命说” 认为君权神授 人君成为人神中介 《周礼》把贵族分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维护君权 东周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董仲舒对孔孟学说进行加工改造
德教
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兼容各家思想于儒学 —— “深察名号” “三统说” 以刑罚辅助 用“天人感应”说解释儒学 将儒学化简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推向全社会
“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神学化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 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 23
29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1、道教的成仙思想及渊源
2、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3、道教世界
4、道教的神仙
5、道教的修炼与法术
30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1、道教的成仙思想及渊源
一般宗教讲“彼岸世界”(天堂、天园、极乐世界) 道教讲长生不死、肉身成仙
渊源:原始巫术——巫医不分,巫有不死药 神仙方术——海外三仙山,有长生不死药 黄老思想——“道”生阴阳,再生天地万物
诸侯争霸 诸子著书 求富强之术 成百家之说
10
11
• 一、诸子百家学说
2、儒家学说
仁为学说核心 礼为伦理规范 中庸为思想方法 仁 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治国的方法 礼 遵守并维护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中庸 做事把握适当的尺度 孟子“性善说”
来 是仁义礼智四美德的萌芽 说明人性本善 君主应行爱民的“仁政”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生俱
战国时的显学 多国因变法而强 是秦朝统治的政治理论
17
• 一、诸子百家学说
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
阴阳家 邹衍 以阴阳五行说解释和推演朝代更替 名家 公孙龙和惠施 专门研究“名”与“实”的关系 纵横家 苏秦和张仪 研究政治外交战略与谋略 农家 许行 鼓励耕桑 兴修水利 改进技术 提高粮产量 杂家 吕不韦 试图“兼儒墨、合名法” 融百家为一体 小说家 班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
仅十七字,简明精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流传
26
• 三、“三纲五常”
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
孝亲思想起于原始社会,兴于夏商周。周行嫡长子继 承,突出父子关系,也就突出了孝的作用。 家族宗族稳定是宗法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倡导孝道 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统治者的意志,也符合儒家“修齐 治平”的处世哲学。 先秦社会家国同构,父兄为君,子弟为臣,忠即是孝, 孝即是忠,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秦废分封立郡县,官职由按血亲世袭改为由皇帝任命, 孝与忠分开了,所以要大倡忠君以利于皇权专制。 三纲 “以孝为基 以忠为首”
化简伦理是治世所需 自古有之 尧时有“五教”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春秋时有六顺六逆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五伦 四维
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 君懿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董仲舒提出了 “三纲五常” 的伦理规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43
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1、佛教的产生与派别
创建 公元前六世纪 释迦摩尼 结集著经 佛祖去世百年后 弟子念诵 部派时期 分“上座”、“大众”两部 分大小乘 公元一世纪前后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修习三学,证罗汉果,达到个人的解脱 修习三学六度,渡己渡人,共同脱离轮回
44
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2、佛教教理的基本思想
做人 —— 柔弱 处下 处世 —— 无为 不争 为政 —— 绝仁去智 无为而治
辩证法思想:柔弱胜刚强
无为而无不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
wenku.baidu.com
15
• 一、诸子百家学说
4、墨家学说
以“兼爱”为理论核心 衍伸出“非攻” “尚贤” “尚同” 等主张 兼爱 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 可以解决天灾人祸和民众疾苦 非攻 反对战争 (荒废农耕 消耗财物 劳役人畜) 尚贤 主张不分门第出身任人唯贤 尚同 以天子为准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行为 墨学的命运 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 影响极大 秦汉以后后继无人
接近近代“民主、平等、博爱”的观点太超前 不能见容于当世
16
• 一、诸子百家学说
5、法家学说
起源于春秋 发展于战国 集大成于秦
管仲 子产 李悝 吴起 商鞅 慎到 申不害 韩非 李斯
以法、术、势的概念为核心思想 “法” 法者为治之本 法必明令必行 刑无等级 不因功减刑 “术” 君驭臣之权术 辨忠奸别功过 因任授官 循名责实 “势” 有足够的权势令人屈从 强调君主大权独揽
1、各家的不同说法
梁漱溟(十四点): ⑴广土众民; ⑶历史长久; ⑸久滞不进的社会; ⑺根基深厚的家族制度; ⑼无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要求; ⑾不属普通国家类型,是天下国; ⒀ “孝”的文化; ⑵民族同化融合; ⑷动力不明; ⑹宗教观念淡薄; ⑻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⑽道德气氛特别浓重; ⑿无兵的文化; ⒁ “隐士”文化
葛洪著《抱朴子》二十篇
明太祖崇民间宗教
符箓派请神驱鬼,丹鼎派炼丹修仙
33
外丹炼金或炼丹,内丹炼精气神(气功)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3、道教世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即:无生有,分阴阳,生天地人,再生世间万物
一说:“洪元”一混;“太初”分天地,再生人;“太始”生万物,与此后 的
上皇”、
融合走向宋明理学
核心观点是“理一分殊”
“理一”是天地之性 “分殊”是
24
天理决定人性善 但 “气” 有清浊 人性就善恶相杂了
• 三、“三纲五常”
1、“三纲五常”的形成 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 3、夫权观念是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 4、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
25
• 三、“三纲五常”
1、“三纲五常”的形成
荀子“性恶说”
认为“目好色,耳好声”是源于人的生理需求的“
12
13
• 一、诸子百家学说
3、道家学说
道为根本范畴 无为不争为处世原则 绝仁去智为社会历史观
“道”是生成世间万物之根
生万物
“无”生“有” “有”生阴阳 阴阳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法则
“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法则的应用:
28
• 三、“三纲五常”
4、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
孟子提“仁、义、礼、智”,董仲舒加“信”,构成五常 。 仁 仁爱 宽容 谦让 忠恕 义 正义 合宜 坚持原则 礼 合于周礼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 智 学识 才智 明断事理 把握分寸 信 诚实不欺 信守承诺 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五常”今天仍有其合理成分
27
• 三、“三纲五常”
3、夫权观念是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
“男尊女卑”观念:产生于父系社会,加强于男耕女织的生产分
工。
女子不能继承家产,不能参与社会工作,终身依附男人。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德 言 工 容 七出 不顺舅姑 无子 淫佚 口多言 嫉妒 恶疾 盗窃 三不去 为公婆守孝三年 夫家先贫后富 无家可归 贞 节 烈 婚前保守童身 婚后忠于丈夫 夫死主动殉葬 其它不幸 终生守寡 族内转房 典作人妻 拐卖为娼
鬼仙
35
36
37
38
39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5、道教的修炼与法术
炼金→炼丹
—— 外丹→内丹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 道(虚无)→ 一(混一的“有”)→ 二(即阴阳) → 三(天地人) 炼神返虚(有化无)←炼气化神(二合一)←炼精化气(三合二)
符箓:念咒书符,请神遣将,擒妖捉鬼,镇宅除病
“旁门左道” (九十六种左道,三千六百旁门)
季羡林(一点):
综合思维
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我们概括为三点
农耕型 人伦型 融合型
由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决定 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 能够求同存异和同化融合
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我们概括为三点
农耕型 人伦型
内向性、封闭性、循环性、重复性、凝重性、包容性、
耐冲击性、超稳定性、小而全、重农轻商、安土重迁、 避险求稳、宁慢不乱、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1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2、文化的多样性
农耕民族(文明古国) 游牧民族(蒙古) 商业民族(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地区)
2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地域上 限于中国境内 时间上 以古代为主 创造主体 是中华民族
3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各家的不同说法
2、我们概括为三点
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4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 4、道教的神仙
三清 四御 三官 五岳
元始天尊 玉皇大帝 天官赐福 群山领袖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勾陈上宫天皇上帝 后土皇地祗 中央紫微北极大帝 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
—— 各管一摊,属“条条”管理 —— 分管五方,属“块块”管理
以泰山(管鬼)为尊
(照搬民间神鬼系统) “三仙说” 天仙 地仙 尸解仙 “五仙说” 天仙 神仙 地仙 人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