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19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3

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探析

———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王加华张玉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胡集书会为我国两大传统书会之一,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历史上,胡集书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与其所依靠的乡村大集胡家集密切相关。此外,在胡集书会

的具体运行、实践过程中,亦不可避免受到胡家集这一乡村市集的影响,如写书村落的分布范

围、下村艺人的表演周期等,而这都表现出传统乡村市集或者说演出市场对胡集书会的巨大

影响力。因此,今天胡集书会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改革演出内容与表演形式以适应

乡村民众的娱乐需求乃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胡集书会;乡村市集;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9-0068-06

胡集书会,又称为“胡集灯节书会”,位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与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并称为中国两大传统书会,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①其中正月十二至十六为正节,十七至二十一为偏节,正月十二这天上午更是整个书会的最高潮,届时来自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甚至黑龙江等地的各地艺人竞相登台“亮书”,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以求能被周边村民看中而高价卖出。周边各村的村民也纷纷于这天上午来到书会现场,挑选自己中意的说书人下村演出。艺人与村民,在以胡家集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在相互的表演与考察、讨价与还价及请与卖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并维持了这一盛大的书会活动,并使之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着繁荣与昌盛。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传统曲艺活动盛会,胡集书会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006年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但是,与马街书会相比,真正从学术角度对胡集书会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还相对少见,更多的还只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新闻报道与对书会事项的概况描述。就少量成果而言,要么是从保护与发展层面进行的现实探讨,要么是对书会惯习的细致描画。②而真正将胡集灯节书会放回到其所处微观地域社会环境中去,比如与村落家族、乡村集市的关系,进行探讨的更是少见。郝沛然虽然就书会与集市的互动关系作了简要论述,但其更多还是从一种纯粹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书会与集市贸易是如何互动影响的③,而对于书会究竟是如何以市集为依托进行展演的却并未关注。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市集与书会表演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具体如展演空间、涉及地域范围、表演的时间周期等。④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王加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师,《民俗研究》编辑,历史学博士。

张玉,山东济南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

①与此说不同的是,目前有关胡集书会的官方文献称至少已有700多年历史,对此笔者将另撰文予以探讨。

②具体成果:如邓霞《乡民艺术的展销传统及当代性的思考:以惠民县胡集书会为例》(山东艺术学院2006年学士学位论文)、张献青等《星月留响天地留言:对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胡集书会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1期)、张玉《民间艺人、书会传承与乡民社会———胡集书会调查与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代福梅《如何进一步开发惠民县胡集灯节书会》(《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等。

③郝沛然:《乡村贸易与民间书会:以山东省胡集书会为例》,《安徽文学》2009年第2期。

④本文的基本资料来源于2010年2月24日至3月1日在惠民县胡集镇进行的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并辅之以已有研究之相关资料。参加此次调查的有李浩、张玉、付伟安、刘清春、杨莹、张旭、艾小飞、佘康乐、刘星,在此表示感谢!

一、乡村市集:民间艺人的日常展演空间

在华北乡村各地,存在着一个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乡村集市系统。与江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定期性是这一集市系统的最大特色,并在整个区域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①通常相邻集市在开集日期上是相互错开的,以便使交易者能有充分的回旋余地,而数个相互临近、日期错开的集市又构成一个区域市集系统,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商业流通网络。就广大乡村民众而言,集市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物资交流之地,按照施坚雅的说法,它同时还是资金、劳务、信息、婚姻等的交流之区,从而使其所辐射范围内的村庄形成一个基层市场共同体。②另外,娱乐性也是农村基层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基层市场和较高层次市场是专业说书人、戏班子、卖唱盲人、摆赌摊的、卖艺的、练杂技的、卖膏药丸药的以及魔术师等等人物的舞台。不但村庄里明显缺少这类人,而且一般情况下小市上也见不到他们。”③换言之,除节日及做寿、结婚等特殊场合外,集市可以说是艺人主要的日常展演空间。

惠民县胡集镇胡家集就是华北成千上万乡村市集中的一个,因其所依靠之胡家庄而得名为胡家集④。至于胡家集设立的确切时间现已不可考,但肯定已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光绪年间,胡家集就是领有政府司帖的7个在镇集市之一,只是当时其所在地胡家集村还未成为镇级设置⑤。民国年间,胡家集的地位迅速上升,“胡家集以一市村市,握东南数县之金融中心。南通济坯,北通□埕口下窪,均朝发夕至。诚哉为齐北燕南一都会。奚必殷汉王强藩之封”⑥。据一些老年人回忆,当时村里光票号就有40多家。与此同时,胡家集也进入了其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惠民县东南部甚至整个惠民最繁华、最热闹的大集。“(惠民)境内商业中心在胡家集。金融界之消息与城市区通,加以其地宜棉,又宜花生,收获之获利比谷粟较丰,富庶优于西北也。”其中又尤其以木料市、牲口市最为出名,“为全县之最”⑦。解放以后,胡家集仍旧维持了其作为一方区域中心市集的重要地位,只是盛况已大不如前。不过,如今胡家集仍旧是周边村落中的第一大集,每年年初(农历),只有正月十二胡家集开集以后,其他集才会陆续开始。

胡集书会正是依靠着胡家集这样一个乡村大集而逐步繁荣兴盛起来的。我们现在所说的胡集书会,单纯是就正月十二大集(还有就是作为偏节的正月十七集)而言的,这是年后第一个大集,人们纷纷前来采办元宵节用品,故胡集书会又被称为胡集灯节书会。但实际情况是,并非只有正月十二或十七集这两天,胡家集才有说唱艺人前来表演献艺。事实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每当逢集,胡家集都会有艺人前来卖唱表演,是“见集都有说书的,就没有没有说书的时候”⑧。有说评词书的,有说大鼓的,总会有很多档,随便支个场子就说起来,说到精彩之处再向围观的听众敛几个小钱。说书的地点,最初是在真武庙前,后转到村中央十字路口旁的大坑内,坑内有水的时候再转到其他宽敞的地方。由于有浓厚的听书氛围,每当逢集这天人们总是聚拢前来津津有味地听上一段,以至于读书的孩子忘记了上学,做小买卖的忘记了招呼客人。有个卖馒头的,听《岳飞传》着了迷、入了戏,有人招呼他说:怎么不卖馒头了?他满怀悲愤地说:“不卖了!岳老爷都快死了,我还卖那个去!”

也就是说,正月十二书会只是一年之中逢集那天表演中的一次。另外,在整个惠民地区,也并非只有胡家集才是艺人的表演之地,在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如距离胡集镇40多华里的原陈集乡政府驻地陈集村大集,逢集这天也都会有说唱艺人前来撂地表演。总之,单纯就乡村市集上的艺人表演来看,正月十二胡集书会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如今其他集期已没有艺人前来表演了⑨。此外,正月十二这天也特别盛大,前来的说书艺人特别多,所涉及地域范围也更为广大。平日市集的说书艺人主要来自附近地区,如阳信等地,听众也主要来自胡家集村周边地区,几乎没有以村集体为单位请艺人下村表演的情况存在。正月十二这天说书艺人则来自冀南、鲁北等广大地区,他们前来的主要目的也并非简单撂地表演以求敛几个小钱,而是争取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比较分析———与江南、华南等地的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具体见[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0页。

现在,胡家集既是市集名称,同时也是村庄名称。胡家集村原名胡家庄,后因市集的关系而改名胡家集。

光绪《惠民县志》卷5《舆地志·乡镇》。

民国《续修惠民县志》卷1《地域志》。

民国《续修惠民县志》卷10《产业志》。

采访对象:胡希文,男,53岁,胡集镇胡家集村人;访谈时间:2010年3月1日上午;访谈地点:胡希文家;访谈人:王加华、张旭。

事实上,若不是2006年胡集书会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胡集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政府买单),恐怕正月十二这天前来的艺人也会寥寥无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