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合集下载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背景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②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③唯物史观: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之处,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难点: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多媒体展示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汉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多媒体展示楚汉之争形势图]师:根据材料,指出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领导者。

谁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典故呢?生:刘邦和项羽。

刘邦取得胜利。

鸿门宴、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等。

师: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生:不同。

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二人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

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师: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及原因]师总结:刘邦方面:①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②重视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

③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战略根据地。

项羽方面:①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

②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

③缺乏战略支援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

此诗歌只有区区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刘邦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那在这种惆怅不安的状态下刘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西汉如何建立的?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建立西汉,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因此“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自主学习: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____________ ,封刘邦为_______。

双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

从内容上看,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题目设置了三个板块: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西汉的建立是“休养生息” 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前两个板块的结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还要了解秦末的社会形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突出了历史史实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之间的这段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观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兴亡的史实,对于秦朝速亡原因有一定认识。

不同程度接触过有关汉高祖的史实,但对“文景之治”缺乏了解。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古文功底较弱,欠缺独立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图文信息等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学习,认识该政策是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3.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文帝治国政策,理解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修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会以史为鉴。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教师指出:“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玮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背景: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汉初年,国家贫困,经济崩溃。

内容: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2. “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科技进步: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蔡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详细讲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4. 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并进行简要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

2. 解释“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休养生息”?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和含义。

3.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过程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分析文景之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教师讲解文景之治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景之治成就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关系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案《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教案《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秦之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刘邦取得胜利,建立了西汉。

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汉高祖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出现一段盛世“文景之治”。

本课教学要通过对休养生息原因的分析和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有个完整的概念,通过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西汉初期的政策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而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应从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战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学习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楚汉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以及胜利者。

(2)、掌握西汉建立时间、过程、建立者及都城。

(3)、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以及作用。

(4)、正确理解“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的关系。

2.能力培养(1)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所在。

(2)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

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2)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刘邦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休养生息原因的分析和内容的理解。

2.难点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四、教学媒介:多媒体(PPT)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ppt演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回顾复习上节所学,从陈胜、吴广领导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到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占领咸阳推翻秦王朝等。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秦朝的灭亡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会在短时间内灭亡?(2)引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历史背景。

2.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介绍汉初的社会状况,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2)详细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制度等。

(3)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等。

3.讲解文景之治(1)介绍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成就,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3)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有何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政策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

6.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使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概括这一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亡后,项羽、刘邦又进行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教师活动回答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起义有何不同?(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63第二段,概况西汉建立的信息。

(6)学生活动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建立时的社会景象。

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2)学生活动①田地荒芜;②人口锐减;③国库空虚;④人民流离失所。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接下来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一一、课堂导入:导入分为两部分,一是开场白:“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华丽转身为一个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可谓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袭,然而在这种华丽背后是一片萧条,新兴的大汉王朝是否会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短命悲剧呢?刘邦及其继任者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由此出示学习目标。

带领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对目标进行分解。

二是图片对比,课件展示两组图片,一是秦始皇陵墓照片,二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陵墓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的冲击,以陵墓为切入点感受两个王朝不同的命运走向,引起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不同治国策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二、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过渡,话剧展示《刘邦的烦恼》。

(操作,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设计意图,通过话剧刘邦的烦恼,使学生从刘邦的角度分析汉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以及刘邦采取了怎样的手段才实现国家安定。

同时通过两位大臣不同治国策略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暴政和仁政的区别)3、过渡,要求学生提炼话剧告诉我们的历史信息。

汉初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4、史料呈现: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人相食”三个字的定位凸显汉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5、提问,造成汉初这一惨状的原因。

6、过渡,刘邦如何解决的,由此推出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二)休养生息政策1、释义: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文帝亲尝汤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

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

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心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了解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问题探究】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有何变化?答案提示:时期代表的阶层战争目的利益对象秦亡前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推翻秦的统治国家和人民秦亡后新的统治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个人(2)【问题探究】四年的“楚汉之争”为什么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力量相对薄弱的刘邦?答案提示:①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②善于用人,比如韩信、萧何等;③骄兵必败,项羽败在过分骄傲上。

(3)【问题探究】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①目的变化:秦亡前,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秦的残暴统治;秦亡后,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国家统治权。

②阶级立场变化:秦亡前,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自然要反秦;秦亡后,他们实际上已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个立场自然主张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2.西汉建立(1)刘邦建国①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2024年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2024年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2024年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初的历史背景,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和原因。

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及其对汉朝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归纳历史规律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在汉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在汉初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对汉朝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回顾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汉朝建立初期的情况,激发学生思考汉初社会面临的问题。

简要介绍汉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引出本课的主题——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 讲授新课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背景分析:讲述秦末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以及汉初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说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政策内容:介绍减轻赋税、减轻徭役、鼓励农耕等具体措施,并解释这些措施如何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作用与意义: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对稳定汉初政治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举措政治举措:介绍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推行法治等政治改革,强调这些举措对巩固汉朝统治的积极作用。

经济举措:讲述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经济措施,分析其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影响。

文化举措:介绍倡导儒学、设立学校、推广教育等文化政策,说明这些政策对提升汉朝文化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贡献。

3. 深入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举措对汉朝发展的贡献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汉初统治者如何根据社会形势调整政策,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

历史:第10课 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历史:第10课 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1课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两汉的建立与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

2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措施及“文景之治”。

3.西汉初的王国与“七国之乱。

”(二)能力培养目标1.要求学生概括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以此培养并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锻炼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家走向安定富庶这一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者采取宽舒的政策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初步理解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2.通过对“文景之治”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统治者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国家富强这一史实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劳动人民(生产者)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七国之乱”,使学生懂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一直持续不断的,并使其理解“封建政府平定叛乱有利于国家巩固和社会发展”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一)教学重点1.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2.“文景之治”的成因。

(二)教学难点1.汉初王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2.秦亡��汉兴的比较分析。

(三)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复习秦亡于暴政的有关史实,并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进行与西汉的比较,得出“秦亡汉兴”的结论。

对西汉初年的措施可以“安居”“乐业”这一主题下来理解分析。

2.对“文景之治”成因的分析,可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是给农民提供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3.对西汉王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可分为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完成。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它是因为什么被灭亡的?(生:暴政)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当皇帝又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生:楚汉之争)最终结果如何呢?(生:刘邦打败了项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

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

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

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

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

景帝时为什么会发?quot;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一组介绍"七�之�?quot;;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

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

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

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最强。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

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

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

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

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

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

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