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合集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

固始县乡(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单位:姓名:成绩:一、选择题(30分)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A、40 5B、39 6C、40 7D、40 10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A、工人B、农民C、学生D、军人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A、10B、8C、12D、14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乙类 24B、丙类 24C、甲类 2D、乙类 12二、填空题(30分)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为月,潜伏期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等地带,呈高度。

4、有或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流行季节如何及时发现、诊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原则是减轻症状、控制病因、提高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 素、输血、免疫调节剂等。但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定制。
预后和并发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病因、治疗及早与否和并发症的出现。 及时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一些并发症可能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培训
欢迎参加我们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将深入 了解这个综合征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措施。让我们一起探 索这个重要的医学主题。
概念和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和血小板减少。它 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与其他疾病相关的继发性的。准确的定义和分类 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措施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措施包括提高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合 理用药等。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病风险,保护个人健康。
总结和建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预防。在结束培训之后,请考虑这些信息, 将其运用到您的临床实践中,并帮助更多的患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多种病因,包括感染、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等。了解这些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找 到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持续发热、瘀斑、疲劳 等。准确的诊断方法,如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该症状可能是由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这些感染会导致机体内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肿瘤也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特别是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癌药、抗生素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因此,在培训中,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医护人员迅速识别病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医护人员需要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黏膜、淋巴结等部位的检查。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血常规、骨髓穿刺、凝血功能检查、病原体检测等。

针对这些诊断方法,培训需要重点培训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检查手段,并对结果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只有通过准确的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治疗包括对病因的处理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对于感染性疾病,需要积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等。

对于药物反应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需要停止使用引起症状的药物,并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还需要考虑输注血小板、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

在培训中,需要对这些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强调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患者的饮食、卫生、心理护理等方面。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患者受伤,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疼痛评估等护理工作。

在培训中,我们需要对这些护理工作进行详细讲解,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发热伴血小板出血综合征考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出血综合征考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出血综合征考试题一、选择题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病,主要经()叮咬传播。

[单选题]A蚊子B蜱虫(正确答案)C苍蝇D蜜蜂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是()。

[单选题]A SFTS(正确答案)B AFTSC STTSD SFTA3、SFTS存在()的传播方式。

[单选题]A飞沫B飞沫核C人传人(正确答案)D尘埃4、发病季节多于()较多,其他时间散发。

[单选题]A春、夏季,4-7月(正确答案)B 春、秋,3-6月C春、夏季,3-6月D 秋、冬,9-12月5、典型的SFTS感染分为四期:()。

[单选题] A潜伏期B发热期C多器官功能衰竭期和恢复期D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6、登革热传播途径是()。

[单选题]A苍蝇B 蜱虫C蚊虫(正确答案)D 鼠类7、禽流感传播途径是()。

[单选题]A呼吸道(正确答案)B血液C 蜱虫D禽类8、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多见 [单选题]A老人B青年、农民多见(正确答案)C老人、青年D农民9、重症患者给予()冲击治疗。

[单选题]A人免疫球蛋白B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C组织胺免疫球蛋白D丙种球蛋白(正确答案)10、SFTS患者的救治原则()。

[单选题]A早发现、早治疗B 早诊断C 早期干预重症患者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二、判断题1、流行病学证据显示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 [单选题]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2、医院护理人员、患者亲属及陪同人员是第二种主要易感人群。

() [单选题]A 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3、人传人的发生特点血液直接接触是人传人的主要原因。

() [单选题]A正确(正确答案)B错误4、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蜱虫叮咬后5~14天。

() [单选题]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5、临床表现发热期可检测到高病毒载量,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志。

() [单选题]A正确(正确答案)B 错误6、多器官衰竭期中既往有基础疾病、出现精神症状、有出血倾向、低钠血症或为老年患者,临床预后较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并已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
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
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病原学
病原学
•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负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科,目前 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4个 属,印布尼亚病毒、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背景简介
• 2006年10月31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岁左右的农村妇 女出现高烧39.2℃、恶心,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前往乡村 诊所治疗。
• 11月3日晚,病情加重,被送到当地医院。 • 4日上午,又被送往位于芜湖市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因
抢救无效,患者于5日早上去世。 • 该农村妇女在发病前12天曾经被蜱叮咬过。
流行病学调查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 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
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 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 行检测。
ALT升高,3例LDH升高 转归:痊愈,无后遗症
BMC Infect Dis. 2014 Jul 3;14(1):366.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危重患者死亡率仍高(17.4%~30%)。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
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背景简介
病例的定义标准 诊断和报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2012年固始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单位:姓名:成绩:一、选择题(30分)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 D )A、40 5B、39 6C、40 7D、40 10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 B )A、工人B、农民C、学生D、军人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 D )A、10B、8C、12D、14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 A )A、乙类 24B、丙类 24C、甲类 2D、乙类 12二、填空题(30分)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 4-10 月,潜伏期 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 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2020/11/1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主要内容
•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 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预防控
制要点 • 五、下一步防控工作建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 (三) 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
AST、ALT等升高,尤以AST、 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 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 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 (五) 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 (尚在研究中)。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实验室检测
•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 验室检测方案》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 并进行实验室检测。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抗 体滴度对比检测。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当 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 作。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 应当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 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 反馈检测结果。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
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
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
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
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
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

硬蜱
– 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 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
– 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 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 叮咬。
28
(二)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群众防病意 识不足
– 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 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 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 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
• 奉化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
• 宋**,女,31岁,在宁波奉化市某电器厂打工,四川人, 6月12-28日曾回老家种地,7月15日在宁波发病,首发症 状为发热,最高达39度,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头晕、乏 力、全身酸痛症状。WBC 4.9,PLT 63,尿蛋白阳性,谷 草、谷丙转氨酶正常。8月3日由奉化市妇幼保健院报告为 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宁波疾控检查新型 布尼亚病毒阴性已排除。
• 性别分布:
男性304例,女性308例
• 职业分布:
农民555例,家务及待业21例,离退人员10例,民工、 工人、牧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其他职业也有发生。
年龄分布:
年龄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病例数 3 4 13 29 122 149 164 138 百分比 0.48 0.64 2.09 4.66 19.61 23.95 26.37 22.19
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谢 谢!
31
风险评估
• 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 区发现有疫情存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报 告病例数将会明显增加。 • 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意识和能力,可能对降 低病死率发挥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

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2.38 40 10;
3. 布尼亚;
4.乙 24;
5.血液;
6.AST 钠 BUN;
7.1.0 正常 30;
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
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