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性将幸福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9期)

Total No .309

收稿日期:2012—06—11

作者简介:王世铎(1986—),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道德教育。

回归教育本性:将幸福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王世铎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现代人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幸福,可何谓幸福,对其理解却因人而异,这与一个人的价值理念、生活经历、情感志向、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教育过程中幸福的关注更加凸显,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幸福的内涵、教育过程需要幸福及幸福与教育过程的融合三大方面来探讨该问题,

以求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教育过程中的幸福的深度思考和讨论。关键词:幸福;幸福教育;教育过程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04—02

一、幸福含义的阐释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经无奈地表达过这样一种对幸福的看法,即幸福的概念很难从实质上说清楚。难以说清是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会伴随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也跟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善于抓住其主要矛盾,分清事物变化、发展的主流和支流。对幸福的本质问题而言,学术界较为主流的观点是从外显和内隐两大维度进行划分的,即从外显维度看,幸福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一种能力,一种体验。从内隐维度来看,幸福的本质内涵丰富,每种含义都是诸多学者智慧的结晶、相互思维碰撞和分享的结果。笔者将其融合,认为幸福是一种使人获得快乐和满足,并在此过程中维持相对持久的有意义的状态的一种能力和体验。

二、教育过程需要幸福

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上,教育对社会的命运

都曾有过贡献。[1]

尤其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成为许多有梦想的孩子改变命运、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其所有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从早教开始便紧张至极,这也跟当今功利主义价值观盛

行有关。当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功利心

驱使的压力时,

我们的教育难道不会变味吗?我们的孩子能幸福吗?我们的未来会有明天吗?老师为

了学生的成绩及自身的利益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们也不得不参加名目繁多的补习辅导班,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能充满快乐和幸福吗?在对这种过度异化的教育价值的追求中,为了获得所谓的教育结果的幸福,只能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充斥着痛苦、压抑和不幸吗?

教育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

展个性的过程。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去学习、工作会效率大增,劲头十足;相反,如

果带着消极情绪做事则会事倍功半。教育过程当然需要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弃应有的努力和奋斗,而是使他们在教育的引导下磨砺并养成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并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换言之,教师和学生都有为教育和学习付出努力的义务,当然也都拥有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既然教育过程离不开幸福,幸福就需要融进教育过程之中。

4

01

三、幸福与教育过程的融合

笔者认为要使二者融合关键在于教育本性的回归。教育的本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生命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德、智、体、美四方面,人的生命追求在教育过程的微观层面也体现于此。幸福融合于教育过程中便形成了幸福教育,所谓幸福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在教育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和幸福。该教育过程更关注学生的生存质量,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好,还要有品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即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育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和满足。不能单纯强调物质生活富足而忽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快乐源自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存在类型是多样的,如生物性需要与超越性需要、生存需要与发展性需要、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生活结果的需要与生活意义的需要等,不同类型的需要对学生成就幸福所发挥的功效是不同的。[2]因此,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不同类型需要的引导,帮助学生节制生活中的种种欲望,抵抗现实生活中的无形诱惑,进而提升需要层次,诱发幸福感的产生,实现快乐向幸福的质的飞跃。

(二)从教育内容、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几方面将幸福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中。摒弃单纯为了升学而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多注重学生德性成长和快乐成长所需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引导;放弃“惟分数论”和“读书-升官发财论”的错误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变之为一种追求卓越,挑战自我,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指导;禁止使用粗暴的体罚教育方法和所谓的高压教学,而变之为以兴趣引导和注重关怀的人性化教育艺术,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影响;改变夸大“高科技教育手段”的功效的论调,而回归教育的本真,还教育以真实的属性。幸福教育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需要真实地去实践的任重而道远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幸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

(三)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幸福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将幸福融入教育过程中。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的确是一种能力。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过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出现频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个人的幸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3加之现代标准化教育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其心理健康关心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群体中自残、自杀等悲剧的上演频率不断提高,正是由于学生心理不健康及心理敏感度较低,导致幸福就在身边也视而不见,进而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心理学素养,在知识经验传授的同时,注意正面积极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祖国的未来茁壮成长。

(四)从彰显教育学意义的角度将幸福融进教育过程之中。幸福教育比愉快教育更厚重、更包容。愉快教育从趋乐避苦的人之本性出发,认为要“在愉快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度过幸福的童年”。[4]而幸福是一个整体,它不只反映人的生理、心理层面,还反映社会伦理层面。教育的对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培养能够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的人,这正是教育学的本真意义之所在。[5]因此,幸福教育的内涵显得更加丰富,更具有长久的现实意义。

总之,既然幸福是教育的终极价值、终极追求和终极目标,那么还我们的孩子以一个幸福快乐的教育,让教育过程充满幸福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但真正做到“教育本性回归———以学生为本”还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加强理论修养、制度保障,营造良好有序的教育环境,为我们学生的幸福开拓出一片教育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联合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赵汀阳.长话短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蒋祖钧.愉快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办学观[J].上海教育,2007(2AB).

[5]王长华.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