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性将幸福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合集下载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是一切事物的源头,而生活的本质则是教育的落脚点。

教育源于生活,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个性、品格和学习能力。

我们不能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该让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让教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找到教育的影子。

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比如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生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

在家里,孩子可以学会爱、责任和分享,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再比如学校生活,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成长环境,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教育学生的礼仪、纪律和道德。

社会生活,社会是我们最广阔的成长环境,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

就拿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行为举止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平等、礼让和尊重他人。

我们应该让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把生活中的点滴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

只有让生活与教育相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而生活恰恰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好舞台。

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和感悟,都是教育的营养剂。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活的旅行者,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培养出更加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品格。

教育源于生活,也意味着教育应当贴近生活。

在传授知识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情感素养和社交能力。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而教育应当是生活的延伸。

只有教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之处,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当今社会,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正在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也在朝着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比如校园生活,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逐渐融入更多生活教育元素。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回归教育本质论尊重教育的旨归

回归教育本质论尊重教育的旨归

回归教育本质:论尊重教育的旨归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在这一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为了种种其他因素而贻误了教育的发展。

因此,为了使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须回归教育本质,重视教育的核心使命,尊重教育的旨归。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可以简述为“培养人”。

教育是一种引导、指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使人的整体能力得到升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而学生则是自主发展的主体。

二、教育的核心使命教育的核心使命,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发掘其潜力。

三、尊重教育的旨归尊重教育的旨归,就是要敬重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使命,努力让教育回归本真,摒弃那些对教育有害的因素,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中来。

1、教育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被数字化和信息化所影响。

一些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学生数量和学生限额,而忽视了教育的质量。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学校成天在选拔生源和统计数据上忙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质量,避免宣扬“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而要鼓励灵活的,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教育模式。

2、教育不能有偏差,否则会影响未来发展一些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某些理论和思想的影响,而追求特殊和个别化的教育方法。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差异,一些学生的成绩非常好,而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平淡,因此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说不公平、不公正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教育的平等原则,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明显偏差,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必经之路。

在学科体系的破碎、教改规划的错位和教育语境的变质中,教育的本性悄然被拔节,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归教育本性,强化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强劲引擎。

首先,教育的本性是人文的。

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中,我们也需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育人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把教育的智慧体系、思想方法和人文价值的传承,融入人文主义教育的整体框架中,才能使教育的文化内核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扬。

其次,教育的本性是科学的。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基石,在传承科学遗产、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学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不止是单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启示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原创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尊重事实,开拓人类认识的新境界。

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的发展,还应该注重人格的塑造、素养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开发,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此外,教育的本性是实践的。

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应该注重“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经验,掌握技能,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意识。

实践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真实的学习体验,还能让学生更好的接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育的本性是发展的。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更是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推进器。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推动个体、社会、国家的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人类智力和智慧的融合利用。

教育要走在时代的前列,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中国的卓越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育的本性是多维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全人教育,致力培养创新人才,突出人文精神,坚持实际教学,以及推进科学文化的不断普及。

追求过程幸福着眼于_天才_教育_回归教育幸福的初衷

追求过程幸福着眼于_天才_教育_回归教育幸福的初衷

收稿日期: 2007211230作者简介: 毕玉(19822),女,渤海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基本理论。

2008年2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Feb .,2008第21卷 第2期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Educati onal Science )Vol .21 No .2追求过程幸福着眼于“天才”教育———回归教育幸福的初衷○毕 玉(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内容摘要: 现在教育的功利主义常常导致教育的异化,从而导致了幸福感的缺失。

幸福感源于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之本身。

可以从三方面还原教育幸福的初衷,即教育过程幸福与教育结果幸福的连续统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融合和统一,着眼于“天才”的教育。

 关键词: 幸福教育;幸福感;教育过程;教育结果 中图分类号: G 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16(2008)022*******一、教育的异化导致了幸福感的缺失现在的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只是特殊阶级才能享有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能够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教育成为人生存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突出,教育的地位被提高到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战略地位。

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专业人才,个人也要求教育为自己提供谋求生存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才能和知识。

这种过分要求导致了教育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这种功利主义色彩,不仅使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功利主义的牺牲品,而且使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发生了扭曲,使我们当今的教育承载了太多的无奈和痛苦。

当我们把教育当成自己谋求金钱、名望、权势的桥梁和工具时,当我们要求孩子成“这家”、“那家”,教导和逼迫他们“头悬梁,锥刺骨”,不惜用繁重学业重压他们时,却事与愿违地导致了厌学心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不是兴趣和爱好,而更多的是恐惧和痛苦。

幸福教育 为每一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幸福教育 为每一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幸福教育为每一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近年来幸福这一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幸福广东、幸福贵州、幸福抚顺······一连串的幸福透露出人们对幸福指数的渴望与期待。

的确,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人们对幸福的期待也越加强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首先要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幸福。

作为教育场所的学校幸福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

因为幸福是教育的真谛和归宿,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

费尔巴哈认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在我们中山区就有一所以幸福教育为根本教育目的的学校——大连市第三十五中学,在王东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积极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幸福氛围,让每一名教师在工作的时候都能享受幸福,成为教育的传播者,让每一名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幸福教育的体验者。

35中学这种以幸福教育作为对学生终极关怀的做法,符合人的本性,符合教育目的,符合社会的使命。

面对未来发展,全体35中学的教职工正为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让教学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和谐图景而不懈努力着。

——引言幸福的管理做幸福的引领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竞争也在进一步的加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面对学校的现实条件,加快自身发展是各个学校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如何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实施的教育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所思考的问题。

带着问题的思考,35中领导班子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以“幸福教育”为切入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用高度的责任感,以精雕细琢的态度,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走向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教育本性是指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特点和规律。

回归教育本性即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恢复教育的真实面貌。

教育的本性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将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性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

一个人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社会人。

教育的本性是培养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应该是给予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技能,学生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不断适应和发展。

教育的本性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去实践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活跃分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要回归教育的本性,就是要回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品德和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回归教育本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点: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现实生活中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

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教育的基础,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是回归教育本性的重要保障。

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

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

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的智⼒,⽽是把⾃⼰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维护孩⼦的⼼⼒,让他成为⼀个内⼼强⼤的⼈,⼀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和环境的⼈。

造成⽬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前以⾚裸裸的形式进⾏,⽽孩⼦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在教育他的。

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师放不下⾃⼰的权威、尊严,认为⾃⼰时时处处表现得⽐孩⼦强,才能树⽴权威。

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的⼼理障碍。

教育者的⽬的是让孩⼦成长,⽽不是显⽰⾃⼰的聪明与才华。

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点还是慢⼀点,其实不重要。

教育者唯⼀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捍卫孩⼦的主动性。

⼀旦建⽴了保护孩⼦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为,才能切实保护孩⼦的主动性。

在孩⼦的成长⾯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智慧。

教育就是⽣长。

学习是⼈的⾼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的。

教育就是要让⼈⾃然⾃由⽣长、主动学习。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教育在于“于⽆声处响尺雷”,孩⼦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通过⾃⼰的内化,最好的教育⽅式是⽆为⽽⽆所不为,不教⽽教。

关⼼⼀切孩⼦⾼度尊重学⽣的⽣命发展规律,教师唯⼀要做的事情是保护孩⼦的主动性、激活课堂活⼒,给孩⼦⼀个成功的阶梯。

⼀切教育都将归结到习惯的培养上来。

⼼理枷锁:印度马戏团⼤象被⽕烧死的故事。

现代教育的两个伟⼤使命:发现孩⼦,解放孩⼦。

发现和解放孩⼦的前提是了解孩⼦,了解孩⼦的前提是尊重孩⼦。

⾼度尊重⼈的⽣命发展规律,是⼀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只有从⽣命发展规律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育者唯⼀要做的事情是⽆条件保护甚⾄捍卫孩⼦的主动性,⽽不是控制它。

激发孩⼦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孩⼦隐约感到了发展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具体动机时,会产⽣⼀种独特的⼼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回归教育“初心”--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教育可以更美好》是一本对教育进行深刻思考的著作。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分。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其意义和影响远不止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成为人们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通过回归教育“初心”,我们可以将教育打造成更美好的事业。

首先,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日益强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

因此,教育要回归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上。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对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培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发展提供指导和引导。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擎,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次,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造的热情,让教育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

此外,回归教育“初心”就是回到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业。

教育者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涵养社会文明的责任。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能量。

在读完《教育可以更美好》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和重要。

回归教育“初心”,不仅仅是对教育本身的追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
教育是通过培训和学习,以便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中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其目的是提高公民素质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现代教育系统却经常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很多情况下,教育被看作是为达到高分数而灌输而非为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实用能力,这导致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理论层面而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回归教育本性。

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个人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我实现。

因此,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得文凭,而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自我学习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生们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他们未来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育应该更关注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更快地学习和掌握实际技能。

此外,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

每个学生在个人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优势和特点。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教育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品德、身体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人的本性,尊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需要回归个体的本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和才能。

教育应该从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出发,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只有回归个体的本性,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注重人的思维能力、情感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培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有所作为。

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健康是一切成就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有良好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保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育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和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持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教育初心是指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最初的热爱、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教育的初衷,秉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教育的宗旨。

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回归教育初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教师用心辅导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鼓励,从而有更多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态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其次,教师回归教育初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通过回归教育初心,教师能够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上,从而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而且,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尊重和肯定时,他们会树立起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有勇气面对困难、挑战。

除此之外,教师回归教育初心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与沟通。

当教师能真正回归到对学生关怀的初心上时,就能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建立起更为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把教师当做严厉的“执法者”,而是愿意和教师积极沟通、分享问题。

最重要的是,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教育者,教师承载着为学生赋予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

当教师回归教育初心时,他们将更加注重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行为和言传身教中以正能量影响着学生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回归教育初心不仅对个别学生有利,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与进步。

立足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真正回归到对教育事业最初的热爱、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染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回归教育本源 点亮幸福心灯

回归教育本源 点亮幸福心灯

PART 02
定调子
PART 02
定调子
主题
幸福教育
幸福
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人类特有的快乐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心 理享受,生命的意义是寻求并实现自我和谐的目标。 幸福要素:潜能目标、积极体验、和谐关系、意义成就。
幸福 学校
理念
开发积极自我 引领幸福人生
幸福学校
近者悦,远者来
PART 02
定调子
辨识与发展潜能
PART 02
定调子
他还指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人生,这与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理想也有不谋 而合之处,积极心理学找到了天下大同的心理基 础——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积极品质,也发现了人 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幸福。
PART 01
立根子
中国传统的儒、道、佛家文化对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有着很深的见解。
德性纯正、灵性充盈、个性舒展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活力学生
德性纯正、灵性充盈、个性舒展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活力学生
德性纯正、灵性充盈、个性舒展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活力学生
德性纯正、灵性充盈、个性舒展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活力学生
PART 05
亮牌子
课改展示
山东省课改现场会(2017年5月)
德性纯正、灵性充盈、个性舒展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活力学生
达成与超越内心目标
幸福 教育
积累生命积极体验 全面持续而有个性的发展
PART 03
搭架子
PART 03
搭架子
“幸福教育”文化体系——幸福大厦
PART 03
搭架子
幸福教育的思想
幸福 的 元素 幸福 教育 的内涵 辨识与发展 潜能,达成 与超越内心 目标 积累生命积 极体验 全面、持续 而有个性发 展

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作文9篇

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作文9篇

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作文9篇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作文(9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施教着,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将良好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孩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作文(9篇),以供大家参考! 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作文篇1在世界上,成功的家庭教育很多很多,各有各的奥妙和方法,因而要把世界上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都集中在一起或用于一身,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

最根本的,则是应该从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一、家长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在当代,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首先应当认识当代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已不是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的关系,而已经成为父母加朋友的新型人际关系。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坚持家长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孩子的朋友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代家庭中人际生态系统的新特点,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既亲密又宽松的新型亲子关系,从而为搞好家庭教育从根本上奠定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到严慈相济,寓教于爱。

对待子女的态度应该宽松一些,宽容一些,多些谈心活动,少一些命令主义,多些劝告,少些专断,多些笑脸,少些怒容。

多些朋友之间的友谊,少些父母的威严。

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既亲密,又宽松;既有利于子女独立人格的形成。

只有这样,才能既搞好家庭教育,家长对子女应该做到言教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

所谓言教身教并施,就是说对子女进行教育,既要靠语言又要靠行动。

言教,包括当面用语言的教育,劝诫、开导、鼓励、批评等。

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重要的,不可废止和轻视。

它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劝诫、鼓励、批评的主要方法和渠道。

总之,言教是教育子女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之一。

所谓身教,就是靠家长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子女,带动子女。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回归教育本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本性是指教育事业本身所应具备的特性和属性。

回归教育本性,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到其起源和本质,遵循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那么,教育的本性是什么呢?教育的本性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多个方面,包括智力、情感、身体、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迅速适应和应对。

教育的本性是为了培养社会公民。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也应该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教育的本性是为了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教育也应该注重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的本性是为了培养思想者和创新者。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思想者和创新者,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实中的教育却往往偏离了教育本性,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教育过于功利化。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性。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

社会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然而教育却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这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难以适应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教育存在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低下,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有限。

《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学习作文(5篇)

《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学习作文(5篇)

《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学习作文(5篇)《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学习作文篇1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各位家长的事。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是家长给孩子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孩子性格的养成,做人原则的形成,都是靠家庭教育而完成的。

家庭教育是家风的基础,家风靠家庭教育来培育。

家庭是园圃,孩子是苗,家长就是这个园圃的园丁。

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可见,家风的重要。

好的家风,能培育出积极、健康的孩子;不好的家风,只能把孩子带入歧途,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重视家风,注重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

曾几何时,家风家教,被疏远,被遗忘,然而,带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惨痛的,社会上人的道德沦丧,人情淡漠,是非难辨,美丑不分。

我们要像拯救民族文化遗产一样去梳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去拯救我们的家风家教。

我们要激活华夏民族优良传统,重新审视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人曾探讨,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中华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注重家庭美德教育”。

重视人伦教育,培养情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华夏文明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汉字“孝”的形义,不仅是“子”要继承“老”,而且是“老”传传给“子”。

中华文化的人伦教育和情感文化的培育都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

走进新时代,国家不断加强对公民道德方面尤其是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

不仅注重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而且还注重“个人品德”培养,加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教育。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实,儿童的早期记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

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优良沃土,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优良养份,好的家风又为孩子成长注入高尚的精神滋养。

精心培育枝繁叶茂的幸福之树

精心培育枝繁叶茂的幸福之树

精心培育枝繁叶茂的幸福之树有人说,学校就是一棵树,可以是一棵刚栽种的稚嫩小树苗,也可以是一棵正在蓬勃生长的树,更可以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每一个学校都要努力实现“幸福教育”,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做幸福树上最美的叶子”这一办学愿景,使学校这棵幸福之树不断地根深蒂固,立足大地,广博吸纳营养,茁壮成长。

凝聚回归本真的魂办学核心理念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

学校要积极打造“幸福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适合的教育途径,使师生的本性、尊嚴、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拥有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幸福的能力。

学校要以“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每位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的本真愿景为“幸福教育”的灵魂内涵,并深深印在全体师生心中。

培植滋养丰富的土一棵树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合其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学校发展亦是如此。

营造以“做幸福树上最美的叶子”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一个适合其成长的现代、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做了很好的榜樣,以国学文化、师生校园生活缩影为主要内容,对校园整体文化环境氛围进行统一规划。

“幸福主题墙”、“三风一训景观主题墙”、“宁静致远墙”、“阳光体育标识墙”、“双廊三路”(艺术走廊、科技走廊;成长之路、君子之路、幸福之路)已经建成。

特别是精心设计的“双廊三路”,将学校的走廊文化和楼梯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

同时对所有教室的文化宣传园地进行统一布置,使之成为每个班级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学校文化风采集中体现的地方。

甚至对一至六楼的卫生间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美化,让卫生间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实现统一,使学校内在涵养提升的同时达到了外在校容校貌的靓丽。

扎深固本强基的根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大树,最重要的是根系发达。

树根隐藏于地表之下,牢牢扎根泥土之中,默默地提供着无穷无尽的水分和养分。

它从不外显,更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决定了树的态势和高度。

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观后感范文(精选25篇)

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观后感范文(精选25篇)

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观后感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观后感范文(精选25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观后感篇1教育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艺术!作为家长的我们,观看了教育部的公开课,觉得自愧不如,确实我们的家庭面临着教育的难题。

该如何培养一名健全人格的孩子?作为母亲的我,是该好好学习做一位合格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急不躁,有条有理。

观看视频,我感悟很深。

1.儿童阶段的品格教育是道德启蒙、人格塑造以及社会能力的重点培养;2.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日常当中,家长的态度要一致,休息,学习时间要有规定落实好,从小养成自律的习;3.共情教育,家长通过引导换位思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认识到的错误,从这个过程当中让孩子在情感上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真正认识自己错在哪里?要在行为上做为补救和纠正;4.尊重对方,平等对话,平时对话和生活当中,语气不能压制孩子,要让孩子有发言的空间,我知道很难做到,毕竟一个大人与一个幼小的孩子。

但是面对以后,关于孩子的成长,做为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气;5.对儿童的培养,首先了解自身孩子的天性,兴趣,愿望、积极性和孩子当前的心理成熟状况为前提,不符合天性的,强迫的。

填鸭式的、揠功助长的教学不会有好的结果,反正适得其反。

通过《儿童品格培养与心理健康》这节课,让我们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很多时候都不到表率,孩子很多的时候感受都被忽视,不能做到平等对话,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他们应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家长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助孩子拥有快乐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最至关重要的。

关注学生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观后感篇2通过观看这期的《儿童品格培养与心理健康》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到了作为家长自身的不足。

从爱出发让教育回归本质

从爱出发让教育回归本质

从爱出发让教育回归本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获得更好的未来。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已经面临了很多问题,包括教学方式、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从爱出发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旨在让教育回归本质,并在实践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从爱出发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需要有爱的因素来支持。

爱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情感,而教育是一种富有爱的专业。

教师作为教育的传递者和实践者,必须有爱的心态,以此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成长。

这种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既不应该因为学生的成绩好或不好而有所不同,也不应该因为学生有什么特殊情况而有所区别。

只有这样,才能让爱成为教育的真正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回归本质,意味着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的平衡发展。

在现今社会,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这一点。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类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习知识,也应该重视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谛,获得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从而在人生的各个方面获得自己的价值。

教育回归本质需要改变目前教育体系的看法和方式,让教师和家长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其在未来各方面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

最后,从爱出发的理念在教育上推行,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努力。

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其职业优势,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注重情感、理性、知识、技能等层面的培养,从而让爱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思考人生问题,并在平常的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总之,从爱出发的教育理念,旨在让教育回归本质,并在实践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有爱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塑造他们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9期)
Total No .309
收稿日期:2012—06—11
作者简介:王世铎(1986—),男,辽宁辽阳人。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道德教育。

回归教育本性:将幸福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王世铎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现代人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幸福,可何谓幸福,对其理解却因人而异,这与一个人的价值理念、生活经历、情感志向、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教育过程中幸福的关注更加凸显,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幸福的内涵、教育过程需要幸福及幸福与教育过程的融合三大方面来探讨该问题,
以求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教育过程中的幸福的深度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幸福;幸福教育;教育过程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04—02
一、幸福含义的阐释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经无奈地表达过这样一种对幸福的看法,即幸福的概念很难从实质上说清楚。

难以说清是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会伴随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也跟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善于抓住其主要矛盾,分清事物变化、发展的主流和支流。

对幸福的本质问题而言,学术界较为主流的观点是从外显和内隐两大维度进行划分的,即从外显维度看,幸福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一种能力,一种体验。

从内隐维度来看,幸福的本质内涵丰富,每种含义都是诸多学者智慧的结晶、相互思维碰撞和分享的结果。

笔者将其融合,认为幸福是一种使人获得快乐和满足,并在此过程中维持相对持久的有意义的状态的一种能力和体验。

二、教育过程需要幸福
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上,教育对社会的命运
都曾有过贡献。

[1]
尤其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成为许多有梦想的孩子改变命运、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其所有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从早教开始便紧张至极,这也跟当今功利主义价值观盛
行有关。

当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功利心
驱使的压力时,
我们的教育难道不会变味吗?我们的孩子能幸福吗?我们的未来会有明天吗?老师为
了学生的成绩及自身的利益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们也不得不参加名目繁多的补习辅导班,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能充满快乐和幸福吗?在对这种过度异化的教育价值的追求中,为了获得所谓的教育结果的幸福,只能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充斥着痛苦、压抑和不幸吗?
教育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
展个性的过程。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去学习、工作会效率大增,劲头十足;相反,如
果带着消极情绪做事则会事倍功半。

教育过程当然需要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弃应有的努力和奋斗,而是使他们在教育的引导下磨砺并养成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并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换言之,教师和学生都有为教育和学习付出努力的义务,当然也都拥有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既然教育过程离不开幸福,幸福就需要融进教育过程之中。

4
01
三、幸福与教育过程的融合
笔者认为要使二者融合关键在于教育本性的回归。

教育的本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生命的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德、智、体、美四方面,人的生命追求在教育过程的微观层面也体现于此。

幸福融合于教育过程中便形成了幸福教育,所谓幸福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在教育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和幸福。

该教育过程更关注学生的生存质量,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好,还要有品质。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即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育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和满足。

不能单纯强调物质生活富足而忽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快乐源自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存在类型是多样的,如生物性需要与超越性需要、生存需要与发展性需要、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生活结果的需要与生活意义的需要等,不同类型的需要对学生成就幸福所发挥的功效是不同的。

[2]因此,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不同类型需要的引导,帮助学生节制生活中的种种欲望,抵抗现实生活中的无形诱惑,进而提升需要层次,诱发幸福感的产生,实现快乐向幸福的质的飞跃。

(二)从教育内容、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几方面将幸福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摒弃单纯为了升学而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多注重学生德性成长和快乐成长所需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引导;放弃“惟分数论”和“读书-升官发财论”的错误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变之为一种追求卓越,挑战自我,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指导;禁止使用粗暴的体罚教育方法和所谓的高压教学,而变之为以兴趣引导和注重关怀的人性化教育艺术,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影响;改变夸大“高科技教育手段”的功效的论调,而回归教育的本真,还教育以真实的属性。

幸福教育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需要真实地去实践的任重而道远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幸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

(三)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幸福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将幸福融入教育过程中。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的确是一种能力。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

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过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出现频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个人的幸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加之现代标准化教育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其心理健康关心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群体中自残、自杀等悲剧的上演频率不断提高,正是由于学生心理不健康及心理敏感度较低,导致幸福就在身边也视而不见,进而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心理学素养,在知识经验传授的同时,注意正面积极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祖国的未来茁壮成长。

(四)从彰显教育学意义的角度将幸福融进教育过程之中。

幸福教育比愉快教育更厚重、更包容。

愉快教育从趋乐避苦的人之本性出发,认为要“在愉快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度过幸福的童年”。

[4]而幸福是一个整体,它不只反映人的生理、心理层面,还反映社会伦理层面。

教育的对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培养能够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的人,这正是教育学的本真意义之所在。

[5]因此,幸福教育的内涵显得更加丰富,更具有长久的现实意义。

总之,既然幸福是教育的终极价值、终极追求和终极目标,那么还我们的孩子以一个幸福快乐的教育,让教育过程充满幸福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但真正做到“教育本性回归———以学生为本”还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加强理论修养、制度保障,营造良好有序的教育环境,为我们学生的幸福开拓出一片教育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联合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赵汀阳.长话短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蒋祖钧.愉快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办学观[J].上海教育,2007(2AB).
[5]王长华.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