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杨素卿刊本)1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https://img.taocdn.com/s3/m/56a63d82da38376bae1fae10.png)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之铸鼎图][《天工开物》之南方挖煤图]《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分宜教愉任上著成。
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朋友涂伯聚为他刊行,是为初刻本;明末由杨素卿又一次刊印。
《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二人其代之”及《易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
主张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
宋应星(公元1587~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举。
先后出任江西分宜县教愉、福建汀州推官、安徽毫州(令毫县)知州等职。
任官期间,留心观察学习劳动大众的生产技术,注意搜集与积累科技资料,井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
对功名利禄十分鄙视,《天工开物序》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之语。
主要著作有《天工开物》、《危占十种》、《画音归正》、《美利笺》、《观象》、《乐律》等十余种。
除《开工开物》外,都已失传。
近年陆续发现其四篇快著的明刻衣《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天工开物》共分为3卷。
全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为18个类目,分别为:乃粒(谷类)、乃服(衣类)、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
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附制陶)、冶铸 (铸造)、舟车、锤锻、幡石(烧炼矿石)、膏液(制油)、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冶炼)、佳兵(兵器)、丹青(不墨)、曲药(酿造)、珠玉。
差个多涵盖了古代中国工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的所有生产技术。
共分为3卷,书中附有作者自绘的插图120多幅,画面生动而逼真、线条清晰、比例适当、有立体感,直观地反映了古代各类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工序或生产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来源:插图中国史)来源:中国经济网《天工开物》图《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全文
![天工开物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0e47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75.png)
天工开物全文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上篇·1.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
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总名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
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
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
从其朔也。
○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
粘者,禾曰余,米曰糯。
(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
)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
)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
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
《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81174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0.png)
《天工开物》简介天工开物简介《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
明末清初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
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
”(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官)。
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刊行。
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
明亡后作为明遗民,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592c35312b3169a451a4fc.png)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天工开物》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崇祯十年(1637)所著。
全书分18卷:一、乃粒(五谷);二、乃服(纺织);三、彰施(染色);四、粹精(粮食加工);五、作咸(制盐);六、甘嗜(制糖):七、陶埏(陶瓷);八、冶铸(铸造);九、舟车(车船);十、锤锻(锻造);十一、燔石(焙烧矿石);十二、膏液(油脂);十三、杀青(造纸);十四、五金(冶金);十五、佳兵(兵器);十六、丹青(朱墨);十七、曲蘖(制曲);十八、珠玉(珠玉宝石);插图122幅。
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堪称中国17世纪的生产技术百科全书,已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
所记述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明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认识水平。
在化学理论方面,基本上沿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化学变化,如火药燃爆,是由于“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又如描述颜料制备:“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
”所述银朱制备,用水银一斤和过量的硫(石亭脂)二斤进行反应,得到上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共得朱(硫化汞)十七两五钱。
产物银朱比反应物水银多出一两五钱,宋应星的解释是:“出数借硫质而生”(《丹青·朱》),其中孕育着化合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胚芽。
在化学工艺方面,记述了冶金、分金、铅丹、铅白、银朱、煤炭、石灰、矾、炭黑、染料、颜料、陶瓷、制曲、酿酒等化工过程和技术。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述了由炉甘石(碳酸锌)还原成锌的火法炼锌技术,并第一次对煤进行分类。
其次,书中所记述的银朱、铅白等制备方法,至今欧洲仍称赞为“中国方法”。
在化学术语方面,有:“点”、“养”、“升”、“升炼”、“锻”、“炙”、“飞”、“固济”、“化”、“淋”、“漉”、“淬”、“结成”(重结晶)等名词。
在化学反应类型方面,书中蕴含着:①中和反应,如加石灰于蔗汁中,以达到非糖分凝聚的最佳pH值;②分解反应,如烧石灰;③置换反应,如湿法冶铜;④氧化还原反应,如火药燃爆;⑤络合反应,如媒染;⑥聚合反应,如桐油熟炼;⑦酶催化反应,如酿酒、利用猪胰消化丝胶、利用自然发酵除去木质素等等。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https://img.taocdn.com/s3/m/72ba03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8.png)
—————Choi Goho 翻译:叶秀萍 Ye XiupingSong Yingxing et Les Travaux du Ciel et le Début des Choses宋应星与《天工开物》2020年底,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无人探测器采集到了月壤样品并成功返回地球。
202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批准了嫦娥五号着陆点附近八个月球地貌的命名,这八个命名中有许多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其中就有被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研究中国科学史而声名远扬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狄德罗(Diderot)”的宋应星,他的作品《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Fin 2020, la sonde lunaire sans pilote Chang’e-5 de la Chine a recueilli des échantillons de sol lunaire et est revenue sur terre avec succès. En 2021, l’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 (UAI) a officiellement approuvé la désignation de huit zones de la lune situées aux environs du site d’alunissage de Chang’e -5. Parmi les huit noms figurent plusieurs anciens scientifiques chinois dont Song Yingxing, surnommé le « Diderot chinois » par le biochimiste britannique de grande renommée Joseph Needham (1900—1995, célèbre pour ses recherches sur l’histoire de la science chinoise). Son ouvrage Les Travaux du Ciel et le Début des Choses est qualifié d’« encyclopédie de l’artisanat chinois du XVII e siècle ».供图/视觉中国 VCG明朝灭亡。
《天工开物》介绍
![《天工开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9a9b8e7b9f3f90f76c61bde.png)
[键入文字]《天工开物》介绍《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名着,是明代重要的科技文献。
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宋应星。
宋应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江西奉新人,生于公元1587 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科技。
在青年时代,他对全国各地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公元1634 年,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
初刊于公元1637 年。
这部书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总结,并附有两百多幅精美的插图。
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共三卷、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麴蘖、珠玉十八个项目、几乎包括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而且每个方面,对原料品种,生产操作过程,产品产量等科学技术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和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
它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农业和副业的生产过程及生产经验。
如“骨灰蘸秧根”法,这是我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
它还最早地描述了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幻出嘉种”的情况。
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铜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
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
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
书中几乎涉及从生活到生产的各种工业。
尤其书中还记载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同体积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宋应星四十七岁时,整理修改积累的文稿。
他非常赞同西汉政论家晁错的“贵五谷贱金玉”这个思想,把种植粮食放在卷首,把论珠玉置于卷末。
他将书名取为《天工开物》。
“天”是大自然;“工”是人工;“天工开物”,就是大自然和人工创造了世上万物的1。
《天工开物》的史料价值与影响研究
![《天工开物》的史料价值与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3a317031b765ce05081430.png)
物的奥秘。 技术确实是 自然界与人类协调的产物 , 它是人类与 自然
城 捐 赠 的 完整 无 损 的崇 祯 十 年初 刻 本 ( 内仅有 的一 部) 15 国 。 99年 ,
产过程。 他改进 的用生铁及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原理 , 成为近代马
丁 炉 的始祖 。 在论 述 金 、 、 的单 位 体 积 内重 量 时 , 他 银 铜 已有 了 比重 的概 念 ; 对 金 属 锌 (倭铅 ”的冶 炼 工 艺 的论 述 ,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他 “ ) 是
后的事 了( 9 9 以日本菅生堂刻本为基础 , 12 年 增补后重印 )直到本 。
世纪 2 0年代, 丁文 江、 经过 章鸿钊等数 位科 学家的努力 , 才从 日本 传 回几种翻刻本 , 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 了陶湘本等几个版本 。 新 中国成立后的 1 5 9 2年 , 北京图书馆才得到一部由宁波收藏者李庆
与《 工开物》 天 所记 述 的基 本 一致 或 部 分 一 致 , 些 仍 “ 着 ” 传 这 活 的 统工 艺 包 括水 碾 、 物 染料 制 作 、 蚕 和柞 蚕 加 工技 术 等 。 而 , 植 桑 然 掌
作在各 国流传 , 并受到高度评价 。法 国学者儒莲称此书为“ 技术百
科 全书” 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其 为“ , 中国有代表性 的技术 书”英 ,
以定量 的解说 , 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 , 构成 了一个完整 的科学
知识百科之明代科学技术名著《天工开物》
![知识百科之明代科学技术名著《天工开物》](https://img.taocdn.com/s3/m/dad194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6.png)
《天工开物》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明朝末年创作的。当时,社会动 荡不安,科技发展缓慢,文化氛围保守。宋应星创作《天 工开物》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记录明朝以前的古代技术,总 结自然规律,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后人。同时,他希望通 过这部作品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重要性,为后世留下宝贵 的文化遗产。
《天工开物》在现代 中国的影响
《天工开物》中的一些理念和技 术对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仍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天 工开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载体,对现代中国文化传承和 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天工开物》在现代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天工开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 播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了一 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著作。
贰
《天工开物》作品鉴赏
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天工开物》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而不是无限制的索取和掠夺。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先进的,对于现代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实用性和经验性
《天工开物》的内容都是基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它不 仅提供了许多工艺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还通过实例说明了各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 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品在明朝科技文化领域的影响
对科技发展的推动
《天工开物》的出现为明朝的科技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所总结的工艺技 术不仅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实用的 指导,同时也启发了人们的科学思想和探 索精神,对于当时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VS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天工开物》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传承之 作,对于明朝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它不仅传承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技术, 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价值。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 现在思想上,对于后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民 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天工开物》介绍
![《天工开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2b30c7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6.png)
《天工开物》介绍[键入文字]《天工开物》介绍《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名着,是明代重要的科技文献。
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宋应星。
宋应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江西奉新人,生于公元1587 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科技。
在青年时代,他对全国各地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公元1634 年,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
初刊于公元1637 年。
这部书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总结,并附有两百多幅精美的插图。
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共三卷、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麴蘖、珠玉十八个项目、几乎包括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而且每个方面,对原料品种,生产操作过程,产品产量等科学技术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和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
它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农业和副业的生产过程及生产经验。
如“骨灰蘸秧根”法,这是我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
它还最早地描述了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幻出嘉种”的情况。
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铜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
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
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
书中几乎涉及从生活到生产的各种工业。
尤其书中还记载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同体积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宋应星四十七岁时,整理修改积累的文稿。
他非常赞同西汉政论家晁错的“贵五谷贱金玉”这个思想,把种植粮食放在卷首,把论珠玉置于卷末。
他将书名取为《天工开物》。
“天”是大自然;“工”是人工;“天工开物”,就是大自然和人工创造了世上万物的1。
陶湘与《天工开物》
![陶湘与《天工开物》](https://img.taocdn.com/s3/m/88942f3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d.png)
陶湘与《天工开物》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天工开物》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名著。
共为18卷,全面而系统地记载了明以前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内容丰富,文字简明。
书中的大量插图生动活泼。
历来备受国内外推崇,迄今已全部被译成英文和日文,部分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出版。
然而由它演绎出的一段又一段历史故事却未必为大家所了解。
兹述其一。
天津近代藏书家陶湘(1870—1939年,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
)不仅藏书多,在民国时期出版界也享有盛誉。
他从宣统年后开始致力于刊刻古籍,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刻书量已相当惊人。
其中一部《喜咏轩丛书》,便是辑《天工开物》等30余种古籍石印而成。
陶公为什么要重印《天工开物》?他在《重印天工开物缘起》中写道:“今科学昌明,是书不啻椎轮之于大辂,然三百年前农工实业之专著,舍此无他居。
今稽古讵能废而不讲。
”凭着一双慧眼,陶公深知《天工开物》一书的历史价值非同小可,三百年来,只此一笔,虽科学发达,但经验教训由此发端。
正不可不知也。
于是决心将其重印。
无独有偶,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1887—1936年,字在君,江苏泰兴人。
)以业内人的眼光对此书也情有独钟。
民国三年(1914年)奉使赴滇,批阅《云南通志·矿政篇》,其中引用的《天工开物》卷的冶铜法记载颇详。
于是想读《天工开物》全书。
转年回到北京,遍访书肆,毫无结果。
又询问了诸多藏家,也未得到该书的下落。
后听友人章鸿钊说,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中见到过该书,便托人去转抄,数年过去一无所获。
不得已寻书之事暂且搁置。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文江乔迁天津,偶遇罗振玉,得知罗曾用若干枚古钱从日本古钱肆主人青森斋那里换来底本为日本菅生堂根据明崇祯十年底本翻刻的《天工开物》一书,极为欣慰。
立即借来阅读,又另抄副本加以句读。
同时,秉承罗振玉之托与商务印书馆商定铅印。
但该书残缺、错字多、文字简奥、其中术语需要逐一加注并纠正谬误。
《天工开物》的尴尬命运
![《天工开物》的尴尬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c83b51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c.png)
《天工开物》的尴尬命运一提到《天工开物》,很多人就会骂骂咧咧的,说是清朝禁书,等等。
有些人也开始造谣说,《天工开物》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事实上是怎么样呢,翻遍史料,并没有外国学者这么称呼过《天工开物》。
唯一能查到的就是《天工开物》被法国汉学家儒莲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可以说记载了明代以前的已知的所有的顶级科技,可以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
因此此书一经发售,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尤其是明末也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响应,反而在国外引起重大反响。
准确来说,《天工开物》这本书对外的发行是国内几千年技术积累的一次对外公示。
在国内没有引起反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里面的技术,基本上都是老百姓常用的技术。
涵盖的其他方面的老百姓反而没兴趣,知识分子喜欢的是四书五经,这里面的知识并不是他们考虑的,渐渐的,这种书在国内就没有人关注了。
没人关注,自然就没人买了,也就没有继续刊印的必要。
清初顺治年刊刻发行后,《天工开物》在海外引起反响,通过一本书了解了所有的中国科技。
而国内却,反响平平,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加上后来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天工开物》里有一些讽刺北方游民民族的词汇,最后也没有被收入《四库全书》被扔一边了。
这个地方会发现,如果清初《天工开物》在国内畅销的话,不会因为《四库全书》未被收入而失传(其实并未失传)同治年间刘岳云就重新整理了《天工开物》换了个名字发表了,如果真的被禁的话,那刘岳云手里的书哪里来的呢?另外清代康熙晚年编撰的书籍《古今图书集成》恰巧的补充了此类书籍的空白。
哪怕是专业研究农业或者其他类的人士,肯定会优先考虑官方修订版本的《古今图书集成》。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你相信官方还是相信个人的区别了。
另外清代民类的书籍是太多了,根本没人会在意《天工开物》这种书。
尽管它种类很全,又有什么用呢。
可能很多人不屑于这个,认为《天工开物》就是牛。
给大家对比一下就知道为什么清代《天工开物》没有市场了。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著作版本全文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著作版本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3d4fa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6.png)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著作版本全文一、涂本这是《天工开物》的明刊初刻本,最为珍贵,此后所有版本都源出于此。
此本原序中名为《天工开物卷》,但书口仍作《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册线装,印以较好的江西竹纸。
原书高26.2、阔16.8厘米,板框高21.7、阔14.3厘米。
单叶9 行,行21 字。
序文与正文均为印刷体,序尾有“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间堂”的题款。
这是1637 年4月由作者友人涂绍煃(字伯聚,1582—1645)当时任河南汝南兵备道而居家丁忧(丧母)时资助刊刻于南昌府的。
为表彰绍煃的这一功绩,故此本称为“涂本”。
从该本版式、字体、纸张及墨色来看,与明末赣刻本极为相近,因此想将涂本定为江西刻本当无疑问。
种种迹象表明,此本是仓促间出版的,刊行前文字没有经过仔细校订,故书中错别字也不在少数,总共约400 多处。
例如梢误为稍、尾误为尼、扬误为杨、径误为经、玫误为枚等,属于形近之误。
而“亦”误为“易”、泻作写、防误为妨、框作匡、裹作果等,属于音近之误。
这都是刻字不慎所造成。
但因该本为初刻本,文字及插图都直接来自宋应星所写的手稿,因此仍然是珍贵版本。
涂本《天工开物》向来稀见。
中国境内现传本原由浙江宁波蔡琴荪的“墨海楼”珍藏,长期不为人们所知。
清末时藏书归同邑李植本的“萱荫楼”。
1951 年夏,李植本后人李庆城先生将全部珍藏书籍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涂本《天工开物》,后转国立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
1959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依此本出版了三册线装影印本,印以竹纸,从此国内外人土才有机会得见此书原貌。
但读者使用此书时,须注意其中文字刊误之处。
此本原版还藏于日本国东京的静嘉堂文库及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Bibliotheque Nationalea Paris)。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存有这三部原刊本。
关于涂本版次,在上世纪80 年代时俄籍汉学家贝勒(Emil Bretschneider,1833—1901)曾认为《天工开物》第二版刊行于1637 年,即崇祯十年丁丑岁。
《天工开物》两则ppt课件
![《天工开物》两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c0ffa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a.png)
目
CONTENCT
录
• 《天工开物》简介 • 《天工开物》第一则:农业与手工
业 • 《天工开物》第二则:机械制造与
兵器 • 《天工开物》的艺术价值 • 《天工开物》的现代意义
01
《天工开物》简介
作者与背景
作者是宋应星,字思端,江西奉新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 (1587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是明末清初 的著名科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和作家。
兵器制造需要更高的精度和质量要求,因为武器装备需要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 还需要通过各种测试和试验来确保其性能和安全性。
机械制造和兵器制造都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如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已经广 泛应用于兵器制造领域。
装甲车制造技术
装甲车是用于战场运输和防御的车辆,通常装备有重型装甲和武 器系统。制造装甲车需要选用高质量的钢材和复合装甲,同时还 需要研发先进的悬挂系统和火力控制系统,以提高装甲车的机动 性和防御力。
机械制造与兵器制造的关系
机械制造与兵器制造在技术和工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铸造、锻造、焊接等工艺在两者中 都有广泛应用。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
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
农业生产的粮食和纤维为手工业提供了基本的原材料,如稻谷、 棉花等。
手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
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农具和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如犁、 锄头、镰刀等。
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类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02
《天工开物》第一则:农业与手工业
《天工开物》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天工开物》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2857c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d.png)
《天工开物》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天工开物》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史中有代表性的科技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世界科技名著。
大家知道《天工开物》一书是如何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么
![大家知道《天工开物》一书是如何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么](https://img.taocdn.com/s3/m/ba31ff350b4c2e3f57276334.png)
大家知道《天工开物》一书是如何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么?zz《天工开物》一书是明朝宋应星写的书,崇祯十年初版。
这本书现在应该说非常有名,中学的课本里就有对这本书和他的作者介绍。
可是大家知道这本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是怎么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说出来可以让我们现在的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感到愤怒和辛酸。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到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
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本都没有,后来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可见明朝民间印刷工业的发达)。
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这本书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
看了这样的事实,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
我的感想只有一个,就是愤怒。
被大家嘲笑挖苦讽刺,说是专制无能腐败的明朝,大科学家层出不穷,在明朝末年尚且能有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写出这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书籍,里面记载的大量的科技(这些科技是在明朝被广泛应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术,比如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等等,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尤其是锌矿冶炼,在当时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国人才掌握的技术。
所以这本书在明朝一出版,外国人得到以后,就极为重视,大量翻译发行。
而被某些人吹嘘为盛世的清朝,不仅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一部科技方面的著作,而且居然连保存这样一本明朝人写的书,都做不到!以至于这本书居然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将近300年!!这究竟是谁的悲哀??可想而知,如果当时这本书没有流传到日本,没有流传到法国,英国,那么这本书就从世界上彻底消失了,除了少数特别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明朝的中国曾经出版过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里记载了大量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科技和农业科技。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https://img.taocdn.com/s3/m/e1f1e21ba8114431b90dd8fa.png)
麥災
凡麥妨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種以後.雪霜晴潦.皆非所計.麥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則秀華成嘉粒矣.荆揚以南.唯患霉雨.倘成熟之時.晴乾旬日.則倉廩皆盈.不可勝食.揚州諺云.寸麥不怕尺水.謂麥初長時.任水滅頂無傷.尺麥只怕寸水.謂成熟時.寸水軟根倒莖沾泥.則麥粒盡爛于地面也.江南有雀一種.有肉無骨.飛食麥田.數盈千萬.然不廣及.罹害者數十里而止.江北蝗生.則大祲之歲也.
天工开物
宋·宋应星
乃粒
粹精(第四卷)
甘嗜(第六卷)
天工開物卷上
乃粒第一卷
宋子曰.上古神農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號兩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不然.神農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而紛紛嘉種.必待后稷詳明.其故何也.紈褲之子.以赭衣視笠簑.經生之家.以農夫爲詬詈.晨炊晚饟.知其味而忘其源者衆矣.夫先農而繫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爲哉.
水利 筒車 牛車 踏車 拔車 桔橰皆具圖
凡稻妨旱.藉水獨甚.五穀厥土.沙泥磽膩.隨方不一.有三日卽乾者.有半月後乾者.天澤不降.則人力挽水以濟.凡河濱有製筒車者.堰陂障流.遶于車下.激輪使轉.挽水入筒.一一傾于梘內.流入畝中.晝夜不息.百畝無憂.不用水時.拴木礙止.使輪不轉動.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轉盤.或聚數人踏轉車.身長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內用龍骨拴串板.關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而牛則倍之.其淺池小澮.不載長車者.則數尺之車.一人兩手疾轉.竟日之功.可灌二畝而已.揚郡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此車爲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蓋去水非取水也.不適濟旱.用桔橰轆轤.功勞又甚細已.
麥工 北耕種 耨具圖
涂绍煃版与杨素卿版刊本《天工开物》的书籍装帧对比研究
![涂绍煃版与杨素卿版刊本《天工开物》的书籍装帧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57d6926294dd88d0d26bf8.png)
关 键 词 :天 工 开 物 ;书 籍 装 帧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 2019 )03-0094-01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首部关于手工业
与农业的综合性著作其作者是我国明代科
学家宋应星,该著作在全世界都有着非常高 的知名度。明崇祯十年(1637)涂绍煃刊本
要更齐版
笔画 , 版 :
的 衬 非 常 清 晰 , 极 的设计
非 常 究 。涂 本 版
外轮廓现为方
个 的 画 上 在 致 ,b ”
结语
国是最早发明 术的国家,涂本与
杨本是《天工开物》最初的两版, 对
发现 在书籍设计上的
,涂
本将鱼尾 的 样 书口 作为装 ,杨
本
上
关于版权的 , 时
两版开本大小
版的设
计等都有 差异, 时
.
1986:187.
[.]罗 树 宝 .印 刷 字 体 史 话 (八 ).明 代 印 刷 字 体 [A].上
海 :印 刷 杂 志 ,2004:3.
[4]
.中 国 古 代 图 书 印 刷 史 (彩 图 本 )[M ].长
书 ,2008.
-94-
版
设计
上都 在
。
1 刊本印刷媒介与结构编排
,涂 本 、杨 本 为 上 、
, 装。 为,
为 ,涂本
为,
,
杨本
为
,
涂本 。其 涂本 的 为
,杨 本 为 ,
。
涂本为宋应星
,版本学家
为其是宋应星著本 上
的 , 现世
本期
, 的籍
其
,杨本
其本来 ,全书在 编
那些曾是“世界级”的科技著作经典
![那些曾是“世界级”的科技著作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0cdca38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a.png)
墙内开花墙外香:那些曾是“世界级”的科技著作经典原标题:旷世经典与文明传续所谓“旷世经典”,指的是那些经过历史选择的,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至今依然散发着持久魅力的原创性著作。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作品如恒河沙数。
这些旷世经典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那么,这些书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呢?我们选择几本科学著作来说说。
资料图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我们先来说说《梦溪笔谈》。
这部书大家都很熟悉,不过知道作者沈括的人,可就少了。
沈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纵观他的一生,能够用奇才、衰(音cuī,悲哀、不幸的意思)才、通才三个词来概括。
先说奇才。
沈括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这时候,他的父亲沈周已经55岁,母亲也有47岁了。
因为是老来得子,沈周非常疼爱这个儿子,把他带在身边。
沈周做过三十年的官,不过都是一些基层官职。
他辗转于各地,奔波于仕途,这就影响了沈括的学业。
直到沈括12岁,家里才为他延师授业,而沈括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则是由母亲完成的。
沈母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沈周在福建的时候,当地人常用钩吻(断肠草)作毒药杀人,或用来自杀。
这种植物有剧毒,假如不小心误吃了,即便只有半片叶子,也能致人死命;假如和水服用,毒性发作更快,往往投杯之间人就死了。
沈括很好奇,就让家人弄了一盆来观察。
他仔细观察了钩吻的性状,还做了详细的记录,后来收进《梦溪笔谈》中。
这个时候,沈括还仅仅十岁幼童!我们知道,好奇心是一个人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他寻求知识的动力,这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梦溪笔谈》后来在近30个学科领域都颇有建树,在自然科学方面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和作者沈括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很相关系。
再说衰才。
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被宋神宗任命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负责对西夏的防务。
沈括和部下经过反复协商,认为应该选择一个险要的地方,修筑城池,驻扎重兵,作为长久对抗的战略基地。
他们选择的筑城地点是乌延。
神宗派了一个叫徐禧的,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前线视察。
《天工开物》一书堪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为何却被清朝禁掉了呢
![《天工开物》一书堪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为何却被清朝禁掉了呢](https://img.taocdn.com/s3/m/f2189f54f242336c1eb95e5d.png)
《天工开物》一书堪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何却被清朝禁掉了呢本文导读:《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
第二版在清初顺治年刊刻发行后,《天工开物》在南北各地流通,而且成为向国外出口的书籍之一。
康熙、雍正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的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中,大量转引《天工开物》各章的内容。
清代著名科学家吴其的著作《滇南矿厂图略》和《植物名实图考》、付野山房刊刻的兵书《祝融佐治真诠》、岑毓英主编的《云南通志·矿政》篇、卫杰的《蚕桑萃编》中多次引证《天工开物》。
同治九年,刘岳云发表的《格物中法》一书中,几乎把《天工开物》所有主要内容都逐条摘出,再加以分类,写出按语,作出补充说明和注释。
影响世界《天工开物》中的内容首先在17世纪开始逐渐传入日本。
公元1694年,日本本草学家见原益轩(1630―1714)在《花谱》和公元1704年成书的《菜谱》二书的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天工开物》,这是日本提到《天工开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公元1771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即菅王堂主人,发行了刻本《天工开物》,这是《天工开物》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
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
《天工开物》18世纪传到朝鲜国后,受到李朝后期知识界尤其实学派学者的重视,1783年,朝鲜李朝(1892―1910)作家和思想家朴趾源(1737―1805)完成的游记《热河日记》中向朝鲜读者推荐了《天工开物》。
朝鲜进士出身的内阁重臣徐有榘,晚年执笔的113卷本巨著《林园经济十六志》和李圭景(号五洲)《五洲书种博物考辨》(1834)、《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约1857)等重要科技作品中都多次引用《天工开物》。
18-20世纪《天工开物》在一些欧美国家传播,在法、英、德、意、俄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图书馆都藏有此书不同时期的中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