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乐器

合集下载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2021年5月,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 录”。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3年3月23日、24日,包括马头琴传承人齐·宝力高在内的135位演奏家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音乐会―― 《聆听草原》。
2017年11月13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专场文艺演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马头琴传承 人齐·宝力高为观众带来《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布林,男,1940年2月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马头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并没有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只是总体上规定每年的9月6号为草 原文化遗产日,以此来达到保护和宣传包括马头琴音乐在内的草原文化遗产的目的。
2014年,鄂伦春自治旗、科右中旗、阿巴嘎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重点旗县开展普及试点工作,抢录近百 首长调和马头琴曲谱,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培训150名传承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工作,召开全区蒙 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音乐保护工作汇报会和全区马文化及其相关文化学术研讨会。
4
保护措施
5
入选非遗
马头琴在蒙古民众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蒙古族文化史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 究价值。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 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为二弦拉奏乐器,一般为纯四度定弦,其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洪阔而醇美,富有草原风味。传统 的马头琴乐器的琴箱正反面蒙有皮膜,因而其音量小,表现力差。而改良后的马头琴,琴箱一般由色木、榆木、 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呈正梯形,音色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风格,且音量增大,表现力很丰富。

综述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

综述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

综述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马头琴班级:11448学号:1144824姓名:张霜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诸多草原都留有蒙古族牧民的印记,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民族乐器,风格迥异、造型奇特、独具匠心。

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它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

马头琴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潮尔”、“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拉弦类弦鸣乐器。

关键字:蒙古族拉弦乐器马头琴一马头琴乐器的传说、形制与造型特征传说,起源于小牧童苏和与小白马的动人、悲伤的故事。

故而,马头琴的雏型采用白马的头、尾与筋骨相连,组成器乐的整体形态,似如小白马的原型。

在古代狩猎、游牧的蒙古人心目中,马头琴具有神力。

当牲畜遭受天灾或瘟疫时,弹奏马头琴,演唱古老的民间故事,可用来除妖避邪,逢凶化吉。

马头琴是蒙古族标志性乐器。

它是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琴码、琴弦和拉弓等部件组成。

传统的马头琴的琴身为木制,长度约1米,共鸣箱大多呈梯形,也发现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钟形的共鸣箱。

箱框板,常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

琴杆,多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

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制成,两条琴弦分别用马尾合成里弦和外弦,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

当共鸣箱造型采用楔梯的形态时,上窄下宽,其形态庄重、稳定,产生的音域宽广,音色深沉浑厚;共鸣箱采用方形时,形态对称端庄;共鸣箱采用长方形时,形态舒展大方;共鸣箱采用六角形时,形态纯化简洁;共鸣箱采用八角形时,形态雄浑肃穆;共鸣箱采用钟形时,形态圆润丰满,琴体饰有蒙古族传统的纹饰,极具民族特色。

此外,马头琴的色彩多采用单色、双色和渐变色。

单色的马头琴以白色为主调时,显得高雅纯贵,同时也包含白龙马的寓意;单色的马头琴以红色为主调时,显得吉庆祥和;单色的马头琴以棕色为主调时,显得沉稳厚重。

马头琴 蒙古族乐器

马头琴  蒙古族乐器

马头琴--蒙古族乐器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mǎtóu qín),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

马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

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

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近年来,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流行音乐文化现象。

马头琴作为中国蒙古族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拥有着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文化内涵,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演奏、歌唱、舞蹈和交响乐等方面。

本文将从马头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马头琴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马头琴和民族音乐的流行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马头琴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蒙古族作为一个独立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艺术体系,其中马头琴作为一个重要的乐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马头琴是一种外形像马头的拉弦乐器,相传最初起源于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后经入侵后汉的匈奴人带入中国,自此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千余年。

马头琴的制作材料一般为马骨和马皮,形似马头,琴颈部分有四个调弦木柄,琴体两侧有音箱,琴弦多为四根,演奏时用弓拉弦,发出悠扬的声音。

马头琴作为中国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和书画中,也经常被引用和描绘。

二、马头琴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马头琴作为一种传统西北拉弦乐器,其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马头琴的音色明亮独特,既能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如马嘶、牧民呼唤、鸟鸣等,也能演奏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如舞曲、独奏曲、组曲和交响乐等。

马头琴的演奏方式主要包括“弓、指、拍、击、扫”等多种方法,所以马头琴可演奏出各种音乐形式和风格。

因此,马头琴作为一种全能型的乐器,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表演、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三、马头琴和民族音乐的流行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追寻自己的文化根源,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也渐渐地产生了兴趣。

同时,随着音乐技术和演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和品位也在改变,音乐界对异域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马头琴和民族音乐的流行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制作工艺:手工制作,包括雕刻、打磨、上漆等步骤
材料:选用优质木材,如松木、桦木等,琴弦采用马 尾或尼龙材料
琴头:雕刻成马头形状,象征蒙古族的图腾
琴身:采用弧形设计,便于演奏者弹奏
琴弦:采用马尾或尼龙材料,具有较好的音质和耐用 性
琴弓:采用马尾或尼龙材料,便于演奏者控制音色和 力度
马头琴在音乐教育和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 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
艺术创作:马头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创作出富有蒙古族特色的 音乐作品。
跨界合作:马头琴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跨界合作,创作出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作品。
传承与发展:马头琴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 代的变化。
蒙古族文化的传承:马头琴在蒙 古族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马头琴对于蒙古族音乐发展的贡献
乐器起源:马头 琴是蒙古族传统 乐器,历史悠久
音乐风格:马头 琴演奏的音乐具 有独特的蒙古族 风格和韵味
音乐传承:马头 琴在蒙古族音乐 传承中起到了重 要作用
音乐创新:马头 琴在蒙古族音乐 创新中起到了推 动作用
马头琴与其他蒙古族乐器的配合演奏
马头琴与呼麦的配合: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歌唱方式,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与长调的配合: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歌唱形式,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与四胡的配合:四胡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拉弦乐器,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
乐器之王: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王”。

蒙古族弓弦乐器——胡琴演奏研究

蒙古族弓弦乐器——胡琴演奏研究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一蒙古族弓弦乐器----胡琴演奏研究于佳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摘要:作为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尾胡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并且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传播效益。

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和演进进行分析研究,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法始终处于不被重视的“搁浅”环节,而关于蒙古族弓弦乐器——胡琴演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向来是相辅相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的乐器重新搬上音乐文化舞台,坚持胡琴演奏的改革和发展非常关键,本文具体介绍了蒙古族弓弦乐器——马尾胡琴的发展和演进,并分析其中的演奏技巧、演奏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乐器弓弦乐器胡琴演奏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4-0091-03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这也导致蒙古族传统乐器显得尤为独特。

马尾胡琴类乐器是蒙古族传统弓弦乐器分类的一种,其与奚琴类乐器共同构成了蒙古族传统弓弦乐器的两大分类体系。

由于内蒙古高原幅员辽阔、蒙古民族部落众多,基本在每个部落中都散落分布着大量不同的乐器,入四胡、雅托克、火不思、口弦琴和胡笳等乐器,共同组成了璀璨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这些来自蒙古族的乐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曲调简洁富有民族特色,宣叙性特鲜明,通俗简单的旋律,更体现岀蒙古族人对大草原的向往。

蒙古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历史长河的冲刷下,蒙古族独特的音乐文化令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焕发勃勃生机。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就以热情和豪爽闻名于世,并且蒙古族文化也是在世界民族文化中独领风骚。

蒙古族音乐自然也是宏大悠扬,并且生动体现蒙古族生活的风土人情。

蒙古族弓弦乐器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其充分体现岀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歌颂、对游牧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非常值得研究和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演奏技巧
古筝通过拨弦来发声,而马头琴则是通过拉弦并配合琴弓的摩擦来 发声。
音乐表现力
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丰富,能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情感和场景;而马头 琴的音乐表现力则更加注重于对草原和骏马的描绘。
马头琴与小提琴的比较
01
起源与流传地域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重要乐器;而马头琴则是蒙古
族传统的乐器。
《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音乐的特色之一, 马头琴的长调演奏以其悠扬的旋 律和深情的表达,展现出蒙古族
音乐的独特魅力。
04 马头琴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 器之一,被视为蒙古族文化的象
征。
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马头琴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蒙古族民间
音乐的代表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奚琴逐渐发 展成为具有蒙古特色的马头琴 ,成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代表 之一。
马头琴的起源与蒙古族的历史 、文化、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马头琴的发展历史
马头琴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古代、 近代、现代等。
输标02入题
在古代,马头琴主要用于蒙古部落的仪式、祭祀和娱 乐等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蒙古族民间音 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演奏方式
马头琴和二胡在演奏方式上略有不同。马头琴的弓子在弦上摩擦, 而二胡则是通过弓子在弦上摩擦并带动琴筒振动发声。
音色特点
马头琴的音色悠扬、深沉,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而二胡的音色则 更加柔和、细腻,能够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变化。
马头琴与古筝的比较
乐器形制
马头琴和古筝在形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马头琴是一种拉弦乐器,而 古筝则是一种拨弦乐器。
琴的认识和关注度。

马头琴

马头琴

摘要: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

马头琴虽然两根弦,但到演奏者手中,它所传出的细腻犹如小提琴,醇厚、如中提琴,深情、似大提琴的玄妙之音,每每令人如醉如痴。

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在音色上仍保持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关键词:马头琴、在水一方、特色1、马头琴名字的由来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

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传说,很久以前,在那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

湖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

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小苏和出来放牧,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看见从天上腾云驾雾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说:“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我告诉你,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善良的人哟,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说完只见一道白光,姑娘无影无踪了。

苏和“啊”的一声惊醒揉揉眼睛一看,阳光当头。

他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站起来不由地向北一看,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

蒙古族音乐概述

蒙古族音乐概述

语族.
【节日庆典】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
慕等.
【三大经典著作】
《蒙古秘史》《江格尔》《饮善正要》
【衣食住行】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 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 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 珠、金银制成. 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 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 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 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 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 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
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
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 公元732年在斡尔浑河右岸建立的《阙特勒碑》 文中,记有三十姓达怛.三十姓达怛可能是紧邻 突厥的一个强大的室韦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
突厥人用这一名字称呼所有的室韦部落.
【源流历史】
蒙古人遍及东亚及中亚的广大地域。 蒙古高原基本上是干旱的大草原。它的 南面是大沙漠,北面经过山地延伸到西伯利 亚森林,东面是兴安岭森林。 这里有很长的严冬,平均海拔高度1000
蒙古族音乐概述
08级研究生:刘煦
蒙古族音乐概述
一、蒙古族简介
二、蒙古族音乐
1. 2.
蒙古族音乐
新疆蒙古族音乐
一、蒙古族简介
1. 2.
3.
4.
蒙古族简介 源流历史 成吉思汗 民俗 宗教信仰、文化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 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 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 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的音乐

蒙古族的音乐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 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 击打出各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 节奏。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 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 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 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 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 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蒙古族的乐器
马头琴 雅托克
火不思
口琴
科库尔
四胡
中国马头琴大师齐· 宝力高演奏马头琴曲
雅托克 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 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
在明朝汉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 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 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 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 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腾格尔
“如果听出我歌声中对土地
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那都是源
于我蒙古人的天性。”
——腾格尔
“我是用心灵唱歌的,我不仅把自己对 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注入到音乐创作和 歌声中,而且也把我对故乡及其生态环 境的忧患情结注入其中,我的创作和歌 声中充满了沸腾的血性和理性激 情。” ——腾格尔

漫谈蒙古族器乐现状与传承

漫谈蒙古族器乐现状与传承

漫谈蒙古族器乐现状与传承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音乐艺术和器乐传统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器乐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就蒙古族器乐的现状与传承进行探讨,并剖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蒙古族器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蒙古族社会,器乐曾是宫廷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民间娱乐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代的蒙古族器乐以马头琴、长调、马粪鼓等乐器为主,这些乐器在当时承载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蒙古族器乐传承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蒙古族器乐已经逐渐式微,仅在一些地方民间活动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而在一些文化活动和音乐学院中,也存在着蒙古族器乐的学习和传承,以期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蒙古族器乐的现状显示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蒙古族器乐在一些地方民间活动中依然保留着,并且在一些重大节日和庆典中得到了展示和弘扬。

在一些蒙古族地区的那达慕大会上,马头琴、长调等器乐总是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和民众的目光,成为了活动中的一大特色。

在一些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中,也存在着对蒙古族器乐的学习和传承。

通过专业的教学和学习,一些蒙古族器乐的表演者在国内外都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赞誉。

这些现象表明,蒙古族器乐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其传承与发展依然具有希望。

蒙古族器乐在当今社会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蒙古族器乐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技艺流失的问题,导致了传统技艺的失传。

在一些地方,由于人才匮乏和受众减少,一些传统的蒙古族器乐已经无从寻觅。

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于蒙古族器乐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了器乐传承的断流。

由于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蒙古族器乐在当地的受众也在减少。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蒙古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解决。

蒙古族打击乐教学的开发利用

蒙古族打击乐教学的开发利用

蒙古族打击乐教学的开发利用随着世界各地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展现,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族打击乐在音乐文化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并且在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对蒙古族打击乐的教学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蒙古族打击乐是由蒙古族传统音乐演奏家沙哈鼓的演奏技艺演化而来,是蒙古族特有的打击乐器,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蒙古族打击乐器主要由膜鸣、木鸣、金属鸣类乐器组成,且乐器音色独特,表达了蒙古族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蒙古族打击乐教学的开发利用,首先需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

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制定不同水平的课程,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其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教材编写方面,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符合蒙古族打击乐器演奏技巧和基本知识的教材,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采用多媒体手段和音乐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对蒙古族打击乐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演示,学生模仿,不断反复练习。

同时,还可以结合情境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录像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家里就能够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学的实用性。

同时,可以在学校或社区组织演讲比赛、表演、评比等活动,鼓励学生更好地演奏和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教学实施中,还需要注重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和背景,培养学生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音乐教育游戏、文化传承讲座、实地教学等。

综上所述,蒙古族打击乐教学的开发利用需要注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并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其音乐素养和实际技能,从而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蒙古族的传统乐器

蒙古族的传统乐器

蒙古族的传统乐器1.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2.胡琴。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

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

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3.四胡。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

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

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

”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

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

”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4.胡毕斯。

有四根弦,初为丝弦,现用成套的中阮弦代替。

从里向外分别为缠弦、三弦、二弦、子弦。

按音以品为准,有一个山口,二十四或二十五个品位,适于演奏多声部,因而在乐队中常作中声部乐器。

由青格勒研制的胡毕斯现已普遍被沿用。

5.雅托克。

即蒙古筝。

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6.太平鼓。

蒙古族和满族打击乐器。

其鼓框为铁制,圆形,以一面蒙牛、马、羊皮,鼓面上画有民族图案。

柄上有三到八只小铜镲或铁环。

以藤条击鼓,技巧有敲、打、摇、抖、颤等。

无一定音高。

鼓键与鼓柄上均缚有装饰用的红樱穗。

常作为一种舞具使用,如双人舞、集体舞等。

7.蒙古角。

这是清代蒙古喇嘛诵经时用的号角,相传元代时为蒙古军队征战时使用的古乐之一。

据《清稗类钞》载:“蒙古角,亦名蒙古号,木质空心,上下二节,末加镀金铜口雄雌各一。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作者:王树仁来源:《群文天地》2020年第02期中华民族的乐器宝库中,有成千上百种乐器,并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把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简介如下,供读者备忘。

马头琴: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

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因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骨为筒,尾巴为弦,制成了二弦琴,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因此而得名。

琴身木制,长约100厘米,共鸣箱呈梯形,以马皮或羊皮蒙面。

长鼓:朝鲜族打击乐器,亦称“杖鼓”。

长约70厘米,鼓身圆筒形,木制,中段细实,用绳绷皮做鼓面。

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另一鼓面,两手节奏交错,变化多端。

常用以伴奏歌舞或用于器乐合奏。

东不拉:哈萨克族拨弦乐器。

用红松木或桦木制成。

琴腹呈梨形,分平底和凸底两种,颈细而长,其上缠丝弦以分隔音位,张二弦。

用右手弹奏,音量较弱,常用以伴奏歌舞。

象脚鼓:傣族打击乐器。

景颇、布朗、阿昌、独龙等民族亦采用之。

因形似象脚而得名。

木制鼓身,羊皮蒙面,形制大小不等,大者长约130厘米,鼓声雄壮深沉,演奏时斜挎肩上,用手拍擊鼓面,多用于舞蹈伴奏。

芦笙:苗、侗、水、彝、拉祜、仡佬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行更广。

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舌三部分构成。

常用的装有芦竹制成的笙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每管一音,每两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

小芦笙的管长八九寸,大芦笙的管长至一二丈不等。

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

丹不尔:一作“弹布尔”,维吾尔族拨弦乐器。

琴身木制,瓢形,琴杆修长,缠丝弦以分隔音位。

弦钢丝弦5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音,与中弦长五度关系。

常用于独奏和伴奏。

大三弦:彝族的拨弦乐器。

全长约130厘米,琴身木制,筒面蒙以羊皮,有3根筋弦,其中1根弹曲调,2根伴奏,弦下端系很多小铁片,随弦振动发声。

演奏时,斜挎肩上,边弹边舞,有时也用于伴奏。

讲述黄河游内蒙古乐器马头琴的故事

讲述黄河游内蒙古乐器马头琴的故事

讲述黄河游内蒙古乐器马头琴的故事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

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

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

黄昏,晚霞慢慢染红了草原,牧人们就会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爱的马头琴,圆润、浑厚的琴声像在诉说草原上优美、动人的故事。

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牧民,和一匹聪明的白马相依为命,形影不离。

一天,白马突然病死了,苏和非常难过,总盼着白马能再回来。

一天晚上,他梦见白马回来了,对他说:“你不是在想我吗?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苏和按梦里说的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杆顶部精心刻上白马的头。

琴声和白马的叫声一样亲切、动听,后来人们便给这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马头琴。

马头琴故事主要内容100字

马头琴故事主要内容100字

马头琴故事主要内容100字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乐器,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马头琴是一种横琴,琴身为马头状,琴弦通常有四根,使用马的尾巴作为弓,因此得名马头琴。

下面将通过一段马头琴故事,来介绍马头琴的主要内容。

故事开始于一个寒冷的冬天,蒙古族的牧民们聚集在一起,围坐在篝火旁。

他们开始讲述一个关于马头琴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名叫阿明。

阿明从小对音乐非常感兴趣,而他最喜欢的乐器就是马头琴。

每次听到马头琴的声音,阿明都会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之中。

一天,阿明的爷爷告诉他一个关于马头琴的神话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草原上的动物们都会唱歌,音乐充满了整个大草原。

然而,一次意外的灾难破坏了草原的和谐,马儿失去了歌声。

为了让马儿重新唱起歌来,蒙古族的祖先制作了马头琴,并将其赐予了马儿。

从那时起,马儿的歌声再次响彻了大草原。

爷爷还告诉阿明,弹奏马头琴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情感。

只有用心去弹奏,才能让琴弦发出动人的声音。

阿明听得津津有味,对马头琴的热爱更加加深了。

多年后,阿明长大了,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马头琴演奏家。

他用自己的琴声打动了无数的人,也传承了祖先的音乐传统。

无论是在家乡的马头琴比赛中,还是在国际舞台上,阿明都用他那高亢激昂的琴音,向世人展示了马头琴的魅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马头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希望,传递着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祖先的敬意。

马头琴的音乐独特而激情,仿佛能让人们感受到大草原的浩瀚和壮美。

它的琴弦会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们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无论是在蒙古族的节日庆典中,还是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马头琴的音乐都能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马头琴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艺术才华。

通过故事的讲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乐器。

马头琴,那雄浑激情的琴音,那独特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对蒙古族的音乐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牧民笛子独奏歌曲

牧民笛子独奏歌曲

牧民笛子独奏歌曲
牧民笛子是蒙古族传统乐器之一,常被用于祭祀、喜庆和婚礼等场合,同时也常被用
于独奏和伴奏音乐中。

下面介绍几首牧民笛子独奏歌曲。

1.《蒙古梦》
《蒙古梦》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牧民笛子独奏曲,曲调悠扬、动人心弦。

这首
曲子描绘了大草原上灿烂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蒙古族人民勤劳、纯朴的生活状态,让人沉
浸其中、感受大草原的魅力。

2.《梦回草原》
《梦回草原》是一首旋律动听的牧民笛子独奏曲,曲调以流畅的节奏和舒缓的旋律为主,表现了草原上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美景。

这首曲子将草原的广阔和自由展现得淋漓尽致,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纯真生活的向往。

3.《阳光路上》
《阳光路上》是一首清新脱俗的牧民笛子独奏曲,整个曲子旋律流畅,曲调轻快明朗,传递着加油鼓劲的精神。

这首曲子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人们在前行的路上不断
迎风而行,追求自我,努力向上。

4.《草原上的雪》
《草原上的雪》是一首富有哲理的牧民笛子独奏曲,曲调简单却不失深情。

这首曲子
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了草原上变幻无常的天气和自然风景的魅力。

同时,这首
曲子还表现了人类的脆弱和无力,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和自然的关系。

《孤单的草原》是一首富有文学色彩的牧民笛子独奏曲,曲调缓慢柔和,富有感染力。

这首曲子表现了草原上孤独、寂寞、渴望爱的灵魂,从中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
敬畏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些牧民笛子独奏歌曲,令人回想起草原的自由和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
的力量。

这让人们不仅欣赏到了蒙古族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内心的滋养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乐器
论文关键词:蒙古乐器
论文摘要:蒙古族乐器有好多种例如雅托克,火不思,马头琴,口琴,四胡等等….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

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蒙古语称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

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广泛流行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云南以及东北等蒙古族聚居区。

传说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苏和,他有匹心爱的白马,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美丽,嘶鸣起来银铃般清脆悦耳。

在一次赛马会上,白马夺得锦标后被王爷抢去了。

一天,王爷骑白马炫耀,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脱缰而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回到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

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着死马。

白马那凄凉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苏和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于是,他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马尾搓成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

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的琴声诉说人民的苦难,用优美的琴声表达人民的向往……
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胡尔(一种胡琴)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为流传了。

清乾隆年间,在其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

又经过100多年的流传,到20世纪初,朝尔的头饰由龙头改为马头,琴箱变为正梯形,才真正开始了马头琴的历史。

传统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

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于室外和室内演奏。

大琴长100厘米,小琴长70厘米,琴箱用硬杂木作框板,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琴头雕刻精致的马头。

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

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

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演奏采取坐姿,琴箱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左侧。

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

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近40年来,马头琴经过改革,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适于舞台或室外演奏。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较著名的有色拉西、巴拉干、桑都仍和齐·宝力高等。

当代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技巧娴熟,他组建了马头琴乐团,培养了一大批马头琴演奏人才。

著名的马头琴乐曲有《朱色烈》、《四季》、《蒙古小调》、《草原赞歌》、《万马奔腾》和《草原音诗》等。

四胡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

蒙古族称之为呼日。

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

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

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

弓法技
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

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口琴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

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

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

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

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

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
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蒙古四弦琴
蒙古族弦鸣乐器。

弹拨类。

《清代宫廷音乐》称之“月琴”。

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

形制多样。

见于《蒙古族古乐器》一书者,音箱有方形、枣核形、圆形、桃形、六角形或八瓣梅花形等。

薄木板盖面,有的面板两侧设月牙形或圆形音窗。

杆长无品,琴头以鱼尾形、菱形、云卷形等为饰。

音色清脆明亮。

可合奏、独奏。

蒙古族大鼓
蒙古族膜鸣乐器。

又称“罐鼓”。

鼓身木制,形如倒置的高筒罐。

其身涂色,并绘花纹、云卷图案。

弧形木板面,中间开直径约5厘米的圆孔,上蒙皮革。

是古代蒙古族军队的战鼓。

火不思
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

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

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

”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

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
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新疆师范大学题目:蒙古族乐器
学院:语言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
姓名:阿力德尔桑
学号: 20080306142007
指导老师:刘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