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历史汇总

合集下载

内蒙古的发展史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

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

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

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

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

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

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

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

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一)蒙古民族族源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

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

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

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

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

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

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

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

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

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

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

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

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土默特沿革概述

土默特沿革概述

今天的土默特地区,主要是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大约东经109°50‵~120°10‵北纬39°45‵~41°31‵之间的地区,总面积约为21000平方公里。

其东部为乌兰察布高原,西部和西南部与鄂尔多斯、河套平原相临。

“土默特”(Tümed)一名为蒙古语,是“万”或“万户”的复数形式。

作为专有名称,它出现于北元时期(明代),用以指称土默特部落集团、万户;入清,用以指称归化城土默特旗及喜峰口外土默特旗。

历史上的土默特,既是蒙古族的一个部族名称,又是一个地区名称。

一土默特地区及其周围一带与中原紧相毗邻,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宜牧宜耕。

早在远古时期,土默特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20世纪80年代前后,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的大窑村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

大窑文化的发现、发掘,把土默特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距今大约50万年以前。

在土默特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甚多,其中,阿善文化遗存和白泥窑文化遗存、海生不浪遗址等具有代表性。

进入历史时期后,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这里你进我退,此消彼长,形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民族居住,或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犬牙交错居住的复杂局面。

最早出现在这里的是土方、鬼方、猃狁、荤粥、山戎、鲜虞、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此后,有林胡、楼烦等活动于此。

秦汉时期,匈奴人成为活动在今天土默特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民族,河套、阴山一带是其发祥地。

冒顿单于时代,匈奴建立了统一北方、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游牧民族政权。

匈奴之后,乌桓、鲜卑先后进入今土默特地区。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称“代王”,建年号“登国”,后“改称魏王”,建立了北魏王朝。

北魏迁都平城后,这里又出现了柔然人、敕勒人。

在柔然与北魏的交往中,有许多事件发生在土默特地区。

敕勒人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这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敕勒人的驻牧,今天的土默川在当时被称作“敕勒川”,并且留下了被人们千古传唱的民歌“敕勒歌”。

历史趣谈清朝灭亡的传说 叶赫那拉氏诅咒是什么?

历史趣谈清朝灭亡的传说 叶赫那拉氏诅咒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灭亡的传说叶赫那拉氏诅咒是什么?
导语:叶赫,是海西四部之一,叶赫先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后来灭掉扈伦那拉部,改姓那拉氏。

明朝时,在现在的叶赫镇西一公里和三公里处依险
叶赫,是海西四部之一,叶赫先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后来灭掉扈伦那拉部,改姓那拉氏。

明朝时,在现在的叶赫镇西一公里和三公里处依险筑城,开始称雄于海西女真。

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的予盾由来已久。

据说早在元未明初时,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家族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那场战争叶赫那拉以胜利而告终,成为女真族最大的部落。

然而,历史的发展难以预见,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总是在敌人和朋友之间徘徊,两家族世代有血统之亲,努尔哈赤不但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还娶了叶赫那拉氏的孟古生下了皇太极。

然而,叶赫那拉氏悔婚,将老女人没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诅咒说:无论此女聘与何人,寿命不会长久,毁国已尽,构衅已尽,死期将至矣。

东哥出嫁时已经三十三岁,一年后,应验了诅咒,病死他乡,只在历史文献上留下了叶赫老女这么一笔。

为报此仇,努尔哈赤于1618年率部攻打叶赫,叶赫部灭亡,兴旺一时叶赫东西两城变成废墟。

叶赫部首领布扬古临死前曾对天发誓:我叶赫今日受到的苦难,日后我的子子孙孙会替我报仇的。

也正如此,才有叶赫那拉氏之女慈禧太后加速清朝的灭亡,更有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最终签署清帝退位条约,结束清王朝的统治。

从此以后,民间就有了“亡清必叶赫那拉氏”的留言传出。

甚至还有传言说清朝皇室曾有“叶赫那拉氏不得入后宫”的祖训,这句话的意思是叶赫那拉氏不能纳入皇帝的后宫,以免祸乱君心,导致朝代的灭亡。

生活常识分享。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王紫晨话说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晚春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带着家眷从锡林郭勒大草原开向辽西的医巫闾山,为首的将军身材高大魁梧,憨厚淳朴的脸上依然透出几分威严。

他叫别里古台,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的弟弟,被成吉思汗封为广宁王,是去广宁(今北镇)赴任的。

当队伍路过医巫闾山北麓一个丘陵环抱的盆地时,别里古台和他的属民被这里开满黄花的草甸子深深吸引住了,就叫此地为“细河塔拉”(开满黄花的草甸子)。

细河塔拉也就是阜新盆地。

后来别里古台的一部分属民就在细河塔拉驻牧下来。

这部分属民由于是跟随别里古台这位“汗阿巴嘎”(汗,皇帝;阿巴嘎,叔叔)即皇叔而来,因此被称为“阿巴嘎那日”,也就是“叔叔们”。

“阿巴嘎那日”也就成为他们的姓氏,后来简化为“安”(安、阿谐音)。

据《阜新市少数民族志》记载,他们是最早定居在阜新地区的蒙古人。

他们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蒙古人有着深厚渊源的血缘关系。

传说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

《蒙古秘史》开篇就有:“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

”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始祖。

其实,“苍狼”和“白鹿”都是人名。

“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汉译《蒙古秘史》时把“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译成“苍狼”和“白鹿”了。

苍狼和白鹿也是蒙古人的图腾。

在蒙古民族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夷族东胡一支。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

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另一支,称为“室韦”。

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

由于室韦诸部中蒙古部的强大,“达怛”(鞑靼)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

新疆蒙古族分布及历史由来

新疆蒙古族分布及历史由来

新疆蒙古族分布及历史由来今天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自治县。

另外,还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

由吐尔扈特、和硕特、额鲁特、察哈尔、沙毕纳尔、扎哈沁、乌梁海、喀尔喀等部的人组成。

下面,我们就分别叙述他们的分布及历史由来。

A、吐尔扈特人1628年,吐尔扈特人西迁伏尔加河流域。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先后有一部分和硕特人、杜尔伯特人迁到那里去了。

1756年,原来留居故地吐尔扈特、杜尔伯特为了逃避清灭准葛尔的战争,也西迁那里,史称这部分后迁的吐尔扈特、和硕特为新吐尔扈特、新和硕特,而那些先迁去的那部分吐尔扈特、和硕特为旧吐尔扈特、旧和硕特。

1771年,吐尔扈特回归时,回归的部众中有新旧吐尔扈特、新旧和硕特及沙比纳尔(喇嘛庙的属民)。

由于伏尔加河未结冰,河西岸的人们不能一同回归,所以,居住在那里的杜尔伯特人及一部分吐尔扈特和硕特人永久的留在了那里,这就是今日俄联邦卡尔梅克人的由来。

吐尔扈特回归后,清朝按照分而治之的原则,对其分封牧地。

一、吐尔扈特中旧吐尔扈特分为十个旗1.在喀尔沙尔(焉耆)一带设四个旗,他们是今天巴音郭楞州和静一带蒙古族的祖先。

2.在和博克赛尔一带设三个旗,他们是今天和布克赛尔县以及克拉玛依市蒙古族的祖先。

3.在库尔喀喇乌苏一带设二个旗,他们是今天乌苏县以及奎屯、石河子一带蒙古族的祖先。

4.在精河设一旗,他们是今博州精河县以及博乐一部分蒙古人的祖先。

《东归英雄传》剧照二、将同时回归新吐尔扈特人,分为两旗,牧于今科布多西南布拉干河一带。

1919年,外蒙宣布独立,出兵科布多和阿勒泰。

新吐尔扈特汗密什克栋固鲁布亲王不服外蒙辖制,带领一部分部众南迁今昌吉吉木萨尔。

他们成为今天吉木萨尔县蒙古族的祖先。

(而在今外蒙还有约5千新吐尔扈特人)三、和硕特清把和硕特部中旧和硕特分为三旗,牧于珠勒都斯河一带,他们是今和硕、博湖两县蒙古人的祖先。

对新和硕特设一旗,于新吐尔扈特一同牧于科布多西南的布拉干河一带。

土默特右旗历史发展概括

土默特右旗历史发展概括

土默特右旗历史大事记新石器时代:旗境大青山台地有新石器时期遗址20 余处,说明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商;商时,旗境先后为cheng方、鬼方游牧地的一部分。

公元前十三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商王武丁(高宗)又命震率兵征伐鬼方,经过几次战役,cheng方可能被消灭或赶跑。

不久商王又命兵征伐鬼方,取得胜利。

西周西周时,旗境内次第为鬼方等游牧民族游牧的一部分。

公元前十世纪周成王命盂征伐鬼方,获胜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国势强盛,北破林胡、楼烦,修筑了自代傍阴山到高阙的赵长城,其中一段经过旗境。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旗境为云中郡西部地区西汉刘邦建国,云中郡设11县,其中咸阳县在今苏波盖乡东老藏营村北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叛汉降奴的韩王信等人,领兵进犯代、云中郡等地。

高祖派樊哙、周勃等领兵迎战,夺回代、雁门、云中等郡县。

高祖峰子刘恒为代王,旗境在其管辖之下王莽始建国十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咸阳更名为偾武县。

魏甘露二年(257年)力微率鲜卑拓跋部占据土默川等地。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郦道元随孝文帝驾车北巡,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据考证,塞泉城在今萨拉齐镇附近。

晋永嘉四年(310年)晋怀帝封拓跋卢为代公,管辖旗境等地。

隋开皇四年(584年)隋朝为防突厥南犯,在今土默川设阳寿(今托克托县)油云二县(今旗境)唐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等率军攻灭东突厥汗国,将10余万人徙居旗境等地神功元年(697年)突厥默啜可汗向唐王朝索求丰、胜等6州降户并单于都护府所辖领地。

自此唐与突厥汗国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旗境内等地为突厥汗统治区。

辽辽太保耶律阿保机率军征服阴山南北,在今托克托县设置东胜州。

旗境在其西部地。

金成吉思汗派皇太子术赤、察哈台等带兵攻克云内、东胜等州,旗境至此并入蒙古。

元至元二年(1265年)旗境黄河水运通航,上溯可达中兴(银川),下流可低东胜州。

民国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地方动乱与聚落形态

民国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地方动乱与聚落形态

!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北 京- 北 京 科 学 出 版 社 !#@== 年 ! 第 #!.#* 页 %
" 黄宽重" &从 坞 堡 到 山 水.地 方 自 卫 武 力 '! 杜 正 胜主编" &中 国 式 家 庭 与 社 会 '! ,安 徽 - 黄 山 书 社! )"#) 年 ! 第 #*"D#=C 页 %

提要 清初的土默特蒙古以 游 牧 为 生! 康 雍 乾 时 期 则 以 土 地 放 垦 为 契 机! 吸 引 大 批 汉 人 从 山 西 移 入" 此 后! 蒙古)汉人逐渐定居!形成大量村落"清末以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 社 会 动 荡! #匪 患$ 频 仍" 地 方 政 府 和 蒙 汉 民 众 通过修堡与并村等措施!应对时局变化"人们在采取上述举措之时!又受到特定自然环境制约"在山地!村小人稀! 很难组织人力物力修建围堡"在平川!村落规模相对较大!有能力修建围堡"总之!在自然)人文等各种因素促使 下!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深刻改变"
一变乱之中的地方社会$)匪* 与 )民*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是指今呼和浩特(包头二 市及其下辖部分 旗 县%" 历 史 上 这 里 曾 长 期 是 游 牧部落活动的舞台%明中叶以来!归化城土默特 蒙古在 此 驻 牧% 入 清 之 后! 归 化 城 土 默 特 部 归 附!朝廷将其编为左右两旗%随着山西移民的进 入!雍正年间 ,#@)!D#@!* 年-! 开 始 设 管 理 汉 人的 #厅$%民国时期!改 #厅$ 为 #县$!其时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主要包括归绥(和林格尔(托 克托(清水河(萨拉齐(武川和包头等县!隶山 西省绥 远 特 别 行 政 区%#@)@ 年! 变 区 为 省! 此 后 ! 隶 绥 远 省 %#

呼和浩特史

呼和浩特史

呼和浩特简史高一三班楠茜原创远在万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人居住了。

公元前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逐渐形成。

活动于黄河一带的夏部落,首先进入了阶级社会。

自商朝到周朝,我国从奴隶社会逐步转入封建社会,当时呼和浩特地区是我国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公元前475年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此时,在阴山山脉以南河套一带地区活动的是游牧部落林胡,它的南面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公元前三百年,赵国打败了林胡向北开拓疆土,一直到今天的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一带。

赵国在战争结束后,便在呼和浩特一带设置了云中郡。

从此,呼和浩特地区便称为“云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呼和浩特地区被包括在他所统治的版图之内。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云中就是其中一郡。

汉承秦制,仍在呼和浩特地区设置云中郡。

秦汉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常常发生战争。

呼和浩特一带正处于中原地区的最前哨。

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前201年,匈奴大举进攻中原。

从此以后,一直到武帝初年的六、七十年间,汉王朝只能一方面采取“和亲政策”,另一方面对匈奴的不时进攻进行被动的应对。

当时,这里的冶铁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因为这里是匈奴和汉朝的必争之地,从汉武帝到汉元帝的一百多年间,呼和浩特地区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西汉末年汉朝同匈奴的长期战争停止了,双方又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元帝将王昭君加到匈奴去,自此,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

由于数十年的稳定,这个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呼和浩特也逐渐成为汉与匈奴等族杂居的地方。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南北的三百多年里,整个北方展开了一次民族大融合。

势力较大的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族在呼和浩特的盛乐建立都城。

公元341年,呼和浩特一带称为鲜卑族拓跋部活动的重要地带和政治中心。

公元398年,拓跋珪即魏武帝到位北魏王朝正式开始。

北魏王朝把它锁降服的敕勒族安置在漠南,因此这一带有“敕勒川”的称号。

新疆蒙古族分布及历史由来

新疆蒙古族分布及历史由来

新疆蒙古族分布及历史由来今天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自治县。

另外,还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

由吐尔扈特、和硕特、额鲁特、察哈尔、沙毕纳尔、扎哈沁、乌梁海、喀尔喀等部的人组成。

下面,我们就分别叙述他们的分布及历史由来。

A、吐尔扈特人1628年,吐尔扈特人西迁伏尔加河流域。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先后有一部分和硕特人、杜尔伯特人迁到那里去了。

1756年,原来留居故地吐尔扈特、杜尔伯特为了逃避清灭准葛尔的战争,也西迁那里,史称这部分后迁的吐尔扈特、和硕特为新吐尔扈特、新和硕特,而那些先迁去的那部分吐尔扈特、和硕特为旧吐尔扈特、旧和硕特。

1771年,吐尔扈特回归时,回归的部众中有新旧吐尔扈特、新旧和硕特及沙比纳尔(喇嘛庙的属民)。

由于伏尔加河未结冰,河西岸的人们不能一同回归,所以,居住在那里的杜尔伯特人及一部分吐尔扈特和硕特人永久的留在了那里,这就是今日俄联邦卡尔梅克人的由来。

吐尔扈特回归后,清朝按照分而治之的原则,对其分封牧地。

一、吐尔扈特中旧吐尔扈特分为十个旗1.在喀尔沙尔(焉耆)一带设四个旗,他们是今天巴音郭楞州和静一带蒙古族的祖先。

2.在和博克赛尔一带设三个旗,他们是今天和布克赛尔县以及克拉玛依市蒙古族的祖先。

3.在库尔喀喇乌苏一带设二个旗,他们是今天乌苏县以及奎屯、石河子一带蒙古族的祖先。

4.在精河设一旗,他们是今博州精河县以及博乐一部分蒙古人的祖先。

《东归英雄传》剧照二、将同时回归新吐尔扈特人,分为两旗,牧于今科布多西南布拉干河一带。

1919年,外蒙宣布独立,出兵科布多和阿勒泰。

新吐尔扈特汗密什克栋固鲁布亲王不服外蒙辖制,带领一部分部众南迁今昌吉吉木萨尔。

他们成为今天吉木萨尔县蒙古族的祖先。

(而在今外蒙还有约5千新吐尔扈特人)三、和硕特清把和硕特部中旧和硕特分为三旗,牧于珠勒都斯河一带,他们是今和硕、博湖两县蒙古人的祖先。

对新和硕特设一旗,于新吐尔扈特一同牧于科布多西南的布拉干河一带。

内蒙古的一些历史故事

内蒙古的一些历史故事

内蒙古的一些历史故事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以下是一些内蒙古的历史故事:
1. 成吉思汗征战: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他在13世纪统一了蒙古部落,征服了大片领土,最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2. 草原上的部落传说:内蒙古草原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比如《白毛女》故事中的白毛女和杨乃武,以及《乌兰巴托的夜》中的浪漫爱情故事。

3. 辉煌的元朝历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这个朝代,并将首都设在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的上都和大都。

4. 蒙古族传统文化: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蒙古包、马头琴音乐、草原上的套马风驰等。

这些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敬观元史】56张图,带你了解蒙古历史

【敬观元史】56张图,带你了解蒙古历史

【敬观元史】56张图,带你了解蒙古历史01蒙古族起源来源:宝瓷之家古瓷平台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山林里的蒙古部(蒙兀室韦),约在九世纪中叶进入草原,成为草原游牧部落。

蒙古高原众多的部族经过长期的纷争抢夺,混战不断,草原无安宁之日。

02成吉思汗出生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难河边,父亲为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首领也速该巴特尔、母亲为诃额仑。

成吉思汗出生当日,恰巧父亲也速该打败了塔塔儿部,擒获了两个塔塔尔部的首领,其中一个名叫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突袭的成功,也速该就把刚生下的儿子取名叫铁木真。

03铁木真订婚,父亲遇害1171年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想替他订一门亲事,按传统习俗带他到母亲的亲戚那里去,在途中,也速该遇到弘吉剌部的德薛禅,德薛禅听说也速该要为儿子定亲,就把自己的女儿孛尔帖介绍给他,双方同意后也速该把铁木真留了下来,独自一人回家去了。

也速该在返家的路上,恰遇塔塔儿人举行宴会,于是,便下马参加他们的宴会。

却不想被人在饭菜中下了毒药,也速该吃过饭后上马再行,结果药性发作,只好熬着疼痛,走了三天才勉强回到家中,不久就去世了。

04蒙古部众离散也速该之死造成了蒙古尼伦部的分裂,泰赤乌部在主持祭祖仪式上,没有为迟到的铁木真一家分取应得的胙肉份子。

泰赤兀贵族遗弃铁木真一家,呵额伦母亲手举苏勒德,阻止部众离散。

她还以折箭训子的故事教诲孩子们要坚强团结。

05铁木真被俘泰赤兀部贵族要趁“小鸟的羽毛未丰满”之前剿杀铁木真,铁木真被抓后在锁儿罕失刺一家的帮助下,藏在羊毛车里逃脱虎口。

06结识孛斡儿出不久,铁木真家的八匹马被盗,铁木真骑着仅剩的一匹秃尾黄马,追击而去,途中遇到了纳忽伯颜的独生子孛斡儿出,二人一见如故,合力追回了被盗的八骏。

后来,孛斡儿出成了铁木真忠实的战友、重要的战将。

成吉思汗去逝后,孛斡儿出的后裔成为守护八白室的重要成员,至今已延续至38代达尔扈特守陵人。

07蔑儿乞惕抢走孛尔帖一日清晨,铁木真的营地遭到蔑儿乞惕部凶残的突袭,混乱中孛尔帖乘坐的帐车被追击包围,蔑儿乞惕人抢走了孛尔帖夫人。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第一部分蒙古与蒙古人一、蒙古概述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

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据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到12世纪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乃蛮等许多部落,直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后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和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在我国人口约300万人。

在国外,主要是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语可划分为3个方言: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特等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卫拉特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

我国的蒙古族现使用着两种文字,一种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蒙古族所使用的“胡德木文”,另一种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所使用的“托忒文”,“托忒”是“清楚、明了”之意。

“真正的蒙古人,从狭义上讲,该词的历史含义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员的蒙古人,他们在今外蒙古东北,在鄂嫩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怯绿连]河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

在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而将“蒙古”一名称给予了整个种族的这些部落出现以前,历史上早就记载了那些几乎可以肯定是说蒙古语的各民族的存在,在说蒙古语的民族中,我们应该追溯到3世纪的鲜卑人,5世纪的柔然和厌哒人,以及欧洲的阿瓦尔人(6至9世纪)。

还应该承认,8至12世纪时期在历史上起着很大作用的契丹人也是说一种蒙古方言,尽管在这些前蒙古民族中有许多民族建立过广泛的统治,但是,没有一支取得像真正的蒙古人(或者说成吉思汗的后裔)那样的世界性的名声。

土默特左旗概况

土默特左旗概况

土默特左旗概况土默特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富饶的土默川平原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0°26,〜40°56,,东经110°47,〜111°48,。

东临呼和浩特市市区,西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毗邻,南连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北依大青山与武川县接壤。

辖区总面积2712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349756人,其中,乡村人口30.1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回、满、达斡尔等17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旗。

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察素齐镇东距呼和浩特市48公里,西距包头市98公里。

w旗人民政府驻察素齐镇邮编010100。

代码150121。

区号:0471。

拼音:Tumotezuo Qi。

【行政区划】土默特左旗辖5个镇、5个乡:察素齐镇、毕克齐镇、善岱镇、台阁牧镇、白庙子镇、沙尔沁乡、北什轴乡、塔布赛乡、只几梁乡。

下属321个行政村,456个自然村。

【历史沿革】1965年以土默特旗东部置旗。

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数万。

蒙语称东为左。

2000年,土默特左旗辖3个镇、16个乡:察素齐镇、毕克齐镇、善岱镇、兵州亥乡、陶思浩乡、把什乡、此老乡、沙尔沁乡、沙尔营乡、白庙子乡、塔布赛乡、三两乡、北什轴乡、枳芨梁乡、台阁牧乡、铁帽乡、哈素乡、大岱乡、青山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406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察素齐镇52904毕克齐镇23016善岱镇18458把什乡21011此老乡9930兵州亥乡13480台阁牧乡22725白庙子乡18994沙尔营乡18823沙尔沁乡17003北什轴乡15750铁帽乡11736 三两乡13449塔布赛乡12769大岱乡16188哈素乡17297陶思浩乡15074只几粱乡18744青山乡3255。

【气候资源】光能资源土默特左旗年太阳总辐射量133.83千卡/厘米2,年生理辐射量65.59千卡/厘米?,作物生长季节生理辐射量41.85千卡/厘米2。

元朝历史常识与重大历史事件简介

元朝历史常识与重大历史事件简介

元朝历史常识与重大历史事件简介蒙古族的壮大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北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原来被称为“蒙兀室韦”。

公元840年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逐渐向西南迁徙,到达现在的蒙古草原及其周边地区,逐渐同留在那里的突厥语族居民融合,并从游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生活的方式。

他们晚上住在蒙古族特有的蒙古包里,白天则在草原上放牧。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蒙古族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逐渐分布于现今蒙古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的大草原,组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集团。

后来蒙古族部落中逐渐出现了阶级分化,富裕者从氏族中突显出来,成为游牧贵族,叫做“那颜”。

他们掌握着支配牧场的权利,占有众多的牲畜。

一些势力强大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

一般牧民由原来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被称为“合刺出”,也就是“牧奴”的意思。

他们不仅要向贵族交纳赋税,进献一定数量的贡物,还要做剪羊毛、挤奶等杂役。

因此,蒙古族进入了奴隶社会。

到了公元12世纪中叶(北宋时期),蒙古族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贵族们为了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竞相掠夺人口和畜产。

公元12世纪末叶,蒙古社会动荡,各部落相互混战兼并。

原来蒙古族社会部落林立,而现在只剩下蒙古、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五大集团相互对抗。

但在当时,所有这些蒙古族部落都受到金朝的统治和压迫。

许多蒙古族人流浪荒漠,不得安居,因此他们对金朝统治者恨之入骨。

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定,期待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全蒙古的统一,结束分崩离析、相互争斗的局面。

而就在此时,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了蒙古部的首领铁木真身上。

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

怯薛制度在蒙古帝国军事编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怯薛制度。

铁木真在称汗之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身人”(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

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历史之清代移民过程

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历史之清代移民过程

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历史之清代移民过程土默特地区北靠大青山,南面是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中间为土壤肥沃的土默川平原。

这一带的农业本来就发展很早,尤其在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俺答汗控制了土默特平原后,广招汉人,引进农业技术,发展成为板升相连欣欣向荣的农业景象。

明清鼎革之际,察哈尔林丹汗与蒙古各部的封建主在归化城附近激战,林丹汗西逃时强迫归化城的富民西迁,皇太极远征林丹汗返回时又纵火焚烧,所有这些都给土默特平原的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许多地方又重新成为牧业区。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为将蒙古地区保持在封闭状态下,屡屡颁发禁令,禁止汉人越过长城进入蒙古地区。

但是,口内汉人却不断突破禁令进入该地区进行垦种。

到清代中后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社会风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移民社会。

据本人对《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乌兰察布盟分册》及《呼和浩特市地名志》[1]所载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呼和浩特市郊区、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六县市旗的1539个自然村进行统计,扣除建村时间不明的337个自然村不计,其中清代之前建村的166个,占13.8%,清代建村的995个,占82.8%,清代之后建村的41个,占3.4%,在清代建立的村庄中,完全由口内移民迁入建立的(不含增析的村庄)又有828个,占53.8%,因土默特地区人口增长而增析的村庄52个,占3.4%。

移民进入这个地区的过程也就是移民对这个地区开发的过程。

因此,对此地社会的研究的前提是对移民的研究。

由于土默特地区的移民属于非政府组织的自发移民,所以很少有史料对此作专门记载,正如民国《绥远通志稿》卷二十中所说,“清既入主中夏,察哈尔、西土默特及鄂尔多斯、乌拉特等各旗,悉录版图,其时私垦禁严,蒙荒如故。

在有清一代,未闻有大批之移民,如历朝故事者也。

然其设官分治,渐形成厅道之制者,则以康雍而后,私垦禁弛,佃农渐多,虽未尝由官移民,顾已开民人自移之路。

”,因而对此地移民过程的研究仍相当缺乏。

土默特部札萨克世袭王公

土默特部札萨克世袭王公

土默特部札萨克世袭王公东西土默特部的来源(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

(1212年)前后,蒙古汗国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

此后及整个元代的150余年间,蒙古人从大漠南北向南迁徒,以军屯、民屯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等形式,定居或活动在朝阳地区。

据《元史》记载:1220年左右,成吉思汗划定辽西一带为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封地。

封别里古台为广宁王(今北镇)镇守此地,别里古台之子孙在此继王位多年。

那些留驻封地的蒙古兵民,逐渐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当地的居民。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亡,蒙古封建统治者势力退回草原,史称北元。

从此,在元朝旧有的版图上出现了明朝和北元(蒙古)两个并峙的政权。

这种政治局面与我国历史上四至七世纪、十至十三世纪两次南北朝一样,形成第三次南北朝。

居住或活动于朝阳地区的蒙古人便以遗留民、内附民、三卫民等形式继续生活下来。

明末清初,土默特蒙古部、蒙郭勒津蒙古部、喀喇沁蒙古部自蒙古草原南下、游牧、驻牧,最后定居于辽西。

清王朝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

卓索图盟五旗(即土默特左、右二旗和喀喇沁左、中、右三旗)。

一、土默特部来源土默特,蒙古旧部。

公元1383年前,整个蒙古分裂成为以大汗和太师阿鲁台为代表的东蒙古和以马哈木、太平、巴秃孛罗为代表的西蒙古两大部分。

东蒙古内部分为六大部落集团,左、右两翼,每翼各为三个部落集团。

到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前夕,右翼三大部落集团的构成情况是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

据记载:“土默特”最初是作为一个部落名称出现于乌珂克图汗时代(明成化初年、十五世纪中期)。

蒙古汗国政权在中原败退后,蒙古各部又重新活跃在蒙古大草原上。

当时的蒙古汗国,或称“六万户蒙古”,土默特是其中的一万户。

明代,土默特万户游牧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一带地方。

公元1517年达延汗逝世后,土默特万户驻牧的地方,为其诸孙占据。

达延汗之孙阿拉坦汗(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后裔)执政右翼土默特的万户时候,势力迅速扩大。

土默特右旗建制沿革

土默特右旗建制沿革

土默特右旗建制沿革土默特右旗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今旗境沿大青山南麓的威俊、纳太、沙兵崖一带的台地上,分布有早期人类遗留的围城、石器、陶器等遗址遗迹。

战国以前,旗境为鬼方、狄、荤粥、猃狁、林胡、楼烦等北方民族的猎牧地。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西进降服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九原郡,旗境属云中郡所辖,今水涧沟门存有赵长城墙体、烽火台。

战国末年,七国争雄,匈奴乘机崛起,旗境为匈奴重要游牧地,今沟门镇曾出土匈奴贵族墓葬。

秦国一统天下,大将蒙恬北拒匈奴,收复黄河两岸、阴山两麓,复置云中、九原郡并所属四十四县。

云中郡治所为今托克托县古城,九原郡治所为今麻池古城,旗境属两郡统治区域的核心。

秦末,天下大乱,楚汉相争,匈奴再一次夺取阴山以南地区,并以此为跳板南下攻掠中原。

旗境所属大青山一带“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制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御苑也”。

西汉武帝时期时,由卫青、霍去病率兵,通过三次大规模的对匈作战,收复阴山地区。

中央王朝再一次恢复这里的统治秩序,复置云中、九原郡,旗境属云中郡辖下的咸阳、犊和二县。

咸阳县城即为今苏卜盖乡西老藏营村北古城。

北魏时期,旗境为怀朔镇之东南地,北魏在旗境大青山前建塞泉城,山中建讲武台、广德殿,北魏皇帝时常巡幸于此。

北魏太武帝时期,将10余万敕勒人迁徙至以旗境为核心的平原地带(敕勒川),家喻户晓的《敕勒歌》即诞生于这一时期。

隋唐时期这里为突厥、回纥的驻牧地。

中原王朝亦在这里设治管辖。

隋朝开皇四年(584年),旗境置油云县;唐时在此设置云中守捉使,景龙三年(709年)筑三受降城,旗境为连接中受降城(今包头市敖陶窑子共青农场)与东受降城(今托克托县古城)的重要区域。

辽、宋、金、西夏时期,境内为契丹、女真、党项等多民族的游牧地。

辽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设丰州,今托克托县(白塔古城)设云内州,旗境为两州所辖。

辽朝末年,天祚帝偏安夹山,夹山即为今旗境九峰山管委会辖区。

归化城土默特史事

归化城土默特史事

归化城土默特史事归化城土默特史事一、1582年是明朝的万历十年,但是在蒙古历史上—位显赫人物——阿勒坦汗逝世的1582年1月13日则是万历九年腊月十九。

1632年是明朝的崇祯六年,是新崛起的后金天聪五年。

这一年夏天,后金国主皇太极西征蒙古察哈尔大汗林丹汗,到达阴山下的土默川,下令烧绝板升(村庄),只保留了一些寺庙建筑。

此前,林丹汗已经驱赶着大量土默特部众及牲畜西走青海。

当皇太极的大兵掳掠土默川后,土默特部主俄木布(阿勒坦汗6世孙)四处搜寻出3300余丁,降附了后金。

1582年到1632年的50年,是土默特部垂直落势的50年。

二、清代对蒙古各部设旗编制。

一般有札萨克(王爷)的那种旗,拥有高度自治权,且职爵世袭罔替,称为外藩蒙古。

外藩蒙古从地域上划分为内札萨克蒙古49旗(6盟)、外札萨克喀尔喀蒙古86旗和外札萨克额鲁特蒙古39旗。

与外藩蒙古并称的是内属蒙古。

内属蒙古各旗没有高度自治权,其职爵也不能世袭罔替。

在清朝几十个内属蒙古旗的名录里,有归化土默特左右翼旗的名号,其领地就在阴山前后。

清初,归化土默特左右翼二旗曾经有些自治权,也还世袭过那么几十年,尽管旗首的名称是固山额真(都统)。

三、为什么叫归化城土默特旗呢?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归化城。

土默特左右翼旗的中心有一座城,这在整个内蒙古地区是唯一的。

这座城曾由前明的万历皇帝赐名“归化”,清朝也沿袭如日。

归化城在阿勒坦汗生前就已形成,蒙古人称之为呼和浩特(库库和屯)。

阿勒坦汗逝世后,他的侧夫人钟金哈屯(三娘子)进一步扩建了这座城垣。

由于召庙林立,在1632年的后金劫掠动乱中得以保存下来。

清初,归化城的商业得到了发展。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外藩内札萨克蒙古序列中还有两个土默特旗,即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

这两个旗与喀喇沁左、中、右三旗会盟为卓索图盟。

为示区别,阴山前后的土默特左右翼旗前边就冠以“归化城”字样。

四、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与卓索图盟的土默特二旗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情形却很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历史5[ 标签:蒙古族, 土默特部, 历史 ]匿名2009-07-28 08:42内蒙古土默特部的形成以及发展的简要历史听我的前辈说我们的部落起源与呼伦贝尔一带,不知是否正确(我的家乡位于土左旗)满意答案好评率:0%在呼和浩特建城433年之际,迎来了这座古城的奠基者——阿勒坦汗诞辰500周年的日子。

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伟人,笔者谨从:一、土默特部的渊源及其驻牧丰州滩(土默川);二、阿勒坦汗统领时期土默特人的建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体包括:(一)建立政权;(二)起造城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1、塞外商埠;2、爱国保家的壮举;3、教育文化中心;4、民族的乐园——走西口现象的开启;5、自治区首府等方面,简要记述一下阿勒坦汗的历史贡献,并简略分析其对后世几百年塞外商贸重镇与教育文化中心的形成,长城内外民族交融与团结局面的形成,以及自治区首府落脚呼和浩特等重要社会变迁所起的奠基性作用。

为了行文方便,笔者首先要说明一个逻辑问题。

伟人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伟人也属于人民,但又是人民当中的具有特殊贡献者,是人民的杰出代表。

具体到本文,回顾阿勒坦汗的历史贡献,不能脱离土默特人民;反之亦然,正是在阿勒坦汗的统领之下,土默特人民创造了划时代的历史建树。

故而,行文中有时用土默特人民,有时用十六世纪时土默特人民的杰出领袖——阿勒坦汗,随论述问题方便而已。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种种的文明与文化,它们有的遗憾地消失了,只给我们留下一些遗迹;有的则作为一种文明与文化,虽然经过了历史演化,但其基本精神和文化特征仍然在延续,也就是作为一种文化还在延续,但是这种文明与文化的原始创造民族却消失在了现代人群当中,不复存在了。

像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这样,既历史悠久,长期共存,又不断复兴和发展的民族与文化,充分说明二者所共有的民族精神是奋发向上的,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是博大而根深的,永远是枝繁叶茂的。

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热爱着这个家园,共同为这个文明的发展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这也是华夏文明充满活力的又一个内在机制原因。

呼和浩特与土默特蒙古人,便是这些输送新鲜血液的队伍当中的一个亮点。

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而且,呼和浩特的历史还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古城遗址多,据说有80多处,甚至可能近百处;二是召庙林立,所以呼和浩特也俗称召城。

若对这近百处的古城遗迹略作分析,不难看出,大部分是南来的农耕民族的遗迹,如古代的云中、定襄等;少部分是南下的游牧民族的遗迹,如古代的盛乐、丰州等。

这些古城大多毁于战争,或因战争而造成民族大迁徙,文明也随之被遗弃。

唯有呼和浩特城本身,自筑城起,虽几经劫难,却依然在原址保留城池和名称至今。

造成这一宝贵历史现象的缘由可能很多,但在它的创造和守卫者队伍当中,当地的土默特蒙古人至今承当着独特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应当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下面就笔者所知,一一道来。

一、土默特部的渊源①及其驻牧丰州滩据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晓克先生考证,土默特部也是来自贝加尔湖,与布列亚特人同起源。

笔者曾将此观点下载给布列亚特同事,不料同事却说,布列亚特传说中就是说与土默特同源。

关于蒙古人崛起之前我们的祖先如何生产生活,犹如人类以及世界各民族甚至某一个地方的人们都渴望描述清楚自身来源的足迹一样,仍然需要从历史文献、民间传说、考古发现、祖先遗迹以及新近突起的DNA检测等综合信息来判断。

据成吉思汗陵八月盛奶祭颂词所云:“保卫了阿尔泰山之北十二道关口,成为大鹏之翼,成为系马之桩,成为长蛇阵之后卫,成为回击来犯之敌的偏师。

入有所得,出有所携,高山之敖包,大海之丰碑,压后之殿军,十二土默特属国就是他啊!”②在成吉思汗陵祭颂词中能够如此所云,说明蒙古土默特部既是一支曾经跟随大汗远离故土,参加过长期征伐的重要军事力量和物质财富生产力量,也是一支在疆域扩展后曾经长期亦牧亦守要害之地的部民,可谓能征善守。

有学者称,土默特部于1368年之后(即北元时期)从阿尔泰山之北内徙。

笔者以为,当时有两个历史性的政治经济背景因素,对这次部族大迁徙起了关键性作用。

其一,元朝统治集团于1368年退出大都北京,中央汗庭的权威以及对各部的控制力衰落,这使得土默特人撤离牧守的边关,去寻找理想的游牧之地成为了可能;其二,在明朝建立之初,曾经多次出兵扫荡大漠,甚至连元上都都被捣毁,因而北方各游牧部落曾一度远遁漠北,使塞外形成一个空虚的缓冲地带。

其后明朝统治集团因内外矛盾而国力衰弱,军事方略转为加固长城,固守要塞。

约当此时,土默特蒙古人便内徙到这个水草丰美,宜农也宜牧却人烟稀少的地方。

据史料载,约在1480年,北元中兴,达延汗巴图蒙克即大汗位后再度统一蒙古,并分为左右两翼,土默特与鄂尔多斯、永谢布成为右翼三个万户.①本节记述基本依据《土默特志》。

②韩祯:《土默特史话》载《土默特春秋》,荣竹林、潘秋惠主编,远方出版社出版。

另见《土默特志》。

其后约当1510年,右翼三个万户谴人觐见达延汗,并“请君一子为承制之济农”,①因而有乌鲁斯•博罗特、巴尔斯•博罗特(即赛那剌)相继为右翼济农。

1517年达延汗去世后,赛那剌继承汗位,分封其长子衮必里克墨尔根领鄂尔多斯,次子阿勒坦领十二土默特之大部和大青山后地区,这便是阿勒坦汗开创基业之基础。

1519年巴尔斯•博罗特(即赛那剌)逝世后,墨尔根与阿勒坦联合右翼诸部南征北战,东打西伐,实力迅速壮大起来,再到1542年墨尔根去世后,阿勒坦便成为了右翼诸部事实上的领袖,其势力范围也已经东到辽东,西达甘、凉(甘肃、青海)。

二、阿勒坦汗统领时期土默特人的建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建立政权②阿勒坦于1538年从中央汗庭获得“索多”汗号,1542年第三次征伐卫剌特后,被中央汗庭博迪汗赐封为土谢图彻辰汗。

至此,阿勒坦汗便逐步建立了东起辽东,西达甘、凉(甘肃、青海),可以说横跨长城外围的台吉领主制政权,以致于“中央汗庭惧为所并,于1547年东徙。

”此外,阿勒坦汗从1534年起便一再谋求与明朝建立经济关系,从1540年到1550年几乎每年都向明朝派遣使者,“意在通贡互市,沟通边内外”,“令边民垦田塞中”,蒙民“牧马塞外,永不相犯”。

“边内种田,边外牧马,东起辽东,西至甘凉”,“各不相犯”。

据《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栽:1547年正月,“俺答大会保只王子、吉囊台吉、把都台吉曰:吾终欲请入贡------幸勿复入”边。

《明世宗实录》也载:阿勒坦汗遣使向明朝表示,“如通贡市,则东起辽东,西至甘凉俱不入边”。

政局稳定、政权简约、幅员辽阔的行政领域,会有利于农牧民安居乐业,也就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和社会财富积累,从而也就拉开了土默特人种种建树的序幕。

(二)建筑城市历史在进化,游牧文明也在演化。

千百年来,游牧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繁衍生息,为了生存而师从自然,学会了按季节倒场,按线路游牧,像崇拜神灵一样崇敬和保护着自然。

因而,在居无定所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轻装简从,他们的生产资料以有蹄类动物为主,他们的生活资料以能装载到车轱辘上的为主。

所谓的“城”和“市”,他们的条件不允许,在他们的意念中也没有那么重要和向往,至多为了战争和聚会的需要,他们以车围圈,便有了类似于村庄和城堡,但又可以随时组合随时分解的“古列延”,而更大规模的人车马围绕一块平坦的草地相聚,①济农:相当于副汗。

②本节史料主要依据《土默特志》便有了那达慕。

这样,在游牧民族生活过的地方,一方面很少有物质文化遗存,甚至连成吉思汗的遗体都不留痕迹;另一方面则基本不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也可以说是永远地保存着自然生态文明。

但历史在进化也在异化,当土默特蒙古人进驻丰州滩即现在的土默川以后,这里土地肥沃,宜牧也宜农,再由于农业的短期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牧业,而且这里靠近内地,不缺种田把式,便逐步转向了定居和半农半牧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兼有农田和牧场,有庄稼又有牧群,有奶食又有白面的土默特蒙古人生活,直至上个世纪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各家各户的牲畜归到生产队,才遗憾地结束。

物质财富作为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经济实力均会走向发展的更高层次。

据《阿勒坦汗传》记载,“阿勒坦汗仿拟失陷之大都起造库库和屯”,并于1572年起造,到1575年建成。

“库库和屯”是呼和浩特的古汉语音译名,蒙语则古今相同,含义即为青城。

今天的呼和浩特便是这一名称的现代汉语音译名,所谓呼和浩特有400多年的建城历史,也是据此而来。

库库和屯本身位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城区部分,当地人仍习惯于称其为旧城,并把满清王朝于1739年建成的屯军之领导机关将军衙暑及其随后形成的城市称为新城。

其实今天的“旧城”所指范围实际上已经远大于“库库和屯”,今天的呼和浩特也已经成为塞上明珠,但其起源还是“库库和屯”,其奠基者便是阿勒坦汗及其领导的右翼蒙古诸部,核心便是土默特部民。

好比当代的深圳,打工队伍帮他们建设了深圳的城市,但深圳人毕竟是主人,所不同的是,深圳依靠的是巨大的中央财政投资,而土默特人民建造呼和浩特,却仅仅依靠地方力量。

历史和现实可以照印着看,其他盟市现在可以骄傲地给客人展示保留至今的王府,土默特蒙古人没有留下王府,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传统的土默特议事厅,至今保留在旧城大北街东侧。

就蒙古族的历史而言,土默特人率先建造了城市,也比较早地将城市的功能由战争转向了社会事业,那就是迎来了商业,兴办了教育,形成了都市,从而使土默川的历史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有老城市作基础,使得土默川上演变出一系列至今对内蒙古甚至更广范围具有影响的社会变迁。

1、塞外商埠。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许多生产生活用品往往可以自行生产。

因而我们过去常常批判的中国几个衰败没落的封建王朝曾实行闭关自守策略,其实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最方便也最容易采取自给自足的消极经济政策,以换取眼前的国防安全。

明朝中后期在北方实行禁边,便是这样的经济和国防政策。

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由于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他们不可能消费完自己生产的产品,也必须用自己多余的产品去换取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

因而,是客观条件决定了游牧民族必须胸怀博大,眼界宽广,必须保持开放的市场,否则无法生存。

阿勒坦汗在其政局刚刚稳定,政权刚刚建立之时便一再谋求与明朝通贡互市,其实是代表了土默特人民的意愿,反映了社会需要。

由于当时土默川的社会稳定,土默川的马牛羊皮毛肉之丰盛与便宜,土默特人之好客,使得关内求利的买卖人、谋生的手艺人、甚至失意的文人都屡禁不止,土默川成了他们理想的地方,呼和浩特和包头成了他们汇聚的商埠。

这种现象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描述这种现象的代表作品是《大盛魁》和《乔家大院》,而开创者其实是阿勒坦汗和他统领的土默特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