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3-13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力学“二级结论”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大 +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5.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6.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V2/t =221VV+=TSS221+7.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Sn-1=aT2.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22 22 1VV+, V s/2>V t/2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S 212+, a=212TSS-, a=2)(TnmSSnm--8.自由落体:V t(m/s): 10 20 30 40 50 = gtH总(m): 5 20 45 80 125 = gt2/2H分(m): 5 15 25 35 45 = gt22/2 – gt12 /2g=10m/s2 9.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 V上= -V下10.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11.“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12."S=3t+2t2”:a=4m/s2,V0=3m/s。
(s = v0t+ at2/2)13.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450时时间最短t有最小无最大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212m m m +F,(N 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精心整理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γsin3F=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二、运动学1时间等分(T):①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12:22:32F2②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S n -S n-k =kaT 2 a=ΔS/T 2 a=(S n -S n-k )/kT 2位移等分(S 0):①1S 0处、2S 0处、3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经过1S 0时、2S 0时、3S 0时···时间比:t 0as v t2=o 002at t v s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At+Bt 2式中a=2B (m/s 2)V 0=A (m/s ) 10.追赶、相遇问题 )::3:2:1n Λn ::3:2:1Λ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V 匀=V 匀减V 0=0的匀加速追匀速:V 匀=V 匀加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S max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位移相等,时间相等。
A 与B 相距△S ,A追上B :S A =S B +△S ,相向运动相遇时:S A =SB +△S 。
11.小船过河:345.α光滑,相对静止弹力为零相对静止光滑,弹力为零7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5R 。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令狐采学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11、若F1、F2、F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1/sinθ1=F2/sinθ2=F3/sinθ3,如图4所示。
12、已知合力F 、分力F1的大小,分力F2于F 的夹角θ,则F1>Fsinθ时,F2有两个解:θθ22212sin cos F F F F -±=;F1=Fsinθ时,有一个解,F2=Fcosθ;F1<Fsinθ没有解,如图6所示。
13、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14、如图所示,在系于高低不同的两杆之间且长L 大于两杆间隔d 的绳上用光滑钩挂衣物时,衣物离低杆近,且AC 、BC 与杆的夹角相等,sinθ=d/L,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绳长为半径画圆且交对面杆上'A 、'B 两点,则'AA 与'BB 的交点C 为平衡悬点。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汇总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3:2:1n n::3:2:1 F已知方向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温馨提示1、 “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 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一 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 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 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方法、手段。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
6 •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 •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圭寸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11、 若F 1、F 2、F 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 1、θ 2、θ 3;则有F 〃si nθ 1=F 2∕sin θ2=F 3∕si nθ 3,如图4所示。
12、 已知合力F 、分力F 1的大小,分力F 2于F 的夹角θ ,贝U 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F 2 =F cos 'F 12 - F 2 Sin 2 二;F I =FSin θ 时,有一个解,F 2=Fc0s θ ; F 1<Fsinθ 没有解,如图 6 所示。
13、 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14、 如图所示,在系于高低不同的两杆之间且长L 大于两杆间隔d 的绳上用光滑钩挂衣物时,衣物离低杆近,且AC 、BC 与杆的夹角相等,Sin θ =d∕L ,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绳长为半径画圆且交对面杆上 A'、B'两点,贝U AA '与BB '的交点C 为平衡悬点。
(完整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力学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 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F ≥F ≥F -F 。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大小合大小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 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S S 221+3.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 -Sn-1=aT .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V s/2>V t/222221V V +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 a=, a=T S S 212+212TSS -21)1(T n S S n--4.自由落体:V t (m/s): 10 20 30 40 50 = gtH 总(m ):5 20 45 80 125 = gt 2/2H 分(m):5 15 25 35 45 = gt 22/2 – gt 12 /2g=10m/s 25.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 V 上= -V下6.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
8."S=3t+2t 2”:a=4m/s 2,V 0=3m/s 。
(s = v 0t+ at 2/2)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F,(N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212mmm+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高三物理总复习之二级结论(完整版)
高中物理的模型与题型、规律和二级结论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物理部分难度有所下降,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考生的成绩随着试题难度的下降而成比例地上升。
因此,有必要将堆积如山的习题梳理出头绪,提纲挈领出物理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等早就提出用“多题归一”的方法。
多题归一的思路是什么?有的做法是归纳出若干种题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类习题的解法,并且收到很好的成效。
但是,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往往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归纳出题型的做法还可以再前进一步,回归到物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上去,用模型法解题。
二、模型与题型1、高中物理中的模型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物理学研究中,通常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高中物理主要是学习应用模型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可以分为四类:对象模型、结构模型、过程模型和环境模型。
为了研究问题起见,物理学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理想化,看成理想对象模型;或都把实际的物质结构理想化,当成理想结构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物理过程理想化,看作理想过程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的环境理想化,当作理想的环境模型。
例如,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理想对象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电源、直流电路等;原子物理中的结构模型有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波尔氢原子模型等;在运动学中,理想的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机械波等;在电磁学中,理想的环境模型包括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模型研究就是研究在某一物质单元存在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模型的规律有其自身的结构系统,每个模型都有自身对应的一整套规律,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学5个公式,动力学5个公式,如果再加上受力分析中用到的重力、弹簧弹力、滑动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6个公式,约为16个公式;电学中有库伦定律、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这些规律都对应着一定的模型以及理想条件。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3:2:1n n::3:2:1 F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考物理常用二级结论汇总
高考物理常用二级结论汇总一、力和牛顿运动定律1.静力学⑴绳上的张力-定沿若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2)支持力(压力)•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定等于重力G.(3)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F i~F2\<P<F i+凡(4)三个共点力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个共点力平衡时也有这样的特点.(5)两个分力凡和凡的合力为尺若已知合力(或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6)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a.2.运动和力⑴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俅(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a=xsin«(3)沿粗糙斜而卜滑的物体:o=g(sinu~7K:os<z)(4)沿图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沿角平分线滑下岐快当。
=45。
时所用时间斌短a 增大,时间变短 小球下落时间相等 小球F 落商间相等(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皿上,则皿和02的相互作用力、为N= E7M1+/M2与有无摩擦无关,K 面、斜面、竖口方向都一样.(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tana.光滑,相对醇止津力为零 相对静止 光滑.弹 力为零(7)如图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简谐振动至*4高点在力F 作用F勾加速运动在力F 作用下 匀加速运动(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卜降).失重:0方向竖直向卜(匀减速上升,匀加速卜降).(10)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小(整体法----求系统外力)S/\=m}a lv+m2a2y+力;%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一)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宜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宜.线运动)的常用比例时间等分(7):①ir末、末、37'末、...、”7•末的速度比:V]:V2:V3::v n=l:2 :3:...:n.②第1个7内、第2个内、第3个,内----第"个7内的位移之比:xi:X2:X、:…:x…=1:3:5:...:(2m-I).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尸,进-步<\x…-X…=(m-n)aP,此结论常用于求加速度_Ar_x m—x nT2m~n T2位移等分(x):通过第I个x、第2个x、第3个x....第"个x所用时间比:n:/2::...:/"=】:(也-1):(仍一/):...:(\W-\7I-1).2.匀变速直线送动的平均速度①了=/=冬=^!±^2227''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朽,后•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1龙2.③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W,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2小>2VI+也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中间位置的速度4.如果物体位移的表这式为x=M+Bl,则物体做匀变速宜线运动,初速度ro=8(m/s),加速度a=2J(m/s2).5.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伊.6班宜上抛运动的时间/t=ly=V°=\祖,同一位置的速率v,=v卜上升最大高度h m=圣g\g2g 7.追及相遇问题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追不上的关键:=vo=O的匀加速追匀速:珈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时间相等,位移相等.4与d相距As,A迫上8:S4=$*+A j S;如果X、B相向运动,相遇时:S x+sb=A s.8.“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如果顾「•中的时间/大于/o,用诵= 20X或X=Y°求滑行距离:若/小于A)时,x=w+%2229.逐无法:者是连续6段位移,则有:万=(工6+.,工4)-寸+》2+凡)97'2(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小船过河⑴当船速大「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水流的方向则小船过河所用时间最短,l=d.V K②合速度垂直.「河岸时,航程S最短,s=d.(2)当船速小于水速时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义.①V®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x*.②(三)圆周运动I.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igtan0,方向水平»指向网心.(1) 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为gR ,最低点最小速度为5gR,上下两点拉压力之 差为6mg.(2) 离心轨道,小球在阅轨道过最高点1板=gR ,如图所示,小球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5R.(3)竖点轨道圆周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卜摆到最低点:绳上拉力几=3“旧,向心加速度0 =2g,与绳长无关.小球在“杆''模型最高点»^=0, v tt = gR, v>v tt ,杆对小球有向下的拉力.v=v tt .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等.v<V «,杆对小球有向上的支持力.(四)万有引力与航天1.重力加速度:某星球表面处(即距球心R):距离该星球表面h 处(即距球心R+h 处):g'=,= r GM(& + /疔4n2第一宇宙速度va=gR==7.9km/s,v,=11.2km/s,v;=16.7km/sR地衣附近的人造星:r=/?=6.4xl06m.v,^=vi,T=2n*=84.6分钟.g3.同步卫星r=24小时,ft=5.6/?=36000km,v=3.1km/s.4.重要变换式:GM=gR*R为地球半径)5.行星密度:二,式中7'为绕行星表面运转的卫星的周期.6.卫星变轨:v2>v,>v4 >v}X./7.恒星质仕:M=竺丁或=冬GT2G8.引力势能:£「=-丝竺,卫星动能氏=旦竺,卫星机械能£•=-幽1p r*2r2r同一卫星在半长轴为a=R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的机械能,等于半径为/?圆周轨道上的机械能。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2.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拉密定理: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三力汇交原理)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4.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5.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所有滑轮挂钩情形) 8.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9、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F F 1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 mg F 1 F 2的最小值 F F 1 F 2的最小值 FF 1F 2似。
10.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精选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精选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若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他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应满足以下不等式:F大F小F合F大F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时,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
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4.若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有F3F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时,摩擦因数μ=tan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和加速度相等,之后将不再相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12.已知合力F、分力F1的大小,分力F2与F的夹角θ,则当F1Fsinθ时,F2有两个解:F2Fcosθ±(F12−F22sin2θ)1/2;当F1Fsinθ时,F2Fcosθ;当F1Fsinθ时,无解。
13.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1.当船头斜指向上游,与岸成角度为θ时,cosθ=v船/v水时,船的位移最短。
当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船小于v水时,船头斜指向下游,与岸成角度为θ,cosθ=v船/v水。
参见图2(a)和(b)。
2.“刹车陷阱”现象发生时,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因此不能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力学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大 +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V2/t =221VV+=TSS221+3.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Sn-1=aT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22 22 1VV+,V s/2>V t/2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S 212+, a=212TSS-, a=21)1(TnSSn--4.自由落体:V t(m/s): 10 20 30 40 50 = gtH总(m):5 20 45 80 125 = gt2/2H分(m):5 15 25 35 45 = gt22/2 –gt12 /2g=10m/s2 5.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 V上= -V下6.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8."S=3t+2t2”:a=4m/s2,V0=3m/s。
(s = v0t+ at2/2)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 绳牵连系统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 450时 时间最短: 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212m m m+F,(N 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完整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最新整理)
高三物理——结论性语句及二级结论一、力和牛顿运动定律1.静力学(1)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2)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3)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F 1-F 2|≤F ≤F 1+F 2。
(4)三个共点力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个共点力平衡时也有这样的特点.(5)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图1(6)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2.运动和力(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a =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μcos α) (4)沿如图2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m 1上,则m 1和m 2的相互作用力为N =错误!,与有无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 =g tan α.(7)如图5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10)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 x x x x a m a m a m F 332211++=∑(整体法——求系统外力) y y y y a m a m a m F 332211++=∑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直线运动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时间等分(T ):①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x n =1∶3∶5∶…∶(2n -1).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aT 2,进一步有x m -x n =(m -n )aT 2,此结论常用于求加速度a =错误!=错误!.位移等分(x ):通过第1个x 、第2个x 、第3个x 、…、第n 个x 所用时间比:t 1∶t 2∶t 3∶…∶t n =1∶(错误!-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①v =v 错误!=错误!=错误!。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2017-3-13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 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
2 .两个力的合力: F 大+F 小》F 合》F 大一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 形;且有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 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5 .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 tan 。
6 •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 .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 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 •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 没有记忆力”。
10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11 .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 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 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 移T 时间T 平均速度,且 v v t/2 V1 v §亠2 2TF i sin 1F 2 sin 2F 3 sin 3(拉密定理)方向总与平面成= tan !f =1 tan —。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温馨提示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 .两个力的合力: F 大+F 小 F 合 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
3.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 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 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 1 sin1F 2 sin2F 3 sin(拉密定理) 。
35.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tan 。
6 .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 轻绳不可伸长, 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 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 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
8. 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 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 3 所示)F 1F 2F 3F 1θ 2θ 3F 2θ 1F 3F 2Fsin θF 1θ F图 3图 4图 5图 611、若 F 1 、F 2 、F 3 的合力为零, 且夹角分别为 θ 1、θ 2、θ 3;则有 F 1 /sin θ 1=F 2/sin θ2 =F 3/sin θ 3 ,如图 4 所示。
12 、 已 知 合 力 F 、 分 力 F 1 的 大 小 , 分 力 F 2 于 F 的 夹 角 θ , 则 F 1 >Fsin θ 时 , F 2 有 两 个解 : F 2F cos 22 F 1F 2sin; F 1=Fsin θ 时,有一个解, F 2=Fcos θ ; F 1<Fsin θ 没有解,如图 6 所示。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引言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物理模型和结论。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物体或现象的简化和理想化描述,而结论则是通过实验证据得出的科学推理结果。
本文将以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几个模型和结论为例,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保持恒定,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即位移越大,速度越快。
2.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二、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模型是描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模型。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其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位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 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时间越长,位移越大。
三、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作用,将发生加速度变化,如果没有合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合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
2. 物体没有受到合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和加速度关系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的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2. 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五、能量守恒模型能量守恒模型是描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模型。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可以在物体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2. 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即能量守恒。
小结高中物理的模型和结论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理世界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tan tan F ==F αμ。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1212222t/s s T++===v v v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21n n s s aT --=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s/=v ,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22s/t/>v v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1222t/s s T +=v ,212s sa T -=,()121n s s a n T -=-4.匀变速直线运动,0v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1……:5.自由落体(取210m/s g=):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gt 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212=gt 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2211122n n-=at -at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m 2h g=v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②设甲、乙两物体对地速度分别为12v v 、,对地加速度分别为12a a 、,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2112=a =a a ''v v v 、,同向为“-”,反向为“+”。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22as =v 求滑行距离。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即物体的速度产生两个效果{使绳端沿绳的方向伸长或缩短使绳端绕滑轮转动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13.平抛运动: ①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等;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总等于该时刻前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2倍,即tan 2tan =αβ,如图所示,且212x =x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由下降的高度决定,与初速度0v 无关; 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g t ∆⋅∆v ,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 =μg2.系统法:动力-阻力=m 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 sin α 时间相等: 45°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 2N 12m F F m m =+,(或12F=F -F ),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 注意α或θ角的位置!y?6.若物体所受外力有变力,则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7 ①直接由加速度a②由速度表达式判断,若满足{=b =b+at v v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③由位移表达式判断,若满足212s=bt s=bt+at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22222244m F m R m R m f R m R Tπωπω=====v v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1)“绳”,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
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 ,向心加速度2g 、(3)“杆”、球形管:最高点最小速度0,则小球从最高点离开球面做平抛运动。
4.重力加速2GMg r =,g 与高度的关系:()202R g g R h =⋅+,0g 为地面附近的加速度。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引力=向心力”6.人造卫星: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 =,v = km/s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8.“黄金代换”:重力等于引力,GM=gR 2 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1.第一宇宙速度:1=v1=v ,v 1=s 12.两种天体质量或密度的测量方法:①观测绕该天体运动的其它天体的运动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 ②测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13.卫星变轨问题 /①圆→椭圆→圆 , a .在圆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切点短时(瞬时)变速; b .升高轨道则加速,降低轨道则减速;c .{()()升高加速后,机械能增大,动能减小,向心加速度减小,周期增大降低减速后,机械能减小,动能增大,向心加速度增大,周期减小②连续变轨:(如卫星进入大气层)螺旋线运动,规律同①c 。
!五、机械能:1.求机械功的途径:(1)用定义求恒力功。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3)由图象求功。
(4)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 (5)由功率求功。
2.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在cos W=Fs α中,位移s对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物体(质点),一定要用物体的位移 》 对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同的物体(如绳、轮、人行走时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则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4.机动车启动问题中的两个速度 ①匀加速结束时的速度1v :当P=P 额时,匀加速结束,v加速加速f 11f P F-F =ma P =F =F +mav v 额额,,&②运动的最大速度m v :当f F=F 时,fm P =F v 额5.功能关系:摩擦生热Q =f·S 相对=系统失去的动能,Q 等于滑动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功的大小。
6.保守力的功等于对应势能增量的负值:p W E =-∆保。
7.作用力的功与反作用力的功不一定符号相反,其总功也不一定为零。
8.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动能。
9.在传送带问题中,物体速度v 达到与传送带速度'v 相等时是受力的转折点 ①f f f f 0cos sin cos sin =F =F mg <mg F mg mg F μθθθμθθ'⎧⎪→⎧⎨⎨⎪→⎩⎩v v ≥传送带水平:后,变为沿斜面向上,仍滑动传送带与水平成角且由静止下滑:变为沿斜面向上,变静 ②物块轻放在以速度v 运动的传送带上,当物块速度达到v 时()2112212s =s =t Q=f s -s =fs =m ⎧⎪⎨⎪⎩v v 物带带物物产生的热量 ~10.求某个力做的功,则该功用“+”表示,其正负由结果的“+、-”判断。
六、动量:1.反弹:动量变化量大小()12p m ∆=+v v2.“弹开”(初动量为零,分成两部分):速度和动能都与质量成反比。
3.一维弹性碰撞:()121221122m m m m m -+'=+v v v ,()212112122m m m m m -+'=+v v v动物碰静物:v 2=0, ()121111212122,m m m m m m m -''==++v v v v①质量大碰小,一起向前;小碰大,向后转;质量相等,速度交换,即1221==''v v v v ,;;②碰撞中动能不会增大,反弹时被碰物体动量大小可能超过原物体的动量大小。
4.A 追上B 发生碰撞,则(1)v A >v B (2)A 的动量和速度减小,B 的动量和速度增大(3)动量守恒 (4)动能不增加 (5)A 不穿过B (A B ''<v v )。
5.碰撞的结果总是介于完全弹性与完全非弹性之间。
6.双弹簧振子在光滑直轨道上运动,弹簧为原长时一个振子速度最大,另一个振子速度最小;弹簧最长和最短时(弹性势能最大)两振子速度一定相等。
7.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1)如果是瞬时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去解决。
如果是讨论一个过程,则可能存在三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2)如果作用力是恒力,三条路都可以,首选功能或动量。
如果作用力是变力,只能从功能和动量去求解。
(3)已知距离或者求距离时,首选功能。
已知时间或者求时间时,首选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