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中“↑”和“↓”的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方程式中“↑”和“↓”的用法

化学方程式中,“↑”和“↓”是我们用来表示生成物和反应物不同聚集状态的符号。但是学生常常不能正确使用。这里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说明这两个符号的用法。

表示气体产物

1.凡是反应物中都是固态或液态,而反应后生成了气态物质,就应该在这种气态物质的化学式后边用“↑”符号标

出。如:

2KClO32KCl+3O2↑

CaCO3+2HCl=CaCl2+H2O+CO2↑

2.如果反应物中也有气态物质,生成物虽为气体也不用“↑”表示。如:

S+O2SO2CO+CuO Cu+CO2

3.固态或液态反应物,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生成物呈气体逸出,也应用“↑”表示,并注明反应条件。如:

NaCl+H2SO4=NaHSO4+HCl↑

如果生成物虽为气体,但溶解在溶液中,没有逸出,则不用“↑”表示。

4.固态或液态反应物,如果生成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气体的,均应分别用“↑”表示。如

2H2O2H2↑+O2↑

5.反应物中的气体物质一律不用“↑”表示。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不溶性固体生成物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1.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生成不溶性沉淀物,则在这种沉淀物质的化学式后边用“↓”表示。如:

H2SO4+BaCl2=BaSO4↓+2HCl

这里生成的HC1存在于溶液中,不用“↑”表示。

Ca(HCO3)2CaCO3↓+CO2↑+H2O

生成物中的沉淀和气体分别用“↓”和“↑”表示。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如果反应物本身是固态,生成物虽是不溶性固体,也不用“↓”表示。

3.在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虽然是可溶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呈晶体析出,也应用“↓”表示。如联合制碱法生产纯碱中发生这样的反应: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4.反应物中的不溶性固体,也一律不用“↓”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