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平行线的判定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课件《平行线的判定》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B )
A.∠2=∠3
C.∠4+∠5=180°
B.∠1=∠3
D.∠2=∠4
达标检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3.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C )
A.∠1=∠2
C.∠1+∠3=180°
B.∠1=∠5
D.∠3=∠5
得∠1=∠2(等量代换),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E∥GF
针对练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已知如图所示,∠ = ∠,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 = ∠ + ∠,且平分∠,试说明 ∥ 的理由.
复习回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如何用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AB外一点P做AB的平行线CD.
知识精讲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直尺和三角尺分别
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知识精讲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可以看出,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实际上就是过点P画与∠2
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直尺和三角尺分别
4.如图,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C)
A.若∠1=∠4,则m//c
B.若∠1=∠2,则a//b
C.若∠1+∠3=180,则n//c
D.若∠2+∠3=180°,则m//n
达标检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5.如图(1),光线AB,CD被一个平面镜反射,此时
∥
CD
∠1=∠3,∠2=∠4,则AB // _____,BE_____DF.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课件
4
b
2
∴ 2+ 4=180°
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应用格式:
∵a∥b(已知)
∴∠2+∠4=180 °
a
1
4
b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
典例精析
例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解:因为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所以
∠A与∠D互补, ∠B与∠C互补. D
C
于是∠D=180 °-∠A=180°-
100°=80°
A
B
∠所C以=梯18形0的°另-∠外B两=1个80角°分-1别15是°8=06°5°、 65°.
四、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讨论: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
什么?它与判定有什么区别?(分组讨论)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解 ∵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1
又∵ ∠1=∠3(对顶角相等),
3
b
2
∴ ∠2=∠3(等量代换).
c
总结归纳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应用格式:
∵a∥b(已知)
解: ∠A =∠D.理由:
∵ AB∥DE( 已知 )
D
∴∠A=_∠__C_P_E__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AC∥DF( 已知 )
F C
P E
图1 B
∴∠D=_∠__C_P_E_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平行线的判定5种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条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条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线平行。
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若直线a平行于直线b,直线b平行于直线c,那么直线a也平行于直线c)(等量代换)。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及判定
③过一点可以而且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
平行。
(╳)
D 2、用符号“∥”表示图中平行四
C
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AB∥ CD,AD∥ BC。 A
B
巩固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 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2.2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画法
一放 二靠 三移 四画
从画图过程,三角板起到什么作用?
要判断直线a //b,你有办法了吗?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 平行。简单地说: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 ∵ ∠1=∠2(已知)
C
相交的两
Hale Waihona Puke 条直线。 abB
直线AB平行
AB D
CD 于直线CD
a b 直线a平行
于直线b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平行 外还有什么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重 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
相交或平行
课内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线段是平行线。(╳)
E
A
B
4
C
7
D
F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文字叙述
符号语言
5-2-2平行线的判定-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课件
课堂练习
1.如图5.2-35,己知∠1=145°,∠2=145°,则AB∥CD,依据是 _同___位__角__相__等___,__两__直__线___平__行___.
图5.2-35
课堂练习
2.如图5.2-36 是一条街道的两个拐角,∠ABC与∠BCD均为140°,则 街道AB与CD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
【例1】如图5.2-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若a∥b,b∥c,则a∥c B.若∠1=∠2,则a∥c
C.若∠3=∠2,则b∥c
D.若∠3+∠5=180°,则a∥c
知识梳理
图5.2-27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进行判断:A.若a∥b,b∥c,则a∥c,利用了 平行公理,正确;B.若∠1=∠2,则a∥c,利用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正确;C.∠3=∠2,不能判断b∥c,错误;D.若∠3+∠5=180°,则a∥c,利 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选C.
【答案】证明:∵AB⊥BC,BC⊥CD, ∴∠ABC=∠DCB=90°,∵∠1=∠2, ∴∠ABC-∠1=∠DCB-∠2, ∴∠CBE=∠BCF,∴BE∥CF.
图5.2-51
课后习题
9.如图5.2-52所示,已知∠1=50°,∠2=65°,CD平分∠ECF,则 CD∥FG.请说明理由.
图5.2-52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新知
方法1:平行线的定义. 方法2: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方法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4:内错角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初中数学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有哪些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有哪些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包括定义、相关定理以及实际应用。
同时,我还会提供一些示例和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1. 同位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横截线所切,且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即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一条直线n所切,且∠A=∠B,则l||m。
2. 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l和m都与第三条直线n平行,那么l和m也是平行线。
即如果l||n且m||n,则l||m。
3. 垂直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在同一个平面内,且l和m的任意一条垂线相互垂直,则l||m。
即如果l∠n且m∠n,则l||m。
4. 对顶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一条横截线所切,且对顶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即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一条直线n所切,且∠A=∠C,则l||m。
5. 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直线l||m,且直线m||n,那么直线l||n。
即如果l||m且m||n,则l||n。
6. 锐角等于直角的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在同一个平面内,且l和m的任意一条垂线与另一条直线的某一角度相等,则l||m。
即如果l∠n且∠A=90°,则l||m。
7. 平行线的平行线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同一条直线n所切,且其中一条直线与n 的某一角度为锐角,另一条直线与n的某一角度为钝角,则l||m。
8. 平行线的交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同一条直线n所切,且其中一条直线与n的某一角度为锐角,另一条直线与n的某一角度为钝角,则l与m不平行。
9. 平行线的平行截线定理:如果两条直线l和m被同一条直线n所切,且直线l与n的交点A与直线m与n的交点B之间的线段AB与直线n的某一条垂线相交于点C,则直线l和直线m平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5.2.2平行线的判定(课件)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AB
A
D
1
B
C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谢谢聆听
∴∠1=∠2(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3 4
a
2
b
探究新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
a
3 4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
符号语言表示:∵∠2+∠4=180°(已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课后作业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2.如图:
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___;
AD
BC
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___;
CD
AB
如果∠A+∠B=180°,那么______∥________;
BC
AD
如果∠A+∠D=180°,那么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2.如图:
AD
BC
如果∠B=∠1,则可得____//___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B
CD
如果∠D=∠1,则可得到____//___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1
D
C
巩固练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
所以难以直接根据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来判定是否平行,那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5.2平行线及其判定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知识。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我发现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角、内错角等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惑。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主题上稍显偏离,没有完全聚焦在平行线的实际应用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疑问。为此,我计划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困惑,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教学难点
a.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
-对于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判定方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示进行详细讲解。
b.画平行线的实际操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画线不准确、方法不熟练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画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同位角、内错角等概念,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是几何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平行线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通过示例来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一、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直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相等。
平行线的标志是使用双竖杠 || 进行符号表示。
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直线与直线的判定a. 同位角相等判定法: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而对应的同位角互相等于或补角互相等于,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b. 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法:若两条直线分别与一条第三条直线相交,而对应的同位角相等或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2. 直线与平面的判定a.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法: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另一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该平面平行。
b. 平面切割法:若一个平面通过一条直线并与一平行于该直线的另一平面相交,则截下的直线与初始直线平行。
3. 平面与平面的判定a. 平面切割法:如果一个平面被一条与另一平面相交的直线切割,且所切割处所得的直线分别平行,则两个平面平行。
三、示例分析1. 例题一已知直线AB // 直线CD,直线AD与直线BC相交于点O。
证明:∠AOC = ∠BOD。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知直线AD与直线BC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法,可得∠AOC = ∠BOD。
2. 例题二已知平面α内一条直线与平面β内的另一直线平行。
证明: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到一条直线与平面β内的另一直线平行,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法,可知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
通过以上示例可以看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来进行推导和证明的,具体应用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进行分析。
在几何学中,平行线的判定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证明定理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对于理解空间关系和几何形状的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直线与直线的判定、直线与平面的判定以及平面与平面的判定。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验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行线的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比如,铁轨或者教室的黑板边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一、教学内容Biblioteka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一部分“5.3.1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且在平面内没有任何其他直线与这两条直线同时相交,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学会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举例解释: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可以通过具体图形展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这些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讨论直线是否平行,不同平面内的直线是否有平行的可能性。
-判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学生需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些判定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c
a
3
1
b
2
猜想:∠1=∠2.
如图,已知直线 a∥b,c 是截线.试说明∠1=∠2.
c
解:∵a∥b,
a
3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
又∠1=∠3(对顶角相等),
b
2
∴∠1=∠2.
归纳
性质 2:两条_平__行__线__被第三条直线所截,_内__错__角__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__内__错__角__相等.
符号语言: ∵AB∥CD, ∴∠1=∠2.
E
A
B
1
C
2
D
F
仔细观察下面的动图,巩固对平行线的性质 2 的掌握.
仔细观察下面的动图,巩固对平行线的性质 2 的掌握.
思考
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我们可以推出平行线关于
同旁内角的什么性质? a b
c 3 14 2
猜想:∠2+∠4=180°.
如图,已知直线 a∥b,c 是截线.试说明∠4+∠2=180°.
平行线相交,度量所形成的八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
角 度数
角 度数
∠1 ∠2 ∠3 ∠4 120° 60° 120° 60°
∠5 ∠6 ∠7 ∠8 120° 60° 120° 60°
c 21 a
34
6 5b 78
∠1,∠2,…,∠8中,哪些是同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
么关系?
同位角有:∠1和∠5,∠2和∠6,∠4和∠8,∠3和∠7.
c
每对同位角的度数都相等. 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 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21 a 34
6 5b 78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人教版数学第5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辅助线模型
平行线判定和性质以及四大模型汇总第一部分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l: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上图: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若已知∠1+ ∠4= 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第二部分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第三部分平行线的四大模型模型一“铅笔”模型点P在EF右侧,在AB、CD内部“铅笔”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PFC=3 60°;结论2:若∠P+∠AEP+∠PFC= 360°,则AB∥CD.模型二“猪蹄”模型(M模型)点P在EF左侧,在AB、CD内部“猪蹄”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结论2:若∠P=∠AEP+∠CFP,则AB∥CD.模型三“臭脚”模型点P在EF右侧,在AB、CD外部“臭脚”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或∠P=∠CFP-∠AEP;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模型四“骨折”模型点P在EF左侧,在AB、CD外部“骨折”模型结论1:若AB∥CD,则∠P=∠CFP-∠AEP或∠P=∠AEP-∠CFP;结论2:若∠P=∠CFP-∠AEP或∠P=∠AEP-∠CFP,则AB∥CD.第四部分平行线的四大模型证明(1)已知AE // CF ,求证∠P +∠AEP +∠PFC = 360°.(2)已知∠P=∠AEP+∠CFP,求证AE∥CF.(3)已知AE∥CF,求证∠P=∠AEP-∠CFP.(4)已知∠P= ∠CFP -∠AEP,求证AE //CF.第五部分平行线的四大模型的应用案例1如图,a∥b,M、N分别在a、b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l+∠2+∠3= .2如图,AB∥CD,且∠A=25°,∠C=45°,则∠E的度数是.3如图,已知AB∥DE,∠ABC=80°,∠CDE =140°,则∠BCD= .4如图,射线AC∥BD,∠A= 70°,∠B= 40°,则∠P= .5如图所示,AB ∥CD ,∠E =37°,∠C = 20°,则∠EAB 的度数为 .6 如图,AB ∥CD ,∠B =30°,∠O =∠C .则∠C = .7如图,已知AB ∥DE ,BF 、 DF 分别平分∠ABC 、∠CDE ,求∠C 、 ∠F 的关系.8如图,已知AB ∥DE ,∠FBC =n 1∠ABF ,∠FDC =n1∠FDE . (1)若n =2,直接写出∠C 、∠F 的关系 ; (2)若n =3,试探宄∠C 、∠F 的关系;(3)直接写出∠C 、∠F 的关系 (用含n 的等式表示).9如图,已知AB ∥CD ,BE 平分∠ABC ,DE 平分∠ADC .求证:∠E = 2 (∠A +∠C ) .10如图,己知AB∥DE,BF、DF分别平分∠ABC、∠CDE,求∠C、∠F的关系.11如图,∠3==∠1+∠2,求证:∠A+∠B+∠C+∠D= 180°.12如图,AB⊥BC,AE平分∠BAD交BC于E,AE⊥DE,∠l+∠2= 90°,M、N分别是BA、CD的延长线上的点,∠EAM和∠EDN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则∠F的度数为().A. 120°B. 135°C. 145°D. 150°133如图,直线AB∥CD,∠EF A= 30°,∠FGH= 90°,∠HMN=30°,∠CNP= 50°,则∠GHM= .14如图,直线AB∥CD,∠EFG =100°,∠FGH =140°,则∠AEF+ ∠CHG= .15 已知∠B =25°,∠BCD=45°,∠CDE =30°,∠E=l0°,求证:AB∥EF.16已知AB∥EF,求∠l-∠2+∠3+∠4的度数.17如图(l ),已知MA 1∥NA n ,探索∠A 1、∠A 2、…、∠A n ,∠B 1、∠B 2…∠B n -1之间的 关系.(2)如图(2),己知MA 1∥NA 4,探索∠A 1、∠A 2、∠A 3、∠A 4,∠B 1、∠B 2之间的关系. (3)如图(3),已知MA 1∥NA n ,探索∠A 1、∠A 2、…、∠A n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两直线AB ∥CD 平行,求∠1+∠2+∠3+∠4+∠5+∠6.18如图1,直线AB ∥CD ,P 是截线MN 上的一点,MN 与CD 、AB 分别交于E 、F . (1) 若∠EFB =55°,∠EDP = 30°,求∠MPD 的度数;(2) 当点P 在线段EF 上运动时,∠CPD 与∠ABP 的平分线交于Q ,问:DPBQ∠∠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说明其范围;(3) 当点P 在线段EF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CDP 与∠ABP 的平分线交于Q ,问DPBQ∠∠的值足否定值,请在图2中将图形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第六部分 平行线的四大模型实战演练1.如图,AB // CD // EF , EH ⊥CD 于H ,则∠BAC +∠ACE +∠CEH 等于( ).A . 180°B . 270°C . 360°D . 450° 2 若AB ∥CD ,∠CDF =32∠CDE ,∠ABF =32∠ABE ,则∠E :∠F =( ).A .2:1B .3:1C .4:3D .3:23.如图3,己知AE ∥BD ,∠1=130°,∠2=30°,则∠C = .4.如图,已知直线AB ∥CD ,∠C =115°,∠A = 25°,则∠E = .5. 6. 7.8.如阁所示,AB∥CD,∠l=l l0°,∠2=120°,则∠α= .9.如图所示,AB∥DF,∠D =116°,∠DCB=93°,则∠B= .10.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a上,a∥b.∠1=50°,∠2 =60°,则∠3的度数为 .11.如图,AB∥CD,EP⊥FP, 已知∠1=30°,∠2=20°.则∠F的度数为.9.如图,若AB∥CD,∠BEF=70°,求∠B+∠F+∠C的度数.10.已知,直线AB∥CD.(1)如图l,∠A、∠C、∠AEC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2,∠AEF、∠EFC、∠FCD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3)如图3,∠A、∠E、∠F、∠G、∠H、∠O、∠C之间的关是.第七部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1.如图,直线AB∥EF,点C是直线AB上一点,点D是直线AB外一点,若∠BCD =95°,∠CDE=25°,则∠DEF的度数是()A.110°B.115°C.120°D.125°2.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图中所示位置摆放,保持两条斜边互相平行,则∠1=()A.30°B.25°C.20°D.15°3.如图,AE∥BF,∠1=110°,∠2=130°,求∠3的度数为()4.如图,∠B+∠C=180°,∠A=50°,∠D=40°,则∠AED=.5.如图,如果∠C=70°,∠B=135°,∠D=110°,那么∠1+∠2=6.如图,AB∥CD,求∠1+∠2+∠3+∠4=7.如图,AB∥CD,试找出∠B、∠C、∠BE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8.如图,三角形ABC中,点E为BC上一点(1)作图:过点E作EM∥AC交AB于M,过点E作EN∥AB交AC于N;(2)求∠A+∠B+∠C的度数,写出推理过程.9.如图,AB∥CD,BE平分∠ABF,DE平分∠CDF,∠BFD=120°,求∠BED.10.如图,AC∥BD.(1)作图,过点B作BM∥AP交AC于M;(2)求证:∠PBD﹣∠P AC=∠P.11.如图,AB∥CD,∠B=∠C,求证:BE∥CF.12.如图①,木杆EB与FC平行,木杆的两端B,C用一橡皮筋连接,现将图①中的橡皮筋拉成下列各图②③的形状,请问∠A、∠B、∠C之间的数量关系?。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定理)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1)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同旁内角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
则:〔1〕a+c=b+c 〔2〕a-c=b-c 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3若a=b,则b=a(等式的对称性)。
4若a=b,b=c则a=c(等式的传递性)。
【方程的一些概念】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根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方程有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编辑本段一元一次方程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会学到,冀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会学到。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次数是一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通常形式是kx+b=0(k,b为常数,且k≠0)。
一般解法:⒈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⒉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在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可根据乘法分配率。
⒊移项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其余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时别忘记了要变号。
八年级数学上册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
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反过来, 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 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有什么关 系呢?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 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 求证:∠1=∠2. 证明:
2.如图所示,∠4=∠C,∠1=∠2,求证BD
平分∠ABC.
证明:∵∠4=∠C,
∴AD∥BC,∴∠2=∠3.
又∵∠1=∠2,
∴∠1=∠3,即BD平分
∠ABC.
3.如图所示,CD∥OB,EF∥AO,求证 ∠1=∠O.
证明:∵CD∥OB, ∴∠1=∠2, 又∵EF∥AO, ∴∠2=∠O, ∴∠1=∠O.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a,b,c被直线d所
截,且a∥b,c∥b,
求证:a∥c.
d a
b
c
(1)证明的一般步骤: ①理解题意;
完成一个定理的 证明,需要哪些
环节?
②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
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源自④分析题意,探索证明的思路;
E
A
1
B
M2
C
N
D
F
证明:假设∠1 ≠ ∠2,过点M作直线GH,使
∠EMH= ∠2,如图所示.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GH
∥ CD.
又因为AB ∥ CD,这样经过点M存在两条直
线AB和GH都与直线CD平行.
G A
E M1
N2 C
F
这与基本事实“过直
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B 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相矛 H 盾. D 这说明∠1 ≠ ∠2的假设不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PPT优秀课件
感悟新知
特别警示 ●两条直线平行是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同
位角相等; ●格式书写时,顺序不能颠倒,与判定不能混淆.
感悟新知
例 1 如图5.3-2,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 若∠ 1=30°,则∠ 2 的度数为( A ) A.60° B.50° C.40° D.30°
感悟新知
1-1.[中考·柳州] 如图,直线a,b 被直线c 所截,若a ∥ b, ∠ 1=70 °,则∠ 2 的度数是( C ) A. 50° B. 60° C. 70° D. 110°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平行线的性质2
1.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 表达方式:如图5.3-3,因为a ∥ b(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感悟新知
特别警示 并不是所有的内错角都相等,只有在“两直线平
行”的前提下,才有内错角相等.
感悟新知
例2 如图5.3-4,AB ∥ CD,BE 平分∠ ABC,CF 平分 ∠ BCD,你能发现BE 和CF 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秘方:由两直线平行得到 内错角相等,再由内错角相等 得到两直线平行.
感悟新知
解:BE∥CF.理由如下:∵ AB∥CD(已知),
∴∠ ABC= ∠ BC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E 平分∠ ABC,CF 平分∠ BCD (已知),
∴∠ 2=
1 2
∠ ABC,∠ 1=Fra bibliotek1 2
2022年人教版平行线的判定性质练习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
5.2平行线及其鉴定【知识要点】平行线旳鉴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平行公理旳推论:假如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配套练习】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只要同旁内角相等,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2.如图②,∵∠GMB=∠HND(已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二.填空题:1.∵a∥b,b∥c(已知)∴______ ∥______()2.如图:1234ab c(1)∵______=∠3,∴a∥b ()。
(2)∵∠2=∠4,∴______∥________()(3)∵∠2+∠3=180°,∴______∥________()3.如图③∵∠1=∠2,∴__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__()4.如图④∵∠1=∠2,∴______∥________()∵∠3=∠4,∴______∥________()5.如图⑤∠B=∠D=∠E,那么图形中旳平行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⑥∵AB⊥BD,CD⊥BD(已知)∴∠B=∠D=90°()∴∠B+∠D=180°∴AB∥CD ( )又∵∠1+∠2 =180°(已知)∴AB∥EF ( )∴CD∥EF ( )三.选择题:1.如图⑦,∠D=∠EFC,那么()A.AD∥BC B.AB∥CDC.EF∥BC D.AD∥EF2.如图⑧,鉴定AB∥CE旳理由是()A.∠B=∠ACE B.∠A=∠ECD C.∠B=∠ACB D.∠A=∠ACE3.如图⑨,下列推理错误旳是()A.∵∠1=∠3,∴a∥b B.∵∠1=∠2,∴a∥bC.∵∠1=∠2,∴c∥d D.∵∠1=∠2,∴c∥d4.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6,③∠4+∠7=180°,④∠5+∠8=180°其中能判断a∥b旳是()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四.完毕推理,填写推理根据:1.如图⑩∵∠B=∠______,∴AB∥CD()∵∠BGC=∠____,∴CD∥EF()∵AB∥CD ,CD∥EF,∴AB∥_______()2.如图⑾填空:(1)∵∠2=∠3(已知)∴AB__________()(2)∵∠1=∠A(已知)∴__________()(3)∵∠1=∠D(已知)∴__________()(4)∵_______=∠F(已知)∴AC∥DF()3.填空。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示意图 判定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
位置关系
知识点三 用同旁内角判定两直线平行
如图,如果1+2=180° ,你能判定a∥b吗?
解:能, ∵1+2=180°(已知) 1+3=180°(邻补角的性质)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
3
a
1
2
b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 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还可通过度量图中的 ∠4,若∠4=90°, 则∠2=∠4 =90°(对顶角相等),有∠1+ ∠2=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 行”,从而平安大街与长安街互相平行. ④通过度量图中的∠5,若∠5=90°,则 ∠1=∠5.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得出平安大街与长安街互相平行.
知识点五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应用
∴∠1=∠2=90°(垂直定义).
∴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法3:如图,∵ b⊥a,c⊥a(已知),
∴∠1=∠2=90°(垂直定义). ∴ ∠1+∠2=180°.
∴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bc
1
a
2
b
c
12
a
判定方法4 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 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有: 1.平行线的定义. 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年级数学导学案课题 平行线判定方法一、二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学习
目标
1、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
2、能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来推理判定2.
3、学会推理的方法. 重点 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难点 简单推理能力的培养 导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二、导学
(一)、自学13页思考及14页第一段:
判定方法1:同位角 ,两直线平行。
51∠=∠
∴ a ∥ b( 同位角相等,
反馈练习: 两直线平行)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满足a ⊥b , a ⊥c,
则b 与c 的位置关系是 。
2、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4 5
A 、 ∠2=∠5 ∴ a ∥ b 1 4
B 、 ∠3=∠4 ∴ a ∥ b
C 、 ∠1=∠3 ∴ c ∥ d 3 2 3
D 、 ∠2=∠3 ∴ c ∥ d
(二)、自学14页思考:
判定方法2: 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精讲点拔
1. 如图,直线a//b 的条件是( )。
A. ∠1=∠3
B. ∠2=∠3
a
b
c 321
a
b
c 87654
321
c d
a
b
C. ∠1=∠2
D. ∠1+∠2=180°
2.已知: ∠3=∠4, 则( )。
A.DC ∥AB
B.AD ∥BC 且AB ∥DC
C.都不平行
D.AD ∥BC
3.如图,若∠A 与( )互补,可判定AB ∥CD 。
A.∠B
B.∠C
C.∠D
D.以上都不是
4、如图:若1∠与2∠互补,2∠与4∠互补,则( ) A 、d ∥c B 、 a ∥b C 、 a ∥ c D 、 b ∥c
四、学习小结
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学习体会: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
学后反思
达标检测
五、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4
32
1c
b a
1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现给出下列四个条件:(1)∠1=∠5;(2)∠1=•∠7;(3)∠2+∠3=180°;
(4)∠4=∠7,其中能判定a ∥b 的条件的序号是( )。
A .(1)、(2)
B .(1)、(3)
C .(1)、(4)
D .(3)、(4)
2.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1l //2
l 的是( )。
A .∠2=∠1
B .∠1=∠4
C .∠2=∠4
D .∠4+∠2=180° 3.如图,不能推出a ∥b 的条件是( )。
A .∠1=∠3 B .∠2=∠4 C .∠2=∠3 D .∠2+∠3=180° 4. 如图,下列推导正确的是( )。
A. 因为∠1=∠3,所以c//d
B. 因为∠1=∠4,所以a//b
C. 因为∠1+∠2=180°,所以c//d
D. 因为∠2=∠4,所以a//b 5、如图:如果21∠=∠,那么 ∥ ; 如果︒=∠+∠18042,那么 ∥ ; 如果0
18031=∠+∠,那么 ∥ 。
课后作业
1、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 ∥CD 的是( )
4
32
1c
b a
543
2
1E
A D B
A 、41∠=∠
B 、32∠=∠
C 、B ∠=∠5
D 、0180=∠+∠D BAD
2.如果直线a ∥b ,b ∥c ,那么a ∥c ,这个推理的依据是( )。
A.等量代换 B.平行公理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 已知a 、b 、c 是同一平面的三条直线,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a ∥b ,b ⊥c ,则a ⊥c 。
B. 若a ∥b ,b ∥c ,则a ∥c 。
C. 若a ⊥b ,b ⊥c ,则a ⊥c 。
D. 若a ⊥b ,b ⊥c ,则a ∥c 。
4. 如图,下列推论及所注理由不正确的是( )。
A. 因为∠1=∠C ,所以DE ∥BC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因为∠2=∠3,所以DE ∥BC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 因为∠2=∠3,所以DE ∥BC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 因为∠DEC+∠C =180°,所以DE ∥BC 。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选作:
1.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 .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
B .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C .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右拐140°
D .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2.如图,∠1=47°,∠2=133°,∠D=47°,那么BC 与D
E 平行吗?AB 与CD 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