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理论综述_李帅

合集下载

小城镇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城镇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2 4个 , 比 1 7 93 9 8年 增 加 了 1 0 6个 ,并 且 出 现 了众 多 的小城 镇发 展模式 已很 难求 得发展 。 77 以 多 种 产 业 为 依 托 、各 具特 色 的 新 型 小 城 镇 。小 城 镇 对 人 口 正 是 基 于 此 , 如 何 在 尽 可 能 地 减 少 对 自然 资 源 的 占用


当前 我 国小 城镇 发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改 革开放三 十几年 来 ,我 国经 济和社 会飞速 发展 ,小 特 别进 入 2l世 纪 以后 ,面对着 来 自于环境 、资源 、交通 城镇获得 了空前的发展。1 7 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 7 个, 98 13 且 运 输 、社会治 安等各方 面的 日益严峻 的考验 ,面对着 可持 以县城关镇和工矿镇为主 。到 2 0 0 8年末 ,全 国共有建制镇 续 发 展 的 时代 主 题 ,过 去 那 种 单 纯 追 求 数 量 扩 张 和 G P 长 D增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1 往 00
第 2 卷 第 2 7 期
小城镇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谭 冰
( 中共潍坊市委办公 室,山东 潍坊 2 1 6 ) 6 1 0
摘要 :小城镇 的发展 实践也取得 了 巨大的成效 。 同时 ,也暴露 出了一 些不容 忽视 的 问题 ,严 重制约着小城镇 的健 康发展 。在可持 续发展 已成为时代主题 的今天 ,如何 在尽可能减少对 自然资源的 占用和对 环境 的破坏 污染基础上
和劳动力 的吸纳 能力不断扩大 ,小城 镇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 和 对环境 的破坏 污染基础 上 实现 小城 镇的可持 续发展 ,成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 设不断加强,与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城镇管 为 当前我 国小城镇 发展过 程 中必 然也 必须坚持 的原则 。要 理机制 目臻完 善 ,城镇 功能不 断增强 。但是 ,在小城 镇建 在 科学发展 观和 中国特 色城镇化 发展 战略的指 引下 ,立 足 设取得 巨大成就 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 不容忽视 的问题 : 与城镇经 济规模 和人 口规模相脱 节 ,难 以形成 聚集效 应和 规模效应 ,尤其 阻碍 了需要有一 定人 口规模 的第三产业 的

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综述

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综述

注:本文为河北科技厅课题《河北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的部分内容,项目编号:02457238。

收稿日期:2005-01-17作者简介:郑金芳(1964-),女,吉林桦甸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综述郑金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系,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集聚理论、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化理论。

一、集聚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研究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时,认为工业区位应当选在生产成本最小的地方,并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位因素和位置因素。

而对区位起作用的因素则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

企业选择工业区位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费用。

当一个地方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矿藏资源、技术等,工业就会集聚在交通枢纽或资源周围。

韦伯认为劳动费用的地域差异对工业区位有很大影响,运费高的区位可从工资节约中得到补偿。

有些工业部门向一定地域集中后可产生集聚效益,集聚效益可由运费和工资决定的区位产生和二次空间偏离,这种集聚的生产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地形成的。

一个企业规模的增大能给带来更多的利益或成本的节约,而若干个企业集聚在一个地方能带来更多收益或成本的节约,这使企业有集聚的愿望。

集聚之所以给企业带来利益或成本的下降,是有多种原因的。

主要是由于当很多企业集聚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那些与企业有着各种联系的工厂或部门,工厂和相关单位的聚集也吸引了有技术的劳动力来就业。

由于众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还能有效促进地方公共设施和道路和改善。

例如专门的机器修理与制造厂可为各工厂提供服务,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可向各工厂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

各工厂就可享有购买原材料、公用设施和道路的便利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生产成本的节约。

二、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循环积累因果理论是瑞典社会学家缪尔达尔(Myrdal )在1957年提出的。

探究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

探究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

探究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在我国,小城镇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小城镇向城市的转变成为了一种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速。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而且还在不断提高。

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小城镇向城市转变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2.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很多小城镇不断扩张,成为了大城市。

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小城镇,更容易成为新型城市。

这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虽然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城市扩张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紧缺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等。

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城市和乡村的发展。

4. 小城镇城市化方针政策的推动为了推动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鼓励小城镇向城市转变。

比如“小城镇建设领域”的政策指导意见、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等,都对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5.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小城镇向城市转变后,城市的文化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以上便是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特色小镇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兴模式,它以文化传承、旅游景点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特色,通过挖掘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打造独特的风景线和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追求,特色小镇已成为国内外城乡发展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色小镇的概念、构成要素、发展路径和案例分析等方面。

李强(2016)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并分析了其形成的路径和机制。

孙宁(2018)则通过对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了特色小镇的类型和特点,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还有一些学者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特色小镇的展望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特色小镇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降低企业办理手续的成本和时间,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

2.文化传承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传承和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3.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土地、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保护,打造宜居环境和旅游胜地。

4.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特色小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智慧特色小镇。

5.产业升级特色小镇的产业升级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产业升级,发展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提升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浅议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思路

浅议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思路

浅议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思路作者:冯敏李若旻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8年第16期摘要:本文作者主要以胶南市理务关镇总体规划为例论述了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思路,文章开头先介绍了理务关镇的规划区现状,用地现状,人口现状,接着对现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随后指出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现状各级政府和胶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理务关镇未来的规划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从规划结构、道路交通和景观绿化三方面进行规划分析,并形成了最后的成果。

文章最后作者指出要发展生态型村镇和研究特色城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理务关镇;现状;规划1 引言发展小城镇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最有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本文就胶南市理务关镇总体规划为例,介绍了胶南市理务关镇建设的现状情况及其未来规划的思路。

2 现状概况胶南市理务关镇位于市域西南边缘,西邻诸城市,东与大村镇接壤,南与大场镇相接,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东距胶南市区34.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庙子山,范家山东西相接,形成丘陵地带,有吉利河中型水库;南部属平原,吉利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有九条支流汇入吉利河水库。

2.1 现状土地利用情况2.1.1 居住用地(R)(1)居住区现状。

现状居住用地面积16.5900公顷。

现状居住用地以三类居住用地和四类居住用地为主,现状缺乏二类居住用地,存在居住用地利用率低,居住景观差的问题。

(2)中小学现状。

现状中学一处,用地面积为3.52公顷,14个班,571人,现状中学用地面积不足,规模也不能满足需要。

现状小学一处,用地面积为2.66公顷;15个班,在校学生608人。

现状小学规模不能满足需要。

(3)幼儿园现状。

现状幼儿园一处,用地面积0.65公顷,5个班,114人,现状幼儿园规模不能满足需要。

2.1.2 公共设施用地(C)(1)行政办公用地(C1)现状行政办公用地位于村庄居住用地内,用地面积小,布局凌乱,不成规模。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引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迅猛,人口持续涌入,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小城镇一直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

一、小城镇现状分析:中国小城镇通常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

很多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

此外,小城镇还面临人才流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发展。

二、小城镇发展战略:1.多元化发展:小城镇应在不同方面寻找发展亮点,不能依赖单一产业。

通过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发展农业、旅游、文化等多元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科技创新:小城镇应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向高附加值产业迈进。

国家政府应加大对小城镇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税收和资金政策支持。

3.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发展的重要前提。

国家政府应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4.人才引进和培养:小城镇应通过招引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来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国家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到小城镇发展。

而地方政府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当地人才的专业素养。

5.优化营商环境:国家政府应加大对小城镇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城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减少审批流程。

同时,加强对小城镇市场经营环境的监督,打击不正当竞争等现象,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结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为了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小城镇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小城镇需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多元化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营商环境等手段,提升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这样,中国的小城镇才能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中国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探索小城镇发展之路——新时代的湖州实践

探索小城镇发展之路——新时代的湖州实践

探索小城镇发展之路——新时代的湖州实践作者:来源:《小城镇建设》2020年第03期小城镇是我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增强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及服务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在我国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推进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小城镇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也是促进城市群区域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因太湖而得名。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湖州的城镇建设并未摊饼式蔓延,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太湖水乡城镇群。

湖州毗邻上海和杭州,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铁时代到来之后,湖州加快“接沪融杭”,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湖州小城镇发展进入新阶段。

优质的生态和人文本底條件是湖州小城镇发展的先天优势。

一方面,湖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是“两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另一方面,湖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区,溇港圩田系统构成独特的世界级文化景观带。

湖州众多小城镇有能力为长三角城市群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

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化了湖州小城镇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

湖州“块状经济”发达,例如织里镇是全国知名的童装产业集聚区,外来常住人口超过20万。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区,织里镇正在积极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及童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湖州涌现出众多特色小镇,例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已成为国内最为知名的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

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这些小城镇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协同中。

本期专题聚焦新时代湖州小城镇的发展实践,成果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师生每年在湖州开展的实地调研,以及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湖州的规划实践。

专题中的文章研究梳理了湖州小城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了其发展经验和教训,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湖州的案例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并带来启发。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作者:张承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现状、基本规律以及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以此提出我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应自觉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小城镇特色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的述评,全面认识并且更好的推动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积极应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1.引言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城镇化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展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迅速成为改革聚焦的中心。

20世纪末期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迎来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79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此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进入80年代后,中央进一步指出“加强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作为转移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平台”,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我国城镇化率加速增长的新贡献。

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核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201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国内研究综述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诸如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问题逐渐凸显,国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要发展特色小城镇,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人们对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求也相应提升,乡镇发展特色小城镇已经势不可挡。

目前,国内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发展经济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机制研究①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

宜居小城镇评价与建设研究

宜居小城镇评价与建设研究

文化设施,还有包括交响乐团、合唱团、博物馆、 居小城镇评价与建设中应结合小城镇发展特征制定
艺术馆等在内的众多文化设施,提供了高端特色的 相应标准与策略。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以下
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入驻。
特征。
国内学者对宜居小城镇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
2.1.1 人口结构特征:老年人与青少年比例较
ZHAO Yi, LI Hongzheng
5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small towns is the dual
小 城
requirements of people's pursuit of livab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Firstly, the
关键词:小城镇;宜居性;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响水县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1.01.002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21)01-0005-1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Small Towns
“宜居性”是指适宜人类居住的程度,其研究 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
对象为人类聚居空间,是衡量人居环境“宜人”程 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宜居性”的概念最早应用于
度六个维度,构建了 28 项二级指标、64 项三级指 标,对城市宜居性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8]。2020 年 3

我国小城镇建设研究综述范文

我国小城镇建设研究综述范文

我国小城镇建设研究综述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小城镇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不失时机地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为此,本人特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讨综述如下:一、加快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意义我们所称的“小城镇”,是指非农业产业,非农业人口聚居的、物质形态上小于城市,一般来说比较接近农村的那么一种社区,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快实现城市化的现实选择。

论者普遍认为,发展小城镇在我国现阶段有着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1.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

小城镇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加强城乡联系的“中转站”。

它一头联系城市,是大中城市辐射功能的“接收器”和“差转台”。

另一头联系农村,作为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起着本区域内发展各产业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并通过发挥自身的辐射功能来带动周围乡村发展,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料聚集在一起,将城市的技术、信息和生产资料送到农村,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

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社区。

2.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

其表现为:①通过小城镇将个体私营主、第三产业经营者和乡镇企业逐步聚集、壮大,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②通过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顺利地进行商品交换,又使农村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育,进而带动整个农村商品生产更快地发展。

③通过小城镇比较齐全的市场设施和比较灵敏、快速、准确的商品供求信息,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④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如依托城镇吸纳人、财、物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效经济发展;依托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我国建制镇从1979年的2316个,发展到1997年的16535个,小城镇4.7万个,增长速度是快的,但与世界比还是落后的。

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

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

关于“小城镇规划”的文献综述王贺资源与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1 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要切实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才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2 主题2.1 国外小城镇规划综述卫星城镇。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其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

新城市主义。

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2 国内城镇规划综述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的渗透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的渗人推动了小城镇研究的发展,特别是产业聚集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位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生态位理论等应用于小城镇研究中,为我国小城镇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动向。

3 总结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是处于逆城市化的阶段,而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二者表面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是采用目前先进的理论,单纯的进行大城市规划。

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差异大,人口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单纯依靠大中城市的吸引作用,把大部分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不现实的。

建立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切合我国农村实际。

本文目标在于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对徐水县安肃镇进行了分析,进行合理地布局,构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全面带动乡村城镇化推进中心村镇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村庄整合,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参考文献[1]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王卫华,陈家芹. 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4] 翁伟庆,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2005,10.[5] 郭新天. 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小城镇建设,2001,06.[6] 袁中金. 小城镇生态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李迪华,李小凌.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J]. 小城镇建设,2002(06):28-29.[8] 周百灵.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J]. 长江建设,2003,5.[9] 钱文荣.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J]. 浙江学刊,2003,04.[10] 周静海. 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11] 王宝刚.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J]. 规划师,2003,11.[12] 渠爱雪, 孟召宜. 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师,2005,(02):55-56.[13] 孟祥林. 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与理论分析[J]. 人口学刊,2005,(02):9-15.[14] 耿宏兵,刘剑. 转变路径依赖——对新时期大连市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9,(05):79-83.[15] 陈白磊,齐同军. 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09,(05):84-87.[16] 胡跃平,陈韦.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 规划师,2010,(07):71-75.[17] 肖海霞. 浅析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问题[J]. 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2):3-4+13.[18] 纪晓岚,黄镇. 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江苏吴江横扇镇和菀坪镇实证研究[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42-52.。

我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综述作者:郭荣朝康洋鸣来源:《创新科技》2017年第03期[摘要]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城镇的地位、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模式、趋势与策略。

国外研究侧重于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小城镇发展特色培育、机制创新、质效提升以及政策设计建议将成为研究趋势。

[关键词] 小城镇;发展;综述[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17-2Research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Guo Rongchao1, 2 Kang Yangming2(1. Zhe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400;2.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Henan 450046)Abstract: Domestic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al models, and trends and strategies of small towns. Foreign studies focus on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policy design recommendations of small town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research trends.Key words: small town; development; review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

新型城镇化的变革

新型城镇化的变革

二、新型城镇化重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The Focus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s Urbanizing Rural Population
2.1
城镇化质量不高,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农民工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和城镇户籍居民有较大差距。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in public services available between residents with urban hukou and migrant workers.
3.Old Pattern of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3.1
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后果 Results of the Inefficient Development Pattern
长期定居和就业,举 家迁徙的外来人口 Settling down in urban areas for a long time, and migrating with family members
逐步完善居住登记 制度 Improving Residence Registration System
三、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变

2012
75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 75 million urban residents migrating among cities
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 非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Urbanization level calculated Urbanization level calculated by permanent urban residents by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范文)

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范文)

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范文)第一篇: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范文)关于“小城镇规划”的文献综述王贺资源与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要切实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才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主题2.1 国外小城镇规划综述卫星城镇。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其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

新城市主义。

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2.2 国内城镇规划综述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的渗透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的渗人推动了小城镇研究的发展,特别是产业聚集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位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生态位理论等应用于小城镇研究中,为我国小城镇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动向。

总结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是处于逆城市化的阶段,而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二者表面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是采用目前先进的理论,单纯的进行大城市规划。

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差异大,人口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单纯依靠大中城市的吸引作用,把大部分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不现实的。

建立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切合我国农村实际。

本文目标在于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对徐水县安肃镇进行了分析,进行合理地布局,构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全面带动乡村城镇化推进中心村镇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村庄整合,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参考文献[1]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4] 翁伟庆,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2005,10.[5] 郭新天.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1,06.[6] 袁中金.小城镇生态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李迪华,李小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J].小城镇建设,2002(06):28-29.[8] 周百灵.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J].长江建设,2003,5.[9]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J].浙江学刊,2003,04.[10] 周静海.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11] 王宝刚.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J].规划师,2003,11.[12] 渠爱雪, 孟召宜.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5,(02):55-56.[13] 孟祥林.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与理论分析[J].人口学刊,2005,(02):9-15.[14] 耿宏兵,刘剑.转变路径依赖——对新时期大连市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9,(05):79-83.[15] 陈白磊,齐同军.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9,(05):84-87.[16] 胡跃平,陈韦.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规划师,2010,(07):71-75.[17] 肖海霞.浅析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问题[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2):3-4+13.[18] 纪晓岚,黄镇.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江苏吴江横扇镇和菀坪镇实证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42-52.第二篇:小城镇体系规划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程教案 >> 城镇体系的规划城镇体系的规划>>>一、城镇体系的规划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小城镇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小城镇发展历程

工矿型小城镇
总结词
以矿产、工业等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 产业,形成的小城镇。
详细描述
这类小城镇依托当地矿产、工业等资 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 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典型案例包括 山西省的孝义市、辽宁省的葫芦岛市 等。
旅游型小城镇
总结词
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小城镇。
耿车模式
以个体加工业为主导,通过发 展农村加工业和专业化市场, 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 。
珠江三角洲模式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通过引 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推
动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发展经验
规划先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和目标。
政策扶持
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财政、税收、土地等政 策,鼓励小城镇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城镇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 、快速发展、优化提升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城镇发展经历了多 个阶段。在起步探索阶段(1949-1978年),小城镇发展 较为缓慢,主要依靠农业支持。在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城镇数量和规模迅速 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在优化提升阶段( 2000年至今),小城镇发展逐渐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经过 70年的发展,小城镇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力量。
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与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小城镇发展工作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
行主体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综述

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综述

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综述2012年09月27日15:32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6期作者:李彦林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4 摘要:概述了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总结了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农村经济,小城镇,建设,发展在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大格局中。

小城镇是十分重要的节点。

襄阳市的小城镇建设曾经在全国颇具影响.被誉为可以和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建设相提并论的中部建设模式。

近10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我市的小城镇也在不断发展和变迁,呈现出丰硕的建设成果,也积淀了一些要刻不容缓地解决的问题。

1 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变迁1.1 兴起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带动全局”的小城镇发展指导思想:全市117个建制镇(含城关镇)均已编制完成建设总体规划。

首次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并对随州厉山镇、谷城石花镇、老河口仙人渡镇等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进行资金奖励。

老河口市被建设部授予“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省“小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

1.2 快速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小城镇新发展战略》,各县(市)分别制定小城镇建设“九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

全市有182个(次)集镇在国家、省、市各类集镇建设竞赛评比中获奖。

老河口仙人渡镇、襄州区太平店镇获“中国乡镇之星”、“明星镇”等称号,5个镇被国家列入试点,1个镇被国家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8个镇跻身国家级重点镇。

10个镇跻身湖北省重点镇,5个镇7次荣获小城镇建设“楚天杯”。

河南省南阳市和襄阳市被列入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试点。

称作“南襄工程”。

在这一时期,乡镇建立农贸市场、工业品市场等综合交易市场,小城镇市场体系开始发育。

据统计资料显示,到1998年底,襄阳市集镇个数由192个增加到310个,集镇建成区面积达210km2,比1992年增加1.13倍;农民人均收入由763元提高到2310元,比1992年增加2倍;人口城市化率由24%提高到37%,高出全省5个百分点;在小城镇兴建市场450个,年交易额达40多亿元。

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发展方向一、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乡镇企业的集中。

形成规模化效应、建设相应的第三产业安排好各类建设及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合理,避免条状方向松散结构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住宅、生态、管理现代化社会化统一建设(严格控制平房和、独立二层住宅、只建房不修路)社会化大生产建设二、将小城镇建设放在城市带、城市群的发展背景下城乡协调发展:点缀在大城市间的小城镇三、县及县以下小城镇户籍制度完全放开、经济活动完全放开、进城镇农民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重点扶持重点乡镇发展、适当合并小城镇四、乡镇工业主导型贸易主导型城郊型风景旅游型小城镇发展产生的问题地改开发热和圈地热——优先考虑挖掘旧城潜力注意保护近郊农地小城镇间的合并提高进城成本进城镇丢失宅基地和承包地县乡形成一个一种政府为控制主体、以乡镇为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的封闭式“小而全”社会体系,与低水平商品经济结合,形成封闭体系,不利于城市化发展(胡必亮——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几个问题)撤乡并镇小城镇发展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乡镇政府多,干部多,雄心壮志中央政府财政能力的下降:放手让下面自己干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个数及比重)有利于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尤其在农村地区(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工业化的扩散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投资效益问题,劳动成本问题(每一职工占用的固定财产,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每百元产值提供的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改革社会结构大城市大城市的优点集聚效应节约耕地减少污染缺点户籍歧视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歧视小城镇发展历史1998年中共中央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大的战略问题提出来小城镇战略是渐进改革方式在城市化方面的具体实践80年代初,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态系统要求将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引向城市好处:建立农村与大中城市间的缓冲区,吸纳农村劳动力让农民自主建立城镇,节省开支促进户籍制度改革避免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冲突冯键先《城市规划会刊》2001年第3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的新进展”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学推动化2、至1992,邓小平南方讲话,全国解放思想,小城镇建设达到一个高峰3、1992-1999,1999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由“大问题”到“大战略”4、1999年以来,更加火热问题:1、目标偏离:城市化变成城镇化,离土不离乡,没有集聚效应小城镇本来是为了城乡一体化的过渡,却变成了“三元”分割;大中城市的门槛并没有降低利益刚性的逐渐形成:大大弱化了农民向城镇彻底转移的积极性2、削弱了城市功能建设的后劲城镇缺乏聚集效应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扩散快。

中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中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中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王志宪;吕霄飞
【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6)002
【摘要】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军事、政治、经济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行行政意义上的镇起源于宋朝,明清时期发展迅速,清末至建国前各政权推出的一系列法规促进了小城镇建制的规范发展.小城镇的全面发展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1949--1978年波动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处于摸索之中,发展滞缓;1979--1999年迅速恢复、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后小城镇质量全面提升时期,小城镇发展重点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王志宪;吕霄飞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中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南——评《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 [J], 胡明安;姚荣华
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UNDP“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简
介 [J], 一方
3.近五年中国设计学理论建设与发展概述r ——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探索系列研究 [J], 邹其昌;华沙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UNDP[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简介 [J], 王晓霞
5.70年童真的回眸与凝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儿童电影发展概述 [J], 张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城镇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小城镇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小城镇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李艳;刘兴启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2(000)018
【摘要】本文从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出发,阐释了小城镇规划和实施生态目标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This article from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problems,explains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goals,thus put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 and countermeasures.【总页数】1页(P134-134)
【作者】李艳;刘兴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瑞达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佳木斯154002;黑龙江省农垦建筑设计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基于AHP的湘西自治州绿色生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陈楚琳;石磊
2.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于营口市小城镇发展的思考 [J], 李艳
3.兵团小城镇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J], 于琳
4.贵州省生态移民小城镇集中安置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J], 金莲;马添苗;黄婷
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探析 [J], 王永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 考 察 小 城 镇 研 究 中 对 于 这 些 问 题 的 论 述 , 将 有 助 于 我 们 继 续 下 一 为 , 我 国 小 城 镇 的 大 力 发 展 , 已 经 对 而 且 必 将 继 续 对 农 村 的 经 济 、社
步的研究。
会 发 展 起 着 主 导 作 用 。 俞 燕 山 ( 2000 ) 认 为 , 小 城 镇 是 城 市 化 的 推 进
2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基 本 模 式
[9] 全 国 社 会 学 “六 五 ”规 划 项 目 简 介 . 江 苏 小 城 镇 研 究 . 社 会 学 通 迅 ,
小 城 镇 在 形 成 的 过 程 中 , 由 于 自 然 资 源 、地 理 位 置 、交 通 条 件 、 1983(3)
历 史 文 化 、行 政 区 划 等 因 素 的 不 同 , 各 自 经 历 的 发 展 途 径 不 同 , 因 而 [10] 陈 为 邦 . 精 心 规 划 建 设 小 城 镇 . 光 明 日 报 , 1999- 01- 11(5)
6 、提 高 当 地 少 数 民 族 劳 动 力 的 工 资 水 平
族文化和特色服务, 形成特色品牌占领市场。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
新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在西部具有代表性: 少数民族聚居, 条件 模式强化经营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艰苦且职工收入偏低, 三线企业多历史包袱沉重, 生态压力大不宜
3 、有 效 利 用 当 地 资 源 , 开 发 地 方 食 品 、药 膳 保 健 食 品 、饮 料 等 餐
目前,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 无论是在客
村; 还有人认为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 构成城乡结合部, 既不属于城 观还是主观上, 都存在着妨碍小城镇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
市 也 不 属 于 乡 村 。有 人 则 把 小 城 镇 分 为 两 大 类 , 一 类 是 县 镇 , 包 括 县 还 存 在 着 对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真 正 含 义 认 识 模 糊 , 理 解 不 确 切 , 也 存 在
自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小 城 镇 发 展 或 城 镇 化 问 题 研 究 已 经 走 征 的 “晋 江 模 式 ”(费 孝 通 , 1995 , 费 孝 通 、罗 涵 先 , 1998 )等 。
过 了 20 余 年 历 程 。 目 前 , 国 内 学 者 对 小 城 镇 的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制 度
模 选 择 。 黄 跃 东 ( 1995 ) 认 为 有 效 地 促 进 农 村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目 标 就 是 [7] 李 炳 坤 . 论 加 快 我 国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基 本 思 路 . 管 理 世 界 , 2000(3).
加快中心镇的建设。
[8] 吴 友 仁 . 小 城 镇 发 展 问 题 的 探 讨 . 城 乡 建 设 , 1983(10)
小 城 镇 是 指 包 括 20 万 人 口 以 下 的 小 城 市 、工 矿 区 、县 城 、建 制 镇 和 [2] 费 孝 通 . 论 中 国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 经 济 研 究 参 考 , 1996(8/ 9)
农村集镇。按照郑志霄的观点, 将把一半以上的城市包括在小城镇中。
[3]俞 燕 山 . 我 国 小 城 镇 改 革 与 发 展 政 策 研 究 . 改 革 , 2000(1)
的 产 业 集 聚 的 “大 大 模 式 ”(杨 维 忠 , 2002 ); 由 侨 胞 投 资 兴 办 各 种 企 工 作 导 刊 总 第 87 期 , 1996 年 3 月 15 日 版 , 第 25 页 .
业 , 成 片 开 发 工 业 小 区 的 “侨 乡 模 式 ”; 以 集 资 经 营 、股 份 制 经 营 为 特
模 体 系 上 , 在 布 局 上 也 应 重 视 , 应 在 大 城 市 周 边 地 区 , 适 当 发 展 一 批 学 学 报 ( 人 文 科 学 版 ), 2000(2). 卫 星 城 镇 [20]。 丁 水 保 ( 1994 ) 认 为 中 等 城 市 是 城 镇 发 展 目 标 的 现 实 规 [6] 毛 丽 芳 . 城 镇 化 与 农 村 现 代 化 . 江 西 社 会 科 学 , 2001(9).
各 具 特 色 , 形 成 了 不 同 的 发 展 模 式 。许 多 学 者 结 合 不 同 地 域 的 特 点 , [11] 费 孝 通 . 小 城 镇 大 问 题 , 经 济 工 作 者 学 习 资 料 1985 年 第 2 期 .
提 出 了 许 多 各 具 特 色 的 模 式 : 以 “邻 村 换 地 , 集 整 为 零 ”的 集 地 开 发 [12] 周 凌 荣 、刘 文 峰 . 江 西 农 村 小 城 镇 建 设 实 证 研 究 , 经 济 工 作 者 学
3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意 义
创 新 、科 学 规 划 、资 金 筹 措 及 人 力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聚 集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 是解决
已 取 得 了 相 当 的 进 展 , 但 纵 观 整 个 小 城 镇 发 展 研 究 的 历 程 我 们 不 难 “三 农 ”问 题 最 根 本 、最 有 效 的 途 径 之 一 ( 朱 建 芬 , 2003 ), 同 时 发 展 小
和谐发展论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小城镇发展理论综述
文 / 李帅
【摘 要 】 小 城 镇 发 展 研 究 已 经 有 20 余 年 的 历 史 , 但 研 究 过 程 中 诸 多 关 键 问 题 尚 存 争 论 , 本 文 尝 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 我 国 小城镇的基本概念和小城镇发展这些在学术研究中仍然模糊和尚待商榷的问题入手, 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研 究中的问题进行理论综述, 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厘清小城镇发展研究中的关键概念, 廓清小城镇研究的理论框 架, 这将有益于小城镇问题研究的进一步的深化, 从而为小城镇的发展找到较为合理的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 小 城 镇 发 展 问 题 综 述
模 式 有 效 地 解 决 了 乡 镇 企 业 从 分 散 到 集 中 的 布 局 问 题 的 “孙 耿 模 习 资 料 1996 年 第 10 期 , 第 34 页 .
式 ”( 曹 广 忠 、周 一 星 , 1997 ); 分 散 办 企 业 的 “诸 唐 模 式 ”, 市 场 导 向 下 [13] 马 凯 . 科 学 规 划 积 极 引 导 , 促 进 我 国 小 城 镇 健 康 有 序 发 展 , 经 济
工 业 发 展 , 经 济 模 式 难 以 普 惠 于 民 。统 计 数 据 表 明 , 2006 年 最 高 收 入 饮 业 的 延 伸 产 品 或 深 加 工 食 品 。 新 疆 盛 产 药 材 , 将 其 药 用 与 饮 食 结
的 上 海 市 与 最 低 收 入 的 新 疆 年 收 入 相 差 为 10655 元 , 而 上 一 年 这 一 合 起 来 , 盛 产 药 膳 食 品 、保 健 食 品 以 及 各 种 营 养 品 。 新 疆 素 有 “瓜 果
模不及城市大, 但具有城市的性质及功能的国家已批准设镇建制的 镇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
参考文献
第 三 类 观 点 就 是 把 小 城 镇 概 念 范 围 扩 大 。 郑 志 霄 ( 1983 ) 认 为 : [1] 方 明 . 小 城 镇 研 究 综 述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 1985(4)
二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问 题 研 究
[4] 张 庆 广 , 杜 达 武 . 论 小 城 镇 建 设 与 农 业 经 济 的 持 续 发 展 [J]. 桂 海 论
1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目 标
丛 , 2000, (3).
俞 燕 山 ( 2000 ) 认 为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目 标 不 应 只 反 映 在 数 量 和 规 [5] 兰 宜 生 , 董 锁 成 . 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与 小 城 镇 建 设 . 汕 头 大
(下 转 127 页 )
- 124-
和谐发展论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困 难 、文 化 程 度 低 、无 技 术 技 能 等 特 点 , 所 以 新 疆 特 色 餐 饮 的 发 展 在 新 疆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急需解决的这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水平。
2 、要 努 力 挖 掘 新 疆 特 色 餐 饮 的 丰 富 文 化 内 涵 , 以 典 型 丰 富 的 民
的范围定得过窄。
要 研 究 方 向 放 在 : (1)农 村 劳 动 力 向 小 城 镇 转 移 的 问 题 , ( 2) 小 城 镇
第二类观点就是把一些行政地位或发展程度不如建制镇的聚 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对策, ( 3) 小城镇的产业集群问题等方面。总
落 包 括 在 小 城 镇 中 。张 庆 广 、杜 达 武 ( 2000 ) 认 为 , 小 城 镇 泛 指 各 种 规 之 , 国 内 各 位 学 者 对 小 城 镇 的 内 涵 等 基 本 概 念 的 论 述 将 为 我 国 小 城
一 、小 城 镇 的 一 些 基 本 概 念
剂, 是未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的主要方式,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
1 、小 城 镇 的 内 涵
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 世 纪 80 年 代 初 人 们 对 小 城 镇 内 涵 的 认 识 曾 有 很 大 分 歧 , 一
三 、小 结
种意见认为小城镇属于城市范畴; 另一种意见认为小城镇属于农
城市范畴, 认为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式就是大力发展小城镇, 集中建设小城市和中心城镇, 促使一些农
2 、小 城 镇 的 外 延
村性质的大队镇和乡进行撤并。我们将小城镇的基本涵义和范围搞
对 于 小 城 镇 概 念 的 外 延 , 学 术 界 尚 未 形 成 统 一 的 看 法 , 归 纳 起 清 楚 之 后 , 就 可 以 在 理 论 指 导 下 进 行 布 局 、农 村 产 业 调 整 等 一 系 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