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论理论发展综述
拟剧论
一、拟剧论戈夫曼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
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
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二、拟剧论的主要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应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应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的角色行为的规定。
三、拟剧论的框架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会按照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表演框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或因素:一是剧本期望。
也就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
社会是一个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
《2024年拟剧理论视域下明星“人设”特点及建构策略探析》范文
《拟剧理论视域下明星“人设”特点及建构策略探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人设”的塑造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在拟剧理论的视域下,明星的“人设”建构不仅是一种表演行为,更是其与观众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分析明星“人设”的特点,并探讨其建构策略,以期为明星形象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拟剧理论概述拟剧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和表演是社会互动的核心。
在拟剧理论中,人们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这一理论为研究明星“人设”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三、明星“人设”的特点1. 符号化特征:明星的“人设”往往具有鲜明的符号化特征,如阳光、幽默、知性等,这些符号化的形象有助于观众快速识别和记忆。
2. 稳定性与变化性:明星的“人设”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但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微调。
这种稳定性与变化性的平衡是维持“人设”的关键。
3. 互动性:明星的“人设”建构是一个与观众互动的过程,观众通过明星的表演和言行来理解其“人设”,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四、明星“人设”的建构策略1. 精准定位:明星在建构“人设”时,首先要进行精准定位,明确自己的形象特点和目标受众。
这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在众多明星中脱颖而出。
2. 多元媒介运用:明星通过电视、电影、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介进行自我展示,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播不同的信息,以形成立体化的“人设”。
3. 故事化叙事:明星通过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分享生活点滴等方式,构建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人设”的丰富性,还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4. 积极互动:明星通过与粉丝、媒体、同行等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互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口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人设”。
五、案例分析以某知名演员为例,该演员在塑造“人设”时,首先通过精准定位,确立了阳光、幽默的形象特点。
其次,他通过多元媒介的运用,如社交媒体、电影、综艺等,展示自己的多面魅力。
欧文·戈夫曼的拟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12欧文·戈夫曼的拟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陈炳伊(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一、欧文·戈夫曼生平简介欧文·戈夫曼,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和作家,也是美国社会学协会的第73任主席,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其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提出了“拟据理论”。
他以“角色”出发,以“表演”作为主要内容,以“印象管理”为核心,引入戏剧学的名词并作论述。
他认为,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剧本扮演自己的角色,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二、研究现状截至2020年12月3日,在中国知网,以“拟据理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出现224条结果。
在新闻与传媒领域共有140篇,其中学术期刊107篇,学位论文25篇。
目前对于“拟据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主要是将理论运于实践当中。
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倾向,一类认为该理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以完全运用于实证研究中;另一类则认为“拟据理论”随着传播环境的改变,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在阅读了相关的学术期刊后,本人将“拟据理论”运用的实证研究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社会群体的相关研究以及社交平台的相关研究。
(一)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1.特点与特征分析沈成菊将拟据理论的一些要素与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相对应,其认为在真人秀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因为在镜头前而表现出其和往常不同的一面,会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虚假和真实。
徐明明和徐昕主要[1]从戏剧艺术中的演员、剧本、情境、剧团4个维度维度来剖析纪录片创作中所呈现的“记录性”“戏剧性”“真人秀”等特征来分析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节目,从而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2.建构与叙事[2]李文嘉和唐嘉蔚对节目《声入人心》进行研究,以演员、剧本、剧组三个角度来说明该节目的叙事构成和传播逻辑。
拟剧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The Dramaturgical approach in sociology is the point that People resemble performers in action. For Example; when a clerk is pretending to look busier than they really are just because a supervisor is watching.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总之,社会就是由剧本、演员、观众构成。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面具在社会中生活。
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
但是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拟剧论是从社会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它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与行动者的“主观世界”有关。
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如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以此来进行表演,并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
其理论观点主要有两点:①认为社会不是自行调整的,意义也不是行为中固有的,社会秩序或某一特定行为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由于人赋予它们以重要性。
②在对异常行为的研究中提出“污记说”,即对能够损害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声誉的社会标记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Vlog为例
2021·4(下)《科技传播》130作者简介:詹玥,本科在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Vlog为例詹 玥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逐渐向互联网延伸和辐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公域不断扩大、个体私域受到压缩,使印象管理的手段运用得更加普遍,人们面对着实际观众和想象的受众,“拟剧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具体表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都发生了多层次的改变。
文章以Vlog 为例,从表演剧本、表演角色和表演区域三方面来探析新媒体语境下Vlog 的表演实质和“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关键词 拟剧理论;印象管理;视频化生活;表演化生存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1-0130-031 Vlog 与“拟剧理论”概说1.1 Vlog 概说Vlog 是“videoblog”的缩写,即视频博客,与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记录方式相比,Vlog 更强调以视频为载体、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等多种表达方式,经过精心制作后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展示和传播。
视频创作者一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记日记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具有独特的人格化特征,随着视频化生存方式的普及,Vlog 成为短视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潮流。
Vlog 的视频内容和呈现方式比较多样,主要依据是创作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爱好,它不局限于对平凡生活影像的记录和展现,更是创作者个人形象、态度和思想观念的表达。
1.2 “拟剧理论”概说拟剧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著名思想。
这一理论将社交场域视作戏剧的表演舞台,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视作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表演,每个人都根据角色需要,在舞台上进行特定的表演,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交活动中会通过精心设计并“策略性地表现自我”来实现身份的建构和展示。
《2024年拟剧理论下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范文
《拟剧理论下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形象塑造与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拟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讨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现象。
本文将从拟剧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分析明星“人设”的构建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崩塌的后果,并探讨其对于明星形象管理、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启示。
二、拟剧理论概述拟剧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通过表演来塑造和呈现自我。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自我形象,往往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和表演的“人设”。
在娱乐圈中,明星的“人设”更是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明星的职业生涯和公众形象具有深远影响。
三、明星“人设”的构建1. 策划与包装:明星的“人设”往往需要经过专业的策划和包装。
经纪公司、团队以及媒体等都会参与其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象、语言和行为来塑造明星的“人设”。
2. 媒体传播:媒体是明星“人设”传播的重要渠道。
通过媒体报道、广告、社交媒体等途径,明星的“人设”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3. 粉丝文化:粉丝对于明星的“人设”构建也起着重要作用。
粉丝会根据明星的形象、性格、行为等特点,形成对明星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四、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与影响1. 原因分析: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道德失范、违法行为、形象反转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公众对明星的信任度降低,甚至产生负面情绪。
2. 影响分析:明星“人设”崩塌对于其职业生涯和社会形象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一方面,可能导致粉丝流失、代言品牌解约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讨论,对明星的形象造成长期影响。
五、明星“人设”管理策略与启示1. 真实与诚信:在构建和维持“人设”时,应注重真实与诚信。
只有真实的形象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2. 多元化形象:明星应尝试塑造多元化的形象,以应对不同类型粉丝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3. 强化个人品牌:通过强化个人品牌,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中脱颖而出。
《2024年拟剧理论下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范文
《拟剧理论下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形象塑造与传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拟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一现象的框架。
在拟剧理论下,明星的“人设”构建与崩塌不仅是个人形象管理的结果,也是社会文化、媒体环境和粉丝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围绕这一理论,深入探讨明星“人设”的构建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崩塌后的社会心理效应。
二、拟剧理论与明星“人设”的构建拟剧理论由戈夫曼提出,它强调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表演来构建和呈现自我。
在娱乐圈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需要通过构建特定的“人设”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种“人设”是明星在公众面前展示的一种角色设定,是他们为了吸引粉丝、维持人气而进行的一种表演。
明星“人设”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明星需要确定自己的定位和形象。
这包括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标签、设定独特的个性特征等。
其次,通过媒体平台和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形象。
这包括参加综艺节目、发布社交媒体动态、参与慈善活动等。
最后,通过团队管理和粉丝互动来巩固和强化这一形象。
三、影响明星“人设”构建的因素明星“人设”的构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待、对成功的定义等都会影响明星形象的塑造。
其次是媒体环境。
媒体是明星传播自己形象的重要途径,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会对明星形象的塑造产生不同的影响。
最后是粉丝经济的影响。
在粉丝经济的驱动下,明星需要更加注重自己形象的打造和维护,以满足粉丝的期待和需求。
四、明星“人设”的崩塌尽管明星会努力维护自己的“人设”,但有时也会出现崩塌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真实性格与设定不符、负面新闻曝光、行为失当等。
当这些情况发生时,粉丝和公众会对明星的形象产生质疑和失望,从而导致“人设”的崩塌。
五、明星“人设”崩塌后的社会心理效应明星“人设”崩塌后会产生一系列社会心理效应。
首先,粉丝的反应各不相同。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一、概述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自我表达和呈现的重要平台。
微博以其独特的短文本形式和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的参与。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还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本研究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现象,旨在揭示其背后的动机、策略和影响。
拟剧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像舞台上的演员,通过符号和语言来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形象。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这种自我呈现的行为更加明显。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精心构建自己的个人主页、发布内容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以此展示自己的形象、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自我呈现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表达需求,还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策略性,旨在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本研究将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了解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现状和特点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青年群体在微博中自我呈现的动机、策略和影响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发展,对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和反思。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 背景介绍:简述微博在当代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当代社会中已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其普及程度和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即时的互动性和丰富的内容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广阔舞台。
微博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渠道。
以微博为例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拟剧理论”的发展与嬗变
2020·4(上)151信息科技探索作者简介:柳圆圆,本科在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以微博为例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拟剧理论”的发展与嬗变柳圆圆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拟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文章以微博为例,探析新媒体语境“拟剧理论”的新特点。
关键词 拟剧理论;自我呈现;印象管理;表演化生存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6-0151-021 “拟剧理论”的基本观点欧文·戈夫曼将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比做一个巨大的戏剧舞台,每个人都依据角色需要,在舞台上进行特定的表演,这就是“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包括“表演框架”“印象管理”等主要观点。
1.1 表演框架1)表演区域。
欧文·戈夫曼将表演区域依据功能划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台与后台。
前台是表演者公开表演、迎来送往的既定场域。
在前台,表演者根据表演剧本,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修饰,为观众呈现出特定情境。
后台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是表演者的个人空间,观众不能随意闯入。
表演者在此进行修整并为下一次登台表演做准备。
2)表演剧情。
表演剧情,又称为剧本,即表演者进行前台表演时所参考的社会规范体系。
人们在社会这个庞大的戏剧舞台当中的表演是有所规范的,人们的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所制 约[1]。
表演者依据不同的剧情,在舞台上进行着不同的表演。
3)表演角色。
角色是表演者为自己所塑造的具有一定特征的人物形象。
表演者在前台表演时,依据不同的情境和观众切换不同的角色。
“任何一个进入特定地位的人所能获得的自我形象,都能在情感和认知上对他产生吸引力,使他渴望并期待用角色扮演及从这种扮演中产生出来的自我认同来看待自己。
”[2]表演者根据观众对角色的期待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1.2 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又称自我呈现,是人们表演化生存的一项基本策略。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通过修饰、美化、包装等方式试图影响和管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拟剧论
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第一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第二观点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第三观点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
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
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
国内外拟据理论研究综述
G o ePa a 整 理 了 国 外 关 于 戈 夫 曼 及 er st s g h 其 学 术 理论 研 究 的文 献 5 6篇 。 年 , 人 同 二
是 出现了大批反帕森斯的理论 , 中最重 其
要 的 派 别 之 一 就 是 包 括 戈 夫 曼 拟 剧 理 论 在 内的 符号 互 动 论 。 ① 15 9 6年 ,戈 夫 曼 的 研 究 成 果 在 其 第
一
P eo eo gs 中发表 了 自己的看法 。 hn m nl i 》 o t
20 04年 ,ed— uwt 这 种 现 象 作 了 Le sH ri z对
对较晚 , 大致经历 了一个解读——实证 也
研 究— — 批 判 重 构 的 过 程 。
较 为详细 的论 述。 《 rig oma s 在 Er f na a nG
泛 的关 注 。
析名人在娱 乐新 闻中引起舆论效 应的原 因, 以期 为美 国 “e os sr u ”新 闻寻找 出路 i 指明方向。@ 拟据理论开始以实证 主义 的 形态深入国外大众传播领域 , 为传播学 成
研 究 重要 的理 论 之 一 。 三 、 内研 究 现 状 国
然而 , 拟据理论 以现象分 析来诠释理
1世纪后期 , 8 工业革命与无产 阶级 的 出现导致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急剧增 加 ,
关 于 研 究 社 会 运 行 与 发 展 的 社 会 学 应 运 而 生 。 在经 历 了一 个 较 长 时 期 的 发 展 后 ,
结构功能主义 的提 出开创 了 “ 帕森斯王 朝”统治时期 。 2 到 0世纪六七 十年代 , 西
国内外拟据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拟据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张培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3期【摘要】拟据理论兼具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内涵,凸显对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拟据理论研究的现状,力求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梳理。
【关键词】拟据理论文献研究戈夫曼一、拟据理论概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出现导致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急剧增加,关于研究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社会学应运而生。
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结构功能主义的提出开创了“帕森斯王朝”统治时期。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发生激烈变动,帕森斯的理论已经不能给予很好的解释,缺陷暴露出来,于是出现了大批反帕森斯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就是包括戈夫曼拟剧理论在内的符号互动论。
①1956年,戈夫曼的研究成果在其第一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予以提出,并在后续的研究与著作中被不断完善。
这种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由于戈夫曼引入了戏剧学上的术语来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而被称作“拟剧理论”。
在戈夫曼的研究中,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上,着重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
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中,他将人生定义为一场表演,社会则是表演的舞台。
这样,人际行为发生的过程实际上就转化为了一种表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表演目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效果的问题。
印象管理的提出为表演目的提供了落脚点,他将印象管理分为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表演的最终目的都是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借鉴表演的舞台属性,结合戏剧学的相关概念,戈夫曼将表演框架分为剧本期望、剧情、剧组和表演区域四个环节,这种舞台的隐喻和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表演”行为是一一对应的。
这些观点作为戈夫曼思想的核心,在其后续的研究中被不断发展,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
二、国外研究现状1989年Frances Chaput Waksler和George Psathas整理了国外关于戈夫曼及其学术理论研究的文献56篇。
后台表演的前台呈现——拟剧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角色设定
后台表演的前台呈现——拟剧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标嘉宾选择与角色设定综艺节目作为当今广播电视行业的热门品类,以其高收视率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受到了宽广观众的喜爱。
在制作一档综艺节目时,嘉宾的选择和角色设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拟剧理论视角分析嘉宾选择和角色设定的制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实现综艺节目标成功。
一、拟剧理论简介拟剧理论是一种从戏剧的角度出发,借助戏剧的表现形式和剧情架构分析其他艺术形式的观察方法。
拟剧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中国的文学、电影、电视等艺术领域。
从拟剧的视角来看综艺节目标嘉宾选择和角色设定,可以更好地理解综艺节目标表演形式和实现方式。
二、综艺节目嘉宾选择的拟剧理论解读1.角色互相搭配的原则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嘉宾之间的互相搭配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选择不同类型、身份、能力等的嘉宾,可以形成丰富的角色组合,增加观众的观览乐趣。
在拟剧理论中,有着“主角、反角、配角”的角色设定思路。
在综艺节目制作中,也可以通过设定主持人、实力嘉宾、笑果嘉宾等不同角色类型的嘉宾来形成互补和呼应,提升节目标趣味性和可看性。
2.氛围营建的考量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所需要呈现的氛围也是不同的,综艺节目制作方需要依据节目标定位和目标受众,选择与之相符的嘉宾。
拟剧理论中有着“喜剧、悲剧、悬疑剧”等不同氛围类型的考量。
对于喜剧类节目,选择擅长幽默、搞笑的嘉宾,可以增强整个节目标喜剧效果。
而对于悬疑类节目,需要选择那些与悬疑剧情类型相契合的嘉宾,以增抓紧张悬疑的氛围。
3.情节进步的需要拟剧理论中强调情节和剧情的进步,同样适用于综艺节目标嘉宾选择。
嘉宾的选择应考量到节目标整体进步,力求突出个体嘉宾的故事和互动,引导观众沉思和参与。
例如,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选择有着鲜亮个体特点的嘉宾,可以推动情节的进步,提升观众的观看爱好。
三、综艺节目角色设定的拟剧理论解读1.人物角色的刻画在拟剧理论中,强调人物角色的刻画是构建整个剧情的基础。
简述拟剧理论
简述拟剧理论《易经》第一篇为《彖传》中有这样的话:“拟之者贵似,大象无形”。
而现代心理学则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拟剧论(themilitation)或称情境论,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判断他人的真实态度和内心体验。
人们会通过与别人交往时所处的特定场景,即特定的情境,推测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真实态度,因此,一般说来,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比较倾向于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
但是这种推测可能是片面的、主观的。
于是,根据推测到的结果,作出的行为反应也往往会有失公允。
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被人们引入了一种称为“偏见”的主观误差,其原因在于人们由于观察对象的特殊性质而引起的“情境歧义”,即由于对某人所持的固有印象(如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导致情感上的错误投射。
在我国戏剧表演艺术中,“情境歧义”是很常见的现象。
在电视台播放的舞台剧演出中,演员们通常都只顾做动作而忽略了脸上的表情;不少学生演员由于缺乏适当的指导,因此演起戏来显得很稚嫩。
学生演员在准备时没有注意到不同情境下观众的神情,由于紧张或怯场使得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以至于跟整个故事情节、氛围格格不入。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没有设身处地地想过观众的感受,从而没有很好地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简言之,人们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来推测别人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和内心体验,然后再去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
《红楼梦》的文本设计很成功,它的每一段开头几乎都有一句诗词,把贾府和里面的各色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宝玉的判词,将人物刻画得极其丰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黛玉赞叹道:“这样诗词,也只有这样的人方能写得出。
”探春笑着说:“你们那里知道这些。
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凭他是谁,也难出头儿。
”贾母微笑着点了点头,“可见还是老太太疼我!”从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起,便给读者呈现了这样一幅人际关系网图:王夫人、邢夫人、凤姐、李纨、探春、宝钗、迎春、惜春等。
拟剧理论视域下观察类综艺节目
音乐与灯光
音乐和灯光是营造节目氛围的重要手 段。根据节目情境和情节发展,运用 合适的音乐和灯光效果,以增强节目 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剧情安排
在观察类综艺节目中,剧情安排是关 键。通过合理的剧情设计,引导嘉宾 和观众进入预设情境,增强节目的观 赏性和话题性。
互动与反馈机制
观众互动
观察类综艺节目应注重观众互动环节的设置。通过线上投票、弹幕评论等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节 目的互动性和观赏性。
应用
拟剧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成为研究 社会互动、人际交往、媒体传播等方面的重要理论框架。
拟剧理论的应用领域
1 2 3
社会学
用于研究社会角色、身份认同、社会阶层等方面 的现象,解释社会互动中的表演性质和符号意义 。
心理学
用于研究自我认知、人格形成、心理防御机制等 方面的现象,探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 和行为表现。
兴起背景
随着观众对真实、贴近生活的节目的需求增加,以及制作技术的进步,观察类 综艺节目逐渐兴起。
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超级女声》等真人秀节目,到《我家那闺女》、《心动的信号》等 观察类综艺节目,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类型与代表作品
类型
包括明星生活观察类、恋爱行为观察类、家庭关系观察类等。
代表作品
05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影响与价值
对观众的影响
观众参与感
01
观察类综艺节目通过现场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让观众能够实时
观察嘉宾的反应和情感变化,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观众情感共鸣
02
观察类综艺节目中的嘉宾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观众能够
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或表演社会化理论透视
海外视线Overseas sight欧文·戈夫曼的拟剧或表演社会化理论透视濮 波一、综述: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思路和问题意识在我看来,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著作中几近成熟的“戏剧vs社会”互动研究,这些研究,也可以称为社会拟剧理论,或者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
该书由乔治·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na)关于面具的引言开始的,在整本书的论述中,他凝练了社会拟剧的隐喻实质和大量社会与戏剧互动的实践,证实了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戏剧的舞台之事实,也抵达了舞台表演与自我之间隐秘关系的混沌之所。
欧文·戈夫曼这样解释自己的研究: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
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
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我们必须在不同的设定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我们所争论的背景不是因为社会学的庞大,而是它具体的背景和环境。
[1]在具体深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之前,我们需要弄明白两点。
首先,欧文·戈夫曼说生活犹如剧场,他要讨论的是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生活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者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戈夫曼作为一名社会学家的问题关切,在于到底人类的社会生活其框架具体如何构成?如何运作?在元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其次,戈夫曼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
他提出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包括自我表现[2]、前台、后台、前台行为、后台行为、戏剧实现、剧班、剧班共谋等。
之所以表演具有社会化,是因为戈夫曼发现“社会生活中表演无处不在”,这个立论的依据便是当“舞台呈现虚假的事情,生活却可能呈现真实的和有时是排练不充分的事情”。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二)表演人生
• 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戈夫曼的全部 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 表演本身又分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 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 的表演。 • 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 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 扮了的“自我”。
(三)印象管理
• 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 表演? • 戈夫曼认为“我们是为了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 望的印象而表演” • 印象管理是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 的过程。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 己。
• 印象管理策略概括为以下四种:
• 理想化表演。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 “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 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 理想化的形象。 • 误解表演。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 例子。 • 神秘化表演。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 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 • 补救表演。
• 表演框架: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 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 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 出的依据。 • 剧本期望:指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臵上的角色的 限定。对于个人来说,还要受到其他个人的期望的 影响。其他个人的期望分为其他演员的期望与观众 的期望。
二.著作介绍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1956) • 《收容所:关于精神病人和 其他被收容者的论文》 (1961) • 《避难所》(1961)、 • 《邂逅》(1961)、 • 《公共场所行为》(1963) • 《污记》(1963)、 • 《互动仪式》(1967)、 《框架分析》(1974)、 《交谈方式》(1981)等等。
拟剧论怎么写
拟剧论怎么写拟剧论是一种对戏剧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的文体,旨在分析剧本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以及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下面我将以1500字以上的篇幅,使用中文回答这个问题。
拟剧论是一种对戏剧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的文体,它旨在通过对剧本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拟剧论的写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批评能力和文学素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写一篇拟剧论。
首先,拟剧论的写作应该从剧本的结构入手。
剧本的结构是戏剧作品的基础,它决定了剧作的整体布局和发展。
在拟剧论中,我们可以分析剧本的起承转合、高潮迭起、情节的衔接等方面,来评价剧本的结构是否合理、紧凑,以及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拟剧论的写作还应该关注剧本的情节。
情节是戏剧作品的灵魂,它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来展现剧作家的思想和主题。
在拟剧论中,我们可以分析剧本的情节设置、发展和转折,以及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来评价剧本的情节是否紧凑、有张力,以及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三,拟剧论的写作还应该关注剧本的人物塑造。
人物是戏剧作品的核心,他们通过言行举止和内心独白来展现剧作家的思想和观点。
在拟剧论中,我们可以分析剧本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来评价剧本的人物塑造是否饱满、立体,以及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拟剧论的写作还应该关注剧本的语言运用。
语言是戏剧作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对话和独白来传递剧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在拟剧论中,我们可以分析剧本的语言风格、对白的质量和节奏,以及语言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来评价剧本的语言运用是否生动、精准,以及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总之,拟剧论的写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批评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对剧本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拟剧论中文填词
拟剧论中文填词一、引言拟剧论是一种以填词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通过创作歌曲的填词,表达情感与思想。
在中文填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技巧。
本文将探讨拟剧论在中文填词中的应用与发展。
二、中文填词的背景中文填词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填词常用于表达情感、歌颂英雄、抒发哀思等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填词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自由、多样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中文填词中,拟剧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拟剧论的概念拟剧论是指在填词中模仿戏剧的形式与技巧。
通过运用戏剧中的元素,如对白、角色塑造、情节安排等,拟剧论在填词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拟剧论中,填词的内容往往具有故事性、戏剧化的特点,在听众中引起共鸣。
3.1 对白的运用拟剧论中常常使用对白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与观点。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填词者可以更直接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对白的运用使填词更具亲密感与代入感,听众更容易被填词所打动。
3.2 角色塑造的技巧在拟剧论中,填词者可以通过塑造角色来展示不同的情感与观点。
角色的设定使填词更具有可视化的效果,听众更容易对填词内容产生共鸣。
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填词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与情感。
3.3 情节安排的灵活运用拟剧论中,情节的安排十分重要。
填词者可以通过创造多样的情节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情节的安排应当符合填词的主题与情感,使填词更加生动有趣。
情节的发展与转折使填词更具张力,也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四、中文填词中的拟剧论应用拟剧论在中文填词中广泛应用,丰富了填词的形式与内容。
以下是几个中文填词中常见拟剧论的应用形式:4.1 情感对白情感对白是拟剧论中常见的应用形式之一。
在填词中,通过设定不同的角色形象,填词者可以模拟角色之间的对话,表达情感与思想。
情感对白使填词更加直接、贴近听众,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与共鸣。
4.2 故事情节在中文填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填词者通过创造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
提出“戴假面具的人”、“故意演戏”等概念,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一面。
对社会互动进行研究时,拟剧论的研究方式显然是一种“别样”的选择。
一、拟剧理论产生发展(一)历史演变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二)思想背景拟剧论的思想背景来源于亚当.斯密、休谟、弗格森、詹姆斯关于人的思想;鲍德温、杜威的社会思想;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托马斯、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因此,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
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3、鲍德温以“心理哲学”的传统为其思想基础,他的主要目标是解释思想对于事物的一致性。
他通过同化和模仿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说明习惯的形成和改变。
他坚持心理是感觉运动过程这样一种机能主义观点,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中作为选择性工具的意向活动的重要性。
4、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一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跟传统的经验论相比,杜威对“经验”一字的涵义之解释亦有不同,显见杜威所谓经验,并不完全像一般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纯粹是指个人的认知”。
从杜威的观点,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
经验是个表现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故杜威在经验的解释上,抛弃了一般哲学家之误认经验是认知的形式。
就如同我们送一个至亲好友离国远行,我们对此一情境的经验感受,不仅仅止于认知到好友的远行,我们的经验里,还包括了诸多的感受与情愫,以及送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这些经验特质,不为一般哲学家注意。
杜威的经验的涵义,因为附上了生物与环境的彩色,故其立论至为显著而特殊。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5、“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即他人的态度充当了镜子的作用,通过他人可以看见并评价自己,自我的发展就是对于他人的客观评价的反映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
6、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
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
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
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库利又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7、戈夫曼与布鲁默思想的相同点是两者都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都强调个人内部对话的反思的社会的“我”;都重视符号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作用;都具有主观主义和形式化的倾向。
在差异方面戈夫曼着重分析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如何获得社会效果及其策略,在克服布鲁默形式化倾向方面前进了一步。
二、主要理论家介绍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总之,社会就是由剧本、演员、观众构成。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面具在社会中生活。
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
但是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拟剧论是从社会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它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与行动者的“主观世界”有关。
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如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以此来进行表演,并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
(一)主要内容,戈夫曼详细的阐述了他的整个戏剧学体系,并试图解释与分析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维持自我形象的复杂方法和具体的心理活动。
他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戏院,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境和道具,有时还与剧班的其他成员合谋,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
其不仅对观众表现他的自我和活动,运用特定的技巧维持他的表演,同时还不断地关注着他们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观众以及由此形成的有关他自己的印象,并试图导演与操纵他人对他所形成的印象。
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情境中的人类行为,以及人们如何出现在他人面前。
戈夫曼在阐述这些之前进行了一个假设: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演戏,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
即使我们觉得自己是最本能最真诚的时候。
自我的行为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戏剧性交往形成的。
(二)主要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
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
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
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判断场合并用适当的方式去行动。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观众”也知道表演者有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但他们很少对表演者行为的可信程度提出质疑,怀疑他在制造虚假印象。
有时人们还会对表演者的、无意的、不合适的行为“有意视而不见”,以共同维护双方的面子。
因为在社会互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即选择自己是实施前台行为或后台行为。
(三)评价戈夫曼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