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探伤方法

x射线探伤方法
x射线探伤方法

第三章射线探伤

教学目标:

一、了解射线的的产生、性质及其衰减,了解各种射线检测方法的基本

原理;

二、熟悉常见射线探伤设备及器材,能正确选择X射线照相法设备参数;

三、掌握X射线照相法检测工艺,熟悉底片评定的方法,并能根据相关

标准对焊缝质量进行评级;

四、了解射线探伤防护常识。

一、任务导入:

射线探伤是利用射线可以穿透物质和在物质中有衰减的特性来发现其中缺陷的一种无损探伤方法。它可以检查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的内部缺陷,如焊缝中的气孔、夹渣、未焊透等体积性缺陷。这种无损探伤方法有独特的优越性,即检验缺陷的直观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得到的射线底片可用于缺陷的分析和作为质量凭证存档。但此法也存在着设备较复杂、成本较高的缺点,并需要对射线进行防护。

二、相关知识

知识点一:射线的产生、性质及其衰减

1.X射线的产生

用来产生X射线的装置是X射线管。它由阴极、阳极和真空玻璃(或金属陶瓷)外壳组成,其简单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3-1所示。阴极通以电流加热至白炽状态时,其阳极周围形成电子云,当在阳极与阴极间施加高压时,电子加速穿过真空空间,高速运动的电子束集中轰击阳极靶子的一个面积(几平方毫米左右、称实际焦点),电子被阻挡减速和吸收,其部分动能(约1%)转换为X射线, 其余99%以上的能量变成热能。

图3-1 X射线的产生示意图

2.X射线的主要性质

(1)不可见,以光速直线传播。

(2)具有可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如骨骼、金属等的能力,并且在物质中有衰减的特性。

(3)可以使物质电离,能使胶片感光,亦能使某些物质产生荧光。

3.γ射线的产生及性质

γ射线是由放射性物质(60Co、192Ir等)内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产生的。

γ射线的性质与X射线相似,由于其波长比X射线短,因而射线能量高,具有更大的穿透力。例如,目前广泛使用的γ射线源60Co,它可以检查250mm厚的铜质工件、350mm厚的铝制工件和300mm厚的钢制工件。

4.射线

当射线穿透物质时,由于物质对射线有吸收和散射作用,从而引起射线能量的衰减。

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是按照射线强度的衰减是呈负指数规律变化的,以强度的一束平行射线束穿过厚度为δ的物质为例,穿过物质后的射线强度为:为I

I=I0e-μδ

式中I—-射线透过厚度δ的物质的射线强度;

I0—-射线的初始强度;

e—-自然对数的底;

δ—-透过物质的厚度;

μ—-衰减系数(㎝-1)。

知识点二、射线探伤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射线照相法

射线照相法是根据被检工件与其内部缺陷介质对射线能量衰减程度的不同,使得射线透过工件后的强度不同,使缺陷能在射线底片上显示出来的方法。如图3-2所示,从X射线机发射出来的X射线透过工件时,由于缺陷内部介质对射线的吸收能力和周围完好部位不一样,因而透过缺陷部位的射线强度不同于周围完好部位。把胶片放在工件适当位置,在感光胶片上,有缺陷部位和无缺陷部位将接受不同的射线曝光。再经过暗室处理后,得到底片。然后把底片放在观片灯上就可以明显观察到缺陷处和无缺陷处具有不同的黑度。评片人员据此就可以判断缺陷的情况。

图3-2 射线照相法原理

(二)射线荧光屏观察法

荧光屏观察法是将透过被检物体后的不同强度的射线,再投射在涂有荧光物质的荧光屏上,激发出不同强度的荧光而得到物体内部的影象的方法。

此法所用设备主要由X射线发生器及其控制设备﹑荧光屏﹑观察和记录用的辅助设备﹑防护及传送工件的装置等几部分组成。检验时,把工件送至观察箱上,X射线管发出的射线透过被检工件,落到与之紧挨着的荧光屏上,显示的缺陷影象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平行于镜子的铅玻璃观察。

荧光屏观察法只能检查较薄且结构简单的工件,同时灵敏度较差,最高灵敏度在2%~3%,大量检验时,灵敏度最高只达4%~7%,对于微小裂纹是无法发现的。

(三)射线实时成象检验

射线实时成象检验是工业射线探伤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新技术,与传统的射线照相法相比具有实时,高效、不用射线胶片、可记录和劳动条件好等显著优点。由于它采用X射线源,常称为X射线实时成象检验。国内外将它主要用于钢管、压力容器壳体焊缝检查;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检查;食品包装夹杂物检查及海关安全检查等。

这种方法是利用小焦点或微焦点X射线源透照工件,利用一定的器件将X 射线图象转换为可见光图象,再通过电视摄象机摄象后,将图象直接或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再显示在电视监视屏上,以此来评定工件内部的质量。通常所说的工业X射线电视探伤,是指X光图象增强电视成象法,该法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是当今射线实时成象检验的主流设备,其探伤灵敏度已高于2%,并可与射线照相法相媲美。该法探伤系统基本组成如图3-3所示。

图3-3 X光电增强—电视成法探伤系统

1—射线源 2、5—电动光阑 3—X射线束 4—工件 6—图象增强器 7—耦合透镜组8--电视摄象机 9—控制器 10--图象处理器 11—监视器 12—防护设施(四)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Computertomography)。它是根据物体横断面的一组投影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物体横断面的图象。其装置结构如图3-4所示。

图3-4射线工业CT系统组成框图

1--射线源 2—工件 3—检测器 4—数据采集部 5—高速运算器 6—计算机CPU 7—控制器8—显示器 9—摄影单元 10—磁盘 11—防护设施 12机械控制单元 13—射线控制单元

14—应用软件 15—图象处理器

射线源发出扇形束射线,被工件衰减后的射线强度投影数据经接收检测器(300个左右,能覆盖整个扇形扫描区域)被数据采集部采集,并进行从模拟量到数字量的高速A/D转换,形成数字信息。在一次扫描结束后,工作转动一个角度再进行下一次扫描,如此反复下去,即可采集到若干组数据。这些数字信息在高速运算器中进行修正﹑图象重建处理和暂存,在计算机CPU的统一管理及应用软件支持下,便可获得被检物体某一断面的真实图象,显示于监视器上。

知识点三:射线探伤设备简介

射线探伤常用的设备主要有X射线机、γ射线机等,它们的结构区别较大。

一、X射线机

1.X射线机的分类和用途

X射线机即X射线探伤机,按其结构形式分为携带式、移动式和固定式三种。携带式X射线机多采用组合式X射线发生器,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施工现场和野外作业的工件探伤;移动式X射线机能在车间或实验室移动,适用于中、厚焊件的探伤;固定式X射线机则固定在确定的工作环境中靠移动焊件来完成探伤工作。

2.X射线管

X射线管是X射线机的核心部件,是由阴极、阳极和管套组成的真空电子器件,其结构如图3-5所示。

图3-5 X射线管结构示意图

1-阴极 2-聚焦罩 3-灯丝 4-阳极罩 5-阳极靶 6-管套

(1)管套

它是X射线管的外壳。为了使高速电子在X射线管内运动时阻力减小,管内要求有较高的真空度。

(2)阴极

X射线管的阴极起着发射电子和聚集电子的作用。它主要由发射电子的钨丝和聚焦电子的聚集罩(纯铁或纯镍制成的凹面形)组成。

(3)阳极

X射线是从射线管的阳极发出的。整个阳极构造包括阳极靶(钨等)、阳极体和阳极罩(铜,导电和散热)三部分。由于X射线管能量转换率很低,阳极靶接受电子轰击的动能绝大部分转换为热能而被阳极吸收,因此阳极的冷却至关重要。目前采用的冷却方式主要有辐射散热及油、水冷却等。

(1)焦点

X射线管的焦点是决定X射线管光学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焦点大小直接影响探伤灵敏度。技术指标中给出的焦点尺寸通常是有效焦点。因为影响透照清晰度和灵敏度的主要是有效焦点的大小。由于阳极靶块与射线束轴线一般成200倾斜角,所以有效焦点大约是实际焦点的1/3。

3.X射线机的组成

X射线机通常由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控制装置、冷却器、机械装置和高压电缆等部件组成。携带式X射线机是将X射线管和高压发生器直接相连构成组合式X射线发生器,省去了高压电缆,并和冷却器一起组装成射线柜,为了携带方便一般也没有为支撑机器而设计的机械装置。

4.X射线机选择

(1)根据工作条件选择

X射线机按其可搬动性分为携带式和移动式两大类。携带式轻便,易于搬动。移动式X射线机比较重,组件多,但管电压﹑管电流可以制作得较大,其线路结构和安全可靠性也较好。因此对于零件较小,可以集中在地面工作的,宜选用移动式X射线机。对于零件较大﹑需在高空或地下工作的,宜选用携带式X射线机

(2)根据被透物体的结构和厚度选择

X射线机是利用射线机透过被检验物质来发现其中是否有缺陷的。所以,首先关心的是X射线机能否穿透欲检验物质的材料或焊缝。X射线穿透能力取决于X射线的能量和波长。X射线管的管电压愈高,发射的X射线波长愈短,能量愈大,透过物质的能力愈强。因此,选择管电压高的X射线机可以得到高的穿透能力。

另外,X射线穿透过不同的物质时,物质对射线的衰减能力不同。一般来说,被透照物质原子序数愈大﹑密度愈大则对射线衰减的能力愈大。因此,透照轻金属或厚度较薄的工件时,宜选用管电压低的X射线机,透照重金属或厚度较大的工件时,宜选用管电压高的X射线机。

二、γ射线机

γ射线机按其结构形式分为携带式﹑移动式和爬行式三种。携带式γ射线机多采用60Co作射线源,用于较厚工件的探伤。爬行式γ射线机主要用于野外焊接管线的探伤。

γ射线机具有以下优点:

穿透力强,最厚可透照300mm钢材;

透照过程中不用水和电,因而可在野外、对带电高压电器设备、高空、高温及水下等多种场合下工作,可在X射线机和加速器无法达到的狭小部位工作。

主要缺点是:半衰期短的γ源更换频繁;要求有严格的射线防护措施;探伤灵敏度略低于X射线机。

三、加速器

加速器是一种利用电磁场使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氘核、氦核及其他重离子)获得能量的装置。用于产生高能X射线的加速器主要有电子感应式、电子直线式和电子回旋式三种。目前应用最广大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由于加速器能量高,射线焦点尺寸小,探伤灵敏度高,且其射线束能量、强度与方向均可精确控制,其应用已日益广泛。

知识点四:焊缝射线照相法探伤

射线照相法具有灵敏度较高﹑所得射线底片能长期保存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外射线探伤中,应用最为广泛。射线照相法探伤法是通过底片上缺陷影象,对照有关标准来评定工件内部质量的。对于焊接射线探伤而言,我国已经制订了国家标准。以下介绍射线照相中的各项主要技术。

一、象质等级的确定

象质等级就是射线照相质量等级,是对射线探伤技术本身的质量要求。我国将其划分为三个级别:

A级——成象质量一般,适用于承受负载较小的产品和部件。

AB级——成象质量较高,适用于锅炉和压力容器产品及部件。

B级——成象质量最高,适用于航天和核设备等极为重要的产品和部件

不同的象质等级对射线底片的黑度﹑灵敏度均有不同的规定。为达到其要求,需从探伤器材﹑方法﹑条件和程序等方面预先进行正确选择和全面合理布置,对给定工件进行射线照相法探伤时,应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象质等级。

二、探伤位置的确定及其标记

在探伤工件中,应按产品制造标准的具体要求对产品的工作焊缝进行全检即100%检查或抽检。抽检面有5%﹑10%﹑20%﹑40%等几种,采用何种抽检面应依据有关标准及产品技术条件而定。

对允许抽检的产品,抽检位置一般选在:可能或常出现缺陷的位置;危险断面或受力最大的焊缝部位;应力集中部位;外观检查感到可疑的部位。

1.探伤位置的确定

根据《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可对探伤位置确定如下:

(1)筒体与封头连接部位,因此1~5﹑31~45二条环焊缝应100%探伤,共拍片30张。

(2)筒节纵环逢交叉部位,因此中间环焊缝16~17﹑23~24二区段必须探伤。另外,根据规定,除16~17﹑23~24二个区段外,尚需再自行增加一个探伤区段。

(3)筒体纵缝X—321上的0~1﹑6~7二区段占焊缝长度的28%;X—322的0~1﹑7~8二区段已占焊缝长度25%,均大于20%的要求。

2.标记

对于选定的焊缝探伤位置必须进行标记,使每张射线底片与工件被检部位能始终对照,易于找出返修位置。标记内容主要有:

1)定位标记包括中心标记﹑搭接标记。

2)识别标记包括工件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返修标记等。

3)B标记该标记应贴附在暗盒背面,用以检查背面散射线防护效果。若在较黑背景上出现“B”的较淡影象,应予重照。

另外,工件也可以采用永久性标记(如钢印)或详细的透照部位草图标记。标记的安放位置如图3-6所示。

图3-6 各种标记相互位置(标记系)

A--定位及分编号(搭接标记) B—制造厂代号 C—产品令号(合同号) D—工件编号

E—焊接类别(纵、环缝) F—返修次数 G—检验日期 H-中心定位标记 I—象质计

J—B标记 K—操作者代号

三、射线能量的选择

射线能量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射线源的kV﹑MeV值或γ源的种类的选择。射线能量愈大,其穿透能力愈强,可透照的工件厚度愈大。但同时也带来了由于衰减系数的降低而导致成象质量下降。所以在保证穿透的前提下,应根据材质和成象质量要求,尽量选择较低的射线能量。

四、胶片与增感屏的选取

1.胶片的选取

射线胶片不同于普通照相胶卷之处是在片基的两面均涂有乳剂,以增加射线敏感的卤化银含量,通常依卤化银颗粒粗细和感光速度快慢,将射线胶片予以分类。探伤时可按检验的质量和象质等级要求来选用,检验质量和象质等级要求高的应选用颗粒小、感光速度慢的胶片。反之则可选用颗粒较小、感光速度较快的胶片。

2.增感屏的选取

射线照相中使用的金属增感屏,是由金属箔(常用铅﹑钢或铜等)粘合在纸基或胶片片基上制成。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增感屏被射线投射时产生的二次电子和二次射线,增强对胶片的感光作用,从而增加胶片的感光速度。同时,金属增感屏对波长较长的散射线有吸收作用。这样,由于金属增感屏的存在,提高了胶片的感光速度和底片的成象质量。

金属增感屏有前﹑后屏之分。前屏(覆盖胶片靠近射线源的一面)较薄,后屏(覆盖胶片背面)较厚。其厚度应根据射线能量进行适当的选择。

五、灵敏度的确定及象质计的选用

灵敏度是评价射线照相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它标志着射线探伤中发现缺陷

的能力。灵敏度分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绝对灵敏度是指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上的最小缺陷尺寸。相对灵敏度则用所能发现的最小缺陷尺寸在透照工件厚度上所占的百分比来表示。由于预先无法了解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缺陷尺寸,为此必须采用已知尺寸的人工“缺陷”——象质计来度量。

象质计有线型﹑孔型和槽型三种,探伤时,所采用的象质计必须与被检工件材质相同,其放置方式应符合图3-7所示要求,即安放在焊缝被检区长度1/4处,钢丝横跨焊缝并与焊缝轴线垂直,且细丝朝外。

图3-7 象质计的正确安放

在透照灵敏度相同情况下,由于缺陷性质﹑取向﹑内含物的不同,所能发现的实际尺寸不同。所以在达到某一灵敏度时,并不能断定能够发现缺陷的实际尺寸究竟有多大。但是象质计得到的灵敏度反映了对于某些人工“缺陷”(金属丝等)发现的难易程度,因此它完全可以对影象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

六、透照几何参数的选择

1.射线焦点大小的影响

射线焦点的大小对探伤取得的底片图像细节的清晰程度影响很大,因而影响探伤灵敏度。焦点为点状时,得到的缺陷影像最为清晰,底片上的黑度由D2急剧过度到D1。而当焦点为直径d的圆截面时,缺陷在底片上的影像将存在黑度逐渐变化的区域Ug,称为半影。它使得缺陷的边缘线影像变得模糊而降低射线照相的清晰度。且焦点尺寸愈大,半影也愈大,成象就愈不清晰。所以,探伤时应当尽量减小焦点尺寸。

2.透照距离的选择

焦点至胶片的距离称为透照距离,又称焦距。在射线源选定后,增大透照距离可提高底片清晰度,也增大每次透照面积。但同时也大大削弱单位面积的射线强度,从而使得曝光时间过长。因此,不能为了提高清晰度而无限地加大透照距离。探伤通常采用的透照距离为400~700mm。

七、常见焊缝透照方法

进行射线探伤时,为了彻底地反映工件接头内部缺陷的存在情况,应根据焊接接头形式和工件的几何形状合理布置透照方法。按照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焊缝的透照方法分为纵缝透照法、环缝内透法、双壁单影法和

双壁双影法五种,见图3-8所示。

1、纵缝透照法

纵缝即平板对接焊缝或筒体纵缝,纵缝透照法是最常用的透照方法。

2、环缝外透法

射线源在工件外侧,胶片放在筒体内侧,射线穿过单层壁厚对焊缝进行透照。

3、环缝内透法

射线源在筒体内,胶片贴在筒体外表面,射线穿过筒体单层壁厚对焊缝进行透照。

4、双壁单影法

当射线在工件外侧,胶片放在射线源对面的工件外侧,射线通过双层壁厚把贴近胶片侧的焊缝投影在胶片上的透照方法称为双壁单影法,外径大于89mm的管子,当射线源或胶片无法进入内部可采用此法进行分段透照。

5、双壁双影法

射线源在工件外侧,胶片放在射线源对面的工件外侧,射线透过双层壁厚把工件两侧都投影到胶片上的透照方法称为双壁双影法。外径小于等于89mm的管子对接焊缝可采用此法透照。透照时,为了避免上、下层焊缝的影像重叠,射线束方向应有适当倾斜。GB/T3323-1987规定,射线束的方向应满足上下焊缝的影像在底片上呈椭圆形显示,其间距以3~10mm为宜,最大间距不得超过15mm.

图3-8 焊缝常见透照方法

八、透照厚度差的控制

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并非平行束射线,一般是以一定的辐射角向外辐射,且其照射场内的射线强度分布不均匀,这将使底片黑度分布不均匀。靠近边缘,由于射线强度弱,使其黑度低于中心附近黑度。同时,中心射线束穿过的工件厚度,产生了透照厚度差(△δ=δ'—δ),如图3-9所示,它也使底片中间部位黑度高于两端部位黑度。若以底片中间部位控制黑度,中间黑度适中,则两侧黑度将会过低而降低图象对比度,位于两端部位的缺陷有可能漏检,尤其横向裂纹缺陷。为此要控制透照厚度比。透照厚度比K定义如下:

δ`

K=

δ

式中δˊ—边缘射线束穿过工件厚度(mm);

δ—中心射线束穿过工件厚度(mm)。

实际探伤时,透照厚度比K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

图3-9 透照厚度差

1—射线源 2—工件 3—胶片

九、曝光规范的选择

曝光规范是影响照相质量的重要因素。X射线探伤的曝光规范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及焦距等四个参数。其中管电流与暴光时间的乘积称为曝光量。γ射线探伤的曝光规范包括射线源种类、剂量、曝光时间及焦距四个内容。射线剂量反映了射线强度,它和曝光时间的乘积称为曝光量。曝光量决定底片的感光量,即直接影响底片黑度。实际射线探伤中利用曝光曲线进行曝光规范的选择。曝光曲线如图3-10所示。

图3-10 射线曝光曲线图

知识点五:焊缝射线底片的评定

射线底片的评定工作简称评片,由二级或二级以上探伤人员在评片室内利用观片灯﹑黑度计等仪器和工具进行该项工作。评片工作包括底片质量的评定﹑缺陷的定性和定量﹑焊缝质量的评级等内容。

一、底片质量的评定

射线照相法探伤是通过射线底片上缺陷影象来反映焊缝内部质量的。底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焊缝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因此,只有合格的底片才能作为评定焊缝质量的依据。

合格底片应当满足如下各项指标的要求:

1.黑度值

黑度是射线底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射线底片的照相灵敏度。射线底片只有达到一定的黑度,细小缺陷的影象才能在底片上显露出来。

2.灵敏度

射线照相灵敏度是以底片上象质计影象反映的象质指数来表示的。因此,底片上必须有象质计显示,且位置正确,被检测部位必须达到灵敏度要求。

3.标记系

底片上的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应齐全,且不掩盖被检焊缝影象。

4.表面质量

底片上被检焊缝影象应规整齐全,不可缺边或缺角。底片表面不应存在明显的机械损伤和污染。检验区内无伪缺陷。

二、底片上缺陷影象的识别

1.焊接缺陷在射线底片上的显示

各种焊接缺陷在射线底片上的显示特点如下描述。

1.裂纹

底片上裂纹的典型影像是轮廓分明的黑线。其细节特征包括:线有微小的锯齿,有分叉,粗细和黑度有时有变化,线的端部尖细,端头前方有时有丝状阴影延伸。

2.未焊透

未焊透的典型影像是细直黑线,两侧轮廓都很整齐。在底片上处于焊缝根部的投影位置,一般在焊缝中部,呈断续或连续分布,有时贯穿整张底片。

3.夹渣

非金属夹渣在底片上的影像是黑色圆点,黑条或黑快,形状不规则,黑度变化无规律,轮廓不圆滑。非金属夹渣可能发生在焊缝中的任何位置,条状夹渣的延伸方向多与焊缝平行。

4.气孔

气孔在底片上的影像是黑色圆点,气孔的轮廓比较圆滑,其黑度中心较大,至边缘减小。气孔可以发生在焊缝中任何位置。

5.未熔合

根部未熔合的典型影像是一条细直黑线,线的一侧轮廓整齐且黑度较大,另一侧可能规则也可能不规则。在底片上的位置是焊缝中间。

在焊缝射线底片上除上述缺陷影象外,还可能出现一些伪缺陷影象,应注意区分,避免将其误判成焊接缺陷。几种常易发生的伪缺陷影象见表3-1。

2.焊接缺陷的识别

对于射线底片上影象所代表的缺陷性质的识别,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

(1)缺陷影象的几何形状

影象的几何形状常是判断缺陷性质的最重要依据。分析缺陷影象几何形状时,一是分析单个或局部影象的基本形状;二是分析多个或整体影象的分布形状;

三是分析影象轮廓线的特点。不同性质的缺陷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和空间分布特点。

(2)缺陷影象的黑度分布

影象的黑度分布是判断影象性质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分析影象黑度特点时,一是考虑影象黑度相对于工件本体黑度的高低;二是考虑影象自身个部分黑度的分布。在缺陷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几何形状时,影象的黑度分布特点往往成为判断影象缺陷性质的主要依据。

不同性质的缺陷,其内在性质往往是不同的。可以认为气孔内部不存在物质,夹渣是不同于本体材料的物质等。这种不同内在性质的缺陷对射线的吸收也不同,从而形成的缺陷影象的黑度分布也就不同。

(3)缺陷影象的位置

缺陷影象在射线底片上的位置是判断影象缺陷性质的又一重要依据。缺陷影象在底片的位置是缺陷在工件中位置的反映,而缺陷在工件中出现的位置常具有一定规律,某些性质的缺陷只能出现在工件特定位置上。例如,对接焊缝的未焊透缺陷,其影象出现在焊缝影象中心线上;而未熔合缺陷的影象往往偏离焊缝影象中心。

以上是评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正确地识别射线照片上的影像,判断影像所代表的缺陷性质,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材料及工艺方面的知识,并掌握焊接接头中主要的缺陷类型、缺陷形态和缺陷产生规律,有时还要配合其他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焊接缺陷的定量测定

评定工件的质量不仅需要确定缺陷的性质和大小, 而且需要知道其在工件中的位置。对于缺陷返修, 准确定位尤其重要。在射线照相中, 由于射线底片直接给出的是缺陷在透照平面上的位置, 所以缺陷位置测定主要是确定其深度位置。

1.缺陷埋藏深度的确定

确定缺陷埋藏深度可采用双重曝光法,即移动射线源焦点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对同一张底片进行两次重复曝光,如图3-11所示。当测定缺陷x时,先

在A

1的位置透照一次,然后工件和暗盒不动,平行移动射线源的焦点至A

2

,再

进行一次曝光,这样在底片上就得到缺陷x的两个投影E

1和E

2

,从它们之间的

几何关系可以计算出缺陷的埋藏深度。

图3-11 双重曝光法原理

s a al

l

L

s

h

+-

-=)

(

式中 h—缺陷距工件下表面的距离

S—两次曝光时在底片上所得的两缺陷影像之间距离(mm)

L—焦距(mm)

l—工件与胶片的距离(mm)

a—射线源焦点从A到B的移动距离(mm)。

2.缺陷在射线方向上的尺寸

缺陷在射线方向上的尺寸大小可用黑度计测定。根据射线照相法原理,底片上缺陷影象的黑度越大,说明照射时透过该部位的射线越强,缺陷在射线方向上的尺寸也就越大。一般通过事先制定出的缺陷尺寸—-黑度关系曲线,便可从黑度计上测得的缺陷影像黑度来确定缺陷在射线方向上的尺寸大小。

四、焊缝质量的评定

根据焊接缺陷形状﹑大小,国家标准将焊缝中的缺陷分成圆形缺陷﹑条状夹渣﹑未焊透﹑未熔合和裂纹等五种。其中圆形缺陷是指长宽比≤3的缺陷,它们可以是圆形﹑椭圆性﹑锥形或带有尾巴(在测定尺寸时应包括尾部)等不规则的形状,包括气孔﹑夹渣和夹钨。条状夹渣是指长宽比>3的夹渣。

依据GB/T3323-1987标准,按照焊接缺陷的性质﹑数量和大小将焊缝质量分为Ⅰ﹑Ⅱ﹑Ⅲ﹑Ⅳ共四级,质量依次降低。

Ⅰ级焊缝内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未熔合﹑未焊透以及条状夹渣,允许有一定数量和一定尺寸的圆形缺陷存在。

Ⅱ级焊缝内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未熔合﹑未焊透等三种缺陷,允许有一定数量﹑一定尺寸的条状夹渣和圆形缺陷存在。

Ⅲ级焊缝内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未熔合以及双面焊和加垫板的单面焊中

的未焊透,允许有一定数量﹑一定尺寸的条状夹渣和圆形缺陷存在。

Ⅳ级焊缝指焊缝缺陷超过Ⅲ级者。

1.圆形缺陷的评定

圆形缺陷的评定首先确定评定区,见表3-2。其次考虑到不同尺寸的缺陷对焊缝危害程度也越大,因此对于评定区域内大小不同的圆形缺陷不能同等对待,应将尺寸按表3-3规定换算成缺陷点数。

最后计算出评定区域内缺陷点数总和,然后按表3-4提供的数量来确定缺陷的等级。

示例

板厚为20mm的对接焊缝,在10mm×10mm评定区内有长径分别为1mm﹑3mm ﹑4mm的三个圆形缺陷。根据表7—4可查得其对应的缺陷点数分别为1﹑3﹑6,评定区内缺陷点数总和为:1+3+6=10,查表3—4可知,该焊缝为Ⅲ级焊缝。

2.条状夹渣的评定

条状夹渣的等级评定根据单个条状夹渣长度﹑条状夹渣总长及相邻两条状

夹渣间的距离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

(1)单个条状夹渣的评定

当底片上存在单个条状夹渣时,以夹渣长度确定其等级。考虑到条状夹渣长度对不同板厚的工件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较厚的工件允许较长的条状夹渣存在。因此国家标准规定,也可以用条状夹渣长度占板厚的比值来进行等级评定,见表3-5。

注:表中“L”为该组夹渣中最长着的长度

示例板厚为10mm的对接焊缝,在底片上发现4mm长的单个条状夹渣,按条渣长度占板厚比值的规定,该条渣>1/3板厚,<2/3板厚,应评为Ⅲ级。但标准规定Ⅱ级焊缝条渣最小允许长度为4mm,因此该焊缝应评为Ⅱ级。

(2)断续条状夹渣的评定

如果在底片上不是单个条状夹渣,而是由几段相隔一定距离的条状夹渣组成,此时的等级评定应从单个夹渣长度﹑夹渣间距以及夹渣总长三方面进行评定。步骤如下:

(1)对每个条状夹渣进行进行评定,计算每个条状夹渣长度符合哪一级的规定;

(2)按照相邻条状夹渣间距的规定计算条状夹渣的总长。

示例板厚为100mm的对接焊缝内两条渣长度均为10mm,间距为50mm,拍摄的底片长度为200mm,如图7-21所示。从单渣长度及间距来评定,该片无疑符合Ⅱ级要求。但在评定总长时,按12T焊缝长度不得超过T的规定,200mm长的底片上按比例折算夹渣总长不得超过16.7mm,而实际夹渣总长为20mm并不符合Ⅱ级片要求。这种情况下,就应按单个条状夹渣长度允许值(Ⅱ级为20mm)的规定评为Ⅱ级。

图7—21厚板焊缝条渣的评定

3.焊缝质量的综合评级

事实上,焊缝中产生的缺陷往往不是单一的,因而反映到底片上可能同时有几种缺陷。对于几种缺陷同时存在的等级评定,应先各自评级,然后综合评级。如有两种缺陷,可将其级别之和减1作为缺陷综合评级后的焊缝质量级别。如有三种缺陷,可将其级别之和减2作为缺陷综合评级后的焊缝质量等级。

当焊缝的质量级别不符合设计要求时,焊缝评为不合格。不合格焊缝必须进行返修。返修后,经再探伤合格,该焊缝才算合格。一般来说,根据产品要求,每种产品在设计中都规定了探伤的合格级别,评定时应当遵循设计规定。

五、探伤记录和报告

射线照相检验后,应对检验结果及有关事项进行详细记录并写出检验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名称﹑检验部位﹑检验方法﹑透照规范﹑缺陷名称﹑评定等级﹑返修情况和透照日期等。底片及有关人员签字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必须妥善保存,一般保存五年以上。

04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04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QB/HTD04-200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守则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焊缝射线透照质量等级、检测 方法和检测标准等。 1.2 本守则依据JB/T4730.1.2-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厚度为38㎜以下钢制压力容器和 壁厚大于2㎜钢管对接焊缝的AB级射线检测技术,满足《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1998的要求。 1.3 检测工艺卡是本守则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产品技术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引用标准 JB/T4730.1.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JB/T7902-1999《线型像质计》 JB/T7903-1999《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一般要求 射线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JB/T4730.1-200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检测人员 3.1.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取 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上岗前应进行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人员工作证。 3.1.2 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 不低于5.0, 3.2 防护: 3.2.1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的有关规定; 3.2.2现场进行射线检测时,应按GB16357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 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3.3 设备 3.3.1现使用设备见表1

电力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二、电力管道焊接对接接头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 1.l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所承担的电力管道焊接对接接头射线检测。 1.2本规程依据DL/T821-2002及相关标准的要求编制,适用于壁厚2~100mm钢制承压管道和集箱对接环缝X射线和γ射线检测技术。 1.3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以上人员按合同和本规程要求编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规程发布时所有引用版本均为有效。 DL/T821-2002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 DL438-2000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DL/T869-2004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3检测人员 3.l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2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距400mm处高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4防护 4.1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2002规定,射线检测人员应备有剂量仪和个人报警器,应尽量避免射线的直接照射和散射线的影响,现场检测时应设置安全线。安全线上应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夜间应设红灯。 4.2检测人员应遵守检测现场及本公司的规章制度。 5设备、器材和材料 5.l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 选择原则:在保证穿透力和检出范围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能量低的射源;对于小径管的双壁双投影,为扩大检出范围,可适当选择高能量的射源。 5.1.1 X射线的能量选择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射线检测工艺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锅炉、压力容器及长输管道、钢质储罐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透照检测工作。遇有特殊要求,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执行。 2 引用标准 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JB/T 7902—1999 线型像质计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GB50128-2005《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射线防护 3、1 X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与其它安全防护规定。 3、2 在现场工作人员应随身佩带个人剂量仪、射线个人报警器及防护服。 3、3 带一台射线剂量巡测仪,测定利用现场墙壁房屋及设备选择理想的屏蔽位置。 3、4 拍片现场划定“射线放射区”并放好警戒标记。 3、5 确认工作人员均已完成各自工作并离开辐射区,方可开启射线发生器进行透照。 3、6 每次透照完成后,均应用报警器确认射线就是否停止辐射后,方可进入辐射现场。 3、7 现场作业完成后对仪器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清理现场,撤除警戒标志方可撤离现场。 3、8 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每年允许接受的剂量量为50 m SV。 4 人员要求 4、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射线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射线检测工作。 4、2 射线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 5、0,并每年检查一次。从事评片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是我公司在制造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射线探伤通用工艺. 本守则依据标准: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JB/T 4730-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一章(适用于压力容器) 1、对射线照相各项技术要求,针对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提供保证射线 探伤工作质量所需遵循的通用工艺方法,本工艺射线探伤法符合 JBT4730.2-2005标准所规定的AB级照相法. 2、射线照相人员应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培训、考核所颁发的特 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后,RTⅠ或RTⅠ级以上资格人员担任. 3、射线照相须在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射线照相工艺卡的各项参数进行操 作.“射线照相工艺卡”应由RTⅡ及其以上资格人员逐项填写编制,并经 无损检测责任人批准后使用. 4、射线胶片的使用与暗室处理按“管理制度汇编”暗室工作及制度执行.

5、摄片时机对一般材料,应在焊后12小时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 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 6、委托探伤的压力容器焊缝必须有委托单位履行的无损探伤申请委托 单,申请单上必须有焊缝外观检验合格的见证和焊接检验员的签名. 7、射线照相前应对焊缝外观进行复验,焊缝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 的图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与之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8、射线照相过程中的电离辐射防护应符合GB16357-1996《工业X射线 探伤放射性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9、射线照相的工艺要素和基本步骤: (1)透照方法的确定 (2)探伤编号方法 (3)几何条件的确定 (4)定位标记、识别标记、象质计的选用及摆放; (5)贴片及屏蔽散射线的措施 (6)射线窗口对焦 (7)曝光量的选择及操作 (8)底片质量自检

船舶钢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船舶钢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船舶系统的船体及船用配件的钢熔化焊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本规程涉及的相关内容符合CB/T3558-2011标准要求。 2、引用标准 CB/T 3558-2011《船舶钢焊缝射线照相工艺和质量分级》 CB/T 3177-1994《船舶钢焊缝射线照相和超声波检查规则》 JB/T 790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 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3、一般要求 3.1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经过辐射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岗位证书。 3.2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持有中国船级社认可的射线资格证书,并从事相应的检测工作。 3.3检测人员的视力(或矫正视力)应不低于5.0,且每年检查一次。 3.4检测人员进入检测现场,应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并携带射线辐射报警仪。检测工作进行前,应划定禁入区域并有明显标志或派人值守。 3.5暗室应封闭良好,显影液、定影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2℃。评片室的光线应暗且柔和,温度适宜。 4、检测设备和器材 4.1设备 X射线机应经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检验周期一年。 4.2密度计 密度计可测量大密度应不小于4.5,测量误差不超过±0.05,校验周期6个月。 4.3增感屏 增感屏采用金属增感屏或不采用增感屏,增感屏的材质和厚度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增感屏的材料与厚度 管电压 前屏后屏 材料厚度mm 材料厚度mm ≤100KV 铅不用或≤0.03 铅≤0.03 >100KV~150KV 铅≤0.10 铅≤0.15 >150KV~250KV 铅0.02~0.15 铅0.02~0.15 >250KV~500KV 铅0.02~0.20 铅0.02~0.20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目的 对射线检测作业的工艺作出规程性的规定,以保证射线检 测过程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公司《质量保证手册》及 《程序文件与管理制度汇编》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射线检测的作业过程。 3 引用标准 JB/T4730.1 -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 要求 JB/T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 检测 4人员资格 4.1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4.2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矫正视力不得低于 1.0,并要求距离40mm能读出高为0.5 mm、间距为0.5 mm的印刷字母。

4.3取得不同射线检测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资格级 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级或口级 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检测报告须经相应H级或□级 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4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经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并取 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5.1检测设备 按本公司《无损检测仪器使用、维护管理规定》执行。 5.2射线胶片 5.2.1 胶片系统按照GB/T19384.1 - 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 线照相胶片第一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分为四类, 即T1、T2、T3、T4。T1为最高类别,T4为最低类别。 5.2.2射线检测技术为A级、AB级时,应采用T3及以上类别的胶片,射线检测技术为B级时,应采用T2及以上类别的胶片。 5.3观片灯 —95 —

射线探伤工艺标准

射线探伤工艺标准

目录 1适用范围 (44) 2编制依据 (44) 3对探伤人员的要求 (44) 4检验程序 (44) 5焊缝外观检查 (45) 6检查比例和合格级别 (45) 7划线标号及钢印标记 (45) 8透照方式 (46) 9像质计及放置位置 (47) 10布片定位 (47) 11标志 (47)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我公司在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装中的射线探伤工序。 2 编制依据 本工艺依据《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和劳动人事部[1007]276号文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及JB/T4730.1~47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等标准法规编写而成。 3 对探伤人员的要求 3.1从事射线探伤人员,必须持有省级或市级劳动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评片和签发应由Ⅱ级人员进行。 3.2 RT人员在实施透照检验前,必须了解有关监察规程条例,标准和技术文件,明确探伤要求和探伤范围,并熟悉被检部位的规格、材质、品种、类别及其安装工艺和焊接工艺。 3.3按工艺规定要求进行射线透照、暗室处理和底片评定,加强工作责任心,确保工作质量。 4 检验程序 4.1锅炉安装所需探伤的管子(¢159~¢32)对接焊缝须经焊接检验员检验合格后,由焊接检验员开出探伤委托书,随安装工艺流转卡一起送交探伤室。 4.2每台锅炉安装的管子对接焊缝的底片均须有初评、复评程序。 4.3需要返修的焊缝,由评片员开出返修通知单,按下列程序传递:一次、二次返修: 探伤人员-焊接检验员-焊接责任人-焊工-焊接检验员-相片-评片-交质检科归档。

三次返修: 探伤人员-焊接检验员-焊接责任人-质保工程师-焊工-焊接检验员-相片-评片-交质检科归档。 4.4探伤合格后,由评片员开出合格通知单,经责任人签字后,交出报告。 5 焊缝外观检查 5.1焊缝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图样和工艺文件的规定,焊缝高度不低于母材表面,焊缝与母材应平滑过渡。 5.2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无裂纹、气孔、弧坑和灰渣,否则应在探伤前加以修正。 6 检查比例和合格级别 6.1管子对接焊缝,外径大于159mm,100%RT,合格级别Ⅱ级。 6.2工作压力≥0.1MPa但小于3.8MPa的管子,其外径≤159mm时应至少抽查接头数的10%。 6.3对于额定蒸发量≤6t/h,且额定蒸气压力≤1.6MPa的锅炉,锅炉给水管道可不进行射线或超声波探伤,外径≤108mm的锅炉蒸汽管道可不进行射线或超声波探伤(采用无直段弯头的除外)。 6.4受压管道和管子对接接头做探伤抽查时,如发现有不合格的缺陷,应做抽查数量的双倍数目的补充探伤检查,如补充检查仍不合格,应对该焊工焊接的全部对接接头做探伤检查。 外径≤159mm,管子环缝25%RT,合格级别Ⅱ级。 7 划线、编号及钢印标记 7.1用记号笔划出被检焊缝所有透照部位的中心线,管子环缝均由中心线,按

射线探伤工艺规程

长沙天鹅工业泵股份有限公司 X射线探伤操作规程 TEJY8.2.4-2007A-09 1、目的 该项操作规程,对焊接件纵向焊缝的射线探伤实施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对焊接件纵向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射线探伤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和射线探伤中全过程的管理。 3、选择的前提 对给定工件进行射线探伤时,应根据有关规程和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探伤条件。应以国标ISO17636为选择条件的依据,焊缝透照按底片影像质量由低而高的要求分A级、AB级和B 级三种检验等级。焊接件纵向焊缝焊缝的射线探伤,至少应满足AB级的要求。 不同的象质等级对底片的黑度、灵敏度与不清晰度有不同的规定。要满足规定等级的象质要求,从探伤器材、方法、条件及程度等各个方面都要预先进行全面地部署。 4、照相规范的确定 在照相过程中,除了合理地选择透照方法外,还必须选择好透照规范,使小缺陷能够在底片上明显地辨别出来,从而达到高灵敏度。有关规范的选择: 1)、射线源的选择,应选择小尺寸的射线源; 2)、透照距离的选择。在透照中,焦距选择大多在600~700mm间; 3)、胶片与增感屏的选择。通常照相时将原度为0.01~0.13mm的铅箔增感屏与非增感形胶片一起使用。 5、几何参数的选择 几何参数是影响射线照相灵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与合理选择。 1)、焦点或射线源尺寸:焦点大小对缺陷影响在射线底片上的显示对比度和清晰度都有很大影响; 2)、焦点尺寸和几何布置会引起的影像模糊及放大; 3)、焦点尺寸与射线底片对比度; 4)、照射场内的X射线强度分布; 5)、透照距离L1的选择——对Uy值和满足K值的有效长度要综合考虑。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3引用标准及规程 GB/T 12604.2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GB/T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47013.2-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GB/T 19802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 GB/T 23901.2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底片像质 GBZ 117 工业 X 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 132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 JB/T 5075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 JB/T 7902 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 GB/T 19348.1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 1 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GB/T 19348.2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 2 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T 16507-2013 锅壳锅炉 GB/T 16508-2013 水管锅炉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0005-2011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 150-2011 压力容器 4术语和定义 4.1透照厚度 W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4.2工件至胶片距离b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4.3射线源至工件距离 f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近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4.4焦距 F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4.5射线源尺寸 d 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 4.6圆形缺陷 长宽比不大于 3 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4.7条形缺陷 长宽比大于 3 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4.8透照厚度比 K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1 适用范围 1.1 适用于承压设备的制造、安装、在用检测中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 1.2 承压设备其他金属材料、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 编制依据 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 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3 一般要求 3.1 射线检测人员 3.1.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和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3.1.2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 射线胶片 3.2.1 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48.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l 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NB/T 47013.2附录B。 3.2.2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 1938 4.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3.2.3 不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胶片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3.3 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 黑度计 3.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3.4.2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校准黑度计用的标准黑度片必须在有效期内,并通过计量部门的鉴定(2年)新购置的标准黑度片只要在有效期内也允许。

射线探伤工艺作业指导书

射线探伤工艺作业指导书 1有限公司 目录

1、主题内容 2、适用范围 3、对探伤人员的要求 4、对透照工件表面的要求 5、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 6、器材的选择 7、透照工艺 8、胶片的暗室处理 9、底片质量 10、底片的观察 11、记录报告 12、安全防护 1、主题内容 1.1保证工业锅炉对接焊缝射线探伤的准确性,保证锅炉能够正常的运行。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工业锅炉的过热器、省煤器、集箱、压力管道等安装中管-管、管-板对接焊缝射线透照检测。焊接方式为氩弧焊打底、手工焊盖面。 3、对探伤人员的要求

凡从事射线探伤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3.1.照劳动部文件“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进行考核鉴定。 3.2无损检测人员按技术等级分高、中、初级。取得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技术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3操作人员应具有RT—I 以上资格证书,评定及审核人员应具有RT—II级以上资格证书。 3.4从射线探伤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 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4、对透照工件表面的要求 4.1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质量(包括余高高度)应经外观检查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4.2焊缝外观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员签发《无损探伤委托书》。 4.3焊缝透照质量达到NB/T47013—2015标准AB级。 5、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 5.1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 5.2焊缝合格级别达到NB/T47013—2015标准的II级。 6、器材的选择 6.1焊缝透照选用理学----300或国产300周向射线探伤机,固定焊缝选用理学-----2505或丹东----2505定向射线探伤机。

压力管道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压力管道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及执行标准 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压力管道、厚度为2mm~400mm钢熔化焊对接接头X 射线和γ射线检测方法,检测技术等级为AB级。 1.2.执行法规及标准 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T12605—90 《钢管环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DL/T821—2002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 JB/T7902—2006 《线型像质计》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试行)》(2003)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0001—2009) 2.人员要求 2.1.从事射线照相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 规则》的要求,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2.2.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要求距离400mm 能读出高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3.透照设备及器材 3.1.射线机的能量对经常透照的工件应有足够的穿透剩余能量,在满足穿透能 力时,使用额定负荷的80%的能量,射线机在投入使用前应制作相应的曝光曲线。

3.2.胶片应采用T3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对于采用γ射线检测裂纹敏感性大的 材料时应采用T2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胶片的固有灰雾度不大于0.3。3.3.增感方式采用铅箔增感屏,X射线检测时,前屏厚度为0.02mm~0.03mm, 后屏厚度≥0.1mm;对于γ射线检测,其前后屏的厚度应符合JB/T4730—2005表1之规定。 3.4.像质计选用及放置 3.4.1.根据公称厚度T,透照厚度W,透照方式和像质计摆放位置,按照 JB/T4730—2005之4.11.3条选用像质计并确定应识别的丝号,以适应工件透照后对像质计灵敏度的要求。如底片黑度均匀部位(临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小于10mm的连续金属丝影像时,则认识该丝是可识别的。 像质计必须是完好的,其所有标记必须完整的显示在底片上,金属丝无变形和错位,像质计的材质必须与被检材料相同或相似。 3.4.2.像质计的放置 3.4.2.1.在非连续性拍片时,每张底片都必须放置像质计。像质计应放在射源一 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部位)。钢丝应横跨焊 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钢丝置于外侧。 3.4.2.2.采用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周向曝光技术,至少在圆周上等间距地放置3 个像质计。对于一次曝光连续排列的多张胶片时,至少在第一张,中间 一张和最后一张胶片处各放置一个像质计。 3.4.2.3.单壁透照中像质计在胶片侧时,应进行对比试验;凡像质计放在胶片侧 时,应在像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作为标记,“F”标记的影像 应与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底片上,且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其它放 置要求按JB/T4730.2—2005之4.7.2条规定。 3.4.2.4.对比试验的做法:在射源侧和胶片侧各放一个像质计,用与工件相同的 条件透照,测出像质计放置在源侧和胶片侧的灵敏度差异,以此修正应

压力容器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规定了射线人员资格、器材设备、焊缝表面要求,步片编号钢印标记及标记带,检查比例及合格级别,透照方式及一次透照长度、贴片屏蔽对位、曝光,暗室处理与干燥,底片象质,评片程序和评片环境,资料整理归档。 本守则适用于对接焊缝射线照相法,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或气焊。 2.引用法规和标准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JB4730-2005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ASME 第V卷 ASME 第VIII卷 API 6D 3.人员资格 3.1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培训取得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测人员证书”,才能担任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3.2 无损检测质控责任人由具有RT、UT II级的无损检测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评片、出具无损检测报告由具备II级资格人员签发,无损检测系统质控责任人审核。 4.焊缝要求 4.1 焊缝应符合GB150-1998标准规定进行验收。 4.2 焊缝验收按ASME VIII 第1分篇附录12进行 4.3 对于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中的影像,容易引起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互相混淆的,有权提出退回,车间作修整。 5.器材设备 5.1 选用2005定向机、2505周相机对备检工件应有足以达到的黑度及灵敏度的射线能量,但一次使用能量不一超过额定值的90%,最大曝光的时间夏天一次不宜超过4.5分钟,冬季一次曝光不宜超过7分钟。 5.2 增感屏选用双面铅箔增屏,前屏0.03mm,后屏0.1mm,增感表面应平滑,清洁、无垃圾、污染、擦伤、麻点等缺陷。 5.3 暗袋应选用由适当材料制成的,要求柔软易弯曲。 5.4 观灯片最大亮度应不小于100000cd/m2,且观察的漫射光亮度应可调。对不需要观察或透光量过强的部分应采用适当的遮光板屏蔽强光。

承压设备管子和压力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壁厚T≥2mm的碳素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镍及镍合金、铜及铜合金制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的熔化焊环向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 2 引用标准 JB4730—2005 承压设备熔化焊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质量分级 GBZ117—200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3 人员资格 3.1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3.2 射线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射线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3.3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4 仪器、工具和材料 4.1 X射线机见表1 表 1 X射线机型号 型号管电压KV 管电流mA 有效焦点mm 备注 XXG2505A 250 5 1.0 X 2.0 XXG3005P 300 5 1.0 X 2.0 4.2 胶片系统:胶片系统按GB/T1938.1—2003分为四类,即T1、T2、T3、T4类。T1为最高类别,T4为最低类别。 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3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胶片的本底灰雾度不大于0.3。 4.4 观片灯: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JG/T7903的规定。 4.5 黑度计:黑度计性能要求应符合JB/T4730.2—2005标准中3.4.1和3.4.2的要求。 4.6 增感屏:增感屏的选择按JB/T4730.2—2005标准中3.5的要求选用。 4.7 像质计:选用通用线型像质计或专用等径金属丝像质计。 4.7.1 像质计的材料选用按JB/T4730.2—2005标准中3.6.2要求选用。 5 一般要求 5.1 表面要求和射线检测时机 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外观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射线检测,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进行射线检测。 5.2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制造及设计图样规定,我厂一般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备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1 适用范围 1.1.1 本规程适用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检测。 1.1.2 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制造与现场组焊。1.1.3 焊接工艺评定及焊工考试的试件,产品焊接试板或工艺纪律检查试板的焊缝。 1.2 焊缝表面要求 1.1.1 射线检测前,焊缝及热影响区(包括焊缝余高)的表面质量应经外观检查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图像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否则表面应经修整合格后方可进行检测。 1.1.2 具有延迟裂纹倾向材质的焊缝,射线检测应在焊后24小时后方可进行。 1.3 探伤设备 1.3.1 射线机、观片灯、黑度计等射线检测设备应经调试合格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1.3.2 使用射线检测设备,必须严格按其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4 胶片与增感屏 1.4.1 胶片:工业X胶片按工程(产品)设计或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所要求的无损检测标准的规定选用。胶片必须在

有效期内使用。胶片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高温和爆晒,并远离射线源。 1.4.2 增感屏:按工程(产品)设计或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所要求的无损检测标准的规定选用,可优先选用金属增感屏,应保持增感屏的表面平整。不准有油脂、污物、斑痕及机械损伤。 1.5 线型象质计选择、放置 1.5.1 线型象质计:按工程(产品)设计或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所要求的无损检测标准有关规定选用相应系列的象质计,线型象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GB5618-85的规定。 1.5.2 线型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区的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部位),中间一根钢丝的影像应位于底片两端1/4部位,且细丝朝外。当射线源一侧无法放置象质计时,也可以放在胶片一侧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象质指数达到规定的要求。当象质计放在胶片一侧表面上时,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1.5.3 采用射线源置于园心位置的周向曝光时,象质计应在内壁每隔90°放置一个。 1.5.4 返修片、抽查片必须放置象质计。 1.6 透照方式

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修改版)

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ZJ/GC 01-03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资格、所用设备、器材、检测工艺和质量分级等。 本规程适用X射线照相方法和AB级质量要求检查壁厚为2-30mm的低碳钢和低合金钢质石油天然气长输、集输管道及其它石油管线的环向对接焊缝。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程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其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SY4056 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对接焊缝射线照相及质量分级 GB4792 放射线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561 线型象质计 GB/T12605 钢管环焊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工艺及质量分级 ZJ/GD03 现场射线检测安全规定 3.检测人员 3.1从事射线探伤人员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掌握一定的探伤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安全、卫生防护知识,并持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 3.2 评片人员具备校正视力≦1.0,具能判别出400mm距离处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3.3 进行射线检测时,检测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GB4792《放射线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和ZJ/GD03 《现场射线检测安全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当工作环境不符合本规范工艺要求和安全规定时,检测人员有权拒绝探伤。 4. 设备和器材 4.1 公司现有设备及其透照厚度范围见表1。 表1

4.2 在满足射线穿透力的前提下,宜使用较低管电压,曝光量不低于15mAmin,以提高射线照相灵敏度,如管径小于或等于114mm的对接环缝采用双壁双影法时,可适当提高管电压,以减少曝光时间和增大宽容度。 4.3 胶片和增感屏 4.3.1 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X射线一般选用J2型胶片,如天津III型、上海A、乐凯等。 4.3.2 射线透照采用铅箔增感屏,不得采用荧光增感屏和荧光金属增感屏。铅箔增感屏的前屏厚度在0.05-0.16mm范围选取,后屏厚度≥0.10mm。 4.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 4.4 象质计和沟槽测深计 4.4.1 采用线型金属象质计,其型号、规格应符合GB5618《线型象质计》的规定,专用象质计的型号规格应符合GB/T12605《钢管环焊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工艺及质量分级》随录A的要求。 4.4.2 外径大于114mm的管道焊缝透照时,象质指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4.4.3 管道外径小于呀等于76mm采用双壁双影透照法时,应使用II型专用象质计,单丝长度应大于管道周长。 表2 象质指数表 象质计指数与线径的关系: Z=6-10lgD,或D=10[(6-BZ/10)] 式中:Z-象质计指数; D-线直径。 注:用双壁单影法透照时,象质计指数按表2规定的数值减少一个指数。 4.4.4 管道外径小于或等于114mm,采用双壁双影透照法时,应使用I型象质计,且应符合表3的规定。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和γ射线检测的一般方法和要求。1.2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 2总则 射线检测除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标准、本公司其它相应规程和图样及专用工艺文件的要求。 3一般要求 3.1检测人员要求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各级检测人员只能从事与其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3.1.1未持证的实习人员只能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检测的辅助工作。 3.1.2 I级人员在II、III级人员的指导下或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检测操作,记录检测数据并整理检测资料。 3.1.3 II,III级人员负责编写专用工艺,指导并参与实际操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3.2射线防护 射线检测应尽可能安排在曝光室内进行,由于设备结构及其他原因需要现场拍片时,应按有关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作业人员应备有相关的报警器或剂量仪,以测定工作环境的射线剂量。 3.3设备与器材

检测人员应按下列条件或探伤专用工艺的要求选用设备与器材。 3.3.1射线源及射线能量的选择 根据工件厚度及现有设备条件选用适当的透照设备(RF200、RF250、RF300、XXH300、GHC300、γ射线机),射线能量的选择参照JB4730.2图1“不同透照厚度允许的X射线最高管电压”及表4“γ射线源和能量1MeV以上X射线设备的透照厚度范围”的要求和相应曝光曲线进行。 3.3.2 胶片 探伤用胶片应采用中粒或细粒胶片,如无特殊说明推荐使用天III或天Ⅴ胶片(胶片规格为300×80mm、300×100mm、150×80mm、180×80mm) 3.3.3 增感屏 钢制压力容器焊缝及钢制压力管道对接焊缝检测必需采用金属增感屏,根据公司目前压力容器及钢制压力管道生产情况,推荐使用铅箔增感屏,增感屏规格为前屏厚0.03mm,后屏厚0.1mm。 3.3.4像质计 像质计的型号及规格应符合GB5618的规定,原则上按JB4730.2-2005表2“不同材料的像质计的适用范围”选用,规定对于单壁透照,当母材厚度δ≤ 16mm,选用Ⅲ号像质计当母材厚度>16mm,选用II号像质计。钢管环焊缝推荐采用I型专用像质计或II型专用像质计,根据壁厚按表3-1选择其型号。 3.3.5 底片标记 3.3.5.1 定位标记 焊缝透照部位应有搭接标记或有效区段标记(↑)及中心标记(↑,搭接标记的安放位置详见JB4730附录A(补充件),一般情况下均应放置在射线源侧,中心内照法也可放置在胶片侧,而在射源至胶片距离大于曲率半径的部件进行透照

04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QB/HTD04-200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守则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焊缝射线透照质量等级、检测 方法和检测标准等。 1.2 本守则依据JB/T4730.1.2-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厚度为38㎜以下钢制压力容器和 壁厚大于2㎜钢管对接焊缝的AB级射线检测技术,满足《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1998的要求。 1.3 检测工艺卡是本守则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产品技术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引用标准 JB/T4730.1.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JB/T7902-1999《线型像质计》 JB/T7903-1999《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一般要求 射线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JB/T4730.1-200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检测人员 3.1.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取 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上岗前应进行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人员工作证。 3.1.2 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 不低于5.0, 3.2 防护: 3.2.1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的有关规定; 3.2.2现场进行射线检测时,应按GB16357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 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3.3 设备

某单位射线胶片照相检测RT工艺规程范本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本文源自:无损检测招聘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624161.html, 本规程适用于是我公司在制造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射线探伤通用工艺. 本守则依据标准: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JB/T 4730-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一章(适用于压力容器) 1、对射线照相各项技术要求,针对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提供保证射线 探伤工作质量所需遵循的通用工艺方法,本工艺射线探伤法符合 JBT4730.2-2005标准所规定的AB级照相法. 2、射线照相人员应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培训、考核所颁发的特 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后,RTⅠ或RTⅠ级以上资格人员担任. 3、射线照相须在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射线照相工艺卡的各项参数进行操 作.“射线照相工艺卡”应由RTⅡ及其以上资格人员逐项填写编制,并经 无损检测责任人批准后使用.

4、射线胶片的使用与暗室处理按“管理制度汇编”暗室工作及制度执行. 5、摄片时机对一般材料,应在焊后12小时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 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 6、委托探伤的压力容器焊缝必须有委托单位履行的无损探伤申请委托 单,申请单上必须有焊缝外观检验合格的见证和焊接检验员的签名. 7、射线照相前应对焊缝外观进行复验,焊缝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 的图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与之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8、射线照相过程中的电离辐射防护应符合GB16357-1996《工业X射线 探伤放射性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9、射线照相的工艺要素和基本步骤: (1)透照方法的确定 (2)探伤编号方法 (3)几何条件的确定 (4)定位标记、识别标记、象质计的选用及摆放; (5)贴片及屏蔽散射线的措施 (6)射线窗口对焦 (7)曝光量的选择及操作 (8)底片质量自检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修订)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承压设备受压元件的制造检测中对接焊缝、管座角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的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 本规程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B级——高灵敏度技术。 承压设备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程中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NB/T4701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Z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1924-1989 辐射安全培训规定 GB/T12604.2-2005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 HB7684-2000 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 JB/T7902-2006 线型象质计 JB/T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3、一般要求 射线照相检验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47013.1-201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射线检测人员 3.1.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按GB11924的规定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1.2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 年检查一次视力。 3.2 射线胶片 3.2.1 射线胶片系统分为6类,即C1、C2、C3、C4、C5、C6类。C1为最高类 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和常见牌号胶片所属的胶片系统类别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3.2.2 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5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 技术应采用C4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3.3 观片灯 3.3.1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有关规定。 3.3.2 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3.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3.4.2 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形成核查报告。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 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3.5 增感屏 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5075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3.6 象质计 3.6.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 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足GB/T 23901.2 的规定 3.6.2 象质计的材料、代号和不同材料的象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1 增感屏的材料和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