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走线规则

合集下载

ALLEGRO DDR布线规则

ALLEGRO DDR布线规则

ALLEGRO约束规则设置步骤(以DDR为例)Dyyxh@pcbtechtzyhust@本文是我对约束规则设置方面的一些理解,希望对新手能有所帮助.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之处难免,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在进行高速布线时,一般都需要进行线长匹配,这时我们就需要设置好constraint规则,并将这些规则分配到各类net group上.下面以ddr为例,具体说明这些约束设置的具体步骤.1. 布线要求DDR时钟: 线宽10mil,内部间距5mil,外部间距30mil,要求差分布线,必需精确匹配差分对走线误差,允许在+20mil以内DDR地址,片选及其他控制线:线宽5mil,内部间距15mil,外部间距20mil,应走成菊花链状拓扑,可比ddrclk线长1000-2500mil,绝对不能短DDR数据线,ddrdqs,ddrdm线:线宽5mil,内部间距15mil,外部间距20mil,最好在同一层布线.数据线与时钟线的线长差控制在50mil内.2. 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在allegro中设置不同的约束针对线宽(physical),我们只需要设置3个约束:DDR_CLK, DDR_ADDR,DDR_DATA设置好了上述约束之后,我们就可以将这些约束添加到net上了.点击physical rule set中的attach……,再点击右边控制面板中的more,弹出对话框如上图所示,找到ckn0和ckp0,点击apply,则弹出选中左边列表中的NET_PHYSICAL_TYPE, 在右边空格内输入DDR_CLK, 点击apply,弹出即这两个net已经添加上了NET_PHYSICAL_TYPE属性,且值为DDR_CLK. 类似的,可以将DDR数据线,数据选通线和数据屏蔽线的NET_PHYSICAL_TYPE设为DDR_DATA, DDR地址线,片选线,和其他控制线的NET_PHYSICAL_TYPE设为DDR_ADDR.上述步骤完成后,我们就要将已经设好的约束分配到这些net group上. 如下图点击assignment table……弹出对话框如下图所示,我们对不同的信号组选择各自的physical约束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你这还有area0,area1啊这是因为你的这些约束有的地方不可能达到的,比如在bga封装的cpu内,你引线出来,线间距不可能达到30,20甚至10个mil.在这些地方,如果你也按照这个约束那么你的pcb中的drc就不可能消的掉.这时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这些地方划为一个room,然后给他加上room 属性(即为room的名字area0,1等等).针对这些room内,设定合适的约束(同上).针对线间距,由于每个都分为组内间距和组外间距,所以共有6个约束: DDR_CLK_INNER,DDR_CLK_OUTER,…………………………我们只要对这六个约束设置line to line 和line to shape就可以,分别按上述要求设置就可以了.剩下的步骤和physical中设置是一样的.不过这时assignment table变成了下面这样.下面就是设置线的等长.这个需要我们到Ecset中设置.这些高速线一般都需要端接匹配(数据线由于是双向的,两端都有匹配电阻),所以你的整个etch被分成了好几个net,这时候这些net的长度计算就比较麻烦.一种情况就是你设置XNET,然后对Xnet计算长度,我认为这是最省事也是最好的一种办法,还有就是你不管什么Xnet,分别将各段的长度加起来,算等长.注: 这个时候有个很矛盾的事情,就是你的时钟线如果想定义为来走,即让allegro自己等间距的一次拉,你就不能将之定义为Xnet,我自己用的时候是这样的,我在将时钟线对应的xnet删除后,时钟线就可以成对的拉,而之前尽管设置好了差分属性,系统也是不认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下面我就讲讲如何设置这些约束,并将这些约束加到对应的xnet上. 点击或setup》electrical constraint spreadsheet,弹出点击electrical constraint set》routing》total etch length,右边如上图所示出现brd名字,右键点击brd名字,弹出如下右键菜单如上图点击create ECset,则弹出输入DDR_ADDR, 点击ok,则brd名字前出现+号,打开之,可以见到设置好的DDR_ADDR.现在针对DDR_ADDR,就可以设定具体的参数了.比如,你可以将最小长度设定为1600mils, 最大长度设为2500mils.这个参数的取得其实取决于你的时钟走线拓扑,因为按照走线要求,数据线,地址线等等都是以时钟线为基准的,所以,你必须先把时钟线布好,至少以后不能做大的改动,除非你能保证时钟线走线长度不变.这里我们假设你的时钟线长为1550mil+10mils,则显然你的地址线不能短于1560mils,我们取为1600mils.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数据线的走线范围为1525+25mils.类似我们设置好时钟和数据线的约束.至此,我们设置好了线长约束规则.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应用这些规则到net上去.设定好了Xnet以后,我们就可以在约束管理器中给这些Xnet添加约束. 这时,打开net》routing》total etch length,将右边brd名前+打开,下面则是所有的net名,拖动鼠标选中需要设置约束的那组信号,点击右键,弹出邮件菜单,选中菜单中的ECset Reference ,见下图.弹出对话框选中下拉列表中的DDR_ADDR,则对刚才选中的哪些xnet添加上了DDR_ADDR约束.类似的可以添加DDR_DATA,DDR_CLK约束.设置Xnet主要就是给相关的电阻加上model就可以了.。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by xfireDDR布线通常是一款硬件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网络上也有大把的人在探讨DDR布线规则,有很多同行故弄玄虚,把DDR布线说得很难,我在这里要反其道而行之,讲一讲DDR布线最简规则与过程;如果不是特别说明,每个步骤中的方法同时适用于DDR1,DDR2和DDR3;PCB设计软件以CadenceAllgro16.3为例;文章目录第一步,确定拓补结构仅在多片DDR芯片时有用首先要确定DDR的拓补结构,一句话,DDR1/2采用星形结构,DDR3采用菊花链结构;拓补结构只影响地址线的走线方式,不影响数据线;以下是示意图;星形拓补就是地址线走到两片DDR中间再向两片DDR分别走线,菊花链就是用地址线把两片DDR“串起来”,就像羊肉串,每个DDR都是羊肉串上的一块肉,哈哈,开个玩笑;第二步,元器件摆放确定了DDR的拓补结构,就可以进行元器件的摆放,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守:原则一,考虑拓补结构,仔细查看CPU地址线的位置,使得地址线有利于相应的拓补结构原则二,地址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CPU原则三,数据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DDR原则四,将DDR芯片摆放并旋转,使得DDR数据线尽量短,也就是,DDR芯片的数据引脚靠近CPU原则五,如果有VTT端接电阻,将其摆放在地址线可以走到的最远的位置;一般来说,DDR2不需要VTT 端接电阻,只有少数CPU需要;DDR3都需要VTT端接电阻;原则六,DDR芯片的去耦电容放在靠近DDR芯片相应的引脚以下是DDR2的元器件摆放示意图未包括去耦电容,可以很容易看出,地址线可以走到两颗芯片中间然后向两边分,很容易实现星形拓补,同时,数据线会很短;以下是带有VTT端接电阻的DDR2元器件摆放示意图,在这个例子中,没有串联匹配电阻,VTT端接电阻摆放在了地址线可以到达的最远距离;以下是DDR3元器件摆放示意图,请注意,这里使用的CPU支持双通道DDR3,所以看到有四片参考设计是8片DDR3,其实是每两个组成一个通道,地址线沿着图中绿色的走线传递,实现了菊花链拓补;地址线上的VTT端接电阻摆放在了地址线可以到达的最远的地方;同样地,数据线上的端接电阻也放置在了靠近DDR3芯片的位置,数据线到达CPU的距离很短;同时,可以看到,去耦电容放置在了很靠近DDR3相应电源引脚的地方;第三步,设置串联匹配电阻的仿真模型摆放完元器件,建议设置串联匹配电阻的仿真模型,这样对于后续的布线规则的设置是有好处的;点击Analyze->SI/EMISim->ModelAssignment,如下图;然后会出来ModelAssignment的界面,如下图然后点击需要设置模型的器件,通常就是串联匹配电阻,分配或创建合适的仿真的模型,如果不知道如何创建,请在互联网上搜索或发邮件给无线时代Beamsky;分配好仿真模型之后的网络,使用ShowElement命令,可以看到相关的XNET属性,如下图;第四步,设置线宽与线距1.DDR走线线宽与阻抗控制密切相关,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同行做阻抗控制;对于纯数字电路,完全有条件针对高速线做单端阻抗控制;但对于混合电路,包含高速数字电路与射频电路,射频电路比数字电路要重要的多,必须对射频信号做50欧姆阻抗控制,同时射频走线不可能太细,否则会引起较大的损耗,所以在混合电路中,本人往往舍弃数字电路的阻抗控制;到目前为止,本人设计的混合电路产品中,最高规格的DDR是DDR2-800,未作阻抗控制,工作一切正常;2.DDR的供电走线,建议8mil以上,在Allegro可以针对一类线进行物理参数的同意设定,我本人喜欢建立PWR-10MIL的约束条件,并为所有电源网络分配这一约束条件,如下图;3.线距部分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线-线间距,建议采用2W原则,即线间距是2倍线宽,3W很难满足;二是线-Shape间距,同样建议采用2W原则;对于线间距,也可以在Allegro中建立一种约束条件,为所有DDR走线XNET分配这样的约束条件,如下图;4.还有一种可能需要的规则,就是区域规则;Allegro中默认的线宽线距都是5mil,在CPU引脚比较密集的时候,这样的规则是无法满足的,这就需要在CPU或DDR芯片周围设定允许小间距,小线宽的区域规则,如下图;第五步,走线走线就需要注意的内容比较多,这里只做少许说明;所有走线尽量短走线不能有锐角尽量少打过孔保证所有走线有完整的参考面,地平面或这电源平面都可以,对于交变信号,地与电源平面是等电位的尽量避免过孔将参考面打破,不过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走完地址线和数据后,务必将DDR芯片的电源脚,接地脚,去耦电容的电源脚,接地脚全部走完,否则在后面绕等长时会很麻烦的下图是完成的DDR走线,但尚未绕等长;第六步,设置等长规则对于数据线,DDR1/2与DDR3的规则是一致的:每个BYTE与各自的DQS,DQM等长,即DQ0:7与DQS0,DQM;等长,DQ8:15与DQS1,DQM1等长,以此类推;DDR2数据线等长规则举例DDR3数据线等长规则举例地址线方面的等长,要特别注意,DDR1/2与DDR是很不一样的;对于DDR1/2,需要设定每条地址到达同一片DDR的距离保持等长,如下图;对于DDR3,地址线的等长往往需要过孔来配合,具体的规则均绑定在过孔上和VTT端接电阻上,如下图;可以看到,CPU的地址线到达过孔的距离等长,过孔到达VTT端接电阻的距离也等长;补充一点,很多时候,地址线的等长要求不严格,这一点我还没有尝试过;在本人设计的这些产品中,地址线,数据线都做了25mil的RelativePropagationDelay的等长规则设定;关于等长规则设定的细节在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话,可以发邮件给无线时代Beamsky;第七步,绕等长完成等长规则的设定后,最后一步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步:绕等长;在这一步,我认为只有一点规则需要注意:尽量采用3倍线宽,45度角绕等长,如下图;绕等长完成后,最好把DDR相关网络锁定,以免误动;到这里,DDR走线就已经完成了,在本人设计过的三,四十种产品中,都是按照上面的规则与过程完成的,DDR2最高规格是DDR2-800,512MB,DDR3最高规格是DDR3-1600,1GB,都可以很稳定的工作,无论性能还是可靠性,都未曾出过问题;。

DDRSDRAM布线规则

DDRSDRAM布线规则

DDRSDRAM布线规则DDR 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是一种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

DDR SDRAM的主频和前面的SDRAM相比,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功耗。

正确的DDR SDRAM布线规则是确保内存子系统的最佳性能和稳定性。

以下是DDRSDRAM布线规则的一些重要要点:1.信号布线:-时钟信号(CK)和数据线(DQ)应该以相同的长度布线,以避免时钟偏移引起的数据损失。

-时钟信号和数据线应该尽量平行布线,以降低信号之间的干扰。

-时钟和地址信号应该有足够的地线引脚(GND)相邻布线,以确保信号的良好传输。

-数据线之间,特别是相邻的数据线,应保持足够的间距,以降低信号交叉干扰。

-数据线和驱动器之间应该有适当的电阻匹配,以提高信号完整性。

-控制信号(CS,RAS,CAS,WE)和地址信号(A)应尽可能与时钟信号平行布线。

2.电源和地线布线:-电源线和地线应足够宽,以提供稳定的电流和地引。

-电源和地线应平行布线,以降低信号之间的干扰。

-地线应尽可能接近信号线,以降低信号的回流路径。

-电源线和地线之间应有适当的距离,以避免互相干扰。

3.终端布线:-终端布线应尽量接近DDRSDRAM芯片,以减小传输延迟和信号损失。

-终端布线应遵循DDRSDRAM供应商提供的布线指南,以确保符合DDRSDRAM标准。

4.长度匹配:-时钟信号和数据线应尽量匹配相同的长度,以避免时钟偏移引起的数据损失。

-地线和电源线也应尽量匹配相同的长度,以避免功率噪声干扰。

5.建模和仿真:-使用建模和仿真工具来验证DDRSDRAM布线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进行时序分析和电气分析,以确保数据在DDRSDRAM子系统中的正确传输。

总之,DDRSDRAM布线规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时钟信号、数据线、电源和地线的布线方式。

DDR3走线规则

DDR3走线规则

信号名称 DDRA_DM0 DDRA_DM1 DDRA_DQ0 DDRA_DQ1 DDRA_DQ2 DDRA_DQ3 DDRA_DQ4 DDRA_DQ5 DDRA_DQ6 DDRA_DQ7 DDRA_DQ8 DDRA_DQ9 DDRA_DQ10 DDRA_DQ11 DDRA_DQ12 DDRA_DQ13 DDRA_DQ14 DDRA_DQ15 DDRA_DQSN0
驱动双负载应用,阻抗控制在50Ω,建议采用Class I 驱动,采用T 型拓 扑结构, 在分支点上拉50Ω, 并保证分支线最短, 至少小于主干线1/2 的 长度,拓扑结构如图3-7 所示。
图3-7 CLK 双负载应用Class I 驱动T 型拓扑结构
ADDR/CTRL
驱动2 个负载时, 阻抗控制50Ω, 推荐采用T 型拓扑结构, 配置为Class I 驱动,slew rate 设为最快,分支点上拉50Ω,或者靠近各接收端分别 串联50Ω,L1>2%L2,如图3-8、图3-9 所示。
管脚序号 A25 C16 B25 C19 A23 C20 B23 B19 D24 B20 D16 C24 A19 D25 A20 A14 信号名称 DDRA_ADR0 DDRA_ADR1 DDRA_ADR2 DDRA_ADR3 DDRA_ADR4 DDRA_ADR5 DDRA_ADR6 DDRA_ADR7 DDRA_ADR8 DDRA_ADR9 DDRA_ADR10 DDRA_ADR11 DDRA_ADR12 DDRA_ADR13 DDRA_ADR14 DDRA_BA0 基板走线长度(um) 10586.49 5372.16 9776.13 7035.63 9253.51 6616.08 8986.36 7064.46 10995.03 7320.18 4609.09 8412.54 7929.87 8175.51 8240.83 7016.07 基板走线长度(mil) 416.7909449 211.5023622 384.8870079 276.9933071 364.3114173 260.4755906 353.7937008 278.1283465 432.8751969 288.196063 181.4602362 331.2023622 312.1996063 321.8704724 324.442126 276.2232283

DDR3走线规则 (1)

DDR3走线规则 (1)

3 PCB 设计建议3.1 Fanout封装设计建议Hi3716M 的封装为PBGA600 ,管脚间距0.8 毫米。

在PCB 设计时,可以采用四层PCB 板的设计,建议如下分层:❿ TOP 层:信号走线❿ 内一层:地平面层❿ 内二层:电源平面层❿ BOTTOM 层:信号走线在成本非常敏感的应用方案中,也可以采用二层PCB 板的设计,PCB 分层建议如下:❿ TOP 层:信号走线和部分电源走线❿ BOTTOM 层:地平面层和部分电源走线PCB 设计注意事项:❿ 元器件布局在TOP 层,信号线尽量走TOP 层,滤波小电容可放在BOTTOM 层。

❿ 电源管脚用走粗线。

❿ 尽量保持BOTTOM 层为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层。

❿ 主芯片出线推荐过孔大小为8mil,线宽为5mil 。

PCB 材料FR-4,PCB 板厚度为1.6 毫米,铜箔厚度为1 盎司,填充介质介电常数4.2。

主芯片出线示例如图3-1 所示。

图3-1 主芯片出线示例图3.2 DDR SDRAM接口电路设计建议Hi3716M 内部集成了32 位宽的DDR2//DDR3 兼容接口控制器。

3.2.1 DDR2 接口设计DDR2 SDRAM 容量要求为256MB 时,DDR2 接口推荐外接2 片16bit 数据位宽的DDR2 SDRAM 颗粒;两个16bit 数据位宽的数据总线DDRA_DQ[0:15]和DDRB_DQ[0:15]拼成一个32bit 数据位宽的数据总线。

DDRB_DQ[0:15]对应32bit 位宽数据总线DQ[16:31]。

容量要求为512MB 时,DDR2 接口推荐外接4 片8bit 位宽的DDR2 SDRAM颗粒。

外接4 片8bit 数据位宽的DDR2 颗粒时,需要采用至少4 层PCB 板的设计。

外接16bit 数据位宽DDR2 SDRAM 颗粒的情况下,DDR2 SDRAM 接口连接如图3-2 所示。

图3-2 DDR2 SDRAM 16 位接口示意图在外接8bit 数据位宽DDR2 SDRAM 颗粒的情况下,DDR2 SDRAM 接口连接如图3-3 所示。

DDR走线规则

DDR走线规则

1.时钟信号(1)差分布线,差分阻抗100欧姆,差分线误差±5mil。

(2)与其它信号的间距要大于25mil,而且是指edge to edge的间距(3)CLK等长,误差±10mil。

2.数据信号:(1)数据信号分为八组,每组单独分开走线,第一组为DDR_DQ[0:7]、DDR_DQSP0、DDR_DQSN0、DDR_DQM0,以此类推,同组信号在同一层走线。

(2)DQ和DQM为点对点布线,(3)DQS为差分布线。

差分线误差±5mil,差分阻抗100欧姆。

(4)组内间距要大于12mil,而且是指edge to edge的间距,同组内DQ与DQM以DQS为基准等长,误差±5mil。

(5)DQS与DDR2_CLKP等长,误差±5mil。

(6)不同组信号间距:大于20mil(edge to edge的间距)(7)DDR_CKN/P之间的并联100欧姆电阻,需要放置在信号一分二的分叉地方(8)尽可能减少过孔(9)叠层设计的时候,最好将每一层阻抗线宽,控制在差不多宽度(10)信号走线长度,不超过2500mil3.控制信号和地址信号:(1) 组内间距要大于12mil,而且是指edge to edge的间距(2) 所有控制线须等长,误差±10mil。

(3 不同组信号间距:大于20mil(edge to edge的间距)4.其它信号DDR_VREF走线宽度20mil以上。

无论是PCB上使用芯片还是采用DIMM条,DDR和DDRx(包括DDR2,DDR4等)相对与传统的同步SDRAM的读写,我认为主要困难有三点:1,时序。

由于DDR采用双沿触发,和一般的时钟单沿触发的同步电路,在时序计算上有很大不同。

DDR之所以双沿触发,其实是在芯片内部做了时钟的倍频(因为按照耐奎斯特准则,时钟频率应该至少是信号频率的2倍),对外看起来,数据地址速率和时钟一样。

为了保证能够被判决一组信号较小的相差skew,DDR对数据DQ信号使用分组同步触发DQS信号,所以DDR上要求时序同步的是DQ 和DQS之间,而不是一般数据和时钟之间。

SDRAM布线规则

SDRAM布线规则

一:SDRAM 类高速器件布线规则通用基本法则:(1)DDR和主控芯片尽量靠近(2)高速约束中设置所有信号、时钟线等长(最多允许50mil的冗余),所有信号、时钟线长度不超过1000mil (3)尽量0过孔,元件层下面一定要有一个接地良好的地层,所有走线不能跨过地的分割槽,即从元件层透视地层看不到与信号线交叉的地层分割线。

这样的话200M的DDR基本上是没有太大问题。

其它的一些3W 20H法则能做到就尽量做到吧时钟信号:以地平面为参考,给整个时钟回路的走线提供一个完整的地平面,给回路电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路径。

由于是差分时钟信号,在走线前应预先设计好线宽线距,计算好差分阻抗,再按照这种约束来进行布线。

所有的DDR差分时钟信号都必须在关键平面上走线,尽量避免层到层的转换。

线宽和差分间距需要参考DDR控制器的实施细则,信号线的单线阻抗应控制在50~60 Ω,差分阻抗控制在100~120 Ω。

时钟信号到其他信号应保持在20mil以上的距离来防止对其他信号的干扰。

蛇形走线的间距不应小于20 mil。

串联终端电阻RS值在15~33Ω,可选的并联终端电阻RT值在25~68 Ω,具体设定的阻值还是应该依据信号完整性仿真的结果。

数据信号组:以地平面为参考,给信号回路提供完整的地平面。

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Ω。

线宽要求参考实施细则。

与其他非DDR信号间距至少隔离20 mil。

长度匹配按字节通道为单位进行设置,每字节通道内数据信号DQ、数据选通DQS和数据屏蔽信号DM长度差应控制在±25 mil内(非常重要),不同字节通道的信号长度差应控制在1 000 mil内。

与相匹配的DM和DQS串联匹配电阻RS值为0~33 Ω,并联匹配终端电阻RT值为25~68Ω。

如果使用电阻排的方式匹配,则数据电阻排内不应有其他DDR信号。

地址和命令信号组:保持完整的地和电源平面。

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Ω。

信号线宽参考具体设计实施细则。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DDR(Double Data Rate)是一种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内存和图形显示等高性能系统中。

DDR布线规则是为了确保高速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设计准则和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DDR布线规则及其过程。

一、DDR布线规则的重要性DDR技术的高速性质意味着信号传输时间短,信号噪声和衰减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DDR布线规则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可以有效地降低信号间干扰、串扰、反射等问题的发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DDR布线规则的要求1.电源稳定性:要求供电电源电压稳定,电源噪声小。

这可以通过良好的电源布线和滤波电容选择来实现。

2.信号路径长度匹配:DDR数据总线的信号路径要尽可能保持长度一致,以确保数据到达目标时的同步性。

为了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合理的排布布线,尽量减少信号的走向差距。

3.数据总线的分层:DDR需要同时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为了减少信号间的干扰和串扰,可以将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进行分层布线。

4.阻抗匹配:DDR布线需要保证布线阻抗与驱动器输出阻抗和信号链路阻抗匹配,这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布线宽度和参数来实现。

一般DDR总线要求的阻抗为50欧姆。

5.信号噪声和干扰控制:DDR信号传输速率较高,因此对信号噪声和干扰的要求也比较高。

可以通过地线的合理设计和布线的分隔来降低信号之间的干扰和串扰。

6.信号层间过渡:DDR布线需要在信号层之间进行适当的过渡,以保证信号在不同层之间的传输质量。

三、DDR布线规则的过程1.系统规划:根据设计要求和系统需求进行布线规划。

包括信号的传输速率、总线宽度、电源供应,以及寄存器、驱动器和接收器等元器件的选择。

2.PCB布局:设计合理的PCB布局,合理安排器件和信号线的位置,减少信号线走向差距。

可以使用CAD软件进行布局,避免布线时出现冲突。

3.信号层划定:根据信号层的需要,对PCB进行分层划定。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等可以分层进行布线,以减少干扰和串扰。

DDR布局布线规则与实例【中为电子科技工作室】

DDR布局布线规则与实例【中为电子科技工作室】

DDR3布局布线译自飞思卡尔官方文档Hardware Development Guidefor i.MX 6Quad, 6Dual, 6DualLite,6Solo Families ofApplications ProcessorsIMX6 Serial Layout Recommendations目录1.DDR原理性连接框图 (3)2. DDR布局布线规则 (4)3. DDR布线细节 (5)3.1 数据线的交换 (6)3.2 DDR3(64bits)T型拓扑介绍 (6)3.3 DDR3(64bits)Fly-by型拓扑介绍 (6)3.4 2GB DDR布局布线建议 (6)3.5 4GB DDR布局布线建议 (7)4. DDR布局布线实例 (8)4.1 4片DDR T型拓扑实例 (8)4.2 8片DDR Fly-by型拓扑实例 (12)5. 高速信号布线建议 (19)6. 地平面设计建议 (19)7. DDR POWER布线建议 (21)8. 参考 (23)9. 声明 (23)1.DDR原理性连接框图图1、图2为I.MX6DQ/SDL与DDR连接框图,连接示意一目了然。

图1 DDR3与i.MX6DQ/SDL连接示意图图2 LPDDR2与i.MX6DQ/SDL连接示意图2. DDR布局布线规则DDR3在布线中十分重要,它必须考虑阻抗匹配问题,通常单端为50Ω,差分100Ω。

图3给出了DDR及其去耦电容的最终布局,其中左图是顶层布局,右图为底层布局,共计4片DDR3芯片,顶层、底层各两片。

DDR应该尽量靠近CPU,这样可以减小寄生参数和传播延时。

图3 DDR和去耦电容的布局DDR3的有两种布线形式:一种是所有信号线等长,另一种是以字节为单位分组等长。

所有信号线等长布线,该种布线方式在信号完整性上是最理想的,在设置约束规则上是简单的,但由于布线空间,使得这种方法耗时费力,甚至设计无法实现,在此只是提及一下,并不推荐使用该种方法。

ddr3走线相关总结

ddr3走线相关总结

1. DDR3走线总结
DDR3模块的时钟频率为800M,因此走线要求非常严格,为最大限度的减小DDR3信号线之间的时序,串扰,反射等信号完整性问题,本文走线前先将DDR3线分为11组,8个数据线、对应的DQS差分对及DM为一组(11根)共8组DDR3_DATA0~ DDR3_DATA7,地址线和控制线为一组(28根)DDR3_ADD&CON,差分时钟对为一组(1对)DDR3_CLK,其它线为一组(5根)DDR3_OTHER 。

本文DDR3走线采用的原则:
1)数据组同组走线始终保持在同一层。

线与线间距等于4mil的距离不得超过1250mil且保证同组线等长,误差±50mil。

DQS差分对间距4mil,等长误差为±5mil,减少串扰,保证时序正确。

2)地址线和控制线颗粒由于走的是Fly_by拓步结构,一般需走2至3层,插槽走的是点对点结构,一般走4到5层,同组线要求等长,误差±50mil,间距尽量保证3倍线宽(3W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串扰。

3)时钟差分对长度要求等长误差为±5mil,差分间距4mil,其它线与其间距保持在20mil以上,防止时钟信号抖动,造成读写时序错误。

4)DDR3走线的层临近的平面层应当完全对称,以便控制微带线阻抗,一般DDR3走线单端阻抗控制在60欧左右,差分阻抗90欧左右[35],减小线之间的反射。

5)VREFSST信号走线要保持线宽至少20mil,保证其能承受足够大的电流。

6)每根线所有过孔数不超过3个,且数量一致,便于控制阻抗,减少反射。

DDR走线规则

DDR走线规则

DDR2走线规则?叠层设置:1、对于同一组数据线及其对应的DQ STROBE线,如DQ[7:0]、DM0与D QS0、DQS0#,应布在同一层,以减小信号skew。

2、 DDR2信号线的参考平面最好是选择地平面(尤其是时钟线),如果基于成本考虑,不得不选用电源层作为参考面,则DDR2供电电源平面需包围整个DDR2走线范围,且边缘要留有余量,电源与地平面间的阻抗在整个带宽范围内要足够低。

线长匹配:1、走线增加一个过孔,大概相当于增加了90mil的传输线长度。

2、对于走线长度应把封装内部引线长度计算在内。

3、各信号线的长度匹配如下表:(控制线:CS、CKE、ODT;命令线:Ad dress、Bank Address、RAS、CAS、WE;数据线:DQ、DM)4、时钟信号差分对的长度差应控制在5mil以内。

5、在能够满足布线空间的情况下,走线长度越短越好,一般控制在500 0mil以内,可以以时钟线作为参考线。

串扰:1、对于蛇行走线,各线段之间的间距应至少为走线宽度的两倍(边沿到边沿)。

2、 DDR2信号线与非DDR2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应大于25mil。

3、时钟、DQS等差分线与其它DDR2信号线的间距应大于20mil。

4、同一组命令线,同一组控制线或同一组数据线间的走线间距应大于走线宽度倍(最好2倍以上),而不同组间的信号线间距应大于走线宽度的2倍(最好3倍以上)。

5、在扇出线区域,由于空间限制,不能满足走线宽度和间距要求时,可适当减小走线宽度及减小走线间距,但该扇出线长度应小于500mil。

6、扇出线过孔应尽量靠近焊盘,如有可能,最好打焊盘孔。

7、每条信号线的过孔数最好不要超过两个。

8、 VREF参考电压线要有足够低的阻抗,且与其它DDR2信号线的间距大于25mil。

阻抗匹配:1、 DDR2 800信号走线单端阻抗应设置成50Ω2、对于控制命令线、时钟线要进行阻抗匹配,可采用源端串联匹配或末端并联匹配。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转]DDR布线规则与过程硬件设计, 高频高速PCB设计 by xfireDDR高速电路设计DDR布线通常是一款硬件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网络上也有大把的人在探讨DDR布线规则,有很多同行故弄玄虚,把DDR布线说得很难,我在这里要反其道而行之,讲一讲DDR布线最简规则与过程。

如果不是特别说明,每个步骤中的方法同时适用于DDR1,DDR2和DDR3。

PCB设计软件以Cadence Allgro 16.3为例。

文章目录[显示]第一步,确定拓补结构(仅在多片DDR芯片时有用)首先要确定DDR的拓补结构,一句话,DDR1/2采用星形结构,DDR3采用菊花链结构。

拓补结构只影响地址线的走线方式,不影响数据线。

以下是示意图。

星形拓补就是地址线走到两片DDR中间再向两片DDR分别走线,菊花链就是用地址线把两片DDR“串起来”,就像羊肉串,每个DDR都是羊肉串上的一块肉,哈哈,开个玩笑。

第二步,元器件摆放确定了DDR的拓补结构,就可以进行元器件的摆放,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守:原则一,考虑拓补结构,仔细查看CPU地址线的位置,使得地址线有利于相应的拓补结构原则二,地址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CPU原则三,数据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DDR原则四,将DDR芯片摆放并旋转,使得DDR数据线尽量短,也就是,DDR芯片的数据引脚靠近CPU原则五,如果有VTT端接电阻,将其摆放在地址线可以走到的最远的位置。

一般来说,DDR2不需要VTT端接电阻,只有少数CPU需要;DDR3都需要VTT 端接电阻。

原则六,DDR芯片的去耦电容放在靠近DDR芯片相应的引脚以下是DDR2的元器件摆放示意图(未包括去耦电容),可以很容易看出,地址线可以走到两颗芯片中间然后向两边分,很容易实现星形拓补,同时,数据线会很短。

以下是带有VTT端接电阻的DDR2元器件摆放示意图,在这个例子中,没有串联匹配电阻,VTT端接电阻摆放在了地址线可以到达的最远距离。

DDR走线长度及原理分析

DDR走线长度及原理分析

关于DDR各种信号线走线长度的要求,写一下自己的总结:1、DDR时钟线走严格的差分线,要求长度误差小。

---时钟线是系统的基准,如果差分线不等长,会造成采样点不准确(不在时钟上升沿中点);如果线距不一致,无法有效消除干扰。

DQS走线类似于DDR CLK。

2、DDR地址线、片选和控制线和时钟线长度差应该在一定范围。

---DDR在上电初始化过后,读写操作首先要送出行地址,及使能各控制信号。

如果控制线或地址线比时钟线短太多,延时就会很小,会出现控制信号或地址到时,CLK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采样错误,无法正确读写到数据。

而如果ADDR走线比CLK走线长太多,造成的延时会很大,会降低读写效率。

注:有的资料中写ADDR和控制线只能比CLK长,不能短,个人以为是短了容易出问题,而长了大不了就是降低读写效率,不会引起数据错误以至于死机之类的。

3、数据线和时钟线长度一致。

---应该是SDRAM的要求。

因为DDR及后续的DDR2、DDR3引入了DQS来校准数据周期,数据线不必和时钟线进行严格等长。

每8bit的数据都有一对差分的DQS对应,DQ和该组对应的DQS保证一定的长度误差即可。

DA TA和ADDR的长度,个人认为没关系。

4、DQ长度和ADDR长度没关系哇?---不管是采样地址还是数据,都是以时钟作为参考的,所以这2个线长度木关系。

5、DDR下面的POWER层割地最好也要完整,防止参考平面不一致造成不稳定。

虽然个人认为这个对四层板来说应该不是那么重要,毕竟上面还有GND层,以防万一嘛。

6、CK上的串阻,端接电阻位置也尽可能等长,如果有多片DDR,每组CLK走相同长度,比如2片16bit DDR,对于CPU来说应该是当成一片32bit的存储器来操作的。

7、上文中的“一定范围的具体数值和PCB工艺、线宽、线距及跑的速度都有关系,太复杂了,我也不知道怎么算。

以上属个人学习总结,解释权归个人所有。

DDR-内存布线指导(Micron观点)

DDR-内存布线指导(Micron观点)

DDR内存布线指导在现代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总是不可避免的会与DDR或者DDR2,SDRAM打交道。

DDR的工作频率很高,因此,DDR的Layout也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很多时候,DDR的布线直接影响着信号完整性。

下面本文针对DDR的Layout问题进行讨论。

信号引脚说明VSS为数字地,VSSQ为信号地,若无特别说明,两者是等效的。

VDD为器件内核供电,VDDDQ为器件的DQ和I/O供电,若无特别说明,两者是等效的。

对于DRAM来说,定义信号组如下:∙数字信号组DQ,DQS,xDM,其中每个字节又是内部的一个信道Lane组,如DQ0~DQ7,DQS,LDM 为一个信号组。

∙地址信号组:ADDRESS∙命令信号组:CAS#,RAS#,WE#∙控制信号组:CS#,CKE∙时钟信号组:CK,CK#印制电路板叠层,PCB Stackups推荐使用6层电路板,分布如下:∙电路板的阻抗控制在50~60ohm∙印制电路板的厚度选择为1.57mm(62mil)∙填充材料Prepreg厚度可变化范围是4~6mil∙电路板的填充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变化范围是3.6~4.5,它的数值随着频率,温度等因素变化。

FR-4就是一种典型的介电材料,在100MHz时的平均介电常数为4.2。

推荐使用FR-4作为PCB的填充材料,因为它便宜,更低的吸湿性能,更低的电导性。

一般来说:DQ,DQS和时钟信号线选择VSS作为参考平面,因为VSS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干扰;地址/命令/控制信号线选择VDD作为参考平面,因为这些信号线本身就含有噪声。

电路板的可扩展性根据JEDEC标准,不同容量的内存芯片一般引脚兼容,为了实现电路板的可扩展性,可以做如下处理,如128Mb与256Mb的兼容应用。

未用的DQ引脚对于x16的DDR器件来说,未用的引脚要作一定的处理。

例如x16的DDR来说,DQ15:DQ8未用,则处理如下,将相关的UDM/DQMH拉高用来屏蔽DQ线,DQ15:DQ8通过1~10k的电阻接地用来阻止迸发写时的噪声。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DDR布线通常是一款硬件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网络上也有大把的人在探讨DDR布线规则,有很多同行故弄玄虚,把DDR布线说得很难,我在这里要反其道而行之,讲一讲DDR布线最简规则与过程。

如果不是特别说明,每个步骤中的方法同时适用于DDR1,DDR2和DDR3。

PCB设计软件以Cadence Allgro 16.3为例。

第一步,确定拓补结构(仅在多片DDR芯片时有用)首先要确定DDR的拓补结构,一句话,DDR1/2采用星形结构,DDR3采用菊花链结构。

拓补结构只影响地址线的走线方式,不影响数据线。

以下是示意图。

星形拓补就是地址线走到两片DDR中间再向两片DDR分别走线,菊花链就是用地址线把两片DDR“串起来”,就像羊肉串,每个DDR都是羊肉串上的一块肉,哈哈,开个玩笑。

第二步,元器件摆放确定了DDR的拓补结构,就可以进行元器件的摆放,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守:原则一,考虑拓补结构,仔细查看CPU地址线的位置,使得地址线有利于相应的拓补结构原则二,地址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CPU原则三,数据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DDR原则四,将DDR芯片摆放并旋转,使得DDR数据线尽量短,也就是,DDR芯片的数据引脚靠近CPU原则五,如果有VTT端接电阻,将其摆放在地址线可以走到的最远的位置。

一般来说,DDR2不需要VTT端接电阻,只有少数CPU需要;DDR3都需要VTT 端接电阻。

原则六,DDR芯片的去耦电容放在靠近DDR芯片相应的引脚以下是DDR2的元器件摆放示意图(未包括去耦电容),可以很容易看出,地址线可以走到两颗芯片中间然后向两边分,很容易实现星形拓补,同时,数据线会很短。

以下是带有VTT端接电阻的DDR2元器件摆放示意图,在这个例子中,没有串联匹配电阻,VTT端接电阻摆放在了地址线可以到达的最远距离。

以下是DDR3元器件摆放示意图,请注意,这里使用的CPU支持双通道DDR3,所以看到有四片(参考设计是8片)DDR3,其实是每两个组成一个通道,地址线沿着图中绿色的走线传递,实现了菊花链拓补。

DDR3走线规则(new)

DDR3走线规则(new)

项目点:线数1数据线组(4组)8SD-DQ0~SD-DQ78SD-DQ8~SD-DQ158SD-DQ16~SD-DQ238SD-DQ24~SD-DQ312SD-DQM(0~4)4SD-DQS(0~4)/+(-N)83时钟线组2SD-CLKO+(-N)4地址线组,控制,命令13SD-CA(0~12)3SD-BA(0~2)6SD-WE-NSD-RAS-NSD-CSO-NSD-CKE0-NSD-ODT0SD-RESET-N具体描述:1SD-CLKO+(-N)差分差分间距线长控制2地址线组,控制,命令差分间距线长控制T1:1000MIL~1500MIL; T 要求两个分支的T1长度差《与地址线组,控制,命令差与自己间距》2倍线宽; 自己长差《25miLT0:500MIL~1500MIL; T1与自己和其它线间距 》 10DDR3走线规则具体描述:3数据线组(4组)差分间距4SD-DQS(0~4)/+(-N)差分间距线长控制张才四 2011-04-09四组之间差分《50miL每组间距是》 10miL与自己间距》1.5倍线宽; 1000MIL~2500MIL与 每组数据线(4组)差分第3,4层; T2:500MIL~1000MIL: T3:〈200MIL (如右图)度差《20miL (如右图)命令差分《500miL ; 与其它线间距》16miL;; T1:500MIL~1000MIL: T2:〈200MIL(如右图)》 10miL同组同层第1,3,4层)差分《25miL宽; 与其它线间距》16miL;。

DDR走线规则_MT6236

DDR走线规则_MT6236

我们以MTK 的36平台为例来讲解DDR或SDRAM的走线及布局的相关规则及注意事项,具体如下所述:一、DDR电路的信号线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部份:1、Data线(数据信号线):包括数据总线、数据选通信号线、数据掩码信号线等;2、clk时钟线:主要包括内存差分时钟/反向内存差分时钟线;3、command命令信号线:主要包括地址总线、块选取、行地址选择、列地址选取,写使能等;4、control 控制线:包括时钟使能与片选信号线。

二、DDR电路(High speed Memory)LAYOUT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布局/走线1、DDR IC 或SDRAM IC 或MEMORY IC尺可能靠近主控苡片(MT6236)摆放;2、避免走太长的线,线长不允许超过1500mil;3、避免其他高频设备或元器件靠近DDR苡片;4、走线尽量顺畅平滑,尽可能减少过孔数量和避免交叉走线;5、如果受到推叠的限止,导致走线交叉可以与硬件商量将数据线网络作适当调整,如顺序由高位变低位(交换数位),如此可以方便走线;电源/地平面叠构1、勿必在DDR信号线的相邻层有块完整的地/电源平面;2、为了达到最优的数据传输性能要求力求将回流路径降到最小;为了实现以上两点要求,可有以下两种方法供参考:A、建议所有的信号走线正下方(相邻层的下方)有完整的地平面,并且尽可能在地平面的相邻面有完整的电源(DDR主电源网络)平面;其走线叠层(以六层板为例)如下所述:1layer:memory traces2layer:memory traces(强烈要求具有相同功能属性的网络线走在同一层);3layer:gnd4layer:power plane(这层当中可能有部分走线,勿必用电源线将其保护);5/6layer:如果第四层有走memory线则第五层尺可能用完整的地平面相邻,如果第四层没有走线则无所谓;B、如果把电源平面作为信号线的参考平面(回流路径的参考面),则需注意其电源平面的区域要覆盖信号层的所有信号线,在这种方式下,第六层也需要完整的地平面以上两种叠层方式如下图所示:三、DDR注意事项1、DDR所用的所有电源走线网络上的旁路滤波电容或退藕电容勿必靠近Memory或BB对应的电源管脚,其所有电容的地必须以最短的路径与最宽的线通路到地平面;2、电源过孔要求及注意点:a、尽量做到每个电源管脚一个盲孔(L1-2)并配有一个退藕电容;b、给BB VM电源脚供电网络上的埋孔(L2-5)数量至少需要3或以上;c、提供如下所示的参考PCB图供参考:3、VM 电源平面区域大小建议:a、尽可能覆盖BB/MEMORY所有的VM供电电源管及覆盖对应的退藕电容电源脚,如下图所示:b、必需覆盖MEMORY信号走线层里的所有信号线,如下图所示:四、各信号线布线规则(包括走线顺序、长度约束等)(1)、走线次序1、电源/地平面;2、数据总线组;3、时钟信号组;4、命令/地址/控制信号组因为其信号完整性与其对应的地平面和电源平面完整有很大关系,并且数据组在时钟上下升沿都要工作;所以一定要保证数据线的参考地平面完整;(2)、各组信号线的长度匹配范围1、Data group--DQx与DQSx必需走在同一组并且在同一层且尽量减少过孔数量D(0:7)组各信号与DQS(0)信号需同步,所以他们之间需走在同一组同样,D(8:15)数据信号与DQS(1)信号需同步,因此他们也需走在同一组。

DDR布线规则

DDR布线规则

DDR布线规则首先区别DDR SDRAM与SDRAM:SDRAM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只传输一次数据,它是在时钟的上升期进行数据传输;而DDR 则是一个时钟周期内传输两次数据,在时钟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各传输一次数据。

SDRAM的工作电压为3.3V,而DDR的工作电压为2.5V;SDRAM采用公共时钟同步,公共时钟同步是指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总线上的驱动端和接收端共享同一个时钟源,在同一个时钟缓冲器(clock buffer)发出同相时钟的作用下,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DDR SDRAM采用源同步,源同步就是指时钟选通信号clk伴随发送数据一起由驱动芯片发送。

所以在DDR的控制端需要有延迟补偿电路。

SDRAM关心建立时间,而DDR关心保持时间,DDR比SDRAM要求有更短的信号建立保持时间、更干净的参考电压、更紧密的走线匹配和新的I/O口信号,并且需要合适的终端电阻匹配。

因此在布线的时候注意等长布线。

关于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概念详见附录。

DDR布线应注意的问题:内存的作用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写入1读出1,写入0读出0,因此必须保证数据访问正确。

产生数据访问错误的情况主要有如下两种:1、判决错误,0判成1,1判成0。

可能参考电平不准(为什么不准?信号线内阻造成的压降),也可能是加性干扰,或者阻抗不匹配引起信号畸变。

2、时序错误,不满足建立/保持时间,或者采样点相位错误,不在有效信号位置上。

触发器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的能量供给才能正常工作,这个时间就是建立/保持时间。

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保证内存正确访问,内存电路就设计成功了。

为了满足建立保持时间,同频同相,采样正确,我们对走线的布线要求是:等长布线。

但是由于DDR有高速时钟信号,高速跳变的边沿,就必须考虑到在PCB板上存在传输线效应的问题,对于布线长度有了要求。

避免传输线效应的方法1、严格控制关键网线的走线长度。

如果采用CMOS或TTL电路进行设计,工作频率小于10MHz,布线长度应不大于7英寸。

DDR走线要点

DDR走线要点

DDR线在原理上1,给足DDR 2.5V电源足够的滤波10UF 大电容每颗RAM需要一个。

2,0.1UF与1nF电容半对半数放置。

3,REF上拉电源保证足够的滤波,容值的选择同上。

并在源端串磁珠。

4,CLK 在源端串电阻,并接电容到地。

若是两颗ram,CLK之间需在IC接收端并电阻(100-200),也可在此处上下拉。

5,DDR的所有的线在源端匹配(串电阻),DATA, ADDRESS,CLK,DQS,DM,CLKE,WE,CS,RAS,CAS.6,DQS DM CLK 源端电阻必须是单颗的,不得用排阻。

7,DDR附近的走线,为了避免被串扰,中速线串电阻,低速线串磁珠滤波处理!在PCB layout上1,首先看CPU他的DDR pin是否良好,大公司或者成熟的产品他的pin定义是非常合理的。

我们需要他的线都能完整扇出,以保证我们的layout。

2,所有的DDR线如果能走到全部走到内层,只留器件在表层,最好,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打孔个数,换层不要太多。

这里强调data 线,CLK线,DQS DM线。

3,每一组data线,DQS,DM线都必须走在一个区域,且参考相同的GND层,这些线最大可能走同一层,第三层建议走。

出于空间或打孔过多的原因,可以适当放置表层。

每颗RAM有两组这样的线。

4,DDR的区域必须是完整的GND平面来参考,cost down压力下,可适当考虑power,不建议这么做。

5,DQS DM CLK 走线时控制4W原则。

6,DDR高速线跨层时,在附近留GND贯穿孔。

保证信号足够完好的回流。

7,DDR周边的线应尽量远离此高速区域!先写这么多,后面发现有重要的,我再补上!其他朋友有意见的,也可以补充!大家在谈到DDR的时候,都说按guidline来就行了,可实际的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IC本身可能就不成熟,造成pin定义凌乱,导致走线无法正常扇出。

空间的限制,造成区域太小,造成串扰的影响太大,最可怕的是串扰到低速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时钟信号
(1)差分布线,差分阻抗100欧姆,差分线误差±5mil。

(2)与其它信号的间距要大于25mil,而且是指edge to edge的间距
(3)CLK等长,误差±10mil。

2.数据信号:
(1)数据信号分为八组,每组单独分开走线,第一组为DDR_DQ[0:7]、DDR_DQSP0、DDR_DQSN0、DDR_DQM0,以此类推,同组信号在同一层走线。

(2)DQ和DQM为点对点布线,
(3)DQS为差分布线。

差分线误差±5mil,差分阻抗100欧姆。

(4)组内间距要大于12mil,而且是指edge to edge的间距,同组内DQ与DQM以DQS为基准等长,误差±5mil。

(5)DQS与DDR2_CLKP等长,误差±5mil。

(6)不同组信号间距:大于20mil(edge to edge的间距)
(7)DDR_CKN/P之间的并联100欧姆电阻,需要放置在信号一分二的分叉地方
(8)尽可能减少过孔
(9)叠层设计的时候,最好将每一层阻抗线宽,控制在差不多宽度
(10)信号走线长度,不超过2500mil
3.控制信号和地址信号:
(1) 组内间距要大于12mil,而且是指edge to edge的间距
(2) 所有控制线须等长,误差±10mil。

(3 不同组信号间距:大于20mil(edge to edge的间距)
4.其它信号
DDR_VREF走线宽度20mil以上。

无论是PCB上使用芯片还是采用DIMM条,DDR和DDRx(包括DDR2,DDR4等)相对与传统的同步SDRAM的读写,我认为主要困难有三点:
1,时序。

由于DDR采用双沿触发,和一般的时钟单沿触发的同步电路,在时序计算上有很大不同。

DDR之所以双沿触发,其实是在芯片内部做了时钟的倍频(因为按照耐奎斯特准则,时钟频率应该至少是信号频率的2倍),对外看起来,数据地址速率和时钟一样。

为了保证能够被判决一组信号较小的相差skew,DDR对数据DQ信号使用分组同步触发DQS信号,所以DDR上要求时序同步的是DQ
和DQS之间,而不是一般数据和时钟之间。

另外,一般信号在测试最大和最小飞行时间Tflight时,使用的是信号沿通过测试电平Vmeas与低判决门限Vinl和和高门限vinh之间来计算,为保证足够的setup time和hold time,控制飞行时间,对信号本身沿速度不作考虑。

而DDR由于电平低,只取一个中间电平Vref做测试电平,在计算setup time和hold time时,还要考量信号变化沿速率slew rate,在计算setup time和hold time时要加上额外的slew rate的补偿。

这个补偿值,在DDR专门的规范或者芯片资料中都有介绍。

2,匹配。

DRR采用SSTL电平,这个特殊buffer要求外接电路提供上拉,值为30~50ohm,电平VTT为高电平一半。

这个上拉会提供buffer工作的直流电流,所以电流很大。

此外,为了抑制反射,还需要传输线阻抗匹配,串连电阻匹配。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DDR的数据信号上,两端各有10~22ohm的串连电阻,靠近DDR端一个上拉;地址信号上,发射端一个串连电阻,靠近DDR端一个上拉。

3,电源完整性。

DDR由于电平摆幅小(如SSTL2,为2.5V,SSTL1,为1.8V),对参考电压稳定度要求很高,特别是Vref和VTT,提供DDR 时钟的芯片内部也常常使用模拟锁相环,对参考电源要求很高;由于VTT提供大电流,要求电源阻抗足够低,电源引线电感足够小;此外,DDR同步工作的信号多,速度快,同步开关噪声比较严重,合理的电源分配和良好的去耦电路十分必要。

Ansoft公司的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分析工具Iwave和Nexxim,针对DDR设计提供专门的信号完整性、时序、同步开关噪声和电源
完整性一揽子解决方案。

详细情况,请与公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