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第二部分)
【教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说课教案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四单元主题二《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说课课题《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科目高中美术课型美术鉴赏课时 1 课时说课人一、说教材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四单元主题二, 1 课时,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造型特点,并从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几个角度鉴赏中国古典园林,理解其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在问题的驱动下,将美术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探究方法相统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美术学科素养本位课程中引发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
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1、高中学段的学生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都进入到最佳时期。
2、能够联系一定的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对中国著名古典园林有所了解。
3、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正确理解园林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4、根据学生情况,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园林造园理念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1、图像识图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的妙趣,自我感受品析园林意境之美。
2、美术发现对于园林布局进行分析讲解,合作展示叠山理水小景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现所感所想,创作视觉形象。
3、审美判断引导学生评价鉴赏“与谁同坐轩”建筑妙趣,分析花窗借景手法,体味意境之美。
4、创意实践赏析园林之美,运用创意思维和创作方法,尝试创作有意义的园林美术作品。
5、文化理解赏析园林之美,分析匾额楹联文化,感受造园家和园主人的精神追求,深入理解园林和文化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点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从而奠定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园林进行判断、辨别和思考的审美素养。
五、说教学难点难点: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以及园林艺术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六、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探究研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2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导入:展示《汉宫春晓图》(仇英)与《苏州园林长廊》图。
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在视觉感受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对,一个是平面二维的,一个是三维立体的真实景色。
都表现了园林的优美景色。
其实,中国的园林和绘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园林也是我们上节课学的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是最精妙的组成部分。
董其昌说过:“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
”寓园可画,寓画于园。
今天我们带来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好奇心,感受他们带来的魅力,来学习新课《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新授:环节一:让同学们欣赏短片园林建筑《苏州园林》、《颐和园》。
提问:视频播放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对比一下,这两组视频在体势上表现得有何不同不同呢?咱们可以从书中找一找答案。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不错。
在中国园林中,主要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大类。
皇家园林就像第一幅颐和园一样规模庞大,宏伟,占地面积大,建筑也是金碧辉煌,五彩缤纷采用大规模的实景林木,而私家园林主要是模仿自然,多采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像假山假水的运用,都是仿照皇家园林演变而来的小景园林山水。
在两汉之前,皇家园林占与主要地位,皇宫贵族用于彰显皇家威严与权力,到唐宋之后,私家园林发展很快,园林规模较小,而采用“移天缩地”的手法。
尤其是宋代,文人画盛行,酷爱在画中找寻情感寄托,文人们喜爱赏景游林,成为了一种高雅情趣,将情怀寄托在山水之中。
而这种把自然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板书)环节二:“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相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代表,像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它们讲究自然天成,不漏人工斧凿的痕迹,将一切按照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就比如上节课讲到的斗拱,就是按照树枝一样的自然形态来表现的。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本文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其中独树一帜且具有重大成就的独特建筑类型,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从这个时期之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但是在《园冶》之前,几乎没有专门描写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
《园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之作,其影响非常深远。
《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是明末著名造园家,也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文人。
《园冶》的撰写,是计成先生在闲暇时整理自己的草稿和图式而最终完成的,他根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撰写出此书,该书可以说是计成先生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经典著作。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质就是“自然人化”后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造园时,要顺应自然脉理,按照自然山水景物的存在机理和形态特点去构筑景观样式,以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在书中,计成先生从园林的掇山、理水、相地、花木等方面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天成和人工制作结合的问题。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此掇山、理水,可以说是《园冶》一书中创造山水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正是通过山石、流水的经营布局彰显出来的。
接下来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者:郭珺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15期摘要:以生态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美学的价值在于突破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思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我国古代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其布局、内容、建筑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营造出“可行、可观、可居、可游”,“天人合一”的独特审美空间. 我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很好的诠释了生态美学的追求,达到了两者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美学;古代园林;天人合一事物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古代园林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的发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如此,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
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
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是人们对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而进行美的价值诉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生态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为: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
它使生态美学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
就如我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等。
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下看我国古代园林,其价值和意义会更加凸显。
首先,我国古代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案例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案例作者:王敏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09期“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一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中第四单元主题二的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美。
本课实施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流行文化、科幻小说、网络游戏等很感兴趣,而古典园林距离日常生活较远,了解的机会不多。
因此,笔者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古典园林艺术之美,逐步了解和热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造园手法,从古典园林造园的构成要素、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赏、评、说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鉴赏园林艺术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观。
(一)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文化内涵及审美追求。
(二)难点探索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自然观及美学观。
多媒体课件、纪录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
(一)情境导入导语:老师心中有一方小院,或繁花盛开、或宁静简朴,可卧花而眠、对月梳妆、听风赏云、体会生命的美好。
在高楼林立的今天,拥有一方小院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种渴望。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座中国古典园林,让我们一起来品评园林之美。
(教师板书: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出院落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园林的向往。
(二)课堂新授1.初步感知园林教师展示组图1,抛出问题:请看图或者回忆你游览过的中国古典园林,说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构成要素以及你对它的印象。
学生:我去过苏州园林,它留给我的印象是美、静谧。
【高中美术】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1.认识中国古代造园者的模式?
2.理解中国古代造园者的理念?
小组讨论,中国古代园林中山和石在造园中的作用及中国园林的基本理念
学习任务四
中外园林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东西园林的不同)
【设计意图】
结合文学作品领悟门窗在建筑中除功能外特殊的审美内涵。通过分解门窗纹样,探究门窗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
2.收集资料制作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短视频,推送给同学们。(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
3.通过了解中外园林是如何互相影响的,逐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能自觉维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文化理解)
学习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园林的形式、性质、功能以及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文化。
学习任务二
园林的意境是如何形成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设计意图】
园林的意境,因情、因景、因人的不同,会出现各种景象。了解园林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欣赏苏州传统园林的意境美:
1.将园林视为一座“立体的山水画”?
2.关于园林意境的生发,除了从立体山水画这个角度来鉴赏,还表现在中国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
甲:桥,山。有种在大自然中的感觉。
乙:山,水。象缩小版的自然。
丙:有亭子,可以休憩
…………
在情境引导下思考问题,根据个人经验初步思考园林艺术。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中国园林里的建筑有什么妙趣(造园理念及背后的传统文化思想)
【设计意图】
通过鉴赏中国园林建筑的从一墙一垣、一桥一廊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
“学习任务一”通过对园林建筑的学习,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及背后传统文化思想,把问题集中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个核心内容。
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丨美在中国
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丨美在中国追溯历史,明清两代是苏州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时期。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的名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是总结了前人造园的经验,也成为后人造园时遵循的原则。
苏州园林中那种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渴望,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老庄的思想。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
自然、清新、可爱的自然之美,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文人和画家在园林创造中首先追求的艺术灵感和源泉。
所以,苏州园林从最初为了满足诸侯贵族的生活享乐需要,逐渐发展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环境。
从对自然山水的稍事修葺,到建造时从择地、布局、构建、意境营造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
红楼梦·秋爽斋苏州各园的具体布局方式,因规模、地形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中住宅内园林化的庭院大多设在厅堂或书房前后,这些园林通过湖石、花木、亭廊加以点缀,组成建筑的外景。
园林的布局通过借景的造园手法,融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创造出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园林的基本布局方式是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将山池、花木面对厅堂设置。
在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用亭榭楼阁和更细致的庭院来点缀,并通过蹊径和回廊将整个园林空间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游的写意山水空间。
化整为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致,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化整为零的景区划分办法。
园林分区主要根据造景的需要,在功能上做适当的处理,将主要的景致安排在园林中心的厅堂前。
规模较大的园林将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风景主题和特色,以求园景丰富多彩。
为了使园景富有变化,园内各个景区力求通过花木、水景、石峰等元素形成主题和气氛的多样性。
这些以花木和石峰为主题的空间在组合上聚散自如,在环境陪衬、建筑物的形式和高低大小等方面也力求变化,使园景绚丽多彩。
苏州古典园林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样的,除了用假山、树木等元素之外,还大量采用墙、廊、屋宇、桥梁等建筑来划分造景所需要的空间。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和发展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
她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古典园林怎样在继承、发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值得深思。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挑战、继承、发扬、创新Abstrac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d been conceived, developed and grown in thousands of years 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With her unique forms and connotations,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d formed her unique art style, standing in garden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it is considerable tha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ow to meet the modern demands with continuous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challenge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innovation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武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效果,简言之,取自然山水局部景色,人工铺陈模拟。
这种人造的“自然”体现在很多中国艺术作品中,如盆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另外像什么石雕、根雕等等。
“人工中见自然”的艺术追求以人造手段,塑造出宛如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绝妙的景观。
这种思路与之西洋艺术绝然不同,西洋园林多呈几何造型,处处体现人工痕迹,不似中式园林,要把“人作”二字隐去,藏得好,藏得妙方位上品,否则必大煞风景。
日式园林则是另外一种,它将人作之物与石草池木和谐搭配,人工之物更多,淡雅之气更浓,处处体现人在自然之中,即“自然之中见人工”,而不是中式园林将人工痕迹抹去,模拟自然。
但若说完全模拟却又不太对,任何事物若仅在模拟又怎么可能有趣味呢?书法临摹便再是逼真,也不可能成其一家。
梅兰芳若没有自己的突破,仅仅是遵守京戏的章法规范,也断成不了大师。
园林艺术也是一样,虽说追求“宛自天开”,但仍重在表达局部意境、总览某种风格气势、整体布局需要协调一体,山、石、水、木、草、花细节则重在一丝不苟。
所以虽看似自然,实则俱为能工巧匠之心血。
造园首先重在一个构字。
其实但凡创作都离不开这个构字,就是今天的volg、朋友圈的美图,也都首先在文案和构图。
视频的拍摄就算再是花心思,若胸无轮廓,全无构思意识,只是兴致所至的片段排列,那看起来就无甚味道。
照片图片,若没有总体构思,只是随意将对象框进镜头里,也多半全无美感。
为什么名导演的电影作品会放弃千辛万苦拍摄的素材呢?就在于即使素材本身虽好,却未必有利于作品整体的构思。
就像文章,若不讲究气势立意,只堆叠词汇,就算辞藻华丽,又能是什么佳作呢?更不要说割裂分散,不成文理,仅仅以一妙词一巧语斗胜的,根本连文章二字都当不得。
造园要因地制宜,周密设计,突出重点。
所谓“大胆落墨、小心收拾”,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
规律巧用,有法无式,独具一格。
古代园林之美,虽然贵于自然,但都离不开建筑物。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者:李培欣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7年第09期摘要:通过解读西山森林公园景区中应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借景理法所体现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中国传统造园意境,指出中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表现手法,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造园技术实现自然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关键词:西山;森林公园;传统造园艺术;应用园林是一种文化载体,既有物质形态的感性色彩,又有潜在的精神意义。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点,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传统园林表现手法与意境营造的巧妙之处在于认识宇宙因果关系。
计成在其专著《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意境的精辟总结。
“天开”、“人作”景观的和谐共生,体现着他对造园技艺最高境界的追求。
如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造园之果,那么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正是实现“天人合一”意境的造园之因。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景区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荟萃之地,承载着宗教与旅游双重功能,在多元文化渗透下形成了丰富的寺庙园林景观,在昆明寺观园林中具有代表性,对其造园艺术表现手法的调查研究对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1因借之巧计成所倡导的“因借”法则沿袭了传统“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2层含义。
“因”,有凭借,根据之意。
“借”,指借景。
计成提出的5种借景方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涵盖了空间与时间2个层面的借景,也同时强调了“构园无格,借景有因”这一因借不可分的主张。
本文将“因借”要素分为自然、人文2类,结合西山景区的应用实例展开阐述。
1.1因借自然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园林往往选择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山林野地、河滨湖畔,以期人神相通。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欣赏》选自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型。
此类课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认识美术作品,还要让他们理解美术作品,用作品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联想,使他们在与作品进行较深入的“交流”后,生发出自己真诚的观点和感知。
本课讲解不宜过深,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要素和造景手法外,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内容。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成就而独树一帜。
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的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框景、借景、对景、隔景;结合古人造园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具体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类园林形式,启发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和优点,激发学生保护园林艺术。
XXX学情份析: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现代青少年学生眼中却是看不懂的“老古董”,即使去了园林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扫一眼,景点拍拍照,根本看不出当年园主人的用心,也体会不了那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寓意。
如何让学生们体验到园林背后的美好与意义?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愿意主动的去看。
如何激发兴趣?我在后面的教学方法再来展开说一说。
鉴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基本要素和造景手法。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及精神内涵。
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园林。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趣味性的体验主题“我是园林主人”创设四个活动,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思考,以小组的方式研究基本知识,并自己建立各知识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生成并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情绪立场价值观: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天然之美、空间之美、人文之美。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学科:高中美术授课年级:高二讲课题目:《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章节名称《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学时一课时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本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主题,观察搜集园林素材,构思创意游戏环节检验教学评价设计环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获取西方钱伯斯吸收中国园林造园思想的内容,与文学、绘画跨学科融合,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思想。
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本课选自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中的主题二园林艺术。
在本单元建筑、园林与城镇建设三大内容中,园林相对独立又与其他两大主题相互关联。
通过对园林的造园理念、构成要素、造园手法等内容进行讲授,准确完成了整个大单元里以建筑为明线的园林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感受到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为暗线的文化情怀。
本课既突出了园林的精神性和文化传承特征,强调了其艺术性,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意识。
学习重点了解并初步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与意境营造手法,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初步鉴赏能力,建立自身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
学习难点克服无法实地参观教学的困难,使学生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分析探索不同表现形式下的园林艺术。
学习者分析高二学生已有基本的审美感知力,基于现有对园林艺术的了解,通过课堂师生间的内容讲授与接收、课前自主查阅与探究和课后以本地实例为对象进行剖析与知识落地,完成本单元主题二的内容传达,掌握中国园林的精神文化表征。
学习目标审美感知方面:通过学习园林的构成要素、造园手法,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理念。
艺术表现方面:掌握具体园林意境营造的造景手法,认识园林意境与绘画、文学之间的关系,交流掌握跨学科间的文化关联性,确立自己的观点。
文化理解:理解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对外传播的深远影响。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钱伯斯在中国的经历,自我总结概括钱伯斯丘园中国塔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异同。
中国园林艺术----宛自天开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青岛崂山第二中学郭俭『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重点和难点』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教学过程』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等追求自然情趣的私家园林,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北海);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第三种是寺观园林。
前两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
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名词解释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名词解释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园林家计成观点。
意谓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其呈现的景色必须真实,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
强调园林造作应顺应自然,使人为美融入自然,构成大自然的一部分。
要真实表现山林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园冶》)等美的景致和意境,在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应做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同上)。
中文名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释义
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其呈现的景色必须真实,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
造园的过程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而造出的园林应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在中国园林的设计艺术上,这一命题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延伸含义
意为水到渠成,不露雕琢之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的科学之美
撰文 / 赵艳霞(北方工业大学)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江苏省苏州市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亦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景观和精致的设计闻名于世 。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时期。
苏州园林的魅力还体现在它所蕴含的科学之美,园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苏州园林的科学探索之旅吧!宛自天开虽由人作苏州园林的科学之美苏州园林是生态平衡的杰出代表。
以著名的拙政园为例,它是如何维持生态平衡的呢?在拙政园中,不仅有美丽的建筑和精心布置的花园,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水体。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鸟类在树上筑巢,鱼儿在池塘中自由穿梭,各种昆虫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植物、动物、微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张具有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生命之网。
这些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园林的生气、维持了生态平衡,每一种生物都在这个奇妙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州园林的生态平衡让游客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苏州园林的植物之美苏州园林中的植物不仅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园林中的植物通过光拙政园中的生态系统示意图(供图/赵艳霞),为游客提供了清新的空气。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这个过程不仅让植物收获了成长的养料,还改善了园林中的空气质量。
靠近园林中的植物,你可以感受空气的清新,这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给予我们的馈赠。
苏州园林中的植物不仅因其独到的观赏性令游客沉醉,还为鸟类和昆虫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成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维护了生态平衡。
苏州园林的“活水”之美水,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在造景手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你也许听说过,水有“活水”与“死水”之分。
简单来说,两者可以从它的流动性进行区别。
一般情况下,“活水”指的是有水源且流动的水。
第1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
第三章"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智慧第一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现中国人自然观的最好例证莫过于中国园林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魏晋时代,就产生了山水诗,表达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一种特别亲切、特别敏锐的感受能力。
中国又是画的国度,隋唐时,独立的山水画也已出现。
中国又是一个园林的国度,在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园林的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如道路、室内布置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环境。
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园林的精神性品格更加突出,要求艺术家更多更高的才思。
中国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如欧洲或伊斯兰园林比较,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1,重视自然美。
中国园林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加工和改造,都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则,仿佛造化天然所成,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感情。
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过于人工化的规整格局,而是效法乡野与自然山水密切融合的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有着充分的交融。
2,追求曲折多变。
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必然也追求多变的自由式构图。
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存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不是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其惨淡经营,甚至比之规整式的构图需要更多的才思。
它和西方那种“强迫自然接受均称的法则”的造园理论所强调的对称的格局、笔直的道路、规则的花坛和水池、有如地毯图案般的草地和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是截然不同的体系。
3,崇尚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家们创造的美丽环境,不仅只停留在形式美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意图通过这外现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所以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
创作时应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意境。
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最终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而定。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美术真题及答案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美术真题及答案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19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下列哪一种艺术行为的要求?( )A)写意花鸟B)行书C)中国园林D)宫殿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此句是中国造园专著《园冶》(成书于明朝,作者计成)中的名句,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写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故本题选C。
2.[单选题]下列人物中,被称为文人画家的是( )。
A)阎立本B)顾闳中C)李唐D)苏东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文人画家苏轼。
文人画萌芽于唐,在两宋蓬勃发展,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所提倡的“墨戏”“士人画”,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开端。
北宋后期士大夫画逐渐形成独特的体系,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花鸟画家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以表达高洁品格。
文人画多作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并逐渐成为文人花鸟画的主要表现题材。
故本题选D。
3.[单选题]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现在位于哪个国家( )。
A)西班牙B)法国C)英国D)中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旧石器时代美术。
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位于西班牙北部,包括主洞和侧洞,绘画大多分布在侧洞,即有名的“公牛大厅”。
最突出的是长达两米的《受伤的野牛》,它刻画了野牛在受伤之后的蜷曲、挣扎,准确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结构和动态。
被誉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
故本题选A。
4.[单选题]如图5,油画作品《到牛奶的女仆》作者维米尔所属的流派是( )。
A)威尼斯画派B)佛罗伦萨画派C)荷兰小画派D)巴比松画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7世纪荷兰美术。
如图所示,该作品是荷兰小画派著名画家维米尔的油画精品。
画面描绘了一处普通的厨房,女佣人正倒出罐中的牛奶,忙碌的准备着早餐的场景。
左边墙角有窗户,一边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园鸳鸯厅 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
楼阁
• 作用:观赏风景、储藏书画,还可供佛。 • 阁:四周开窗,每层设围廊,有挑出平座(平座 是楼与阁的的主要区别) • 例:天一阁,佛香阁
拙政园浮翠阁
拙政园见山楼
馆斋
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
理水
• 园林理水的原则:水源要活,水流要曲,水道宽 窄相间,水位要恰到好处等 • 方法:掩、隔、破
隔
苏州网师园
• 掩、破
隔
杭州西湖就是分割十分得体的典范
• 中国古典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 • 倒影、游鱼、睡莲明月等 • 动态美:瀑布、曲水流觞
青杏园林禽上下,绿杨村舍水东西—— 动植物
颐 和 园 长 廊
轩
• 小巧玲珑、开敞精致 • 作用:观赏,远眺 •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 与榭的区别?
轩
• 园林的骨架是山石、血液是流水,毛发是花草树 木 • 不整形,不对称 • 标准:1、姿美 2、色美 3、味香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文雅 清高
松、竹、梅“岁寒三友”——向往桃源 隐居之乐
动物
• 动物作为观赏和娱乐对象 • 王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建筑
• 作用是什么?
厅堂
榭
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叫榭, 其特点:只有柱花窗 没有墙壁, 临水者叫水榭。
,廊引人随”——廊
• 作用:1、交通 2、观赏 • 单廊和复廊之分 • 江南三大名廊:苏州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的水 廊、留园的曲廊
“径缘池转,廊引人随”
沧浪亭的复廊
留园的曲廊
拙政园的水廊
建筑 之廊
• • • • 馆可供宴客用,有大有小,与厅堂稍有区别 大型的馆实际上就是主厅堂。例五峰仙馆 称馆的书房与斋相同 斋供读书用,环境隐蔽
建筑之馆斋
留园五峰仙馆
亭榭
• 亭是开敞的小型建筑物,是园林中最灵活多变的 建筑形式。“无园不亭” • 作用:1、供人休憩、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 的地方。2、点景、引景 3、亭名、楹联 • 榭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 • 作用:供人游憩眺望 • 水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