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经典之个园案例分析
扬州市个园:历史遗迹与园林景观的结合

扬州市个园:历史遗迹与园林景观的结合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园林景观。
在扬州市区的中心地带,有一处独具魅力的景点,名为个园,它完美地结合了历史遗迹与园林景观。
个园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宝塔弄,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它是明代文学家吴澄的故居,也是明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吴锡福的住所。
因为这两位文化名人的居住,个园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很多诗词、字画的创作也在此展开。
个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扬州的地理环境和风光特色。
园内以水为中心,以山为背景,通过巧妙的布局与建筑,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精致的氛围。
进入园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飞檐翘角、青砖灰瓦的古式建筑——明代建筑风格的三门,这是进入个园的门户。
三门之后是一座池塘,名为“龙门”,龙门上方有一座小亭子,名为“天桂亭”。
站在亭中,远远望去,湖面上荷叶点点,水鸟嬉戏其中,如诗如画。
个园内还有一些建筑和景点非常引人注目,比如“玉螺潭”、“卧云洞”等。
其中,“玉螺潭”是一座小型的湖泊,由于湖水碧绿如玉螺,而得名。
湖边建有一座亭子,名为“倒影亭”,亭子倒映于湖水之中,形成美丽的倒影,非常诱人。
而“卧云洞”则是个园内的一座小山洞,洞内有瀑布从山壁上飞泻而下,仿佛一条飞瀑从虚无之中降临人间,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个园中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题扇亭”。
这座亭子位于园内的高地上,亭子四周种满了细叶黄杨树,给人一种绿意盎然的感觉。
亭子的名字源自明代文学家郑燮的一首诗:“谴幄端晴未为云,烦叠叠扇四时君。
倚窗睡宿扬州梦,红衣画船碧潮群。
”这首诗现存于个园内,被刻在一方竹扇上。
亭子旁边有一片草坪,四季草木葱茏,是个理想的休闲场所。
个园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在园内,还保存着许多明代文人的文物和手迹,如吴澄的书法作品、吴锡福的字画等。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了解扬州文化和个园历史的重要窗口。
如今,个园已成为扬州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古典园林赏析之扬州个园

古典园林之个园赏析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
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
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
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
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
此园南为入口,中部有二池:东池以小桥划水域为二,池南桂花厅,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是园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处;西池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为竹林。
园北有长达十一间的二层园林建筑。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
同时还巧妙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的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尝,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双峰夏山,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与高超叠石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
中国画里有“夏去多奇峰”的意境,夏山的主体部份,正是利用太湖石柔美飘逸的曲线和形姿多变的品质,垒出停云之势,模拟夏去气象。
在布景造境方面,夏山更是作足了文章。
山上黄馨紫藤,繁花垂条;山下古树名木,蓊郁青葱;山间石室幽邃,石梁凌波;山顶流泉飞瀑,有亭翼然;山前一池碧水,倒映亭台楼阁绿树山石,渲染出浓浓的水墨意蕴;远处青草池塘,蛙趺龟背,渲染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风情。
扬州历史上归属于江南文化圈,对江南园林造景艺术更是执牛耳,个园夏山,可说真切、唯美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江南山水。
个园分析_精品文档

个园的竹用“多”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一是数量多, 有近两万竿。一眼望去万竿修竹汇成竹的海洋,竹影婆娑,游人 行走其间,犹如竹海泛舟。阵风吹来,竹林随风摇曳,恰似波起 潮涌。二是品种多,园内现有竹60余种,龟甲竹、斑竹、金镶园 内现有竹60余种,龟甲竹、斑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慈孝竹、 铺地竹等等,数不胜数。
10
风水格局 在理想的风水格局中,前有朝山、案山作前景,左右砂山环护,背后又
有祖山、少祖山做依托,四周的山密将“穴场”包裹其中,体现的是一个 围合的格局。目的是为了“聚气”,防止“气散”,以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观点 来看,一方面这种“围合”之势能阻挡风沙,迎纳阳光,形成良好的生态小气候;另 一方面,这种“围合”带给人的是一个“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人在这种“围合” 的空间中会感觉到安全。
西路建筑。在现存的建筑物中以西路建筑规模最大,此路建 筑前进厅堂为“清颂堂”,它是个园三路住宅中最为高大的厅堂, 也是扬州遗存的古民居中最高的。
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进为厅堂,中进和后进为住宅,住宅格 局是都是三间两厢式,体量较大。
东路建筑。东路建筑三进,皆面阔三间。前进为“清美堂”, 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
1
2
3
4
5
藤花庵
个园最早的前身 是“藤花俺
街南书屋
清雍正,乾隆年间 的马氏住宅
个园
清嘉庆二十三年 (1818),两淮 盐总 黄应泰在明购得寿 芝园址,在其基础 上扩建
02
个个园园概况
个园简介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坐落 在扬州古城的北隅,是嘉庆年间两淮 盐总应泰的家宅,他是扬州保存最好 的盐商园林,主人喜爱竹,该以竹本 固,取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 意。 因“个”为竹”一般 而且形状似竹叶, 故取名“个园” 个园与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 (承德)、拙政园(苏州) 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浅析江南园林的工程特点——以瘦西湖、个园、西津渡、瞻园为例

·57·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63)摘 要:一个供人欣赏的园林不仅仅依靠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更在于施工时的精心考量。
本文主要以扬州瘦西湖和个园、镇江西津渡以及南京瞻园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园林工程中涉及的假山、水景、建筑、铺装、排水设施等元素的施工特色,此外对江南园林整体的规划布局也有所阐述。
关键词:园林;园林工程;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以诗情画意、小巧精致著称,其不仅体现在造景手法上,从施工细节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主要以扬州瘦西湖和个园、镇江西津渡以及南京瞻园为例,考察研究了其施工特点。
1 扬州瘦西湖、个园瘦西湖景观以水为主,主要景点依水而建。
建筑既有江南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又有徽派建筑,其间点缀有浓墨重彩的皇家园林建筑。
虽然瘦西湖整体占地面积不大,但却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不仅在于其布局的巧妙和造景手法的运用得当,更在于其细节处理精致、独具匠心,主要体现在铺装、植物、建筑、山石、地形等处。
瘦西湖铺装形式多变,施工精细,接缝均匀且周边顺直;瘦西湖对植物的配置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十分重视,在不同的季节设有不同的花境和花坛,四季有花,绚丽烂漫;建筑有亭、廊、厅等形式,结构复杂有硬山、歇山顶,有的亭子和厅堂具有重檐,上有细致的木雕或石雕,做工精致;建筑的门窗具有框景、漏景的作用,如钓鱼台,透过四面圆形门可观四方景色。
图1 图2个园是以园主人极其爱竹,在园中种植了繁多种类的竹而命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是造园原则与山水画理融为一体的体现。
春景是以石笋插置竹丛,有“雨后春笋”之意,门后有状如十二生肖的石头,种植牡丹芍药,如一幅晚春风光(如图1);夏景是以青灰色的太湖石为主,利用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的特点形成的叠石多却不显凌乱,极具壮丽之美(如图2);秋景则使用黄石假山,山顶有四方亭,有一小路连接书屋,有“步步高升”之意;冬景是以白色的宣石所叠,假山内含石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雪景。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案例分析(作业)

中国古典园林的案例分析————留园江南园林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论从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还是从它所体现的设计过程和手法上来说,都具有极好的研究价值。
苏州的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在园林空间素质、建筑布局、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园林构成上的处理都代表了江南园林艺术的精华。
留园紧邻于邸宅之后,分为西、中、东三区。
三区备具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
东区以建筑取胜。
如今。
西区已较荒疏,中区和东区则为全园之精华所在。
下面从园林的四个特别分别论述: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如翔如舞,如伏如跧;秀逾灵璧,巧夺平泉。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
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出。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的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这样的创作又必需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否则就不免流十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躯壳而失却风景园林的灵魂。
从假山尤其是山石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练,也能看到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理的表现,乃至某些笔墨技法和皴法、矾头、点苔等的具体摹拟。
可以说,叠山艺术把借鉴于山水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方法在三度空间的情况下发挥到了极致。
它既是园林里面复现大自然的重要手段,也是造园之因画成景的主要内容。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东区的西部仅占全国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却是园内建筑物集中、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部分的规划,利用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创造出一个安静恬适、仿佛深邃无穷的园林建筑环境。
个园鉴赏

• 个园是清代扬州的盐 商营造的园林,至今 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 古典园林,其中历史 最悠久、保存最完整、 最具艺术价值的,要 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 “个园”了。个园由 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 建于清嘉庆23年(公 元1818年)
“个园”简介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 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 “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 “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 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 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 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 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楚,那么漏 景则是若隐若现。漏景比较含蓄,有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和朦胧美。
夹景:
• 夹景通常与对景结合, 在对景的轴线两侧安置成 行的景物,以便进一步引 导视线趋向所对主景。 • 夹景的造园要素有树 木,房屋,墙体和雕塑等。 通过建筑的框型结构观赏 易于产生框景的效果。个 园庭院以竹,竹和石带草 等为夹景。
春山宜游
--------春山艳冶而如笑
夏山宜看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宜登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宜居
----冬山惨淡而如睡
个园丰富多彩的造景手法
• 个园之所以令人流连忘返是因为有若干美好的景致
使人驻足,造园说到底就是造景。 其中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 借景可弥补空间尺度小的不足而且少费财力。“借” 之景往往可望不可及,故反生向往之情而平添意趣。 《园冶》认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 宜。”“构图无格,借景有因。” 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但通过复廊,山石驳岸,自 然地将园外之波与园内之景组为一体。 拙政园树冠间预留视线走廊,以远借北寺塔而成景。 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 景色。
扬州个园分析.PPT

因名""。
.
5
宜 雨 轩
宜雨轩,四面有窗,其中南 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 窗,四面有环廊,可谓“人 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
.
6
清漪亭
清漪亭是一个六角小亭,额下的 柱子上都配有柱联,亭前有水池, 池中有奇形怪异的小假山,四周 植有花草树木,环境优雅,景色 宜人。亭子虽小却是点睛之笔, 是人静观秋山的绝妙之处。
.
2
图个 园 平 面花园
区
区住 宅
.
3
慈孝竹,个园内的竹类代表,丛生竹种,笋期在夏 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而老竹,则精心呵护、扶持 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 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 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 持。
.
4
抱山楼
把两座一具北方之雄,一具南方之秀的假山和谐地连为一体。一楼抱两山,
.
7
住秋阁
住秋阁坐东朝西,除了东面有 一堵墙之外,其他三面都设有 窗户,室内宽敞明亮,除了它 周围的环境外,站在住秋阁前 可远望秋山和园中亭景,视线 可达到很远。
.
8
园“四季假山”为国内孤例来自.9春山
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石笋,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
10
夏山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 太湖石为主。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透、漏、 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
.
11
秋山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东部 秋景。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 较高,面积也较大,夕阳斜 照,一片 金黄,再加上植被采用枫树增添了不 少秋色。
.
12
冬山
园南用白色石英石(宣石)堆起的冬山,给人以积雪未化之 感。冬山西墙开有两个圆形漏窗,可引隔墙春景入院。冬、 春二景既截然分隔 又巧妙连续,表达“冬去春来”之意。
以竹、石会友-赏析扬州个园的造园技巧

以竹、石会友-赏析扬州个园的造园技巧摘要:说起古典园林,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苏州园林。
然而在两百多年前,扬州的园林成就已经胜过苏州,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非个园莫属。
个园是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展的,结合了清代造园艺术,现如今成为园林景观中的典范。
扬州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独特的四季假山和造石技巧闻名世界。
本文通过分析个园中竹、石元素的运用来研究个园的景观布局和造园技巧。
【关键词】四季假山、竹、叠石艺术、整体布局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成就,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个园作为私家园林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它在植物与山石配置上都开创了美学新形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一年四季的景色浓缩在小型的园林中,使得游人置身与自然之中,亲眼见证四季更迭。
在个园中,不仅仅四季假山的配置精妙之处值得我们推敲,园主人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具有独到之处,下文以竹为例进行分析。
2、个园与竹“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是形容竹子刚正不阿的精神,同时是对园主人贞洁正直、坚持自我的选择的映射。
古人性爱竹,而黄至筠却可谓是痴迷。
个园取自“竹”字的一边,也来自于园主人名字中的一部分,个园中的竹子种类丰富,超过六十种,其中包括龟甲竹、斑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孝顺竹、铺地竹等。
造园时,园主人对竹种的观赏性和种植技巧已经成熟地掌握。
园中乔木分散种植,主要遍布于桂花厅附近,总面积未达到园内植物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而竹子的数量却占据了园内植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将近两万竿。
可见园主人对竹的喜爱到达超凡脱俗的境界。
个园占地面积2.3公顷,是小型的私家园林。
个园采取前屋后院的建筑形式,竹子主要分布在花园区的北侧与东、西两侧,南侧竹子数量较少,以觅句廊为起点,围绕着桂花厅广泛分布。
竹子作为个园中最主要的造景植物,不仅在四季假山中的春景上具有象征性意义,还出现在雕花、窗户、凳子上。
在万竹园中观赏时,能够观赏到竹子的枝、叶、竿,也能够从诸多竹子中,体会到园主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
扬州个园:吴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扬州个园:吴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扬州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也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其中,扬州个园是一座集吴文化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园林,被誉为“江南水乡的精华”。
它不仅展示了吴文化的魅力,还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自然美景。
在这个园林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精致的园林建筑、优美的湖泊和流水、以及丰富的文化艺术。
扬州个园地理位置优越,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较大。
它由一系列廊桥、小亭、假山、花坛和湖泊组成,每一处都展示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里有迷人的水景,有各种精心修剪的花草,还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表演。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这座园林的美丽景色,并沉浸在吴文化的氛围中。
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巍峨壮丽的吴王庙。
据传,吴王庙是为了纪念吴王孙权而建,也是对吴文化的一种崇敬。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细腻、优雅和浪漫的特点而闻名。
在吴文化的影响下,扬州个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园内还有许多独特的景点,如花坛、假山和湖泊。
花坛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从春天的樱花到夏天的荷花,再到秋天的菊花,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朵盛开。
而园中的假山则犹如雄伟的山脉,贯穿整个园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湖泊的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景色十分宜人。
在这里,人们可以俯瞰湖泊,观赏着水中倒映出的树木和建筑物,感受到自然的恩赐。
除了自然景观,扬州个园还展示了吴文化中的艺术和音乐。
每天,园区都会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如传统音乐演奏、杂技表演和传统戏剧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还给游客带来了愉悦的感受。
此外,园区内还有一个艺术展览馆,展示了吴文化中的绘画、雕塑和陶瓷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体现了吴文化的精神,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文化。
扬州个园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吴文化的特点。
园内的廊桥、小亭和假山等建筑物以其精致的雕刻和优美的曲线而闻名。
这些建筑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个园的古典园林分析

个园的古典园林分析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个园的古典园林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扬州个园介绍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
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
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
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
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
此园南为入口,中部有二池:东池以小桥划水域为二,池南桂花厅,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是园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处;西池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为竹林。
园北有长达十一间的二层园林建筑。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沿花墙布置石笋,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应,增加了春天的气息。
夏景在园的西北,湖面假山临池,涧谷幽邃,秀木紫荫,水声潺潺,清幽无比。
秋景是黄石假山,拔地数仞,悬崖峭壁,洞中设置登道,盘旋而上,步异景变,引人入胜。
山顶置亭,形成全园的最高景点。
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雪石),犹如白雪皑皑未消,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成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
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处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
这种构思设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个园植物配置的分析

个园植物配置的分析个园植物景观的分析个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 1818年) ,是两淮盐业商总黄应泰(字至筠)在明代寿芝目的旧址上一扩建而成的住宅园林。
建园之初,国内修篁万杆,因竹之叶形似个,故取匿名为个园.个园以竹为名又以石为胜,四季假山分峰用石,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牧,冬山惨淡而如睡。
个园的四季假山,被誉为”国内唯一孤例.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个园除了四季假山的艺术成就外,其植物配置也颇具艺术特色。
一以竹文化为主题进行植物配置分析园主人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诗画意境命名为个国,据《个园记》记载: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国。
君子见其竹,则思树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虚君子观其心则知应用之势务宏其量:至夫体直而节贞,则立身砥行之。
攸系者实大且远岂独冬青夏彩,玉润碧鲜,着斯绿筱荡之黄云尔哉t主人爱称日’个厦州。
主人对竹情之真意之切,这里可见一斑他不但以竹建园取名个园,连自己也取名至筠。
号十园,堪称是以竹为家,以竹为名了。
个曰主人对竹的这种特殊感情一方面是谅于自己内心的爱竹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受了文人雅士爱竹之风的影响。
竹枝干有节,谐音气节,隐喻士人的坚贞不屈;竹干空心又是虚心.谦逊美德的表示。
历代的文人墨客乡爱竹成癖,视竹为清逸高雅网直不阿的象征,他们诗吟竹,笔以画竹,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这是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对竹的高度评价,郑板桥对竹真可谓情深意长,五十年如一目潜心画竹,终于成了一代宗师.个园主人本是盐商,为了摆脱满身铜臭味,使自己超尘脱俗,极力效法文人墨客的雅兴嗜好,攀附风雅.个园初成时,竹为主景,幽篁满目,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部分目景有所毁损,园内竹子也早巳更新换代,现在园内的竹子多为I985年补栽,有:十一个品种。
竹通常与奇峰怪石相配,形成竹石小景,板桥画竹师怯自然,尤爱画竹石,曾作题竹诗日竹棱石块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
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竹、石为个目的两大特色,个国四季假山每景都配有竹石小景,且竹种各异,春景用刚竹(燕竹),夏景用水竹,秋景用四季竹(大明竹) ,冬景用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