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合集下载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张绍时【摘要】《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卦爻辞对卦爻符号进行解释,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是以象思维方式展开的,其“取象”过程具有与《周易》象思维类似的具象性、直觉性、整体性特征,最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喻方式言说.【期刊名称】《中州学刊》【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138-143)【关键词】《周易》;文学批评;象思维;象喻【作者】张绍时【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 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中西方古代文学批评在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重分析论证和理性归纳,中国重内省体验和直觉感悟;在言说方式上,西方注重对术语、概念、范畴、命题的清晰定义及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较少对术语、概念、范畴、命题进行界定,多是以富有诗意的象喻方式予以圆活言说。

总体说来,西方古代文学批评偏向逻辑推演与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偏于诗性感悟与象喻妙譬,二者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评路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这些特征与诞生于中华文化滥觞期的《周易》有着密切关系,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就说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①“易象”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一、《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哲人们对言、意关系进行了思考。

孔子比较相信语言的表意功能,《论语·尧曰》记载孔子之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②孔子认为言语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手段,要“知人”先要“知言”。

《易经》中的变通思维与创新教育

《易经》中的变通思维与创新教育

易经中的变通思维与创新教育引言《易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籍之一,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所包含的变通思维对于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变通思维,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现代创新教育中。

变通思维在《易经》中的体现1. 周易哲学《易经》是一个关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哲学系统,它强调了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相互影响之中。

变通思维在它的核心理念之一:兼容并蓄、变化求同、顺天应人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2. 六十四卦象征与解读《易经》通过六十四卦象征来揭示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并提供了对这些卦象征背后哲学原理和实践方法的详尽解读。

这种解读方法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3. 阴阳思维与和谐合作《易经》中的阴阳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黑白,只有相对的阴阳。

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到更多可能性,并推崇和谐合作的价值观。

变通思维与创新教育的关系1. 培养创新思维变通思维鼓励我们以开放心态看待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

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能够激发他们面临挑战时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强调适应性与灵活性《易经》中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在创新教育中,变通思维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并快速做出反应。

这种灵活性是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所必需的品质之一。

3. 发展团队协作精神《易经》注重平衡和谐,强调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在创新教育中,变通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

结论《易经》中的变通思维代表了一种开放、灵活和包容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潜能,并为他们提供成长和成功所需要的基础。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引入《易经》中的变通思维理念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周易思维的十种方式

周易思维的十种方式

周易思维的十种方式“周易思维”,究竟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一、变化与不变: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此种变化就是“易”,变化的趋势是发散的,又是收敛的,既是上升的,又是下降的,既是向前的,又是向后的,从时间看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具体事物的变化却有先有后,有时有机,从空间看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东西南北中,四面八方,此种变化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的变化却是有限的。

而变化着的事物,则有着不变的规律,这些不变的规律,人类是可以认识的,并且能够自觉地运用。

二、天人分合:所谓“天人分合”是对传统认识“天人合一”的一种纠正,天就是宇宙,人则是人类,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之间,自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与宇宙的区别在于,地球上的人类是目前为止宇宙星球上发现的仅有的高等生命,在宇宙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是人类为万物之灵,有能力认识宇宙间的奥秘,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类自身和地球乃至部分星球的发展方向。

因为人类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所以应该尊重宇宙,尊重自然,而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将自然作为敌人进行斗争,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三、太极演绎论:太极是世界的本源,也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太极不是纯物质,而且包括了精神,太极是宇宙诞生之前的混沌状态,也是宇宙诞生之后万事万物的原始状态,万事万物都有其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太极是圣人的抽象,两仪、四象、八卦也是圣人的抽象,此种抽象是圣人仰观俯察、远抽近取的结果,圣人是先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归纳法的抽象,进而产生了“太极易象”,继而又采用演绎法,将太极易象演绎为两仪,即阴阳,进一步演绎为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阴,进一步演绎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对应自然界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再进一步演绎为六十四卦。

圣人演绎太极的过程,正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描绘。

四、事物矛盾论:周易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相互结合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体之中,此种矛盾体就是太极。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内容摘要:⼈类的⼀切探索活动,破解未知,寻其规律,都是为⼈服务。

然⽽,⼈类的⼀切群体活动总结都可称之于⽂化,中正是中国古代固有的词汇,特别是在《周易》书中随处可见,它与当代公平、公正相对应。

和谐是相互协调和睦,⼩到邻⾥⼈与⼈,⼤到国与国的和平共处的现实意义,传承阴阳互补共⽣为现代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理论依据。

借⽤阴阳的辩证关系说明“时势位”理论认识来源于⽣活的总结,天⼈合⼀概念是⼈⽂哲理的理想追求,阐述中国⽂化,中国理念的哲理性。

通过对《周易》相关经⽂研究,分析古⼈对七⽇⼀周与“⼰⽇乃孚”、“中正和谐”等概念的认识及其中蕴含的对改⾰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中正和谐、天⼈合⼀、⼰⽇乃孚、时势位。

On the concept of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Book of Zhouyi(Author: Wang Jinlong an employee in Zhangjiakou Cigarette Factory of China Tobacco Group in Hebei Province)Email: zhang23298@Content Abstract:All huma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unknown, seek the law, are for the service for human being. However, the summary of all human group activ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culture,“Zhongzheng” it is the Chinese ancient words, especially in the book of Zhouyi is everywhere, it related to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modern society. Harmony i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mall in the neighborhood, from man to man, great to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It inherits the symbiosis of yin and ya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win-win cooperation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mean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of "time, circumstances and position" comes from the practice of life. The concept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ideal pursuit of humane philosophy, to expounds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scriptures in Zhouyi,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Ji ri nai fu" and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one week,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in guiding social reforming.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nice greetings! I come from the grassroots, and glad to discuss with you the topic of " zhongzheng and harmony "here, if there is anything improper, welcome to point it out.尊敬的组委会领导,⼤家好!我来⾃基层,在此和⼤家探讨“中正和谐”这个话题,有不当之处请斧正。

解读《周易》哲学思想的整体思维

解读《周易》哲学思想的整体思维

解读《周易》哲学思想的整体思维作者:王娟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8期【提要】《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是一种整体思维模式。

本文通过解读《周易》哲学思想的直观性、包容性、动态性及全息性的特点,对理解《周易》整体性思维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周易》哲学思想的整体思维解读《周易》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上古人类文明流传到今的各门学科的总源。

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从史书记载“伏羲始画八卦”“文王演释八卦”,以至发展到道、儒、佛文化,根系在《周易》。

《周易》哲学思想具有整体性,这是一种多角度、全方面的、由此及彼的整体思维模式。

这种整体思维模式具有直观性、包容性、动态性及全息性的特点。

一、直观性《周易》是从观“象”出发的整体思维模式,通过画六十四卦来作为观“象”的记载和描述,以用来判断吉、凶,这突出了《周易》的直观性。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强调观物取象,卦中的“吉、凶”都是直接从观“象”中得出来的。

譬如《乾》卦取象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中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直观性,譬如星占、梦占、蛇占、草木占等。

然而《周易》对观“象”的认识没有仅仅停留在情感的认同和现象的描述层面上,而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抽象的概括。

二、包容性《周易》借助卦象所具有的这种无限包容性,也是《周易》整体思维的内涵之一。

《周易》包容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并借用六十四卦将之表现了出来。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象所包容的具体对象具有整体性。

例如季节循环演变的整体性,战争过程的整体性,商贸过程的整体性,嫁娶的整体性,个人的整体性。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象所包容的具体对象具有整体性也是无限的。

例如乾卦,既可从君子生活遭遇的角度,发现君子包括不同的生活过程整体性;又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发现君子修养过程的整体性;亦可从星象演变的角度,发现季节变化的整体性。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部辩证思维文化,周易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都是蕴含深刻的辩证哲理。

具体内容如下:一、周易文化辩证思维周易文化讲客观的,不是主观唯心的,它说的都是万物本身生灭变化过程,是有一定规律性,至于预测之类的,这是把周易大材小用。

如果太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是学不懂周易的,周易并没有说一切都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神呀,上帝等创了万物,而是承认万物客观为基础,来说明万物的变化规律。

所以,阴阳才是周易文化的根本,周易把万事万物都看作由阴和阳构成,而且阴和阳,这两种相反性质的代号,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一刚一柔、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一显一隐、一生一灭、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前一后......可以无穷无尽的列举。

用阴阳来作为这种矛盾的性质事物的代号。

阴阳,只是一个代号,而且是活的代号。

阴阳是相对而言,同一个事物,相对条件不同,属阴属阳也不同,具体都是由条件来决定,所以说要看成活的,而不是死的,条件一变,本来属阳的就立马属阴了,本身属阴的立马属阳了。

举个例子,在一年四季中,拿天气温度变化而言,春天属阳,冬天属阴,因为春天比冬天暖和,当春天相对夏天来说,春天属阴,夏天又属阳,因为夏天比春天温度更高。

你看,同样是春天,相对条件一变化,它的阴阳属性也就变化了,春天即属阳又属阴,所以它没有固定的性质,随着相对条件变化,到底属阳还是属阴也随着变化,它可能属阳,也可能属阴,即是阳也是阴。

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就是因为他们把阴阳看死了,忽略了阴阳划分事物性质要有参照条件。

以上说的这些就叫“阴阳辩证法”。

这是最简单的,最纯粹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易经从这个角度说来,就是一部辩证法的产物,只是这种辩证法带着朴素的性质,内容不够充实,为什么是朴素的呢?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里面充满了很多玄学内容,无法证实,只能靠人去悟,而现代辩证法内容,它有科学作为论据,有概率论、数理统计、物理学、数学推理、生物科学等各门科学为它提供论据做支撑,所以现在的辩证法内容就充实起来了,变的科学丰富起来了。

周易简述

周易简述

周易的传承与发展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 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 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 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 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 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 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 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 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 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 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的认识 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周 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 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 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 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 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 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 》,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 慧的力量。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 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占测算命,哲学, 科学,或文化了
周易的六十四卦
乾(卦一)坤(卦二)屯(卦三)蒙(卦四)需(卦五) 讼(卦六)师(卦七)比(卦八)小畜(卦九)履(卦 十)泰(卦十一)否(卦十二)同人(卦十三)大有 (卦十四)谦(卦十五)豫(卦十六)随(卦十七)蛊 (卦十八)临(卦十九)观(卦二十)噬嗑(卦二十一) 贲(卦二十二) 剥(卦二十三) 复(卦二十四) 无妄 (卦二十五) 大畜(卦二十六) 颐(卦二十七) 大过 (卦二十八) 坎(卦二十九) 离(卦三十) 咸(卦三十一) 恒(卦三十二) 遯(卦三十三) 大壮 (卦三十四) 晋(卦三十五) 明夷(卦三十六) 家人 (卦三十七) 睽(卦三十八) 蹇(卦三十九) 解(卦 四十) 损(卦四十一) 益(卦四十二) 夬(卦四十三) 姤(卦四十四) 萃(卦四十五) 升(卦四十六) 困 (卦四十七) 井(卦四十八) 革(卦四十九) 鼎(卦 五十) 震(卦五十一) 艮(卦五十二) 渐(卦五十三) 归妹(卦五十四) 丰(卦五十五) 旅(卦五十六) 巽 (卦五十七)兑(卦五十八) 涣(卦五十九) 节(卦 六十) 中孚(卦六十一) 小过(卦六十二) 既济(卦 六十三) 未济(卦六十四)

直觉与意象:《周易》思维略论

直觉与意象:《周易》思维略论

《 周易》 占筮的直觉思维所表现的情况正是这样。在蒙
昧的状态下 , 周围的世 界对 先 民来说 具有 相 当 的神秘性 , 所 发生 的一切也都具有不 可解 释的性质 , 所有 来到 的事情又必
须接 受。他们 没有今人 的综 合分析能力 , 是却 以敏锐 的直 但
觉关 照着进入视野 的所 有事物和所 有的变 化 。这 时候 , 他们 这种直觉关 照有 似《 子 ・ 间 世 》 说 的 “ 庄 人 所 心斋 ” “ 一 :若
的, 似乎成了这种特别的心灵的主要关怀。而我们所推崇的
因果律 , 却几乎完全 受到 漠视 。 又 说 :《 ” “ 易经》 待 自然 的 对
态度 , 似乎很不以我们因果 的程序 为然。 …… 当西方人正小 心翼翼地过滤 、 较量 、 选择 、 分类 、 隔离时 , 中国人情景 的图像 却包容一切到最精致 、 超感觉的微 细部分 。因为所 有这些成 分都会会聚一起 , 成为观察时的情 境。 …‘ 这 些情形显示 ” 哪 出与西方和 与我们今 天的 不 同, 它们 是古人 直觉 思维在 《 周 易》占筮方面的表 现 : 一 , 第 古人 重视几 率 , 或者 说不分 必然 和偶 然’ 二 , 有逻辑 分析 , ; 第 没 事物 之 间都是直 接的联 系 ; 第

来得都那 么的简易 和有 效。古人 以直觉 思维 见长 , 或者说较
多地保 留着原 始的直觉 思维 , 人 则发展 到理 性 逻辑思 维。 今 准此看彼 , 的确有高下正谬之感 。但事情并 不是这么简单 。 先民对周 围的事物 , 有着与现 代人 完全不 同的理解 。列 维 一 留尔说 : 原始人用与我们 相同的 眼睛 来看 , 是用与 布 “ 但 我们不 同的意识来 感知 。 [ 这种 意识 的不 同, 际上是 ” ] 实 思维 方式 的不 同。人类越 向文 明发展 , 即越远 离 自然 、 远离 神, 思维就越 呈 现为理 性 逻 辑性 。理性 逻 辑思 维 是 实 证思 维, 它要说明事情发生的原 因、 过程与结 果 , 要分析 众多 的矛 盾 、 自的作用 并 找 出其 中 的关键 , 各 而原 始人 靠 的 是直 觉 。

《周易》的思维方式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思维方式与哲学思想

其三 , 卦象征 的八 种 自然事 物 , 是静 止无 意义 的 自然物 , 八 不
“ 为上古筮书 的泛 称 , 易” 中国上古 如 其他 文 明一样 , 历 了 经 漫长的原始宗教时期 此时先民们 的思维方式 是原 始思维 方式 , 这
而是构成人类生存 状 况的某 种境 遇 。 自然 物 的形 态 、 性质 、 用 功 等因素被 引 申 出来 , 与其 它 因素 交 合 形 成 某 种 特定 境 遇 , 并 如 “ ” , 贲 卦 象传说 : 山下有火 ; 子 以明庶政 , 敢 折狱 ” “ 君 无 其意 是山 间草木被火光照耀有 “ 文饰” 象 , 申为政 教文 明 , 折 狱” 之 引 而“ 需
陈 洪 波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文 学院 , 汉 4 00 ) 武 325
摘 要 : 周 易》 《 被称 为儒 家经典之首 , 又被 看作是 占筮之 书。本 文着 重探 讨 《 易》 古老的 占筮之 书到表 现儒 家 的宇宙 但 用 从
观、 价值观 的人文哲理 之 书的改造历 程 , 由此进而探 讨 了《 易》 并 周 所表现 出来的取 象思维、 态思 维、 生性 思维和整体性 思 动 衍
天的请示看待的极其 重要 , 而请示 的方式就是 “卜 与“ 。陈 皓 ” 筮”
则需 八卦相重而成六十 四别 卦。别 卦是真正构建境 遇的象 征物 。
卦, 辞, 爻 是与六十 四卦 卦象系统 相联 系 , 明、 说 解释 、 申这 引
个 系统的文字 系统 , 其起源是经过 提炼 、 概括 的占筮记 录 , 编撰 而 者初步赋予 了它 一定 的哲 理意 味。说 明每 卦卦 义而 系 于每卦之 下的文辞称“ 辞” 包 括卦名 和 卦辞 , 卦 , 其基 本 意 向为指 明一卦 意

周易的数理思想体系

周易的数理思想体系

此文发表于《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一期《周易》的数理思想体系(安阳周易研究会名会长申斌)摘要:本文阐述了《周易》中所蕴含的“倚数——极数——逆数”这一数理思想体系,并对《周易》如何以“倚数”为本,以“极数”为用,以“逆数”为目的思想作为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周易、倚数、极数、逆数、数理思想体系《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自然哲学典籍,虽然它通常是以占卜形式出现,但其“取象运数”的思想,对中国早期科学发展影响很大,只要我们通过现象探究其本质内涵,不难发现它蕴涵和孕育着许多上古时期的数学知识和哲学思想。

其数学知识,后人称之为“易数”,它的哲学思想,后人则称之为“易理”。

二、三千年来,易学基本上是按这两个学术分支发展的。

然而,易学在发展过程中,易理和易数两派总是相互排斥,言理者摒弃“易数”,言数者摒弃“易理”。

严格说来这两种研究方向都有很多弊端,都是不完善的。

本来在《周易》中数与理是紧密结合的,不可分割两个方面。

数中蕴涵着理、理中蕴涵着数,数理之间有机的交融,形成了《周易》这部典籍的理论特色。

从《易传》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易》这部典籍对数的起源、数的作用、数的特点以及知数的目的等许多问题都有所论述,可以说《周易》中蕴涵着一个系统的数理思想体系。

这个数理思想体系就是“倚数——极数——逆数”模式。

更具体地讲,就是一个以“倚数”为其本,以“极数”为其用,以“逆数”为其目的的数理思想体系。

下面我们分别就“倚数”、“极数”、“逆数”的意义作简要论述。

一、“倚数”的意义在《周易·说卦》中一开头就明确讲述了圣人作《周易》的六条原则,即“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其中第二条“参天两地而倚数”中明确提出“倚数”的思想。

那么“参天两地”而“倚数”含义是什么现作一下解释。

历史上注《易》的学者很多,例如东汉末年的马融、郑玄,三国时期的王弼、虞翻、王肃,唐代的崔憬等对“参天两地而倚数”都作过诠释,但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只是在“参两”二字上作文章,把“参”当成“三”,把“两”当“二”,对“三”和“二”作牵强附合地解释,并没有把“参两”当成动词,而是误当成数词去望文生义解释,其结果是越解释,让后人越糊涂。

《易经》中的原始思维模式浅析

《易经》中的原始思维模式浅析



本文主 要根 据列维 一布 留尔的《 原始 思维》 一书解读
望, 那就是希望庆典顺利进行 。因为任何意外 的情况都有神秘的力
量, 从而影响夫妻二人今后的婚姻生活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世俗文 化中至今还有遗存 。人们 自然而然地认为 , 婚庆过程中出现的不正
《 周易》 认为《 , 周易》 中包含着 与现代 思维方式截 然不 同的具 有高
的《 原始思维》 书给 出的理 论视角或许 能帮我们开示 出一个新的 一 解读图景 。在这个新 的世界 图景中 , 我们能清 晰地 看到 ,易 经》 《 具
有深刻的、 玄妙 的、 鲜活 的义理 内涵 , 它其 中沉睡着我们现代人所不
我们如果尝试分析这些复杂的联 系,就会发现它们有如下共同 的特征 : , 其一 它们并不遵循规范着现代人思维的逻辑规律 ; 其二, 在
度智 慧的思维方式, 种思维方 武不注 重客 体的客观属 性, 这 而是注 重客观事物 中涂染与漫润着一些具 有情感 性和运 动性的神秘因素 ,
并 且 这 种 思 维 方 式属 于 集体 表 象 的 范 畴 。
常的现象是不 吉利 的。再 比如 , 早期人 们通 过观察认为 , 小贞吉 , “
家 的主人 , 主人有斥责 的言语 。这本是一幅对远行的旅人 很正常 的
在能理解的高度智慧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所展示的人文早期人那里由于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具有神秘的属性由于这些神价值和思维高度绝不亚于现代人的文明所具有的高度
文 化 研 究
《 易经》 中的原始思维模式浅析
王 晶
( 东政 法 学院 马列教 学部 山 东・ 南 20 1) 山 济 504
中图分类 号: 2 1 B 2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3 2 9 0 17 — 8 42 0 3 -2 - 2

画圆战术的文化源头——《周易》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

画圆战术的文化源头——《周易》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圆观念源远流长,3000多年来逐步运用和发展到各个艺术领域。

无论是文学戏剧作品,还是书法、绘画、建筑、园林设计等都处处渗透着圆的观念。

圆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的标准之一。

“画圆战术”的创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圆观念运用到了美妙的篮球世界。

有一种意境叫中国圆。

中国人向来讲究团圆和圆满,有着根深蒂固的圆观念,这种圆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地理气候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又离不开中国人自身主观意识的形成与积累。

中国人最早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直观感受,并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产生了对天的膜拜,对圆的崇尚。

钱钟书认为:“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

圆作为一种代表着和谐圆满的理想境界,既有形态上的完满,也代表着理想的境界。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甚至明显地成为一种精神崇拜,一种文化图腾。

”圆者,圆宰也“,圆既主宰着宇宙的一切,也成为世人心目中美的象征,更成为一种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

《周易》的“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归纳起来包括:取象思维、整体思维、循环思维、辩证思维。

这四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整体,渗透着圆的观念,并不断完善发展。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社会存在的状况和社会环境,而且有它的遗传性,并受传统的重大影响。

可以说《周易》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基础。

圆,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

圆,具有均匀对称、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客观的品质。

圆,具有稳定性、融合性和延续性。

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周易》的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是《周易》的重要思维方式。

圆作为一种图形,具备自己独特的形象特点。

圆无头五尾,无始无终,包容万物,循环往复。

而这些特点恰恰也是太极图示与卦象爻辞所蕴含的深意。

《周易·系辞传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汇象以成易,举易而皆象”。

从易经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从易经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从易经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

首先,周易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中的“易”字,意为变化。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强调世界的变化是无常的,人们应该适应变化并寻求变化中的机遇。

这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整体,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逆其自然。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农业、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其次,周易注重平衡与和谐。

易经中的八卦图象征着宇宙的各种力量和现象,其中阴阳、五行等概念都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等相互作用而成的,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五行的和谐,才能达到健康、繁荣和幸福。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建筑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此外,周易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共荣。

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周易强调了道德与人性的重要性。

易经中的“德”字,意为道德。

易经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

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实践,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政治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总结起来,从易经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可以发现中国古代人们强调变化、平衡、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道德与人性的重要性。

这些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周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周易》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启示

《周易》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启示

《周易》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共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鉴这种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周易》还强调了"顺应自然"和"自我调整"的思想。

这种思想可以教育学生学会适应环境变化并寻求平衡,而不是抵抗变化。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另外,《周易》的"六十四卦"也具有启发性。

它描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并且提供了应对不同情况的建议。

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学会应对不同的挑战。

总之,《周易》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周易》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学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其中的六十四卦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情境,通过对卦的解读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除此之外,《周易》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精神的教育方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他们的文化认同有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周易》的思想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素质、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力和决策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思想精神的认同。

周易的思维方式

周易的思维方式
我跟他讲起了阴阳的概念。我说:“你看啊,这世界上的事儿,就像白天和黑夜,有好就有坏,有阳就有阴。你工作不顺利,这就是阴的一面,但是你不能光盯着这不好的,你得找找阳的那面。说不定这是个让你学习新东西、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呢。就像冬天,冷得要死,这是阴,可这也是为了来年春天能有更好的收成,在默默地积攒能量啊。”
周易的思维方式
《以周易思维方式生活的指南》
我有个朋友叫老王,这人呐,整天迷迷糊糊的,做事没个准头。有一回他来找我,愁眉苦脸的,跟我说:“你说我这日子过得,怎么就这么乱呢?工作也不顺利,家庭也有点小矛盾,感觉自己就像在黑暗里乱撞的无头苍蝇。”我就笑了,对他说:“你呀,得有点周易的思维方式。”
老王瞪大了眼睛,问我:“啥是周易的思维方式?那不是算卦的东西吗?”我摆摆手,“你可别把周易想得那么简单。周易讲究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就像看一幅画,你不能只看一个角落,得看全貌。”
老张也笑着说:“还有啊,你得有敬畏之心。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懂的,就像那周易里神秘的卦象。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你要是整天浮躁不安,就像那风中的落叶,没个根基,啥事儿都干不好。”
老王听了我们的话,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哎呀,原来这周易的思维方式这么有用啊。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
我觉得吧,周易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它能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种平衡和智慧。我们不用把它当成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就把它当成是生活的小贴士。用阴阳的眼光看事情,接受变化,从万物的象里感悟,保持谦卑、敬畏,懂得坚持和等待。这样我们就能像一艘有着坚固舵手的船,在生活的大海里乘风破浪,驶向幸福的彼岸。生活里到处都是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就能让自己过得更加自在、从容。

用战略思维和智慧谋略讲解《周易》

用战略思维和智慧谋略讲解《周易》

用战略思维和智慧谋略讲解《周易》引言《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和哲学经典,其内容丰富,涉及天地人三才的关系以及变化无常的道理。

本文将通过运用战略思维和智慧谋略,对《周易》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战略思维与《周易》1.1 战略思维的定义与特点战略思维是指从宏观角度去解决问题,并在复杂环境中进行判断、决策和行动。

其特点包括全局观、长远性、目标导向等。

1.2 战略思维与《周易》的关联1.2.1 共同关注整体《周易》强调天地人三才之间的相互关联,而战略思维也强调从整体出发考量问题。

1.2.2 强调长远性和变化性《周易》中阐述了“万物皆变”的道理,这与战略思维中强调预见未来并适应变化的观点相契合。

1.2.3 运筹帷幄策略应用《周易》中的“卦”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模型,通过卜算和解析卦象,从而指导决策和行动。

二、智慧谋略与《周易》2.1 智慧谋略的含义与特点智慧谋略是指以智慧和思考为基础,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并运用策略实施达成目标。

2.2 智慧谋略在《周易》中的体现2.2.1 解读象传文字《周易》中的象传文字是对卦意的阐述和解释,通过深入研究并灵活运用这些思想,可以发掘出丰富的智慧谋略。

2.2.2 分析六爻变动六爻变动代表着事物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通过分析六爻的演变过程和含义,可以洞察局势并制定相应战略。

2.2.3 运用“先天后天”原则《周易》强调“先天后天”的观念,在制定战略时要根据外部环境与内在条件进行有机结合,保持平衡与变通。

结论通过运用战略思维和智慧谋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解释《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和道理。

宏观的视角和智慧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在历经变化中达成目标。

所以,通过将战略思维和智慧谋略应用于《周易》的解读过程中,可以提升我们对其内涵的把握和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用战略思维和智慧谋略讲解《周易》的内容编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谢谢邀请。

我从⼀九九五年开始学习研究《周易》,⾄今已有⼆⼗多年,刚开始也是和许多⼈⼀样看不懂,但是还是坚持不断的去看,慢慢的慢慢的就会有很多的感悟。

可以说周易对我的思维⽅式和做事的风格都起了很⼤的影响。

关于怎么看懂周易,我来总结以下⼏点,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先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况《周易》,⼜叫《易经》或者《易》,分为“经”、“传”两部分。

“经”即《周易古经》,分上、下两篇,成书时间⼤约于西周初期;“传”即《易传》,⼜称《易⼤传》、《⼗翼》,成书时间⼤约于战国晚期。

《易经》就是把⼋卦两两组合,,共组成六⼗四卦,每卦有六⽘。

每个卦都有卦辞,每个⽘也都有⽘辞。

所以全书共有六⼗个条卦辞,和三百⼋⼗六条⽘辞。

有⼈会问,怎么好像多出了两条?因为乾、坤⼆卦都有⼀个⽤⽘,所以是三百⼋⼗六条⽘辞。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加起来共有⼗篇,因此称为“⼗翼”,就像是《易经》的⼗只翅膀。

对易经的解读起很重要的辅助作⽤。

⼆、按照顺序学习我建议初学者,要先看易传,就是对照卦⽘辞,从易传中去寻找解释。

不要贪多,每天看⼀卦,积少成多,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两天三天看完⼀卦都可以。

总之⼀定要持之以恒的看,才会有收获。

很多初学周易的⼈,都会⽌步在开头的乾、坤⼆卦,因为这两卦的内容特别多,看着看着不懂,就没⼼思往下看了,感叹周易好难啊!然后就懒得再去碰那本书了。

其实这就错了,从第三卦屯卦开始,内容都⽐较少,你会越看越进⼊状态的。

三、⼼⽆杂念的学习看周易,不要⼀开始就满脑⼦想着什么时候会算卦啊之类的问题。

周易虽然是所有数术的基础,但周易不等于数术。

其实学习周易最⼤的好处是能让你的思维⽅式得到改变,从中你能感悟到它是⼀部关于宇宙⾃然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事物对⽴统⼀的辩证学说,更是⼀部关于怎么做⼈做事的学说。

这是⼀部会影响你⼈⽣的经典之作。

《周易》在历史上⼀直被尊称为“群经之⾸”、“⼤道之源”。

《周易》思维方式的特征

《周易》思维方式的特征

作者: 张鸿午[1];尹岩[2]
作者机构: [1]大连市社科联;[2]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讨
页码: 105-109页
摘要:《周易》之所以有着不衰的活力并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优秀典籍,就其思想体系本身来说,关键在于它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集大成和表现其思想内容的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周易》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周易》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而且是《周易》的凝聚和内核;不仅使《周易》超越了筮书的范围,以其特有的思想方法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而且影响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几千年文化和现代人的某些思想和行为.本文拟就《周易》的思维方式之特征谈几点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周易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之一是整体思维的思想。

二、《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之二是物极必反的思想。

三、《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之三是用中的思想。

四、《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之四是取象的思想。

五、《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之五是发挥主观努力促成事物变化的思想。

周易的内容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

“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

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

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二: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三: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四: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五: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

“—”为九,“--”为六。

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

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周易的价值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
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占测只属其中一大功能,《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