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教案

合集下载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曹操献刀》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曹操献刀》,了解三国时期曹操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曹操献刀》一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曹操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曹操献刀》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回答问题:“你听说过曹操吗?”“你知道曹操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你对曹操有什么印象?”并请学生简单说明。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30分钟)1.教师分发课文,学生们自主阅读,并在边读边思的同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心中认为最有特色的地方。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找到的特色之处。

3.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一个个搞笑情节,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步骤三:分析与鉴赏(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曹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如:惯于使用谎言、爱面子、自负、喜欢钻研科学等。

2.学生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3.教师分享自己的见解,结合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构建加以解读。

步骤四:仿写活动(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们进行仿写活动,题目为《我献刀》。

2.学生们分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提取共同特色,进行交流讨论。

步骤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们在本堂课中的发言和思考,对学生们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曹操献刀》的主题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教师给予简要解读。

3.老师宣布本节课的作业:根据今天的学习,写一篇《曹操献刀》的读后感。

四、教学延伸:1.邀请学校的历史老师或家长来讲解曹操的历史背景和形象,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三国历史的文章或小说,扩大他们知识面和阅读兴趣。

3.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性演讲或剧本创作,以展示他们对文学鉴赏的能力和创作才华。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意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片段。

2. 图片:与《曹操献刀》相关的历史人物、场景的图片。

3. 视频:关于《曹操献刀》的影视作品片段。

4. 资料:关于曹操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历史小说《曹操献刀》。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小说情节概述、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讲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

2. 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理解、语言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兴趣。

2. 情节概述: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4. 语言特色讲解:讲解小说中的成语、典故、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其含义和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国时期历史背景2. 小说情节概述3. 人物形象分析曹操董卓4. 语言特色成语典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曹操、董卓的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一个成语或典故,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曹操:机智、勇敢、果断;董卓:残暴、昏庸、刚愎自用。

(2)成语“献刀”表示献媚取宠,揭示了曹操的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三国题材的小说,如《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语言特色讲解3.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外貌描写:课文中对曹操、董卓的外貌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曹操的“姿容俊美”和董卓的“形容枯槁”。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二选修册中的《曹操献刀》教材,探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学习《曹操献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意义。

2.学习诗歌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应用。

3.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并加以评价和表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和《曹操献刀》的分析。

具体地,课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政治、社会背景以及《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曹操献刀》。

第二部分:学习诗歌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介绍《曹操献刀》的结构和特点,学生可以了解到“以话应诗”的艺术编写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诗句,学生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意图,把握《曹操献刀》的艺术技巧。

第三部分: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曹操献刀》的深入分析,找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诗歌中贵族的生活、情感和精神氛围。

2. 教学方法本教案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和欣赏水平。

(1)辅助教学工具与教学零组件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翻译软件、预拉幕和投影仪等设备,让学习更加直观、形象。

应用教学零组件对课本外的学科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興趣、好奇心。

(2)对话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应用:借助形式各样的课堂讨论、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寻求共同答案而且彼此了解道更加深刻,这些互动以及讲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激发了学生的专注和学习热情。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部分,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董卓对曹操的试探;曹操机智应对,取得董卓信任;曹操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董卓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董卓、吕布等。

3. 故事情节:献刀、试探、应对、刺杀。

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智慧、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形象、情节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观看与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操献刀》。

课文讲述了曹操献刀给董卓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领略英雄人物的风采。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曹操献刀的背景及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特别是“曹操、董卓、献刀”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原文3. 生字词卡片4. 历史人物图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曹操献刀的动机和意义。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5. 情景再现:让学生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体验。

6. 课堂练习: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曹操献刀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曹操的小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历史,领略了英雄人物的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情景再现和合作探究,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曹操的智勇双全。

作业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拓展:深入了解曹操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其优缺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课文内容《曹操献刀》的故事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讲述了曹操为刺杀董卓而献刀的故事。

这一内容涉及到古代政治斗争和英雄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一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中的三条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发音,流利地读出文本,更要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文中的情感色彩,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矛盾冲突的把握。

2. 对古代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曹操献刀》原文。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代文学知识。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曹操献刀》原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探讨故事主题。

4. 课堂讲解:(1)解析故事中的古代文学知识、表达技巧。

(2)讲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曹操献刀》中的精彩片段。

(2)推荐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1)熟读《曹操献刀》原文。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曹操献刀》为例,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选修语文课程中《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一节,分析其背后的智谋与勇气;对董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曹操此举对其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背后的智谋与勇气,理解董卓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曹操献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智谋和勇气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过程中的智谋和勇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事件对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人物:曹操、董卓3. 情节概括:曹操献刀,董卓性格分析,事件影响4. 重点语句:文章中的精彩描述和重要论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曹操献刀》中的智谋与勇气,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智谋和勇气的理解。

2. 答案示例:曹操在《曹操献刀》中展现了极高的智谋和勇气。

他在危急关头,巧妙地利用董卓的贪婪,成功救出父亲。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具备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时,善于运用智慧,勇敢应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曹操献刀》的内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曹操献刀背后的深层含义。

2.理解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想一想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曹操献刀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曹操献刀的看法,认为曹操献刀的动机是什么?四、分析曹操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曹操的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曹操献刀的背景及动机。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曹操献刀的语句,分析描写手法。

三、课堂练习1.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编写一段关于曹操的短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布置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其他故事,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曹操献刀的故事及曹操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背后的历史背景。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曹操献刀背后历史背景的理解。

三、分析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曹操性格复杂性的语句,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曹操的人物分析短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回顾曹操献刀的故事及曹操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故事中的其他人物。

二、分析课文中的其他人物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

三、课堂练习1.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编写一段关于其他人物的短文。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成语故事》中的《曹操献刀》一文。

详细内容为:文章讲述了曹操为救国而献刀给董卓,并借机刺杀董卓的故事,展示了曹操的智勇双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曹操的智勇双全,学习他为国为民的英勇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为国为民的英勇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成语故事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语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查阅成语故事书籍,了解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曹操为什么要献刀给董卓?他为什么要借机刺杀董卓?4. 例题讲解(1)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理解曹操为国为民的英勇精神。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成语造句。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曹操的认识。

(1)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成语故事,提高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曹操献刀→ 刺杀董卓智勇双全→ 为国为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成语造句。

(2)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他为了救国,毅然决然地献出了自己的宝刀。

(2)示例:我认为曹操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为了国家,勇敢地刺杀董卓,表现出英勇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第七章《三国时期》第一节《曹操献刀》。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理解其时代意义。

2. 通过曹操献刀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曹操献刀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重点: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曹操献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曹操献刀事件的兴趣,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献刀?献刀的背景是什么?”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站在曹操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曹操,你会献刀吗?”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事件,讲解相关习题。

a. 曹操献刀的背景是什么?b. 曹操献刀的过程是怎样的?c. 曹操献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a. 背景: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曹操实力壮大,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b. 过程:曹操以献刀为名,实则试探刘备,最终双方达成共识。

c. 影响:曹操献刀事件加强了曹操与刘备的关系,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d. 历史意义:曹操献刀事件展示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曹操献刀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意义。

b. 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曹操、刘备的性格特点,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评价。

2. 答案:a. 曹操献刀背景: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曹操实力壮大,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过程:曹操以献刀为名,实则试探刘备,最终双方达成共识。

影响:曹操献刀事件加强了曹操与刘备的关系,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历史意义:曹操献刀事件展示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

2024年曹操献刀新课标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新课标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新课标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三国鼎立”的第一节“曹操献刀”,详细内容为:介绍东汉末年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献刀的事件经过。

2. 使学生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意义,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献刀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曹操献刀的事件经过及历史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势力分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新课(1)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势力逐渐壮大,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2)曹操献刀的事件经过详细讲解曹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向汉献帝献刀的过程。

(3)曹操献刀的历史意义分析曹操献刀对三国鼎立局面、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影响。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曹操献刀的相关问题,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献刀事件经过曹操献刀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

(2)阐述曹操献刀的历史意义。

2. 答案:(1)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曹操献刀标志着曹操在政治上的崛起,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关于曹操的历史故事,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性和准确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深度。

曹操献刀详细教案

曹操献刀详细教案

曹操献刀详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第七章《三国时期》第一节“曹操献刀”,内容主要包括:曹操与董卓的关系、曹操献刀的原因、献刀过程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曹操与董卓的关系,理解曹操献刀的背景。

2. 掌握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分析曹操献刀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影响。

重点:曹操与董卓的关系,曹操献刀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曹操与董卓的关系董卓进京后,曹操曾一度投靠董卓,因其勇猛善战,受到董卓的赏识。

(2)曹操献刀的原因董卓荒淫无度,专权乱政,曹操看准时机,决定献刀以表忠心,实则趁机刺杀董卓。

(3)曹操献刀的过程曹操以献刀为名,接近董卓,趁机将其刺杀。

(4)曹操献刀的影响董卓死后,天下大乱,曹操趁机崛起,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曹操、董卓等角色,再现曹操献刀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4. 例题讲解:以曹操献刀为背景,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曹操与董卓的关系2. 曹操献刀的原因3. 曹操献刀的过程4. 曹操献刀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曹操与董卓的关系。

(2)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答案:(1)曹操曾投靠董卓,因其勇猛善战,受到董卓的赏识。

(2)曹操献刀的原因:董卓荒淫无度,专权乱政,曹操看准时机,决定献刀以表忠心,实则趁机刺杀董卓。

影响:董卓死后,天下大乱,曹操趁机崛起,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曹操献刀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3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3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小说鉴赏》第二单元《三国演义》章节,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把握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及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从曹操献刀的故事中体会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熟练复述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及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曹操为什么要献刀?(2)曹操献刀的过程是怎样的?(3)曹操献刀的结果如何?(1)曹操:机智、勇敢、果断、权谋(2)刘备:仁爱、宽厚、谨慎、忠诚(3)关羽:忠诚、勇猛、义气、谦逊(1)小说中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2)小说中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的?(1)请简要概括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

(2)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说明。

6.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了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掌握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及艺术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

(2)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2. 答案:(1)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曹操刺杀董卓未果,献刀给董卓,趁机逃脱,后与刘备、关羽结义,共同对抗董卓。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3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3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小说欣赏》中的《曹操献刀》章节。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的英勇事迹。

内容包括对小说背景、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鉴赏能力;3. 掌握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曹操献刀》原文、相关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曹操献刀》。

2. 新课内容:让学生阅读原文,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性格特点,讲解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修辞手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人物:曹操、董卓3. 叙事手法:顺叙、倒叙、插叙4. 修辞技巧:比喻、夸张、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献刀》中的人物性格和修辞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对曹操、董卓等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举例说明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三国题材的小说,如《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性格特点的要求;2.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物性格和修辞手法;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3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3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小说欣赏》第二单元《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一节。

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曹操献刀》的原文阅读与赏析,通过曹操献刀这一事件,了解三国时期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理解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小说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故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事件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时代背景。

难点:对曹操献刀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品质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文,了解故事情节。

3. 赏析: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性格特点,讨论曹操献刀的原因及意义。

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曹操、刘备、关羽的性格特点。

答案:曹操:机智、勇敢、果断;刘备:仁爱、宽容、明智;关羽:忠诚、勇敢、正直。

练习:简要概括曹操献刀事件的过程及其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事件,谈谈你对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的认识。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2. 拓展延伸: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与曹操、刘备、关羽相关的故事,了解他们的事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曹操献刀事件,让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人物性格特点及时代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品质。

课后,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相关故事,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曹操献刀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曹操献刀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曹操献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描写》中《曹操献刀》一课。

文章主要讲述曹操为除去董卓,向其献刀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何献刀、献刀过程以及献刀后结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解曹操献刀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掌握文章中人物描写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过程中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人物描写方法,理解曹操献刀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战争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智慧与勇敢,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魅力。

3. 讲解课文:分析曹操献刀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文章中人物描写方法。

a. 曹操献刀背景:董卓专权,民不聊生,曹操欲除去董卓,为国家除害。

b. 献刀过程:曹操以献刀为名,接近董卓,趁机行刺。

c. 献刀结果:曹操行刺失败,逃离长安。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在献刀过程中心理变化,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其他历史人物形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背景、过程、结果2. 人物描写方法a. 心理描写b. 语言描写c. 动作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献刀过程中心理变化,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答案:曹操在献刀过程中,表现出勇敢、机智、果断等心理特点。

在面对危险时,他临危不惧,果断采取行动。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关于曹操故事,解曹操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分析曹操心理变化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曹操、献刀者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3)能够领悟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体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正义的品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2)曹操、献刀者性格特点的分析;(3)故事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对曹操、献刀者复杂性格特点的把握;(2)对故事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等特点;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3. 角色扮演法:分组扮演故事角色,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体验;4.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曹操献刀》;2. 参考资料:有关曹操、献刀者的历史背景资料;3. 教学道具:曹操、献刀者等角色服装、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操献刀》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 讲解与讨论:讲解故事中的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曹操、献刀者的性格特点;4.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故事角色,进行角色表演,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体验;5. 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6. 寓意讲解: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教育意义;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的《曹操献刀》章节。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才华以及古代官场的权谋斗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古代官场风气。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代小说的魅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勇双全、忠诚勇敢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曹操献刀》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预习笔记、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官场的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官场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梗概,检查预习情况。

3. 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详细讲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官场风气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作文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故事背景曹操献刀原因人物性格分析官场风气揭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曹操献刀的故事中,谈谈你对忠诚、智慧、勇敢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三、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四、课时计划:二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设计】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认识学生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点拨相结合,鉴赏探究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学法指导】把握人物形象,能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一、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反革命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如今,都已沉沉睡去。

但,每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眼前,却依然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教人禁不住共其悲欢,久久难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深入认识曹操的形象。

二、单元介绍(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完成1、2后,由教师点拨补充,对问题1进行多媒体展示)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点拨: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性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伺候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

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2、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此环节广开言路,主要是把讨论的自由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做评论)三、了解《三国演义》1、阅读“课前提示”(让学生齐读本段文字)《三国演义》所叙故事起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三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由哪一方来统一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成为表现全书思想内容的关键。

2、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生卒年不详。

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

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

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

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PPT展示)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PPT展示)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此诗PPT展示)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PPT展示)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3、补充介绍:历史演义小说的源头(PPT展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描写了上百次战争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堪称“军事文学”之王。

4、《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它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

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袭,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5、《三国演义》的主题(PPT展示)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1)正统说,即所谓的“尊刘抑曹”。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的愿望。

(3)“忠义”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讴歌封建贤才说。

(此物点具体观点见教师用书P5)四、解读文本㈠梳理情节1、概括故事梗概(理清结构):(PPT展示)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

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③路遇陈宫④错杀伯奢2、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补充关于“章回小说”的知识点:《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祖,开创了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

章回小说是受话本的影响而产生的。

“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发生,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话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讲史”。

“讲史”篇幅一般比较长,一次讲不完,于是就在一个要紧处打住,说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正是这样的做法启示了中国小说,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每一回都有题目,叫“回目”。

“回目”一般是整齐对仗的两句话,能概括这一回的主要内容。

以下列举一下回目:《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示例:王允旧臣哭社稷曹操奇谋借宝刀(PPT展示)教师点拨:孟德献刀遇弑贼李儒献计操脱身识谎言陈宫擒曹仰曹志二人携手访伯奢孟德心疑杀无辜陈宫识操㈡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PPT展示)(方法提示:①必须抓住文中的细节等描写,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1、品味语段,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学生按情节分成四小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记录发言)⑴借刀:问:“曹操借刀”这一情节中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它能反映出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心明,果断(语言描写,反衬手法)“……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语言描写B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辞别众官而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点拨:这个情节说明曹操识大义,谋大略,勇猛与胆识——体现其英雄的一面。

⑵献刀A操径入——目的性强,勇敢果断(动作描写)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善度势情(心理描写)C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点拨:勇敢果断、善度势情、随机应变、临危不乱,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莽汉。

⑶路遇陈宫操言:“我是客商……”——奸诈,狡猾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有大志(语言描写)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有感召力(侧面烘托)点拨:智谋机警,非凡的远大志向,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⑷错杀伯奢问:曹操为何要杀死吕伯奢全家?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从中又能体现他的什么性格?A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多疑B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C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自私(语言描写)D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自私残忍(语言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点拨:这个情节体现曹操多疑、狡诈、残忍与自私的性格特征——奸枭的一面。

2、总结本文中曹操形象: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画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五、探究讨论根据本章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歇后语,曹操误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你怎么看待曹操的误杀和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

六、拓展阅读进一步分析《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把握曹操复杂丰富的人物性格,并能作辩证评价。

(一)多元解读人物形象问:小说中还有其他表现曹操性格的经典章节吗?(教师出示PPT,展示小说中描写曹操的章节,学生分成三小组自主探究,然后三组学生分别展演组内研讨成果)点拨:教师再引导学生补充《三国演义》中相关曹操的情节罗列:杀杨修……羡才又妒才;梦中杀人……孤独又疑心;割头发……言而有信。

(二)阅读课前提示中“《三国演义》……奸绝”1、《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同学们知道吗,请谈谈对他们的理解?“奸绝”——曹操。

他奸邪狡诈,又残忍多疑,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借粮官的人头以弹压军心、梦中杀人等都可以看出他的狠毒。

“义绝”——关羽。

他义薄云天,身陷曹营,不为金钱美色所动,为寻找刘备,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煌是不负桃园结义。

“智绝”——诸葛亮。

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退敌、造木流马等,都显示了他超人的智慧。

2、结合对文本理解谈谈曹操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