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该石刻应该是

对谁的赞扬()

A.神农氏

B.大禹

C.汉武帝

D.商鞅

“教田”这一信息相符。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上述规定反映出()

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

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

家庭方面的体现。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下列对上述材料

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

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

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

耕作方式的比较。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其规定主要是为了()

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

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

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

收入。

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

A.商

B.周

C.秦

D.唐

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公元前127年,又“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他这样做是为了()

A.促进全国商业的发展

B.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C.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D.打击豪富以加强集权

胁中央集权。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7.据《文献通考·钱币考》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据此可推断出宋代()

A.四川地区是商业贸易最为兴盛的地区

B.官府垄断货币的铸造

C.最初的纸币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发行

D.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私为券”表明纸币发行开始于民间,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8.唐中期以后,“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竞以现钱

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上述材料反映了()

A.柜坊初起于长安,五代及宋时遍布各地

B.柜坊是封建政府设置的金融交易场所

C.柜坊兼具银行、客舍、邸店等多种功能

D.柜坊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

“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竞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等信息判断,D项符合题意。

9.南宋赵汝适《诸藩志》载:“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于前,

买者酧之于后。皆以其值置诸物旁,待领值,然后收物,名曰鬼市。”由此可见,当时的鬼市是

()

A.政府在边境上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

B.自由贸易的市场

C.城市中受政府严格控制的交易市场

D.农村的定期集市

市场。故选B项。

10.公元196年,曹操接受枣祗等人的建议,在许下召募流民“兴立屯田”,获得成功并向北方各地推广。曹操推广屯田的背景是()

A.战乱使黄河流域出现大量荒地

B.土地私有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C.少数民族的垦田方式影响中原

D.南方的大量农民迁往黄河流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土地大量荒芜。曹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行屯田制的。故选A项。

11.汉初,政府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衣丝乘车”的禁令,这实质上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挑战。

1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

A.放松了政府对盐业的监管

B.导致了市场盐价的暴涨

C.创新了盐业的经营机制

D.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调剂盐价的举措来看,其改革并没有放松监管,也没有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不会导致盐价的暴涨。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3.导学号34224010(2019课标全国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

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皿,这破坏了明前中期的等级规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冲

击了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故排除A项。官员不得

使用玉制器皿是朝廷的规定,并非传统的伦理,且材料信息没有指向市民阶层,故C项错误。由

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14.明代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道:“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

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外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明代”“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等关键信息,可判断材料中的现象是“海禁”政策实施的后果。故选B项。

15.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