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十种文化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
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无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
(六)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
①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五)元代的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
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
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
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
②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2)装饰纹:
中国彩陶的历史发展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 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 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 源、土壤发育良好。
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
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 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 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 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 占到20%—50%。彩陶 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 美,以旋涡纹、水波纹、 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 畅,图案明丽。马家窑 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 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 的发展。
仰韶文化中期
仰韶文化中期是迅速发展的扩张时期,也是对 我国史前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短短几百 年间,其典型文化因素,即勾叶、圆点、弧三 角纹及双唇口尖底瓶,迅速传遍中国北方的广 大地区,甚至波及影响到长江流域。1985年, 著名学者苏秉琦在“晋文化讨论会”上,为了 阐述中国古文化一系列的连贯发展关系,曾赋 诗一首,并经张政烺先生书写,长期悬挂在办 公室:
彩陶繁荣期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仰韶文化早期大体延续了约 1000年,距今约7000年—6000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 两个阶段,前段以宁县董庄遗址为代表,后段以大地 湾二期为代表。后段遗存有碳测年代数据,经校正距 今约6500年—6000年,前段数据暂缺,估计年代大约 当在6800年6500年。 早期前段目前只发现于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的合水、 宁县、正宁等地,经发掘的遗址有宁县董庄、合水孟 桥遗址,正宁宫家川也采集到一批早期陶器。遗址主 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阶地上,在陇东的黄土塬面及沟 壑地带至今未曾发现早期遗址。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 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文化特征
(1)遗址大多位于山谷中的河边台地,陇东黄土 塬的塬边及沟壑也被先民选作居住地,对环境条 件的适应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较高的 甘南临潭发现的此类遗存就是明证。 (2)房屋仍为半地穴式建筑,大地湾遗址中的房 屋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师赵村发现一座圆形房屋 遗址。 (3)陶窑均为横穴窑,大地湾、师赵村均有发现。 一般分为火塘和窑室两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 处,呈圆形或长方形,有火道通人窑室。 (4)本期墓葬资料甚少,按常理推测应有集中的 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见踪迹。 (5)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 的橙黄陶、灰陶以及褐陶。 (6)陶制生产工具以纺轮、陶刀为主,仍有少量 的陶锉,形制较前复杂。 (7)石器的形态和技术比早期有所进步,加工较 为精细,如常见的石斧更为厚重,石铲刃部更为 锋利,石刀钻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转移。 (8)骨器种类、数量与早期相比有较明显减少, 表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现不少精品 骨镞、骨笄。
论原始社会各时期各地域彩陶纹样PPT课件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 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 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 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 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 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 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 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 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 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总体看 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 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 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 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 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第4页/共9页
0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彩陶
旋涡纹彩陶
舞蹈纹彩陶
彩陶双连杯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距今约4600多年,由庙底沟型发展分化而来。半坡 型与庙底沟型彩陶多以敞口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其装饰多用同心圆 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效果,装饰花纹多用玄纹、波浪纹、同心圈纹、 网格纹、点纹、旋涡纹等。马家窑型装饰大多都布满器体,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一大特点, 配以外部的旋涡纹,产生流畅、旋动的感觉,是马家窑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杰作。罐的肩部描绘的那 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千回百转的旋涡纹使我们仿佛看见当时黄河水流波涛汹涌的壮观画面。彩 陶的作者从奔流不息的河水中获得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并给以物质的体现,变为艺术的形象,因此特别 富有感染力。
第5页/共9页
马家窑型彩陶又一杰作是青海大通县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盆中装饰有三组舞蹈人物,每组五人, 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部有辫子,每人后部都有一尾状装饰,围成一圈,翩翩起舞。每组人物的两端以 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 还有倾斜叶片纹装饰。我们透过这些抽象化的图案,可以想象出原始时期,虽然 生产力低下,但是氏族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生产生活都很愉悦的社会状况。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1)仰韶文化彩陶:a.半坡类型 b.庙底沟类型(2)马家窑文化彩陶a.马家窑类型 b.半坡类型c.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以龙山文化,黑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1921年河南渑池。
青铜的优点:硬度大、熔点低、具有金属光泽和化学稳定性、凝固后收缩率小。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商时期一般不用回纹作地纹青铜器的装饰手法:(名词解释)a镶嵌:在青铜器上嵌饰其它物质材料(松石、红桐、金银丝)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春秋多用红桐,战国时期盛行金银错。
b金银错:或称错金银,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细砂岩)再磨错平滑,春秋新创造,战国时流行。
C 鎏金: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1:7的比例加入水银,使其熔化成液体,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被称为金泥,将金泥蘸以盐、巩等物质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成为“鎏金”。
商代青铜器:《乳钉纹方鼎》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薄胎、卷边、川字钮(弦纹钮)、双层纹商周青铜器的装饰意匠:青铜器的装饰意匠,首先表现在纹样的造型结构与铸造工艺密切结合方面。
其次,是适应器物的形体构造特点,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装饰面或装饰周区,并根据不同的装饰面和装饰周区施以不同的装饰母题和不同组织形式的纹样,从而使纹样和器形密切结合,形成统一完整的艺术整体,装饰纹样的组织形式,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如在主要的装饰面上往往施以单独的饕餮纹、乳钉纹等。
有的则采取全然相反的办法,主要装饰面不施纹样,完全空白,而在其他部位施以纹样,但无论怎样都是为了达到器物造型特征的突出和完整的艺术效果,装饰面的划分也因器物的造型不同而异,为了使主要装饰面上的装饰纹样鲜明突出,常常采用三层重叠组织结构。
三代玉器主要有两大类:礼制性质的,另一个是装饰性的,此外还有少量工具日器等。
璧:用途:a.礼器《周礼》说璧是祭天的礼器。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注:1. 红色标注为主要文化类型,另外在文化类型具体断代上,部分文化类型有些资料比表格时间提前约1000—2000年。
2. 此外还有属于晚期的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
彩陶类型按照地域分布划分:参考资料:姚江波.彩陶鉴赏与收藏)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按地区分类第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彩陶第二、陕西泾渭流域一带的彩陶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1)白庙等遗址(2)北首岭下层类型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半坡类型(2)半坡中层等遗址(3)半坡上层类型三、客省庄二期文化第三、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邻境地区的彩陶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东庄村等遗址(2)庙底沟类型(3)西王村类型三、庙底沟二期文化(文化三)第四、河南中部地区的彩陶一、裴李岗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仰韶文化(2)大河村类型(3)秦王寨类型第五、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地区的彩陶一、磁山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后冈类型(2)大司空类型第六、河套地区的彩陶一、白泥窑子等遗址(文化一)二、海生不浪类型(文化二)第七、东北地区的彩陶一、红山文化(文化一)(1)红山后等遗址(2)石棚山等遗址(3)白斯朗营子等遗址二、土珠子等遗址(文化二)第八、鲁南淮北地区的彩陶一、北辛类型文化(文化一)(1)青莲岗文化早期(2)大汶口文化早期(3)大汶口文化中期(4)大汶口文化晚期第九、南京、镇江地区及淮南一带的彩陶一、青莲岗文化(文化一)二、北阴阳营文化(文化二)第十、太湖和钱塘江地区的彩陶a太湖地区一带一、马家浜文化(文化一)二、崧泽文化(文化二)b宁波、绍兴地区一、河姆渡一期文化第十一、福建、台湾、广东沿海地区的彩陶a福建沿海地区一、昙石山文化(文化一)(1)昙石山下层类型(2)昙石山中层类型b台湾沿海地区一、大坌坑文化(文化一)二、凤鼻头文化(文化二)三、圆山文化(文化三)c广东东部和中部地区第十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彩陶a汉水中游地区一、下王冈等遗址(文化一)二、黄栋树等遗址(文化二)b鄂西一带地区一、大溪文化(文化一)二、屈家岭文化(文化二)c鄂东、鄂中一带地区一、屈家岭文化(文化一)第十三、西藏、澜沧江上游的彩陶一、卡若文化(文化一)第十四、新疆地区的彩陶一、新疆东部地区二、塔里木河流域三、伊犁河流域参考资料:张明川《中国彩陶图谱》。
彩陶文化简介
彩陶文化简介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
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
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
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
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
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
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
鱼体分割、抽象、重组。
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
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
(完整版)新石器时期彩陶
新石器时期彩陶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
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
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
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
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
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
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
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
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
碗较小,直口。
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大气磅礴的中国彩陶
二、 融汇多种原始信仰的彩陶艺术
在彩陶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氏族社会 由繁榮到解体的大変革,人们的信仰随着社会的进步也 发生変化。然而先后出现的各种原始文化信仰并非都是 互相排斥的,其界限有模糊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是共 存的,中国远古文化的各种原始信仰也反映到中国彩陶 艺术中。
1、图腾崇拜
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距今六千年左右, 彩陶器形以筒形瓶为特色,纹样以纽索纹为特点。距 今五千多年的屈家岭文化,彩陶以高圈足壶为特色, 彩陶纺轮上的太极式图案引人关注。
5、青铜时代以后的彩陶
距今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迈入青铜时代门槛, 彩陶已经衰落,西北地区的彩陶长期地延续发展,反 映出浓厚的草原文化的气息。先后出现了齐家文化、 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和新疆远古诸文化等 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在西藏的卡若文化也发现了彩陶。
中国彩陶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花纹精美、 图案繁丽、格式活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被誉为新 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1、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
西亚和中亚的彩陶图案,多为散点式或对称式的 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是呈静态的。中国许多文化 类型的彩陶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庙底沟类型彩陶的 変体鸟纹,以弧线和圆点组成,展现出旋转翩舞的形 态,图案构成往往用不对称的自由格式。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以各种旋动格式构成,旋 纹千姿百态,具有奔动不息的生命力(图三十七)。 常采用以点或圆定位的方法,使多元的图案动而不乱, 繁而有致。
彩陶是中国最早以彩绘纹样与造型相结合的艺 术,集中反映出中国远古陶器艺术的辉煌成就。中 国彩陶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産 生彩陶的地区之一,在世界远古时期的彩陶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
一、 绚丽多彩的各文化类型的彩陶
[讲解]彩陶文化
[讲解]彩陶文化彩陶文化:(1)仰韶文化彩陶:a.半坡类型 b.庙底沟类型(2)马家窑文化彩陶a.马家窑类型 b.半坡类型c.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以龙山文化,黑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1921年河南渑池。
青铜的优点:硬度大、熔点低、具有金属光泽和化学稳定性、凝固后收缩率小。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商时期一般不用回纹作地纹青铜器的装饰手法:(名词解释)a镶嵌:在青铜器上嵌饰其它物质材料(松石、红桐、金银丝)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春秋多用红桐,战国时期盛行金银错。
b金银错:或称错金银,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细砂岩)再磨错平滑,春秋新创造,战国时流行。
C 鎏金: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1:7的比例加入水银,使其熔化成液体,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被称为金泥,将金泥蘸以盐、巩等物质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成为“鎏金”。
商代青铜器:《乳钉纹方鼎》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薄胎、卷边、川字钮(弦纹钮)、双层纹商周青铜器的装饰意匠:青铜器的装饰意匠,首先表现在纹样的造型结构与铸造工艺密切结合方面。
其次,是适应器物的形体构造特点,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装饰面或装饰周区,并根据不同的装饰面和装饰周区施以不同的装饰母题和不同组织形式的纹样,从而使纹样和器形密切结合,形成统一完整的艺术整体,装饰纹样的组织形式,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如在主要的装饰面上往往施以单独的饕餮纹、乳钉纹等。
有的则采取全然相反的办法,主要装饰面不施纹样,完全空白,而在其他部位施以纹样,但无论怎样都是为了达到器物造型特征的突出和完整的艺术效果,装饰面的划分也因器物的造型不同而异,为了使主要装饰面上的装饰纹样鲜明突出,常常采用三层重叠组织结构。
三代玉器主要有两大类:礼制性质的,另一个是装饰性的,此外还有少量工具日器等。
璧:用途:a.礼器《周礼》说璧是祭天的礼器。
中国传统图案2—彩陶图案
图2-24 彩陶图案的黑白相守
六.各类型文化中彩陶图案的特征 1.仰韶文化 1.仰韶文化 早期 半坡类型——鱼纹为主;人与鱼的结合纹样(人面 鱼纹为主;人与鱼的结合纹样( 半坡类型 鱼纹为主 鱼纹) 鱼纹)
图2-25 仰韶早期半坡类型
2.仰韶文化 2.仰韶文化 中期
庙底沟类型——鱼纹为主 鱼纹为主 庙底沟类型
法,但都建立在简洁的基础上
■
抽象的几何纹图案是中国彩陶图案的代表
■
的,另一部分是从彩陶的具象图案演变而成
图2-6 彩陶图案
图2-7 彩陶图案
图2-8 彩陶图案中 具象鸟纹的抽象过程
图2-9 彩陶图案中具象 飞鸟纹的抽象过程
图2-10 彩陶图案中具象 鱼纹的抽象过程
3.彩陶图案中的具象图案语言 3.彩陶图案中的具象图案语言
■
抽象几何图案语言的比较
图2-16 彩陶图案语言比较
四.中国彩陶图案的构成方式 中国彩陶有多种构成方式,有自由的任意构成,也有格律式的构成, 中国彩陶有多种构成方式,有自由的任意构成,也有格律式的构成, 同时所有图案的装饰位置均在人的视线最为集中的部位 1.彩陶中的几何图案绝大部分是以二方连续的方式出现 1.彩陶中的几何图案绝大部分是以二方连续的方式出现
中 国 彩 陶 图 案
第二节
一.彩陶概括 彩陶概括
中国彩陶图案
中国的彩陶产生于距今7000年之前,其自身的发展有4000年的历 年之前,其自身的发展有 中国的彩陶产生于距今 年之前 年的历 史,是世界上古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的文化是多源头的, 是世界上古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的文化是多源头的, 彩陶分布在全国7000多个地方,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仰韶 多个地方,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彩陶分布在全国 多个地方 仰韶 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1.山东,江苏,河北"河淮三角洲"的大汶口文化 山东,江苏,河北"河淮三角洲" 山东 2.河南,陕西,山西的"洛渭汾核心地区"仰韶文化 河南,陕西,山西的"洛渭汾核心地区" 河南 3.江苏,浙江,安徽的良渚文化 江苏,浙江, 江苏 4.湖北,湖南,江西的屈家岭文化 湖北,湖南, 湖北 5.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 甘肃, 甘肃
仰韶文化彩陶纹样的特点
仰韶文化彩陶纹样的特点彩陶艺术—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窑文化谈起。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手工业生产—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彩陶的产生是制陶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窑文化类型。
他们之间的不同构成了彩陶丰富多彩的历史。
就以下七个方面论述他们的不同。
一、发现地区。
仰韶文化,经过考古专家的陆续发掘,在陕西、山西、河北和甘肃东部等地区都有发现,逐渐形成了以中、晋为中心的地区。
仰韶文化彩陶一山西、河南出土的最多也,装饰也最丰富。
其有两种类型:半坡类型在今陕西省东郊庙底沟类型在近河南省。
大汶口文化,首次被考古科学家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
他的主要遗址在我们山东1 / 4宁阳堡头、曲阜膝下候、安丘景芝镇、临沂大范庄、胶县三里河和刘林大敦子、新沂花厅村等。
屈家岭文化,在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江汉地区,经过发掘的遗址除屈家岭外,有湖北郧县青龙泉,宜都红花套以及河南淅川等处。
马家窑文化主要位于黄河上游,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一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
二、装饰纹样。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纹样内容比较丰富,有动物纹样、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
属于动物纹的纹样有鱼纹、鹿纹、鸟纹、蛙纹、人面鱼纹、鸟鱼纹、蜥蜴纹等。
几何纹分别有网纹、三角斜线纹、三角着线纹、弦纹、宽带纹、折线纹、个字纹、圆点纹、叶形圆圈纹、火焰纹等有十几种母体及演变的二、三十种纹样形式之多。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装饰纹样形式较多,有圆点纹、窄条纹、圆圈纹、花瓣纹、八角纹、平行折线纹、回旋勾连纹、带状网格纹2 / 4等十几种,其中,个别纹样和仰韶文化纹样很相似,说明彼此在文化交流上关系密切。
此外,还有着较多的植物纹样,以花瓣纹及其演变的装饰纹样为最典型。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
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艺术遗产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瑰宝之一。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分为黑陶、红陶、灰陶和彩陶四大类。
黑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一种类型。
黑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表现形式而闻名,通常采用泥坯作为基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黑陶的特点是色泽深沉,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细腻。
黑陶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鼎、簋、瓶、罐等形状,同时也有雕刻精美的人物、动物和纹饰图案。
黑陶的纹饰多为线条交叉、波浪状、螺旋状等,形式简洁而富有动感。
红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另一种类型。
红陶的特点是色泽鲜明,质地细腻。
红陶通常采用红色或橙红色的陶泥,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红陶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盆、碗、盘、罐等形状。
红陶的纹饰主要以线条、点、圈等基本图案为主,同时也有一些雕刻精美的动植物形象。
红陶的纹饰简洁而富有装饰性,展示了仰韶文化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三,灰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又一种类型。
灰陶的特点是色泽灰暗,质地细腻。
灰陶通常采用灰色或灰黑色的陶泥,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灰陶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壶、罐、盘、盆等形状。
灰陶的纹饰主要以线条、点、圈等基本图案为主,同时也有一些雕刻精美的动植物形象。
灰陶的纹饰简洁而朴实,展示了仰韶文化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彩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一种特殊类型。
彩陶是在黑陶、红陶或灰陶的基础上进行彩绘而成。
彩陶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
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常见的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同时也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
彩陶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体现了仰韶文化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力。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彩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表现形式展示了仰韶文化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不同类型的彩陶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共同构成了仰韶文化彩陶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彩陶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彩陶
简单明快的原始彩陶
兴盛时期: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艺术作品:人面鱼纹盆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认识并掌握了粘土的可塑性能,并在长期用火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方法。
淘气可用来饮食、炊煮和储藏,他的发明和使用,即使人们定居生活的产物,有帮助人们巩固这种定居生活,使人们不可或缺的是日常用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制造陶器不在满足与实用,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彩陶逐渐成为主流。
人们在陶器上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甚至描绘人类自身,寄托愿望,祈求圣灵保佑等。
这是人类原始的巨大进步。
彩陶图案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
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几十种。
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均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半坡彩陶半山彩陶
庙底沟彩陶仰韶文化彩陶。
最新新石器时期彩陶
新石器时期彩陶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
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
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
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
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
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
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
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
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
碗较小,直口。
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自然淳朴的彩陶术
新石器时期漩涡纹彩陶尖顶壶(马家窑文化马 家窑类型) 纹饰以一个同心圆为中心,向四周旋转展开, 构成优美流畅的漩涡纹图案,在三角弧线的空 间处自然形成一个圆点,好似波涛中溅起的水 花,极富装饰性,并有适用性。
• 几何形纹彩陶碗( 1956年河南陕县 庙底沟出土) • 花纹的单位是在圆形内作横线分割, 然后以圆弧线连接,有些像过去的 “钱”的形状。
一、彩陶
自然淳朴的彩陶艺术
1、彩陶的类型风格特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水平发展很高,能制 非常优美的彩陶,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 文化”,分布很广,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有仰韶文化(最早 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 有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冈文化;长江中下游有河 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根据时间先后,艺术风 格特点不同,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 马厂等几个主要类型。
几何形纹彩陶盆和彩陶碗(1956 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从结构上看,其意匠特点首先 是以“点”和“圆”点定格,然后 一点为起点,有规律地描绘曲 线,有的地方填实,显得节奏 感很强。
• 波线纹彩陶碗( 1956 年河南陕县 庙底沟出土) • 在横线之上增加了阴文的波线纹, 使纹饰变得更活泼。位于横线上 的一行圆点,在结构的处理上由 定点使波纹线起伏。
交错或重叠复合: 采用两个或大小不同的连续纹样,交错排列进行 连续不同的排列,也可以利用波折线,沿线的起 伏排列,由此得到重复与曲线结合的视觉美感
• 人头形彩陶塑(甘肃和政半坡出 土):这件陶塑发现于 20世纪20 年代,有人认为是陶器上的器盖, 同时出土的还有几件,外形塑成 象形的人首, 面部纹饰虽然不同, 但都是用几何形来装饰的,几何 形装饰和自然形的外形组合显得 十分妥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官台文化 大地湾遗址早期
文化二
仰韶文化
大地湾遗址中期 大地湾遗址晚期 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类型 掌坪等遗址 掌坪、边家林等遗址
文化三
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边家林遗址
柳湾、白道沟坪、蒋家坪等遗址 马厂类型 鸳鸯池等遗址 常山等遗址 靳家坪等遗址 彩陶文化类型 文化四 齐家文化 柳湾等遗址 皇娘娘台等遗址 洛门、朱家沟等遗址 文化五 四坝文化 姬家川类型 文化六 辛店文化 张家咀类型 唐汪类型 文化七 文化八 文化九 文化十 寺洼文化 卡约文化 诺木洪文化 沙井文化 祁甲(齐家)坪等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