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二十位大师(管理学学科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打破体制壁垒,并创造一种通 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使知识的流动得到鼓励和刺激的企 业文化。
坎特强调诸如员工参与和团队合作这样的观念。这些 做法能使组成这个公司的分散的部分和个人联系更加密 切。协调和合作是必要的。
在现代企业的复杂环境中,“自行其是”的企业家不 再有任何空间。因为几乎没有单独的个人有足够的能力 进行非常复杂的管理。相反,她说,我们正在进入只有 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后企业家”时代。
她认为,创新是成功的关键,根本的问题是大多数企 业不习惯于管理创新。公司面临的挑战是使个人得到试 验、创造、开发、检验-也就是创新的力量”。
坎特说,创新受到限制和拖延,沟通是关键。企业必 须把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流动臵于首位。如果沟通的渠道 不通畅,员工就会感觉同上层的决策者隔离了。 这种隔离的感觉会使他们作出以下的反应:或者努力 得到晋升,使自己进入能获知信息且对决策过程可能产 生影响的上层;或者陷入坎特所说的积极性和生产能力 都开始下降的“停滞状态”。
“全局”是在野中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他从全盘 着眼,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其说它们是结构关系, 不如说它们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企业的形式由商业策略的需要决定。接下来, 影响策略的是革新与创造可持续优势的能力,影响革新的 是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直接 受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很大区别:前者通常是有形的, 也容易被学习掌握;后者则是事物固有的,很难用语言表 述和交流。野中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这对西方普遍认为知 识最好由教育和培训来传递的看法提出了挑战。 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我 们自己创造的。
坎特:大公司的“舞蹈老师”(6)
科特勒对市场营销和管理的贡献大致分为三方面:
首先,他提升了营销的重要性,将它从一个次要行为 转变为一个更为“重要”的生产活动。
第二,他延续了彼得· 德鲁克开创的一个趋势,把重点 从价格和分配转移到一个更大的领域,即满足消费者需 要和一种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利润。 第三,他将营销的概念从单纯销售扩大到一个更笼统 的传播和交换的过程。他还展示了营销如何能延伸并应 用到慈善团体、政治党派和很多其他非商业情况。
二十位管理大师
德鲁克:管理艺术大师(1)
彼得· 德鲁克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管理大师。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在德国上完大学,他成了 一个金融记者。后去了伦敦,成了一位银行家。1937年到 美国纽约大学。退休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至今他已经 编写了35本书并为报刊杂志撰写了多篇文章。
德鲁克兴趣广泛。20世纪50至70年代,他写了一系列 管理书籍,这可以说是他的经典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末 期开始,他又对技术和社会变革对于管理和商业的影响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
哈· 默 反省中的合作者(7) 普拉哈拉德
加里· 哈默和C.K.普拉哈拉德被公认是20世纪90年代 最受人瞩目的商务学术论文撰写人,他们曾为《哈佛商 业评论》撰写过不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并且合作 出版了畅销书《为未来竞争》。在合作结束后,两人又 分别发表了各自的重要著作。《财富》杂志把哈默称为 “今天商务领域内的首席战略专家”,普拉哈拉德则被 视为全球商务领域内的头号理论家。
戈沙尔:个人化的捍卫者(4)
苏曼特拉· 戈沙尔是国际上最知名的管理学权威之一。上 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了“跨国公司”的概念,并提出一 种新的国际商业战略和机构模式。
戈沙尔1948年出生于加尔各答,曾在印度石油公司工作, 后来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1988年以后他到欧 洲工作,先在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又到了伦 敦商学院。 他被认为是对欧洲管理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明茨伯格:伟大的离经叛道者(2)
亨利· 明茨伯格乐于抨击过去在商界和管理界奉为圣典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概念,故有“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之称。 明茨伯格1939年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68年获得麻省 理工学院博土学位,后进麦基尔大学执教。
“管理界的普遍看法”是,管理者是在对可获得的所有信 息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理性人物。明茨伯格发 现,决定都是很快作出的——往往是在行动过程中,通常是 根据直觉和经验,而不是根据深思熟虑的分析。
到90年代中期,戈沙尔与巴特莱特又出版了《个人化 公司》一书,他们不再强迫员工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 而是对机构本身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员工的才干和能力: 这完全可以称得上“个人化公司”。 通过这样做,这些公司“释放了被企业束缚的人质”, 让个人能有创新和为公司增添价值的空间。 戈沙尔说,目标比战略或体制更为重要。让机构的每 个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机构变革的关键。
管理者有更重要的任务:开创市场。德鲁克强调管理者 需要考虑的是客户的需求和动机,而不仅仅是价格和营销 问题。
德鲁克还强调了管理者的责任,他将其分为三部分: 取得经济成绩、富有成效地工作和管理企业对所处环境 的社会影响。第三部分尤其重要。德鲁克说,增强企业 的社会责任感是商业成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 德鲁克视管理为一门艺术,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 门科学。他的这一看法,加上简洁精辟的写作风格和一 针见血的论述能力,使得他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受欢迎的 管理学作家。
科特勒营销理念的核心是:相信营销不仅仅是一个商 业交易的问题,它还涉及社会价值观。营销是一种社会行 为。 科特勒说,营销最精明的形式,是确定目标市场的需 求和兴趣,是一种保护或提高消费者或社会福利的方式。 这种方法的结果之一是将合乎道德的行为同利润动机以及 满足消费者需求结合了起来。
科特勒强调,理解消费者如何及为什么作出购买决定很必 要。人们会估计一种产品购买之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价值。 如果它达到了,人们便会感到满意并再次购买这一产品。 科特勒认为,为了使市场有效,公司不仅必须以充足的资 源提供营销功能,还必须将营销臵于其战略核心。整个公司 应该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并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做好准备。
坎特女士1943年出生于俄亥俄州。她在布林莫尔学院和密歇 根大学学习社会学,并曾在耶鲁大学、布兰代斯大学和哈佛 大学执教。从1986年起一直呆在哈佛,曾担任《哈佛商业评 论》的编辑。她是“国际妇女论坛”创立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是为数不多的取得国际地位的女性管理大师之一 她的两部主要著作《变革大师》和《巨人学舞》都是畅销书。 它们在商业领域也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 很多大公司遵循她的观点进行改革以变得更灵活。国际商用 机器公司(IBM)等一些公司的经理认为,正是坎特促使他们进 行了变革。
野中郁次郎:日本管理思想家(5)
野中1935年生于东京,取得过政治经济学学位,曾在 日本富土电机制造公司工作10年,之后踏入学术界。他在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5年后回国。从1981年以后, 他一直在剑桥大学工作,同时还兼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 学的客座教授。 在90年代中期,野中郁次郎已经是日本管理学方面最 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知识创新公司》一书为他赢得 了国际声誉。
野中认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的观点目前已成 为知识管理学的思想核心。他说,以索尼,松下、本田、 佳能、日本电气和富士复印机等日本公司为例开展的研究 表明: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知识才是创新之源。
他说,知识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他认为知识的更新与 改革的推广才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 野中强烈反对汤姆· 彼得的观点:企业中层管理是多余的 累赘,应该将其取消以增加企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野中 认为,中层管理不仅在知识创新方面而且在新知识的推广 和企业团结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他的观察,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有一半的事务每一 件的处理时间不到10分钟,只有10%需要的时间超过1小时。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不是寻求可能最佳的解决办法,而是 寻找力所能及的最佳办法。由于公司都有各自的文化和需要, 管理一个企业,可能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正确”方式。
理论上认为,战略是高层管理者冷静地考虑并制定战略。 明茨伯格则认为,战略制定是临时性的,是根据直觉,而 没有固定的程式和计划。“战略计划”概念变成了一个矛 盾的说法。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根据企业和环境的需要而制定战 略。在这方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相互依存的。他把制 定战略的艺术比作制陶,把管理者比作陶工,他们删作物 件的形状在他们手中变化。
朱兰:质量管理论权威(8)
约瑟夫· 朱兰与爱德华兹· 戴明、菲利普· 克罗斯比等人都被 称为质量管理运动的先驱。戴明和克罗斯比更多地从哲学角 度来阐述质量问题,并主张公司应将质量作为一种概念来接 受,而朱兰则一直致力于质量体系的计划和实施。
朱兰1904年生于罗马尼亚,但他成长在明尼苏达的乡间, 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同时还是国际象棋 冠军。毕业后朱兰到西方电气公司工作,并在那里发展了自 己一些最重要的质量理念。
普拉哈拉德于1941年出生在印度的哥印拜陀,在印度 管理学院学习,并于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78年以来,他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教授战略和国际商务。 普拉哈拉德坚持认为,虽然跨国公司的势力可以渗透到 世界各地,但永远不可能完全适应当地的文化。
哈默于1954年出生在美国的密歇根,后就读于密歇根 大学,并且成为伦敦商学院的一名教员。1990年获得博 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就读期间,他首次遇到了普拉哈 拉德。两人的合作产生了战略意图和核心竞争力等概念, 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如今,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主流 商务思想的一部分。
德鲁克的作品摈弃了管理和组织的正规理论,他主张管 理者不要谋求管理过程,而要力争管理结果,强调结果而 非职能。在他看来,管理者应该成为组织运转的核心,而 不是自上而下控制组织的主管。 在德鲁克看来,给企业注入生机、保持企业运转的正是 经理。他说:“企业只能按照经理的意愿决策、执行和运 转。”
1989年出版的《跨越边界的管理》提出,老式的多国 公司和全球公司在全球效率和本地响应性的呼声推动下 已经不得不改革了。面对全球化和本地化的选择,公司 只能同时接受这两种策略。 戈沙尔称,与集权化和等级森严的结构不同,跨国公 司实行网络化运作,其“遍布全球的越来越专业化的基 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协调运作。 他们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要求经理人具备一种心态,使 他们能够跨越国界工作,整合各地的队伍和资源,以实 现战略目标。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战略原则:假如 公司经理充分意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就能以此 为基础制订一个既满足顾客需求、又达到公司目标的竞 争战略。
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第二个重要概念是战略意图。他 们认为,公司高级经理应该大力宣传他们的战略观点, 直到这种观点渗入整个企业。
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强调“战略弹性”的重要性。理想 地说,公司战略会向人们发出挑战,促使他们充分发挥 自己的能力。
在他们的《为未来竞争》中反对企业竞争的主要目标 是从对手那里赢取市场份额,认为这种思想有误导之嫌。 在他们看来,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和顾 客的需求上。把市场定位对准顾客需求是企业在竞争中 胜出的关键。 他们创造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是指在顾客眼里这个公司 有多大的价值。任何定义都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假 如公司的某个特性并不是顾客想要的,那么它就不能被 称为核心竞争力。
科特勒:营销界第一人(3)
科特勒1931年出生于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 院学习,并同米尔顿· 弗里德曼和保罗· 萨缪尔森共过事。 1962年研究方向转为营销学,撰写的教科书《市场营销管 理》1967年第一次出版,后又多次再版,成为全世界学生阅 读的经典科目。他被美国销售业协会描述为有史以来最具影 响力的营销人员。 菲利普· 科特勒认为,营销远不止是销售,它应该是一种使 消费者和公司共同受益的社会行为。在科特勒看来,满足消 费者需求在任何管理的优先次序中都必须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