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

合集下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句话几乎被每一位大谋略家推崇并加以利用,那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历朝历代的名君无不是遵循着这句话来开创他们宏大事业。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逐渐的把他神化了,而看不到他的真面目。

其实所谓的黄老,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合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黄帝和老子是他们的创始者,因而黄老之学也就代表道家之学了。

至于儒术,当然是儒家的思想理论。

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黄老的核心是“道”,那什么是道,道是宇宙本体,那道怎么用?统治者只用它的境界,它的境界是无善无恶,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象天一样,该下暴雨就暴雨,该吹台风就台风,就是教统治者自己要站在道的境界,就是内在要空灵,不能对一些东西有成见,偏见,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与偏爱的趋向,要向阳光一样不分好人坏人而照耀。

因为如果即使是偏重于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而假冒为善,变为造孽作恶的借口。

内在要不偏儒家,法家以及诸子百家,不偏贵富贫贱,都要照顾,反面例子就是明末的清官海瑞,他偏爱穷的人,只要穷人告富人,一定是穷人赢,这就偏了。

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任何一种形式都是道的一种形式,那是一种自由和超越,除了天和人心可以这样(儒家也讲心的自由,所以孔子也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实际人的行为是要有约束的,我们总是在社会中,在社会中还是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如我们在城里小便时要选择上厕所一样,有时有羞耻之心并不是坏事,这样社会才能有序,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才是与道相应。

所以要外示儒术,对外要用儒家的思想来教化人,因为儒家强调的就是人与人怎么有序的共处,所以有理,礼,五伦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求诸己,仁义礼智信等等。

其次道家也有治国平天下之法,这是很多谋略家所推崇的地方,也是统治者利用的关键,那就是辩证法的运用,军事上讲奇正的运用,看事物要看正反两面甚至多面,还要看事物的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等等。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舜无为而治的掌故古诗,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盖公说黄老之学

盖公说黄老之学

盖公答道:"法家不辨别亲疏,
以称审法,知其所极,究极而止,是
不区分贵贱,一断于法,这是断绝了
为有度,有度则久。反之,有法无称,
对亲者亲的人情,对尊者尊的常理,可以短暂施行,收取
i«总 "
^
¥9
-w~H'畫*
A
ff>t *
*> .*£•
址诫*层 £*-R
"從谷傀! i
K* r *褰
弋 +二
@
*
*>r
U
J
|8•孑心昶*><疟烫一*祀«在矢《小栄蛋幌于黑建丰“口丁”*0: ^*X=£酸・少«樟M电*書>褪而」九*>虽瑞耄■4*r..$*c*»&旻处算休勺化”氏・帝*弋裙祁霁并人决c#xKR«X***r !«-/f*'-■X-海水金$・£*呷*M步<玄«走.*»*傭・翼.e)!HKU■T5<I■k「祐戏龙廉・分*由亚协*盧€利哆增£拜>帆远只临芥;云計 t唆«乔**好f汩洛<・♦**t4t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秩序,君明臣忠,父义母
现。所以说,有道无法,混沌而不能治。治国无法则乱。”
慈,兄友弟恭,子孙孝顺的道理,不管百家各派,都是改变
曹参点头称是,追问道:“请问当下有何成法可以治
不了的。”
国。”
曹参点头称是,请问其三。 盖公答道:“墨家讲究节俭薄 葬,兼爱尚贤,如果推行其主张于天 下,那是无视尊卑贵贱,难以被接 受。不过,墨家主张强本节用,追求 人给家足,其开源节流、普惠于民的 长处,也是各家各派,都不能废除 的。” 曹参点头称是,请问其四。
曹参点头称是,请问其二。
杠 丢

对中华传统文化暨养生正道之源的黄老之学的认识

对中华传统文化暨养生正道之源的黄老之学的认识

对中华传统文化暨养生正道之源的黄老之学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彩永照,其核心与基础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亦有人说其精髓是“道”。

历史考证文化的源头说明,汉族文字的发生与发展,源于伏羲氏等古人的修炼之道。

他在研究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与化学、医学等古代科学基础,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高度概括发明了太极八卦图说,不仅为“周易”的创造奠定基础,还是现代科技中最火的电脑技术的数学奠基人。

其后以古代修炼者的杰出代表轩辕黄帝、周文王、老子等的代表作:《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人称三大经典等无数事实证明其对中华传统文化起着奠基作用。

十多年前,西方科学家中有识之士曾说过:“近百多年世界科学的发展走到了阿波罗登月的高级阶段后,使人们认识到近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这三大理论。

因此中国不只是四大发明(指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

近代世界科技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有其萌芽或影子。

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应是周易与古中医的世纪。

”历史证明,我们的祖先,正是在把握宇宙万物的时空节律性、全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出“阴阳五行说”这个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亦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是“阴阳五行说”。

然而,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奥秘,本原,乃至形而上的本体,现代科学至今未找出答案。

古中医认为:“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于人。

”这说明人的生命来源是个重要话题。

颇有趣的是,现代科学成果的六十四个遗体密码的发现,与周易的六十四卦全部物象对立,不谋而合;再有六十四卦含384爻,而作为人的生命本源的先天真一之气(炁)亦是384铢的巧合,这蕴含的生命奥秘,这个天人之间密吻合拍的韵律关键,为何是至今科研尚未解答的课题,发人深思。

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自幼就决心走弘扬传统文化之道。

汉初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兴盛原因

汉初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兴盛原因

汉初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兴盛原因摘要:西汉立国之初,百废待举,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

与此相适应,黄老之学成为汉初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的黄老之学,既是对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的承继,又基于现实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形成了适应汉初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汉初黄老之学;内涵;原因从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以其独特的性质在诸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纳为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烜赫一时。

基于秦末以来社会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社会凋敝的这种现实,汉高祖刘邦顺应人民普遍希望安宁的心理,以黄老思想为指导,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治理社会,使社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乃至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即明古之理,可以治今之事[1]。

汉初的黄老之学不仅对于西汉初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汉初社会背景下的黄老之学的内涵黄老之学,顾名思义,“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2],就是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的合称。

一般认为,黄老之学分属于道家学说,在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假托黄帝的名义来阐释道家思想,并对老子的学说加以继承和发展,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吸收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黄老之学”。

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相比较而言,黄老之学的突出特点就是“道法结合”[3],在这种观点看来“道”是由“法”衍生出来的,它主张君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无为”,但是这种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只是统治者基于社会的现实状况,采用相应的措施,不过分干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主张适应了汉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鉴于西汉初年的社会现实状况,从西汉建国之初至汉武帝时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汉统治者主要侧重于黄老之学中“清静无为”的特征。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黃老之學第一節黃老之學的起源黃老之學中所稱的黃老,乃是黃帝及老子的合稱,基本上,黃老之學中的「黃帝」,只是寓扥的對象。

目的在於借其進行政治之改革,就思想之內涵來看,黃老之學實是以老子之學為基礎,乃是老子哲學於政治社會現實面所運用之典型。

此一思想內涵,與通行的老莊哲學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同,據高亨‧池曦朝<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一文〈《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有兩個系統;一種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關涉黃老之學的思想內涵,正是老子哲學於法政上運用的明證,合乎黃老之學的特徵。

一九三七年末,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工作中,於第三號墓,發現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此一帛書的發現,對於黃老之學起源探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該四篇古佚書的成書年代,根據陳鼓應先生<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一文(《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七月初版二刷),應為戰國中期的作品。

此為現存可見文獻中,關於黃老之學的最早著作,據此;則黃老之學的興起,應不晚於戰國中期才是。

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四篇帛書,在內容之中大量引用了《老子》一書的詞彙及思想。

足以見其與老子思想的實質關係,又該四篇帛書約十餘處引用了范蠡之言論,范蠡為楚國宛三戶人,其生存之年代約晚老子三、四十年,楚人自稱為黃帝之後,屈原<離騷>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是端項的稱號,端項相傳是黃帝之孫,則楚人自認為黃帝之苗裔,以黃帝為尊來顯示其世胄血統,提高族群的價值,是非常自然合理的行為,至於以黃帝置首,配合其所尊崇老子而提出「黃老」之稱號,更是可以想見的,黃老之學的起源由此可窺其端倪。

楚國曾用吳起變法,使國力強盛,吳起曾對老子思想有所研究,《吳子‧圖說》說:「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

」此依嚴靈峰《莊子叢書‧第九冊》的說法,即老子「歸根復命」之思想(三六七頁)。

黄老之学——精选推荐

黄老之学——精选推荐

黄⽼之学黄⽼之学(拼⾳:huáng lǎo zhī xué;英语:Yellow Emperor and Master Lao, school黄⽼之学黄⽼学派。

“黄”指黄帝,“⽼”指⽼⼦。

该学派of),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称黄⽼学派以道家创始⼈⽼⼦为宗师,⼜因攀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为远祖,故称黄⽼之学。

关于黄⽼之学形成的时代、代表⼈物和作品等,学术界意见不同。

⼀般认为,黄⽼之学发源于战国时期的齐、楚等地,盛⾏于西汉初期。

先秦并⽆“黄⽼”⼀词,黄⽼连⽤最早见于《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申不害“学本于黄⽼⽽主刑名”,韩⾮“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慎到、⽥骈、环渊、接⼦等⼈“皆学黄⽼道德之术”。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的黄⽼学者有河上丈⼈、安期⽣、⽑翕公、乐瑕公、乐⾂公、盖公。

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王⽣、黄⽣等也是黄⽼之学的信奉者。

黄⽼之学代表⼈物:⽼⼦(像)黄⽼之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诸⼦百家,尤其注重与法家、儒家思想的结合。

在哲学上,它继承和发展了⽼⼦的道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指出社会⽣活中也有其客观规律性,“极⽽反,盛⽽衰,天地之道也,⼈之李(理)也”。

因此,必须以“虚⽆为本”,“因循为⽤”。

在政治上,黄⽼学派主张“贵清静⽽民⾃定”,“⽆为⽽治”,君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涉,“省苛事,薄赋敛,⽏夺民时”;还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必信,循名责实。

黄⽼学派的著作⼤部分已亡佚,其思想散见于《管⼦》、《⽂⼦》、《吕⽒春秋》和《淮南⼦》等书中。

1973年1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帛书《⽼⼦》⼄本卷前有《经法》、《⼗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学派的重要著作。

黄⽼之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定的影响。

每当⼤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黄⽼之学,与民休养⽣息。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2章 两汉经学

第2章 两汉经学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 ,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 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 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 也。 董仲舒的对策说: 陛下发出有德的声音和英明的韶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愚 臣所能答覆的。我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来研 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况是很可怕的呀!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坏事情 ,那么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 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以看出,天对人 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弥祸乱。如果不是非常无道的世代,天总是都想扶持 和保全他,事情在于君主发奋努力罢了。发奋努力钻研学问,就会见闻广博使才智 更加聪明;奋发努力行道,德行就会曰见崇高,而且越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 得到,并且是可以很快就有成效的。《诗经》上说:“从早到晚,不敢懈怠。”《 尚书》中说:“努力呀!努力呀!”都是奋勉努力的意思。
三.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是通过其崇天宗教哲学来支持的。 在董仲舒的“公羊学”里,“天”成为一个最高的概念: 1.“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 郊 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 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 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 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you4)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 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

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

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导读:从同的一面说,二者在哲学上都是以老子的道论为主旨,包含了许多朴素辩证法观点。

在政治思想上都以清静无为理论为基础,主张统治者少干涉人民的生活吴光教授在大众讲坛作讲座4月14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在山东省图书馆与本报联合主办的大众讲坛上作了关于道家黄老学的讲座,对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本文是在该讲座文稿上整理而成。

什么是黄老学所谓黄老学,顾名思义就是黄帝老子之学。

但这样定义过于简单,又不准确。

因为黄帝并未传学,所谓黄帝学只是后人假托的。

准确地说,所谓黄老之学,是形成于战国末年、兴盛于西汉初期、假托黄帝立言而以老子道论为基础,兼综阴阳、儒、墨、名、法诸家思想的道家新学。

那么,判断是否黄老学的思想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载《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论之道家。

《论六家要指》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又指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这样的道家是老子或庄子吗?非也。

因为老庄是非儒墨批名法的,也罕论阴阳之大顺。

据我的研究,司马谈所谓的道家,只能是黄老道家。

《论六家要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黄老道家的标准,即综采诸家精华而构建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家理论体系(以道为宗,兼采百家),这就是黄老学。

老学、新老学、黄老学三阶段论众所周知,古代道家学派是由老聃奠基创说的。

但对其发展脉络则众说纷纭。

据我考证,作为道家的老聃,是战国早中期人,《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中期。

在老聃之前,如杨朱、范蠡、荷蓧丈人等可以说是道家的先驱,但未形成道家学派。

只是在老聃过关写了《上下篇》传授给关尹之后才逐渐形成老子学派。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约公元前5-3世纪)而盛行于西汉时期。

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

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

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学派思想尚阳重刚[1],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从内容上看,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上述主张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

到东汉时,黄老之术与新产生的谶纬之说相结合,就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广义地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历史上凡是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的人都可以称为道家。

一般说来,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几方面的意义:(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二)道自然而无为。

(三)道无形而实存。

(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黄老之学的产生殷商文化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之一。

黄老之学发扬了老子的唯物主义。

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却成为了道家的左翼。

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

稷下道家学派继承了原始道家思想,提出齐万物以为道,顺乎自然,不顾于虑,不谋于智,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并把黄帝与老子相并称。

黄老的基本观点哲学主张与古代西方的原子论不同,古代中国流行的是元气论。

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

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的主要主张是什么?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

“老”,指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

尊黄帝、老子为学派的创始人,以他们的言论为学派的指导思想,故名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大都“学本黄老”,由此可见,黄老学派带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而且更加倾向于先秦法家的主张。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黄老之学非常盛行。

帝王将相多崇尚黄老,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丞相萧何、曹参等,都务在简约,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为宗旨。

汉高祖以马上得天下,曾对儒生十分不屑。

《史记》载,大臣陆贾时常在高祖面前称说《诗》、《书》,高祖怒道:“乃公居马上而得天下,哪里靠什么《诗》、《书》?”陆贾回应道:“在马上得天下,难道也能在马上治天下吗?”然后历数史上兴败存亡的教训,高祖很受触动,随后命陆贾写下《新语》。

《新语》的核心就是综合儒、道的黄老之学。

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都以俭约节欲自持,十分开明。

汉文帝曾亲诣河上公学习《老子章句》,为政则与民休养,施行无为之治。

景帝的母亲窦氏对老子的学说十分推崇,一次,有儒生辕固诋毁《老子》道:“此不过是家人(僮隶之属)言罢了。

”窦太后知道了大怒,让辕固徒手去和野猪搏斗,幸亏景帝同情辕固,从旁相助,给了他一支匕首,他才幸免于难。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因充分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力推清静无为之治,因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迎来了空前的大治。

事实上,汉初的黄老学派和最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黄老重点在法而不在道,不谈儒家的“礼治”或“德治”;而到了汉初,黄老之学则既强调无为的道,力求“道胜”而“反于无为”,又在重视法的作用的同时,反复强调礼或德的功用,可谓经过了很大的改造。

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

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
黃老之學的學術特 徵
整体结构
(一)解读黄老 之学的学术特征
“道法结合、以 道论法、兼采百 家”
黃老之學兼采百家 但仍然以道、法倆家學說為主
为法家的政治主张寻找哲学依据
用道家哲理论证以法治国的的必要性与合 理性
“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

思政 想治也 。上成 的为 指汉 导初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刘家要指》) 认为“以先秦道家理论为基础,综合百家 之善形成黄老之学” 以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淮南子》) 以总统百家的道家自居
小结(二)
儒家
黄老之学的取舍
墨家
道家
名、阴 阳家等
法家
(三)“因人之 情”的人性理论
黄老学者的共同看法:
• 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这种自 然本性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不可改变的; • 所以,统治者在制定法律和政策的时候不能试 图违背它,而应该顺应这一本性; • 统治者正好可以利用人的这一本性来推行法治 ,达到统治他们的目的。
•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 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 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 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 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黄老之学 对各家的取舍
文化潮流:
• 以道家学说为基础,吸收儒学而形 成的所谓“新道家”思想
黄老之学应运而生
汉初,黄老之学的系统 理论体系的建:

因 人 之 情
“因人之情”理论来源:
•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 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地改变事物的本来 状态和性质,是道家最为反对的; • 黄老之学从老子的“道”论中为“因人之 情”找到了理论依据,从“因天道”到“ 因人情”,是道家理论的合理发展,是道 家自然主义的必然要求。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概述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它到底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概貌?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

但对于这个所谓的“黄老学派”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内涵,尽茫茫然。

笔者因此而斗胆怀疑起这个学派的是否存在。

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战国秦汉以来的思想融合,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问题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当否,尚祈方家指正。

黄老之学的产生历史的根据关于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论。

我们认为黄老之学形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时间在战国中期。

黄老之学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他们把老子学说从消极导向积极,把老子的唯心主义改造为唯物主义。

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治,成为了道家的左翼。

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

那么,这种学说是怎样建立的呢?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

史记与黄老之学

史记与黄老之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历史的兴衰更替中找到理想的政治模 式和为这种模式提供的理论依据 有感于汉武帝对外征伐、对内兴作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极为欣赏黄老 无为的治国模式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 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史记· 太史公自序》)

黄老思想在特定时期产生并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它的产生是政治 上的需要,它的衰落也是因为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

《史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黄老思想、黄老人物 的载体。

谢谢
史记与黄老之学
导语

黄老之术兴盛于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的近二百年间,从司马迁父子共 同写作的《史记》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黄老标志人物。

黄老的标志人物有哪些呢??答曰:范蠡 张良 曹参 陈平 汲黯
黄老道德之术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统治方法,强调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史记· 老子韩治方法,强调“无为自化,清净 自正”(《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汲郑列传

另一位著名的黄老人物:汲黯 司马迁评价说:"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汲黯曾为东海太 守
曹相国世家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合理的统治政策安定社会,曹 参被委任为齐国丞相,“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 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 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 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可以看出:曹参为了制定统治政策,广泛征求当时知识分子的意见, 儒生意见不合,无法决定,而盖生说的很符合汉初国情,曹参就接受 了盖生的黄老思想。而司马迁在《史记》里又接着说道:其治要用黄 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用黄老术治理齐国 取得了很大成绩 后来曹参成为西汉王朝的丞相依然采用黄老术治理天下,取得成功。 司马迁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①,参 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黄老”与“老庄”不一样,你是否也搞混淆了?

“黄老”与“老庄”不一样,你是否也搞混淆了?

“黄老”与“老庄”不一样,你是否也搞混淆了?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过“黄老之学”、“老庄之学”,但是很多朋友容易将两者搞混淆。

它们确实有相似之处,但其实两者渊源以及后来引申出的涵义各不相同。

下面我就分别进行介绍一下,大家就当故事看好了。

1、黄老之学我们传统有个特点,就是好托古。

一有什么奇特的发明或者新思想,一般都会找个上古圣贤当作者,托庇在圣贤的名下。

不仅可以满足祖先英雄崇拜的心理,也可以规避掉许多现实的阻力。

黄帝因为是人文初祖,在这方面的传说绝对雄踞榜首。

托庇在黄帝名下的创造就有:铸鼎、种植谷物、数学、文字、衣服、养殖、音乐、水井、医药等等。

吓人吧?凡是你能想到的,没有黄帝不会的。

这哪是一位部落首领,明明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嘛。

我敢打赌,许多现代人穿越过去,都不一定能做这么多这么好。

好了,言归正传。

黄帝真正第一次出现在众人眼前,是因为一本医书《黄帝内经》。

这部书首次在医学上建立了“脉象说”、“经络说”等传统医学理论,在西汉中期时本书就成了医学经典。

此时黄帝的意义便因之从政治上的古代圣王,一变为文化上的医道、养生的符号。

黄、老起初并无交集,我们现在看的说汉初实行“黄老思想”,其实这个说法是后人用后来的语言表述的,最初的说法是“无为而治”。

《史记》中司马迁都没说“黄老”。

黄老并称是起源于后来的东汉末年,由道教奉为创派始祖,故此才开始“黄老”并称。

这里又可看出后人托古。

阪泉之战:黄帝战蚩尤•那么有个问题,道教为何要并称“黄老”为始祖?这就不得不感谢它此后的老冤家——佛教了。

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但最初都只从事佛典的翻译工作,没什么大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借着战乱频仍,百姓亟需求得安宁,佛教便成为了百姓逃避现实的精神依归。

此时的佛教,我们可以称它为原教旨佛教,并不同于后来本土化后的禅宗。

所以佛教触动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反弹,于是道教便诞生了。

它几乎是比照着佛教进行架构的,但听说佛祖释迦挺古老的,为了压佛教一头,就必须找个比对方更古老尊贵的才行。

黄老之学流变微探

黄老之学流变微探

较少人 支 持 《儒 林列 传 》 中所 言

黄 可能指 黄 生

’ ,

黄生

最基 本 的手 段 法 的重 要 性

在这 里
,
黄 老 道 家 并 不 特 指立法
,
而强调守

好黄 老之术 大部 分 支 持 司 马迁 观 点 黄 老 指黄 帝 与 老子 在 《 乐 毅列 传 》 中 乐 臣公 学黄帝 老子 理 由又 二 其 一

官方便 通过 这 一 时 期 诸 侯混 战局 面渐
, ,

独 尊儒 术
来 强调君




黄 老之 学 产 生 于 战 国 中后 期
,
打 破 原 来 黄 老之 学 形成 的
治模 式
, ,
隆礼 重法


刑 德并 用
的社 会统

,
渐熄 灭 烽火给 人 们 带来 的流 离 感 愈 演 愈 盛 人 们 函 待统 一 包括在 政 治 与 文化上
, 。

其 正 式发 展且 形 成
然 不 及三 代便 匆 匆 灭 国

秦 末 汉初
,
法 家 的强 权 思 想 使
,
于程 下 之 学
于 秦 末汉初 兴 盛
汉武 帝 时 衰 落
东汉 以 黄 老
, , 。
得 国 家统 治 产 生 巨大 裂 隙
汉初 统 治 者 吸取 秦 灭 亡 的教 训 在重新 统 一 全 国后 实 行

道教 的 仙 化 形 式 重 新 出现
由显 学而 退居 隐 学 关 键词
:
,
黄 老 之 学 自两 汉 以 来 历 经 浮 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黃老之學第一節黃老之學的起源黃老之學中所稱的黃老,乃是黃帝及老子的合稱,基本上,黃老之學中的「黃帝」,只是寓扥的對象。

目的在於借其進行政治之改革,就思想之內涵來看,黃老之學實是以老子之學為基礎,乃是老子哲學於政治社會現實面所運用之典型。

此一思想內涵,與通行的老莊哲學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同,據高亨‧池曦朝<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一文〈《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有兩個系統;一種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關涉黃老之學的思想內涵,正是老子哲學於法政上運用的明證,合乎黃老之學的特徵。

一九三七年末,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工作中,於第三號墓,發現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此一帛書的發現,對於黃老之學起源探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該四篇古佚書的成書年代,根據陳鼓應先生<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一文(《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七月初版二刷),應為戰國中期的作品。

此為現存可見文獻中,關於黃老之學的最早著作,據此;則黃老之學的興起,應不晚於戰國中期才是。

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四篇帛書,在內容之中大量引用了《老子》一書的詞彙及思想。

足以見其與老子思想的實質關係,又該四篇帛書約十餘處引用了范蠡之言論,范蠡為楚國宛三戶人,其生存之年代約晚老子三、四十年,楚人自稱為黃帝之後,屈原<離騷>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是端項的稱號,端項相傳是黃帝之孫,則楚人自認為黃帝之苗裔,以黃帝為尊來顯示其世胄血統,提高族群的價值,是非常自然合理的行為,至於以黃帝置首,配合其所尊崇老子而提出「黃老」之稱號,更是可以想見的,黃老之學的起源由此可窺其端倪。

楚國曾用吳起變法,使國力強盛,吳起曾對老子思想有所研究,《吳子‧圖說》說:「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

」此依嚴靈峰《莊子叢書‧第九冊》的說法,即老子「歸根復命」之思想(三六七頁)。

范蠡或受其啟發,後至越變法助句踐復國,其變法思想,即是運用老子哲學轉化於法政的運作中,後因不屑句踐之為人,於是離越而去,《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說其「浮海出齊」也就是說其離越之後到了齊國,就現有文獻觀察,戰國中晚期黃老之學的思想發展中心在齊國的稷下,而被認為是稷下作品的四篇古佚書,又大量引用范蠡的言論,種種跡象顯示,黃老之學的起源與范蠡的關係頗深,即使不是直接影響的關係,也有間接引起的關係。

除了范蠡之外,對黃老之學發展具促進作用者,應屬齊稷下的黃老學者黃老思想由楚國出發,所以能於稷下發達,與田氏取代姜氏建立的齊國有關。

田氏本為陳國人,和同為陳國人的老子本有淵源,又田氏立國之後稱黃帝為高祖,據此;齊國本有黃老之背景,對於與其背景相和的黃老思想,自然產生親切相容的效應,稷下所以成為黃老思想發展的中心實非偶然,而其有重士之學風,稷下學宮廣招各地賢才講學,使楚國及各地的黃老學者,得集中宣講其學說而形成一股思潮,對黃老之學的發展規模及影響而言,稷下學者實具有決定性之力量。

黃老之學的起源就地理來看,可說與楚齊的關係最深。

《史記‧孟荀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

皆學黃老道德之術。

其中,除慎到外,皆為楚齊兩地之人,其次如齊人尹文子也是黃老學派之人物,因此,楚齊兩地可說是黃老之學起源發展的溫床,也是研究並探索黃老之學的重要地方,近世有關黃老之學的文獻,多自此兩地出土,可得明證。

第二節先秦之黃老思想先秦時期有關黃老思想的著作,首推帛書《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書,此四篇古佚書為《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其主要思想內涵為:壹、道論一、道為一切理則規律所在(一)理之所在謂之道。

(《經法‧論》)二、道的變化神妙(一)道者,神明之原也。

(《經法‧明理》)三、道為化生萬物之依據(一)萬物得之以生,萬事得之以成。

(《道原》)(二)萬物之所從生。

(《經法‧道法》)四、以道為一(一)一者其號也。

(《道原》)(二)虛同為一,恆一而止。

(《道原》)(三)一者,道具本也。

(《十大經‧成法》)五、無形無名(一)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道原》)(二)無形無名,先天地生。

(《十大經‧行守》)六、素無為而功用無所不在(一)為其素也。

(《道原》)(二)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

(《十大經‧成法》)(三)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

(《道原》)貳、天道觀一、衰消長,物極必反(一)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

(《經法‧四度》)二、季終始循環(一)四時代正,冬(終)而復。

(《經法‧論約》)參、法論一、道為法源(一)道生法。

(《經法‧道法》)二、法為兯正之最高標準(一)法度者,正之至也。

(《經法‧君正》)三、法為成敗得失之決定力量(一)法者,引得失以繩,而名曲直者也。

(《經法‧道法》)四、法為治理國家之準則(一)按法而治則不亂。

《稱》肆、刑德論一、刑德陰陽相配(一)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章。

(《十大經‧姓爭》)二、德四時交替(一)春夏為德,秋冬為刑。

(《十大經‧觀》)三、先德後刑(一)先德後刑,順於天。

(《十大經‧觀》)四、刑德相養(一)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逆順若成。

(《十大經‧姓爭》)伍、文武論一、文為順天之生而生,功在養身。

(一)因天之生也已養生,謂之文。

(《經法‧君正》)(二)動靜參於天地謂之文。

(《經法‧四度》)二、武為順天之殺而生,功在伐死。

(一)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

(《經法‧君正》)(二)因天時,伐天毀,謂之武。

(《經法‧四度》)三、文武並用(一)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

(《經法‧君正》)另一與黃老思想有關的著作,即稷下學者集體著作的《管子》一書,該書與黃老思想有關之內涵如下:壹、道論一、道生法(一)道出呼權,權出乎道。

〈心術〉二、到體虛而無刑(形)(一)虛無無刑為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

〈心術〉三、道為人事生死之關鍵(一)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內業〉(二)道也者…,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

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內業〉貳、法治論一、法為刑殺之標準(一)殺戮禁誅謂之法。

〈心術〉二、名正法備(一)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

〈白心〉三、廢私立兯(一)廢私立兯能舉人乎。

<正>(二)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心術〉四、秋冬為刑(一)德始於春,長於夏,刑始於秋,流於冬。

〈四時〉參、養生論一、以靜為宗(一)建當立有,以靜為宗。

〈白心〉(二)是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

〈白心〉二、正刑攝德(一)正刑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呼知萬物。

〈內業〉三、保存精氣(一)經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源…,以為氣淵,淵之不涸,自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

〈內業〉《管子》一書許多觀念,影響了後來的《呂氏春秋》,使《呂氏春秋》成為上承戰國,下開兩漢非常重要的黃老思想著作,明代的方孝儒在其《遜志齋集‧卷四‧讀呂氏春秋》說其「論德皆本黃老」,點出了其與黃老思想的關係,該書屬雜論之性質,其與黃老思想有關之內涵如下:壹、道論一、道至精而無刑無名,謂之太一。

(一)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故謂之太一。

〈大樂〉二、道為太一而化陰陽兩儀創造萬物。

(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

〈大樂〉(二)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大樂〉貳、法政論一、以天地為法(一)蓋聞古之清也,是法天地。

〈序意〉(二)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情慾〉二、以治身知性命之法為治道要則。

(一)凡治身與治國一理之數也。

〈知度〉(二)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知度〉三、定名審份(一)凡為治必先定份。

〈處分〉(二)同異之分,貴賤之別,長少之義,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亂之紀也。

〈處分〉(三)凡人主必審分,然後治可已至,姦偽邪僻之途可以息。

〈審分覽〉四、安職責實(一)有職者安其職,不聽其議;無職者責其實以驗其辭。

〈審分覽〉(二)按其實而審其名,以求其情;聽其言而察其類,無使放悖。

〈審分覽〉五、虛靜無為(一)得道者必靜,可以言君道也。

〈君守〉(二)天之大靜,既靜而又寧,可以為天下正。

〈君守〉(三)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

〈重言〉(四)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精喻〉(五)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大聖無為而千官盡能,此乃為不教之教,無言之詔。

〈君守〉(六)古之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官事。

〈下賢〉六、去智用眾(一)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詔,去想去意,靜虛以待。

〈君守〉(二)善為君者無識,其次無為。

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恢矣。

〈君守〉(三)夫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

〈君守〉(四)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眾〉(五)夫以眾者,此人君之大寶也。

(用眾)七、貴因任數(一)三代所寶莫如因,因則無敵。

〈貴因〉(二)有道之主,因而不為。

〈知度〉(三)耳目之巧故不足恃,維修其數。

行其理為可。

〈任數〉(四)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而已矣。

〈察賢〉八、因時慎人(一)變法者,因時而化。

〈察今〉(二)智者之舉勢必因時。

〈不廣〉(三)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夫。

〈召類〉(四)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

〈首時〉(五)功名大立,天也;因不慎其人,不可。

〈首時〉九、因時變法(一)法也者,眾之所同也,賢者不肖之所共力也。

〈處分〉(二)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察今〉(三)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察今〉十、貴兯兵義(一)有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兯,凡主之立也,生於兯。

〈貴兯〉(二)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兯,兯則天下平矣。

〈貴兯〉(三)民農則重,重責少私義,少私義則兯法正。

〈上農〉(四)兵減義,以誅暴君而振苦民。

〈蕩兵〉(五)兵茍義,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苟不義,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禁塞〉第三節漢代黃老思想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崇奉黃老思想的時代,其黃老思想之開展,主要是繼承稷下齊學中衍生的道家北派的黃老思想而來,《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此一師承關係的記載中,除河上丈人因文獻不足,無法確知真假外,安期生是齊人,毛翕兯據推測為齊附近之魯人,樂瑕兯、樂臣兯及樂毅家族之後裔,是由趙逃至齊之人,蓋兯及曹相國曹參也是齊人,而曹參正是漢代倡導黃老最力的首要人物,《史記‧曹相國世家》記載:孝惠帝元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