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4《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语文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教学已经逐渐从纯粹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注重实践和操作。

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设计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教学呢?本篇文章将以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古典诗文《醉翁亭记》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节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通过让学生全面了解《醉翁亭记》的内容与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让学生通过仿写《醉翁亭记》一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1.学会理解古文的含义与意图,把握古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2.掌握如何进行古文的仿写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小组讨论、学生自主阅读与写作等多种方式,以下是具体的教学步骤:I.学习背景导入通过讲解《醉翁亭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该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II.整体阅读通过全班阅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醉翁亭记》的大概内容与结构,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古文的语言风格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理解情况,以充分发掘文章语言的内涵。

III.分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思维,验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交流共享各自的理解思路,激发兴趣和创造力。

老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的一些细节问题,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讨论中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IV.仿写作业布置通过对仿写作业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古文的仿写,并注意仿写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如仿写的主题、篇幅、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V.学生自主阅读与写作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布置学生自主阅读和仿写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书写出自己的作品。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相关推荐(二)能力训练点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二)整体感知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醉翁亭记》的文学背景及作者欧阳修的生平简介。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欣赏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欧阳修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深刻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2.介绍文学背景:本文作于欧阳修任滁州知州期间,描绘了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写法。

2.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讲解课文1.讲解课文第一段,分析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作者在醉翁亭的所见所闻。

3.讲解课文第三段,分析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结构。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三、讨论课文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哪些主题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学生谈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醉翁亭的游记。

2.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写一篇关于与民同乐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在乎”、“与民同乐”等。

(3)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文意和作者的观点。

2.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文中某些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合作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醉翁亭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观点,探讨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学习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酿() 僧() 辄() 霏()暝() 朝()而往伛偻()洌() 蔌() 射者中() 弈()觥筹() 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能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结构。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课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和欣赏文言文。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醉翁亭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背诵的掌握情况和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3. 小组探究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探究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醉翁亭记》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醉翁亭记教案(7篇

醉翁亭记教案(7篇

醉翁亭记教案(7篇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首领,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识课文内容:1、生字: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密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暗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⑨觥筹交叉:酒杯;酒筹三、朗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其次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把握重点字词含义的根底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第一段:1、朗读,留意句中停顿。

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1.4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2.2学会通过品词析句、欣赏课文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2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1.3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2课文结构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欧阳修吗?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速、语调、感情。

2.教师选取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词语解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几个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醉翁亭的来历、醉翁亭的美景、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结构的把握。

二、课文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描绘,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作者思想感情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与民同乐、寄情山水等。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醉翁亭记》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予以采纳。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1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进行重点解析,让学生讨论“意”字在这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酒消愁、寄情山水的深层含义。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2024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2024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2024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醉翁亭记》的熟读背诵。

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醉翁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篇文章的初步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主题思想、表达技巧、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讲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简介、生僻字词等。

5.深入解读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醉翁、渔夫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醉翁亭记》。

7.课后作业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写一篇关于《醉翁亭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醉翁亭记》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文言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导和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醉翁亭的图片、生僻字词的注释等。

2.参考书籍:《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选》等。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掌握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醉翁亭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要求学生标出生僻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4. 课堂练习:(1)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写作练习。

(2)挑选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和点评。

5. 总结课堂:(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醉翁亭记》。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欣赏美好事物”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醉翁亭记》教案篇一“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在文中抒发的政整治想和流露出的多而杂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赏识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二、自学引导(一)——预习与交流1.引导同学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繁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遍布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暗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合;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设,摆开。

觥筹交叉: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合)太守归而客人从也(回家)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快)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欢乐”)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繁盛)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变关系,却)(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4)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理解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背诵全文。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了解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时【教学要点】了解醉翁亭的概况和的由来。

2、粗读课文,读出韵味,感受作者的感情。

3、口头翻译全文。

4、思考并答复8个问题。

5、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的由来。

亭子现况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布局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

清澈见底。

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历史由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3. 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文意。

2.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4.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含义。

2. 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实践法:通过朗读、翻译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 课文翻译: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5.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表达的哲理。

6.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4.2 朗读与翻译:评估学生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4.3 写作与思考:评估学生的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醉翁亭记》原文。

2. 参考书籍:相关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教材。

3.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

5.2 辅助材料1. 生词表:列出文中的生僻词语及其含义。

2. 译文:提供课文的参考译文。

3. 讨论题:提供相关的讨论和思考题目。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淡泊名利、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 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

3.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句子的翻译,遇到困难时可以小组讨论。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重要句子的翻译,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中描绘的山水美景和作者的人生观,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检验学生对《醉翁亭记》全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3)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理解水平。

《醉翁亭记》教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案1《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0篇)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0篇)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0篇)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八年级语文下册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

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

(配乐)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学设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极其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该文脍炙人口,底蕴丰厚,享誉后世。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此文的教学目标为: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乐为主线的结构;体会散中有整、错落有致的句式。

课堂教学从朗读入手,以“读”贯穿全课,并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品内涵及艺术风格,并学以致用,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

具体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也”字的作用及传达出来的作者情感;2、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3、学习本文乐为主线,前呼后应的结构。

4、品味散中有整、错落有致的句式,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其积极意义。

2、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3、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乐为主线的结构。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滁州的琅琊山不算高,却有“东晋千秋胜地,南谯第一名山”的称号;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不算大,却位于中国四大名亭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而真正让琅琊山和醉翁亭名垂千古的,却是欧阳修的一篇400多字的短文——《醉翁亭记》。

今天就让我们漫步琅琊山,走进醉翁亭,去感受脍炙人口的名篇。

【资料助读】南谯第一名山——琅琊山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天下第一亭——醉翁亭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

其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据《琅琊山志》记载,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

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他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并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其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

亭内有联对此亦作了点评:“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

醉翁亭不但成就了欧阳修的政绩,也成就了中国历代文人心中一个真儒者的形象。

大名鼎鼎的“酿泉”醉翁亭下有酿泉又名让泉,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故又称“玻璃泉”。

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进入池中,再汇入山溪。

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所立“酿泉”二字碑刻。

酿泉水甘醇可口,正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据说当年欧阳修,每次上琅琊山都要到醉翁亭中休息饮茶。

他见老百姓个个都喝酿泉水,自也舀了一盏一饮而尽,一迭声赞道“甘哉!美哉!”此后,欧阳修把饮茶改为饮泉水,还用酿泉水招待幕僚,称之为“与民同味”,提醒自己和幕僚们关心百姓疾苦。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身贫寒,天资聪颖,勤奋苦学。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谏官,又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贬,当过滁州太守。

在文学上欧阳修以韩愈为宗,力扫晚唐五代文学的奢靡之风,提掖了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精英。

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北宋就占了六家。

而且除了欧阳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欧门。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不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令后辈景仰不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及节奏。

①注意21个“也”字的不同语气。

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注意25个“而”字的语气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③注意骈散结合句式的节奏变化。

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自由练读。

3、学生范读。

4、全体齐读。

5、默读课文。

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字词,疏通文意。

注意:译文时不要把原文中很有特色的句法和语气全部阉割了。

★词类活用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②山行六七里山:在山上,名词作状语③酿泉为酒酿泉:用酿泉,名作动。

④山水之乐(乐趣,名词)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⑥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⑦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⑧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形容词,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开放,散发。

名词作动词秀:植物开花结实。

★一词多义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②山水之乐:乐趣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聚拢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②太守谓谁?是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居,坐落在高处②临溪而渔:来到而:①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②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③朝而往:表修饰,不译④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

于:①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②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③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通假字佳木秀而繁阴阴:yīn荫,覆盖。

★古今异义词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③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文中成语①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②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④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⑤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⑥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⑥⑦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重点句子: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参考。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