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心理学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

心理学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

心理学复习资料简答题:1.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范围?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有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

个性是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

2. 心理过程包括哪些结构成分?2.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其包括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不可分割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三个过程。

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相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的心境、激情、应激状态,以及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意志过程包括作出决定制定行动计划(或采取决定)阶段与执行计划(或采取行动)阶段。

3、简答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3、人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作用。

神经元经过复杂连接而构成神经系统,其中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实现着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构成的,脊髓是低级中枢部位,脑是高级部位。

脑又分小脑、脑干和大脑。

小脑主要协调骨伤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起传递信息、觉醒和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高级心理活动的中枢部位。

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四个叶区,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

4、.试述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2007年试题简答题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P44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

“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

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

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

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P228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论述题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简答题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心理学基础题库简答论述

心理学基础题库简答论述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3-4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其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心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P10-12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的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预测行为)(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P14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53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二是人的需要都有层次轻重,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会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

(一)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并能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及其正确性和重要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相应的目的的意志品质。

(二)果断性果断性是指能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

果断性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计划,虽然也有内心冲突,但在动机冲突时,没有多余的疑虑。

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但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时或者是情况有所变化时,有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P4)2.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P16)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P18)4.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的说出头脑内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进行分析。

(P12)(第二章)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P22)2.注意:注意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P24)3.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P37)4.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P37)5.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P29)6.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P28)(第三章)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P60)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P45)3.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P72)4.感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与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与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与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与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12.学习动机与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心里状态。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心理学研究方法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心理学研究方法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心理学研究方法简答题论述题答案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察答:自然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类型,它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活动的系统观察或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关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2、系统取样法答:系统取样法是从总体中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选取每K项元素(个体或分数等),直至取满所需要的样本量。

3、问卷法答: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4、反转型设计答:反转线设计基本思路是:先取得被试行为的基线值;然后引入自变量,并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最后,把实验条件反转到原来基线状态,再一次测量行为。

5、测量的信度答:测量信度是指测量结果反映出系统变异的程度。

6、理论边界答:所谓理论边界,是指理论所说明的函数关系能够成立的前后关系与情境(被试类型与情境特征等),即说明理论的普遍化程度。

7、推论法答:推论法是指从结果统计证据,作出逻辑推论,即从已知的事实,推出未知的原理。

8、社会测量答:社会测量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团体内(特别是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

9、构思效度答:研究的构思效度涉及到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的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10、控制论答:维纳所创立的控制论,是研究生物、机器、社会中通讯和控制的共同规律的理论,是一门新的横向科学,对于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1、正交性答:正交性是指完全没有联系,从一个变量无法了解另一个变量的线索。

二、简答题:1、简述统计结论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答:定义:统计结论效度是有关决定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效度检验,它并不涉及系统性偏向的来源问题,而是研究误差变异源和如何适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条件:一是数据的质量,数据分析程序的效度是以数据的质量作为基础的,包括数据的量表特征、数据分布、信度和效度等;二是统计检验的假设,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统计方法,都有其明确统计检验假设,一项研究中的统计检验假设不明或者被违犯,就会显著降低统计结论效度。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dp-oc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dp-oc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2、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5、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6、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7、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9、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10、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

11、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1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13、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

14、简述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

15、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16、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17、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8、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19、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

20、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21、简述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22、学习策略训练要遵循哪些原则?23、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24、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5、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26、简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27、简述技能的含义与特点。

28、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29、简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30、简述联结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31、简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

32、简述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的含义。

33、简述操作技能的含义与特点。

34、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5、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36、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37、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38、简述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

39、简述操作模仿的含义及特点。

4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41、简述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含义。

42、简述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原型定向、原型操作与原型内化的含义。

4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哪些?44、简述记忆的系统。

45、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已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铺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4.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5.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6.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

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反应。

7.相互诱导是在大恼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8.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感觉。

9.差别感觉阈限是人们把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0.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应的心理过程。

12.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就是记忆表象。

13.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就是遗忘。

14.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做后摄抑制。

15.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16.想象(1)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根据某种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

17.功能固着是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18.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一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映,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愿用习惯程序问题。

19.原型启发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形,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21.注意策略是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笔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说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

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超感知觉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差异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河南大学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总结简答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一般它是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一)陈述心理现象(二)解释心理现象(三)预测心理活动(四)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教具直观:(也叫模像直观)通过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教学电影等模拟事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言语直观:通过言语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注意的特点:(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人的心理对复杂的、无限的客观世界的选择性、朝向性、导向、定向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指人的心理反映的持久、清晰、深刻性。

另外注意不是心理过程,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也不反映什么现象。

5、注意的品质特征有哪些?(1)注意的广度或范围(2)注意的分配(3)注意的稳定性(4)注意的转移6、注意的功能有哪些?(1)选择性功能,即选择指向哪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3)调节与监督功能,即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既有利于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此外还能通过想象活动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作用。

7、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主观原因:(1)凡适合人的需要的刺激;(2)凡引起人直接兴趣的刺激;(3)心境愉快、身体健康;(4)特有的知识经验等都有助于不随意注意。

客观原因:(1)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奇怪、陌生的对象易引起无意注意;(2)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易引起不随意注意;(3)刺激物的对比关系明显易引起不随意注意;(4)刺激物的活动性或变化性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潮安县教师竞争上岗考试资料)第一章绪论二、简答题1、简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试析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内容?答1)、普通心理学它既概括各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成为各分支心理学,理论基础。

2)、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往期产生、变化规律。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变化规律。

5)、认识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发展趋势?答1)、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或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的结合使用;2)、重视使用量表和仪器的定量研究,又重视使用理论分析和思维方式的定性研究;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心理学的研究;4)、概率论和模糊数学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5)、电子计算机技术也为心理学工作者所普遍应用。

三、问答题1、高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学心理学?答:高师学生是未来的中学教师,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因此,学习中学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与教学的心理问题能力,对于每个高师生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就必须了解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实行因材施教,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其个性方面存在的缺点。

(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认识过程的规律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知识,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迅速地牢固地掌握各种科学知识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智力。

(3)为了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掌握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有关知识,才能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中学教师,就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学好中学心理学。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

论述题题库试卷一简答题1.简述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2。

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

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2。

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简答题1。

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医学心理学简答论述

医学心理学简答论述
② 心理生理学观点。解释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该理论研究进展很快,集中从心理神经、心理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神经免疫学等途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③ 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或受到强化、泛化作用而使这些反应固定下来,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有关儿童自杀的误解:六岁以下的孩子不会自杀;近年来儿童自杀非常罕见;从心理动力和发展的观念来看,真正的儿童抑郁症是不可能的;儿童不可能理解自杀的结局;从认知和躯体的角度看,儿童不可能成功地完成自杀计划等等。
39自杀干预:真诚的关心、初步接触、直接询问、寻找自杀的原因、分析致命危险程度、分析其支持的资源、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
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
自我惩罚,即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
追求完美,通过自杀达到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满。
呼救求助,遇到困难时,通过自杀来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
38有关自杀的误解:
常见的误解: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一般人永不会有自杀的念头;“一件小事也足以令人寻死?”,自杀者都有精神疾病;想过一次自杀的,就会总是想自杀;下决心自杀的都是坚决想死的;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可能消失;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情绪好转、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专业人员的干预等等。
40常见的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4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有,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心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知觉恒常发表 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并在活动中调节和控制动作。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吴正态分布(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答: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心理学部分常考的个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部分常考的个简答论述题

普通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5个简答、论述题一、产生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因素,即刺激本身的特点:①刺激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性;③新异性;④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主观因素,即人本身的状态:①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②精神状态;③需要和兴趣。

二、产生有意注意的条件(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如:课前要预习。

(2)合理组织活动。

如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做笔记等。

(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外在的刺激和机体的状态(疾病、疲劳、心理状态)等都可能干扰当前活动。

(5)过去知识的影响。

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容易理解,有意注意就易维持。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注意力)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善于组织自己的注意力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3、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四、注意规律的应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引起学生的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首先,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其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最后,运用注意规律改变教学方法。

学生的有意注意不能保持太久,教师必须运用注意规律改变教学方法,把课上的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困难去成学习任务。

五、观察力的培养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第一章1.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复杂性?P13—18个体的心理之所以具有复杂性是因为:(1)个体心理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

人的心理系统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从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状态和心理特征。

从知觉性的维度来看,可以把个体的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现象的层次性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分析。

例如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新生儿先产生感觉,然后出现知觉,这之后再出现思维活动。

(2)个体心理对物质载体具有依存性。

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载体。

首先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

其次,人的心理离不开环境刺激,无论简单或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源泉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找到有关环境刺激。

例如脑海中妖魔的形象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构成它的原始材料。

(3)个体心理具有能动性。

心理现象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现象,它对个体具有的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性。

2.个体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8—19(1)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

个体的心理对其行为的支配和调节往往是很复杂的,比如微笑这种行为,可以表示对某人的好感,也可以表示嘲笑等。

(2)心理对环境具有选择和构建作用。

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具有选择性。

同样的环境人们的感受往往不同。

个体还会以自己的方式来选择构建喜欢的环境,从而积极作用于客观环境。

(3)心理对脑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个体的心理、意识又能对脑的活动起反作用。

3、心理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P5~6心理学研究是为了揭示事实、规律、机制和本性。

①、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意象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事实。

如对大学生进行自觉控制力研究就要其质和量的特点②、心理研究的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规律。

如艾宾浩斯记忆规律③、心理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

如对进食动机研究中要对有关饥、饱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④、心理研究的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

4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P21~2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建立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结论四个步骤组成。

具体为:建立假设,通过假设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作出研究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实验。

搜集资料,以便根据事实资料来验证假设。

分析资料,借助传统方法和理论思维将搜集的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类,使之系统化和简约化。

作出结论,对研究初期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使假设更具科学价值。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1 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涵义是什么?P33~36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生物性①、人格整体性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等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会的组织。

②、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③、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④、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2个体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性格的主要途径有哪些?P53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性格主要途径有:(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追求是性格自我修养的航标。

(2)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

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时的事,必须持之以恒。

(3)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困难,所以一定要努力克服。

3 人格动机差异的教育涵义是什么?P39~41了解学生人格动机对于教师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如果只从社会要求和客观价值出发,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动机,要想在学生身上获得具体的教育成效是很困难的。

教师可以运用价值辨析法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活动(如说服、参观、锻炼、评比、讨论等)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第三章人格的毕生发展1 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有以下几个:(1)连续变化中的阶级性。

在对人格发展的本质与过程的看法上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是“微型的成人”,人格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数量变化过程,变化是连续的。

另一种观念认为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人格发展的实际过程是:连续变化中呈现出阶段性;而每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孕育着后一阶段的新质,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人格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

许多人格特质的发展都是由笼统到分化再整合。

在定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更替、衔接总是遵循这固定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逾越,这就是发展顺序性。

(3)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

首先,不均衡性表现为人格整体特征在人生全过程的发展不是等速的,而是快慢不均的,其次,不均衡性表现为各种人格特质在发展起止时间、发展速度、到达成熟的时期等方面的不同。

(4)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

所有正常的人格发展遵循这大体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各人在具体发展速度、发展中止时间、到达的最高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2、在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P81~85教师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

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是中外教育家共有的观念。

后来,这种观念就被单纯重视科学知识传授和智能发展的教育观念所代替。

时至今日,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倡“全人教育”。

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的传授与智能的发展,而应给道德教育,情感、意志、价值观、社交能力的培养,适当性别角色的获得,自我概念的完善等以应有的地位。

(2)遵循个体心理发展顺序。

人格整体及其各种特质成分是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性,故人格教育应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现有水平和发展任务,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设计难度适中的课程与作业。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与特定的人际关系的性质,在学校里,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靠学生自己去建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交往态度;二是靠教师在班级有计划地去营造。

(5)重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

从根本上说,人格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过程。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动性日益增强,教师可以知道学生采用自我修养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6)加强与家庭教育配合。

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学生个人幼年开始与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互相作用过程。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只有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得到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3、儿童友谊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P70~71儿童友谊的发展经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3岁——7岁,此时儿童的友谊关系不稳定,作为朋友就是在一起玩,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岁——9岁,为单向帮助阶段。

此时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第三阶段6岁——12岁,为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特点。

第四阶段9岁——15岁,为亲密共享阶段。

儿童对朋友的理解是:朋友之间应相互共享,友谊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五阶段从12岁开始,儿童友谊向更高阶段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行逐渐加强,由于择友更加严格,年长儿童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

第四章行为的动机机制1、强化物与诱因的区别是什么?P105强化物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

而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诱因作为一种刺激物,呈现于个体行为发生之前,旨在激发动机,引起个体当前的定向行为;强化物也是一种刺激物,往往呈现于个体行为发生之后,旨在影响个体后继行为的反应倾向。

2、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动机区分为哪些类型?P94A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基本社会性动机与高级社会性动机;B根据动机的意义,可把动机区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C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把动机区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D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把动机区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E根据动机所涉及的活动名称,可把动机区分为学习动机、游戏动机、劳动动机、工作动机、F犯罪动机、自杀动机等。

3、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P102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体现在:①、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②、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③、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遇困难的态度;④、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⑤、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青少年理想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P99青少年理想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概括,从幻想型发展到现实型,从偏于感性的认识到发展到偏于理性或理论的认识。

而随着理想朝着理性方向的发展,它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也会变得更为稳定,持久而有实际效能。

5、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P117①、要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虑;②、要有合作化的教学去想,创设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话目标机构的教学机制,能帮账户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助;③、要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合理需要,这可为促进学生发展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第五章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122①、对个体所处环境的选择作用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②、对个体生理特点的发挥和矫正作用如:运动员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

2、个体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哪些?P125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的评价来认识自己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④、通过自己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3、自我概念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有哪些?P129①、行为导向②、行为动力③、信息加工4、为什么说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关键?P146(1)从心理角度看,一方面,自我教育是自我调节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发展又必然带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推动整个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需要外部教育的启蒙和引导;(2)从教育学角度看,一切教育效果最终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否让学生将外在教育要求内在,而这又都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状况。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5、根据青少年自我控制的特点,分析为什么说初二的学生最难管教?自我控制是自我调节的最基本手段。

它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操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