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七讲—说明文阅读 技巧+对应练习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2.举例子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3.列数字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4.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5.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6.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7.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9.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10.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一、掌握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解答技巧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解答技巧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技巧篇一: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解题的程序,有句:“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考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给段落标上序号。
(2)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再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①按说明的对象来分: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
事理说明文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②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⑤引资料:增强说明的趣味性,放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⑧摹状貌:惟妙惟肖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⑨下定义:科学准确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⑩作诠释:通俗易懂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五年级第七讲—说明文阅读 技巧+对应练习

五年级第七讲—五年级第七讲—说明文阅读技巧+对应练习——说明文阅读一、课前分享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
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
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1、“息”的解释有:①停止;②消息;③呼吸时进出的气;④利息。
五年级第七讲—说明文阅读--技巧-对应练习资料

五年级语文第七讲——说明文阅读一、课前分享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
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
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1、“息”的解释有:①停止;②消息;③呼吸时进出的气;④利息。
“息息相关”的“息”应属于第种解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2 至 3 倍,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
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 180 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
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燕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强的飞行本领呢?原来,燕子的两只翅膀又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
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行是特别重要的。还有,燕子身体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 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 特征。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 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 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等词 表示程度;“大约”等表示估计;“有余”等表示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 际。 (4)××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
(六)例题讲解与课堂练习
燕子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它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 110 公里,大约是麻雀飞行速度的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昆__虫__的___“_鼻__子__”_—__—__触__角__ 。题目中“鼻子”上引号表示 __特__殊___含__义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C B E A D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3、第⑦段“因此爱到启迪”中“此”指代昆__虫__触___角__具__有__各__种___功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启迪”具体表现为__模__拟__触___角__特__点__,__制__造___出__现__代__化__的___精__密__仪__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技巧

舱外航天服不仅包括衣裤,而且包括头盔、手套 最里面 和靴子。服装由多层组成。最里面贴身的一层是液冷 服,外形像一件衣裤连在一起的工装,用有弹性的细 管编织成网状,细管内有冷水循环流动,用于带走身 体发出的多余热量;第二层是加压服,有三层:内层 用通风管的尼龙制成,中层 中层与外层之间充气,外层用 涂氯丁橡胶的尼龙制成,以维持服装内的气体压力; 第三层是限制层,其作用是限制加压服向外膨胀;第 最里层 四层是防热服,也有多层:最里层是涂铝的聚酯薄膜 , 中间几层是卡普伦和薄纱制成,最外层是服装的外套, 也是由涂铝薄膜制成,除防热外,还起着防磨损、防燃 烧、防微流星和空间碎片的作用。
主要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术语如下: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列数字:具体、准确、直观地说明了…,具 有科学性.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为所作的说明 提供实据.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了事物的…….. 重点啊
《“生物地毯”让沙漠不再起沙》中有这样一段: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介绍,“生物地毯”是 最接近细沙的防护网,它能有效地束缚沙粒流动,从而起 到固沙作用.实验测定数据表明,裸露沙地在风速为每秒 钟8.42米的条件下就能起沙,而全部覆盖“生物地毯” 的沙地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起沙.
温暖的海底,尤其是浅海区域,分外光明灿烂. 那里有胜过陆地森林草原的海底植物,有嬉戏其间形 形色色的动物.生长在海底的红白珊瑚,像庭园里栽培 着的花木;附生在岩礁间的红绿海葵,如同庭园里的种 植的花草.这个碧说莹莹,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人们 把它比作“水晶宫”,真是十分恰当.
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表达方式:记叙 作用:给死海的成因增添神话般的 色彩,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附典型例题讲解)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附典型例题讲解)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五年级语文上册7 说明性文本阅读作业

5. “光污染”对动物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结合短文 内容试着概括。(3分) ①“吸引”并“杀死”昆虫。②使迁徙的鸟类迷失方向。③
使动物们无端消耗精力。
6.
装修小明的书房时,奶奶提议把墙壁用雪白的涂料
粉刷一新,并在原有的40瓦日光灯之外,增加一盏40瓦的台灯。
你觉得奶奶的建议合理吗?请结合短文内容说明理由。(4分)
④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不宜长期夜 间用脑,但偶尔在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间断地用几次, 还是可以的。如果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昏昏欲睡,还硬用刺激 神经的办法去学习,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有损健康,不宜提倡。
⑤所谓“用脑时间”问题,从广义上讲,有一层意思,就是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佳用脑年龄区。这个时期大脑 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创造能力及对信息的自觉 调节能力最强,容易产生创造的冲动。因此可以说,在一天中 的最佳用脑时间内和一生中的最佳用脑年龄区里,勤奋地学习 和创造,是人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既能防潮,又能保暖隔热,冬暖 夏凉,阳光充足,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④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 奇观呢?探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 灰,掺以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碾 压,然后夯打上墙,并以木材为梁架,以瓦片为顶盖,因而异 常坚实牢固。
奶奶的建议不合理。理由:墙壁用雪白的涂料粉刷一新,会
使其更光滑且颜色太亮。在原有的40瓦日光灯之外,增加一
盏40瓦的台灯,会使书房的灯光过于强烈。这两个改变都会
造成光污染,影响小明的视力,长期在此环境中生活,可能
导致精神衰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第七讲——说明文阅读一、课前分享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
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
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1、“息”的解释有:①停止;②消息;③呼吸时进出的气;④利息。
“息息相关”的“息”应属于第种解释。
2、这段短文写了竹子、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
3、作者从、、、、等用途写出了竹子“全身是宝”。
4、“岁寒三友”是指、、。
5、用“——”画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用“~~~~”画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6、“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这是句,将它改为陈述句。
竹子最突出的品格是。
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二:鸽子“检验师”鸽子有一双分辨能力很强的眼睛,它能识别出外界极其细微的变化。
在一家新西兰的集成电路制造厂里,一些受过特殊训练的鸽子,精神饱满地站立在川流不息的流水作业线旁巡视,一旦出现次品,它便铁面无私地剔出来。
在药厂里,鸽子同样担负着检验师的重任,监视着药品颗粒的大小和色泽的深浅,毫无保留地拣出药品。
在炼钢厂里,鸽子能检测煤气的外泄,必要时发出警报。
在机械厂里,鸽子也担负着检验机器质量的工作。
鸽子所以能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检验师”的任务,就是因为它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特殊()敏锐()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川流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面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词填空。
分辨分辩(1)小立不想再与他()什么了。
(2)他有很强的()是非的能力。
4、这段文章主要讲的是:(正确的打“√”)A.鸽子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B.鸽子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它能识别外界极其细微的变化,在工厂里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检验师”的任务。
C.鸽子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它能在机器旁巡视,铁面无私地检查着产品的质量。
5、请在文中找出若干个成语抄写下来。
练习三:中国的牛①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感情。
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
③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只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进,我们以经预计斗不过畜牲,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是泥又是水了。
正在踟蹰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着它全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
④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看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恩惠。
⑤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
在大地上,在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
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⑥在它沉默劳动中,人便得到应得的收成。
⑦那时候,也许,它可以松一肩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
偶尔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身上的苍蝇,已经算是它最闲适的生活了。
⑧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
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
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
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
⑨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1、第③段划横线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过来。
⑴.改:;⑵.改:。
2、作者对牛产生敬佩之情是因为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中国的牛”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点?(用原文回答)4、读完文章后,你能联想到有关牛的诗词、成语、俗语或谚语吗?请任意写出两条。
答:⑴⑵5、根据上下文设想一下,在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上什么样的内容?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
6、说说文章寄托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轻松一刻——牛皮的用处老师问同学们:“谁能说说牛皮有什么用处?”牛牛抢着举手:“可以做皮鞋,做皮带……”冰冰接着回答:“可以拿来吹!”老师:“※%¥#@……”老师:“欣欣,你最乖,你来回答一下。
”欣欣犹豫良久,说:“牛皮最大的用处就是包住牛肉……”老师昏倒。
三、作文之心理描写1.认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自我感受等。
就是心理活动描写,简称“心理描写”。
>举例一个同学写“我”在某一天去看一场久已向往的电影,可是在半路上却看到一位老太太倒在地上抽筋,想送老太太去医院看病,但想到要去看电影,也就算了,只管走白己的路。
这时——不知怎么的,虽然我还在走。
然而刚才的快乐却不知列哪儿去了。
只剩下满肚的沮丧。
那个老太大发抖的身子,不住地映在我的眼前。
痛苦的呻吟,回旋在我的耳边。
我挥了挥手。
想把这些不愉快的东西驱散。
可是不行。
老太太的身影仿佛在我的脑海中生了根似的,不断地出现。
——老太太的形象、声音“不住地映在我的眼前”,“回旋在我的耳边”,真切地写出我”内疚的心情。
2.“心理描写”要具体办法:既写出“想什么”,又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举例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
只见一位看自行车的老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
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可又实在觉得不好意思。
唉,算了吧,下次不再乱扔了不就行了。
我心里默默的想着。
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蚊、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
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
但显得很精神。
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用自己的檄薄之力为杜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
只图个人方便,却蛤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描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厦,去撞“我”扔掉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
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不好童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丁不起——自己图方便。
给他人带来麻烦),面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想(见老奶奶撞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巳),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
怎样进行心理描写1.描写心理活动有三种方式:(1)直接描写想什么。
(2)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特别是‘自言自语’)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4)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蛔小、不易察觉的动作),来揭示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
(5)通过人物的幻觉,梦境,来展示其心理活动。
>举例口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谭,亮亮看见我手奥的钢笔,硬要拿。
我说:’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
”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
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
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的哼着,还不时的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注意他。
他的目光从妈妈身上移动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
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
他把大家扫视了一变,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
以后我再做功课。
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通过具体描写小孩的动作、神态,逼真地写出小孩的心理特点,反应了亮亮的聪明淘气、活泼可爱。
口我椎着车,不敢抬一下头。
似乎人行遭上有许多双行人的眼睛在嘲讽的盯着我,盯着我的书包;似乎背后有相识的同学在对我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我把头埋得更低,只看得见马路从我脚下慢慢滑过去。
我仿佛走了一段漫长的路。
——用“不敢抬一下头”、“头埋得更低”等动作和“似乎人行道上有许多双行人的眼睛在嘲讽地盯着我,盯着我的书包”;“似乎背后有相识的同学在对我指指点点地议论着”、“仿佛走了一段漫长的路”等幻觉,真实地反映了“我”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
>例文发生在家里的一件小事一天晚上,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件什么东西摔在地上,声音特别大。
原来是奶奶在收拾屋予时,不小心把暖壶打碎了,热水洒了一地。
正在厨房和面的妈妈闻声赶到,一看,连忙问:“妈,您没事吧?”没事。
喀,老了,不中用了。
”妈妈让我把奶奶扶到沙发前坐下,然后赶紧洗了洗手,拿笤帚扫去了地上的碎片,又不声不响地用墩布把地拖净。
不大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
他见气氛有点不对头,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
妈妈悄声把经过告诉了爸爸。
我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
我想错了,爸爸走到奶奶跟前,关切地说:“妈,不要紧的。
您伤着了没有?”“我没事,忙你的去吧。
”“妈,我看看您的手,烫着了吗?”妈妈也走过来,关切地问。
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我把奶奶的手伸给爸爸、妈妈看。
只见奶奶的小手指上划了一小道血口,流了血,血口的边缘很红。
“妈,您怎么不早说呢!我给您包上。
”妈妈说完就找来纱布,小心翼翼地把奶奶的手包上了。
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
屋里又恢复了平静。
我真为妈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
【简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
而这情和意又都是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善于运用心理描写的结果:通过描写妈妈、爸爸一系列的行动和语言,真实而准确地表现出父母发自内心地对奶奶关切和体谅的心理;通过描写奶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真切而生动地写出奶奶由自责到激动、欣慰的心理;通过两次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抒发了自己对爸爸妈妈、对温馨家庭的赞美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