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书到黑板上。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
物质的溶解——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一、【教学题目】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课《物质的溶解》二、【学情分析】已有知识铺垫本章以“水”为主体贯穿全章,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应用以及特性有较为直观的感受。
且1.4课“为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让学生形成了溶液的概念,给溶解度的授课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连贯性,能较为直接的顺承。
生活感知常态化将物质容溶剂在水中这一行为操作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本节课知识的讲述有辅助作用。
抽象思维待提高虽在生活中感受颇丰,但本节课在提取溶解度概念这一环节对学生仍设有一定障碍。
在比较溶解度时需要把握“四要素“,需要控制的变量较多,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具有一定的挑战。
适应多媒体教学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此种教学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
学生因此种方式而走神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应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的类型。
3.理解溶解度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2.参与小组的出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2.激发科学兴趣。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定义。
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本次课堂主要的以讲授法贯穿始终。
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和学习的有关信息,如溶解度的定义;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解析、解释和论证,如完善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对本堂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如课堂小结部分。
讨论法本课的重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围绕此目的相互研讨,最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此问题。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溶解【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能够说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性”过程,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通过设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时的热量情况。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本节课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剂不能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为后续学习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打下了基础。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本节课前,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假想时,教师应进行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同学们,今天接着上新的内容。
上新课之前,我们照例要复习一下之前的知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1_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三、教材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重点难点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五、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和浓缩的简单计算过程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稀释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归纳:1.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m浓×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m稀×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浓溶液加水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m稀-m浓练习:1.若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克?2.配制10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密度克/厘米31.07 1.14 1.5 1.61 1.81 1.84质量分数%10 20 60 70 90 983.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某溶液(1)加克水,稀释成20%的该溶液。
(2)再加克水,稀释成10%的该溶液。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
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残留的溶液是100克。
其中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湿衣服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先用5700克的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
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100克的溶液)方法一:用5700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方法二: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最后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二、溶液的浓缩。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物质的溶解》第四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溶解【课时】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涵义。
〔2〕会进展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会进展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通过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到达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形成认真审题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中溶质质量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浓溶液稀释和稀溶液浓缩的计算。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计算;浓溶液稀释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展落实。
第四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根底。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氯化钠六、设计思路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4种类型,其中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较为复杂,采用分步讲解,层层推进,让学生熟悉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
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农作物或者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喷洒药液。
药液太稀会如何?【学生】不能杀虫【教师】药液太浓呢?【学生】会毒害农作物【教师】因此在配置溶液时,我们必须确切地知道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物质,即溶液的浓度。
2.新知呈现【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本29页的文字,找出能定量表示溶液浓度的量。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本身性质及外界因素有关。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度大小的关系,知道他们相互转化的方法。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相关的计算方法。
4.理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快慢,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解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3.以探究的方法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科学辩证的问题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2教学过程2.1第一学时2.1.1教学目标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
2.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能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5.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1.2学时重点1.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2.1.3学时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快慢的因素;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2.饱和与不饱和的区别和转化2.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喝白糖开水时,如果加了很多的蔗糖,最后你会发现杯子底部慢慢地出现一些固体颗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实验过程20ml 水+少量蔗糖继续加入蔗糖实验现象蔗糖全部溶解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实验结论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板书:一、物质的溶解性1.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物质的溶解》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物质的溶解”,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现象、溶解过程及溶解的物质类型等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溶解的相关概念和规律。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能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分析和理解程度。
3. 课堂小测验评价: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溶解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糖在水中溶解)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等知识。
3.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5.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和归纳。
6. 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溶解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准备下一课时的预习内容。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
第5节物质的溶解一、引入:(2分钟)师:老师知道仓南有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晒盐。
你们知道吗?它的历史已经有3千多年了。
有没有同学知道晒盐呢?你能说说晒盐的过程或原理吗?生:蒸发水。
把海水引入盐田,然后太阳晒,盐就出来了。
师:对,古代仓南人民就是利用这些溶解的知识来生产食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3分钟)师:那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生:默不作声。
师:你想深入研究溶解吗?(——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溶解的这些问题(出示问题)师:这些问题,哪些是你现在就能回答的?生:第一个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初一学过。
或者举例说明。
师:(表扬),那剩下的问题我们的同学现在不能回答,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做做实验,看能否从实验中找到答案。
(出示实验任务,简要说明:分别把5克蔗糖、1克硫酸铜、5克硫酸铜、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充分搅拌。
)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说明:重点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并初步了解其判断理由。
)四、汇报交流阶段(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1分钟)引:通过实验,你觉得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生:不能。
师:能结合你的实验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吗?生:我发现硫酸铜、熟石灰不能溶解。
师:是的。
5克硫酸铜和0.2克食盐不能溶解在10毫升水中,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二)这三种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5分钟)引:通过实验观察,你认为哪些溶液是饱和溶液,哪些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生1:5克硫酸铜溶于水是饱和溶液,熟石灰溶于水也是饱和溶液;而蔗糖溶于水和1克硫酸铜溶于水是不饱和溶液。
生2:3号和4号溶液是饱和溶液,1号和2号是不饱和溶液。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生:因为3号和4号中还有物质剩余,而1号和2号的溶质全部溶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新版)浙教版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称取或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之后,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
学生讨论后归纳出:
1、向溶液中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与溶液
质量变大,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教学重点
学会溶液稀释的简单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实验室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
学生计算后追问:你知道应该怎样配制吗?说一说所需的仪器和具体操作步骤。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图片:
抓住要点,层层推进,启发学生理解并强调书写的规范性。
补充问题:题中需要多少毫升的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巩固练习:
1、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盐 酸500克,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38%盐酸的密度是1.19克/厘米3),如何配制?
2、现有20℃时食盐饱和溶液68克,蒸干冷却 后得到氯化钠晶体18 克。问:
修改栏
作
业
布
置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该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多少?
3.下面是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NaCl)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试回答 :(1)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________克,水克。
(2)D操作应选用_________毫升的量筒(从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中选择) (3)E操作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科学教案)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实验方案
(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
(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
【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物质的溶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物质的溶解》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溶解现象及其基本概念;2. 掌握物质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条件;3.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物质的溶解》课程内容,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实验观察:学生需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选择不同物质(如食盐、糖、小苏打等)进行溶解实验;- 观察并描述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和现象;- 记录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速度和状态变化。
3. 理论知识巩固:学生需完成与溶解现象相关的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如溶解度、溶质、溶剂等概念的定义与区分。
4. 思维拓展: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物质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如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效果等。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实验观察: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包括颜色变化、温度变化等;记录应准确、清晰,用科学术语描述。
2. 理论知识巩固:学生需认真复习《物质的溶解》相关知识点,确保对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准确应用。
3. 思维拓展:学生需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至少一个与物质溶解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作业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包括实验记录、理论知识复习笔记以及思维拓展部分的思考和答案。
作业应整洁、规范,字迹清晰。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实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2.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 思维拓展部分的思考深度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4. 作业的整洁度和规范性。
评价将采用百分制,优秀的作业将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以下反馈:1. 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2. 对学生的思维拓展部分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深入思考;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相应的补充材料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个性化教案设计
课题 1.4 物质的溶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对应练习1.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牛奶B.食盐C.菜油D.面粉2.小明在做溶解实验时,在烧杯中放了少量高锰酸钾和水,使溶液变成红色,他使用的溶剂是水。
除了水之外常见溶剂还有( )A.蔗糖水、洗涤剂B.石灰水、丙酮C.汽油、酒精D.肥皂水、牛奶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苏打粉C.花生油D.牛奶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液体B.溶液一定无色透明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D.溶液中溶剂一定是水5.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然后仔细观察。
指出哪个是溶液(a),哪个是悬浊液(b),哪个是乳浊液(c)。
精盐:,煤油:,高锰酸钾:,面粉:,鱼肝油:。
6.把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的编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B.肉眼能看到分散系里的固体小颗粒C.是混合物D.由溶质和溶剂组成E.久置能分层,形成两层液体F.通常是一种透明液体(1)溶液;(2)悬浊液;(3)乳浊液。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8.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本身性质及外界因素有关。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度大小的关系,知道他们相互转化的方法。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相关的计算方法。
4.理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快慢,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解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3.以探究的方法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科学辩证的问题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2教学过程2.1第一学时2.1.1教学目标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
2.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能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5.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1.2学时重点1.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2.1.3学时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快慢的因素;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2.饱和与不饱和的区别和转化2.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喝白糖开水时,如果加了很多的蔗糖,最后你会发现杯子底部慢慢地出现一些固体颗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实验过程20ml 水+少量蔗糖继续加入蔗糖实验现象蔗糖全部溶解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实验结论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板书:一、物质的溶解性1.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2.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2)与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由学生来完成实验三:(1)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进行溶解(2)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进行溶解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 B.边加浓硫酸(硝酸铵)边用玻璃棒搅拌 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D.比较温度 E.得出结论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板书:3.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演示:室温下,20ml水,慢慢增加硫酸铜晶体直至不溶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为什么在叙述饱和不饱和的定义时,一定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这种溶质“三个量呢?探究1:如何使试管底部有硫酸铜残留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结论:加热,加水探究2:如何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成为饱和?结论:加入硝酸钾,蒸发水,降低温度。
注意:对于不同的物质,温度对溶解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大多数物质,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比如硫酸铜、硝酸钾等。
少部分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比如氢氧化钙。
升高温度、增加溶剂、(减少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讨论:浓溶液是不是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是不是一定不饱和?板书:二、饱和溶液和溶液的浓稀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
2、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而且是最浓的。
课堂小结: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两者的相互转化2.2第二学时2.2.1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2.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3.了解溶解度的定义与分类4.通过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2.2学时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2.2.3学时难点1.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2.会进行有关溶解度的简单的计算2.2.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引入: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定量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三、物质的溶解度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板书:1.溶解度的意义: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2.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溶解度数值的实质:溶解度是表示特定条件下(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数。
理解溶解度的实质: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① 100克水最多溶解37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7克② 50 ℃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0克氯化钾,所以氯化钾溶解度为30克③在60 ℃时100克水溶解75克硝酸钾,所以60 ℃硝酸钾溶解度为75克④在60 ℃时100克水最多溶解110克硝酸钾,所以60 ℃硝酸钾溶解度为110板书:4.物质的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关于溶解度的理解及计算【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12)、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5)、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克。
补充: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溶质溶剂溶液溶解度: S 100克 100克+S饱和溶液: A B C(=A+B)例题1、已知4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4克。
(1)40℃,200克的水中最多可溶解多少的硝酸钾?(2)40℃,96克的硝酸钾溶解在多少克的水中刚好饱和?(3)要配制40℃100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需要多少的硝酸钾和水?(4)40℃,现有500克水和200克硝酸钾,最多可配制多少克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例题2、t℃,某物质的饱和溶液240克,蒸干后得到固体(不含结晶水)40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例题3、t℃,某物质溶液1000克,第一次蒸发100克水,析出晶体10克,第二次蒸发100克水,析出晶体20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是克。
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度的大小呢?板书:5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气压(影响气体的溶解度)。
分析书p29数据4、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A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等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等课堂练习(PPT)2.3第三学时2.3.1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及简单计算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简单计算过程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4.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5.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2.3.2学时重点1.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2.3.3学时难点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不同之处2.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3.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2.3.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引入:种植农作物要喷洒一定难度的农药,所需浓度的农药是怎么配制的?四、溶液的配制一)、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概念判析1.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食盐溶液,含义是什么?2. 10克食盐溶于90克水中,求所得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3.将上述溶液倒出一半到另一烧杯中,求剩余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例1:溶液的密度是1.2g/cm3,实验测得每100ml该溶液中含溶质24g,求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二)、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
如果要配制 150千克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三)、已知溶解度计算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3: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求20℃时食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练习:1、若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克?2、配制10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3、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某溶液。
若:(1)加克水,稀释成20%的该溶液。
(2)再加克水,稀释成10%的该溶液。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
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残留的溶液是100克。
其中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湿衣服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先用5700克的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
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100克的溶液)方法一:用5 700 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
方法二:将5 700 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 900 g),分三次漂洗。
最后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四)、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活动: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
步骤:1、计算 2、称量 3、溶解小结: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
即: m前溶液 A%前 = m后溶液 B%后例题4:配制 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随堂巩固练习:1、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A.1:4:5 B.5:4:1C.4:1:5 D.1:4:52、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克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克蔗糖,充分搅拌后,一定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C.溶质的质量分数 D.蔗糖的溶解度3、有100克10%的食盐溶液,欲将其浓缩到20%,下列A.加入12.5克食盐B.蒸发25克水,同时加入5克食盐C.蒸发20克水,同时加入7.5克食盐D.蒸发50克水4. 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盐酸500克,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并说说具体的配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