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四补贴政策十年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这一制度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也彰显了我国政府的改革开放决心和政策导向。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进行回顾和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持续遭受着困境。
农村经济低效、农民收入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滞后,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为了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农业生产,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1983年,我国颁布了《农业税改革试点办法》,推动实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提高农民收入。
此举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正式启动。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逐步完善和扩大。
1996 年,我国颁布了《农业税法》,正式废除了农业税,将原本要交纳的农业税转为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减轻了农民负担。
2004 年,我国又出台了《农业补贴法》,规定了国家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流通等领域进行补贴的范围和标准,并将农业补贴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这些举措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补贴制度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入逐渐被市场规律所牵制,政府的补贴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农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农业补贴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
为了应对这些新的挑战,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
2007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并逐步推行农村综合产业发展示范工程。
2014 年,我国取消了大部分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将原本的粮食直接补贴改为粮食临时收储政策,更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国家也积极推动了农业补贴制度改革。
2013 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合理利用率和能效,以此推动农业增效和增收。
2010年继续增加农业四项补贴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
和插秧 机 的使用 维 护知 识 等 。通过 建设 国家级
水 稻育 插秧 机械 化示 范 县 ,在 各地 形成 一个 以 机械化 为 支撑 、区域 适 用性 广 的水 稻标 准化 生
・
d
・
机插 秧 面 积 1 0 ~ 0 0亩 :每 县 每年 完 成 2 0 00 20 0 人 以上 的培训 任务 ,培训 内 容主要 包 括水 稻标 准化 育秧 技术 、 插秧 操作 技 术 、 机 田间 管理要 点
产体 系 、一 套社 会化 作业 服务 模 式和 一支 技 术 推广 服务 队 伍 , 实现水 稻 生产 高产 高效 、 耗增 低
08 .6元, , 斤 提价 幅度分别 为 35 . %和 36 . %。稻谷
贴 试点 。 同时 , 大 了农 机具 购 置补 贴种 类 , 扩 牧
业 、 业 和抗 旱 、 水 机械 设 备首 次 纳入 补贴 范 林 节 围。此外 , 扩大 了 补贴 政策 的受益 范 围 , 以 还 由
前 主要在农 区对农 民进 行 补贴 。 大 到 了牧 区 、 扩 林 区和垦 区。农业 补 贴种 类 、 围的 大 幅延伸 , 范
收 , 为全 国水稻全 程机 区建设 了 1 5个水 4 稻 机 械化 育插 秧技 术示 范 县 。项 目区新 增 插秧 机 1万 台 , 机插 秧 面 积 2 5万 亩 , 收 面 积 3 6 1 机 3
万 亩 , 本增 效 总计 达 到 62亿 元 , 动地 方 财 节 . 带 政 投 入配套 资 金 9 0 元 ,农 民投 入 资金 39 6 0万 . 亿元 。总体 上看 , 稻育 插秧机 械化 技术基 本成 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回顾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农民的生活困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政策。
最早的农业补贴主要是通过对农产品价格的补贴形式实施的,以保障农民的收入。
这种补贴形式存在固定性强、效果不佳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效益。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004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补贴政策开始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转变。
政府开始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供种植养殖技术的指导,并通过补贴种植业杂交水稻、转基因农作物等农业科技项目,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资金的流失和浪费。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地把握补贴政策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对象,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农业补贴政策存在不公平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农民得到的补贴金额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民得到的补贴较少,导致了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农业补贴政策对环境保护的考虑不足。
一些农业补贴政策过于强调农业生产的数量和效益,忽视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在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对补贴政策的了解程度,增强了农民的积极性。
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执行机制,加强了对补贴资金的监管和管理,减少了资金的流失和浪费。
政府加强了对农业资源的统筹和配置,促进了农业补贴的公平性,确保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政府强化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推行绿色农业补贴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确保粮食安全。
政府根据农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支持。
这些补贴包括农资补贴、农机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等,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减轻农业生产成本,刺激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由于农业补贴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不同地区的补贴标准和政策存在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农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农业补贴政策过于简单粗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违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业补贴制度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现象,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众利益。
由于农业补贴规模庞大,财政压力也日益加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政府逐步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政府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扶贫金等方式,弥补了农民在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中的损失。
政府还加强了农业市场监管,规范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和使用,减少腐败和浪费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逐步向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农业补贴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和调整。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农业补贴制度也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业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探讨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前,需要了解农业补贴的概念和种类。
农业补贴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或间接支付,以解决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等问题。
一般包括价格补贴、生产补贴、资金支持等种类。
价格补贴指政府为了增加农产品价格,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通过支付差价的方式提高农产品价格。
生产补贴指政府对农产品生产中的直接费用、投入成本等进行补贴。
资金支持则是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而提供的种种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民贫困问题严重,农业补贴制度也开始逐步出现。
198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国家设立了广义农村专项资金,首次对农村进行了资金支持,并且对部分农产品推出了价格补贴和收购保护政策。
1987年,国务院决定对农村流转土地的人均补贴标准由30元提高到60元,农民的土地流转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全面迎来了市场化改革,农产品价格逐渐由政府调节转向市场调节。
此时,农业补贴政策也开始逐步市场化,对农产品实行部分价格、区域性价格、临时调价等各种形式的价格补贴政策。
2000年,国家推出了粮食直补项目,以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和粮食自给率,使农业生产逐渐走向自由化和市场化。
2004年,国家开始对棉花、烟草、油料等油料作物采取了直接补贴政策,使得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市场化和准确化。
2008年,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大力提高农业补贴力度,对美国、欧盟等国家进行的农业补贴也开始受到了质疑和限制。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开始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更加明确、规范的设定,并对农业进行全面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已经逐步完善,其中以粮食直补、农业保险、农产品收储等为主要内容。
此外,针对一些地方和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也会适当进行针对性的补贴和资金扶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补贴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这一阶段,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采取的是直接财政补贴的形式,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1984年,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农村改革,取消了集体经济组织,引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
1985年,国家又颁布了《红头文件》,取消了粮食收购计划,允许农民自由销售粮食,从而使农民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同时,为了补贴农民,国家还实行了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的政策。
这一阶段,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开始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国家开始实行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补贴政策。
1993年,国家实施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试点省份第一次在财政预算中对村集体经济支出进行了设置,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市场化。
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小宗经济”和“三农小额信贷”等政策,更好地支援了贫困农民。
在农业保险方面,国家开始实行了“农业保险试点试行办法”,部分农户得到了保障,使得农业生产收成更加稳定。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较快。
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允许农民通过自发组织的方式合作经营,进一步推进了农业市场化。
同年,国家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系列综合示范区,接连发布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全面支援了我国农业发展。
在农业补贴方面,国家开始实行了“农业生产者补贴政策”,旨在更好地扶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单一的财政补贴,到多种形式的农业补贴,再到多元化的农业补贴,不断完善和创新。
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试验阶段、逐步完善阶段和健全制度阶段。
1978年以前,中国农业补贴制度几乎不存在,农民的收入主要靠自己种地和养殖。
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水平也较低。
19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开始进行试验,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
农业补贴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试行,政府向农民提供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补贴,以支持农民的生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也逐步完善。
199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农业税改革”,取消了对农民的过高征收,降低了对农民的负担。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998年,国家还实施了“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加强农民的权益保护,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
21世纪初,中国农业补贴制度逐渐进入健全制度阶段。
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全面小康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今后的农业补贴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补贴发放不够及时,导致有些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资金支持。
二是补贴的发放标准不够科学和合理,有些地区的农民得到的补贴过少,有些地区的农民得到的补贴过多,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是农业补贴制度的管理和监督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浪费和滥用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对农民的帮助和支持。
二是制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发放标准,确保农民得到应有的补贴。
三是加强农业补贴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浪费和滥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1. 引言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补贴制度成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政策工具。
农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增强农民信心,激发其生产积极性。
农业补贴可以引导农业生产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农业补贴也有助于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农业补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坚持市场化和规范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
1.2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背景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由于长期受到封闭政策的束缚,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面临着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进行农业改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补贴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之后需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约定。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各成员国需要逐步减少农业补贴,保护农业市场开放,促进自由贸易。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背景也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有关。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政府需要通过补贴政策来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以上就是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发展背景的主要内容。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补贴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正文2.1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历程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0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水平低,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其中包括对农业提供补贴支持。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粮食补贴制度”,对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还实行了小农户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二、农业补贴制度的深化和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一步深化了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实施了农业生产补贴和直接补贴相结合的政策,包括对农机具购置、种植业生产、设施农业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
特别是2004年《农业补贴法》的颁布,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明确了农业补贴的范围和标准,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农业补贴制度的效果及问题经过多年的实施,农业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粮食生产和农业技术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也得到了稳步增长。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补贴资金下沉不到位、补贴标准不够科学、补贴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导致部分地区和农民受益较少,难以有效发挥补贴的效果。
四、未来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化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农业补贴制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未来,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关键农产品生产的支持。
应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和关键农产品生产,加大对种植业、养殖业的补贴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一直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等方面的补贴,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出发,回顾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生产力不足和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试行了小农户生产责任制改革,引入了农业生产奖励计划,对农民的种粮补贴等逐步发展起来。
1990年,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成为国家对农业的有力支持。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农业生产资金、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设施等方面的补贴。
对农业生产资金的补贴主要包括贷款贴息、补助农民购买农机具、购种补贴等;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补贴主要包括提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信息技术支持等;对农业生产设施的补贴主要包括提供农业用地政策支持、提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通过这些补贴政策,我国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农业补贴制度发展的成效在农业生产资金方面,贷款贴息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政府的农机具补贴政策也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政府通过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支持,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更高效的支持。
在农业生产设施方面,政府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农田灌溉和排水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通过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我国农业得到了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农业生产得到提升,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农业补贴制度的实施旨在
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强化农业社会保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
业。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农业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粮食生产受到限制,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农业补贴制度得到了初步推行。
这一阶段的农业补贴主要是
通过粮食价格补贴和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来提高农民收入,并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提
高农产品的产出和质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部门逐渐实施市场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也发生了一
系列的变化。
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财政补贴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农业补贴的范围和方式也得到了扩展和多样化。
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价格补贴、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
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农村经济。
2001年,我国农业补贴进一步发展,颁布了《农业补贴办法》,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农村劳动力再就业补贴等各类补贴纳入法律保障范围。
这一法
律的颁布和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业补贴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补贴资金分配不均,地区之间和农村之间的
差距较大,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户滥用农业
补贴,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些农业补贴已经不符合市场
经济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农民收入低下,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对农业实行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例如实行农业税改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农业补贴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也在不断加强。
1990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给予现金补贴,以鼓励他们增加粮食产量。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从改革开放初期对农业补贴的实施到现阶段的多元化补贴政策,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不断提高补贴水平和补贴范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通过给予农民补贴和补助,鼓励他们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生产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农业生产、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的补贴支持,推动了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与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农业生产、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的补贴支持,增强了农民的生产信心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补贴制度主要是通过发放物质补贴来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补贴主要是以粮食和农产品的购销差价补贴形式存在,即国家通过收购农产品的差价来调节市场价格,保障农民的收入和粮食安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农业补贴制度逐渐从物质补贴向直接经济补贴转变。
这种补贴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价格不足,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一些特定的农产品,国家可以给予直接的补贴,以鼓励农民生产,增加收入。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国家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保险保障,减轻农民的风险压力;国家还投入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和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还存在着覆盖不完全、补贴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一些农民仍然难以享受到补贴政策的好处。
当前我国农业产能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补贴制度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还需要与国际贸易规则相协调,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和效益。
要统筹农业补贴制度的改革和市场化农业经营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素质,增强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详细介绍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演变、政策类型、优势和问题,以及国际比较与借鉴。
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进行了总结评价。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和问题,为今后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演变、类型、优势、问题、国际比较、借鉴、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政策建议、总结评价。
1. 引言1.1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背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生产问题,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逐步实施农业补贴政策,通过对农业生产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补贴,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品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补贴政策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从最初的简单价格补贴,到后来的多元化补贴形式,如生产补贴、种植补贴、收购补贴等,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逐渐趋于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品质,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脱贫致富。
但与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补贴资金分配不均衡、扶贫效果有待提高等。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分析,深入探讨其背景、历史演变、类型、优势和问题、国际比较与借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揭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借鉴国际经验,我们也可以发掘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反思农业补贴政策
反思农业补贴政策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8期新世纪以来,中央不断加大支农强农惠农力度,建立了以“四项补贴”和“三项价格支持(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2004-2014年,中央财政用于“四项补贴”的资金从146亿元增加到1681亿元,累计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27.7%;用于“三项价格支持”的资金从2005年的183亿元增加到3890亿元,累计增长了20 . 2 倍,年均增长40.4%。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增产增收、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3070万吨增加到62144万吨,实现了“十二连增”。
2003-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增加到9892元,年均增长12.8%。
全国粮食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以上,农机总动力增长了78%,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面积接近14亿亩。
但是,农业补贴政策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缺陷。
一是补贴总量仍然不足。
二是补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黄箱”轻“绿箱”,重小农轻大户,重产量轻质量。
三是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但却损害了养殖户、加工企业和国家三方利益。
四是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效果褒贬不一,相关机制也有待完善。
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必须遵循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不违背市场机制、不违背WTO规则的“三有利、两不违背”原则,按照“扩总量、优结构、转方式、提效率”的总体要求,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人群“三个重点”,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一是继续扩大农业补贴总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将功能相近、操作相同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三为一”,尽快在全国范围推广,并根据生产成本变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
三是设立农户基础设施投资补贴制度,按照“谁投资补贴谁”的原则,鼓励农户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调整。
初期的改革实行了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开放政策,农业补贴制度也与之相应地调整。
然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调整,农业补贴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回顾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初期改革、完善调整、耕地保护、扶贫政策。
初期改革:走市场经济道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政府较少干预的市场化的改革政策,以助农增收、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要措施。
此前,农业补贴由中央财政直接投入,通过政府定价来实施,补贴标准都较为固定。
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渐取消了农产品的最低价保护制度,实行市场化调节价格的政策,同时也对农业补贴进行了调整。
在80年代初期,政府对粮食和油料等特定农产品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1985年,国务院试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鼓励农民自主安排生产经营,同时推行绿色计划贸易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与农民建立直接联系。
此外,政府还相继实行了购粮折扣、节约水电模范户奖金、农村人口城市落户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措施。
这些政策都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完善调整:逐步改进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治理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
在90年代和20世纪末,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传统的粗放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向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这也促使了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
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包括耕地质量保护、渔业优惠政策等多项措施,确保了农业生产不断稳步发展。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积极支持农业综合治理的政策,包括沼液改良、田畴调整奖励、防洪排涝等多项扶持措施,这些政策共同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20世纪末,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短缺和虚耗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国家加大了耕地质量保护力度,设立了稳定粮食生产用地地块补贴,并通过补贴促使农民保持耕地质量,建立了黑土地保护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不断完善和优化。
农业补贴制度在中国农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农业生产补贴制度。
1985年,国家开始对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整理补贴、农业科技推广补贴等进行试点和推广,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更新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这一时期,国家还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了逐步的放开和调整,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和销售条件。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初,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进入了全面推广和实施阶段。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部门和农民收入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支持和补贴。
农业生产补贴逐步扩大到了全国范围,包括农田水利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业生产综合支持等方面。
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第三个阶段是近年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进入了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支持力度,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
国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更加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国家还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实施,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产品供给的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从封闭、闭塞的状态转变为对外开放、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其中农业补贴制度是为农民提供经济援助和保障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因为长期封闭政策的束缚,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开始实施一些农业补贴政策。
一方面,政府对农民的救助性补贴增加,对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收入下降的农民进行资金补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政府开始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的补贴,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这些补贴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农资补贴等。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农业补贴政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政府开始调整补贴的结构和方式,从单纯的直接补贴转变为以生态补偿和生产要素补贴为主的综合性农业补贴。
这种综合性农业补贴不仅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还能够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政府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区域差异化的调整。
根据地区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水平,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农业补贴政策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也开始注重补贴政策的效果和效益评估。
通过对农业补贴政策的监测和评估,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业补贴政策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农业补贴一览
农业补贴一览作者: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年第38期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补贴政策经历了资金增加、内容丰富、范围扩大、领域拓展、管理创新的快速增长与巩固完善过程,初步构建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框架。
以农业“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促进补贴政策这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典型代表,资金规模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安排补贴7631亿元。
良种补贴。
这是设立最早的补贴政策,2002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在东北实行大豆良种补贴,正式开启了农业补贴的先河。
历经10年扩增,累计安排补贴1149.3亿元,其中2012年补贴资金达到224亿元,补贴品种涵盖了1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其中,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及河南信阳和陕西汉中与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马铃薯、花生、天然橡胶在主产区开展试点,补贴面积共计18.5亿亩。
同时,2006年中央财政启动了畜禽良种补贴,目前补贴品种包括奶牛、生猪、肉牛和肉羊,累计安排补贴5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补贴资金12亿元,实现了荷斯坦奶牛补贴全覆盖,生猪冻精补贴基本覆盖生猪养殖大县。
农机购置补贴。
2004年国家正式开始对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进行补贴,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729.7亿元,并从2008年开始补贴政策覆盖了全部农牧业县。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购机补贴200亿元。
种粮直补。
2004年中央财政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16亿元,将过去对流通环节的补贴调整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2007年后每年安排补贴151亿元,占到了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一半,9年累计安排补贴1144亿元。
农资综合补贴。
为减轻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2006年中央财政在种粮直补基础上又出台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并研究建立了“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长效机制,7年累计安排补贴4457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
名 称 资金(亿元) 16 1.4 4.25 1 1.3
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补助 东北水稻大棚育秧补助政策 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补助 南方地区早稻集中育秧补助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补助
西南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政策
合计
9.2
33.15
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补助
粮食直补(2004年开始)
政策目标: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 生产稳定发展。 主要内容:补贴对象是种粮农民。具体补贴 品种及补贴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的 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主制定。 可以按照计税土地面积、计税常产或粮食种 植面积进行补贴。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 给种粮农民。
农机购置补贴(2004年开始)
执行情况: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0.7亿元在全国 66个县开展试点。此后,范围不断扩大,2008年 扩大到全国所有农牧县和农场。补贴种类扩大到 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各地还可根据本地农 业发展需要自行增加不超过20个品目的其他机具 列入补贴范围。
存在问题:农机价格被人为推高;农民倒卖农机 牟利;企业和经销商骗取套取补贴;管理部门以 权谋私。
116
131 142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120
1 3 28.53 38.7 41.53 66.63 123.4 198.5 204 220 224
1
3 6 20 40 130 155 175 200
276 716 795 835 860 1078
2002年以来“四补贴”变化情况
亿元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种粮直补
农资综合补贴
良种补贴
农机具购置补贴
2012年“四补贴”构成比例
农机具购置补贴 12%
种粮直补 9%
良种补贴 14%
农资综合补贴 65%
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 补助——“五补贴”?
谢谢大家!
政策落实四项基本要求
资金的使用要与技术措施挂钩,不能把钱 一发了事。 原则上采取物化补助的方式,以省或县为 单位,集中公开招标采购物资。 坚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 到公平公正公开,防止贪污挪用截留等现 象发生。 优先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余欣荣副部长在春耕生产督导动员会上的讲话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补助
政策目标: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 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液,促进油菜及 早成熟、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 温逼熟,促进油菜及时收获腾茬,确保早稻适时 栽插。 政策范围:对南方三省1300万亩“稻稻油”三熟 制油菜“一促四防”给予补助,其中江西400万亩、 湖北200万亩、湖南700万亩。 政策要求:对“一促四防”所用叶面肥、农药等 给予补助,每亩补助10元。补助对象为落实油菜 “一促四防”技术措施的植保社会化合作组织、 专业合作社和农户。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以来“四补贴”总体情况
年份 合计金额 种粮直补 农资综合 补贴 良种补贴 农机购置 补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 3 145 173 310 514 1030 1275 1345 1406 1653
农资综合补贴(2006年开始)
执行情况:2006—2007年,农资综合补贴分别为 120亿元、276亿元。2008年由于化肥、柴油等农资 价格持续上涨,中央追加补贴资金,累计达到716 亿元。2009年开始按“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 增不减”原则,根据化肥和柴油价格的变化实施 动态调整机制。2009-2011年分别为795亿元、835 亿元、860亿元。截至目前,今年财政部已累计拨 付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8亿元。 存在问题: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问题。农机作业 用油补贴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2004年开始)
政策目标: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节本增收。 主要内容:补贴对象是农民、农场职工、农民专 业合作社等。补贴区域内的补贴对象提出购机申 请,通过资格审查后签订购机补贴协议,农民只 需交纳扣除补贴金额后的差价款即可提货,补贴 资金由财政部门统一与供货方结算。补贴标准包 括:不超过30%的补贴比例,汶川地震重灾区、 重点血防疫区比例可提高到50%;单机补贴额原 则不超过5万元,部分大型机械可以提高到12万或 20万元。
农作物良种补贴(2002年开始)
执行情况:2002年开始对东北地区1000万亩高油 品种大豆实行良种补贴。2003年增加小麦良种补 贴,2004年设立水稻和玉米良种补贴,2007年增 加棉花和油菜两个品种,2010年启动青稞良种补 贴,并试点花生良种补贴。补贴范围逐步扩大, 资金规模逐年增加。良种补贴已经由大豆一个品 种扩大到主要粮食品种和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 补贴范围已经扩大到主要作物的优势产区,从 2009年起,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在全国31个 省(区)实行全覆盖。 存在问题:以直接现金发放的方式。以良种折价 的方式。面积虚报问题比较严重。工作量大,基 层负担重。
农机具购置补贴情况
年份 资金情况 总量(亿元) 增量(亿元) 增幅 实施情况 省份(个) 县数(个)
2004
2005 2006 2007
0.7
3 6 20
0.7
2.3 3 14 329% 100% 233%
16
31 31 31
66
500 1126 1716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40 130 150 175 200
20 90 20 25 25
100% 225%
15%
16% 14%
31 31 覆盖全部 31 农牧业县 31 31
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
指在总结多年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常年易发生的农业自然灾害和当年极 端天气预报,分作物、分区域进行风险分 析,针对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最关键制约 因素,筛选确定的减轻灾害损失、促进增 产增收的最为关键、最为有效、最为实用 的技术。
农业“四补贴”政策十年 简要回顾
农业部财务司 刘志国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两个阶段
改革推进型农业 (1978——2002年)
补贴推进型农业 (2003年——至今)
7件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取消农业税,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分配关系。 实行农业生产补贴,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全面放开粮食购销,迈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 定性步伐。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造林护林积极 性。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清除不合理政策和限制,公平对待农民工。
粮食直补(2004年开始)
执行情况:2004年共29个省(区、市)实行 粮食直补,2006年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 省(区),补贴品种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 从2004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亿元 (占现行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的50%),此 后一直维持在151亿元的水平。 存在问题:演变为收入补贴。补贴标准偏 低。监管方面
政策目标: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 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产 品品质,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 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主要内容:补贴对象为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 民和农场职工。根据“政策公开、直补到户、 据实结算”原则,按照中央规定的补贴标准 和农户实际种植品种及种植面积,对水稻、 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花生、马 铃薯、青稞等9种农作物进行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2006年开始)
政策目标:缓解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 对农民种粮的影响,降低种粮成本,保障种 粮合理收益,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主要内容: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主要农资 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增支的影响,中央财政 合理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弥补农民种粮 增支。具体补贴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 际情况自主制定,但原则上按照粮食实际种 植面积补贴。补贴资金发放利用已经建立的 粮食直补渠道,一次性直接拨付到农户。
政策范围:对南方四省(区)12.5万亩早稻集中育 秧给予补助,其中江西3.75万亩、湖南5.625万亩, 广东1.25万亩,广西1.875万亩。 政策要求:补助对象为开展集中育秧,为周围农 户提供秧苗的种粮大户、育秧专业户、农民专业 合作组织等。每亩秧田补助800元(折合每亩大田 40元),主要用于统一采购软盘、棚膜、竹弓等 育秧设备。采取“先育秧、后补助”的方式,由 县乡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补助资金,统一组织实施。 根据育秧主体和农民签订的合同及农民购买秧苗 的单据据实核实面积后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