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主流文化”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多重影响

浅谈“非主流文化”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多重影响
时间:2011-4-14 21:41:06 编辑: 作者:陈丽丽
摘要: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青年群体中流行的非主流思潮进行批判性界定,阐述其时代特征,追溯其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并归结造成其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后用辩证的观点深入剖析探讨非主流文化对青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青年 价值观 非主流文化

“这个世界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曾经这样教导年轻人。

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希望。他们又有着无穷的“潜质”,“一遇风云便化龙”。因此,他们能否成材,能否“化龙”,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青年时期又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不论是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还是步入社会就业的青年,他们所学习的专业或所担任的工作,其社会任务的性质均已比较确定,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何种作用和意义,也越来越明确。这个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逐步趋于稳定,并形成较为独立的人格和行为模式。虽然如此,青年时期的价值观毕竟还不像成人那样难以改变,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四年学制使他们所承担的社会任务远没有成人那样具体而明确,所以整个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只能说日趋稳定。而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大学生与未上大学而直接就业的青年相比,虽然在承担社会任务方面不像已就业者那样直接,但在涉及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方面,则有更多的学习和探讨的机会,这又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价值观的意义。

一、非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表现特征

当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以来,青年价值观又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呈现出务实、多元的特点。其中,一部分青年开始表现出与社会主流大相径庭的思想与行为,即所谓的“非主流”现象。面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一些有着优越生活条件的青年群体则表现出极富“叛逆”思想的价值取向,如视觉艺术追寻伤感、空虚、色情、暴力与血腥等诡异元素风格;过度沉溺于网络并频繁地使用“火星文”(起源于台湾,以繁体、日文、拼音、同音字、特殊符号等来表意的文字,诸如“侽孓-男子”、“劳工-老公”“灬↘☆..·°”);喜欢用图片编辑软件夸张渲染照片,拍照时喜欢嘟嘴、睁

大眼、颓废表情、侧面拍等。面对这些非主流文化,无数青年热衷地崇拜、模仿以及被同化,并以此为荣。

那么,什么是非主流文化(Non-mainstream culture)呢?有人提出,非主流文化是指与时代主旋律背道而驰的,宣扬色情、暴力、迷信的消极、颓废的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着重渲染色欲而不是爱情,容易使人产生性困惑,甚至导致性犯罪的黄色文化;二是表达孤独、被误解、迷惘的心态,让人由有信仰变得迷失信仰,从有序变到无序的低格调的灰色文化;三是宣扬暴力或一些蛊惑人心的、极端的、无原则的政治谣言和小道消息,让人迷茫、崇尚武力,对现行的政策制度、领导权威缺乏信任的黑色文化,还有诸如“酒吧文化”、“舞厅文化”、“麻将文化”、“桑拿文化”、“地摊文化”、“帝皇文化”等表现形式。本文认为此种看法似乎有失偏颇,不能将非主流文化一棒打死,要在批判的同时,挖掘其合理之处,用扬弃的眼光来审视这一现象。因此,要真正了解非主流文化,必须得追本溯源,对此进行辨证分析,千万不能因为洗澡水脏,而把婴儿也一起倒掉了,因噎废食的巨大代价我们承受不起。

二、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及其原因

考察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传播,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伦敦的“朋克文化”。追求时髦的青年们以“另类、散漫、叛逆”的朋克音乐文化为源头,将其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90年代以来,在各地的街边、校园里随时可以看到大批青年身着奇装异服、染头发、戴耳环、脚穿“懒汉鞋”等等,他们以新奇、合群为主调,形成了一种追求个性的独特文化,这在当时的青年群体起到极大的号召作用。这就是非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可见,非主流文化并不是仅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欺骗性和破坏性的负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还有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打破传统、反抗现实的精神在里面。因此,本文认为,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是指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流行次文化或亚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新兴文化,诸如音乐、服饰打扮、写作风格、奢侈消费品等众多领域所突显的时尚前卫、张扬个性等特征,非常符合时下青年的流行趋势。但这些自诩为“非主流”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行为,也许可理解为那些暂时性地偏离了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常规,如不加以诱导,其严重性也可渐次提升至破坏社会秩序之违法或犯罪行为的。

这些非主流文化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即造成青年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认为,从可能性上来说,当今社会发展为青年提

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及多元性的现代文化,对于他们来说,“非主流”正是向世人宣称独立与个性的一种方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物质生活的富裕与精神生活的贫乏,两者的不平衡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如今的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惯和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他们在物质上能够轻易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与父母的相互沟通,爱的缺失或过度令他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其精神上仍缺乏坎坷与磨练,继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情感和心理定位;其次,从生理及心理特征来看,这批青年正处在最活跃的青春期,个性鲜明独立、好胜且充满想象力。一方面他们反对墨守成规且并不在乎世俗的舆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他们对各方面的自我心理需求更加强烈,对新生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再次,缺少人生观的引导。五花八门的大千世界里,这批青年在缺乏足够引导和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分析思考,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分还仅仅是感性认知,这对于阅历尚浅、缺乏判别能力及自控能力的青年来说,很难全面认知和适应现实社会;最后,传媒的失职。媒介的发达使青年变成“容器人”,其中不乏腐败、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尤其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的道德也面临挑战,他们为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而过度迎合非主流文化的需求,客观上助长了非主流的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年产生误解及错觉,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非主流文化对当前青年的多重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非主流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一方面,积极的非主流文化可以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修正和提升,扬弃传统文化中重视整体主义、集体主义,而忽视个体存在的意义的倾向,而重塑个体在建构和创造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个体自我意识。尽管非主流文化往往以一种反叛和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式出现,但它却发生在符号和表征领域,对青年来说能够起到情感的宣泄作用。而且,这种对主流价值观的某种背离可以起到警醒社会的作用,消除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也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益补充。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年只是希望将鲜明的个性展示到位并获得令人欣赏的满足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到自我价值和潜力,避免青年行为“出轨”或误入歧

途。

另一方面,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往往有悖常识常规和行为道德规范,从而导致一系列浮躁、庸俗化的言行。如青年非理性地过度反叛和过度张扬,无节制地自我放纵、行为无序、伤及个人精神世界等,由此产生的弊端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困扰与负担,这不仅损坏了自我形象,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整体形象。

四、构建新时期青年群体健康向上文化的思考

为应对非主流文化对青年的各种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教育和引导。

1、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青年对当前的文化选择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而非主流文化也是青年心理的内在需求,其表现在从精神层面上提出更高的补偿和满足。而目前的问题是我们忽略了青年“使用与满足”的客观存在。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把握社会期待与青年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口,改变以往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和空洞无味的说教模式;另一方面,既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又要增强文化面向青年的独特性和开放性,以自主选择为主体,管理引导为手段相结合[7],使青年的合理需求得以实现。这不但可以使青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能调动他们面向社会主流文化的积极性。

2、在尊重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合理推进非主流文化的发展。主流文化在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并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和行为准则。积极向上的青年群体的形成来自于文明健康的文化熏陶和习得。所以,非主流文化的建设有赖于主流文化的引导。只有强化历史传统和主流文化,才能为青年提供核心理念和可供选择的文化标准,使他们从中获得高尚的文化追求。同时,媒体应在满足非主流文化建设的“教育性原则”基础上进行观念更新,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的原则,使非主流文化同社会主流文化互为补充,起到长期、潜在的积极作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健康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3、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促进青年文化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多元文化的选择过程中,当代青年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成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依然成为主导。新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完善青年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提高青年媒介使用的自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文化的建设除了政府、非政府组织之外,主要就是媒介机构的职责。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媒体的自律;另一方面,政府、学校以及

媒体必须从社会发展与理论建设的角度,加强对各种观念的梳理,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把握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青年文化的发展确立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