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课文分析(精编)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冬天在延安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万物,以及作者的心情。
本文将分别从内容、修辞手法和意义三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大地和作者的心情。
诗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便交代了冰天雪地的气象格局。
随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展现了作者无畏的豪情,将万物融为一体。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诗意表达能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
全诗用词精练,在描述大自然的景像时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漫卷诗书喜欲狂”等。
另外,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具感染力。
最后,这首诗的意义不仅在于描绘了北国雪景,也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感情和诗人的使命感。
在冰雪的天地里,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天雪地的苍茫,而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呼唤。
诗的最后几句,“地崩山摧壮志凌云才惊四海九州,功名万里外苦寒尽铁衣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则表达了作者的志向:不惧艰苦,矢志为国,追求卓越。
将他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一首经典的诗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它对传统的诗歌形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了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其描绘的北国冬景美得令人心醉,同时也表达出了作为诗人的良知与责任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诗歌,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才华和民族情感,更是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沁园春雪》详细的课文讲解及习题
《沁园春雪》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积累1.惟.(wéi)余莽莽.(mǎng):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3.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蜡象,白色的象。
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5.天公:指“天”。
6.须:等到。
7.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8.妖娆.(ráo):娇艳美好。
9.折.(zhé)腰:鞠躬,倾倒。
10.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1.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2.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13.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4.风骚.(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chán 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6.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17.弯弓:拉弓。
《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
【语言品味】“俱往矣”三个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答案速查
①“望”“看”不能互换。“望”既是尽目光所及,又要凭借想像,而“看”则只有近观之意。“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照应了“千里”“万里”。这“千里”“万里”又正是词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的延伸和扩展,所见内容远远超过目光所及,正好显示了词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词人的豪迈意兴。②这是对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的批判,表现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自信、自励和抱负。毛泽东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是要推翻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这是从根本上区别于前人的。人类历史是发展的,后来居上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由于他们与劳动人民对立的阶级地位,不可能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有多少建树。就个人而言,文才武功最难兼备。即使是最杰出者,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虽然武功赫赫,称雄一时,但在“文治”这一方面,也都有欠缺,他们个人的才能也不全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一种自信、自励和抱负:是对个人才能的自信,这种自信又是建立在对人民力量的信任这一基础之上的;是对未来创造英雄业绩的自励;又是一种抱负和理想,将来人民的江山定要开辟民主、幸福、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语言品味】 在雪中想像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
分外妖娆。
【段析】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前十句写了眼前实景,这里又用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词的上片,具体描绘北国风光,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讲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讲解一、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刚刚完成长征,到达陕北,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共同抵抗外敌。
2. 作者处境。
- 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领导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中国的革命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远大的展望。
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视察黄河时所作。
它既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也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二、文体知识。
1. 词牌与题目。
- “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来被用作词牌。
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了词的主要描写对象。
2. 词的特点。
三、文本解读。
1. 上阕解读。
-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极言范围之广,“冰封”“雪飘”动静结合,描绘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几句中,“望”字统领下文,“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视野广阔。
“惟余莽莽”写出了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的景象,“顿失滔滔”则生动地表现出黄河因结冰而失去了往日的奔腾气势。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银蛇舞动,把高原比作蜡象奔驰,“欲与天公试比高”赋予群山和高原以人的意志,展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是想象之景,在晴天的时候,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景色格外艳丽迷人。
2. 下阕解读。
- 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的北国雪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价。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讲解与赏析
沁园春·雪讲解与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赏析。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沁园春·雪讲解与赏析》,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讲解与赏析》篇1沁园春·雪原文及赏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年代: 现代作者: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赏析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赞颂壮美的河山、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二、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确切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更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一、《沁园春·雪》原作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二、题解及背景(一)题解《沁园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这自然要归功于毛主席这首大名鼎鼎的《沁园春·雪》,但是《沁园春》这一词牌却是历史悠久。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格外宠爱其第五女沁水公主刘致而赐建的陪嫁园田,故名沁水园田,又称沁园,外戚窦宪倚仗权势、巧取豪夺沁水公主田园。
后来的文人墨客感叹其事,多咏叹之。
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于文人墨客笔下,并且被引作曲调名,成为诗词用韵题材。
2现在传世最早的《沁园春》词据考证当是宋代词人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但是这一首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之下无论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均尚显薄弱。
所以后人再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之时,多以苏词为参照。
(二)写作背景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彰显,占领华北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史称“瓦窑堡会议”。
3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一方面继续对东北军的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抗击日军。
1936年2月5日清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西清涧河口东渡黄河,在号称“黄河第一湾”的石楼县辛关镇登岸。
暮冬还寒,大雪纷飞,兼之毛泽东正率军从陕北跨过山西,漫天雪景更激发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7日红军宿营于义牒镇,毛泽东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挥毫提笔写下了这首至今读来都令人酣畅淋漓的快意之作——《沁园春·雪》。
沁园春课文分析
《沁园春·雪》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2·整体感知: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3、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下阕可分几层?分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沁园春·雪》剖析
有褒有贬
点明主旨
3 .表现什么? 评析千秋历史功过,高度赞颂当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沁园春· 雪
写景
江山如此多娇, 承上启下 北国风光,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千里冰封, 总写雪景 “惜”肯定中略带遗憾 惜秦皇汉武,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望”领起以下七句略输文采; 评 对偶 唐宗宋祖, 述 惟余莽莽, 历 稍逊风骚。 大河上下, 静景 史 一代天骄, 顿失滔滔。 人 成吉思汗, 山舞银蛇,动景 比喻 物 只识弯弓射大雕。 原驰蜡象, 俱往矣, 欲与天公试比高。 拟人 数风流人物, 全词点睛之笔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虚景(想象)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一九三六年二月
背 景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 壮丽,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 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静态 动态之景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拟人
4.哪几句是虚景(想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在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 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主旨句全词点睛之句
}
毛泽东
议论 抒情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雪全文赏析
沁园春雪全文赏析《<沁园春·雪>赏析》哇塞!提起《沁园春·雪》,那可真是一首超级厉害的词!你看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开头,这景象就好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了。
那冰天雪地的场景,难道不壮观吗?这千里万里的形容,多有气势呀!我仿佛能看到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雪一直飘呀飘的,这画面多美啊!再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站在那里望着长城,周围都是白茫茫一片,这得是多大的雪呀!黄河本来波涛汹涌,现在居然一下子安静了,不流淌啦,这不就像一个活泼的小孩突然安静下来一样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那些山呀,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呢,像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都在说:“我们要和天比一比谁更高!”这是多有趣的想象呀!“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天晴的时候,红红的太阳出来啦,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景色岂不是美极了?就像一个漂亮的姑娘穿着漂亮的衣服,真是迷人得很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咱们祖国的江山这么美,能不让那些英雄们喜欢吗?他们都争着来欣赏,来守护呢!“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想想那些古代的皇帝们,虽然有功劳,可在文化方面还是差了点呢!成吉思汗呀,就知道射箭打仗。
这是不是就像一个只会跑步,不会唱歌跳舞的人一样,少了点全面的本事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要看真正厉害的人物,那还得是咱们现在的人呀!这多让人自豪!我觉得这首词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宝藏,每读一次都能发现新的宝贝。
它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后还充满了对现在和未来的信心。
每次读,我心里都热乎乎的,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推着我向前走。
这就是《沁园春·雪》,一首让人陶醉,让人充满力量的词!。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北国风光”至“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冰封雪飘的雪景;第三层(从“须晴日”至“分外妖娆”)设想雪后天晴的美景。
下阕议论抒情,纵论历史英雄,抒发宏伟抱负,表达坚定信心,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首句对“北国风光”作结,次句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评论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第三层(从“俱往矣”至“还看今朝”)歌颂人民群众,抒发宏伟抱负。
《沁园春·雪》在写法上具有三美:一是融合美:这首词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下阕议论非凡的英雄,上下几千年,显示了壮志凌云、风流豪壮的胸襟。
在描写与议论之间,贯通着诗人殷殷赤子之情,“江山如此多娇”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喷涌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壮丽的雪景为背景,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深沉的情怀。
下面是我对这首词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安看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北国风光”指的是中国的北方,其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当时严寒天气的真实写照。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深情眷恋。
二、深入赏析1.词的上片以写雪景为主,展现出北国壮丽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写雪后的山川、河流、原野等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同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等描写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仰。
2.词的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评价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代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3.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三、个人浅见我认为,《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浓郁民族气息的优秀作品。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展现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沁园春·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这首词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其次,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感人,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1 沁园春.雪 课文品析
4.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文治、武功两方面 有杰出才能和远大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是 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诗人自己,体现诗人坚定的 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是全诗的主旨句。
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 雄的歌颂,表达了欲率全国人民重整祖国河山的伟 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下阙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 这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一些情感?目的是什么
(分小组讨论)
秦始皇他 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 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 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
4.试着体会一下“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中加红 的字的妙处。 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 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
5.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末三句是虚景,“须”字,借助想象,写出了雪后 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
总写
分写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
领起的内容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2.总写北方雪景的句子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 分别用了哪两个字?在上片中,你还能找出静景和 动景描写的句子吗? 封、飘。 静景 顿失滔滔
动景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3.把“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改写为“山如银蛇, 原似蜡象”你认为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 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 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 动传神。
沁园春·雪词文解析
沁园春·雪词文解析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哪几句是虚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
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9、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五位帝王进行评论?选取了五位有代表性的帝王进行评论,历数他们的不足,突出了成吉思汗的形象,使人感到非常鲜明、生动。
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10、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政府反动派的连续“围剿”,进行了震憾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了陕北。
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时就唱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壮语,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看大雪又填写了这首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当代革命英雄的壮丽诗篇。
这首词的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8月。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和平,而国民政府反动派却阴谋发动内战。
同时,蒋委员长又假惺惺地电邀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沁园春_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赏析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
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沁园春.雪》简单赏析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沁园春.雪》一、背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
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二、赏析1、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起笔意境极为开阔,气魄宏大。
2、还分写了哪些景物?哪个字起总领作用?“望”字总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的北国雪景更为具体丰富的印象,显得奇伟雄壮。
属于静态描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山峦的绵延起伏。
属于动态描写3、为什么后三句不属于“望”的范围?从哪个字看出?从“须”可以看出这是想象雪后初晴的美景。
4、上阕所写的景色可用词中一句话概括,这就是?江山如此多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上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赞美。
5、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总结上文)6、那么启下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意为“为之倾倒,为之奋斗”7、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包含怎样的感情?“惜”字包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指出他们在文治上的不足。
8、诗人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自指)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拓展】《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豪迈,气势磅礴,充满激情,力量……
2、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抵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品读上阕,体会画意
1、齐读词的上阕,词的上阕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北方雪景(概括)
北国风光(具体)
雪后风光(想象)
2、品析诗词的语言。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的特点。
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
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以这样来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饱含深情。
品读的方法指导:(1)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2)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3)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带着感情朗读所品析的诗句。
3、品析下面的诗句: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几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舞”、“驰”化静为动、动静相衬。
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将披雪的群山比作“银蛇”飞舞,将白雪覆盖的丘陵比作巨象奔驰。
“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是想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自己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的伟大气概。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连绵起伏,与天相接,似乎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
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形容雪后晴日当空,江山娇艳动人的妩媚图画,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词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等到雪后初晴,便会看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江山美景如少女的衣装,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多么妩媚的大好河山啊!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朗读时语调中洋溢一种喜爱、惊喜、愉悦之情。
小结: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赏读下阕,领悟诗情
1、全词哪两句是由描写雪景过渡到直接地抒情、议论的?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前半句饱含深情,总结上阕写景,“娇”表现景美;后半句饱含力量,“竞”字重读,表现了一代代英雄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争相倾倒之情。
2、作者是用哪一个字来评价历代英雄的?
明确:惜。
1)“惜”是什么意思?明确:惋惜、遗憾。
2)作者的这种惋惜、遗憾之中也包含对这些杰出人物的什么情感?
他们是历代英雄的杰出代表,因此,这种惋惜、遗憾中首先有对他们的肯定。
3)那么,他们又有哪些方面让作者感到惋惜、遗憾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短于“文治”;“只识弯弓射大雕”——长于“武功”
4)毛泽东同志认为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存在不足,那么他自己是怎样的一位革命领袖呢?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带领长征部队克服千难万险到达陕北,马上就要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挽救民族危亡。
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这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里,指挥作战基本上从未失败过,还带领出一大批同样出类拔萃的军事战将,缔造出一个与历史上所有军队都不同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并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那么,他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如何呢?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七律·长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卓越的文学才华。
3、(由此可知)作者在惋惜历代英雄的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
4、作者如此评论这些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呢?
论今,引出人们对今朝风流人物的赞颂。
5、由此作者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6、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诗人自况;诗人所代表的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都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有更杰出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
还有历史真正的主宰——人民群众。
他们一定能为社会的建设、历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在我们的新中国、新时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自己贡献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称得上风流人物。
那么,在座的在学校里勤奋学习,苦练建设祖国本领的同学们,将来同样可以成长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因此,我们在这里读出了词人坚定的自信,也受到了这种伟大气概的激励!
总结下阕:下阕通过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豪情壮志,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