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圆的认识学习体会
听课反思 一个数学教师的素养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
听课反思一个数学教师的素养——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4月15日下午,在市体育场,我耳闻目睹了张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内心激情澎湃!随着他对数学、儿童以及课堂的思考不断深入,逐渐被更多人称为“数学王子”。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他的课堂的这份独特源自于他过人的语言功底,我以为这话至少说对了一半。
数学是一门理性十足的学科,数学语言本身的准确、概括、凝练自然制约着数学教学语言的风格。
然而,从小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对朗诵、表演等又颇为爱好的他,无形中成就了那种既有数学教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的教学语言,加上在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又使其教学语言多了一份特有的敏锐与智慧。
教学首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门借助于外部言语实现内在心灵沟通的艺术。
独特而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恰恰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第一张名片。
当然,课堂的那份独特,绝不仅仅源自于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
一旦进入到他课堂的“内里”,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则又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另一张独特名片。
主持人说:“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
”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
“圆的认识”一课上,从水面上漾起的层层涟漪,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从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圆”这一抽象的平面图形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并悄悄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
可以说,正是这份“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自我约束,成就了其教学的内在独特。
然而,如果这种独特仅仅源自于“为创新而创新”的话,其又未免失之于标新立异。
在张老师的思想深处,他对独特有着更深刻的体悟。
小学数学课堂“圆的文化”探析——听张齐华执教《圆的认识》有感
音/ ) , f 口 纪・ 教育教学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5 第 1 2 期 ( 总 第 1 0 8 期 )
小学数学课 堂“ 圆的文化" 探析
— —
听 张齐 华 执教 《圆的认 识 》 有感
口 陈 万鹏
l
近 日,阅读 了教坛新秀张齐华 老师的著作 每当看 到那轮永恒的明月挂在天空 , 就能使我们 《 审视课堂 : 张齐华与小 学数 学文化》 ~书 , 一口 感受到圆的神奇魅力 , 激发我们 主动探究“ 圆” 的 气翻完了全书, 数学文化一词映入眼帘。相信大 欲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 圆” 。 多数读过上述著作 , 或是实际观摩过相关教学的 师: 古 人说 “ 没有规矩 , 不成方圆” 。( 出示课 数学教师都会对 张齐华老师所执教 的 《 圆的认 件介绍“ 规” 和“ 矩” ) 现在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 识》 典型教学案例产生深刻的印象 , 对其 中“ 圆的 径是 4 厘米 的圆。 边画边想 : 我们是 怎样 画圆的 ? 文化” 的 诠 释 可谓 淋 漓 尽 致 。 ( 在 巡 视过 程 中发现 ,部分 学 生 因 随手 而 画 , 让数学实现 “ 华丽转身” 所画出来的圆并“ 不圆” , 教师对此组织学生讨论 ) 片断 : 师: 为什么我们随手就不能画出一个 圆, 而用 师: 有人说 , 因为有 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 圆规就能画出一个圆了?我们该怎样画好圆呢? 如此 美妙而神奇 。其实在我们 人类 生活的每一 生 1 : 随手画 时, 我们不 能准确判 断 中心 点 个角落 , 圆都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 并 成为美 的使 和手的距离 。 者和化身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2 : 用圆规画时 , 圆规 的两个点是 固定 的 , ( 伴 随着优美的音乐 , 教者运用媒 体手段展 绕一 圈就可 以画出一个圆了。 现 如下画面 : 阳光 下 绽 放 的 向 日葵 、 生 活 中 的 圆 生3 : 用圆规画圆 , 圆规 可 以旋 转 。 而 用 手 画 形 拱桥 、 中 国著名 的圆形景 德镇 瓷器 、 中国民间 圆 , 手不好旋转 。 的圆形中 国结 、 中国传统 的圆形剪纸 、 世界著名 生4 : 因为“ 没有规矩 , 不成方 圆” 。 的圆形建筑 、 奥运会 的五环标志等 ) 师: 这位 同学说得非常好 。没有规矩就不成 师: 感觉怎么样? 方圆 , 这句话说 出了画圆的规矩 。 圆有 圆的规矩 , 生 1 : 我觉得圆真是太美 了! 方有方 的规矩 , 做人有做人 的规矩 , 研 究问题有 生2 :我无法想象生活 中如果没有 了圆 , 将 研究问题的规矩。如果我们没有规则制度, 就不 会是什 么样子 。 能干好事情 。 在本课 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 教者通过层 三、 让数学展现哲学思辩 层铺染 , 不断推进 , 将“ 圆” 这一抽象 的平 面图形 数学知识无需终生铭记 , 但数学精 神会激励 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 了孩子们的视野 , 并悄悄 终生 ; 解 题技能无需终生掌握 , 但观念及其文化 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 让数学 哲学会受用终生。张齐华老师教学《 圆的认识 》 , 课堂摆脱原有 的习惯思维 与阴影 , 让 数学真正地 从 “ 曲与直” “ 内 与外 ” “ 动 与静” “ 有限与无限” 这 美 丽动人起来 , 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四个 对立 统一的哲学剖面 , 设计 “ 整体感受” “ 寻 二、 让数学传 承圣贤思想 根究底” “ 沟通联结” 三个教学环节 , “ 以其外表 的 片断一 : “ 圆, 一 中同长也。” 干练 、 简约 、 素雅 以及另一种特 有的丰 富” , 呈现 《 墨经 》 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 的著 作 。该 给我们~节“ 赤裸裸 的数学课” 。 书创作于 2 4 0 0 多年前我 国战国后期。《 墨经 》 中 例: 具体教学时 , 补充古希腊哲 学家芝诺关 包含 了丰富的关于力学 、 光学 、 几何学 、 工程技术 于学习知识的名言来启迪学 生 : “ 如果用小 圆代 知识 和现代物理学 、 数学 的基 本要素 。今本《 墨 表你们学到 的知识 ,用大 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 , 子》 中收录了《 经七 》 《 经下》 ; 《 经说上》 《 经说下》 ; 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 , 但两 圆之外的空 白都 《 大取 》 《 小取》6篇文章 。关于“ 圆” 的论述 : “ 圆, 是我们 的无知面 。 圆越大其 圆周接触 的无知面就 中同长也 。 ” 这一文 言句即出 自《 墨经》 。 意思是 越多。” 巧设 问题 : “ 如何将 圆转化成长方形来计 “ 指 圆上任意一 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 于半径 , 即 算其周长? ” 引发学生的小组讨论 , 启发思维 : “ 圆 到定点 ( 圆心 ) 的距离等于定 长( 半径 ) 。” 是不可能转化成 长方 形的 ,因为它是 曲线 的图 师: 亲爱 的同学们 , 你们可知道 , 圆有着尤穷 形 , 而长方形 的边 是直的 。” 瞬时课 堂里一片寂 的知 识 、 奇 特的奥秘 , 本节课 老师 就带大家走进 静 , 等待老师裁决: “ 的的确确 , 表面上 看 , 圆是不 圆的世界 。 首先让 我们一起 了解下古人对 “ 圆” 可能转化成长方形 的。 但是经过古代数学家们的 的认 识 。( 板书 : 圆, 一 中 同长 也 ) 不 懈 努 力 ,却 成 功 地 转 化 了 , 同学 们 想 不 想 知 师: “ 一中” 指什么?什么“ 同长” 呢? 道 ?” 最终 引出“ 网出于方 , 方出于矩” ; “ 大 白若 生1 : “ 一 中” 指一个中心点 , 就是指 圆心 。 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 的暂 生2 : “ 同长” 指半径 的长度 、 直径的 变一样。 学思辩。 ( 教师将 圆与正三角形 、 正方形 、 正五边形 、 总之 , 数 学课 上 出文化意味 , 是一 种应有 的 正六边形进 干 t 对 比, 验证理解 “ 一 中同长” , 得 出 现实的价值追求 。它是以实践为基础、 为出发点 、 结论: 除圆外 , 从 中心点连 到不是顶点的其他点 为归宿 ; 秉承文化 的本质 , 致 力于课 程的育人功 E, 线段长度 等 ; 包括 圆在 内, 从 中心点连到顶 能。上出文化意味的数学课 , 其背后的理念是“ 将 点线段 长度相等 , 相等 的线段分别有 3条 、 4条 、 数学窄化为课堂教学” 的突围 , 基于对数学课时空 5条、 6 条和无数条) 的全新界定 。 它可使数学回归生活现实土壤 , 在关 片断二 : “ 不以规矩, 不成方 圆。” 注社会 、 关爱生命 中发挥积极作用。 张齐华老师所 孟子《 离娄章句 I 二 》 有~句名言 : “ 离娄之 明, 执教 的《 圆的认识》 给我们作 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 成方圆 。” 在 这里“ 规, 让我们感受到“ 圆的文化” 的深邃与广博。 矩” 是两种工具 , 圆规用来画圆 , 矩 是 画方 用 的 。 参 考 文献 : “ 圆规” 画的“ 圆” 很标准, “ 矩画” 的“ 方” 很标准 。 …黄怀芳 论数 学课 堂文化 生态_ I l _ 数学教学 意思是说没有标 准的器材 , 就没有标准 的方 圆。 研 究, 2 0 0 9 : 0 4 . 这, 口 J 活现 已成为了人们在生活 中常用 的格 言警 f 2 1乔战 强.浅谈 小学数 学的 高效课 堂教 学 句, 比喻我们没有规则制度, 就不能干好事情。 f N I 延安 日报 , 2 0 1 1 师: 每 当看到平静水 面 漾起一圈圈涟漪 , ( 作者 单位 : 江苏省盐城市射 县新坍小学 )
张齐华圆的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圆的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课堂教学风格独特,语言风趣幽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这节课中,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认识圆的特点。
他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圆的理解。
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张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新】张齐华圆的认识观后感-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张齐华圆的认识观后感篇一:张齐华圆的认识学习体会大学区名师讲座学习体会听完名师讲座,感触颇深,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
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上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
老师规定时间,看谁画的多又好。
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纸,问学生是如何画出这么多大小不同的圆的?通过学生的汇报,引出了半径的含义,是继续深入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教师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开始画的不同的圆展开的。
对于张齐华老师的课,自己记忆最深刻的是后面的练习,猜谜语。
老师课件出示线索:半径15cm,它是什么?学生回答:乾县锅盔,锅盖。
老师开玩笑说,自己遇到了一群吃货孩子。
学生继续猜:篮球(它是球,圆是平面图形,要切开),平底锅(师说:盖和锅你两可以凑一锅),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敢于和学生开玩笑,个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提醒说,是教室很常见的(钟表)。
张齐华老师在学生答出钟表后,提问:4人小组讨论,除了大圆,你还可以找到哪些圆?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找到了钟表上动态的圆,把时针、分针或秒针转一周就能得到一个圆。
同样是练习,张齐华老师通过先让学生猜,再找一找的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篇二:数学生命的灵动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数学生命的灵动─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数学是什么,作为一名非数学学科的教师,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
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
而人性化,这是需要思考的概念,而人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化的显著特点。
观摩北小的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很有感触,数学课不仅人性化,而且充满人文气息。
数学生命在这节课中,关照备至。
观看《圆的认识》反思:探究性课堂的精彩
观看《圆的认识》反思:探究性课堂的精彩暑假在网上观看了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一课,让我感受到了真实而富有探究性课堂的魅力。
张老师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的积极性和孩子们脸上激动的神情,与自己课堂上学生的默不作声、无精打采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反思教学的过程,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两个片段案例得到一些启发。
片段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所以,一会儿老师要把这个圆片放进信封了,让同学们把他摸出来,有没有信心?生齐:有师:我不会轻易的给你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的m..,这里面不仅仅有着一个圆,还有其他的图形,想看看吗?利用课件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各种图形中把圆摸出来?你觉得有难度吗?生齐:没有。
师:为什么?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
师:而其他图形呢?生:都是由直线,哎!线段围成。
师:同意吗?师:再仔细看看,正因为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所以他们都有什么?生:角。
师:圆有角吗?生:没有。
师:所以圆特别的?生:光滑。
师:说的真好!圆是曲线图形,可是和下面这些凹凸的或者椭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相比,圆看起来又是那样的饱满,那样的光滑,那样匀称.2000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赞美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片段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师:张老师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画的都非常的好,不过也不排除有个别同学到现在也没画完,有个别同学画完了,可似乎还有缺口,明明是这样画的,可是怎么就绕不回去了呢?聪明的孩子猜一猜,他们之所以没有成功的画一个圆,你们觉得可能是哪里的问题?生2:我认为是圆的半径变了。
师:半径是个新词,我们用圆规来说,院的半径变了,也就是画圆的时候,量角的距离变了.在画圆的过程中能不能改变?生:不能。
师:除了这个地方改变以外,还有那些地方不能动?生3:圆心改变了。
师:在画圆的过程中,针不能改变。
【反思】画圆看起来简单,大家琢磨一下,里面还是有学问的.下面我们把刚才大家提出的建议综合起来,手握柄,中间扎的地方固定,两角的距离不能变,三个要素综合起来,轻轻的绕一圈,圆就画出来了.孩子们,掌握了这三要素,有没有信心,比刚才画的又快又好?生:能.张老师的导入部分的这个活动也让我感受到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对一节课来说有多么重要。
圆,真的可以很美——两次聆听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圆,真的可以很美——两次聆听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一
课有感
韩丽萍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圆美吗?如果你听过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你就会觉得圆美。
张齐华老师不同版本的“圆的认识”,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定位,给人带来了同一种深切的感受:圆真美!
【总页数】1页(P24)
【作者】韩丽萍
【作者单位】河南长葛市八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巧手设计妙语理答——听张齐华老师最新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J], 武昆
2.圆,真的可以很美——两次聆听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J], 韩丽萍
3.巧手设计妙语理答——听张齐华老师最新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J], 武昆;
4.握“改变”利器,破“路径依赖”——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正方形中的圆”一课有感 [J], 魏俊晨;
5.提出好问题,是数学教师的新基本功——观张齐华老师“正方形中的圆”一课有感 [J], 赵天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听《圆的认识》的感想
听《圆的认识》的感想听《圆的认识》的感想我们曾听过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谁都不敢放弃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学:圆内、圆外、圆上,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圆内、圆外、圆上”如此精确而到位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以体现数学教学的内在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实,如果我们在意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像“圆内、圆外、圆上”这样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感知。
放手将数学知识独立建构的权利交给学生,多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多给学生一点自我建构与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岂不是更好?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学数学课中,一些非数学本质但已约定俗成的所谓的数学结论或概念,一直成为困挠一线教师的顽症。
是啊,数学教学,为何一定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圈里打转?我不否认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双基训练。
但,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但张老师这节课,就没有让儿童的视野局限于“圆内、圆外与圆上”这种名词的堆积,他在意的是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内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圆”作为美与力的象征,不应肢解开来,以一种生硬呈现在学生面前。
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这节“美不胜收”的数学课的数学文化观及其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纪,理应有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观,更应有体现中国教育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学论与课程观,而这一切,就取决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种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数学文化思想,前几天通过网络听了张齐华老师上的一堂同样的课,可谓受益非浅,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将这样的数学文化极其充分的展示出来:师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诚而热烈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的情境下,开展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他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画圆工具的方法,并让儿童在画中,学会选择与放弃;他让儿童从水纹泛起的圆中,体验一种自然界与数学神秘的联系与力量;他让儿童在“没有没有规矩,也成方圆”的情境体验中,理解了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辩证法。
张齐华《圆的认识》
张齐华:《圆的认识》2003年11月,从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传来消息,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彩的教学,一举获得一等奖。
我和张老师既是老乡,又是校友,曾一起在导师的门下合作做过课题。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在衷心祝贺张老师的同时,我真后悔没有能够到现场感受一下张老师这节课的风采。
于是,等听课老师一回来,我立即找来这节课的录象,连看了三遍。
现在,又有幸拜读了张老师详细的教学实录和反思,再一次感动。
我也曾多次教过《圆的认识》,听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课不下几十节,看过有关的教学设计和案例则更多。
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真是与众不同,用张老师的话来说甚至“有些另类”。
张老师从文化的视角,对这一传统题材的课进行了独特加工和全新演绎。
我由衷地佩服张老师执着的勇气、广泛的涉猎和如行云流水般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这节课引起了我很多思考,现奉上几点,供大家研究。
1、对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课程不仅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如何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呢?张老师在细心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后,大胆对教材作了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在沟通圆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上,除了教材所呈现的硬币、钟面、车轮之外,张老师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维度,结合学生认识圆的不同阶段,补充了大量有关圆的图文资源,学生整堂课都置身于鲜活的文化背景之上,都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在画圆的教学上,张老师没有局限于实物描圆和圆规画圆,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画圆。
学生发现除了可以用圆规、圆形瓶盖、三角板中的圆形窟窿等工具画圆,还可以用绳子和笔组合画圆,甚至可以“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没有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单一顺序,也没有机械地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所谓“启发”教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丰富的动态表象,从而建构起圆的基本特征。
圆的认识张齐华观后感
圆的认识张齐华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圆的认识的重要性1.数学知识的基础2.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张齐华教授的讲解亮点1.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2.生动有趣的实例3.突显圆的哲学意义四、观后感的启示1.对圆的认识的深入理解2.激发对数学的兴趣3.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事物正文:【引言】最近,我观看了一段关于“圆的认识”的视频,由著名数学教育家张齐华教授主讲。
作为一名热衷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者,我对此次讲座充满了期待,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对圆这一基本几何图形有更深入的了解。
【圆的认识的重要性】圆,作为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的认识对于我们理解其他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础。
无论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还是微积分等高等数学领域,圆的相关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圆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交通规划等领域,都需要运用到圆的相关知识。
【张齐华教授的讲解亮点】张齐华教授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圆的相关知识。
他用生动的实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例如,他通过解释圆周率的含义,使我对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此外,他还强调了圆的哲学意义,使我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观后感的启示】此次观看张齐华教授的讲座,让我对圆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我不仅学到了圆的相关知识,更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
我开始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到数学的美妙和无穷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一定能够从数学中学到更多的人生智慧。
总结,通过观看张齐华教授的“圆的认识”讲座,我对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一节课有很多种上法,怎样上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怎样上可以引导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与碰撞?怎样上可以使听课教师心潮澎湃、蠢蠢欲动?怎样上可以让更多的老师感悟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走进张齐华老师经营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充分感受到“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的真谛;解读张齐华老师经营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坚定当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数学老师的信心。
虽然我们跟他只有短暂的交流,但他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钦佩至极。
2007年12月22日,我有幸聆听了张老师的课“圆的认识”。
籍此,我想简要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四点认识。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了文化数学这一新理念。
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随时能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
张齐华老师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地整合进本课教学,并在课题上打破常规,大胆演绎为“走进圆的世界”,惊诧之余着实令我大开了一回眼界。
让我听课当天也如同一名小学生,充满了对授课内容的期待。
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我们不仅联想到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阳光下朵朵绽放的向日葵,“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古老的阴阳太极图等生活现象,也深刻领悟了墨子笔下的“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经典古训。
这不仅充分放大了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折射了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更增添了张老师数学课堂的一份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二、高超的语言艺术。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
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
比如:你的表达接近完美,但迟了3分钟;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边听别人发言边捕捉有用信息,成就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生在古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数学家等等。
听六年级公开课《圆的认识》有感
听六年级公开课《圆的认识》有感
听六年级公开课《圆的认识》有感今天有幸来到扬州教院附中,聆听了张齐华老师第五版的《圆的认识》。
听完之后,再次被张老师课堂魅力所折服,被张老师不断超越自己的学习精神感动,也再次感受他“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人生追求。
曾记得听第一个版本的圆的认识,张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感受到了圆的美,但就像张老师自己说的,这样的美是外在的美,学生一节课上只是被华丽的课件所吸引,而今天展现的就是不一样的,没有精美的课件,全是实实在在的课堂。
在这节课上,张老师首先复习孩子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揭示课题,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让孩子自己在纸上用圆规画圆。
顺势引出圆心和半径的的概念,在新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时,张老师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想办法,除了测量之外,孩子还想出了圆的一边有无数个点,这些点与圆心连起来就是无数条半径,在新授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时,再次启发孩子思考,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每条半径相等,直径相当于两个半径,所以每条直径也相等。
在练习阶段,张老师习题,就出了2条,一条是半径15厘米,一条是直径150米,让孩子猜一猜是什么物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几种不同的圆图片孩子想到很。
《圆的认识》听课心得
《圆的认识》听课心得•相关推荐《圆的认识》听课心得(通用10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听课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的认识》听课心得篇1《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生活中能认识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
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从陈老师的教学思路来看:陈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深刻的,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准确的。
陈老师通过理解教材,结合学生学情,设定好了本节课的学习核心,通过设计两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探究活动能认识圆,感受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探究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具体有下面两大优点: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习起点。
“学本课堂”的核心价值就是学习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们都比较熟悉,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陈老师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认识,所以在学习的第一环节陈老师就安排了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上的概念,与自己朦胧的认识进行互相验证,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设定为通过自主画圆,讨论圆心与半径对画圆的影响,从而深化学习圆的特征。
特别出彩的是有效的把学生前测内容变身为练习,如判断圆的练习,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等两个练习,素材直接就是学生的前测。
听张齐华老师课心得
听张齐华老师课心得听张齐华老师有感听《中国教育梦—-全国教师教育活动》课有感胡宗然周日一天,我亲临名师课堂会场,真是美美的饱餐了一顿教学盛宴,感觉自己收获颇丰。
特别是张齐华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听完他的课之后才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完美、精湛,同样对比之下,才知道自己的课是多么的青涩。
张老师对课的追求实在是太完美了,但是完美的同时却是那么让人刚到放松。
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精巧的设计实每一处都是那么引入注目。
昨天,他讲的是《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同时对我们泰安张云老师的课做了简单的讲评。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
特别是教给学生举手的细节,更是让学生还没上课就完全进入了一个完全放松又非常兴奋的状态。
轻易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而“高手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
“高手”“绝对是高手”“真不错!”“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
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第二环节中教师动手操作,学生用字母算式表示出这个过程。
看似简单的a +5= a +5,却让学生惊讶不已,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更加引起学生的深思。
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
通过读法的不同,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字母算式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
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思维品质——观摩名师张齐华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数学2016·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思维品质安徽宿松县破凉镇中心小学(246511)虞松平[摘要]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贯穿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始终,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深入研读新教材,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空间观念思维品质空间与图形[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35———观摩名师张齐华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有感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因此,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贯穿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始终。
4月11日~4月12日,我参加了合肥市2015年“和美课堂”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有幸观摩了名师张齐华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他的教学对如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了很好的诠释。
一、回顾———建立研究方向的起点课堂再现: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生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如果要画一个长方形,需要知道哪几个数据?生2:要知道两个数据,即长和宽。
师:如果要画一个正方形,需要知道几个数据?生3:只要一个数据,因为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师:图形不同,特征就不同,刻画它们大小所需要的数据的个数也不同。
……课堂上,张老师通过简单的三个问题建立了这节课的研究方向。
细细品味可知,由画长方形需要两个数据到画正方形只需要一个数据,语言虽不多,却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平面图形的确立是需要依靠数据的,每一个平面图形是可以用数据描述的。
紧接着张老师适时进行转化为图示或表格,这样解决问题更为直截了当。
1.图示法例容器中有某种酒精含量的酒精溶液,加入一杯水后酒精含量降为25%,再加入一杯纯酒精后酒精含量升为40%。
张齐华的名师课堂《圆的认识》观后感
张齐华的名师课堂《圆的认识》观后感张齐华的名师课堂《圆的认识》观后感张齐华的名师课堂《圆的认识》观后感通过观摩张齐华老师名师课堂《圆的认识》后,我不禁感慨——什么是数学?数学是一门科学,而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
在新课程理念的驱使下,数学课堂不不仅平等化、民主化,也更加人性化,数学课不仅人性化,而且充满着人文气息。
在这节课中,关注了数学的生命。
孩子们不仅是在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在接受人文主义的感染与陶冶。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
在课堂过程中,张齐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整堂课的,老师展示不同图形,学生通过看一看判断是否是圆后,再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的方式来辨别圆这种曲线图形与其它直线图形。
圆具有的光滑、匀称、饱满的特点,以至于两千多年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不仅感慨“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简单的认识圆规后,让学生自主画圆,感受画圆的难度,总结画圆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张老师在黑板上展示画圆的过程,一边画,一边询问学生:“照这样子画,能画出完整的圆吗?为什么?”让学生在模糊的印象中,对圆的产生及圆的形态更清晰。
接着介绍圆心和半径、直径等概念,通过观察思考和测量,探究圆的性质,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而且长度都相等。
比卓越更卓越——评张齐华“圆的认识”(第五版)一课
数学版齐华的课,水银泻地,羚羊挂角,怎么评说还真是个难题!是齐华的成名课,第一版“圆的认识”至今还可以作为技术融入教学的典范来看。
但那一版的精致,从“教与学”的视角看,呈现的是教师的教:设计环节的精巧,制作学具的精美,控制课堂的精细。
在第一版中,看得到教师的匠心独具和技术的流光溢彩,却很难看到学生,或者说,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留下空间。
后来,看到齐华的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真心为他的转变喝彩,佩服之心油然而生。
看到今天的第五版,不得不击节而叹:百尺竿头!以前那么细腻的课,到这次全课只有一张练习纸,纸上只有一道题的粗放的课,中间有千山万水的距离。
而不变的是,齐华课堂上的幽默、机智、大气!教学设计走向了粗放,学生的空间就大了。
这次的课就一个核心问题:用哪一个数据能确定这个圆的大小,为什么?核心问题推动着学生找半径、找直径,彼此分享、交流、补充……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有精彩的生成,而齐华又能借力打力,利用学生的生成整体性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如果你仔细品味,整堂课是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的:表面上看是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但背后呢?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圆的特性(轴对称)、画圆、圆的文化,都有了!这样的课正是笔者极力推崇的“整体推进”的课。
笔者反对这样一种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目标A 、B 、C 、D ,对应环节A 、B 、C 、D 。
至于怎么突破,齐华的这节课给出了典型案例。
如今,在齐华的课上,我们既能看到他自己的自由挥洒,也能看到学生的精彩生成,他和学生真的成了“我们”。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圆为什么有无数条半径时,说:“圆没有角。
”“圆心到圆上都一样。
”“像切西瓜一样,可以无限小。
”“切成粉了还能切。
”(笔者身边的孩子)“半径和半径的夹角是任意的,角可以很小很小。
”当齐华追问为什么圆上有无数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时,学生说:“点与点之间有缝隙。
”“可以填得满满的。
”学生这么说直径:“直径就是对称轴,没有穿过而已。
”(笔者身边的孩子)“一个圆上,一端到另一端就是直径。
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
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熟悉》(精选16篇)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熟悉》篇1“圆的熟悉”教学设计张齐华(南京市北京东路学校)【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在观看、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觉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分,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同学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线索】(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1.思索: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分?在沟通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1.沟通:圆规的构造。
2.操作:同学尝试画圆,沟通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同学其次次画圆):假如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直线图形或是其它的曲线图形?4.引导(老师示范画圆):使同学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缘由。
(三)在沟通中建构熟悉1.引导:引导同学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索: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觉的?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觉,并与同学的发觉作比较。
4.类比: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同学借助类比绽开思索,发觉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四)在比较中深化熟悉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1.查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2.想像: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3.猜想: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同学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熟悉。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区名师讲座学习体会
听完名师讲座,感触颇深,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
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上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
老师规定时间,看谁画的多又好。
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纸,问学生是如何画出这么多大小不同的圆的?通过学生的汇报,引出了半径的含义,是继续深入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教师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开始画的不同的圆展开的。
对于张齐华老师的课,自己记忆最深刻的是后面的练习,猜谜语。
老师课件出示线索:半径15cm,它是什么?学生回答:乾县锅盔,锅盖。
老师开玩笑说,自己遇到了一群吃货孩子。
学生继续猜:篮球(它是球,圆是平面图形,要切开),平底锅(师说:盖和锅你两可以凑一锅),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敢于和学生开玩笑,个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提醒说,是教室很常见的(钟表)。
张齐华老师在学生答出钟表后,提问:4人小组讨论,除了大圆,你还可以找到哪些圆?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找到了钟表上动态的圆,把时针、分针或秒针转一周就能得到一个圆。
同样是练习,张齐华老师通过先让学生猜,再找一找的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